后现代
走向多元话语分析 豆瓣
作者: 谢立中 2009 - 9
《走向多元话语分析:后现代思潮的社会学意涵》内容简介:尽管对“后现代思潮的社会学意涵”有着种种不同的理解,但《走向多元话语分析:后现代思潮的社会学意涵》作者认为:这一思潮最重要的社会学内涵之一就是试图否定作为全部现代主义社会学理论之基础的那种“给定实在论”传统,用一种多元主义的“话语建构论”立场来取代之。尽管这一立场受到了不少人的批评和诟病,但正如S.塞德曼、R.布朗、C.勒麦特等人所指出的那样,它并非只是为我们修改、完善旧有的那些现代主义社会学研究框架提供了若干这样或那样的启发,而是蕴涵着一种与各种现代主义社会学研究框架很不相同的社会分析模式,即《走向多元话语分析:后现代思潮的社会学意涵》作者所谓的“多元话语分析”模式,从而有可能为社会学研究开辟一条新的发展方向和研究路径。在《走向多元话语分析:后现代思潮的社会学意涵》中,作者试图通过理论与经验研究方面的一系列具体论述来说明这一基本观点。
2015年4月13日 在读 看了评孙立平过程-事件分析的那一段,撕逼真的要撕得这么狠吗?一定要逐段分析,专门重写来举反例说明:你的研究结论太主观建构了吗......
后现代 方法 社会学
福柯的生死爱欲 豆瓣
The Passion of Michel Foucault
10.0 (11 个评分) 作者: [英国] 詹姆斯·米勒 译者: 高毅 上海人民出版社 2005 - 5
米勒先生为我们描绘了一个跃动、炽热、无畏而闪亮的心灵——诚然,它或许带有些许自我解构的意味,而且都太人性,但它永远不会被诟病为陈腐、平庸、无名和幼稚。
——《纽约时报》书评
米勒这本颇有争议的书是严谨而繁复研究的产物……他讨论了疯癫、死亡和同性恋,尤其是用大量形象生动甚至近乎感官层面的细节描述了施虐-受虐文化。
——《新共和》
这本书是对福柯的一生充满想像力的大胆诠释,人类三个世纪的现代性遗赠下来的道德和美学传统被这本书拓广甚至颠覆了。
——《波士顿环球》
詹姆斯·米勒谈论性与哲学、尼采与艾滋等话题的方式可能会让一些读者震惊……但正是通过这些看似悬殊的元素,他建构出一种爱欲的人生。
——埃德蒙·怀特(Edmund White)
这本惊人之作,因其思想的灵光极具启发力;反响之大,也与其讨论的对象极为相称,可以说是进入20世纪晚期西方文化的一本关键性读本。
——萨义德
2015年2月5日 已读
1践行自己哲学的伟大哲学家。虽然我没太弄明白创造自我与忘却自我之间的tension。2去看尼采吧。3对死亡的渴望是沉浸于那一刻的欣悦还是认为死亡之后还是有一个状态存在的?
传记 后现代 哲学 福柯
银色星球 (1988) TMDB 豆瓣 IMDb 维基数据
Na srebrnym globie
7.6 (35 个评分) 导演: 安德烈·祖拉斯基 演员: 安德烈·瑟韦林 / 杰吉·特雷拉
其它标题: Na srebrnym globie / On the Silver Globe
改编自叔叔杰西·祖拉斯基(Jerzy Zulawski)的科幻小说杰作《月球三部曲》,故事描述人类逃离毁灭的地球,飞船坠落在银色星球上,不久后有人开始在星球上进行造神运动,然信徒分化后一派奉此外来政权为神,另一派则视之为魔,人性贪婪的劣根性,在这星球上暴露的一览无遗……
本片被誉为是“一部拍给另一个世界的人看的电影”。影评人一致推崇这部片是导演安德烈·祖拉斯基电影生涯中,最具史观、野心勃勃且兼具后现代主义的科幻哲思电影,也是他重回故乡波兰拍摄的归乡代表作。
这部充满争议的杰作,安德烈以非常风格化又带着原始情欲的方式,传达其所钟爱的命题:一则后现代主义式的寓言。故事的结局,地球人不但改变原本的内在,连外在也慢慢变成介于人与鸟的中间物种。这种由内而外,进而转化成另一物种的隐喻,也为这部犹如政治寓言的科幻史诗,更添加了奇幻色彩。
1977年当影片拍好八成时,新上任的波兰文化助理大臣禁止此片拍摄,并下令销毁场景、布置和服装,直到1986年波兰民主化,本片才跟着其它禁片出土。本片同时也发掘了戛纳影后克里斯提娜·杨达的潜能,拍摄这部处女作不久,她成为基耶斯洛夫斯基及瓦伊达最喜爱的女演员,也成为波兰的国民影后。
后现代社会理论 豆瓣
Postmodern Social Theory
作者: 乔治·瑞泽尔 译者: 谢立中 华夏出版社 2003 - 1
关于现代性和后现代性的问题是二十世纪七十年代以来西方学术界所讨论的最核心的问题之一。这个问题虽然是现代西方社会发展到一定程度后由西方学者针对他们自己的社会所提出来的一个讨论课题,但其所所以揭示的问题以及西方学者们就这些问题所提出来的种种观点和看法,对于像中国这样正在努力“与世界接轨”,力图通过引进、吸收西方现代文明成果来尽快实现“现代化”的发展中国家来说,也同样具有重要的参考价值和启示意义。
本书系美国著名社会学家乔治·瑞泽尔撰写的一部系统介绍西方后现代社会理论的出色教材。全书共12章,分别对法国、德国、美国等欧美国中与后现代社会理论相关的著名理论家如福柯、布希亚、德里达、德勒兹、拉康、利奥塔德、维里利奥、吉登斯、贝克、哈贝马斯、鲍曼、哈维、詹明信等人的思想进行了简明扼要但却全面系统的介绍,并对西方后现代社会理论的起源和发展、社会理论与社会学理论的关系、后现代社会理论对社会学理论的启示以及后现代社会理论的未来发展趋势等问题进行了详细的探讨,提出了许多富有启发的见解。本书介绍了后现代社会理论虽然是西方学者们针对他们自己当前的社会情境和社会问题所提出来的种种观点和看法,但对像中国这样正在努力“与世界接轨”,力图通过引进、吸收西方现代文明成果来尽快实现“现代化”的发展中国家来说,也同样具有重要的参考价值和启示意义。全书内容丰富,行文流畅,适合于对后现代社会理论感兴趣的各类具有人学程度以上教育水平的读者阅读。
后现代社会理论 豆瓣
作者: [美国] 乔治·瑞泽尔著 北京大学出版社 2004 - 6
《后现代社会理论》是一本以介绍“后现代社会理论”为主要目的的教科书。《后现代社会理论》对法国、德国、美国等欧美国家中与后现代社会理论相关的著名理论家如罗蒂、福柯、布希亚、德里达、德勒兹、拉康、利奥塔德、维里利奥、吉登斯、贝克、哈贝马斯、鲍曼、哈维、詹明信、丹尼尔-贝尔等人以及当代女权主义者的理论观点进行了简明扼要但却全面系统的介绍,并对后现代社会理论与社会学理论之间的关系等问题进行了富有启示的探讨。从社会学理论的视角出发来考察“后现代社会理论”是使《后现代社会理论》与其他介绍“后现代社会理论”的读物区别开来的一个重要特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