哲学
历史的观念 豆瓣
The Idea of History
作者: 柯林武德 译者: 张文杰 / 何兆武 商务印书馆 1998 - 3
柯林武德(1889—1943)是英国著名的历史哲学家。本书是他关于西方历史哲学的代表作。全书共分五编。一、希腊罗马的历史编纂学。二、基督教的影响。三、科学历史学的滥觞。四、科学历史学。五、后论。本书为开创和发展分析、批判的历史哲学方面做出了重要贡献。
原编者序
导 论
第一节 历史哲学
第二节 历史学的性质、对象、方法和价值
第三节 第一编至第四编的问题
第一编 希腊罗马的历史编纂学
第一节 神权历史学和神话
第二节 希罗多德开创的科学历史学
第三节 希腊思想的反历史倾向
第四节 希腊人关于历史学的性质和价值的概念
第五节 希腊的历史学方法及其局限性
第六节 希罗多德和修昔底德
第七节 希腊化时期
第八节 波里比乌斯
第九节 李维和塔西佗
第十节 希腊罗马历史编纂学的特点
一 人文主义
二 实质主义
第二编 基督教的影响
第一节 基督教思想的潜移默化
第二节 基督教历史编纂学的特点
第三节 中世纪的历史编纂学
第四节 文艺复兴时期的历史学家
第五节 笛卡尔
第六节 笛卡尔派的历史编纂学
第七节 反笛卡尔主义
一 维柯
二 洛克、贝克莱和休谟
第八节 启蒙运动
第九节 人性的科学
第三编 科学历史学的滥觞
第一节 浪漫主义
第二节 赫德尔
第三节 康德
第四节 席勒
第五节 费希特
第六节 谢林
第七节 黑格尔
第八节 黑格尔和马克思
第九节 实证主义
第四编 科学历史学
第一节 英 国
一 布莱德雷
二 布莱德雷的后继者
三 19世纪晚期的历史编纂学
四 伯里
五 奥克肖特
六 汤因比
第二节 德 国
一 文德尔班
二 李凯尔特
三 齐美尔
四 狄尔泰
五 迈耶
六 斯宾格勒
第三节 法 国
一 拉韦松的精神主义
二 拉希利埃的唯心主义
三 柏格森的演化主义
四 近代法国的历史编纂学
第四节 意大利
一 克罗齐1893年的论文
二 克罗齐的第二立场:《逻辑学》
三 历史学与哲学
四 历史与自然
五 克罗齐的最后立场:历史学的自律
第五编 后论
第一节 人性和人类历史
一 人性的科学
二 历史思想的范围
三 作为心灵的知识的历史学
四 结论
第二节 历史的想象
第三节 历史的证据
导 言
一 作为推论的历史学
二 不同种类的推论
三 证词
四 剪刀加浆糊
五 历史的推论
六 鸽子笼方式
七 是谁杀死了约翰·道埃?
八 问题
九 陈述和证据
十 问题和证据
第四节 作为过去经验之重演的历史学
第五节 历史学的题材
第六节 历史和自由
第七节 历史思维所创造的进步
人名译名对照表
译后记
修订版后记
译后记
关于本书的作者柯林武德的思想及其史学理论的述评,已见本书的译序。这里只对我们在译文中所遇到的某些技术问题作一简略的说明。
“心灵”(mind)一词为作者理论中的一个关键性的术语。这个字也可以译作“精神”;如黑格尔《精神现象学》或“精神哲学”的精神一字德文原文为 Geist,而英译则作mind。译文中除少数地方(如有关黑格尔历史哲学的章节)作“精神”外,其余地方均译作“心灵”,以期统一。
本书中的idealism一词,通常中译名作“唯心主义”。但此词另有一个涵义是“理想主义”。在大多数情况,书中用idealism和它的形容词 idealistic,系与“实证主义”(以及“实用主义”)相对而言,所以我们均译作“理想主义”。只有少数情况,当它是与“唯物主义”相对而言的时候,则译作“唯心主义”。
