纪实
被抹去的一家 Eggplant.place 豆瓣
消された一家:北九州・連続監禁殺人事件
7.6 (31 个评分) 作者: [日]丰田正义 译者: 张士杰 殷玥 上海译文出版社 2022 - 6
“恰恰是无力逃脱,才是家庭暴力的显著特征。”
————
他们为什么不逃走?
语言暴力、电击殴打、社会隔绝、指使谋杀,
摧毁受害者人格的恐怖深渊。
北九州连环监禁杀人案发生在一九九六年至一九九八年间,但直到二〇〇二年才浮出水面。这桩前所未有的恶性案件震惊日本。
主犯松永太和绪方纯子虽未登记结婚但形同夫妻。松永太对绪方纯子进行了长达二十年的家暴,通过精神和肉体双重虐待对后者实施“洗脑”,令其成为自己的帮凶。
被害的七人中有六人是绪方纯子的亲属,松永太没有亲自动手,而是用暴力支配受害者。他将受害者分级排序,制造恐慌。为了不被惩罚,为了不落到等级的末位,受害者彼此监视告密,直至互相残杀……
2024年7月29日 已读
几乎是倍速看的,太恐怖了生理不适。。。对于松永这种人是不是只有天生的恶魔来形容啊....有些地方描述非常具体细致真的没关系吗
日本 纪实
桶川跟踪狂杀人事件 豆瓣 Goodreads 谷歌图书
桶川ストーカー殺人事件
8.9 (291 个评分) 作者: [日] 清水洁 译者: 王华懋 后浪丨四川人民出版社 2021 - 2
推动反跟踪骚扰法案出台的凶杀案件!
是谁杀害了一个女孩三次?
调查记者全程追踪,直击日本官僚体制的结构性罪恶
日本纪实文学金字塔尖之作,日本记者会议大奖作品
◎编辑推荐
“我的女儿被杀害了三次。”
第一次是罪犯,
第二次是怠于调查的警方,
第三次是伤害她名誉的媒体。
前男友跟踪骚扰、买凶杀害 + 警方坐视不理 + 媒体污名化报道,无辜的受害人被一次次推向深渊。
遭遇骚扰和暴力、受到死亡威胁的女性,保留证据,奋力求救,为何无人听见?
饱受白眼的“三流”记者,为何挺身而出,站在公权力的对立面,揭露警方的一个又一个谎言?
■ 调查记者清水洁全程追踪,秉持“人”的良心而报道,传递受害人的真实声音。先于警方找到实行犯,揭露警察与官方媒体的罔顾事实、操纵舆论的“共犯”结构。
■ 十幅照片还原侦破过程,直击逮捕现场。
■ 本作“日本记者会议(JCJ)大奖”“编辑选择杂志报道奖”,被誉为 “记者的教科书”“日本纪实文学的金字塔”。
■ 此案推动了日本《跟踪骚扰行为规范法》出台。
◎内容简介
一九九九年十月二十六日,年轻女子猪野诗织在日本埼玉县JR桶川站前遭人持刀刺死。
受害者生前因长期受到跟踪骚扰而多次向警方报案,警方却未予重视,最终没能阻止悲剧的发生。记者清水洁在调查这一事件的过程中,依从受害者生前留下的“遗言”的引导,多方走访查证,在警方轻视线索、调查不力的情况下,以记者的身份找到了实行犯,进而揭露了警方对受害者生前报案的漠视、敷衍,以及案发后试图抹黑受害者、掩盖渎职事实的行为。
此案引发强烈的社会反响,推动了日本《跟踪骚扰行为规范法》的出台。
本书是该事件的全记录。
◎媒体评论
此书除了让我们重新审视公权力的体制内在、媒体载舟覆舟的能力,也揭示了这样的意义:每个人都可能是促成社会之恶的原因,但每个人也都可以有所选择、选择自己不去构成社会之恶,甚至可以交付一己之力成就善的一部分。
——2019台湾OPENBOOK年度好书推荐语
清水先生是一位著名的记者,曾采访报道过“桶川跟踪狂杀人事件”“足利事件”等大案,放出过许多推翻警方与检方调查结论的独家特写。
——伊藤诗织在《黑箱》中评价清水洁
用这种方式,清水洁在调查上面把警方绝对不愿意别人知道的内幕给揭露出来,当然他绝对来不及救回被害者,但他尽到了作为一个调查记者最重要的责任,他不放弃把警方不愿意被大众知道的事实给揭露出来。这本书值得大家看一下,想一下。
——《杨照读书》
