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术
The Professor Is In 豆瓣
8.5 (11 个评分) 作者: Karen Kelsky Three Rivers Press 2015 - 8
Each year tens of thousands of students will, after years of hard work and enormous amounts of money, earn their Ph.D. And each year only a small percentage of them will land a job that justifies and rewards their investment. For every comfortably tenured professor or well-paid former academic, there are countless underpaid and overworked adjuncts, and many more who simply give up in frustration.
Those who do make it share an important asset that separates them from the pack: they have a plan. They understand exactly what they need to do to set themselves up for success. They know what really moves the needle in academic job searches, how to avoid the all-too-common mistakes that sink so many of their peers, and how to decide when to point their Ph.D. toward other, non-academic options.
Karen Kelsky has made it her mission to help readers join the select few who get the most out of their Ph.D. As a former tenured professor and department head who oversaw numerous academic job searches, she knows from experience exactly what gets an academic applicant a job. And as the creator of the popular and widely respected advice site The Professor is In, she has helped countless Ph.D.’s turn themselves into stronger applicants and land their dream careers.
Now, for the first time ever, Karen has poured all her best advice into a single handy guide that addresses the most important issues facing any Ph.D., including:
-When, where, and what to publish
-Writing a foolproof grant application
-Cultivating references and crafting the perfect CV
-Acing the job talk and campus interview
-Avoiding the adjunct trap
-Making the leap to nonacademic work, when the time is right
The Professor Is In addresses all of these issues, and many more.
学术与政治 豆瓣 Goodreads
Wissenschaft als Beruf und Politik als Beruf
9.6 (14 个评分) 作者: 韦伯 译者: 钱永祥 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 2004 - 5
