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典
Ultimate Classical Piano 豆瓣
9.9 (44 个评分) Various.Artists 类型: 古典
发布日期 2007年9月24日 出版发行: Decca
DECCA 《Ultimate》系列包括多套5CD一组的主题选集,着重地介绍了各个时代的大师们最有影响力、最广为流传的古典音乐作品,其中包括贝多芬、巴赫、肖邦、柴可夫斯基、莫扎特、舒伯特等的必听之作。此外,该系列还以不同体裁作为类别划分,加入了古典小提琴、大提琴、钢琴、钢琴协奏曲、休闲古典、巴洛克、歌剧等主题选集。虽然这个系列中某些选曲的录音年份有些久远,但演绎者中不乏宗师级的人物,故欣赏价值也是颇高的。全系列由环球公司下属的德国EDC压片生产,品质优良,而封面设计则简约而不失典雅。该系列比较适合初涉古典音乐的朋友欣赏、收藏,通过这套入门级的CD能对古典音乐有一个基本的、初步的认知和了解。而已是古典音乐爱好者的乐友,或许也能从中找到一些自己可能还没有听过的演绎版本。
《ULTIMATE CLASSICAL PIANO》,它收录了由不同的钢琴演奏家演绎的著名钢琴古典曲目。中文曲名仅供参考,如有谬误请予以指正。英文曲目按作曲家、曲名、演奏者、录音年份这个顺序排列。
安可!安可! 22首最受欢迎的小提琴安可曲 豆瓣
10.0 (6 个评分) Jaime Laredo / Margo Garrett 类型: 古典
发布日期 1990年1月1日 出版发行: dorian
☆德国Fono Forun表演/音效满分?黑星奖最高荣誉
我个人觉得美国dorian公司在台湾的代理权一直没有「根」的感觉,也就是不够稳定,历年来已转换了多次代理,对乐友而言,每转一次那么dorian的价格在市场就大崩盘一次,目前新任代理以稳建的方式来慢慢经营这个厂牌,希望能改变乐友对DORIAN老是换代理的印象。
虽然Dorian在台湾换了几次代理,但有一些录音好且音乐又好听的经典名盘还是列为我们唱片行在专换代理之后,优先考虑进货,像这一张dorian著名的小提琴小品「安可! 安可!22首最受欢迎的安可曲」就是其中之一。
本片的演奏者杰米?拉雷特出生于波利维亚,杰米四岁开始习琴,八岁在加州山克拉门都美术馆演出,并于三年后与旧金山管弦乐团同台演出,当时旧金山的评论家曾作出以下的报导--1920年是曼纽因的天下,1930年是艾萨克.史坦的,昨晚则是属于杰米?拉雷特的。1959年杰米在布鲁塞尔夺得伊丽莎白女皇首奖,同时也是此奖最年轻的得奖者,目前是担任苏格兰室内管弦乐团的指挥。他在dorian另有一张著名的专辑是「舒伯特小提琴与钢琴作品全集」,本店已向唱片公司下了专单, 希望不久的将来会到货。
专辑中担任伴奏的钢琴家玛歌?加瑞特是现今钢琴家中以室内乐、乐器独奏和声乐伴奏闻名的一位钢琴家,他经常与小提琴家拉雷特、小提琴家诺包尔、大提琴家罗宾森、和女高音西泽琳.芭托、唐.阿普萧作钢琴搭挡演出, 1989年获得美国作曲家与出版商协会所颁发的「最具挑战性的当代音乐曲目奖」,现任教于茱利亚音乐院、新英格兰音乐院和田格坞音乐中心。
本片收录了22首十九、二十世纪小提琴小品中最受欢迎的曲目,如德弗乍克「幽默曲」、舒伯特「圣母颂」、马斯奈「泰綺斯冥想曲」德布西「月光」和「棕髮少女」、克莱斯勒「悲歌」、「爱之喜」及「爱之悲」。 出生於波利维亚,杰米四岁开始习琴,八岁在加州山克拉门都美术馆演出,并於三年后与旧金山管絃乐团同台演出,当时旧金山的评论家报导「1920年是曼纽因的天下,1930年是艾萨克.史坦的,昨晚则是属於杰米?拉雷特的。」1959年杰米在布鲁塞尔夺得伊莉莎白女皇首奖,同时也是此奖最年轻的得奖者。目前是担任苏格兰室内管弦乐团的指挥。 玛歌?加瑞特(Margo Garrett) 钢琴家玛歌?加瑞特是现今钢琴家中以室内乐、乐器独奏和声乐伴奏闻名的一位钢琴家,他经常与小提琴家拉雷特、小提琴家诺包尔、大提琴家罗宾森、和女高音凯撒琳.芭托、唐.阿普萧作钢琴搭挡演出, 1989年获得美国作曲家与出版商协会所颁发的「最具挑战性的当代音乐曲目奖」,现任教於茱利亚音乐院、新英格兰音乐院和田格坞音乐中心。
