政治学
Diminished Democracy 豆瓣
作者: Theda Skocpol University of Oklahoma Press 2003 - 3
Pundits and social observers have voiced alarm each year as fewer Americans involve themselves in voluntary groups that meet regularly. Thousands of nonprofit groups have been launched in recent times, but most are run by professionals who lobby Congress or deliver social services to clients. What will happen to U.S. democracy if participatory groups and social movements wither, while civic involvement becomes one more occupation rather than every citizen’s right and duty? In Diminished Democracy, Theda Skocpol shows that this decline in public involvement has not always been the case in this country—and how, by understanding the causes of this change, we might reverse it.
国家与权力 豆瓣
States and Power
作者: [美]理查德拉克曼 译者: 郦菁 / 张昕 上海人民出版社 2013 - 9
《东方编译所译丛:国家与权力》是一部令人振奋并感到刺激的当代社会科学文献,对美国社会和国际社会面临的一些重大问题做了细致深入的探讨。如何解决这些问题,并对座落在资本主义世界历史、民族主义和民主中心的情况进行综合评价,将会给予我们以全新的视野和富有意义的启发。
民主的阴暗面 豆瓣
The Dark Side of Democracy
作者: [英] 迈克尔·曼 译者: 严春松 三辉图书/中央编译出版社 2015 - 5
◎一部20世纪阴暗面史书
◎韦伯之后最伟大的社会学家迈克尔·曼重塑对历史的理解
◎充满挑衅的现代民主新理论
◎凶残的种族清洗为何是现代民主的丑恶面?
当同一片领土上,两个对立的种族民族主义组织都声称自己拥有国家主权时,危险产生了;当弱势的一方由于外部的支援而不愿屈服、选 择战斗,或者强势的一方认为自己能够骤然展 开锐不可当的武力行动时,冲突便升级了……行动升级并不只是“邪恶的精英”或者“未开化的民族”的杰作,它同样产生于领袖、激进分子以及种族民族主义的“核心拥护者”之间的复杂互动。
曼的解读聚焦于社会中的政治权力关系,令人信服地阐明了种族清洗的源头及升级过程,有助于避免悲剧再次发生。
*************************************************************************************************************
媒体及专家推荐——
√ 迈克尔·曼是宏伟思想的多产者,这本巨著中天才、雄辩和发人深思的内容俯拾皆是。从书名开始,本书就引发了一场争论,它借助人类历史上最好的,来重塑我们对人类历史中最坏方面的理解,借助现代的观点来重塑我们对古老历史的理解。曼将缜密的实证研究与对观念的权威掌控结合在一起。字里行间都有值得称赞、讨论或深思的观点。对它的讨论仍将持续多年。
——本·基曼(Ben Kiernan),耶鲁大学种族灭绝研究项目主任
√ 社会学术语全无,历史大数据充足,这份研究为外行读者开辟了足够的通道。
——《出版人周刊》(Publishers Weekly)
√ 内容有如百科全书,叙述分析异常丰富,本书为政治社会学作出了重大贡献,对社会科学学者、政治领导人、政策制定者而言,这都是必读之作。
——《选择》(Choice)
√ 在这本重要而充满挑衅性的书中,这位杰出的社会学家曼提出,凶残的种族清洗事实上是我们现代民主时代的丑恶一面,“它属于我们的文明,属于我们自身”……在种族清洗这个领域,曼的阐释绝非定论,但已跻身最成熟深刻作品之列。
——《外交事务》 (Foreign Affairs)
√ 曼的书为研究残忍的种族清洗做了十分有价值的贡献。他大范围地聚合了各种观点和亲历者讲述,这种能力使他的努力适时且值得,因而这对任何研究或处理种族冲突方面问题的人都非常有用。另外一个值得称道的地方是,曼的这本书到达了一种层次,它能同时满足他的同代人和学生们的好奇心,而这也必然会激起更多的对这一论题的探询。
——《东南欧政治期刊》(Southeast European Politics)
√《民主的阴暗面》……是一本强大的书,在某种程度上成功地引出了一套阐释这些悲惨事件的宏伟社会学理论……曼的作品代表了当代历史社会学的最高水平——广博、论据充足、富有趣味、密切关乎当下——所有的读者都必定会对他的结论满怀敬意……
