思想史
抱殘守缺:21世紀殘障研究讀本 豆瓣
Lingering Disabilities: A Reader for the 21st Century
作者: H-德克森.L.鮑曼(H-Dirksen L. BAUMAN)等著 / 劉人鵬, 宋玉雯, 蔡孟哲, 鄭聖勳 編 译者: 林家瑄 / 陳羿安 蜃樓 2014 - 11
在「殘」與「障」的位置上,
重行探索被遮蔽了的歷史、暴力與權力關係。
「聾人從來不曾占有家園。由於聾人乃分散地出生於不同的健聽家庭裡,他們從一開始就處於某種離散的狀態。」——H-D. Bauman and J. Murray
司黛蕊(Teri J. Silvio)|中研院民族所 吳靜如|台灣國際勞工協會
林文玲|交通大學人文社會學系 張榮隆|工作傷害受害人協會理事
共同推薦
殘與缺是一個具有歷史性、社會性與政治性的位址。
「一般盲人對於什麼是『看得見』的理解,要強過一般明眼人對於什麼是『看不見』的理解。盲人在明眼人當中成長,上學,成人。我們說的語言,我們讀的文學,我們住的建築,都是明眼人設計的,而且是為明眼人設計的。」—— G. Kleege
殘障不僅是隱喻而是活生生的現實
「殘」與「障」深具歷史性、社會性與政治性。習常看待「殘障」為個人生命悲劇,或者文學經典中的寓言,並且總以「健全主義」思考的生物學醫療觀點,在在都具現著種種現實的意識形態爭戰。本書選收十篇殘障研究相關論述,將「殘障」轉移到文化與社會的視角,重新思考「殘障」的社會性與歷史性,重述了十則關於殘障的故事。
「我該一出生就被殺死嗎?」
自幼罹患一種肌肉萎縮的病症,坐在輪椅上的殘障人權律師強森,秀麗的深色長髮編成長辮溫柔垂落在她纖細的肩膀,背脊呈現優雅的「扭折深曲的S型」,說:「並不是我醜」,「是大多數的人不知道要怎麼看我」。相對於多數人看見強森只能看見一個受苦的生命,或者,一則殘而不廢的勵志故事,強森引領我們注視她卻不在她身上粘黏汙名的標籤,欣賞她所呈現的「稀有的美」,讓我們重新思考另一種「看」的政治。「我該一出生就被殺死嗎?」強森讓我們看見一個值得過的人生。
殘障視野中的全球化
我們時常聽見一種說法:只要活得夠久,絕大多數人都將變成殘障。然而,那些在早年就變成殘障的人,那些最缺乏管道享用醫療照護、受苦的時間更長而又比較早死去的人,都是住在未開發國家的貧民。不同於第一世界所宣稱的普世平等、流動自由,殘障視野中的全球化模型呈現出:富人以交易之名進行的「器官劫掠」,富國藥廠將感染病毒的藥品銷往貧困的國度,將地雷賣到戰亂的區域,造成了種種嚴重傷殘後,再透過紅十字會空降慈善的義肢——「殘障」作為多重政治性交會的座標,挑戰著階級的不公與財富分配的不均,以及自由市場經濟的種種不義。
「如果你是瘋子,你還能不能有健全的心智?」
作為一個「瘋子」,以及一個運用心智在學院討生活的教授,普萊斯重返了數個「精神障礙」詞彙的文化現場,思索自己「成為身心障礙者」的過程。「這是一段牽涉了社群、權力和愛的旅程」,普萊斯從長期在醫院裡被醫生開藥和打針,輾轉落籍到一個多樣而充滿爭議性的身心障礙社群:「我們的手臂得彎成古怪的角度才能在他輪椅的局限下擁抱,他的下巴卡著我的頭皮,我們的皮膚溫暖地貼著。對我而言,這個擁抱就是身心障礙社群。尼爾可能知道或不知道40歲了還因夜魘而驚醒是什麼感覺,而我可能知道或不知道拼命努力說出成形的字句是什麼感覺」,但對普萊斯而言:「定義身心障礙就是去跨越這些空間,將手伸出。」
大争论 豆瓣
The Great Debate: Edmund Burke, Thomas Paine, and the Birth of Right and Left
8.4 (7 个评分) 作者: [美]尤瓦尔·莱文 译者: 王小娥 / 谢昉 中信出版社 2014 - 9
内容简介
两个世纪以来,美国的政治生活一直存在着左和右的分野。作者发现,要寻找这种左右分野的源头,伯克和潘恩是最好的代表人物,因此作者带领大家追溯到法国大革命时期,从源头寻找美国政治思想分化的源头。伯克代表着改良的保守主义,潘恩代表着更新过的进步主义。他们两人的观念分歧涉及到社会生活的很多方面:堕胎、福利、教育、经济政策。
编辑推荐
《大争论》是系统梳理左右派起源的第一本书——是什么让保守派更加保守,自由派更加自由?探寻政治秩序的起源,梳理两大阵营的思想分野。
《大争论》讲述了政治史巨擘的思想发展之路——伯克与潘恩,他们的理论塑造了当代世界的政治格局,他们是现代政治学的启蒙者。全景再现时代巨人的家庭、工作履历、思想际遇,逐一分析《常识》《对法国大革命的反思》等醒世名著的诞生及传播。
《大争论》镜鉴今日的政治现实——“大政府”还是“小政府”?“全民医保”还是“私人医保”?“巩固维护”还是“破旧立新”?历经两个世纪,二人的辩论影响着现代社会的方方面面。
《大争论》思辨中国式的政治哲学——为政治史盲做复明手术,启发更理性的辩论。
《卫报》《华尔街日报》《国家评论》《华盛顿邮报》专文书评,胡佛研究所、《华尔街日报》联合访谈。百年论战,塑造美国政治格局;千篇著作,直掀美法革命狂潮!
