宗教
Esotericism and the Academy 豆瓣
作者: Wouter J. Hanegraaff Cambridge University Press 2012 - 2
Academics tend to look on 'esoteric', 'occult' or 'magical' beliefs with contempt, but are usually ignorant about the religious and philosophical traditions to which these terms refer, or their relevance to intellectual history. Wouter Hanegraaff tells the neglected story of how intellectuals since the Renaissance have tried to come to terms with a cluster of 'pagan' ideas from late antiquity that challenged the foundations of biblical religion and Greek rationality. Expelled from the academy on the basis of Protestant and Enlightenment polemics, these traditions have come to be perceived as the Other by which academics define their identity to the present day. Hanegraaff grounds his discussion in a meticulous study of primary and secondary sources, taking the reader on an exciting intellectual voyage from the fifteenth century to the present day and asking what implications the forgotten history of exclusion has for established textbook narratives of religion, philosophy and science.
教宗的承继 (2019) IMDb Eggplant.place 豆瓣 TMDB 维基数据
The Two Popes
8.4 (492 个评分) 导演: 费尔南多·梅里尔斯 演员: 安东尼·霍普金斯 / 乔纳森·普雷斯
其它标题: The Two Popes / 教皇
这是一个真实的故事,讲述了近 2000 年来最戏剧性的权力交接事件之一。主教贝尔格利奥(乔纳森·普雷斯饰演)对教会的发展方向感到十分失望,因此向教皇本笃(安东尼·霍普金斯饰演)申请在 2012 年退休。然而,面对丑闻和自我怀疑,善于内省的教皇本笃召见对他最严厉的批判者和未来的继任者来到罗马,在梵蒂冈的围墙之内,展开了一场传统与进步、罪恶与宽恕之间的斗争,这两位截然不同的人直面各自的过去,以图寻找共同点,以及为全世界十亿信徒开创未来。
2019年12月29日 看过
想想世界上信仰可以作为一种力量的一极,也挺好的。在威权下如何做到无愧于心真的很难,有的时候真的也只能拿only human开解自己。
传记 宗教
尊敬的W (2017) 豆瓣 维基数据 IMDb TMDB
Le Vénérable W.
导演: 巴贝特·施罗德 演员: 巴贝特·施罗德 / 布鲁·欧吉尔
其它标题: Le Vénérable W. / 妖僧志(港)
我佛慈悲,普渡众生;万人信奉的缅甸高僧维拉图,弘扬的佛法却是顺我者生,逆我者亡。菩提树下修行出孽魔恶道,端坐权力祭坛,右手支颐高举和平公义,左手捏指挑起反伊斯兰仇恨,煽动种族清洗罗兴亚人。佛光昭昭下生灵涂炭,令番红花革命染上血色,昂山素姬的民主光环幻灭。始于《独裁者阿敏的自画像》(1974),续于《魔鬼大状》,施罗德终以「佛教恐怖面相」 的曼陀罗完成「邪恶轴心」三部曲。人在做,天在看, 无畏无惧以镜头直视邪恶本相:心若囚笼,苍生难渡。
