传播学
This Is Not Propaganda 豆瓣
作者: Peter Pomerantsev PublicAffairs 2019 - 5
We live in a world of influence operations run amok, where dark ads, psyops, hacks, bots, soft facts, ISIS, Putin, trolls, and Trump seek to shape our very reality. In this surreal atmosphere created to disorient us and undermine our sense of truth, we've lost not only our grip on peace and democracy--but our very notion of what those words even mean.
Peter Pomerantsev takes us to the front lines of the disinformation age, where he meets Twitter revolutionaries and pop-up populists, "behavioral change" salesmen, Jihadi fanboys, Identitarians, truth cops, and many others. Forty years after his dissident parents were pursued by the KGB, Pomerantsev finds the Kremlin re-emerging as a great propaganda power. His research takes him back to Russia--but the answers he finds there are not what he expected.
Blending reportage, family history, and intellectual adventure, This Is Not Propaganda explores how we can reimagine our politics and ourselves when reality seems to be coming apart.
杂志封面女郎 豆瓣
作者: 卡罗琳·凯奇 2006 - 6
从吉布逊女郎到轻佻女郎,从荡妇到新妇女,卡罗琳·凯奇通过研究杂志封面追溯了大众媒介中妇女形象发展的历史轨迹,揭示了20世纪早期美国文化中社会性别刻板形象的起源。凯奇通过对主要美国杂志封面上不断演变的“故事”所进行的敏锐细致的分析,以一种引人思考、难以预料的方式揭示了1895到1930年间,影响广泛、持续变化的形象模式,正是通过这些模式,妇女所扮演的各种社会角色才得以“显现”。就研究大众文化及其与女性主义发展史的共生关系而言,本书是该领域的主要作品之一。
卡罗琳·凯奇的这部专门研究杂志封面女郎的原创性论著图文并茂,她试图通过对这些妇女形象的研究,向读者演示20世纪早期美国杂志出版文化中关于妇女的刻板形象的再现,这是跨学科的“媒介与社会性别”研究的核心论题之一。
本书作者希望通过追溯美国大众媒介中(主要以妇女杂志为例)妇女形象的历史根源,检验今天被现为当代问题的刻板形象(stereotypes)问题,正如作者所言:“在整个20世纪,大众媒介如何描绘美国妇女——建立一套现在被视作自然的、视觉的妇女语汇——正是这本书的主题,是去探求、理解媒介形象如何创造、改变并使某些特定的(即支配地位的)而非另类的(即非支配地位的)文化理想永垂不朽。这项研究中的中心问题是:为什么和怎样,大众媒介中的女权主义被循环地宣布生存或消亡。”
A Newspaper for China? 豆瓣
作者: Barbara Mittler Harvard University Asia Center 2004 - 5
In 1872 in the treaty port of Shanghai, British merchant Ernest Major founded one of the longest-lived and most successful of modern Chinese-language newspapers, the Shenbao. His publication quickly became a leading newspaper in China and won praise as a "department store of news," a "forum for intellectual discussion and moral challenge," and an "independent mouthpiece of the public voice." Located in the International Settlement of Shanghai, it was free of government regulation. Paradoxically, in a country where the government monopolized the public sphere, it became one of the world's most independent newspapers.
As a private venture, the Shenbao was free of the ideologies that constrained missionary papers published in China during the nineteenth century. But it also lacked the subsidies that allowed these papers to survive without a large readership. As a purely commercial venture, the foreign-managed Shenbao depended on the acceptance of educated Chinese, who would write for it, read it, and buy it. This book sets out to analyze how the managers of the Shenbao made their alien product acceptable to Chinese readers and how foreign-style newspapers became alternative modes of communication acknowledged as a powerful part of the Chinese public sphere within a few years. In short, it describes how the foreign Shenbao became a "newspaper for China."