为了回应被害者的「遗言」而开始活动的清水记者,带着甚至是「愚直」的执念,最终将犯人和警察双方逼迫得走投无路,真的很精彩。我认为这才是记者的精神,这就是正义。我不常使用“感动”、“正义”等词语(而我这次使用了),所以我关于这部著作的感想,应该可以得到大家的信任。
——明治大学法科大学院教授 瀬木比吕志
2021年4月8日 已读
看得很唏嘘。作者是个好大叔。为什么她最喜欢的明明是kitty酱,而けいさつ方面却只会强调gucci 呢。因为把受害者放到恶女的模子里就可以遮盖自己的失职,可以遮盖不安定的社会啊。我们生活在这种逻辑里,而且不允许有调查记者。
日本 纪实
无声的角落 豆瓣
6.2 (8 个评分) 作者: [日]池谷孝司 译者: 于航 民主与建设出版社 2020 - 10
【编辑推荐】
●从没有人告诉我,可以对拥有绝对权力的成年人说“不”。
●日本共同通信社记者10年追踪,揭露让日本全民陷入反思的校园性侵事件。
●一手纪实,独家采访的真人纪实作品。震动日本社会的真实记录,现实版《熔炉》。
●读过才知道应该在意什么,不读就永远不知道自己错得 多离谱。
●儿童性侵新闻频发,成为全民关注的刷屏级议题。主流媒体频频发声,三联生活周刊、她刊、丁香妈妈、做书、夜读都曾发相关深度好文,阅读量累计达千万次。本书意在呼吁全社会对于该问题的关注,没有永远的旁观者,可能下一刻我们就会角色互换。
●恶魔总会出现,而比恶魔更令人绝望的是大环境的沉默。池谷孝司在揭露日本校园性侵事件的同时,进一步透彻分析了此类事件的深层原因。
社会方:隐形规则·深层隐患·监控死角
教师方:绝对权力·精神暴力·角色混淆
家长方:性教育缺失·监护缺位·沟通屏障
学生方:成长隐痛·心理危机·二次伤害
●一本值得收藏的成长教育手册。有些伤害本可以避免,却极容易被忽视,告诫每个孩子与恶的距离。给天下父母的完全准备,给每个孩子的安全防备。打破沉默,揭发隐匿,光有爱远远不够,还要给孩子无处不在的保护。
——————————————————————————————————
【内容简介 】
性暴力扼杀的是人的灵魂,它能改变人的一生。
在传统的教育观念下,我们总以为老师做的一切都是对的;在学校这个封闭的空间中,教师又拥有绝对权力。小学生心智不成熟,只能乖乖听话;中学生担心对未来升学不利,只能服从老师。校园里的隐秘暴力就在光天化日之下不断发生着……
本书整理自共同通信社于2013年发往日本全国各地报社的系列报道《无声的悲鸣——学校里特有的事件》,成书时经过大幅增减修改。书中记录了记者池谷孝司经过10多年的深度考察,与日本专门处理校园性侵事件的非营利组织“防止校园性骚扰全国网络”(SSHP)携手,协助被害人勇于说出真相的过程。
●我们不断地采访,不是为了去了解那些加害者,而是一次又一次地提醒大家不要成为旁观者。——池谷孝司
●有人肯倾听,我们才有勇气倾诉。我想让我身边的大人们知道,有必要去倾听孩子们的心声。——一位受害学生
●社会上或许有很多人在遭受不公正的待遇后,放弃了为自己争取公正待遇的机会。但我不希望自己的女儿只是一味屈从权势、一辈子唯唯诺诺地活着。——一位受害者的母亲
妻子们的思秋期 豆瓣 Goodreads
妻たちの思秋期
7.7 (71 个评分) 作者: [日]斋藤茂男 译者: 高璐璐 浙江人民出版社 2020 - 1
“我和我丈夫,就像坐了两个不同的升降电梯,他一直向上,而我一直向下,就这样错开了……”
看似光鲜的幸福家庭背后,却是无尽的寂寞和空虚。这些日本都市中产阶级家庭的平凡主妇,她们将全身心奉献给家庭,让作为“企业战士”的丈夫没有后顾之忧,全速奔跑,支撑起了日本经济的飞速发展,却没有人看到她们的痛苦,这痛苦里有无尽的等待、无助的寂寞,还有无能为力的忍受。不想在临终时为“我这一辈子都在干吗?”而懊恼,试图活出自己的妻子们,她们的“革命”是否能成功呢?