名人推荐
莱文对起源问题进行了清晰且全面的调研,这不仅是关于历史思想的研究,也是对第一原则的召唤。同伯克与潘恩一样,莱文坚信哲学被埋没在了政治的不堪中。
莱文的书既简亦繁:他以悲悯的口气描述了二者史诗般的争论,因此他的书在粉碎意识形态方面的自满情绪上起到了积极影响。在当今一片狼藉的极端氛围下,《大争论》甚至可能称得上带有一些公益服务的性质。
——里昂•维斯提耶
媒体推荐
两位影响深远的思想家在这场具有深刻洞见的18世纪政治辩论中预见了激进派与保守派的现代分歧。莱文清晰地分析了潘恩与伯克之间对立的意识形态,成功阐释了伯克思想的持续关联性,并提出了对于革命性超越极具先见之明的批判。
——《出版者周刊》
《大争辩》一书很好地呈现出了传统政治的潜在丰富性。它提醒我们,政治是一件严肃并需要智慧的事,理应得到比肤浅与嘲讽更合适的对待。它还提到,即使左派与右派对于人类繁荣原因有着不同的理解,但都根植于同一种欲望,一种希望政治服务于人类繁荣的欲望。
顺带一提,伯克的右派选择是对的。
——佩吉•努南,专栏作家,《华尔街日报》
启蒙如何起死回生 豆瓣
作者: 许纪霖 北京大学出版社 2011 - 1
在近代中国艰难而激荡的历史进程中,传统士大夫向现代知识分子的转变,经历了怎样的探索,又该如何面对“边缘化”的尴尬与痛苦?
近代历史上汹涌而来的西方思潮,无论自由主义、社会民主主义……何以在中国成为空谷足音,它们又在中国的历史上留下了怎样的回响?
当我们深陷世俗化的多元价值中,面对不可阻挡的物欲浪潮,该如何在这个世俗世界中维持精神世界的宁静与秩序?
本书收录了作者近年来从事知识分子与中国现代思想史研究的成果,从四个方向思考“启蒙”与中国现代知识分子的困境:一是回顾现代知识分子与“公共空间”在中国的成长历程;二是探讨现代中国思想史上那些面临泯灭不彰之危险、但却值得珍视的思想传统;三是借鉴罗尔斯等人的理论,解读世俗世界中的正当与善;四是在新世纪的第一个十年,反思过去一个世纪中“启蒙”所走过的历史进程。
顺利完成硕博论文 豆瓣
Surviving your dissertation: a comprehensive guide to content and process
作者: 克叶尔·埃瑞克·鲁德斯坦 / 雷·R.牛顿 译者: 席仲恩 / 沈荭 重庆大学出版社 2014 - 4
◆ 这是一本再版不断,关注新软件、新视角、新方法,被全美多所高校选为教材的“名著”。
◆ 两位作者都是资深博士导师,对研究生做毕业论文会遇到的困难、经常犯错的“雷区”,他们有真切的体会和丰富的经验,这一点,在本书字里行间那些细致入微的指导意见中有充分的体现。
◆ 毕业论文的完成,从来不是让研究生们像机器那样不知疲倦地、完美精确地一步步实施研究设计、搜集数据、分析资料等步骤的过程。在本书中,作者不仅仅提供研究的方法和技术的指导,而是能够体察到作为常人的研究生们总会遇到的那些情绪障碍、任务障碍、人际困难,并真诚地给予建议。
◆ “写作”那一章非常棒,尤其适合从小就讨厌写作文的你。
本书主要针对硕士和博士完成毕业论文进行指导。涵盖了论文写作的全过程:怎样选题,怎样做文献综述,怎样选择合适的方法,怎样处理庞杂的数据,怎样立论,怎样展开材料、数据和结果,并辅之以多个学科的真实论文作为范例。本书还提供了许多实用技巧,如免费分析软件的下载地址,改进写作的具体方法,识别个人学习风格,如何解决情绪问题,等等。
去政治化的政治 豆瓣
9.2 (12 个评分) 作者: 汪晖 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 2008 - 5
全书以“中国”及其“现代”为核心关怀,讨论的多是90年代以来社会急遽转型中经济全面市场化、消费主义盛行、社会阶层结构性重组和知识群体明显分化的大背景下,中国知识思想的状况与问题;同时对60年代末期以来,东西方均逐渐强化的“去政治化”过程所导致的政党政治的危机进行了深入的分析和论述。
The End of the Revolution 豆瓣
作者: Wang Hui Verso 2010 - 2