2019年1月6日 看过
三星半。导演拍片的缘起是想了解为什么佛教能用于暴力。不过据导演介绍自己在缅甸拍片拍了一个月就被军政府追踪拍照赶出来了,感觉W面对镜头的自述其实没有特别深入,尽管导演说自己的拍摄方式是不provoke对方但是感觉其实也没有讲出W的内心世界。佛教也能用来煽动仇恨这件事情只能说明对异族的仇恨真的是一个有复杂根源的社会现象,不是仅靠宗教意识能救赎的。最后导演讲纽约时报有一篇文章讲军政府专门去俄国学习了怎么煽动人群仇恨的技术,利用fb发动人群,我们看到的暴乱有很多是军政府煽动的结果。
宗教 法国 纪录片 缅甸
抱殘守缺:21世紀殘障研究讀本 豆瓣
Lingering Disabilities: A Reader for the 21st Century
作者: H-德克森.L.鮑曼(H-Dirksen L. BAUMAN)等著 / 劉人鵬, 宋玉雯, 蔡孟哲, 鄭聖勳 編 译者: 林家瑄 / 陳羿安 蜃樓 2014 - 11
在「殘」與「障」的位置上,
重行探索被遮蔽了的歷史、暴力與權力關係。
「聾人從來不曾占有家園。由於聾人乃分散地出生於不同的健聽家庭裡,他們從一開始就處於某種離散的狀態。」——H-D. Bauman and J. Murray
司黛蕊(Teri J. Silvio)|中研院民族所 吳靜如|台灣國際勞工協會
林文玲|交通大學人文社會學系 張榮隆|工作傷害受害人協會理事
共同推薦
殘與缺是一個具有歷史性、社會性與政治性的位址。
「一般盲人對於什麼是『看得見』的理解,要強過一般明眼人對於什麼是『看不見』的理解。盲人在明眼人當中成長,上學,成人。我們說的語言,我們讀的文學,我們住的建築,都是明眼人設計的,而且是為明眼人設計的。」—— G. Kleege
殘障不僅是隱喻而是活生生的現實
「殘」與「障」深具歷史性、社會性與政治性。習常看待「殘障」為個人生命悲劇,或者文學經典中的寓言,並且總以「健全主義」思考的生物學醫療觀點,在在都具現著種種現實的意識形態爭戰。本書選收十篇殘障研究相關論述,將「殘障」轉移到文化與社會的視角,重新思考「殘障」的社會性與歷史性,重述了十則關於殘障的故事。
「我該一出生就被殺死嗎?」
自幼罹患一種肌肉萎縮的病症,坐在輪椅上的殘障人權律師強森,秀麗的深色長髮編成長辮溫柔垂落在她纖細的肩膀,背脊呈現優雅的「扭折深曲的S型」,說:「並不是我醜」,「是大多數的人不知道要怎麼看我」。相對於多數人看見強森只能看見一個受苦的生命,或者,一則殘而不廢的勵志故事,強森引領我們注視她卻不在她身上粘黏汙名的標籤,欣賞她所呈現的「稀有的美」,讓我們重新思考另一種「看」的政治。「我該一出生就被殺死嗎?」強森讓我們看見一個值得過的人生。
殘障視野中的全球化
我們時常聽見一種說法:只要活得夠久,絕大多數人都將變成殘障。然而,那些在早年就變成殘障的人,那些最缺乏管道享用醫療照護、受苦的時間更長而又比較早死去的人,都是住在未開發國家的貧民。不同於第一世界所宣稱的普世平等、流動自由,殘障視野中的全球化模型呈現出:富人以交易之名進行的「器官劫掠」,富國藥廠將感染病毒的藥品銷往貧困的國度,將地雷賣到戰亂的區域,造成了種種嚴重傷殘後,再透過紅十字會空降慈善的義肢——「殘障」作為多重政治性交會的座標,挑戰著階級的不公與財富分配的不均,以及自由市場經濟的種種不義。
「如果你是瘋子,你還能不能有健全的心智?」
作為一個「瘋子」,以及一個運用心智在學院討生活的教授,普萊斯重返了數個「精神障礙」詞彙的文化現場,思索自己「成為身心障礙者」的過程。「這是一段牽涉了社群、權力和愛的旅程」,普萊斯從長期在醫院裡被醫生開藥和打針,輾轉落籍到一個多樣而充滿爭議性的身心障礙社群:「我們的手臂得彎成古怪的角度才能在他輪椅的局限下擁抱,他的下巴卡著我的頭皮,我們的皮膚溫暖地貼著。對我而言,這個擁抱就是身心障礙社群。尼爾可能知道或不知道40歲了還因夜魘而驚醒是什麼感覺,而我可能知道或不知道拼命努力說出成形的字句是什麼感覺」,但對普萊斯而言:「定義身心障礙就是去跨越這些空間,將手伸出。」