另一点特别需要提到的是:作者使用“批判的历史学”一词和当代一般流行的用法大相径庭。在一般的用法上“批判的历史学(或历史哲学)”系与“思辨的历史学(或历史哲学)”相对而言。但作者使用“批判的历史学”一词,却指的是一般通行意义上所谓的“考据历史学”(或历史考据学);他的心目中是指19世纪以兰克为代表而盛行一时的历史考据学,也就是他在本书中所始终猛烈抨击的那种“剪刀加浆糊的历史学”(或剪贴史学)。这在用词上也并非标新立异。因为criticism一词和它的形容词critical包含有两种意思,一般作“批评”或“批判”解,而在历史研究中则往往作 “考据”或“考订”解。作者在本书中使用此词,大都是用在后一种意义上。至于前一种意义,即通常意义上所谓的“批判历史学”,则作者特别标出“科学历史学”一词。“科学历史学”是本书的中心思想,全书所讨论的实际上即作者所谓的“科学历史学”问题。对于这一用法,请读者们在阅读时特别加以注意,以免与通行的用法混淆。
由于作者在生前没有来得及把本书写成定稿,所以本书在编排上和内容上显得颇不平衡。有些理论并没有做出应有的详尽发挥,甚至没有讲清楚。对他的一些基本论点的理解,翻译过程中曾参考了作者的其他著作,尤其是他的《自传》一书。读者如对他感兴趣的话,最好也请参阅他的其他著作,至少是他的《自传》。当然,作者理论本身也有其重大的漏洞,乃至前后自相矛盾和风格不一的地方。这些是有待于读者以批判的眼光加以分析的。
本书的翻译始自1979年,其后时作时辍,直到1983年秋才最后完工;现由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出版,以供国内对历史哲学和历史理论感兴趣的同志们阅读、研究、批判或参考之用。限于我们的水平,译文中的错误或不妥之处希望能得到读者的批评和指正。本书中所有的希腊文都由中国社会科学院哲学研究所叶秀山同志进行了核对,谨在此表示衷心的谢意。
译 者
1983年秋,于北京
修定版后记
本书中译本原由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北京)于1986年出版,作为“汉译外国史学理论名著丛书”中之一种。译文现经过重行校正和修订,改由商务印书馆列入“汉译世界学术名著丛书”,作为修订本排印再版。“译序”也嫌不能满意,但目前已来不及改写,只好俟诸异日。
此次校订过程中,承友人朱本源教授多所指正,谨此致谢,并誌鸿爪;同时对商务印书馆编辑部同志的热情帮助,表示衷心的感激。
译 者
1994年春 北京
历史理性批判文集 豆瓣
9.0 (10 个评分) 作者: (德)康德 译者: 何兆武 商务印书馆 1990
本书收录康德于1784—1797年间(60岁至73岁)所写的论文8篇,包括康德有关历史哲学和政治哲学的全部主要著作在内。
18世纪末的德国比起同时期的西方先进国家来,仍然是个分裂、落后的国家;资本主义生产关系虽然已在发展,但仍苦于封建制度的严重束缚。这就决定了德国中产阶级的特殊软弱性。当英国已经和法国正在采取革命行动推翻封建制度的时候,德国还只采取理论的形式。因此在论及由康德奠基的德国古典哲学时,经典作家指出:“在法国发生政治革命的同时,德国发生了哲学革命。这个革命是由康德开始的。”
18世纪的70年代以前,康德从事多方面自然科学的研究,具有唯物主义倾向和辩证法因素;特别是1755年的《自然通史和天体理论》(或作《宇宙发展史概论》)一书,运用牛顿的经典力学原理,提出了关于太阳系演化的学说(即星云说),对长期以来在科学思想上占统治地位的僵化的自然观“打开第一个缺口”。这个学说于1796年被拉普拉斯(1749—1827年)重新提出,开始产生广泛的影响,所以又被称为康德-拉普拉斯学说。