Challenging both the bureaucratic one-party regime and the Western neoliberal paradigm, China's leading critic shatters the myth of progress and reflects upon the inheritance of a revolutionary past. In this original and wide-ranging study, Wang Hui examines the roots of China's social and political problems, and traces the reforms and struggles that have led to the current state of mass depoliticization. Arguing that China's revolutionary history and its current liberalization are part of the same discourse of modernity, Wang Hui calls for alternatives to both its capitalist trajectory and its authoritarian past. From the May Fourth Movement to Tiananmen Square, The End of the Revolution offers a broad discussion of Chinese intellectual history and society, in the hope of forging a new path for China's future.
2014年3月22日 想读 内个,怎么标注这本书是《去政治的政治化》的英文翻译版?
思想史 汪晖
重估价值 豆瓣 谷歌图书
Reappraisals: Reflections on the Forgotten Twentieth Century
作者: [英] 托尼·朱特 译者: 林骧华 商务印书馆 2013 - 5
这是“遗忘的时代”:我们简直不知道自己从何而来,刚刚过去的昨日总是迅速被搁置到了一边;我们已经有三代人不接触国际政策争端、社会思想、具有公共精神的社会积极活动了;我们不再懂得如何讨论这些概念,忘记了知识分子曾经为塑造他们时代的思想而成为争辩者、传递者、捍卫者。
托尼·朱特以其标志性的锐利和活力,在一系列令人眼花缭乱的主题之间建立起发人深省的联系——从法国马克思主义者到美国外交政策,从全球化的经济到对大屠杀的记忆。他向我们揭示了在“制造神话”战胜“理解”、“否认”战胜“记忆”的过程中,真正的历史在多大程度上被遗弃了,而那些被遗忘的问题是多么重要——对于我们的今天,对于我们的未来。
一位顶尖的欧洲历史学家、卓越的写作者和敏锐的思想家。
——《洛杉矶时报》
思考20世纪政治、外交、社会与文化之历史的最伟大著作。
——《福布斯》
中国艺术精神 豆瓣
作者: 徐复观 商务印书馆 2010
徐复观所著的《中国艺术精神》,一个基本的意思,是说明庄子的虚、静、明的心,实际就是一个艺术心灵;艺术价值之根源,即在虚、静、明的心。简单来说,艺术要求美的对象的成立。
正是基于这一思路,徐复观在《中国艺术精神》正文十章中,仅在前两章着重从哲学上对以孔子为代表的儒家艺术精神和以庄子为代表的道家艺术精神进行阐发,凸显出只有以庄子为代表的道家艺术精神构成了中国艺术精神的主体;而在后八章则着重通过对汉以后的绘画与画论的解读,揭示以庄子为代表的道家艺术精神对中国古代绘画与画论演变的深刻影响。
思想史研究课堂讲录 豆瓣
9.1 (9 个评分) 作者: 葛兆光 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 2005 - 4
本书精选一批有特色的选修课、专题课与有影响的演讲,以课堂录音为底本,整理成书时秉持实录精神,不避口语色彩,保留即兴发挥成分,力求原汁原味的现场氛围。希望借此促进校园与社会的互动,让课堂走出大学围墙,使普通读者也能感知并进而关注当代校园知识、思想与学术的进展动态和前沿问题。
这份课堂讲录大致可以按内容分为四类:一类是讨论现代西方新理论和新方法如何能够运用到中国思想是的研究中,这里包括年鉴学派、福柯和后现代历史学;一类是讨论什么可以成为思想史的资料,包括考古发现、文物、图像、甚至地图,主要是想改变过去思想史研究资料狭隘其实是视野狭隘的缺欠;一类是尝试使思想史与其他历史研究领域——比如文明史、知识史、观念史、法律史以及社会史——之间有沟通和互动;一类是与传统的思想史研究不同的一些想法,比如作者首倡的思想史研究中“加法”和“减法”。此外,在一头一尾,还讨论了近来中国文史学界的一些新变化和关于文史研究的学术规范问题,力图在更大的背景上考量中国思想史研究的境遇、问题与方法。