中国社会中的宗教 豆瓣
Religion in Chinese Society: A Study of Contemporary Social Functions of Religion and Some of Their Historical Factors
8.4 (10 个评分) 作者: 杨庆堃 译者: 范丽珠 上海人民出版社 2007 - 6
杨庆堃的这部《中国社会中的宗教》是研究中国宗教、社会和文化的经典作品,被誉为研究中国宗教的“圣经”。全书对中国宗教进行了非常全面的分析与阐述,详细考察了中国社会中各种类型的信仰,以及国家政治、经济和儒家学说的关系,描述了中国社会与宗教的整合状况。对中国社会和中国宗教的比较研究有兴趣的读者均可阅读。
序言:研究中国宗教的社会学范式——杨庆堃眼中的中国社会宗教
序言
作者自序
第一章 导论
第二章 家庭整合中的宗教
第三章 社会和经验之谈团体中的宗教
第四章 民间信仰的公众性
第五章 历史视角下中国宗教的政治作用
第六章 天命的运作
第七章 政治伦理信仰:“以神道设教”
第八章 国家对宗教的管理
第九章 宗教与政治反抗
第十章 儒学家说及其仪式中的宗教面向
第十一章 宗教和传统道德秩序
第十二章 中国社会中的分散性和制度性宗教
第十三章 宗教在1949年前中国社会中角色的变化
后记
参考文献
附录
顺利完成硕博论文 豆瓣
Surviving your dissertation: a comprehensive guide to content and process
作者: 克叶尔·埃瑞克·鲁德斯坦 / 雷·R.牛顿 译者: 席仲恩 / 沈荭 重庆大学出版社 2014 - 4
◆ 这是一本再版不断,关注新软件、新视角、新方法,被全美多所高校选为教材的“名著”。
◆ 两位作者都是资深博士导师,对研究生做毕业论文会遇到的困难、经常犯错的“雷区”,他们有真切的体会和丰富的经验,这一点,在本书字里行间那些细致入微的指导意见中有充分的体现。
◆ 毕业论文的完成,从来不是让研究生们像机器那样不知疲倦地、完美精确地一步步实施研究设计、搜集数据、分析资料等步骤的过程。在本书中,作者不仅仅提供研究的方法和技术的指导,而是能够体察到作为常人的研究生们总会遇到的那些情绪障碍、任务障碍、人际困难,并真诚地给予建议。
◆ “写作”那一章非常棒,尤其适合从小就讨厌写作文的你。
本书主要针对硕士和博士完成毕业论文进行指导。涵盖了论文写作的全过程:怎样选题,怎样做文献综述,怎样选择合适的方法,怎样处理庞杂的数据,怎样立论,怎样展开材料、数据和结果,并辅之以多个学科的真实论文作为范例。本书还提供了许多实用技巧,如免费分析软件的下载地址,改进写作的具体方法,识别个人学习风格,如何解决情绪问题,等等。
中国的宗教 豆瓣
Konfuzianismus und Taoismus
9.0 (6 个评分) 作者: [德国] 马克斯·韦伯 译者: 康乐 / 简惠美 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 2010 - 9
在《中国的宗教:儒教与道教》一书中,韦伯长篇大论地分析了中国的国家、法律、城市、行会、士人阶层、正统礼教、异端信仰等等,无非是想借此构筑出:中国人想的是什么(例如:传统主义的价值取向、巫术性的世界图像)、做出的是什么(例如:家产制政体、家族社会、家族经济组合),以及所想与所做的之间的辩证关系。其中,主导此一辩证关系之进行的儒教官绅知识阶层,于韦伯所构筑的传统中国历史舞台上,展现出使得中国整体文明进展之与西方大相径庭的坚实活力。
由于所要解决的问题不同,韦伯的研究虽然仍属历史范畴,其途径却与一般史学者惯常采用的稍有出入。简言之,韦伯较注重的是贯穿于整个文明中一些较为不变的现象。因此,尽管王朝屡屡更迭,官制也代代有差,在韦伯看来,自秦始皇统一中国、建立家产制支配后,中国基本上就是个家产官僚制国家,具有家产官僚制的一般特性(而置诸如君权相权消长等问题不谈)。
2014年1月12日 已读
大概看过一遍!明天再战......话说上完政府组织与行为和宗教社会学看这本书感觉就是不一样.....貌似是很多理论的来源.....