本书收入韦伯最著名的两篇演讲:《学术作为一种志业》和《政治作为一种志业》。这两篇演讲,是韦伯去世不久,在战争与革命因袭下的德国“新”文化的重镇慕尼黑发表的,是20世纪思想的最重要文献。韦伯总摄他一生学术、思想、道德与政治的关怀,通过历史与社会学角度的比较分析,以及在道德价值层次上的批判反省,就学术知识与政治行动的性质、条件和限制,提出冷酷的界定和慷慨的呼吁。它们让读者沉痛地认识到近代人处境的艰难,也迫使读者用“英雄伦理”的态度,在“平实的眼前工作”中,把握住关系到人性尊严的一线希望。
2015年2月8日 已读
早该看而没看的入门书。感觉韦伯之所以对从政者做出责任伦理的要求,还是对于社会科学的教育功能(让人能够清楚认知行动的后果以及怎么行动)太有信心了。还有后面附上的雷蒙阿隆(翻译成了阿宏让我一愣)的引论挺好的......
学术 政治 社会学 韦伯
组织社会学十讲 豆瓣
9.5 (27 个评分) 作者: 周雪光 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 2003
本书中,周雪光教授以组织研究的诸种学术问题为导向,系统阐述了当今海外学术界影响至深的诸学术流派,如制度主义学派、交易成本学派、网络分析学派等对若干基本的组织现象的研究和看法,梳理了经济学、社会学和心理学在组织问题上思想交锋的焦点所在,并结合海内外大量组织现象的实例分析,指出了组织社会学研究的努力方向,体现出作者深厚的学术功力和犀利的学术眼光,读来令人茅塞顿开。
2014年6月11日 已读
超越了教材的水平,文笔很好,读着舒服。不可避免有周的个人研究偏好,偏重于经济学的方向,对于组织文化组织学习等理论并未涉及。
sociology 学术 海外中国研究 社会学 组织
顺利完成硕博论文 豆瓣
Surviving your dissertation: a comprehensive guide to content and process
作者: 克叶尔·埃瑞克·鲁德斯坦 / 雷·R.牛顿 译者: 席仲恩 / 沈荭 重庆大学出版社 2014 - 4
◆ 这是一本再版不断,关注新软件、新视角、新方法,被全美多所高校选为教材的“名著”。
◆ 两位作者都是资深博士导师,对研究生做毕业论文会遇到的困难、经常犯错的“雷区”,他们有真切的体会和丰富的经验,这一点,在本书字里行间那些细致入微的指导意见中有充分的体现。
◆ 毕业论文的完成,从来不是让研究生们像机器那样不知疲倦地、完美精确地一步步实施研究设计、搜集数据、分析资料等步骤的过程。在本书中,作者不仅仅提供研究的方法和技术的指导,而是能够体察到作为常人的研究生们总会遇到的那些情绪障碍、任务障碍、人际困难,并真诚地给予建议。
◆ “写作”那一章非常棒,尤其适合从小就讨厌写作文的你。
本书主要针对硕士和博士完成毕业论文进行指导。涵盖了论文写作的全过程:怎样选题,怎样做文献综述,怎样选择合适的方法,怎样处理庞杂的数据,怎样立论,怎样展开材料、数据和结果,并辅之以多个学科的真实论文作为范例。本书还提供了许多实用技巧,如免费分析软件的下载地址,改进写作的具体方法,识别个人学习风格,如何解决情绪问题,等等。
马克斯·韦伯社会学文集 豆瓣
From Max Weber: Essays in Sociology
作者: (德) 马克斯·韦伯 著 / (美) 格特、米尔斯 编 译者: 阎克文 人民出版社 2010 - 6
《马克斯·韦伯社会学文集》是《马克斯·韦伯社会学文集》的首个中文译本。主要有四部分内容。第一部分是编者撰写的韦伯的生平及思想概述。另外三个部分是韦伯的著述,包括韦伯的三篇著名演讲,即“以政治为业”、“以学术为业”和“德国的资本主义与乡村社会”,前两篇表明了韦伯对于现代政治人和知识人的总体评价,以及韦伯本人的价值立场,堪称思想史上的不朽杰作,第三篇则是从宏观背景论述了以德国为核心的中欧地区在现代世界与西欧、北美形成的反差、原因以及可能的前景.对于理解现代资本主义文明在并非平衡发展历史中的意义具有独特的启发价值。除此之外的两个部分均选自《经济与社会》和《宗教社会学文集》,反映了韦伯方法论体系的基本框架,主要是通过对权力、群体、制度和文化传统的比较研究,论述观念与现实的因果关系以及互为因果的历史过程.揭示了历史发展是多元动力而不是单一或终极要素的作用。
芝加哥学术生涯规划 豆瓣 Goodreads
The Chicago Guide to Your Academic Career: A Portable Mentor for Scholars from Graduate School through Tenure
8.6 (10 个评分) 作者: John A. Goldsmith / John Komlos 译者: 吴 波 / 叶丽芳 高等教育出版社 2012 - 3
《芝加哥学术生涯规划:从研究生到终身教授》是一部学术人生的导航,为那些想在传统学术领域里拥有一席之地的人所作——比如大学四年级学生,或是考虑进入研究生院深造的人;当然也为帮助那些在学术之路上已有开端的人们,例如正在攻读的博士生和即将履新的大学助理教授。我们的某些观点或许对其他人也有所帮助:对看待学术界的不同视角感兴趣的资深教授、不太了解学术生涯为何物的青年学者的父母、职业生涯规划导师、研究生和青年教师的配偶,以及意欲探究学术圈奥秘的局外人。当然,对于想获得美国研究生学位的外国学生,《芝加哥学术生涯规划:从研究生到终身教授》一定也不会让他们失望。