这些曲子都是古典音乐之中非常优美动听的小提琴小品,再加上本片的录音充份把史特拉瓦底名琴的优美音色发挥出来,好听的音乐和优秀的录音和演奏,难怪音响论坛 刘总编在测试音响时也常以本片当作测试片,也曾在内文之中将本片推荐给乐友。
转自天易娱乐论坛,感谢原作者xuchuan011
布鲁克纳交响乐全集(10CD) 豆瓣
布鲁克纳
发布日期 2003年8月1日 出版发行: 上海录像公司出版
详细内容: DISC 1:降B大调第五交响曲 SYMPHONY NO.5 IN B FLAT MAJOR(ORIGINAL VERSION)01 第1乐章 序奏 慢板 1st mov.Introduction:Adagio-Allegro02 第2乐章 慢板 2nd mov.Adagio,Sehr Langsam03 第3乐章 诙谐曲,很活泼的快板 3rd mov.Scherzo:molto vivace,SchnellRecorded live on September 3,1980 at St.Mary's Cathedral,TokyoDISC 2:降B大调第五交响曲 SYMPHONY NO.5 IN B FLAT MAJOR(ORIGINAL VERSION) 01 第4乐章 终曲—慢板—中庸的快板 4th mov.Finale:Adagio-Allegro moderatoD小调第0交响曲 SYMPHONY NO.0 IN D MINOR(1869 NOWAK VERSION) 02 第1乐章 快板 1st mov.Allegro03 第2乐章 行板 2nd mov.Andante04 第3乐章 急板-诙谐曲 3rd mov.Scherzo:Presto05 第4乐章 中板-活泼的快板 4th mov.Finale:ModeratoRecorded live on June 5,1978 at Osaka Festival HallDISC 3:C小调第二交响曲 SYMPHONY NO.2 IN C MINOR(HAAS VERSION)01 第1乐章 很急速 1st mov.Ziemlich schnell02 第2乐章 慢板、行板 2nd mov.Adagio,Feierlich,etwas bewegt03 第3乐章 诙谐曲 3rd mov.Scherzo:Schnell04 第4乐章 终曲 4th mov.Mehr SchnellRecorded live on September 11,1986 at Tokyo Bunkakaikan hallDISC 4:D小调第三交响曲(瓦格纳交响曲) SYMPHONY NO.3 IN D MINOR"Wagner Symphony"(2nd version 1877 NOWAK)01 第1乐章 中庸更具动势而神秘的 1st mov.Gemabigt,mehr bewegt.misterioso02 第2乐章 颇似行板的慢板 2nd mov.Andante,Bewegt,feierlich,quasl Adagio03 第3乐章 诙谐曲 甚快速 3rd mov.Scherzo:Ziemlich Schnell04 第4乐章 快板 4th mov.Finale:AllegroRecorded live on July 26,1984 at Osaka Festival HallDISC 5:降E大调第四交响曲(浪漫交响曲) SYMPHONY NO.3 IN E FLAT MAJOR"ROMANTIC"(HAAS VERSION)01 第1乐章 平静地而快活地 1st