女性主义
女性的奥秘 豆瓣
The Feminine Mystique
作者: [美] 贝蒂·弗里丹 译者: 程锡麟 / 朱徽 广东经济出版社 2005 - 5
《女性的奥秘》讲述了她,引发了第二次女权主意运动的浪潮,《女性的奥秘(第一推动力改变美的20本书)》关于社会关系的见解唤醒了男人和女人。这《女性的奥秘(第一推动力改变美的20本书)》改变了一个国家,甚至这个世界的意识。
百年中国女权思潮研究 豆瓣 谷歌图书
作者: 王政 复旦大学出版社 2005 - 7
这本论文集是对“百年中国女权思潮研究”国际学术讨论会的一个总结——虽然因为种种原因部分与会学者的文章未能收入本书,但就全书所收26篇文章而言,集中了中国大陆、台湾和海外诸多学者之力——从功底深厚的学界前辈,到后生可畏的研究生。这些文章多由基本的史料、话语、文本分析入手,用社会性别的视角,对《女界钟》面世以来,百年中国女权历程和女权思潮展开全新的历史诠释。
这本论文集是历史学、文学和社会学等领域交叉冲撞的成果,是对近年来中国近代妇女史和女权主义研究的一次小结。在编辑过程中,文稿基本按9个专题组织,但专题的名称未必与相应的每一篇文稿内容相符,所有文稿的排序也与大会交流的顺序有所不同,不当之处敬请谅解。王政、高彦颐和刘禾三教授的“铿锵三人谈”作为代序,提出了很多值得深入思考与继续研究的新观点、新视角和新领域。鉴于论文集无法反映大会全貌,书本所附大会综述介绍了此次研讨会的基本情况,包括论文的基本观点、评论者和其他与会学者的即兴发言。

“百年中国女权思潮研究”国际学术讨论会得在上海召开,其中得到了各方的鼎力支持,殊属不易。2004年6月,来自10个国家与地区的120余位海内外学者共襄盛会,令大会成为百年来在中国大陆举办的最大规模、最高水准的关于中国女权主义研究和近代中国妇女史研究的学术研讨会。在此期间,我们得到福特基金会和香港乐施会的大力支持和慷慨解囊,在此表示衷心的感谢。
会议的举办和论文集的出版,最应感谢密西很大学王政教授,她多年来无私地奔波于大洋两岸,为了推动中国的社会性别研究,她对本次大会的每一个环节——发起、募款、组织、主持、评估和总结,都倾注了大量的心力,可以说没有她的执著与努力就没有这次盛会和这本论文集。
还应感谢我所在的复旦大学历史系和系主任吴景平教授。吴老师对在复旦推动跨学科的社会性别研究眼光独具、身体力行,给予我很多实际的帮助与指导。复旦大学出版社编辑史立丽学妹大力支持、高效工作,我的研究生唐春辉同学协助编辑、统稿,在此一并致谢。
中国女性主义思想史中的妇女问题 豆瓣
作者: 汤尼•白露 译者: 沈齐齐 译 / 李小江 审校 上海人民出版社 2012 - 3
《中国女性主义思想史中的妇女问题》一书作者以“词语误用”作为研究方法,从“女性”和“妇女”关键词入手,解读并梳理了从19世纪末到20世纪90年代的中国女性主体的思想史。作者阐述了各种理论和概念范畴,论述了中国启蒙知识分子对妇女整体不断发展的描述,涵盖了优生学、社会性别、性意识、精神分析思想、文学批评、道德伦理以及革命政治意识形态等诸多方面,以一定的深度和广度阐述中国女性主义理论所关注的性别平等问题。
2015年6月18日 已读
一次痛苦的阅读体验。除了这本书翻译得太差以外,我也得正视自己长期没看理论导致脑速运转下降的事实。
女性主义 性别研究 海外中国研究
涉渡之舟 豆瓣
9.3 (11 个评分) 作者: 戴锦华 北京大学出版社 2007 - 5
本书是一本深刻而富有见解的新时期中国女性写作与女性文化的研究专著,非常彻底而全面地用女性主义的观点对新时期代表性女性作家作品进行了富有创新的研究(包括张洁、戴厚英、宗璞、谌容、张抗抗、张辛欣、王安忆、铁凝、刘索拉、残雪、刘西鸿,方方、池莉等重要作家),发现女作家作品中时隐时现的女性视点与立场的流露,提出了女性写作的“花木兰式境遇”——化妆为超越性别的“人”而写作的追求,在撞击男性文化与写作规范的同时,难免与女性成为文化、话语主体的机遇失之交臂,并在有意无意间放弃了女性经验的丰富庞杂及这些经验自身可能构成的对男权文化的颠覆与冲击。本书是国内研究新时期女性写作的奠基性著作。
本书作者戴锦华最早运用文本细读的方法和西方文学批评理论,从女性主义的角度成功地再解读中国重要女作家的创作,成为今天的一种范式。 戴锦华的强大和缜密超越了简单的女性立场。她有理论,但保着敏感和热情。她有视野与深度,不流于一声叹息。更可贵的是,她的视野穿越了学院,来到了广阔的社会中间,她看到繁华表象下遮蔽的另一种叙事。她是一个真正的思想精英。
中国的女性与性相 豆瓣
Women and Sexuality in China: Dominant Discourses of Female Sexuality and Gender Since 1949
作者: [英] 艾华 译者: 施施 江苏人民出版社 2008 - 1
对于一位西方女权主义学者来说,以中国的女性为研究对象,结合不同的地域和历史时期背景来考察这些变化过程,确认其中与“女性”有关的性别含义,是一项富于持挑战性的工作。作者的观察和阐述几乎是全面的,包括了对女婴的态度、性教育、恋爱婚姻、女性在婚姻中的角色卖淫、同性恋等。本书对于半个世纪以来中国女性相的纵向研究带来了令人惊叹的启迪性,它不仅源自不同思维方式和文化背景的全新视角,也显示了作者的理论造诣所具有的穿透力。
译者的话 /1
前言及鸣谢/1
1 绪论:1949年以来的性话语/1
政治及意识形态背景/4
性问题的话语材料/9
占主要地位的话语及其读者/13
起源 /17
中国女性研究和分析术语/22
2 性差异的科学结构/31
性与科学教育/32
20世纪50年代的性和生育的观点 /38
性差异 /41
改革主义者对性与生育的解释/45
3 给青少年的建议/53
青春期的定义/56
月经与女性的弱点/61
“恶习”与无节制的危害/66
对青春期的道德与社会监督 /70
4 婚前观念/77
求爱与“约会”:历史与社会背景/78
真正的社会主义者的爱 /82
讨论20世纪80年代的爱/89
婚前激情 /92