娱乐至死 豆瓣 Goodreads
Amusing Ourselves to Death
8.2 (246 个评分) 作者: [美国] 尼尔·波兹曼 译者: 章艳 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 2011 - 6
《娱乐至死》是对20世纪后半叶美国文化中最重大变化的探究和哀悼:印刷术时代步入没落,而电视时代蒸蒸日上;电视改变了公众话语的内容和意义;政治、宗教、教育和任何其他公共事务领域的内容,都不可避免的被电视的表达方式重新定义。电视的一般表达方式是娱乐。一切公众话语都日渐以娱乐的方式出现,并成为一种文化精神。一切文化内容都心甘情愿地成为娱乐的附庸,而且毫无怨言,甚至无声无息,“其结果是我们成了一个娱乐至死的物种”。
2014年11月15日 已读
形式与内容确实是老话题了。就控制的形式来讲,按照福柯的说法,印刷体与电视体实现控制的区别可能就是judicial power和bio-power的区别。
传媒 传播学 文化 社会
时尚志 豆瓣
作者: 马杰伟 文 谢至德 图 2012 - 4
《时尚志》以参与观察的方式,探讨北京“时尚集团”的流行出版业,从不同角度分析时尚生活杂志如何建构当今城市生活。《时尚志》建基于大量编辑与读者访问撰写而成,采用”视觉民族志”(visualethnography)的研究方法,作者走入文化现场,利用生活化的描述与风格化的照片,结合学术概念,勾画出一幅立体的城市时尚图谱。
新闻的力量 豆瓣
作者: [美国] 迈克尔·舒德森 / 校注 彭桂兵 译者: 刘艺娉 译 / 展江,彭桂兵 校 华夏出版社 2011 - 10
《新闻的力量》内容简介:有人说新闻仅是反映世界的信息,也有人说新闻是兜售党派性观点的宣传。但迈克尔•舒德森在这本优美的文集里告诉我们。新闻确实是这两种形式,又不仅仅全是。它是一种文化的形式,具有自己的文学和社会惯例,在很多方面作用力强大,远比许多批评者怀疑的要更微妙和复杂。《新闻的力量》洞察了这种文化,提出了新闻媒体是作为现代社会关键机制出现的一个令人信服的观点。
表达的力量 豆瓣
作者: 曾繁旭 上海三联书店 2012 - 11
《表达的力量:当中国公益组织遇上媒体》旨在剖析中国公益组织与媒 体的互动关系。中国公益组织与媒体通过括跃的互动,形成一种基于媒体平台的公众表 达,对公共政策和政府行为产生影响。这一过程正在成为重要的政治参与通道,在实践层面赋予民众以一定程度的公民权利,拓展底层社会空间, 每促进政府善治。由词,我们可以观察媒体转型与政治参与空间逐步开放的过程,并预见中国公民社会的可能与限制。
传者图像 豆瓣
作者: 黄旦 复旦大学出版社 2005
我国对西方传播或大众传播研究的了解,基本是从“受众”和“效果”开始。关于传播者研究虽然也有一些零星介绍,但系统整理和分析研究的成果尚付阙如。本书为作者历经多年而成,不仅弥补了这一空缺,而且堪称是一本力作。
该书通过对西方新闻和传播实践以及其研究的深入思考,选择新闻专业主义为一个统一视角,来透视有关传播者的研究及其思想,从而使原本散落在不同层面上的东西,有了一个内在的逻辑关系。在纵向上贯通了新闻学和传播学研究,揭示了西方传播者研究的基本取向和趋势;在横向上,则展示了传播者研究的多样化维度和广度。这是作者对西方传播者研究历史的独特理解,也是本书的一大特色和新意。
全书文献资料扎实,论证有力,逻辑性强。吸取众家之长而不乏自己见解,忠实解读原意而又常能给人新的启发。
沉默的螺旋 豆瓣
Die Schweigespirale
作者: (德)伊丽莎白·诺尔-诺依曼 译者: 董璐 北京大学出版社 2013 - 9
本书是传播学领域的经典著作,论述了舆论的形成过程和机制。作为传播学的基础理论之一,沉默的螺旋理论被相关学科广泛应用并不断发展。作者在新版本中加进了对舆论学理论最新进展的研究,更加切合实际生活。本书也是德文原版的首本中文译本
理解媒介 豆瓣
Understanding Media: The Extension of Man (critical edition)
8.2 (16 个评分) 作者: [加拿大] 马歇尔·麦克卢汉 / 注释点评:特伦斯•戈登(Terrence Gordon) 译者: 何道宽 译林出版社 2011 - 7
《理解媒介:论人的延伸(增订评注本)》是“20世纪为数不多的重要思想著作之一”。这是神使墨丘利的杰作,洞悉未来,深入分析,是思想史转折的路标。麦克卢汉将传播媒介作为主要动因,以异乎寻常的方式解释历史。他认为,媒介是塑造历史和社会的隐蔽力量,常常被人忽视;媒介的“讯息”在于其如何“扭曲”现存的社会秩序;由于忽视媒介,我们常常对其熟视无睹,被其遮蔽,这是“书面文化”或西方式感知能力的失败。书面文化执著于媒介的内容,它必须在新的电子环境里革故鼎新。麦克卢汉邀请我们抛弃旧的思维习惯,采纳感知和知识的新标准。
《理解媒介:论人的延伸(增订评注本)》初版于1964年,麦克卢汉借以登上世界舞台,成为我们时代最杰出的公共知识分子之一。在这部极富胆略的著作里,他把媒介解释推向新的高度。他向我们发出挑战,让我们与他一道纵身投入他所谓的“创新认知过程”。
麦奎尔大众传播理论 豆瓣
作者: 麦奎尔 译者: 崔保国 / 李琨 清华大学出版社 2006
根据最近的理论研究以及媒介本身快速变革,这个修订与扩编版本更新了前一版的内容。自上一个版本问世,尤其是在我们迈入新世纪之时,我就心存着这样的迷惑:某些大众传播的概念以及关于大众传播的思考,可能正渐渐地过时。自从媒介被创造出来以后,时代和媒介本身都已产生了巨大的变化。另一方面,在我们撰写第四版期间,大众媒介又再度被政府所援用,来支持基于不确定的判断,正义性和民众支持之上的军事行动。这些富有成效的宣传战,和许多20世纪的宣传战在性质上并没有很大的差异。由于“新媒介”开始展现其经济潜力,以媒介集团形式为基础的“旧”媒介,正越来越积极地并购“新媒介”,并努力将之纳入现有的全球媒介体系之中。“大众传播”这个表述方式可能已经逐渐褪色,并具有“现代主义”的意涵,但事实上,这种现象所代表的意义并没有大的变化,只是更为广泛和复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