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文学
王小波全集 豆瓣
9.4 (14 个评分) 作者: 王小波 云南人民出版社 2006 - 7
《王小波全集》分为十卷,每卷都以平装和精装珍藏版两种装帧形式出版。第一卷、第二卷为杂文;第三卷、第四卷、第五卷为长篇小说和剧本;第六卷、第七卷为中篇小说;第八卷为短篇小说;第九卷为书信;第十卷为未竟稿。
我读 豆瓣
7.4 (77 个评分) 作者: 凤凰卫视出版中心 / 梁文道 上海三联书店 2010 - 1
《开卷八分钟》是凤凰卫视日播读书节目,由著名学者梁文道先生主持,节目每天用短短的8分钟时间介绍一本书,希望让观众用最简利的方式碰触到书籍的精髓,进入一个又一个迥异又奇妙的书中世界。
所有年轻人都将在黎明前死去 豆瓣
作者: 水木丁 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 2014 - 5
依照罗曼•罗兰的说,“大部分人在二三十岁就死了,因为过了这个年龄,他们只是自己的影子,此后的余生则是在模仿自己中度过”,从这个意义来说在这部小说的开头,本书的主角们都还活着。
她们是刚入学的一群大一新生,女主角唐立诺温顺内向,自卑又骄傲,她的大学同学夏念出身良好,有着人人艳羡的富家男友,她儿时的玩伴苏金金虽出自城市中的贫穷家庭,却富有野心、一心向上。
她们是处于成人世界与童年生活夹缝处的一群年轻人,也是处于时代交替,社会重大变革之中的年轻人,她们从女孩成长为女人,向所有年轻人一样寻找自由和一份单纯的爱情,却不断的对自我认知产生颠覆,被社会观念的变迁所冲击,最后各自选择了不同的人生道路。
本书以第一人称为视角,以主人公及身边朋友从大学到人至中年的成长道路为主线,勾勒出一曲独特的青春挽歌。
方圆四十里 豆瓣
作者: 王小妮 中国华侨出版社 2012 - 11
著名诗人、《上课记》作者王小妮首部长篇小说
最冷静、最优美、最令人心碎的知青岁月再现
《方圆四十里》是作家、诗人王小妮创作的首部长篇小说,描写了从1975年夏到1976年春,一场四季轮回的时间里,在遥远的北方,风景秀美的锦绣公社中知青与农民的生活。王小妮曾亲历知青年代,乡村生活写来栩栩如生——劳作、打架、偷狗、对回城的期盼、招工、投毒、告状……最细微的知青生活细节中,也埋藏着王小妮对青春和自然风物的眷恋和充满矛盾的深情。该书每一小节犹如一幅速写,看似笔法随意不拘,实则字字凝聚作者对特殊年代的反思。在《方圆四十里》中,王小妮沉着而冷静地描绘出一代知青的生活底色和历史氛围。
她们 豆瓣
作者: 任晓雯 江苏文艺出版社 2008 - 6
《她们》以上海为蓝图,写尽了那些精致女人的花样年花。好孩子乐慧,似乎是在一夜间变坏的。她跟着混混阿乌,认识了神秘的毛老大,从此被卷入另一种生活。一年后,失去了爱情和一只眼睛的乐慧,来到了“百合歌舞厅”,老板娘秀姨热情得让人起疑,谎话连篇的女孩“小苹果”向乐慧主动示好,恃貌傲物的美美却竭力排挤乐慧。一天夜里,走投无路的乐慧遇见初恋情人沈立军,沈立军没有认出乐慧,却愿意在越下越大的雪里,和她依偎取暖。“她们”——乐慧,乐慧的妈妈钱爱娣,外婆钱赵氏,秀姨,小苹果,美美,以及被偶然牵扯出关系的张美凤,董小洁,蒋依娜……“她们”是一群被命运推着走的女人。在上世纪50年代至今的时间跨度里,社会的迅速变迁,将她们的生活方式和精神状态碾挤得支离破碎。
家春秋(全3册) 豆瓣
6.9 (7 个评分) 作者: 巴金 朝花少年儿童出版社 2003 - 11
现代著名作家巴金的长篇小说《家》、《春》、《秋》,半个世纪以来深为广大人民所喜爱,并被译成多种文字,誉满天下。作品通过金陵城高公馆一家的盛衰,使读者看到了旧中国的没落与腐朽,深刻地揭露了封建家庭旧礼教的残酷,描写了在黑暗势力压迫下的年青人的不同命运:有的苦闷、彷徨,有的作了牺牲品,有的奋起反抗去追求光明。 本书原由我社于1988年出版,现经修订,列入“现代故事画库”系列重新出版,以满足广大读者和连环画爱好者的收藏需求。
不朽 豆瓣 Goodreads
7.5 (90 个评分) 作者: 落落 长江文艺出版社 2007
