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海
In the Shadow of the Rising Sun 豆瓣
作者: Christian Henriot / Wen-hsin Yeh (Editors) Cambridge University Press 2009 - 3
The authors of this 2004 volume consult Chinese and Western archival materials to examine the Chinese War of Resistance against the Japanese in the Shanghai area. They argue that the war in China was a nationalistic endeavour carried out without an effective national leadership. Wartime Chinese activities in Shanghai drew upon social networks rather than ideological positions and these activities cut across lines of military and political divisions. Instead of the stark contrast between heroic resistance and shameful collaboration, wartime experience in the city is more aptly summed up in terms of bloody struggles between those committed to normalcy in everyday life and those determined to bring about its disruption through terrorist violence and economic control. The volume offers an evaluation of the strategic significance of the Shanghai economy in the Pacific War. It also draws attention to the feminisation of urban public discourse against the backdrop of intensified violence. The essays capture the last moments of European settlements in Shanghai under Japanese occupation.
上海繁華 豆瓣
作者: 葉文心 時報文化出版企業股份 2010 - 6
上海的繁華輝煌,一開始卻是個「海上奇觀」。這座充滿傳奇的城市,在鴉片戰爭後的百餘年不僅由一個長江下游的縣城,一躍而成東亞數一數二的國際性通商巨埠,更以「洋」、「商」與「女性」共同挑戰與改變中國傳統文化的秩序。西風中的資本主義,在上海 長出最能代表中國早期資本主義發展的面貌,中國的現代性不能不談上海。一九四九年後,上海在共黨政策下,被賦予製造工業的角色,一代繁華洗盡,直到九○年代,中國又回到上海找尋現代性,上海再度成為繁華的代表。
這個中國歷史上史無前例的城市與經濟,對廣大中國的社會與文化構成什麼挑戰與影響?本書回顧一八四三年至一九四九年的上海社會文化史,透過細細考察上海的金融、出版和現代百貨業,葉文心生動描繪中國第一批城市中產階層。在國家角色尚弱的二十世紀初期,這個新富階層在從商與消費被視為愛國志業的觀念下,不僅取得在儒家社會的正當性,從而改變了上海, 更成為近代中國政治與民族主義發展的主要力量。
新的往往也是舊的,葉文心認為,上海如今再度回到中國現代性的核心位置,卻有不少力氣花在挖掘過去的歷史記憶。因此要瞭解今日之上海,必須回到一九四九年前,那個張愛玲曾經生活過也貪嗔癡過的上海。而當代上海新富階層,是否會再次扮演推動國家變遷的角色,或許可從本書的歷史分析窺見一二。
海外上海学 豆瓣
作者: 周武 / 熊月之 上海古籍出版社 2004 - 8
《上海史研究译丛》精选当今海外一流学者有关近现代上海史研究的经典之作,可读性和学术性兼具,并由国内专家翻译。海外学者以独特视角、独有材料和独到见解,对上海历史作出有别于以往的解读,内容涉及上海道台、警察、妓女、工业家、侨民、同乡会、救火会、苏北人等众生相。
本书分“现状和趋势”、“名著解读”和“名家剪影”三编,分别就海外上海学的研究概况、主要名著和重要名家作了全面、细致的介绍和评析,并且还附有海外上海学著作目录、论文目录、英文博士论文目录,可以说是一本翔实、权威,既有理论探讨,又有个案分析的书。
苏北人在上海,1850-1980 豆瓣 谷歌图书
6.8 (5 个评分) 作者: 韩起澜 译者: 卢明华 上海古籍出版社 2004 - 8 其它标题: 苏北人在上海, 1850-1980
《上海史研究译丛》精选当今海外一流学者有关近现代上海史研究的经典之作,可读性和学术性兼具,并由国内专家翻译。海外学者以独特视角、独有材料和独到见解,对上海历史作出有别于以往的解读,内容涉及上海道台、警察、妓女、工业家、侨民、同乡会、救火会、苏北人等众生相。
本书以苏北人作为个案研究,探讨了原籍是如何逐渐成为汉族中界定族群身份的依据的,解释了籍贯怎样构筑社会等级和社会对立,揭示了中国城市居民面临的这一方面的问题。
近代上海的公共性与国家 豆瓣
作者: 小浜正子 译者: 葛涛 上海古籍出版社 2003
《上海史研究译丛》精选当今海外一流学者有关近现代上海史研究的经典之作,可读性和学术性兼具,并由国内专家翻译。海外学者以独特视角、独有材料和独到见解,对上海历史作出有别于以往的解读,内容涉及上海道台、警察、妓女、工业家、侨民、同乡会、救火会、苏北人等众生相。
本书以“社团”为中心,以上海的城市社会为舞台,对中国近代地区社会的结构及其公共性的特点,以及国家与社会的关系作了考察。认为从帝政后期开始,“社团”便根植于中国社会,成为人们生活中相互进行结合的基础。在近代上海,“社团”除了在城市居民的日常生活和工作起作用之外,还成为民族运动得以发展的基础,而且担负着都市社会的公共职能,支持了近代上海的城市发展。近代上海的公共性,便在“社团”的活动中培育、发展起来。本书作者在详细占有资料探究这些团体如何从传统向现代转变,如何在国家与社会的关系中发挥作用,来阐述上海社会公共性与公领域的特点,读来让人感到实在、可信。
红星照耀上海城 豆瓣
作者: [美国] 魏斐德 译者: 梁禾 人民出版社 2011 - 5
