随笔
毫无必要的热情 豆瓣
7.8 (17 个评分) 作者: 刘天昭 译林出版社 2015 - 4
她写月亮:“热情迎上去/冷冷映回来”;
她说马:“马是这样美,又毫无媚态”;
她谈生命:“卑微顽强,固然感人,可以赞美,但是也非常可恨”;
她想起青春:“很自以为挖心挖肺,回头看还是像摆姿态,令人动容的是青春的无以聊赖”;
她说芝加哥的冬天朴素庄严,“好像写在纸上的一封信 ”;
她写亢奋,“有时看起来很像欢快,但让旁人看起来十分悲惨。”
………………
都是简单的事,然而灰冷玲珑。克制又骄傲,敏感但不滥情,这是刘天昭带给我们的阅读体验。
《毫无必要的热情》收录了刘天昭2011年—2014年间所写的文章,有随笔有日记更有不循常规的诗作,记录了其辗转美国安阿伯、北京、长春、广州等地的生活。时空不停切换,调子却始终如一:感受的碎片、日常的诗意;散漫中带着细腻,冷静中透着热情;旁观人间,也旁观自己。她的文字或许就像“美”一样,我们都在给她寻找一个定义,每个定义都对,但也都不完备。
本书封面较之通常的平装书也有微微特别。分为内外封,书脊处胶黏固定。外封宽度较短,藉由内外封两张不同用纸的白度与厚度落差,看到层次。封面使用大片树林的鸟瞰,呈现抽象与淡淡的“冷”及带点散文感的诗意。简单干净到近乎洁癖,没有腰封,只有塑封外的一张黑色贴纸————
“生命是宇宙的异物,我是我自己的异物”。
——————————————————————
刘天昭:
我觉得,对人世的热情,恋恋不舍,耿耿于怀,是做人的本分,是神谕。
写作更是,对自己、对人生与世界的一份情意。
————————————————————————
别人的写作是向前推进故事,而刘天昭的写作是向下潜沉。她通过文字给一个个貌似无意义的事物做人工呼吸,企图唤起它们的温度和心跳。 ——刘瑜
天昭的文章迹简意淡,灰冷玲珑,以前我没见过谁这么写。我对她字里行间的灰调子印象深刻,用现在的话说,高级灰,更亮眼的色彩她也擅长,但只是星星点点。她是很高雅自负的作家。——李海鹏
适于咀嚼,不腻不滥,文字好看。—— 聂永真
慢骑中国 豆瓣
作者: 传叔银 重庆出版社 2013 - 8
2011年,传叔和麦阔,双人双骑,横穿中国,本书就是讲述传叔他们从南京出发,骑车到拉萨的两个多月行程中的故事,但并非纯粹的游记+攻略+贴士那种流行格式,而是一部自传体小说。因为是写骑车的事情,传叔戏谑地称之为“自转体”。
小说以2011年骑车横穿中国为背景,以《袜子神教诲录》贯穿全文,将一路骑行(尤其是天路骑行)所必须注意的技巧性知识融贯其中,有趣味的传达给读者。也可以看作一本骑车爱好者必看的单车生活手册,尤其适合长途骑行、超长途骑行者(单次旅行至少三个月以上者)。
横穿中国路线图,http://www.douban.com/note/180278105/
本书入选《新京报》(10月26日)书评周刊的秋季书选,评论曰:和市面上流行的游记不同的是,这本书不记流水账,不秀风景和人像来满足自己那点“在路上”的优越感,不忽悠你旅行是一种更优越的生活方式。相反,你可以把这本书当作“骑行者指导手册”+“自传体小说”来读。从中,你可以找到实用、细腻的骑行指导,以及一个长期在路上的人对生活和旅行相当深入的反思。
编辑推荐:
市面上已有的单车旅行类图书,大都是游记流水账为主,有些甚至文图不匹配,而关于单车上路的实用性指导则几乎没有。《慢骑中国》则完全以实用指导为出发点,为那些从未出过远门的单车爱好者提供最贴心、细腻的指导。
《慢骑中国》语言诙谐幽默,读来轻松,尤其每章卷首的《袜子神教诲录》,更是骑车人以及户外旅行爱好者必备的名言警句;同时又不乏深邃的思考与反省,特别是在叙述人称转变过程中,充满了人文主义的色彩。
在骑行已经成为一种时尚,甚至单车入藏成为一大俗的今天,作者极力提倡一种“慢骑”的理念,即随性自由的旅行乃至生活方式,这在快节奏的当下具有很强的启示和引导意义。