2014年1月16日 评论 《儒教与道教》读书笔记 - 导言 虽然此书名为《中国的宗教:儒教与道教》,但是内容却并不是仅仅介绍中国的宗教那么简单。首先,韦伯写作宗教社会学系列的目的是阐释为什么资本主义仅只在欧洲得到发展而没有在其他文明中开花结果。其次在他看来宗教社会学“所要研究的并不是宗教现象的本质,而是因宗教而激发的行为”,“在此定义下,对于宗教的社会学研究同时也就是对于经济或政治、特别是伦理的社会学研究” 。 韦伯并未将人类生活的物质层面与精神层面做截然分开的分析,在关于中国社会“物质层面”分析中实际上已经隐含了对于“精神层面”的分析。在我看来,韦伯从整体上梳理了中国社会的三个层面。一个是国家层面,即国家的支配形式:家产制君主以及国家的意识形态体系——最高祭司长的家父长性格。第二个是对国家的组织形态——官僚体系,以及掌握官僚体系的“士”—— “教养贵族”这一阶层的分析。“士”这一阶层与儒教关系密切,是儒教的具体承担者。在这里,韦伯也提出了“士”所面临的竞争和挑战,其中与其战斗到底的是以道教为其意识形态的“苏丹式的宠信”。第三个层面则是被统治阶层,也就是帝国的基层。在这里,“氏族”构成了极其重要的概念,而氏族又进而影响到了中国的团体的性质。,在基层,受儒教认可的祖灵崇拜与道教并存。国家——统治阶层——基层民众这三个层面之间的互动又对中国的社会产生了巨大的影响。 而在这三个层次的互动中,韦伯强调了支配的合法性来源——传统主义与官僚阶层之间的关系;官僚阶层(精英)与下层民众(大众)的宗教信仰之间的关系;以及三者在官方儒教体系下的互动。 全书内容梳理 下面我将从这三个层面将韦伯的论述进行重新梳理(与原书顺序有别)。 从国家层面来看,中国是家父长制的国家。“当君侯以一种人身的强制,而非领主式的支配,扩展器政治权力于其家产制之外的地域与人民,然而其权力的行使依循家权力的行使方式时,我们即称为家产制国家” 。 “中央权力无所不包而又无力控制士绅阶层同时并存” 。“中国的行政既非集约式的,也谈不上中央集权。中央当局的指令,更接近一种非权威性的劝告” ,在韦伯眼中,皇帝更具有最高祭司长的特性。中央成功遏制了地方形成反对中央的权力但是并未真正地管理基层。这体现在三个方面,另一方面是对非官方认可的宗教的打压,这使得制度型的理性的宗教无由得到充分发展 。最后一个方面则是对于地方的行会的控制,家产制造法的原则使其无法得到真正的法律支持。与这样的管控同时存在的是对于基层民众管控的失败,并没有办法形成真正的理性化行政。以税制为例,由于官吏薪俸不足,官吏必须自筹经费完成行政的需要,官吏的私人收入与官邸的行政收入实为一体。而在中央政府长期的税制改革中,最终确定下来的是固定税负。这实际上构成了一种发包制,中央只在意结果而不在意过程。这给了地方官吏以极大的自由发挥的余地。这 种自由发挥必然是与理性行政背道而驰的。 家产制原则对于资本主义的阻碍在法律层面特别明显。家产制下,帝王具有绝对自由裁量权与恩宠,产业的资本主义对这些政治因素的感受度特别敏锐,其发展也因此横遭阻遏。产业发展所必须的理性的、可计算的行政与法律机能并不存在。家产制下,尽管已经制定了系统的法令,但是家产制的官僚是反程序主义的。以伦理为取向的家产制寻求的是实质的公道而非形式法律。产业经营的资本主义对于此种不稳定的政策及其敏感,现代发展的理性的产业资本主义无立足之地。 从实际的国家组织形式来看,我们可以看到皇权与官僚体制的联合。官僚体制体现着封建时代的特点。贵族以氏族来划分,卡里斯马附于氏族,身份荣誉来自氏族而非封建采邑。王只是和平主义的教主,整个国家的统一性来自于文化统一性,而“士”是文化统一性的重要体现。在官僚制秩序建立后的一段时期内,士人的地位尽管有所开放,但依然是一个教养贵族的团体,以古典教养作为其成为统治身份团体之一员的决定性前提。但是,这毕竟不是常态。尽管“士”的地位并非完全开放给所有人,但是这样的身份地位依然是习得的、是自我修养的而非先赋的。经过考试以及自我修养,士人达到了可以完美反映出世界和谐秩序的程度,实现了合于准则的圆满与完美。