韦伯
In the Grip of Freedom 豆瓣
作者:
Boucock, Cary
University of Toronto Press,
2002
Faith in the utility and value of legal rights forms the political common sense of our age. With its profound breadth and insight into the modern condition, Max Weber's social and political thought is widely considered to be the most influential of the era. Legal phenomena play a centre-stage role in his account of the development of the West and the rationalism of modern social arrangements.Cary Boucock's "In the Grip of Freedom" examines the relationship between Max Weber's "Sociology of Law" and his interpretation of the structure and meaning of modern society. Weber's social and political thought is investigated in the context of developments in Canada which have followed the 1982 enactment of the Canadian Charter of Rights and Freedoms-namely, the movement toward a rights-oriented nation where broad social issues are routed through the courts, and the political self-understanding of the citizen becomes increasingly tied to a conception of the individual as a rights-bearing subject. Professor Boucock's text runs against the grain of conventional assessments of Weber's legal theory and its applicability to understanding contemporary legal developments. He explores the significance of Weber's sociology of law theories within the larger compass of his sociological thought and illustrates the significance of Weber's sociology for interpreting the social dimensions of present-day legal developments in Canada. Weber's work is a vehicle for understanding the social and legal practices of our own time, and thus, goes far beyond a simple interpretation of the great German thinker.
法律社会学 豆瓣
作者:
[德国] 马克斯·韦伯
译者:
康乐
/
简惠美
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
2005
- 11
马克斯·韦伯,德国著名社会学家,他是社会学的大师,犹如牛顿之与物理学,也是现代一位最具生命力和影响力思想家。科塞评价说:韦伯以永不停息的斗争为代价获得了清晰透彻的认识。很少有人达到他那样的深度。他带来的是对人和社会的深刻理解。他对社会行动中的磨难、悲剧以及偶尔的成功的超脱的关注,使他成为社会分析的科学和艺术的至今无人能及的大师。如果说八十年代以前的中国知识界对韦伯还很陌生的话,那么经过至今余温尚存的“韦伯热”,大家对“祛魅”(Disenchantment)、“理想型”(I deal Type)等韦伯特有的术语已耳熟能详了。八十年代中后期以来,大陆市场上的韦伯作品层出不穷,但一直不成系统,各个译本的译品亦参差不齐。此次广西师大出版社引进的台湾钱永祥等先生合力译出的韦伯作品集,填补了一直以来的缺憾。
在现代社会中,“法律社会”与“法治国家”等词汇已是耳熟能详。然而,法律到底是怎么来的?法律的演进过程如何?法律在人类社会中到底抵演了何种角色?本书即试图解答这些问题。作者挟其浑厚的法学与史学素养,从比较人类各大文明入手,深入探讨了“法”的缘起与演化,从纷纭复杂的史实中爬梳举例,阐明了法律与政治、经济、宗教等社会各层面的关系。本书适时的引进出版,我们有理由相信,韦伯关于人与法的如炬洞察和深邃的理论阐释对中国的法治化建设不无意义。
在现代社会中,“法律社会”与“法治国家”等词汇已是耳熟能详。然而,法律到底是怎么来的?法律的演进过程如何?法律在人类社会中到底抵演了何种角色?本书即试图解答这些问题。作者挟其浑厚的法学与史学素养,从比较人类各大文明入手,深入探讨了“法”的缘起与演化,从纷纭复杂的史实中爬梳举例,阐明了法律与政治、经济、宗教等社会各层面的关系。本书适时的引进出版,我们有理由相信,韦伯关于人与法的如炬洞察和深邃的理论阐释对中国的法治化建设不无意义。
民族国家与经济政策 豆瓣
作者:
韦伯
译者:
甘阳
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
1997
辑录韦伯学术早期的四篇主要论作,是为以往韦伯
研究所忽视,现今则受到学界特别重视的文本。展示出
韦伯在最初转向经济学研究时的问题意识和独特方法。
韦伯在此阶段思考的中心问题,乃是由当时的社会背景
所引发,即德国从农业文明转向工业资本主义发展时所