——《泰晤士报高等教育增刊》(The Times Higher Education Supplement)
√这是一本非常重要的书……曼拿出了一份有力的分析,足以引人深思……如今,种族清洗这个问题已经成了媒体菜单中的一个稳定部分,每个关注种族清洗的人都应该去读这本书。
——《英国社会犯罪学》(British Society of Criminology)
√ 迈克尔•曼的《民主的阴暗面》这一令人印象深刻的作品,使人们向着阐明造成如此后果的具体社会研究和社会状况前进了一大步……这是一份巨大的成就。
——《新左翼评论》(New Left Review)
√ 在《民主的阴暗面》中,曼审视了民主化与种族清洗之间的密切关系……与多数其他社会学家不同,曼并不爱用术语。即便这本书很厚重,但所有抱着非学术想法、并耗费精力去读这本书的人,都会觉得物有所值。
——《新闻日报》 (News Day)
√ 迈克尔•曼的新著涉猎甚广、立论大胆。它的核心主题——残忍的种族清洗伴随着救世宗教与近代民主的诞生而来——与人们普遍的观点截然相反……近年来在该主题上最好的著作之一。
——贝思·A. 西蒙斯(Beth A. Simmons),哈佛大学
√ 尽管我对曼的理论有所保留,但这部作品明显是重要的。而且,他构成了本书大部分内容的案例研究,叙述清晰,细节丰富,而且优秀到足以令人生畏。作为一部20世纪阴暗面史书,《民主的阴暗面》很难被打败。
——乔治•希尔拉巴(George Scialabba) 著名书评人 《波士顿环球报》(Boston Globe)
新自由主义简史 豆瓣 Goodreads
A Brief History of Neoliberalism
8.4 (29 个评分) 作者: [英国] 大卫·哈维 译者: 王钦 上海译文出版社 2010 - 12
1978年,中国经济在邓小平的领导下,向自由化的转变道路上迈出了重要步伐。
1979年,英国首相撒切尔夫人下令限制工会力量并终止国家持续十年之久的滞胀惨状。
1980年,里根当选美国总统,通过一系列特殊政策为金融和产业松绑,将美国带上了一条复苏经济的道路。
或许在未来的历史学家看来,1978年至1980年这几年是世界社会史和经济史的革命性转折点,因为正是在这几年中,新自由主义作为一种政治经济实践的理论开始占据主流地位。
新自由主义认为,通过建立一个以稳固的个人财产权、自由市场以及自由贸易为特征的制度框架,能释放个体企业的自由和技能,从而最大程度上促进人的幸福。
自1970年代以来,松绑、私有化、国家从许多社会供给领域中退出,开始变得司空见惯。从前苏联解体后新成立的国家到老牌社会民主制和福利国家,几乎所有国家都接受了某种形式的新自由主义理论。另外,支持新自由主义的人们如今都身居要位,影响遍及教育、媒体、公司董事会和财政机构、政府核心机构以及那些管理全球财政和贸易的国际性机构。也就是说,新自由主义作为话语模式已居霸权地位,它成为我们许多人解释和理解世界的常识的一部分。
那么,新自由主义打哪儿来?它又是如何在世界舞台上泛滥的?对这个政治经济学故事的批判性考察,将为我们确认和建构另一种未来政治和经济安排的可能,提供一个框架。
政治人 豆瓣
Political Man: The Social Bases of Politics
作者: [美]西摩·马丁·李普塞特 译者: 张绍宗 / 沈澄如 校 上海人民出版社 2011 - 8
本书是一部以论述民主政治的社会基础为主旨的政治社会学的经典著作。主要讨论了以下问题:民主体制所必需的社会体制;民主社会不同类型的政治冲突;西方民主国家的选举和投票行为;造成反民主倾向的某些特殊原因;参与政治的根源;在美国和其他国家中支持政党的种种社会基础;美国知识分子的地位及其在政治生活中的转化功能等等,对民间社团——工会也作了个案研究,分析了工会内部的政治结构及其运作的实际。
共识与冲突 豆瓣
Consensus and Conflict: Essays in Political Sociology
作者: [美]西摩. 马丁. 李普塞特 译者: 张华青 等 上海人民出版社 2011 - 9
《共识与冲突(增订版)》是美国著名政治社会学家西摩·马丁·李普塞特的代表作之一,是当代政治社会学领域中的一部重要著作。作者紧紧围绕共识与冲突这个当代政治社会学的中心课题展开,论述了社会结构与社会变革之间的关系,各种不同意识形态相互融合和相互冲突的关系,社会生活中不同政治力量的整合与分裂之间的关系,保守主义与现代主义的关系,美国社会中的道德主义和暴力主义的关系等。《共识与冲突(增订版)》为我们了解当代西方社会的结构和运作,了解当代西方政治社会学中各派思潮的争论提供了丰富的研究资源。
社会政治理论的重构 豆瓣
The Restructuring of Social and Political Theory
作者: 理查德·J.伯恩斯坦 译者: 黄瑞祺 译林出版社 2008 - 4
本书对社会学理论、科学哲学、分析哲学、语言哲学、现象学、社会批判理论及哈贝马斯的思想进行了系统的梳理,对当代社会政治理论的主要流派中最重要、最具代表性的思想家进行了详细而精当的分析。它所呈现的各理论流派并不是互不联系的,呈现的方式也不是平铺直叙的个别介绍,而是排列成一个辩证的顺序,有优劣、高下之分,其根据主要是“知识论—科学哲学—方法论”这一轴线。本书是实用主义、哈贝马斯思想、后实证主义、后经验主义和批判理论相结合的代表作。