这是儒教伦理的一个特点,即肯定人基本上的平等。原则上教育而非出身才是具有决定性的,而尽管人生来有天赋之分,儒教所设定的伦理目标是每个普通人都可以实现的。这与封建制度形成了极大的反差。由于这种观念上的平等以及氏族所提供的福利,使得底层民众并不具有极其悲惨的命运,因而也就不需要用“救赎”的观念、来世的观念来让民众接受自己的命运。对于命运悲惨的底层群众,很容易让他们相信自己是承担了特殊的使命,他们的价值即是完成神给他们提出的任务经受考验和磨练,实质上也就是一种禁欲的精神。他们将希望放在了被救赎的彼岸世界里,在此世中感受到永恒的恩宠状态。“救星的神话里蕴含着一种理性世界观的萌芽…这种理性的世界观往往会赋予苦难本身以一种它本来全然不知的‘正面’意义”。 在宗教领域,总是存在着精英与大众的区分。受教育的毕竟在这个庞大的国家中是少数人。在大众眼中,达到如此境界并通过科举考试的君子具有了某种巫术性的卡里斯马,证明了自己拥有神明的护佑。这样,“士人”在老百姓之中就成为了被膜拜的对象。状元的牌坊被认为具有巫术的能力,而有为的地方官或者其他符合儒教伦理的突出人物也会被奉为神明。 从民间的层面来看,中国的社会自治的小单位是氏族而非城市的市民阶层。相比西方具有政治特性的城市,中国的城市并不是一个“自有其政治特权的‘共同体’”。城市的居民与其存在于农村的氏族有着密切的联系。在西方,产生资本主义的一个基础就是市民阶级。“行为上的实践理性主义倾向是他们的共性,这是由它们那种在经济上大大摆脱了自然束缚的生活方式所致。他们的整个存在都是基于技术的和经济的计算、以及对自然和人的驾驭”。 在中国,统治人与人之间的互动模式是氏族的逻辑。首先,氏族拥有强大的凝聚力。意识形态上,氏族的凝聚力来源于祖先崇拜——这一惟一得到官方承认的民间崇拜。物质上,氏族共产制是维系氏族的重要因素。 其次,氏族是有极强的自治能力的共同体。值得注意的是,氏族开办“义塾”,为其成员提供教育以及赢取功名这一漫漫长路上的支持。官吏通过操纵税负来进行财产聚累,构成了一种政治性掠夺的资本主义。退休官员将财富投资于土地,使家族的某些成员得以进学。从某种加偶的将,中止某一地区的科举考试是对相关名门望族的一种最有力的制裁。 在民间,对人们影响力更大的宗教是道教而非儒教。道教将民间信仰的神灵系统化,肯定了来世,吸引了更多民间的信众。但是,道教依然是以此世为考虑的出发点,希望从履行宗教中获得个人利益。道教也同儒教一样无法形成对于大众具有普遍约束力的道德准则。 “理性化”:儒教与新教的对比 理性(rationality)在韦伯的社会学理论中可谓是一个核心的概念。在《儒教与道教》之中,理性也是不断出现的关键词。在《世界性诸宗教的经济伦理》中,韦伯写道:“我们关心各种宗教对于经济伦理具有重要意义的那些特征,主要是出于这样一个明确的视角:我们关心的是这些宗教以什么方式与经济理性主义产生了关联。更确切的说,我们指的是16、17世纪以来作为市民生活特有的理性化之组成部分、最终成为西方世界的普遍现象而支配了西方的那种经济理性主义类型。” 在《儒教与道教》一书中,我们可以看到理性主义指称了许多非常不同的现象。在理性的框架下,韦伯探讨了儒教去巫术化、冷静而非感情的特征,探讨了理性“可以预测”的性质,探讨了功利性。在如《儒教与道教》的导言中,韦伯将理性划分为两种类型:“…如果我们想到的是体系思想家施用于世界图像的那种理性化,那么理性指的就是借助越来越精确而抽象的概念逐步从理论上驾驭现实。如果我们想到的是借助适当手段越来越精确的计算以便条理性地达到明确给定的实际目标,理性主义指的就是另一回事了”。将之进行概念化,则第二种可以归入“工具理性”之中 。韦伯在《儒教与道教》中提出了判断这两种理性化水平的标准:第一种的标准是宗教对巫术之斥逐的程度;第二点是宗教将上帝与实践直接的关系、及它本身对应于世界的伦理关系,有系统地统一起来的程度。将以上所说进行整合,我认为可以从三个层次分析宗教中的理性:世界观层面的理性,伦理层面的理性,以及行动层面的理性。 