本书是著名记者斋藤茂男的代表作,被认为是描写日本泡沫经济时代社会问题的经典之作。出版后跃居当年畅销书第一名,并长期居于畅销书榜首,后被岩波评为"了解现代的100册非虚构作品"之一。
2020年4月25日 已读
联想到美剧绝望主妇里也有主妇有alcoholic的剧情。高速发达的资本主义制度“催生”了那么多二分之一人。相比起来,我们这边对女性劳动的剥削更为隐形 大部分女性既有工作,也要操持家务。/ 想到了娜拉出走以后。
女性 日本 纪实 非虚构
巨浪下的小学 豆瓣
Ghosts of the Tsunami: Death and Life in Japan’s Disaster Zone
8.4 (78 个评分) 作者: [英]理查德·劳埃德·帕里 译者: 尹楠 文汇出版社 2019 - 10
☆ 豆瓣2019年度读书榜单 社科·纪实类 第一名
☆ 百道好书榜年榜·新知类 Top1
☆ 入选 界面文化编辑部年度书单 《中华读书报》年度百佳 《新周刊》年度十大非虚构好书 季风书园年度书单 《晶报·深港书评》十大非虚构好书
·
一旦发生不幸,有些社会的第一反应就是 掩盖真相,对于这样的社会而言,《巨浪下的小学》是发人深省的一堂课。今年你再也不会读到比这本书更好的非虚构故事。——《经济学人》
·
☆ 这是一次本不应该发生的悲剧,也是一个撕开日本社会精致表象的心碎故事。
☆ 6年追踪调查3·11地震:海啸并不是问题所在,日本本身就是问题。
☆ GQ | 美国国家公共电台 | 亚马逊 |《卫报》|《经济学人》年度好书
☆ 被誉为“灾难新闻写作未来的经典” | Amazon评分4.4/5 | Goodreads评分4.3/5
☆ 与《聊天记录》《一切皆有可能》角逐,因“新闻性和文学性高度结合”获福里奥文学奖
·
2011年3月11日,日本发生9.0级特大地震,引发巨大海啸与核泄漏,是日本自二战以来面临的最严峻灾难。
这场大地震致使1.8万人遇难,只有75个孩子在老师的看护下仍不幸身亡,但其中竟有74个孩子就读于同一所学校——大川小学。为什么在全境其他学校都获救的情况下,只有这个学校没有幸免于难?悲剧本可以避免,但仅因微不足道的疏漏,84名师生葬身于巨浪之下,严密的系统和秩序成为吞噬生命的怪兽。
英国记者帕里花费6年追踪调查,还原这场令人心碎的灾难全过程,挖掘出日本秩序井然表象下暗藏的致命缺陷——海啸并不是问题所在,日本本身就是问题。
·
这场海啸像是一个骇人的隐喻,隐现着日本精致整齐表象下涌动的潜藏力量……在作者令人紧张和震撼的字句之间,游荡着一个幽灵,提醒我们:在日本富有秩序的美丽外表下,仍然存在我们看不见的力量,统治着这片土地。——《纽约时报》
长期担任伦敦时报驻东京记者英国记者理查德·劳埃德·帕里广受尊敬,他生动细致地讲述了一个非常复杂的事件,并且明智地选择退后一步,思考故事的本质。——《纽约书评》
很难想象有人能以如此洞察力讲述这一巨大悲痛及其骇人的经过。这本书将与约翰·赫西的《广岛》一同成为灾难新闻写作的经典。——《卫报》
在一张由细节编织的精密之网中,劳埃德·帕里将灾难的分析解剖与小说家的灵巧手法结合在一起……这本书记录下了大自然不可估量之力与我们可悲的缺陷。——《日本时报》
一本纯粹、心碎的真与美之书。要是能写出这么一本书,我宁愿少写四部小说。——吉姆·克雷斯,都柏林文学奖得主
2020年2月15日 已读
细究起来,灾难的损失总是由与权力有关的人祸导致。“我们没有得到一句解释——学校对此一句说明都没有。这个柏叶校长只在学校出现了一两次,连手都没有弄脏。然后,我们就在电视里看见了他,说着什么‘笑容’。” 看的时候打开了股沟地图去看了看,学校遗址不远处就是山丘。
纪实 非虚构
看见 豆瓣 Goodreads 博客來
8.8 (878 个评分) 作者: 柴静 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 2013 - 1 其它标题: 看見