历史的观念 豆瓣
The Idea of History
9.6 (14 个评分) 作者: [英] 柯林武德 译者: 何兆武 / 张文杰 北京大学出版社 2010 - 1
《历史的观念》被誉为20世纪最有影响力的历史哲学著作之一。此书为柯林武德遗作,最初于1946年由诺克斯编辑成书,极受学界关注。1998年牛津大学出版社推出由杜森编辑的《历史的观念》(增补版),澄清了诺克斯版编纂过程中的问题,并且增收了柯林武德在1926-1928年间所做的历史哲学讲演稿。篇幅增加三分之一,有助于读者了解柯林武德思想的原貌。
这部理论性的学术著作,之所以能够成为畅销书,几十年来一直受到读者重视,原因大概有这么几点:一,它要言不烦地梳理了西方人的历史观念的演变,从古希腊到现代,各阶段的特征一目了然;二,作者兼有历史学和哲学两方面的思维训练,所论问题切中历史学的核心,不给人隔膜之感;三,作者思路明晰,语言简练,将深刻的哲学思想用平白晓畅的语言娓娓道来。
*
历史哲学这一课题的研究者,在近代西方是哲学家远多于历史学家,像克罗齐和柯林武德这样以哲学家而兼历史学家的人,并不多见。 ——何兆武
*
1926年和1928年的讲稿尤其重要,它们包含了柯林武德对其历史哲学思想所做的首次全面阐述。因此,通过它们,柯林武德历史哲学的第一阶段得到了完好记录。他后期历史哲学的许多著名观点都是在这些讲稿中第一次被阐述,从而为更好地理解他的观点提供了一个非常珍贵的机会。 ——扬•冯•德•杜森
历史哲学 豆瓣
Vorlesungen über die Philosophie der Weltgeschichte
作者: [德国] 黑格尔 译者: 王造时 上海书店出版社 2006 - 3
本书汇辑著名德国古典哲学家黑格尔在柏林大学的多次演讲记录,由其高足爱德华德・干斯教授整理而成。自问世以来,学术界公认为进入和研究黑格尔哲学系统的入门书籍;又因原为对应一般大学生的理解能力和专业知识水平而表述,故体例格式不必谨严深奥的高头讲章,照搬《哲学的传记史》作者鲁维斯所言,此书乃其“生平所读这类著作中最愉快的一部”,而占据全书篇幅甚多的例证解释,对于研究哲学不深的读者也是很熟悉的。其另一个重要价值,就是用一个截然新颖的观点来论列“历史”上各种主要事实,从而使人可能比较顺利地把握住黑格尔哲学的主导概念,再由此带动对该系统各个方面的深入认知。王造时先生的译述,复以平实雅正、忠实本义而著闻。名著名译,洵为一切从事哲学和哲学史研究者的必备经典。
培养人性 豆瓣
作者: 玛莎•纳斯鲍姆 译者: 李艳 上海三联文化传播有限公司 2013 - 6
《培养人性(从古典学角度为通识教育改革辩护)》是作者(玛莎·纳斯鲍姆)对高等教育发展和改革的深入思考。在作者看来,高等教育的目的不是简单地培养有技能的所谓人才,而是应该以培养整全的人,培养有世界公民视野的人,为此,通过论述自苏格拉底和斯多葛学派所创设的通识教育的三大核心价值,以及对美国大量高校教育状况的考察,尤其针对这些高校在跨文化领域的研究教育状况进行了一系列的评估,凸显通识教育在当下高等教育的无比重要性。
启迪 豆瓣
Illuminations: Essays and Reflections
9.3 (17 个评分) 作者: [德] 瓦尔特·本雅明 / [德] 汉娜·阿伦特 编 译者: 张旭东 / 王斑 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 2012 - 7
本雅明是德国著名哲学家、文艺理论家。本书精选了本雅明最精彩的文章.