mov.Bewegt,nicht zu schnell02 第2乐章 徐缓地 2nd mov.Andante quasi Allegretto03 第3乐章 诙谐曲 快活地 3rd mov.Scherzo:Bewegt04 第4乐章 终曲 相当轻快地 4th mov.Finale:Bewegt,doch nicht zu schnellRecorded live on February 17,1989 at Osaka Festival HallDISC 6:A大调第六交响曲 SYMPHONY NO.6 IN A MAJOR(ORIGINAL VERSION)01 第1乐章 庄严地 1st mov.Maestoso02 第2乐章 慢板 极庄严地 2nd mov.Adagio,Sehr feierlich03 第3乐章 诙谐曲 不太快的速度 3rd mov.Nicht schnell04 第4乐章 活动的 但不太快地 4th mov.Bewegt,doch nicht zu schnellRecorded live on Januaty 28,1984 at Tokyo Bunkakalikan HallDISC 7 E大调第七交响曲 SYMPHONY NO.7 IN E MAJOR(HAAS VERSION)01 第1乐章 中庸的快板 适度活泼地 1st mov.Allegro moderato02 第2乐章 慢板 极庄严而徐缓地 2nd mov.Adagio,Sehr feierlich und sehr langsam03 第3乐章 诙谐曲 非常快 3rd mov.Scherzo:Sehr schnell04 第4乐章 终曲 快速-不太快地 4th mov.Finale:Bewegt,doch nicht schnellRecorded live on September 13,1983 at St.Mary's Cathedral,TokyoDISC 8 C小调第八乐章 SYMPHONY NO.8 IN C MINOR(HAAS VERSION)01 第1乐章 中庸的快板 1st mov.Allegro moderato02 第2乐章 诙谐曲 中庸的快板 2nd mov.Scherzo:Allegro moderato03 第3乐章 慢板 徐缓舒展而冗长的 自由地回旋曲风格 3rd mov.Adagio,Feierlich langsam,doch nicht schieppendRecorded live on September 14,1983 at St.Mary's Cathedral,TokyoDISC 9 C小调第八乐章 SYMPHONY NO.8 IN C MINOR(HAAS VERSION)01 第4乐章 终曲:庄严不快地 4th mov.Finale:Feierlich,nicht schnell Recorded live on September 14,1983 at St.Mary's Cathedral,TokyoC小调第一乐章 SYMPHONY NO.1 IN C MINOR(HAAS VERSION FOUNDED ON 1st version)02 第1乐章 快板 1st mov.Allegro03 第2乐章 慢板 2nd mov.Adagio04 第3乐章 诙谐曲 急速地 3rd mov.Scherzo:Schnell05 第4乐章 终曲:速度指定为激动如火地 4th mov.Finale:Bewegt,feurigRecorded live on January 29,1983 at Tokyo Bunkakaikan HallDISC 10 D小调第九乐章 SYMPHONY NO.9 IN D MINOR(HAAS VERSION)01 第1乐章 神秘庄严地 1st mov.Feierlich.Misterioso02 第2乐章 诙谐曲 轻松活泼地 2nd mov.Scherzo:Bewegt,Lebhaft03 第3乐章 慢板 缓慢庄严地 3rd mov.Langsam,feierlichRecorded live on June 4,1980 at St.Mary's Cathedral,Tokyo广告语: 布鲁克纳(Anton Bruckner,1824-1896),奥地利作曲家。