马克思
德意志意识形态 豆瓣
9.0 (8 个评分) 作者: 马克思 恩格斯 人民出版社 2003 - 2
《德意志意识形态(节选本)》主要收入了《德意志意识形态》第一卷第一章:《费尔巴哈》。该章系统阐述了唯物主义历史观,并论述了科学社会主义的一些基本原理。
2018年6月10日 已读
怎么说,感觉好多点论证得不严密。看得时候,书的旁边标满了:why?how?真是一看到马克思表述理想共产主义社会、论证物质和意识、产权、国家形式的关系时候就一脸黑线......不喜欢用哲学语言论证社会现象。不过当然了,那个时候哲学社会科学不分家,但是用哲学那种deductive的语言来分析社会、分析历史总是太想当然了。
马克思
马克思为什么是对的 豆瓣
Why Marx Was Right
6.1 (21 个评分) 作者: [英国] 特里·伊格尔顿 译者: 李杨 / 任文科 新星出版社 2011 - 7
《马克思为什么是对的》讲述了:在全球化的背景下,资本主义内部的各种痼疾纷纷显露。从城乡差距、贫富不均到经济掠夺问题,加上全球霸权在金融海啸中显露的腐败,种种迹象显示,让整个世界重新认识、反思马克思主义的契机正在显现。作为一位坚定的马克思主义者,作者特里•伊格尔顿希望厘清人们对马克思主义的错误认识。该书通过大量实证内容反驳了世人对马克思主义的错误认识,进一步阐明了在马克思主义理论指导下运作市场经济体系的可行性,同时还为马克思主义与可持续发展观找到了一个极佳的契合点,对当下的经济建设工作有着深远且具操作性的指导意义。
2013年12月24日 已读
这本书呢,要看他的辩解还真是充满了循环论证和奇怪的逻辑,但是还是点出了一些比较重要的点,对于马克思的价值观有所澄清。哲学意义大于社会学意义,初步了解大于推理过程
2014年1月16日 评论 《马克思为什么是对的》读书笔记 - 前言: 这本书是一本反驳之作。作者将十个最为常见的对于马克思的批评进行了一番反驳,试图来揭开人们对于马克思的误解。作者看待这些问题的角度更多的是哲学的或者是价值的,点明了一些马克思以及马克思主义的实践中为人误解的价值观,让人们深深体会到马克思对于人性的价值关怀以及对于民主与自治的认同,这些正是后来在苏联的实践中被严重扭曲的。在这些点上,作者的确是有力而明确的,但是在一些涉及到马克思理论的社会学层面的观点上,作者的一些辩护并不是十分到位,比如对于经济决定论的一些表述存在一些不足之处。因此,在我的读书笔记中,我会重点对于作者价值层内上的辩护进行分析。 本书框架: 作者予以反驳的十个观点分别是:1.资本主义自身的演化带来了阶级分化的淡化、社会流动性的增强,早已不是马克思批判的那个残酷的资本主义世界,马克思主义过时了。2.马克思主义的实践必伴随着独裁暴政;自由市场的消失必然意味着人的自由的丧失以及物资短缺。3.马克思的历史哲学中存在着一种历史铁律,一种宿命论,是对人自由意志的一种忽视。4.马克思的共产主义社会是一种乌托邦,无视人性险恶,将人人设想为美好的个体。5.马克思主义之中的经济决定论过于片面。6.马克思的物质决定论表现出了对人的精神层面的无视。7.马克思8.马克思宣扬暴力革命。9.马克思的10.马克思的理论并没有适应新社会运动的浪潮,强调劳工运动的马克思主义已经不再是当今社会运动的主流。 如果将这些观点进行整合,则会发现作者从这样几个角度对马克思的理论进行了辩护。我按照微观到宏观的顺序为作者的辩护观点进行了一定的重组。从个体的人角度,他首先分析了人性在马克思理论框架中的地位;其次以身体作为情感的代表或者说是理性的对立物对纯粹的唯物论进行了批驳。第二个角度中,作者分析了个人与国家的关系。在他的分析中,首先,马克思并不期望建立一个集权的国家,反而是民主的拥护者,只不过他拥护的并不是资本主义的民主而是社会主义的基于群众自治的民主;其次,作者阐述了共产主义与市场经济并存的可能性;再然后,作者分析了马克思心目中劳动的性质,以此来反驳人们对于马克思乌托邦的想象。作者的第三个视角则是社会变迁的视角。首先,作者分析了变革的动力机制——阶级斗争,生产力与生产关系的矛盾运动;其次,作者尽量为马克思的历史哲学辩护,为人的自主性能动性和历史的必然性之间找到一个平衡。 我的主要看法:马克思的人本主义的唯物主义哲学观(注:这里马克思的价值观是经过Terry Eagleton解读的哲学观) 在马克思的哲学观里面,我们最熟知的就是他的唯物主义理念。他这里既反对了机械的唯物主义又反对了唯心主义。