创造进化论 豆瓣
作者: [法国] 亨利·柏格森 译者: 肖聿 凤凰出版传媒集团,译林出版社 2011 - 9
《创造进化论》是柏格森的代表作,书中提出和论证了"生命冲动"的理论和直觉主义方法论,并对之前的进化论哲学体系进行了批判。该书1906年在法国巴黎首次出版,标志着柏格森生命哲学的成熟。生命哲学的影响远远超出了哲学的范围。除了美国实用主义哲学家詹姆斯和英国过程主义哲学家怀特海这样的哲学家之外,英国戏剧家萧伯纳和法国小说家普鲁斯特等人都吸纳了柏格森生命哲学的思想。
哲学讲稿 豆瓣
Cours de philosophie : fait au lycee de Sens en 1883-1884
作者: [法国] 埃米尔·涂尔干 译者: 渠敬东 / 杜月 商务印书馆 2012 - 4
《哲学讲稿》是早年涂尔干在桑斯中学任教时,由其学生安德鲁•拉朗德所作的听课笔记整理而成。从内容上来说,由于该讲稿所面对的是些中学生,所以,无论是讲述方式,还是讲述内容,都不会晦涩难懂。也正是为了便于学生理解和掌握哲学课程中所要求的哲学基本问题以及构成哲学经典的各个哲学家的学说,这份讲稿就显得很通俗易懂,有些地方甚至还很口语化。
像其他毕业于巴黎高等师范学院,想进一步竞争大学教职的毕业生一样,这位与哲学家柏格森同时代后来成为社会学三大奠基人之一的涂尔干,在通过教师资格考试之后,开始在法国的桑斯中学(后到圣·昆丁中学)教授哲学。所以,该书至少适合两类读者。
首先,这份讲稿可以让没有受过哲学训练的普通读者,也能够很容易的跟着涂尔干了解和思考哲学问题。从“入门”和“普及”的意义上,只要是对哲学有兴趣,都可以从中发现其妙处。文字不难,内容简短易懂,并且讲稿还很体系化,读此书相当于经过了一次法国哲学基础教育训练。众所周知,哲学家辈出的法国,中学哲学教育起着不可估量的作用。相信有兴趣的读者,在阅读过程中能慢慢体会到。
其次,对于想了解和研究涂尔干思想的读者来说,这份讲稿也有着重要的作用。犹如涂尔干早年在桑斯中学所作的演讲所言,当时的法国以及作为哲学教师的涂尔干,都力图通过中学哲学教育来实现对未来公民的培养,以克服和摆脱法国当时所遇到的各种社会和政治问题。这是理解涂尔干思想的重要起点。从涂尔干思想发展角度看,在中学任教的这段时间是其思想形成的关键时期,对理解他为何转向社会学研究,提出他的一整套社会学理论有着不可忽略的重要地位。
所以,这本书在引介法国中学哲学课程讲稿,介绍涂尔干思想都有着极为重要的意义和价值。
中国艺术精神 豆瓣
作者: 徐复观 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 2007 - 1
《中国艺术精神》共分十章,除第一章论上古音乐艺术之精神以外,其余九章均为论绘画艺术及其所蕴涵的中国艺术精神。书中颇多真知灼见,义理明晰,风骨超然。徐复观深入研究庄子讲的学道、体道及成道的境界,发现其与现代、近代西方思想家所讨论的美与艺术的情况颇多近似或相同,从而认定庄子的道正是中国的艺术精神。这对研究中国艺术精神具有开创性的作用。
中国思想传统的现代诠释 豆瓣
作者: 余英时 江苏人民出版社 1989 - 6
本书是继《士与中国文化》之后,经著名华裔学者余英时教授同意,编选而成的他的又一部学术论文集。这些论文,不仅反映出著者作为一位对中西方文化都有广泛深入了解研究的深刻的社会思想史专家,力图通过对若干具有普遍性和客观性的问题的分析,来把握中国文化的价值系统,从而达到对于中国文化性质的一种整体了解的学术风格,而且也反映出著者对于中国社会现代化问题的深层关注和严肃冷静的思考。
朱熹的历史世界 豆瓣
9.0 (6 个评分) 作者: 余英时 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 2004 - 8