布鲁克纳首先是一名卓越的管风琴演奏家,他1851年起为圣弗洛里安的正式风琴师,1855年任命为林茨大教堂风琴师,1868年迁居维也纳。布鲁克纳是一个虔诚的天主教徒,他的音乐创作基本是宗教的而非世俗的。他一共作有10首交响曲和为数不多的宗教作品,这些作品中都弥漫着浓重的宗教气息。他崇尚瓦格纳,在他的交响曲中,往往是瓦格纳的宏大和宗教的崇高交织而成的那种瑰丽(在组织这种瑰丽时,他经常使用风琴和“崇高的管乐”)。他扩展了传统的奏鸣曲形式,特别重视小结尾,使它的发展尤如第三主题,以三个主题来增加对比。他的开头往往在平静中充满庄严感,而各部分之间以长大的止来划分层次,主题又往往使用三连音节奏。 布鲁克纳创作的第一部作品是《D小调安魂曲》,而他真正获得轰动效应的作品是《第七交响曲》(1884年曲尼基什指挥)。布鲁克纳的10首交响曲,一般都有多次修改,所以往往有多种稿本。在20世纪,先经过哈斯(Robert Hass)的校订,后又经由列奥波德·诺瓦克(Loopold·Nowak)校订,关于交响曲版本情况为:《F小调交响曲》作于1863年《第0号交响曲》D小调,作于1863-1864年,1869年修改,诺瓦克编订《第一交响曲》调,作于1865-1866年,1866、1877、1884年修改(称林茨版),1890-1891年修改(维也纳版),1934年哈斯编订林茨和维也纳稿,1953年诺瓦克编订林茨稿。《第二交响曲》C小调,作于1871-1872年,1873年修改,1876-1877年第二稿(删节与改动),哈斯1938年编订时增补了1876-1877年删除的部分,诺瓦克于1965年编订第二稿。《第三交响曲》D小调,作于1873年,1874年修改,1876-1877年通篇修改(第三稿)。诺瓦克1959年编订,现在一般都用这一编订完的第三稿。《第四交响曲》降E大调,作于1874年(第一稿),1878年大改动(新的谐谑曲),1879-1880年新的终乐章,1886年又小修改(第二稿);1887-1888年由勒韦(Lowe)加以双删节与改动(第三稿)。哈斯1936年和1944年编订第二稿,诺瓦克于1953年编订第二稿,现一般用第二稿。《第五交响曲》降B大调,作于1875-1876年,1877-1878年小修改,哈斯1936年编订,诺瓦克1951年编订,两人编订基本一致。《第六交响曲》A大调,作于1879-1881年,哈斯1936年编订,诺瓦克于1952年编订(有细微不一致处)《第七交响曲》E大调,作于1881-1883年,哈斯于1944年编订,诺瓦克于1954年编订(不一致在力度与速度标记,哈斯删除,诺瓦克作为“真本”)《第八交响曲》C小调,作于1884-1887年(第一稿),1889-1890年通篇修改,包括第一乐章的尾声,增加新的三声中段,大删节和修改总谱(第二稿)。哈斯于1935年编订第二稿,诺瓦克于1955年编订第二稿(哈斯恢复了若干删节处)。《第九交响曲》D小调,前3个乐章于1891-1894年,1894-1896年作终乐章草稿,奥雷尔于1934年编订,诺瓦克于1951年编订(几乎相同)。
Schubert For Two 豆瓣
9.3 (41 个评分) Gil Shaham / Goran Sollscher 类型: 古典
发布日期 2003年1月28日 出版发行: Deutsche Grammophon
专辑包括了舒伯特的14部作品。曲目范围从大型作品(D大调奏鸣曲)到迷人的小步舞曲系列、被改编的民谣抒情歌曲以及音乐的瞬间,甚至还有一首大型作品“阿佩乔尼”奏鸣曲。