这里需要注意的是,以上对于理性的分类不可以归为“工具理性——价值理性”的二分。尽管第二种可以归入“工具理性”的框架中,第一种却不可以归结为价值理性。价值理性与工具理性都是从人的社会行动方面进行的讨论。而上面所提到的第一种理性,则是指世界观的理性“世界图像的理性化”,是从认识层面开展的论述。在韦伯看来,儒教与新教都是符合世界观理性*的。“儒教没有任何形而上的因素,也几乎没有任何作为宗教归宿的遗迹,从这个意义上说,它是理性主义的…”。而基督新教也将巫术尽净,只有理性的伦理内涵被界定为具有宗教上的价值。两者之间存在的差别在于对宗教与世俗世界紧张关系的处理。当基督新教(尤其是加尔文宗)以“得救预定论”的救赎观放大了世俗与神圣之间的紧张关系时,儒教则将紧张性降至绝对的最低点。人本善,具有达到无限完美的能力。政府的过失造成的鬼神不安是灾难的根本原因。鬼神的存在被世俗主导的儒教所涵盖,皇上是最高祭司,可以影响鬼神甚至惩罚失职的鬼神。为了加强对于大众的控制,儒教允许巫术在民间的流行,在日常生活中,以礼节的方式对大众构成制约。 在这样的背景下看儒教的伦理观,我们会发现儒教不存在一个普遍的规则能对大众的内在形塑做出有力的规制。儒教伦理极度的乐观主义体系,成功消除了存在于此世与个人超俗世的紧张性。儒教伦理完全没有存在于自然与神、此世行为与彼世报偿之间、宗教义务与社会政治现实之间的任何紧张性。能够对大众构成有力制约的是基于氏族的个人关系团体中的家内孝道。儒教徒的义务针对具体的人,而非“切事性”的职务。 与此相反,以基督新教为代表的伦理的宗教,打断了氏族的纽带,建立起伦理性的生活样式共同体而对立于血缘共同体。人人有罪,需要证明自己掌握神宠。个人只有安心成为神的工具才有得救的确信。人与上帝之间的关系构成了第一要务。 沿着这样的思路来分析行动理性,我们可以看到儒教与新教之间的巨大差异。韦伯认为儒教的理性是外在的,而清教的理性是内心制约的。儒教的理性强度并不如清教强烈。在这里,我们会发现,韦伯意外地将“礼”而非“仁”作为儒教的精神内核。韦伯认为儒教空有外在的礼制而没有内在的一套价值。他认为“礼智”比“仁义”更重要。而熟读《论语》《孟子》的人,尤其应该知道,在孔子那里,仁是核心价值,要比礼更重要。例如“人而不仁如礼何,如乐何”就体现了这一观点。甚至礼也不过是修炼仁的手段。韦伯认为礼重于仁大概是因为,在儒家经典中,对于“礼”是有明确规约的,而对于“仁”确实有众多不同的说法,甚至有时候是矛盾的。因为,“仁”本质上是一种基于个人关系的道德,在不同的人身上有不同的体现,在《论语》颜渊篇中,分别有三个弟子问仁,而孔子给出的则是三个不同的答复。这里就体现出了儒教在关键的内在道德上并没有给出明确的准则,而给出的统一标准和准则针对的则是为人处世的外在礼仪。因此,儒教的生活样式虽然理性,但也只是外部的理性,并不足以构成“资本主义精神”。当然,我在这里的认识是,儒教是有核心的道德规约的,但是这样的道德规约是较高的追求,想要做到“仁”达到君子的境界实在是很难,这样的境界一般人是达不到的,一般人所能达到的也就是遵守“礼”。因此儒教的内心道德规约并非不存在,只是对于大部分儒教的践行者是不存在的。 由于儒教的规约外在于行动者,而规约又根基于儒教的伦理价值,因此儒教徒的心态尽管是价值合理性的但是对行动者不具有足够的约束力。相反,新教的价值理性根植于心,是内在的且因为得救预定论而无时时刻不对践行者构成约束,因此具有足够强大的力量使得资本主义精神开花结果。尽管这样的价值理性在后期变成了工具理性,但是资本主义的逻辑已然形成,人人卷入其中无法脱离。 理性的进路有效地解释了深受政治与经济影响的中国人的心态是如何强烈阻碍资本主义发展的。这也正是本书的结论所在。 结语 在这里,我有一个疑虑,既然理性在这里如此包罗万象,那么为什么一定要用理性这个概念来分析中国的宗教与新教之间的差异?既然两者都是包含有理性,不过是理性的不同方面,那么为什么坚持用理性这个概念做分析?我的猜测是在分析新教伦理与资本主义之间的关系时,韦伯采取用理性替代传统主义的方式进行了解释,而为了对比则将这一方法延续运用在中国的宗教分析中。以上仅为猜测,有待考证。 (作业一篇,感觉尽管废了那么大劲儿,写出来的还是那么的不堪回首)