本书是关于宋代文化史与政治史的综合研究,尤其注重二者之间的互动关系。以研究的重心而论,文化史在儒学的复兴及其演进,政治史则在改革活动中所显现的权力结构与动作方式。但在实际的历史过程中,这两个系列的发展根本是交织在一起而不可能清楚分开的,二者统摄在士大夫的整体活动之中。宋代士阶层不但是文化主体,而且也是一定程度的政治主体,至少他们在政治上所表现的主动性超过了以前的汉,唐和后面的元,明,清。这是宋代在中国史上的一个非常显著的特色,过去的史学界对此也已或隐或显地有所察识。但是根据比较严格的史学观点,我们仅仅满足于从直觉或整体印象所获得的抽象论断。怎样将这一论断建立在可以客观检证的历史事实之上,才是专业史学的本格任务。所以宋代士大夫的思维结构与行动模式在这部研究中占据了轴心的位置,本书副题主要即取义于此。
中国思想史 豆瓣 谷歌图书
8.7 (7 个评分) 作者: 葛兆光 复旦大学出版社 2001
导论:思想史的写法
《导论》上下;原来分别放置在第一卷与第二卷前面,题为《思想史的写法》和《续思想史的写法》,目的是交代和说明研究角度、资料取舍、写作思路,现在重印,把它们合在一卷,统称《导论:思想史的写法》。
用“写法”为题;并不是说这里讨论的只是一种写作策略,因为思想史的不同写法背后。总是有不同的观念、思路和方法,写法的改变常常意味着思想史研究的观念、思路和方法的改变。这里讨论的就是一些关于中国思想史成哲学史研究中的一些重大理论和方法问题,比如思想史应当如何思考精英与经典的思想世界和一般知识识思想与信仰世界,知识史与思想史之间应当如何互相说明,古代中国思想的终极依据或者说基本预设是什么;思想史应当如何改变过去的传统写法和充满训导性的教科书式的章节结构,以追寻思想史的真正脉络和精神;思想史是否应当描述所谓“无思想”的时代,在无画处看出画来;作为历史记忆的传统知识和思想如何在重新诠释中成为新的思想资源,又因此而产生了思想史的连续性;思想史研究中如何看待和使用考古发现与文物资料等等,最后,《导论》也讨论了在后现代历史学理论渐渐进入中国的背景下,应当怎样理解和限制这种理论资源的意义和边界。
第一卷:七世纪前中国的知识、思想与信仰世界
本卷以个人的观察角度与理解视野,对上古到七世纪以前的中国知识、思想与信仰的历史进行历史的研究与描述。本书不仅关心古代中国精英与经典思想的发展,而且分析这些思想得以形成与确立的知识来源和终极依据,不仅描述古代中国在七世纪以前的最深刻的思想,而且也描述这些思想的土壤的一般知识、思想与信仰的历史。
本卷改变过去作为教科书的思想史以人为中心的章节模式,引徵丰富的古代文献,也参考现代中外研究成果,清理与叙述从上古以来到七世纪以前的中国人的知识、思想与信仰世界及其连续性历史,目的是希望理解和说明,今天中国的思想传统是如何从古代到现代被逐渐建构起来的。
第二卷:七世纪至十九世纪中国的知识、思想与信仰
这一卷主要讨论的是七世纪至十九世纪中国思想世界的最终确立和逐渐瓦解的过程。其实,现代中国人常常说的,也常常可以感受到的那种所谓古代中国知识、思想与信仰的传统,应该说,并不是秦汉时代奠基的那种古代中国思想,而是经过唐宋两代相当长时间才逐渐建构起来的新传统。在八世纪的社会变乱之后,由于一统而变得平庸的知识、思想与信仰世界再一次重新调整自己的思路,重新发掘历史资源,围绕着重建国家权威和思想秩序,人们借助旧学开出新知,提出了种种问题,终于在传统中求新变,在宋代形成了以“理学”和“心学”为代表的新的知识、思想与信仰世界。在经历了“道统”与“政统”也就是文化权力和政论权力短暂分离的历史后,十三世纪前后,中国确立了新的国家政治意识形态,也由于这种观念的制度化和世俗化,在那个时代,形成了古代中国伦理的同一性。可是,经过元明两代,当十六世纪的中国开始从“天下中心” 的朝贡想象逐渐进入“万国”的时代,这种知识、思想与信仰世界却渐渐出现了深刻的裂缝,尽管明清嬗代,曾经有一度在表面上弥合了这种裂缝,暂时在公众和政治话语层面上,重建了同一的思想,但是,这种公与私的领域之间已经分裂的传统终于在坚船利炮的压力和诱惑中开始瓦解,特别是1895年中国被日本所败,在愤激的心情和屈辱的感觉下,中国开始按照西方的样式追求富强,从此走上了向西转的不归路,由此激荡出现代中国的种种思想。
坏世界研究 豆瓣