在传统的欧洲哲学的二分法里面,身体与思想的对立是广义上的物质与精神的对立的一种反映,而身体又与情感挂钩,思想与理性挂钩。理性代表着一种对于因果性的完全服从,一种确定性可预测性。而身体虽然代表着我们为物质所束缚,时时刻刻有着欲望,我们的理性必先在满足了欲望之后才能正常运转,而在这种过程我们的理性无法在行动中达到完全的逻辑自洽。而身体又是不确定的,不完全归我们掌控的,存在着一定的不确定性与偶然性,这又开辟了许多可能性。苏格拉底认为只有当人死去,也就是精神终于摆脱肉体以后才能真正实现理性,得到灵魂的自由。从某种程度上,完全的自由意味着完全的孤立。在这个意义上,在否定唯心主义的时候,实际上是在否定一种启蒙时代以来对于理性主义的盲目相信。人类主体不可以从绝对的理性的冰冷的角度来考察,情感所代表的欲望是生活中的人所无法摆脱的,形而上学不能完全解释人类社会,我们必须诉诸物质的领域才能进行解释。(相关部分见书第六章) 但是在强调唯物主义的时候,我们要注意到马克思的唯物主义理念并不是把要将人化约为简单的为物质所决定的被动消极的生物。他肯定人的能动性,人是拥有自由意志的主体。马克思的唯物主义从根本上讲是一个以人为中心的唯物主义,是一个人本的唯物主义。这在他的异化观点中可以看出来。“异化”是指人类失去了对自身的控制而反被“物”所控制。在马克思这里,异化不仅仅是对于人类处境的一种客观描述更是一种道德谴责。虽然“人”这个主体并不是完全的精神层面的,而是与其生活在其中的整个社会密切相关(毕竟,马克思认为,人性是由物质世界“确定”的)。但是,马克思的分析并不止于此,他进一步讲到,这个物质世界并不是固定不变的而是由拥有能动性的人塑造的。当然,在人的最原始的形态中,人还无法以其能动性改造世界。但是,演化了的人类在劳动中改变了物质世界。看清了这一点,才能看清历史是由人创造的。人在这其中是自由的,是能够掌握自己的命运的。 而在这里,我们要看到,欲望实际上是与对“自由”这样一种价值的渴求有联系的。正是身体生存的欲望产生了思想,理性产生自掌控环境的欲望。马克思并不谴责价值、并不谴责道德。他只是谴责将道德与其社会语境剥离的行为。他甚至也承认在人类发展的后期,文化会有越来越独立于人的基本欲望,而使我们可以为了思想本身的价值而热爱思想;价值本身成为一种被热爱的对象,理性不仅仅作为谋生的手段被看重,而是被其本身而看重。 这样的思路其实本身隐隐暗示着,有一些价值可以独立于经济基础的变迁而始终被看重,被追求。而在这里,马克思自身所认同的那个终极价值就是:追求人的自由,使其能够以“最自由、最完整、最能实现自我的方式生活”。而这样的一个终极价值是他认为“共产主义”社会是可欲的一个重要理由。而也是在这样的基础上,他展开了对于过去的剥削社会的批判,而致力于追求一个美好的无剥削的共产主义社会。 但是,认同终极价值的存在从某种方面又与他谴责将道德与其社会语境剥离的行为产生了冲突。如果物质生产的掌控者往往控制着精神生产,“统治阶级的思想在每一个时代都是占统治地位的思想”,那么道德从未有过不变的内涵。如果我们熟知的道德是统治阶级用来合法化自己权力的工具,如果我们一直以来所仰赖的道德只不过是相对的而非绝对的,而如果我们每个人都属于某一阶级,拥有某一阶级立场,那么我们又如何能跳脱出自己的立场看到一个绝对的道德?这样绝对的道德是否真的存在?就以“自由”这个词为例,不同的思想家对于“自由”这个词就有不同的解读。康德认为的自由是一种基于“自律”的自由,是排除了那些身体欲望的自由。只有在这样的自由中理性才能实现自律,对自身的控制。这样的“自由”对于康德而言拥有终极价值。那么,我们凭借什么就可以说马克思的终极价值一定是高于康德的自由?更何况,马克思对于其终极价值的阐释也具有一定的模糊性,拥有不同的阐释可能。
哲学 社会学 马克思
社会学的理论逻辑(第二卷) 豆瓣
The Oretical Logic in Sociology
作者: (美)杰弗里·C.亚历山大 译者: 夏光 / 戴盛中 商务印书馆 2008 - 7
《社会学的理论逻辑(第2卷)》是具有重大影响的社会学理论史著作,也是作者建立其新功能主义研究纲领的开端。此第二卷深入探讨了马克思与涂尔干社会理论的发展过程,提炼出双方作为社会学唯物主义和社会学唯心主义的代表所关注的基本问题及其发展。作者指出,即使是在这两种成熟的古典理论中也存在着深刻的对立和模棱两可之处,而其追随者正是由此出发来修正这些古典传统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