婚前性行为的女性标准 /97
5 一夫一妻的理想/105
妻子与性和谐/106
天生的母亲/113
性与老年女性/117
一夫一妻制与婚姻忠诚/120
覆盖女性的身体/124
6 健康的身体/135
生育健康/137
优生 /141
堕胎 /145
性传播的疾病/148
7 性与商业化的市场/155
拐卖妇女 /156
卖淫 /161
色情物品 /165
强奸与性暴力/167
8 怀疑中的性/175
处女及受害者/177
婚外性行为及女性“第三者”/180
不自然的女性/186
同性恋 /190
9 结 论/200
参考书目 /205
2015年6月15日 已读
基本上都是文献分析及二手文献的分析。读这本书,最大的感触就是:80-90年代的受到广泛关注的女性话题都跟现在没有太大差别。若是看看现在这些女性话题,例如所谓的“剩女”、“女博士”之类的讨论与之前的差别,以及这些话题的再兴起应该也蛮有意思的。
女性 女性主义 海外中国研究 社会学
浮出历史地表 豆瓣
9.6 (14 个评分) 作者: 戴锦华 / 孟悦 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 2004 - 7
《浮出历史地表》是第一部系统运用女性主义立场研究中国现代女性文学史的专著。借助精神分析、结构、后结构主义理论,本书作家论形式深人阐释了庐隐、冰心、丁玲、张爱玲等九位现代著名女作家,同时在现代中国的整体历史文化语境中,勾勒出了女性写作传统的形成和展开过程。理论切入、文本分析和历史描述的有机融合,呈现出女性书写在不同时段、不同面向上的主要特征,及其在现代文学史格局中的独特位置。本书自1989年问世后产生了广泛影响,被誉为中国女性批评和理论话语“浮出历史地表”的标志性著作。
The Question of Women in Chinese Feminism 豆瓣
作者: Tani E. Barlow Duke University Press Books 2004 - 3
"The Question of Women in Chinese Feminism" is a history of ideas about women in twentieth-century China. Tani E. Barlow tracks the categories that Chinese intellectuals have developed to think about women and connects these paradigms to transnational debates about eugenics, gender, sexuality, and the psyche. Contending that Chinese feminism has a basis in eugenicist thought, Barlow describes how the emergence of social science perspectives during the 1920s lent the liberation of Chinese women an urgency by suggesting that women should choose their own sexual partners; the health of the nation, it was argued, depended in part on the biological mechanisms of natural selection. Barlow demonstrates that feminism has been integral to thinking about the nation and development in China. At the same time, she shows that Chinese feminism both borrowed from and contributed to emerging feminist formations around the world. Bringing together social theory, psychoanalytic thought, the ethics of mass movements, literary criticism, and revolutionary political ideologies, Barlow reveals how Chinese feminist theory changed in response to the social upheavals of colonial modernity, revolution, modernization, and market socialism. She discusses prominent Chinese feminists, including the fiction writer Ding Ling, who was, for more than fifty years, a leading revolutionary; the early-twentieth-century theorist Gao Xian; the literary scholar Li Xiaojiang, a major proponent of women's studies; and the contemporary film and cultural critic Dai Jinhua. Barlow's exploration of Chinese feminism provides an in-depth examination of one of the most compelling and significant feminist movements in modern history.