社会理论
Habermas and the Unfinished Project of Modernity 豆瓣
作者: Passerin D'Entreves, Maurizio (EDT)/ Benhabib, Seyla (EDT) The MIT Press 1997 - 3
This collection of ten essays offers the first systematic assessment of Jurgen Habermas's Philosophical Discourse of Modernity, a book that defended the rational potential of the modern age against the depiction of modernity as a spent epoch. The essays (of which four are newly commissioned, five were published in the journal Praxis International, and one -- by Habermas -- first appeared in translation in New Critique) are divided into two sections: Critical Rejoinders and Thematic Reformulations.An opening essay by d'Entreves sets out the main issues and orients the debate between Habermas and the postmodernists by identifying two different senses of responsibility: a responsibility to act versus a responsibility to otherness (an openness to difference, dissonance, and ambiguity). These are linked with two alternative understandings of the primary function of language: action-orienting versus world-disclosing. This is a fruitful way of looking at the issues that Habermas has raised in his attempt to resurrect and complete the project of Enlightenment.Habermas's essay discusses the main themes of his book in the context of a critical engagement with neoconservative cultural and political trends. The main body of essays offer an interesting collection of points of view, for and against Habermas's position by philosophers, social scientists, intellectual historians, and literary critics.SECTIONS & CONTRIBUTORS : Introduction, Maurizio Passerin d'Entreves. Modernity versus Postmodernity, Jurgen Habermas. Critical Rejoinders : Fred Dallmayr. Christopher Norris. David C. Hoy. James Schmidt. Joel Whitebook. Thematic Reformulations : James Bohman. Diana Coole. Jay M. Bernstein. David Ingram.
在事实与规范之间 豆瓣 Goodreads
Faktizitat und Geltung
作者: [德] 尤尔根·哈贝马斯 译者: 童世骏 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 2003 - 8
《在事实与规范之间:关于法律和民主法治国的商谈理论》的作者哈贝马斯提出对法律和宪法的范式性背景理解加以澄清,它所针对的是法学界日益流行的法律怀疑论,尤其是我怕谓的虚假实在论,它低估了现存法律实践的那些规范性预设的经验效用。在我们自17世纪以来不断进行着的关于政治共同体之法律构成的讨论中,还表现出了一种对整个现代笥的道德实践自我理解。这种自我理解不仅存在于一种普遍主义道德意识的种种证据之中,而且存在于民主法治国的自由建制之中。商谈论所要做的工作,是对这种自我理解作一种重构,使它能维护自己的规范性硬核,既抵制科学主义的还原,也抵制审美主义的同化。这是一本非同寻常的著作。从某种意义上说,它可能是哈贝马斯很好的著作。
资本主义与现代社会理论 豆瓣
Capitalism and Modern Social Theory
8.4 (11 个评分) 作者: [英国] 安东尼·吉登斯 译者: 郭忠华 / 潘华凌 上海译文出版社 2013 - 4
《大学译丛•资本主义与现代社会理论:对马克思、涂尔干和韦伯著作的分析》是一本诠释性和比较性的论著,作者对马克思、涂尔干和韦伯的主要思想及其代表著作进行了简洁而又全面的分析,以帮助读者深入理解这三位建立了现代社会学基本框架的思想巨匠。《大学译丛•资本主义与现代社会理论:对马克思、涂尔干和韦伯著作的分析》是社会学领域初学者无法绕过的参考文本,被誉为“了解社会学三大古典传统的系统入门书”和“一代又一代大学生的生命线”。
在《大学译丛•资本主义与现代社会理论:对马克思、涂尔干和韦伯著作的分析》前三篇中,吉登斯分别对三位大师进行了细致的文本分析,以此揭示他们在社会理论贡献之间的内在连贯性;在结论篇中,吉登斯讨论了将马克思与另两位大师作比较的主体思路,并厘清了以往在这一主题上的一些误解。
《大学译丛•资本主义与现代社会理论:对马克思、涂尔干和韦伯著作的分析》1971年由英国剑桥大学出版社出版,至2011年该版销量超过15万册。
2013年11月6日 已读
理论梳理尤其是最后的比较看了真的很舒心,但是...有的时候引文太简略,需要对照原著才能充分理解。
吉登斯 社会学 社会理论 韦伯
社会学的理论逻辑(第三卷) 豆瓣
The Oretical Logic in Sociology
作者: [美国]杰弗里·C.亚历山大 译者: 何蓉 商务印书馆 2012 - 8
韦伯对涂尔干的社会学唯心论和马克思的社会学唯物论这两个独立进程持强烈的保留态度,他发展出一种多维性的社会理论。“比较宗教研究”是要与《经济与社会》互相诠释和补充的。以下两者,提供不同形式的理性行动之“目的”的宗教模式,与构成其“条件”的经济的和政治的力量之间的互动,社会是经济和宗教这两大因素的互动。
社会学的理论逻辑(第二卷) 豆瓣
The Oretical Logic in Sociology
作者: (美)杰弗里·C.亚历山大 译者: 夏光 / 戴盛中 商务印书馆 2008 - 7
《社会学的理论逻辑(第2卷)》是具有重大影响的社会学理论史著作,也是作者建立其新功能主义研究纲领的开端。此第二卷深入探讨了马克思与涂尔干社会理论的发展过程,提炼出双方作为社会学唯物主义和社会学唯心主义的代表所关注的基本问题及其发展。作者指出,即使是在这两种成熟的古典理论中也存在着深刻的对立和模棱两可之处,而其追随者正是由此出发来修正这些古典传统的。
社会变迁 豆瓣
作者: 史蒂文·瓦戈 译者: 王晓黎 2007 - 4
《社会变迁》(第5版)清晰、准确、及时地分析了社会变迁的主要理论视点、源泉、过程、模式和影响,探讨了多元文化背景下促进阻碍变迁认同的诸多因素,并着重强调了有计划或无预期情形下不同变选迁所导致的无法预料的后果与代价,对促成与评估变迁的方法或方式进行了详细描述。人不能两次踏入同一条河流。这不仅因为河流是流动的,同样,踏入河中的人也是流动的,而由无数独特个体组成的人类社会更是无时不在流动中变迁。社会变迁,在外部确立了现今跨越全球的联系方式,在内部则正在改变我们日常生活中最熟悉也是最具个人色彩的领域。
二十世纪的社会理论 豆瓣
Social theory in the twentieth century
作者: 帕特里克·贝尔特 译者: 瞿铁鹏 上海译文出版社 2005 - 7
英国剑桥大学著名社会学家帕特里克·贝尔特的《二十世纪的社会理论》1998年出版后,好评如潮。本书可以说是对二十世纪人们对社会理论贡献的全面的,综合性的考察。作者在本书二十世纪社会理论领域中的大多数关键人物,以及众多的社会理论流派,如功能主义,结构主义,符号互动论,拟剧研究、常人方法学和理性选择理论等。行家的评论是,该书公析水平高超,为读者提供了百年来社会理论发展的清晰轨迹,且生动活泼,易于入门,是广大希望了解二十世纪社会理论读者的理想参考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