政治学、社会学与社会理论 豆瓣
Politics, Sociology and Social Theory: Encounters with Classical and Contemporary Social Thought
作者: 安东尼·吉登斯 译者: 何雪松 / 赵方杜 格致出版社 2014
吉登斯深刻地讨论了政治学、社会学与社会理论之间的关联,对主要的社会理论大师进行了系统的梳理,旨在对经典社会理论和最近的思想流派中的一组议题予以一系列的整合性反思。该书的出版可有助于读者更好地理解社会理论的脉络及其对政治学和社会学的影响。
Political Process and the Development of Black Insurgency, 1930-1970, 2nd Edition 豆瓣
作者: Doug McAdam The University Of Chicago Press 1999 - 11
In this sociological work, Doug McAdam presents a political-process model that explains the rise and decline of the black protest movement in the United States. Moving from theoretical concerns to empirical analysis, he focuses on the crucial role of three institutions that foster protest: black churches, black colleges and Southern chapters of the NAACP. He concludes that political opportunities, a heightened sense of political efficacy, and the development of these three institutions played a central role in shaping the civil rights movement. In his introduction, McAdam revisits the civil rights struggle in light of recent scholarship on social movement origins and collective action.
The Third Wave 豆瓣
作者: Samuel P. Huntington University of Oklahoma Press 1993 - 3
Between 1974 and 1990 more than thirty countries in southern Europe, Latin America, East Asia, and Eastern Europe shifted from authoritarian to democratic systems of government. This global democratic revolution is probably the most important political trend in the late twentieth century. In The Third Wave, Samuel P. Huntington analyzes the causes and nature of these democratic transitions, evaluates the prospects for stability of the new democracies, and explores the possibility of more countries becoming democratic. The recent transitions, he argues, are the third major wave of democratization in the modem world. Each of the two previous waves was followed by a reverse wave in which some countries shifted back to authoritarian government. Using concrete examples, empirical evidence, and insightful analysis, Huntington provides neither a theory nor a history of the third wave, but an explanation of why and how it occurred.