《看见》是知名记者和主持人柴静讲述央视十年历程的自传性作品,既是柴静个人的成长告白书,某种程度上亦可视作中国社会十年变迁的备忘录。十年前她被选择成为国家电视台新闻主播,却因毫无经验而遭遇挫败,非典时期成为现场记者后,现实生活犬牙交错的切肤之感,让她一点一滴脱离外在与自我的束缚,对生活与人性有了更为宽广与深厚的理解。十年之间,非典、汶川地震、两会报道、北京奥运……在每个重大事件现场,几乎都能发现柴静的身影,而如华南虎照、征地等刚性的调查报道她也多有制作。在书中,她记录下淹没在宏大叙事中的动人细节,为时代留下私人的注脚。一如既往,柴静看见并记录下新闻中给她留下强烈生命印象的个人,每个人都深嵌在世界之中,没有人可以只是一个旁观者,他人经受的,我必经受。书中记录下的人与事,是他们的生活,也是你和我的生活。
《看见》中,我没有刻意选择标志性事件,也没有描绘历史的雄心,在大量的新闻报道里,我只选择了留给我强烈生命印象的人,因为工作原因,我恰好与这些人相遇。他们是流淌的,从我心腹深处的石坝上漫溢出来,坚硬的成见和模式被一遍遍冲刷,摇摇欲坠,土崩瓦解。这种摇晃是危险的,但思想的本质就是不安。
我试着尽可能诚实地写下这不断犯错、不断推翻、不断疑问、不断重建的事实和因果,一个国家由人构成,一个人也由无数他人构成,你想如何报道一个国家,就要如何报道自已。——柴静
海报:
无缘社会 豆瓣 Goodreads
無縁社会
8.1 (190 个评分) 作者: 日本NHK特别节目录制组 译者: 高培明 上海译文出版社 2014 - 3
本书系NHK电视台资深采访记者作品合集。采访主题是“现代人的孤独老死”。高龄、少子、失业、不婚、城市化,造就了这样一批人,他们活着,没有人和他们联系,他们没有工作,没有配偶,没有儿女,也不回家乡;他们死了,没有人知道,即使被发现,也没有人认领他们的尸体,甚至无法知道他们姓甚名谁,他们的人生被总结为寥寥几个字的遗骨认领布告,他们被称为“无缘死者”,他们所在的社会也会渐渐从“有缘社会”变成“无缘社会”。日本每年3万2千人走上“无缘死”的道路。他们中间,有在公司20年没有迟到请假,可是一夜之间变成街头流浪汉的工薪阶层,有一个人旅行的旅者,有一生未婚的女性,有儿女远离自己的空巢老人,有从来只在网络上交友的年轻人,社会联系日益脆弱,连一般家庭的30-40岁的人也感受到了孤独死去的阴云笼罩。日本NHK电视台特别节目录制组,节目热播后将记者的真实采访手记合成此书,将当今社会中那些不受关注的人们的临终惨景呈现到大家面前,呼吁社会的警醒和反思。
言论的边界 豆瓣
8.8 (5 个评分) 作者: [美] 安东尼·刘易斯 译者: 徐爽 法律出版社 2016 - 7
本书作者以理性客观的视角和深入浅出的文笔,向读者介绍了美国宪法第一修正案产生的历史背景,及其对美国社会的过去、现在和可预计的将来所产生的深刻影响,并借此向我们揭示长久存在于美国却又为我们所长久忽视的——关于媒体、政客、大众和法官的思想战场,以及在此过程中所形成的关于言论界限的一般观念。
言论和出版自由,乃是共和政体最坚实的守护者。
—— 詹姆斯·麦迪逊一个有序的社会,不能仅仅依靠人们对惩罚的恐惧和鸦雀无声来维系。
—— 路易斯·布兰代斯强制性地保持观点一致,所能获得的只是墓地般死气沉沉的一致。 ——安德鲁·杰克逊那些为我们所痛恨的思想,同样自由。
——小奥利弗·温德尔·霍姆斯两届普利策奖得主,《批判官员的尺度》作者安东尼·刘易斯著作,为您描述一副美国言论自由的全景图
“国会不得制定关于下列事项的法律:……剥夺言论或出版自由……”以上便是美国宪法第一修正案的核心内容。固定的条文本身无法造就如今美国的自由,而是通过两百年来上演的无数精彩故事和判例赋予条款灵动的生命,使纸面的权利成为人民手中实在享有的自由。两届普利策奖得主安东尼·刘易斯将言论自由及其边界的变迁娓娓道来,向读者展示了一幅美国人民为言论自由不懈斗争的历史画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