现年32岁的美国著名小提琴家吉尔·沙哈姆是活跃在世界乐坛上日程最繁忙的小提琴家,他穿梭于世界各个音乐大都会之间,与世界顶尖乐团和著名的指挥家、独奏家合作举办独奏音乐会。并且在1998年到北京举办过个人独奏音乐会。深得中国乐迷的喜爱,也是青年一代学习的楷模。沙哈姆的演奏技巧几近炉火纯青,正如权威评论家所赞誉的,“单就技巧方面而言,沙哈姆丝毫不逊色于海菲茨、帕尔曼这些大师。”在音乐表现上,沙哈姆体现了准确严谨的现代演奏风范,同时融合了丰富多彩、变化自如的表现力,相比起现时期另一位小提琴家克莱默来说,他的演奏更具绅士风度和吸引观众的气质。他在抒情性段落展示出的甜美、亲切的歌唱性具有沁人心脾的美。
专辑中几乎所有的曲子都是非常优美好听的,抒情的气氛充斥着整张唱片,当然技巧的含量一点也不含糊。特别是“阿佩乔尼”奏鸣曲,原本就是舒伯特写出的为大提琴和钢琴的最完美作品,听了被改编成吉他和小提琴的演奏后,感觉更是把这种如胶似漆的意境融合进了如梦似画的梦幻中。一组15首的德国舞曲,把德国乡间的美丽景色镶嵌在了一段段动人的旋律中。当然,你在专辑中还能够听到几首非常熟悉的小品,最著名的《小夜曲》、《圣母玛丽亚》也在其中。在附送的小册子中,还有对于两位艺术家对于舒伯特音乐看法的采访。
沙哈姆是我个人比较欣赏的小提琴大师,在物欲横流的社会中,他能够一直把持住自己的人生坐标相当不容易。这张唱片不管是录音(在加拿大多伦多的格林·古尔德录音室中录制)还是后期制作,都是可以向发烧迈进的。我想,喜欢沉醉在梦境中的你,也应该有这份心境,随着沙哈姆一起,在琴弦上漫游。我相信,你会很甜。你的生活也会很甜。
古尔德:巴赫 哥德堡变奏曲 1955版 豆瓣
9.7 (61 个评分) Johann Sebastian Bach / Glenn Gould 类型: 古典
发布日期 1992年10月27日 出版发行: Sony
巴赫在世的最后几年,主要花费时间在删改和完成先前的作品上面,但他仍继续写出新的作品。
《键盘练习曲集》第三卷出版之后,过了3年,第四卷在1742年也问世了,其实这是一套完整的作品。内容是咏叹调的三十首变奏曲,是巴赫为学生哥德堡(Goldberg)创作的乐曲。据说,俄罗斯驻德雷思顿大使冯·凯塞林男爵(Baron von Kaiseriling)因为晚上经常失眠,就让他的管风琴师哥德堡作一首催眠曲,用来在入睡前弹奏,哥德堡就向他教师巴赫求救,巴赫信手拈来,在短时间内,创作了这部作品。不过据英国传纪作家,蒂姆·道雷的《巴赫传》所述,这首曲子其实是凯塞林男爵直接委托巴赫写的,因与巴赫有师徒缘份的哥德堡每晚必须弹奏此曲而得名。这部作品堪称是“巴赫所有键盘作品中结构最简单、最扎实的作品,它气势磅礴、雄壮精美,经由技艺超群的大师巧妙演泽,将最严密的逻辑秩序和最自由的抒情表达融而为一,使人为之惊叹”。
加拿大钢琴家古尔德很好地把握了巴赫的精髓,用现代钢琴再现了这部原为大键琴写的作品的丰富内涵。古尔德成名后,第一张录制的唱片就是这首《哥德堡变奏曲》,当时的录音公司,即sony公司的前身哥伦比亚公司的职员问他,是不是换一首常见的,要知道在古尔德之前只有著名的波兰钢琴家兰多夫斯卡录过此曲,这样会不会太冒险。但年青的古尔德很有礼貌地固执了已见。就在它的唱片发行后,全世界爱乐者的心都被征服了,原先对巴赫音乐敬而远之的人,通过古尔德的诠释,开始读懂了巴赫严谨背后的美,许多人将其视为珍品。也许世界上唯一对这张唱片不满意的就是古尔德本人。在数码技术出来后,古尔德又重新录制了此首,且是他生平唯一的一次重录。原先自己用了20多年的斯坦威钢琴也变成了雅马哈钢琴,还是别人闲置在一边的旧钢琴。