Factors responsible for the democratic trend include the legitimacy dilemmas of authoritarian regimes; economic and social development; the changed role of the Catholic Church; the impact of the United States, the European Community, and the Soviet Union; and the "snowballing" phenomenon: change in one country stimulating change in others. Five key elite groups within and outside the nondemocratic regime played roles in shaping the various ways democratization occurred. Compromise was key to all democratizations, and elections and nonviolent tactics also were central. New democracies must deal with the "torturer problem" and the "praetorian problem" and attempt to develop democratic values and processes. Disillusionment with democracy, Huntington argues, is necessary to consolidating democracy. He concludes the book with an analysis of the political, economic, and cultural factors that will decide whether or not the third wave continues.
Several "Guidelines for Democratizers" offer specific, practical suggestions for initiating and carrying out reform. Huntington's emphasis on practical application makes this book a valuable tool for anyone engaged in the democratization process. At this volatile time in history, Huntington's assessment of the processes of democratization is indispensable to understanding the future of democracy in the world.
The Reach of the State 豆瓣
作者: Vivienne Shue Stanford University Press 1990 - 2
These four conceptual and critical essays on state and society in contemporary China argue vigorously against the grain of prevailing scholarly interpretation. In substantive content, they explore two major themes from different historical and theoretical points of departure.
First, the author argues that the party/state under Mao fell far short of the full control over China's peasant society that outside observers often assumed it had achieved. She shows, instead, how the Maoist state frequently pursued policies that in fact had the ironic effect of strengthening the resistance of rural communities against the central political apparatus. Second, she contends that once the true limitations on the Maoist state's power in rural areas are rightly understood, it becomes clear that one effect of the post-Mao economic and political reforms may be to enhance rather than to diminish the state's authority in the countryside — despite all the reformists' rhetoric to the contrary.
These essays on "how to think about the Chinese state" are designed to stimulate debate about assumptions and methods in the field of Chinese political analysis. The controversies they raise, however, make them highly relevant to scholars outside Chinese studies who are interested in theories of the state, in the interrelations of state and society, and in the fate of the peasantry under socialism.
历史的终结与最后的人 谷歌图书 Goodreads Eggplant.place 豆瓣
The End of History and the Last Man
8.2 (65 个评分) 作者: [美] 弗朗西斯·福山 译者: 陈高华 译 / 孟凡礼 校 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 2014 - 9
梁文道、刘瑜、熊培云、许知远联袂主编——“理想国译丛”(MIRROR)系列之一(004)——保持开放性的思想和非功利的眼睛,看看世界的丰富性与复杂性。本书有刘瑜专文导读“重读福山之一:历史的漫长终结”。
随着“冷战”结束,狂乱的二十世纪终于趔趔趄趄走到终点,福山重提过去几个世纪来伟大哲学家提出的问题:人类历史是有方向的吗?如果是有方向的,它将通向什么样的终点?相对于“历史的终结”,我们正处身在哪儿?
在本书中,福山提出,有两大力量在共同推动着人类历史的前进,一个是现代自然科学的逻辑,一个是黑格尔—科耶夫所谓的“寻求承认的斗争”:前者驱使人类通过合理的经济过程满足无限扩张的欲望,后者则驱使人类寻求平等的承认。随着时间的推移,这两股力量最终导致各种专制暴政倒台,推动文化各不相同的社会建立起奉行开放市场的自由民主国家。紧随而来的问题是,在“历史的终结处”,政治经济的自由平等,是否能够产生一个稳定的社会,让生活在其内的人得到“完全的满足”,抑或,“最后的人”被剥夺了征服欲的出口,不可避免地导致他们冒险一试,让历史重返混乱与流血状态?