7.2 (5 个评分) 作者: 赵汀阳 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 2009 - 4
《坏世界研究:作为第一哲学的政治哲学》讨论了决定人们命运的制度、自由、权利和权力,这《坏世界研究:作为第一哲学的政治哲学》揭示了治国、治人、治事的秘密、策略和智慧!《坏世界研究:作为第一哲学的政治哲学》最适合读者:学者、政治家、政府官员、企业管理者、传媒工作者、学生以及关心政治的各界人士。每个人的命运都掌握在他人手里,每个人都欠着别人的幸福和自由。人的命运是最大的哲学问题,而政治是命运的最大问题。虽然世界是个坏世界。但我们渴望一个好世界。马基雅维利教人制造坏世界,赵汀阳试图指出如何对付坏世界。
论可能生活 豆瓣
作者: 赵汀阳 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 2004 - 7
赵汀阳先生的伦理学名著《论可能生活》原由三联书店出版(1994,1995),其思想创新和理沦力度颇有古代哲学家气度,在学界引起许多争论。他认为伦理学只有幸福和公正两个基本问题,芹且声称发现厂关于幸福和公正的最好理沦。在其中他还提出了后来同样著名的“无立场”哲学方法沦。这次出版修订版增加了许多新内容,使这个“可能生活”理论更加圆熟。
该中国哲学登场了? 豆瓣
作者: 李泽厚 / 刘绪源 上海译文出版社 2011 - 4
《该中国哲学登场了?:李泽厚2010谈话录》是当代著名学者、哲学家李泽厚最新的谈话录,围绕他的读书经历、思想渊源、哲学观点以及中外哲学、文化、社会发展等主题,深入、严肃又饶有趣味,以九个话题为纲领,全面回顾李泽厚的思想起源、学术脉络和著作背景,充分梳理了他的学术创建和独特个性。附录所收三篇已在国内重要媒体发表的访谈,各有侧重,丰富了《该中国哲学登场了?:李泽厚2010谈话录》的交流层面。
孟子正义(全二册) 豆瓣
作者: 焦循 中华书局 1987 - 10
孟子名轲,表字无传,战国时邹国人。具体生卒年月不详,古今有多种推断,通行的说法大致有两种,即前322年-前289年,或前385年一前304年。
孟轲是鲁国贵族孟孙氏之后,出世时,家道已衰落,是没落贵族的后裔。据说他的父亲名激,在孟轲很小的时候就去世了,孟轲的主要由母亲抚养成人。孟母很重视对孟子的教育,历史上广泛流传着“孟母三迁”、“孟母断机杼”的故事,足见其良苦用心。在母亲的精心教诲下,孟轲度过了充实的少年时代。
佛性与般若(上、下) 豆瓣
作者: 牟宗三 吉林出版集团有限责任公司 2010 - 8
《牟宗三文集·佛性与般若(套装上下册)》内容简介:吉林出版集团筹划的《牟宗三文集》即将印行之届,电邀我写一篇序。电话中,我告诉联系的编辑,(关于)牟先生的事,在我,是第一位。故虽恰逢忙头,仍乐于允命。此“序”,当对了解牟先生提供一个总体观始能相应。唯距印行的时间极为急促,只能勉力而为。
牟先生八十大寿时尝云:他从大学读书以来。六十年只做一件事,是即“反省中华民族之生命,以重开中国哲学的途径”。牟先生亦尝手书示我:“吾一生无长。只是一个学思生命之发展。”时年,牟老师八十五岁。越二年,牟先生逝。我寝馈牟学三十年,尚可言有感受,又经反复慎思,自感“典范的学思生命和哲学创造”这句话确可以概括牟先生的一生努力和贡献,亦未曾失上揭牟先生自我概括之意蕴。唯此“典范”和“创造”是在历时弥久的反儒反传统中,在中国文化和儒学大厦被倾倒毁弃中,在牟先生判之为中华民族“最倒霉的时代”、国族历史“大患难”的时代、中国文化“大危疑的时代”。“争剥以复”成就的,故而有“创业垂统”的意义。唯其是“创造”,故而是“创业”;唯其是“典范”,故而能“垂统”。乃以“创业垂统:典范的学思生命和哲学创造”敬以为题,序吉林版《牟宗三文集》。
心体与性体 豆瓣
作者: 牟宗三 上海古籍出版社 1999