思想史研究课堂讲录 豆瓣
9.1 (9 个评分) 作者: 葛兆光 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 2005 - 4
本书精选一批有特色的选修课、专题课与有影响的演讲,以课堂录音为底本,整理成书时秉持实录精神,不避口语色彩,保留即兴发挥成分,力求原汁原味的现场氛围。希望借此促进校园与社会的互动,让课堂走出大学围墙,使普通读者也能感知并进而关注当代校园知识、思想与学术的进展动态和前沿问题。
这份课堂讲录大致可以按内容分为四类:一类是讨论现代西方新理论和新方法如何能够运用到中国思想是的研究中,这里包括年鉴学派、福柯和后现代历史学;一类是讨论什么可以成为思想史的资料,包括考古发现、文物、图像、甚至地图,主要是想改变过去思想史研究资料狭隘其实是视野狭隘的缺欠;一类是尝试使思想史与其他历史研究领域——比如文明史、知识史、观念史、法律史以及社会史——之间有沟通和互动;一类是与传统的思想史研究不同的一些想法,比如作者首倡的思想史研究中“加法”和“减法”。此外,在一头一尾,还讨论了近来中国文史学界的一些新变化和关于文史研究的学术规范问题,力图在更大的背景上考量中国思想史研究的境遇、问题与方法。
万历十五年 豆瓣
1587, A Year of No Significance
9.1 (82 个评分) 作者: [美国] 黄仁宇 中华书局 2006 - 8
万历十五年,亦即公元1587年,在西欧历史上为西班牙舰队全部出动征英的前一年;而在中国,这平平淡淡的一年中,发生了若干为历史学家所易于忽视的事件。这些事件,表面看来虽似末端小节,但实质上却是以前发生大事的症结,也是将在以后掀起波澜的机缘。在历史学家黄仁宇的眼中,其间的关系因果,恰为历史的重点,而我们的大历史之旅,也自此开始……
《万历十五年》是黄仁宇的成名之作,也是他的代表作之一。这本书融会了他数十年人生经历与治学体会,首次以“大历史观”分析明代社会之症结,观察现代中国之来路,给人启发良多。英文原本推出后,被美国多所大学采用为教科书,并两次获得美国书卷奖历史类好书的提名。
中华书局的增订版,重新核校全部文字,增收黄仁宇《1619年的辽东战役》等数篇文字,精选彩色历史图片10余幅。
中国艺术精神 豆瓣
作者: 徐复观 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 2007 - 1
《中国艺术精神》共分十章,除第一章论上古音乐艺术之精神以外,其余九章均为论绘画艺术及其所蕴涵的中国艺术精神。书中颇多真知灼见,义理明晰,风骨超然。徐复观深入研究庄子讲的学道、体道及成道的境界,发现其与现代、近代西方思想家所讨论的美与艺术的情况颇多近似或相同,从而认定庄子的道正是中国的艺术精神。这对研究中国艺术精神具有开创性的作用。
在中国发现历史 豆瓣
Discovering History in China
7.6 (5 个评分) 作者: [美国] 柯文 译者: 林同奇 中华书局 2002 - 8
这本书较全面地介绍了战后美国研究中国近代史的方法、成果与趋向。全书共四章先后着重讨论了近代中国在政治、思想、经济与社会等方面的发展,涉及的美国当代史家、学者一百二十余人,对其中的代表人物进行了详细评介。
天朝的崩溃 豆瓣 Goodreads
9.2 (78 个评分) 作者: 茅海建 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 2005 - 7
《天朝的崩溃》是作者系统研究鸦片战争十余年所得的成果。作者详尽考订了与战争相关的一系列重要史实,力图以当时的道德观念、思维方式与行为规范去理解历史,使许多在今人看来是荒谬的现象得以显示其在当时环境中的“合理性”。同时,通过对有关人物及其言行活动分析,观察清王朝在历史转折关头的作为,揭示历史进程中的偶然与必然。鸦片战争在中国近代史上影响重大,有关著述已出版不少。这本书的研究可谓推陈出新,作者一系列独到创见可能在学术界引起争议,相信这种争议将有助于深化中国近代史研究。
十九札 豆瓣
7.9 (10 个评分) 作者: 朱青生 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 2001 - 5
这是19封关于学术规范和方法的信,是一位大学教师解答自己的学生提出的关于学习疑问的记录。针对的问题集中于如何遵从科学的规范和方法,完成大学作为理性保证的目标,建构并巩固自己的理性,同时认识并克服科学的局限,成为一个趋向完善的个人。信的写作历时4年,收信或质疑的学生也不固定,数年之间,或已远赴海外求学,或已进入社会工作,大多则至今仍在学校念书。其中很多人最初收信时刚入大学,如今已成为终身愿以学术为业的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