中国文化史通释 豆瓣
7.3 (6 个评分) 作者: 余英时 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 2011 - 5
本书集结了12篇论文,全是关于中国文化史的探讨和论断,每一篇都集中在一个特殊的面相上面。思想、政治、商业、宗教、民间文化、文学、医学、科学、艺术、科举、侠等尽在其中,涉及的范围相当广阔。且每一篇论文都是从宏观角度对中国文化史的某一面相提出一种长程的贯通解释。只有如此,我们才能同时看到中国文化的常中之变和变中之常。
中国思想传统的现代诠释 豆瓣
作者: 余英时 江苏人民出版社 1989 - 6
本书是继《士与中国文化》之后,经著名华裔学者余英时教授同意,编选而成的他的又一部学术论文集。这些论文,不仅反映出著者作为一位对中西方文化都有广泛深入了解研究的深刻的社会思想史专家,力图通过对若干具有普遍性和客观性的问题的分析,来把握中国文化的价值系统,从而达到对于中国文化性质的一种整体了解的学术风格,而且也反映出著者对于中国社会现代化问题的深层关注和严肃冷静的思考。
朱熹的历史世界 豆瓣
9.0 (6 个评分) 作者: 余英时 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 2004 - 8
本书是关于宋代文化史与政治史的综合研究,尤其注重二者之间的互动关系。以研究的重心而论,文化史在儒学的复兴及其演进,政治史则在改革活动中所显现的权力结构与动作方式。但在实际的历史过程中,这两个系列的发展根本是交织在一起而不可能清楚分开的,二者统摄在士大夫的整体活动之中。宋代士阶层不但是文化主体,而且也是一定程度的政治主体,至少他们在政治上所表现的主动性超过了以前的汉,唐和后面的元,明,清。这是宋代在中国史上的一个非常显著的特色,过去的史学界对此也已或隐或显地有所察识。但是根据比较严格的史学观点,我们仅仅满足于从直觉或整体印象所获得的抽象论断。怎样将这一论断建立在可以客观检证的历史事实之上,才是专业史学的本格任务。所以宋代士大夫的思维结构与行动模式在这部研究中占据了轴心的位置,本书副题主要即取义于此。
中国政治思想史 豆瓣
作者: 萧公权 商务印书馆 2011
《中国政治思想史》全书共分五编二十五章,七十余万字,所取政治文献的研究资料上自晚周,下迄辛亥革命,全文所论及古今学者六十余人,文献资料相当丰富。作者以政治学观点就所选资料分类征引,以夹叙夹议方式叙之,来龙去脉交代相当清楚,治学考证颇为严谨,对中国政治思想发展史作极有系统的叙述和分析。整体而言,该书基于历史演进框架的基础上,自创造而因袭,由因袭而转变,再由转变而成熟,即从各个时期去描述政治思想史的发展脉络,其中新论频出,足见作者观察力之敏锐,思维之缜密,视野之宽阔,考证之严谨。
中国人性论史 豆瓣
作者: 徐复观 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 2005 - 11
单说一个“性”字,只训信性字的字义,这是语言学上的问题。我所要叙述的“人性论史”,是叙述在中国文化史中,各家各派,对人的生命的根源、道德的根源的基本看法,这是思想史上的问题。若不先把语言学的观点和思想史的观点,稍加厘清,则在讨论中便无法避免木需要的混乱。
几十年来,中国有些治思想史的人,主张采用“以语言学的观点,解释一个思想史的问题的方法”。其根据系来自西方少数人以为“哲学乃语言之副产品”的一偏之论,以与我国乾嘉学派本流相结托。关于哲学与语言的关系,亦即是思想与语言的关系,乃是互相制约,互相影响的关系,……
宗教思想史 豆瓣
作者: 米尔恰·伊利亚德 译者: 吴晓群 / 晏可佳 上海社会科学院出版社 2011 - 9
本书不仅阐述了历史上各种宗教现象的发展过程,更在空间上揭示宗教的结构以及宗教对于人类的意义。
第1卷 从石器时代到厄琉西斯秘仪
第2卷 从乔达摩·悉达多到基督教的胜利
第3卷 从穆罕默德到宗教改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