宋明儒学作为中国儒学发展的第二个重要时期,后又被称为“新儒学”。相对于先秦开创期的儒学,宋明儒学的基本性格是什么,又何以谓之“新”,它对儒学的发展理路与贡献主要表现在哪里,而此600年中诸家诸派的学术个性及其与第一期儒学的承续关系又是怎样?如此等等,都是学术思想史研 究的大问题,也是研究宋明儒学的一些最基本问题。当代新儒家大师牟宗三先生在代表作《心体与性体》中,以其深厚的学养和睿见卓识,在以上诸方面都有精当的判释与论述,并在研究形态与研究方法上树立了中国哲学研究的一个新典范,而这本煌煌一百多万字的巨著,亦被视为研究中国哲学、宋明儒学的经典之作。
西方的没落(全二卷) 豆瓣
Der Untergang des Abendlandes
8.7 (6 个评分) 作者: [德] 奥斯瓦尔德·斯宾格勒 译者: 吴琼 上海三联书店 2006 - 10
斯宾格勒,这个现代德国心灵的重要表征,把歌德式的观相方法和尼采式的批判精神结合在一起,从宏大的文化比较形态学的角度,通过对西方文化的精神逻辑和时代症状的描述,预言西方文化终将走向没落。自他以后,这一末世启示录的论调就犹如一个原始的创伤,深深地刻印在20世纪以来的西方历史路程中,其先知般的声音在我们今天所处的时代仍可唤起一种自省的激情。
《西方的没落》是德国现代哲学家斯宾格勒(1880-1936)的历史哲学著作。本书的第一卷于1918年出版,第二卷于1922年出版。
斯宾格勒青年时代就读于哈雷、慕尼黑、柏林等大学,毕业后任教于一所中学。本书就是他在中学教书时写成的。作者说他于1911年已构思此书,当时他已感觉到世界大战已迫在眉睫。大战的爆发和进展使他的心灵受到震憾,促使他深深地思考现时代人类的生活,尤其是西方文化与历史的命运。
在《西方的没落》的一书中,斯宾格勒大胆地提出了研究人类历史与文化发展的新学说,即比较文化形态学的理论体系。他认为这是在西方现代社会的土壤中所能产生的唯一的新哲学,从这一世界历史形态学的观点出发,可以很好地审视人类历史与文化的发展,为现时代的文化定位,并预测其未来的发展。
斯宾格勒认为全人类的历史是不存在的,存在的只是各个文化的历史。研究世界历史只能是研究各个文化的历史。每种文化都有其基本的个性特征,这些基本物征作为文化的灵魂从文化的各个方面表现出来。不同的文化是互不理解的。因而,研究世界历史必须采用“文化形态学”的方法,从贯穿于每一文化的基本的个性特征去把握其形态。把握各个文化的基本特征不能靠自然科学的方法,要靠本能和直觉去理解。
比较文化形态学认为,历史是有逻辑的,有一种形而上学的结构贯穿于人类历史中。具体地说,人类历史是一个有机体,每种文化都具有相同的生命周期,历经青春、生长、成熟和衰败四个阶段,就像大自然有春、夏、秋、冬四季变换一样。各个文化中的不同的历史时期,只要属于文化形态学中的同一阶段,就是同时代的。
尽管斯宾格勒的历史哲学中仍然存在着“西方中心论”的影响,但他确实是比较早地、比较自学地批判“西方中心论”的西方著名学者。他例举了人类历史上的八大文化,即古典文化、西方文化、巴比伦文化、中国文化、埃及文化、墨西哥文化、阿拉伯文化、印度文化等,认为古典文化、西方文化并不比其它文化优越。他把“西欧中心论”问的世界史观视为“历史的托勒密体系”,认为它应该被他的哥白尼式的世界观所代替。不过,在他看来,除了西方文化,其它文化都已经死亡,只是一种无历史、无生气的存在。只剩下西方文化还处于文明发展的“战国时期”,虽然他也讲西方的没落。
斯宾格勒的历史哲学有一个显著的特点,他特别强调历史的宿命.他明确地说,《西方的没落》是他对历史和有关宿命的哲学的一种新的看法。由这种宿命的历史观所决定,虽然他也感叹西方的没落,却还是认为不论人类是多么努力,都不可能改变历史的宿命.他的希望只是,这本书能打动他的读者,从而委身于技术、海洋、政治,而不是抒情诗、画笔、认识论,他认为人们只能适应这个技术的、物质的、政治的社会要求。
《西方的没落》一书问世以来,其影响是很复杂的。它既对汤因比这样的历史学家有很大的影响,又被纳粹政治家和思想家所利用.我们今天应该以批判的眼光来读这本书,进行批判的思考。建议重点阅读导言部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