《红星照耀上海城(1942—1952):共产党对市政警察的改造》是魏斐德《上海三部曲》末卷,不幸成为作者的遗著。《红星照耀上海城(1942—1952):共产党对市政警察的改造》时间跨度从1942年至1945年间日本占领上海时期开始到1952年共产党完全掌控上海城。它重点叙述并分析了上海警察机构是如何从国民党政府的部队变成由共产党领导下的公安局的;在上海市面临国民党的海上封锁及其内应挑衅的同时,公安人员是如何维持城市秩序的;这个新改组的警察机构为何能成功地施行旧警察一再失败的社会改造,诸如关闭炒卖现金的黑市,改造妓女和舞女,戒除鸦片毒瘾等等。显然,它与《上海警察》和《上海歹土》一起共同构成一个完整的三部曲,涵盖展现了上海从1927到1952年四分之一世纪的城市历史。
上海警察 豆瓣
作者: 魏斐德 译者: 章红 / 陈雁 人民出版社 2011 - 5
《上海警察(1927-1937)》系统地研究和描述1927年至1937年上海特别市警政及其与多种政治力量对抗与台作的历史,其中重点分析了国民党如何在这十年中依靠警察力量将上海转变成一个国民党表现自身的舞台;澄清了国民党政权其他方面的问题,包括中央的党国体制与民国地方势力间的关系,秘密组织和犯罪集团在腐蚀国家政治机构中的作用,警察力量和民间势力在都市中的平衡,在军事八侵和占领的巨大压力下上海政治组织的演变;并在“新市政秩序的局限”中对上海公安局最终失败的原因作了深入的剖析。作者魏斐德完全摆脱了孤立地就警察论警察的模式,而将上海警政的变迁与整个城市治安环境的变迁乃至20世纪中国的政治变迁有机地结台起来加以考察,缜密地分析论证了国民政府上海公安局的成立、作用及其演变,体现出一个史学大家的大史识和大视野。可以说,这是一部上海警察研究的开创性著作,也是一部有关城市社会控制的范式性著作。法国知名汉学家白吉尔教授称这部著作“必将具有历久不衰的学术价值”。
A Road is Made 豆瓣
作者: S. A. Smith University of Hawai'i Press 2000 - 2
"The book culminates in a detailed analysis of the three armed uprisings which led to the CCP's briefly taking power in March 1927, before being crushed by the troops of Chiang Kai-shek. The study highlights the extent to which the Soviet Union sought to control China's national revolution, yet also reveals how divisions at every level of the Comintern allowed the CCP to achieve a degree of independence and to conduct a policy at considerable variance with that laid down by Moscow." "In addition to using the wealth of Chinese material that has become available since the 1980s, this study is the first to make use of the Comintern materials that have become available since the collapse of the Soviet Union."--Jacket.
霓虹灯外 豆瓣 Goodreads
Beyond the Neon Lights : Everyday Shanghai in the Early Twentieth Century
9.0 (10 个评分) 作者: [美] 卢汉超 译者: 段炼 / 吴敏 上海古籍出版社 2004
上海青帮 豆瓣
The Shanghai Green Gang: Politics and Organized Crime, 1919-1937
作者: (澳)布赖恩.马丁 译者: 周育民 等 上海三联书店 2002 - 9
上海歹土 豆瓣
作者: [美国] 魏斐德 译者: 芮传明 上海古籍出版社 2003
《上海史研究译丛》精选当今海外一流学者有关近现代上海史研究的经典之作,可读性和学术性兼具,并由国内专家翻译。海外学者以独特视角、独有材料和独到见解,对上海历史作出有别于以往的解读,内容涉及上海道台、警察、妓女、工业家、侨民、同乡会、救火会、苏北人等众生相。
在老上海的记忆中,“歹土”是指沪西一带歹徒出没之地。1937年至1941年,日本侵略军、汪伪傀儡政权、外国租界当局、国民党政府等各种势力在上海纠缠在一起,形成复杂而又紧张的关系。沪西歹土便经常发生暗杀等恐怖活动,又整日 充斥着赌博等城市犯罪。作为美国的中国学研究大家――魏斐德的一部力作,作为海外上海史研究领域的一部名著,本书以独特的视角、翔实的材料、深入浅出的语言,生动再现了上海这一段特殊而又艰难的岁月,使上海的战时恐怖活动和城市暴力犯罪,如银幕展示般映现在读者眼前。
上海警察,1927―1937 豆瓣
作者: 魏斐德 译者: 章红 / 陈雁 上海古籍出版社 2004 - 8
《上海史研究译丛》精选当今海外一流学者有关近现代上海史研究的经典之作,可读性和学术性兼具,并由国内专家翻译。海外学者以独特视角、独有材料和独到见解,对上海历史作出有别于以往的解读,内容涉及上海道台、警察、妓女、工业家、侨民、同乡会、救火会、苏北人等众生相。
本书翔实的史料、缜密的思辨和娴熟的叙述技巧,完整地再现了上海旧警察的历史,既动态的分析了它的来龙去脉,又深入地探讨了国民政府上海警政最终走向失败的深层原因,并从警政的角度揭示了上海城市的复杂性。现翻译出版,定能使读者开卷有益。
1927-1937年的上海 豆瓣
Shanghai 1927-1937: Élites locales et modernisation dans la Chine nationaliste
作者: (法)安克强 译者: 张培德 上海古籍出版社 2004 - 8
《上海史研究译丛》精选当今海外一流学者有关近现代上海史研究的经典之作,可读性和学术性兼具,并由国内专家翻译。海外学者以独特视角、独有材料和独到见解,对上海历史作出有别于以往的解读,内容涉及上海道台、警察、妓女、工业家、侨民、同乡会、救火会、苏北人等众生相。
本书以1927-1937年的上海市政府为对象,探讨市政府创立和运作的政治和社会环境,可采用的人力和财力资源及其实施市政的成败得失,试图将之作为特例了解国民党政权下一个市政府的运作情况。这是一部在西方中国学界很有影响的中国学名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