面临的经济、政治、文化诸方面困境。
编者整理的韦伯生平著述年表,是一份了解韦伯的
重要文献资料。
马克斯・韦伯(MaxWeber1864-1920),德国政治经
济学家,著述有系列专著《宗教社会学论集》(其中《新
教伦理与资本主义精神》由三联书店1987年出版),《经
济,诸社会领域及权力》(三联书店即出)。
研究所忽视,现今则受到学界特别重视的文本。展示出
韦伯在最初转向经济学研究时的问题意识和独特方法。
韦伯在此阶段思考的中心问题,乃是由当时的社会背景
所引发,即德国从农业文明转向工业资本主义发展时所
面临的经济、政治、文化诸方面困境。
编者整理的韦伯生平著述年表,是一份了解韦伯的
重要文献资料。
马克斯・韦伯(MaxWeber1864-1920),德国政治经
济学家,著述有系列专著《宗教社会学论集》(其中《新
教伦理与资本主义精神》由三联书店1987年出版),《经
济,诸社会领域及权力》(三联书店即出)。
学术与政治 豆瓣 Goodreads
Wissenschaft als Beruf und Politik als Beruf
9.6 (14 个评分)
作者:
韦伯
译者:
钱永祥
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
2004
- 5
本书收入韦伯最著名的两篇演讲:《学术作为一种志业》和《政治作为一种志业》。这两篇演讲,是韦伯去世不久,在战争与革命因袭下的德国“新”文化的重镇慕尼黑发表的,是20世纪思想的最重要文献。韦伯总摄他一生学术、思想、道德与政治的关怀,通过历史与社会学角度的比较分析,以及在道德价值层次上的批判反省,就学术知识与政治行动的性质、条件和限制,提出冷酷的界定和慷慨的呼吁。它们让读者沉痛地认识到近代人处境的艰难,也迫使读者用“英雄伦理”的态度,在“平实的眼前工作”中,把握住关系到人性尊严的一线希望。
中国的宗教 豆瓣
Konfuzianismus und Taoismus
9.0 (6 个评分)
作者:
[德国] 马克斯·韦伯
译者:
康乐
/
简惠美
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
2010
- 9
在《中国的宗教:儒教与道教》一书中,韦伯长篇大论地分析了中国的国家、法律、城市、行会、士人阶层、正统礼教、异端信仰等等,无非是想借此构筑出:中国人想的是什么(例如:传统主义的价值取向、巫术性的世界图像)、做出的是什么(例如:家产制政体、家族社会、家族经济组合),以及所想与所做的之间的辩证关系。其中,主导此一辩证关系之进行的儒教官绅知识阶层,于韦伯所构筑的传统中国历史舞台上,展现出使得中国整体文明进展之与西方大相径庭的坚实活力。
由于所要解决的问题不同,韦伯的研究虽然仍属历史范畴,其途径却与一般史学者惯常采用的稍有出入。简言之,韦伯较注重的是贯穿于整个文明中一些较为不变的现象。因此,尽管王朝屡屡更迭,官制也代代有差,在韦伯看来,自秦始皇统一中国、建立家产制支配后,中国基本上就是个家产官僚制国家,具有家产官僚制的一般特性(而置诸如君权相权消长等问题不谈)。
由于所要解决的问题不同,韦伯的研究虽然仍属历史范畴,其途径却与一般史学者惯常采用的稍有出入。简言之,韦伯较注重的是贯穿于整个文明中一些较为不变的现象。因此,尽管王朝屡屡更迭,官制也代代有差,在韦伯看来,自秦始皇统一中国、建立家产制支配后,中国基本上就是个家产官僚制国家,具有家产官僚制的一般特性(而置诸如君权相权消长等问题不谈)。
资本主义与现代社会理论 豆瓣
Capitalism and Modern Social Theory
8.4 (11 个评分)
作者:
[英国] 安东尼·吉登斯
译者:
郭忠华
/
潘华凌
上海译文出版社
2013
- 4
《大学译丛•资本主义与现代社会理论:对马克思、涂尔干和韦伯著作的分析》是一本诠释性和比较性的论著,作者对马克思、涂尔干和韦伯的主要思想及其代表著作进行了简洁而又全面的分析,以帮助读者深入理解这三位建立了现代社会学基本框架的思想巨匠。《大学译丛•资本主义与现代社会理论:对马克思、涂尔干和韦伯著作的分析》是社会学领域初学者无法绕过的参考文本,被誉为“了解社会学三大古典传统的系统入门书”和“一代又一代大学生的生命线”。
在《大学译丛•资本主义与现代社会理论:对马克思、涂尔干和韦伯著作的分析》前三篇中,吉登斯分别对三位大师进行了细致的文本分析,以此揭示他们在社会理论贡献之间的内在连贯性;在结论篇中,吉登斯讨论了将马克思与另两位大师作比较的主体思路,并厘清了以往在这一主题上的一些误解。
《大学译丛•资本主义与现代社会理论:对马克思、涂尔干和韦伯著作的分析》1971年由英国剑桥大学出版社出版,至2011年该版销量超过15万册。
在《大学译丛•资本主义与现代社会理论:对马克思、涂尔干和韦伯著作的分析》前三篇中,吉登斯分别对三位大师进行了细致的文本分析,以此揭示他们在社会理论贡献之间的内在连贯性;在结论篇中,吉登斯讨论了将马克思与另两位大师作比较的主体思路,并厘清了以往在这一主题上的一些误解。
《大学译丛•资本主义与现代社会理论:对马克思、涂尔干和韦伯著作的分析》1971年由英国剑桥大学出版社出版,至2011年该版销量超过15万册。
社会学的理论逻辑(第三卷) 豆瓣
The Oretical Logic in Sociology
作者:
[美国]杰弗里·C.亚历山大
译者:
何蓉
商务印书馆
2012
- 8
韦伯对涂尔干的社会学唯心论和马克思的社会学唯物论这两个独立进程持强烈的保留态度,他发展出一种多维性的社会理论。“比较宗教研究”是要与《经济与社会》互相诠释和补充的。以下两者,提供不同形式的理性行动之“目的”的宗教模式,与构成其“条件”的经济的和政治的力量之间的互动,社会是经济和宗教这两大因素的互动。
From Max Weber 豆瓣
作者:
Max Weber
译者:
C. Wright Mills
Oxford University Press (Galaxy imprint)
1958
An introduction to the work of the greatest German sociologist and a key figure in the development of present-day sociological though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