谁也不清楚古尔德为什么重录这部作品。重录,某种意义上说就是对先前的否定,不过他的确公开否定了被公认为他里程碑的1955年录制版。“我无法与录制这张唱片的这个人的精神形成认同,就像这张唱片是一个别的什么人录制的与我无关。”确实,摆在我们面前的这张唱片,似乎没有先前演释的那种猛然攫住你的力量,但它更加严肃,更加柔情,更加具有声层的感染力……咏叹调主题沉静的深思,第15变奏中触键的变幻莫测,第25变奏中史诗般的距离感,所有这一切使这个1981的数码版,染上了一层超物然外的深刻宁静的气质。演奏时间也由原来的38分27秒放慢至51分15秒,特别是最后的咏叹调,他真的是在说,永别了,有种有意拖长的,令人揪心的口吻……
早先少数几个演奏过《哥德堡变奏曲》的钢琴家基本上都遵循老的传统。现在古尔德重又回到了早先的传统。但是这不是简单的回复,而是更高层次的扬弃。如作品以同一主题不断变奏的同度卡农、二度卡农、三度卡农直至九度卡农贯穿其中,互相之间安排性格不同的两个间播段进行对比,最后又回到“本体”——主题本身,这种既变化又统一,既和谐又对比,从一个本源出发,逐步发展,变形又回到本体,这一构想本身却具有更普遍、更广泛、更宏观的哲学内涵。正如黑格尔在《美学》中所说的,艺术在感性的面纱下揭示理念的发展,直到“看到更远的精神这一客观形式回转过来,把它扬弃,而后又返回自身”。
虽然,可以将古尔德1981年的版本,听成是他死前的永诀,如果仔细倾听,认真品味。我们发觉他的表情并没有过份的沉痛和悲哀,相反很宁静、深秋般的宁静。古尔德在巴赫的伟大音乐中,战胜了死亡,超越了自我,在生命最后时刻,似乎真正接受了上帝的福音。他知道自己已修成正果,成了名副其实的艺术圣徒。
他,从巴赫开始,以巴赫结束。
曲目介绍:
J. S. 巴赫的《哥德堡变奏曲》,BWV988,是巴赫著名的键盘作品,大约作于1741-1742年间。这部伟大的变奏曲原名叫做《有各种变奏的咏叹调》,1742年出版,此作为巴赫的学生哥德堡(Johan Theophil Goldberg)而作。哥德堡是侍奉当时驻在德累斯顿的俄国使臣凯瑟林(Hermann Karl Von Keyserlingk)伯爵的年轻演奏家。巴赫曾把他的《B小调弥撒》献给凯瑟林,因此而获得“宫廷音乐家”的封号。1741-1742年间,凯瑟林居住在莱比锡,让哥德堡师从巴赫,学习演奏技巧。伯爵患不眠症,失眠时就需哥德堡为其演奏,哥德堡以演奏需要,求巴赫帮助谱曲。巴赫当时作成这部变奏曲之后,凯瑟林送他一只装满100枚金路易的金杯以酬谢。
这是音乐史上规模最大,结构最恢宏,也是最伟大的变奏曲。这部变奏曲是为两层大键琴而作,巴赫在各段变奏里都指定了键盘的种类。变奏曲的形式,是以一个基本主题,引导出对比命题和对应(反对)命题,然后再探求演绎与对比的各种可能性。巴赫这部作品,以他1725年为安娜·玛格达琳娜而作的小曲集中的一首萨拉班德舞曲作为主题,发展成30段变奏。这30的数字,由3所支配,以3个成一组的变奏,以卡农的方式表达:一位齐声的卡农,二为二度卡农,三为三度卡农……此后达到第九个卡农后,第十变奏为四声部的赋格,之间不断出现创意曲、托卡它、咏叹调等各种形式。第一曾与第二层键盘交替。第十六变奏作为中心,速度分为前后两半,这种作曲技巧所构成的建筑结构之微妙,实在令人叹为观止!
这部作品共分32段,第一段以那首萨拉班德舞曲的主题开头,第32段是经过30段变奏后和缓地、平静地重新回到主题,不同的是第一段的简单主题经过30段变奏后,已变得异常丰富和复杂。
30段变奏分别是:
1.使用第一层键盘,二声部,前奏曲风格,拍子和调性与主题类同。
2.三声部,实用第一层键盘,上二声部暗示主题,低音不随基本旋律。
3.卡农,三声部,实用第一层键盘。
4.模仿前一变奏。
5.第一、第二层键盘交替表达。
6.第一层键盘的二度卡农。
7.第一、二层键盘交替表达,西西里舞曲风格。
8.使用第二层键盘,二声部,活泼的托卡它风格。
9.使用第一层键盘的三度卡农,三声部。
10.第一层键盘,四声部的小赋格。
11.使用第二层键盘的托卡它风格。
12.第一层键盘,四度卡农。
13.使用第二层键盘,抒情风格。