豆友推荐:
真是一本让人读过之后变得不安分的书,只有你离家远行,千山万水,一去经年,你才能明白袜子神真的就在那里,祂就是旅途上的那些一期一会的神奇。——导演、影评人 胤祥
我只是十分好奇,一个怎样的人才会放弃安稳的工作而选择过那种风餐露宿的动荡日子的呢?更令我好奇的是,他是如何抵御住那些关于金钱、事业、婚姻等等来自红尘滚滚的诱惑或者压迫,就这么“坚持”旅行十多年的呢?——资深职业培训师 店长大人
作为一个周游世界的人,我要说,这是少见的有丰富内容和细节的旅行书,充满了智慧和戏虐的记录,比其他空有其名的旅行书好太多了。——著名旅行家 赵行德
感觉慢骑旅途中的传叔,有点像边行路边证道的云游僧,只是多了些洒脱不羁。文字亦庄亦谐,沉稳中有戏谑,调侃中见深沉,相信这本书会给许多按部就班地生活的青年读者,带去新的精神坐标。——著名翻译家 Onetti
最后的浪漫主义者 豆瓣
作者: 苇岸 花城出版社 2009 - 10
《最后的浪漫主义者》是苇岸的散文集,他的语言的使用亲切,简单朴素而饶有诗意,在苇岸的散文中,我们发现,关于具体的人事,他写得十分少,简直吝啬。而且这些文字,大体上是献给他的亲人和朋友的,完全出于情感的支配,仅是一个海子就有数篇之多。但是,对于大自然,对于其中的许许多多的小生命,他乃不惜笔墨,描写种种细枝末节,充满关爱之情。这里不是“齐物论”式的,不是物我两忘,也不是借物言志。他没有那种艺术的功利主义。把自然人格化,也许在他看来,这样的人类也太傲慢了。他的散文不是中世纪田园诗式的,没有陶潜一类中国士大夫的闲适与陶醉,他是清醒的。在他的作品中,人与自然是共时性的存在,是对等的,对话的,处在恒在的交流状态。
2014年2月18日 已读
写出了北方大地独有的美感,不过还是觉得道德感充斥在字里行间是一件不太舒服的事儿。
中国 散文 自然 随笔
重生:桑塔格日记与笔记1947~1963 豆瓣
8.0 (16 个评分) 作者: [美] 里夫 / [美国] 苏珊·桑塔格 译者: 姚君伟 上海译文出版社 2013 - 4
桑塔格日记首次公开出版;一部宛如浓缩的欧美断代文化史的名人日记
自《反对阐释》开始,每一本桑塔格著作的问世,都是美国一次重大的文化事件。这种现象,甚至到桑塔格死后都在延续。许多有关她生平逸事的著作在她逝世后陆续出版,而所有这些在桑塔格身后出版的著作中,当属桑塔格日记的出版最令人期待与激动。苏珊•桑塔格身后留下了近100个日记、笔记本。
2008年12月,在她去世4年后,由其子戴维•里夫亲自整理的三卷本桑塔格日记首卷《重生》出版,世人终于得以窥见私人日记中那个真我的女斗士。
1947至1963年,这16年,正是桑塔格从一个花季少女成长为一个青年作家以及单身母亲所走过的历程。其生命的中心内容就是不顾一切地去经历:如饥似渴地去阅读,竭尽全力地去理解。日记中的内容都是高密度的、省略性的、跳跃性的,有大量的摘抄、无穷无尽的书单、关于写作的想法、与不同时期友人的关系,以及详尽的自我分析。
看见 豆瓣 Goodreads 博客來
8.8 (884 个评分) 作者: 柴静 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 2013 - 1 其它标题: 看見
《看见》是知名记者和主持人柴静讲述央视十年历程的自传性作品,既是柴静个人的成长告白书,某种程度上亦可视作中国社会十年变迁的备忘录。十年前她被选择成为国家电视台新闻主播,却因毫无经验而遭遇挫败,非典时期成为现场记者后,现实生活犬牙交错的切肤之感,让她一点一滴脱离外在与自我的束缚,对生活与人性有了更为宽广与深厚的理解。十年之间,非典、汶川地震、两会报道、北京奥运……在每个重大事件现场,几乎都能发现柴静的身影,而如华南虎照、征地等刚性的调查报道她也多有制作。在书中,她记录下淹没在宏大叙事中的动人细节,为时代留下私人的注脚。一如既往,柴静看见并记录下新闻中给她留下强烈生命印象的个人,每个人都深嵌在世界之中,没有人可以只是一个旁观者,他人经受的,我必经受。书中记录下的人与事,是他们的生活,也是你和我的生活。