中国宗教 宗教 社会学 韦伯
蒂里希选集(上下) 豆瓣
作者: [美] P.蒂里希(Paul Tillich) / 何光沪 选编 1999 - 1
这本《选集》中各篇著作的内容,读者已经可以读到;而对它们的理解,也许会是一个无尽的过程,在这种理解之长河中,我的理解只是小小的一勺。因此,在这里我不想(也许是不能,同时也不必)对各篇的内容逐一评述,而只想对某些编排的考虑和相关的背景稍加介绍,然后再对蒂里希的生平及其思想中的某些主题稍作评述,以期能为读者的阅读提供些许帮助。
首先应该说明,本《选集》编入的著作,基本上是全篇完整地采用,而未作任何删节(唯《系统神学》未收齐五部,但已收入的三部除”导论”之外,也未作删节)。这种打破“节选”惯例的做法,是由这些著述的特点所决定的。蒂里希在表达思想方面的一大特点,就是逻辑严密而体系完整。他的著述不是那种即兴的零碎感想之积累,而是一种周密的理性思维之行进,其中任何一个环节的缺失,不但会破坏整件艺术品似的著作之完美,还可能致使读者跟不上其思维行进的步伐,从而无法理解其几何推理似的完整的意义。
本《选集》的编排方式,是写作年代顺序与著作形式类别二者混合的方式,即是说,把入选著作按形式分成三大类(短小的著述、讲演或讲道、大部头著作),每一类中各篇著作又按写作年代排列(有一些也不得不按出版年代排列)。这既是为了不破坏某些著名的系列性著述(即本选集第二编和第三编)的内在逻辑,不破坏对之理解所需的连续性,也是为了读者阅读和检索的方便。毕竟,比如说纯粹按时间顺序排列而在《系统神学》第二部与第三部之间插进几篇短著和一些讲道辞,看起来是很别扭的。
世界的非世俗化 豆瓣
The Desecularization of the World:Resurgent Religion and World Politics
作者: (美)彼得·伯格 等 译者: 李骏康 上海古籍出版社 2005 - 9
对于 “世俗化” 的出现和理解可谓众说纷纭。有人主张 “世俗化” 始于1950─1960年间,也有人认为可追溯至三十年战争、启蒙运动,甚至宗教改革等时代。但有一点可以肯定的是,它在宗教社会学中是一个十分重要的课题,有学者更认为它是示教社会学的理论和实践上最重要的问题。而本书则是世俗化理论发展的一个重要的里程碑,标志着世俗化理论一个逆转的方向:“世俗化”。
汉魏两晋南北朝佛教史 豆瓣
作者: 汤用彤 北京大学出版社 2011 - 1
本书深入系统的分析了汉魏两晋南北朝时期印度佛教传入的历史,根据大量史料、经过认真翔实的考证,总结出佛教思想传入中国的思想演变。该书特别注意阐述外来印度佛教文化与本土文化在中国从依附于中土文化,而由于文化之不同而发生矛盾和融合,逐渐为中国文化所吸收,以至于成为中国文化的组成部分的历史过程。本版增补了新发现的部分著作。
隋唐佛教史稿 豆瓣
作者: 汤用彤 江苏教育出版社 2007 - 4
本书是中国著名学者汤用彤先生研究整理的关于隋唐时代佛教在中国发展演变之概况的专业著作。
全书依次阐述了隋唐时代佛教势力的消长、隋唐佛教传译情况、隋唐佛教撰述、隋唐佛教宗派、隋唐佛教传布等方面的内容,叙述细致翔实,体例系统全面,是一部优秀的学术专著。
汉魏两晋南北朝佛教史 豆瓣
作者: 汤用彤 武汉大学出版社 2008
《汉魏两晋南北朝佛教史》深入系统的分析了汉魏两晋南北朝时期印度佛教传入的历史,根据大量史料、经过认真详实的考证,总结出佛教思想传入中国的思想演变。《汉魏两晋南北朝佛教史》特别注意阐述外来印度佛教文化与本土文化在中国从依附于中土文化,而由于文化之不同而发生矛盾和融合,逐渐为中国文化所吸收,以至于成为中国文化的组成部分的历史过程。
天使的传言 豆瓣