落落在《不朽》中,记录了“80后”这代人的成长轨迹,“所有过去发生过的事情,在我的记忆中它们留下的形状。每个人的成长中能碰到各种美好或不美好的记忆,小时候被委屈的零星小事,忙碌的父母,同为独生子女的我们放学后空荡荡的家,机器猫,小霸王学习机……我都将它们记载下来,以示回忆的痕迹。希望可以和所有曾有过同样经历和感受的人用共同的心情来温习那些带有缺口却依旧温暖的记忆,因为记忆永远不朽。”
黑夜中分享眼睛,告别时分享遗忘,天涯分享边界,花朵分享各自的芬芳。让那些不朽,变成须臾,彼此分享。而所有须臾,化为不朽。累积永恒。成为柔软的这个世界。
——落落
狂人日记 豆瓣 Goodreads
狂人日記
9.0 (160 个评分) 作者: 鲁迅 京华出版社 2006 - 3
《狂人日记》是鲁迅1918年发表的第一篇白话短篇小说,当时正值“五四”运动的前夜。由于辛亥革命的半途而废,特别是帝国主义侵略的加剧,使社会各种矛盾更加复杂尖锐。鲁迅以他锐敏的思想和犀利的笔触,对封建制度及其上层建筑表现了彻底的反抗。
《狂人日记》是中国现代文学史上第一篇 真正的现代白话小说。令人惊异的是,这部中国现代小说史上具有开山意义的作品,已经显示出极其成熟的特色,使后来的许多研究者为之倾倒,究其原因,除了鲁迅深厚的文学素养外,我们也无法不叹服于先生的天才。
支离破碎 豆瓣
6.9 (7 个评分) 作者: 石康 长春出版社 1999 - 10
你就是那种比照片还要好看的人,你就是那种睡着了也好看的人,你就是那种能够叫我笑出声的人,你就是那种不要音乐也可以在北京肮脏的灯影里跳舞的人,就是用《圣经》里的赞美诗来歌唱你也不为过,就是用再细腻的柔情缠绕你抚摸你也不为过,就是用再纯净的水滋润你浇灌你也不为过,你是那么可爱,比可爱还要可爱,你是长在北京的奇葩,每一条街道、每一幢房屋、每一阵风、每一束光都会因为能够在你的周围而颤栗、而欣喜。 这是第一
兄弟(上) 豆瓣
8.2 (184 个评分) 作者: 余华 上海文艺出版社 2005 - 8
《兄弟》讲述了江南小镇两兄弟李光头和宋钢的人生。李光头的父亲不怎么光彩地意外身亡,而同一天李光头出生。宋钢的父亲宋凡平在众人的嘲笑声中挺身而出,帮助了李光头的母亲李兰,被后者视为恩人。几年后宋钢的母亲也亡故,李兰和宋凡平在互相帮助中相爱并结婚,虽然这场婚姻遭到了镇上人们的鄙夷和嘲弄,但两人依然相爱甚笃,而李光头和宋钢这对没有血缘关系的兄弟也十分投缘。
李兰去上海看病,而“文革”开始,宋凡平遭受了极其残酷的虐待,但他坚持给病中的妻子写信,隐瞒了事实真相,用想像出的美好生活欺骗着妻子,但最终仍然逃脱不了惨死的命运。李兰为宋凡平守孝,7年不洗头,而李光头和宋钢则在相互照顾中成长……
晃晃悠悠 豆瓣
7.7 (25 个评分) 作者: 石康 长春出版社 1999 - 11
意义广泛的无事可做可概括为一种状态,这种状态就是从东到西,从学校到学校外,从朋友到情人,从食堂到商场……的晃晃悠悠的状态。 “你一直在寻找那个能让你心碎的姑娘,她代表一种生活,也许,你会找到她,她就是你马上要走的一段路,就是你要经历的生活,走吧,别回头,一直向前冲吧!”不幸的是,这首歌再也不能安慰我了。
致女儿书 豆瓣
7.5 (41 个评分) 作者: 王朔 人民文学出版社 2007 - 9
《致女儿书》是王朔对女儿关于自己家庭、血缘、历史和个人情感的真实叙述。它原本是一个相当私密的文本,是当遗书写的,准备要有个万一可以给女儿一个交代。他要告诉女儿咱们家是什么来历,你的爸爸到底是个什么样的人,他内心深沉的歉疚和痛苦……
在书中,他细致地告诉女儿什么是正确的世界观,拳拳为父之情漫洇纸上。在书中,王朔和女儿交流的尺度相当宽泛,包括他在家庭伦理关系中的困扰,他在自己创作中的种种思考和苦苦探索,以及实际上以己为例,坦率地告示女儿真实的男人什么样。这种非常平等地视孩子为独立个体的父女关系在现代社会也还是仅见的,而且文字极其优美和细密。王朔在这个私人情感领域里倾身投入,袒露挚爱亲情,这在他以前的创作中从未有过。其中《致女儿书初稿》就是一篇上乘的抒情散文,浓情炽爱,此时心情,爱而不得,去而复返,一吟三叹,低回曲折。是显露王朔本人真实心性的性灵文字。
尤为难得的是,这里有他最深刻的自我批判和反省。因为在所有的事情上也许都有为自己辩护的理由,惟独面对女儿,只要你离开就意味着自己从根儿上的不负责任。因此,这本书可以称为王朔的忏悔录和思痛书。
真挚、深情、不留余地的自我省思是《致女儿书》品高一格的鲜明标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