14.使用第二层键盘,活泼的前奏曲风格。
15.由原来一直的G大调转为G小调,第一层键盘,五度转位卡农,行板。
16.又变成G大调,前半部慢后半部快,序曲,把法国风格序曲的三段式改为两部:前半部为二声部前奏曲风格,行板;后半部为三声部小赋格,快板。
17.使用第二层键盘,二声部的托卡它风格。
18.使用第一层键盘的六度卡农。
19.使用第一层键盘,舞曲风格,三声部。
20.使用第二层键盘,具华丽的技巧。
21.七度卡农,部分使用半音阶。
22.托卡它风格,宁静的调子。
23.使用第二层键盘,模仿对位方式。
24.八度卡农,使用第一层键盘。
25.变成G小调,使用第二层键盘,浪漫的幻想曲性质,偏重于半音阶技法。
26.恢复G大调,前奏曲风格,慢拍和快拍子之间的旋律对比。
27.使用第二层键盘,九度卡农。
28.使用一贯的震音发挥华丽效果。
29.主调音乐样式,第一、第二层键盘交替。
30.使用第一键盘,标记是Quodlibet。Quodlibet是起源于中世纪的演唱方式,一种组合数首熟悉的民歌的乐曲。这里使用了17世纪意大利流行的民歌《被甘蓝和芜菁所追赶》和德国民歌《离开家已有许久》,使两者旋律以对位的方式互为缠绕。
The Very Best of Jaqueline du Pré 豆瓣
9.9 (18 个评分) Jacqueline Du Pre 类型: 古典
发布日期 2008年1月13日 出版发行: EMI Classics France
在這套《杜普蕾精選集》中我們聽到五首她的經典協奏曲:1965年的《艾爾加》、1970年的〈德沃夏克》、1967年的《海頓和包凱裏尼》。在第三片CD中,前半部是她在1961到1963年還未成名時期,嘗試的室內小品錄音,其中與吉他家約翰·威廉斯合作的《霍塔舞曲》,曾被後者在訪問中稱贊她那天生的西班牙節奏感。
後三曲則是從她完整的室內樂錄音中節選出來的,這是杜普蕾在演奏完所有重要大提琴協奏曲後,開始朝室內樂尋找更多演奏空間的後期錄音,其中的鋼琴部分都是由他的丈夫巴倫波伊姆擔任。這三張CD,表現了杜普蕾親切、浪漫、奔放的特性,是認識、探索、了解杜普蕾這位音樂奇才的最佳機會。
演奏家簡介:
傑奎琳·杜普蕾:是二十世紀最著名的大提琴家之壹,又是史上最著名的女大提琴演奏家。可惜的是其演奏生命只有短短十年,1972年因病離開了舞台,1987年因癌症逝世。杜普蕾有十分全面的演奏技巧,其演奏富有歌唱性,音色變化多彩,音質純美憂郁,它能夠將不同時代作品中最直接的感受傳達給聽衆。本專集收錄了杜普蕾演奏的衆多名曲以及生前的稀有錄音,倍顯珍貴。
肖邦夜曲全集 豆瓣 豆瓣
9.7 (34 个评分) 邓泰新 类型: 古典
发布日期 2007年12月14日
肖邦的钢琴作品中,《夜曲》最令人心驰神往,在静谧的氛围中充满迷人的浪漫气息。本专辑全部收录肖邦二十一首夜曲,首首经典、篇篇醉人。更有全中文的肖邦生平和作品分析,使乐迷更易贴近肖邦情愁凄美、孤寂浪漫的内心世界。
邓泰新是越南人,在1980年举办的第10届肖邦钢琴大赛上勇夺桂冠,成为在这项历史悠久的著名赛事上夺冠的第一个亚洲钢琴家。他一举囊括了玛祖卡、波兰舞曲、协奏曲三个头奖,轰动了当时的国际乐坛。
阿巴多:勃拉姆斯21首匈牙利舞曲全集 豆瓣
9.3 (50 个评分) Johannes Brahms / Claudio Abbado 类型: 古典
发布日期 1990年10月25日 出版发行: Polygram Records
当舒曼(Robert Schumann)发现勃拉姆斯的音乐天分,他才20岁,此后他努力不懈,希望不要辜负舒曼的期。
虽然舒曼当时戏称他为“雏鹰”,但勃拉姆斯却生性保守,只有一个地方像老鹰:终其一生,他都坚持当独行客。