福山对这些终极问题的当代思考,既是引人入胜的历史哲学教育,又是对人类社会及其命运这些最深刻问题的发人深思的探寻。
運動作為社會自我教習 (上冊) 豆瓣
作者: 丘延亮 主編 台灣社會研究 2008 - 11
人們或許用成見或刻板印象概括他們眼裡的社會運動,然而社會運動卻不僅止於激情的身體和聲嘶的叫囂;它們背後蘊藏了豐沃的生命與故事,將曾經孤獨的理念群聚,形成了一波波的力量,在一次又一次的衝撞當中,載著整個社會緩緩向前。
.
《運動作為整個社會自我教習》〈Movements as Societal Self-Pedagogy〉摘選出十數篇文章,帶我們閱讀社會運動的人與事、讓我們進入參與者的生命經驗,反思「我」存在於社會的位置。
中国“小组机制”研究 豆瓣
作者: 周望 天津人民出版社 2010
《中国"小组机制"研究》选取广泛存在于中国各级党政机关中以各种“领导小组”为代表的议事协调机构为研究对象,沿着两条平行的主线对“领导小组”和以其为内核而衍生出来的“小组机制”展开解读和分折。一条线索主要是基于政府过程的分析视角,对中国共产党的“小组机制”的运转过程进行全面剖析;另一条线索主要是基于机构改革的分析视角,对行政系统中议事协调机构的改革问题进行全面分析。《中国"小组机制"研究》作为一项有关“小组机制”和议事协调机构的系统性研究,在纵向上注重历史感,以尽可能为读者还原“领导小组”等议事协调机构发展演变的过程;在横向上注重比较,为读者审视中国的议事协调机构提供参照系;在现实分析中立足于过程研究,注重揭示这一较少为人所关注的机构的运转过程;在对策建议上注重可操作性和长期性,希冀能为决策部门提供有益的参考。
东周战争与儒法国家的诞生 豆瓣
作者: [美国] 赵鼎新 译者: 夏江旗 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 2011 - 9
本书拣选春秋战国的历史,注目整个中国古代的历史性格和社会结构。推断儒法国家产生的渊源与性质及对后世社会的影响。本书为修订版,增添了一篇关于历史社会学学术脉络的解读。
比较的幽灵 豆瓣
The Spectre of Comparisons
7.7 (6 个评分) 作者: [美国] 本尼迪克特·安德森 译者: 甘会斌 译林出版社 2012 - 4
本书分析了形成民族主义的各种力量,考察各个东南亚国家具体的民族主义表现并加以比较,最后提出为在冷战后遭受冷遇的民族主义正名,对东南亚、殖民主义和民族主义都有深刻的洞见。
“人文与社会译丛”秉承“激活思想,传承学术”之宗旨,以精良的选目,可靠的译文,赢得学术界和公众的广泛认可与好评,被认为是当今“最好的社科丛书之一”。
国家:本质、发展与前景 豆瓣
作者: [美] 贾恩弗朗哥·波齐 译者: 陈尧 上海人民出版社 2007 - 11
国家是政治权力这一广泛现象的最有效的、最重要的现代表达形式。本书提供了一幅现代国家的追根溯源的、简洁易懂的新图景,尤其是集中于对民主国家的起源和本质的描绘。
波齐广泛地梳理了国家的概念,区分了早期国家、后来国家以及当代国家之间的特征差异。他对国家的“历史演进”进行了深入描述,从封建统治形式的解体一直到近代自由主义民主国家的出现。
波齐还讨论了当代自由主义民主国家中最重要的一些发展变化:国家规模的增长和国家活动的分化,以及由此产生的政策与政治之间的分离。波齐总结了一党制国家的典型特征,分析了为何这一体制在推动工业发展时遇到诸多困难。最后,波齐指出了当代国家发展在军事领域、生态领域和国际经济体系中遇到的挑战。
译者序
序言
第一编