《看见》中,我没有刻意选择标志性事件,也没有描绘历史的雄心,在大量的新闻报道里,我只选择了留给我强烈生命印象的人,因为工作原因,我恰好与这些人相遇。他们是流淌的,从我心腹深处的石坝上漫溢出来,坚硬的成见和模式被一遍遍冲刷,摇摇欲坠,土崩瓦解。这种摇晃是危险的,但思想的本质就是不安。
我试着尽可能诚实地写下这不断犯错、不断推翻、不断疑问、不断重建的事实和因果,一个国家由人构成,一个人也由无数他人构成,你想如何报道一个国家,就要如何报道自已。——柴静
海报:
你永远都无法叫醒一个装睡的人 豆瓣
7.5 (92 个评分) 作者: 周濂 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 2012 - 4
本书精选学术新锐周濂十年来公开发表的随笔文章,包括时评、书评及其部分学术文章等。作者以其深厚的专业学养作为根基,把他对幸福、公正、德性生活、民主、自由、道德等等这些问题的哲学思考融进一个个现实故事和活泼泼的生命体验中,用最真切的道德直觉和清醒的问题意识和柳叶刀式的 概念分析能力,一猛子扎进问题的深处,把深邃的哲学拉回到“粗糙的地面”。
在本书中,作者想告诉我们,在一个乌烟瘴气的喧嚣迷茫时代,在一个颠倒是非的时代里生活,个体性的痛楚可想而知,除非你放弃自身的价值标准,与这个肮脏的时代握手言和,或者闭上眼睛装睡。可是即使是在外部环境非常糟糕的情况下,一个人依然可以选择过一种合乎德性的生活,并以此来安排自己的日常生活,依然可以选择不止做个“好人”,还可以做个“好公民”。
外国音乐在外国 豆瓣
7.7 (15 个评分) 作者: 陈丹青 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 2010 - 1
《外国音乐在外国》是陈丹青之前文集《陈丹青音乐笔记》(2002)的增订版,除增加四篇长文记述欧游音乐观感、删去一篇《多余的素材》已经收录的《钢琴与阶级》之外,另配以精彩图片飨人眼目,全书彩色印刷,纸张柔软细腻,堪称他诸本文集中最为风雅的制作。
2002年,文集初出之际,陈丹青原拟采用内文篇名《外国音乐在外国》为书名,大意是说,人在纽约写给国内读者看,但为编辑改作《陈丹青音乐笔记》,此番再版,恢复原拟书名,不过此时陈丹青已在国内定居十年,谈及书名的变更,他说出另一层意思:“今岁尤其是少说为佳的一年……谈论艺术真是既风雅,又安全……连书名也规避了境内的话题与是非,单说外国音乐在外国。”
1992年,陈丹青受《音乐爱好者》杂志之邀,开始持续写作,遂“开了份宽窄莫辨的旁门左道”。从最初的《灵堂琴声》(1992)到刚刚写成的《在维也纳》诸篇(2009),此书收录文章的写作时间跨度近二十年,堪称陈丹青书写生涯之标本。
此书谈论音乐,以古典为主,兼及流行与民族。作为画家、作家而谈音乐,陈丹青说自己不过是假音乐之名义,而行趣味的批判。他之书写音乐,不单就音乐本身着墨,而是关注音乐所席卷的人生与性命,关注音乐背后的文脉与文化,由此而获致独特的境界与气韵。
此书封面亦由陈丹青亲手设计。原本选择四种颜色,打样以取其一;不过打样出来,颜色均称理想,最后决定,选择三种颜色,制作三种封面,任凭读者选择。此举或为国内首创,虽于发行上有些麻烦,但于读者,却是增加了选择的空间。陈丹青谈及这三种颜色,说是在欧洲建筑中均属常见,而国内却少有使用且用得好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