尽管勃拉姆斯成熟较晚,他却坚定地以继承古典主义的传统为己任。他杰出的作曲技巧和严格的自我批评,为他赢得当代最伟大器乐作曲家的美誉,而且也被后人推崇是浪漫主义中最强有力、最具独创性的声音之一,因为追根究底,勃拉姆斯的作品并不像表面上听起来那么保守。在对和声的理解方面,确实是具有前瞻性的眼光,他对丰富的、自由组合的复调组织的偏爱也是一样:他不用传统的“对位法”来处理乐曲线条,而是将其视为具有生命的独立旋律元素的组成部分。不过勃拉姆斯最具前瞻性的作法在于:肯定了节奏是音乐语言的基本元素,如同旋律与和声一般。他的这种看法对二十世纪的音乐影响深远。
勃拉姆斯的匈牙利舞曲是由21首“四手联弹”钢琴小曲所组成的曲集,虽然每一首乐曲的旋律和风格不尽相同,却都混合着匈牙利民族音乐和吉卜赛民族音乐的特色:节奏自由,旋律有各种各样的装饰,速度变化激烈,带有一定的即兴性;形式虽然没有统一的规定,但以三段体为最多。勃拉姆斯还写有其中第1、3、10三首管弦乐队的改编曲。他从未宣称《匈牙利舞曲》的旋律是自己所作,但其中一些几乎可以肯定是他的创作。勃拉姆斯的全部匈牙利舞曲都可归为世界名曲,尤以前十首最受世人的青睐。
g小调《匈牙利舞曲第一号》,约作于1869年前,为所作二十一首钢琴四手联弹曲《匈牙利舞曲》中的第一首。后由作者改编为管弦乐曲。又曾被改编为钢琴、小提琴等乐器的独奏曲。本曲的钢琴独奏改编版,曾是德国女钢琴家克拉拉·舒曼(Clara Schumann,1819-1896)重要的音乐会演奏曲目之一。
一开始即呈示出的第一部分的第一主题,这一主题以匀称平整的附点节奏写成,柔和抒情而略带淡淡的忧愁。移高八度反复时,情绪变得更为缠绵。接着,出现了节奏活跃、带有匈牙利查尔达什舞曲中那种快速段落风格的第二主题,与第一主题形成了生动的对比。随后乐曲进入中间部,奏出情绪激昂的主题,表现了匈牙利人民热情奔放的民族性格。速度忽慢忽快的中间部后半部分表情丰富,体现了匈牙利吉普赛音乐即兴性的特点。最后乐曲再现第一部分,在热烈而欢快的气氛中结束。
升f小调《匈牙利舞曲第五号》,这是勃拉姆斯全部作品中最广为世人所知的乐曲,不但到处被演奏,而且被改编成各种不同形式的器乐曲。勃拉姆斯自1852年开始创作这一系列乐曲,当时他在维也纳对该地的吉普赛音乐颇感兴趣,于是记下了许多吉普赛音乐的旋律。1869年他开始出版“匈牙利舞曲集”,实际上大部分是借用了吉普赛音乐的旋律,加以编辑和整理而成。
本曲是勃拉姆斯所有作品中最为流行的一首,其粗犷而豪放的旋律具有明显的匈牙利“查尔达什舞曲”的特征,给每一位听众都留下了深刻的印象。这里选用的是管弦乐曲改编版,更能突出原曲所要求的那种磅礴气势。乐曲的结构十分严谨,第一段为升f小调,具有民间舞蹈风格,速度变化上的自由体现出不同的情趣;乐曲的中段转为明快的升F大调,速度变化依然自由,单纯的旋律与和声所表现的是一种欢快的情绪;乐曲的第三段是第一段的严格再现。
克兰弗德 第一季 (2007) 豆瓣
Cranford Season 1 所属 电视剧集: 克兰弗德
9.1 (41 个评分) 导演: 西蒙·柯蒂斯 演员: 朱迪·丹奇 / 迈克尔·刚本
故事发生在一八四二年六月的克兰福德镇,杰奇小姐(朱迪·丹奇 Judi Dench 饰)正在为了迎接她的新住客——故友的女儿玛丽(Lisa Dillon 饰)而进行着紧张而又精心的准备,对于这个墨守成规的小镇来说,没有什么消息能比一个陌生人即将到来更能让人们兴奋的了,“万事通”波洛小姐(伊梅尔达·斯汤顿 Imelda Staunton 饰)也是其中的一员。
布朗上校(吉姆·卡特 Jim Carter 饰)的大女儿杰西(茱莉亚·萨瓦哈 Julia Sawalha 饰)因为不愿意丢下孤苦伶仃的父亲而拒绝了多桩婚事,热情的玛丽决定帮一帮这位善良的姑娘。与此同时,“大龄剩女”卡罗琳(Selina Griffiths 饰)遇见了令她心动的哈里森医生(西蒙·伍兹 Simon Woods 饰),主动出击的她能够获得美满的爱情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