第一章 社会权力及其政治形式
第二章 近代国家的本质
第三章 近代国置之脑后的发展(1)
第四章 近代国家的发展(2)
第五章 关于国家的争论:尝试性的评价
第六章 关于国家的争论:尝试性的解释
第二编
第七章 20世纪的自由主义民主国家(1)
第八章 20世纪的自由主义民主国家(2)
第九章 一种新型的国家
第十章 当代国家面临的挑战
社会权力的来源(第二卷) 豆瓣
The Sources of Social Power
作者: [英]迈克尔·曼 译者: 陈海宏 等译 上海人民出版社 2007 - 3
本书是关于人类社会权力性质系列研究的第二卷。迈克尔·曼分析了从工业革命到第一次世界大战之前人类权力关系的历史。他主要关注于法国、英国、哈布斯堡王朝统治下的奥地利、普鲁士德国和美国的发展。根据这些细致的帝国研究,作者提出了关于民族与民族主义的兴起、阶级冲突、现代国家和现代军国主义的新理论。
利维坦的诞生 豆瓣
Birth of the Leviathan
作者: [美]托马斯·埃特曼 译者: 郭台辉 / 郭忠华 上海人民出版社 2010 - 3
多年来,学者们一直在竭力解释,在法国大革命之前那段时期形成的欧洲国家为什么会沿着如此不同的路径发展?有些国家为什么走上绝对主义的道路,而另一些国家则走上宪政主义的道路?是什么因素使得有些国家能发展出官僚制的管理体系,而另一些国家在实践中却仍然依附于一种世袭制?
本书展示了一种中世纪及现代早期欧洲国家建设的新理论。埃特曼主张,整个欧洲大陆的政权和国家基础结构在18世纪下半叶出现了翻天覆地的变化,而有两个因素——在国家形成时期的各级地方政府组织,以及连绵不断出现地缘军事竞争的时间安排——可以解释其中的绝大多数变化。本书利用历史社会学、比较政治学、经济史领域的理论发现以及历史学界最晚近的研究成果,为用跨学科方法研究政治发展的价值提供了一个富有说服力的范例。
國家為什麼會失敗 豆瓣 谷歌图书 博客來 Goodreads
Why Nations Fail: The Origins of Power, Prosperity, and Poverty
7.9 (9 个评分) 作者: 戴倫.艾塞默魯 / 詹姆斯.羅賓森 译者: 鄧伯宸 / 吳國卿 衛城出版 2013 - 1 其它标题: 國家為什麼會失敗:權力、富裕與貧困的根源
以截然不同的角度,重新解釋人類社會的命運

為什麼有些國家十分富裕,有些國家卻異常貧困?為什麼窮國都集中在熱帶或下撒哈拉非洲,富國都在溫帶?帶來繁榮富裕的根本原因是什麼?富裕的社會能夠一直繁榮下去嗎?一個社會的貧困與富裕,是如同《槍炮、病菌與鋼鐵》所說,受到風土與物種之類地理因素的影響呢?或是受到宗教文化的影響?也許是窮國的官員想不到好的政策?

基於十五年的原創研究,艾塞默魯與羅賓森列舉出許多精采的歷史證據,從羅馬帝國、馬雅城邦、中世紀的威尼斯、蘇聯、拉丁美洲、英國、歐洲、美國與非洲,建立了政治經濟學的嶄新理論,非常貼近當前世界關心的重大課題:
中國在威權統治下的經濟發展,是否能持續狂飆並超越西方國家?
美國的好日子是否已經到了盡頭?美國是否正從抵抗既得利益菁英擴大自己權力的良性循環,走向讓一小撮人更富有並掌控更多權力的惡性循環?反觀臺灣呢?
要幫助數十億貧困國家的人民脫離貧困,最有效的方式是什麼?
西方富國提供更高金額的人道援助?或是從本書作者對於政治制度與經濟制度的互動觀察當中找到可行方法?

《國家為什麼會失敗》將會改變你看待世界與理解世界的方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