作者: 贝格尔 译者: 高师宁 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 2003
本书对宗教社会学进行研究,作者分析了新教、天主教、犹太教面临的危机,以及从世俗性到世界宗教、道德判断与政治行为等的探讨。
中国宗教通史(上下) 豆瓣
作者: 牟钟鉴 / 张践 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 2007
本书全面、系统地论述了中国历史上的各种宗教,包括原始宗教和崇拜,传统宗法性宗教、道教、民间宗教,中国少数民族的宗教信仰,以及由国外传进来的佛教、伊斯兰教、基督教等;论述了各种宗教的起源、发展或传人、传播的过程,各种宗教的教义、教派、仪式、仪轨等;各种宗教之间、各种思想文化之间的交锋、融会。本书构建了一个庞大的、时空交错的理论体系,帮助人们全面了解中国文化特色,探寻中国文化之根。
宗教教义与社会演化 豆瓣
Religie Dogmatik und gesellschaftliche Funktion
作者: 卢曼 译者: 刘锋,李秋零 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 2003 - 10
本书通过对社会系统日益复杂性的论述,以及对传统宗教演变的分析,阐发了利用宗教功能简化现代社会复杂性的社会学观点。卢曼重在阐述而意在启示——希望神学家自觉意识到宗教的功能,反省传统的建制宗教在现代社会中究竟丧失了什么,还保留下什么,还有什么资源可为现代社会的沟通所用。从现代社会的实在结构来设想的话,人们会问,这如何可能?在社会分化和宗教分化的社会实在中如何可能设想宗教的社会化功能?在这一意义上讲,《宗教的分化》一文是“宗教功能论”的基石。
宗教经验种种 豆瓣
The Varieties Of Religious Experience: A Study In Human Nature
作者: 詹姆斯 (James William) 译者: 尚新建 华夏出版社 2005 - 1
宗教经验暗示,我们的自然经验,我们严格的道德经验和慎行经验,恐怕都不过是真正的人类经验的一个片断。宗教经验模糊了自然的轮廓,开拓了最为奇怪的可能性和视野。
如果观察一下人的整个心理生活,观察一下脱离学问和科学的生活,以及人们内心深处的私人追求,那就不得不承认,理性主义论述的那部分生活,相对说来十分肤浅。它能言善辩,滔滔不绝,它要求你拿出证据,它能诡辩,用言语将你打倒。但是,它还是不能说服你,让你信服。你的内心绝对有某个东西知道,这种结果肯定比与它相抵触的理性主义诡辩更真实,不管后者多么机智。
威廉·詹姆斯是19世纪末20世纪初美国最有影响的心理学家和哲学家之一。本书在从心理学角度对种种宗教经验的分析之中,实用主义观念贯穿始终,且思路清晰,洞见迭出,百年之后仍让人警醒。更让人震动的是,詹姆斯分析宗教情感既没有沾染宗教的情绪而陷于狂热,也没有因理智的分析而显得干枯,而是真挚情感与清明理性的完美结合。本书曾有中译本,但译笔古奥,现译者为实用主义研究专家,译笔精准。
本世纪有前宗教题材的著作,就最初轰动和持续影响而言,没有哪一部能与威廉·詹姆斯的《宗教经验种种》相媲美。不过,詹姆斯的成功倒不是因为宗教思想领域后继无人,缺乏旗鼓相当的力作。相反,詹姆斯的《宗教经验种种》关涉一个全球论题和东西方宗教经验的多维层面。他的生动实例加上他的精彩描述,激发了国内外好几代读者的兴趣和想象力。八十年后的今天,《宗教经验种种》仍然是一部值得重视的著作。
宗教思想史 豆瓣
作者: 米尔恰·伊利亚德 译者: 吴晓群 / 晏可佳 上海社会科学院出版社 2011 - 9
本书不仅阐述了历史上各种宗教现象的发展过程,更在空间上揭示宗教的结构以及宗教对于人类的意义。
第1卷 从石器时代到厄琉西斯秘仪
第2卷 从乔达摩·悉达多到基督教的胜利
第3卷 从穆罕默德到宗教改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