艺术
西文书法的艺术 豆瓣
The Art Of Calligraphy
作者:
[英]大卫·哈里斯
译者:
应宁
/
厉致谦
百花文艺出版社
2016
- 9
本书在是国内第一本既介绍英文书法的历史,又介绍各种西文字体书写方法的著作。该书图文并茂,非常精美,既讲述了西方书法字体的历史脉络,又教授了24种书体的书写方法,兼具美观性、知识性和实用性,让有多种需求的读者都有阅读欲望。
对那些有志于学习西方书法技艺的读者,这本书是一部不可多得的详尽指南。它描绘了西方书法技艺从上古到中世纪、到文艺复兴、到古登堡印刷术发明的时代再到当代的完整历史。它用插图和说明文字一步一步地讲解了每个字母的构造,如何正确地选择和持握书法用笔,如何把握字体的间架结构,以及如何将整幅书法作品完成得美轮美奂。它穿插了一些西方历史上著名字帖的图片资料,并为联系者提供了描摹的习题。
作者大卫·哈里斯先生是英国著名书画家,英国书法协会荣誉会员。本书英文原版在中国的西方书法爱好者群体中已有相当影响力。
本书的主要内容包括:
序言;
西方字体的发展;
字体谱系;
开始书写;
七大类字体的历史介绍与书写教程;
总表、书目等附录。
对那些有志于学习西方书法技艺的读者,这本书是一部不可多得的详尽指南。它描绘了西方书法技艺从上古到中世纪、到文艺复兴、到古登堡印刷术发明的时代再到当代的完整历史。它用插图和说明文字一步一步地讲解了每个字母的构造,如何正确地选择和持握书法用笔,如何把握字体的间架结构,以及如何将整幅书法作品完成得美轮美奂。它穿插了一些西方历史上著名字帖的图片资料,并为联系者提供了描摹的习题。
作者大卫·哈里斯先生是英国著名书画家,英国书法协会荣誉会员。本书英文原版在中国的西方书法爱好者群体中已有相当影响力。
本书的主要内容包括:
序言;
西方字体的发展;
字体谱系;
开始书写;
七大类字体的历史介绍与书写教程;
总表、书目等附录。
把青春唱完1990-1999 豆瓣
8.3 (43 个评分)
作者:
高原
中信出版集团
2015
- 8
【内容简介】
20世纪90年代,中国摇滚音乐历经短暂的爆发之后,进入了长久的沉眠。但这十年,在特殊的时代背景下,这些音乐不仅呈现了“一种社会现实性的、个人内心化的焦虑与寻求宣泄表达的企图”,也陪伴很多人走过了青春。
中国摇滚的黄金十年,因其时代的特殊性成为不可复制的时代缩影。一代人对于青春、自由、才华、独立的追求,深远影响了那个时代。在这十年中,摄影师高原近距离记录下了中国摇滚台前幕后的影像经历,凝聚着整整一代人的情感回望。与此同时,高原记录的也是自己在摇滚乐圈里的真实生活,记录她和她的朋友们。
看到青春,重返青春。与其说高原在记录摇滚乐的十年,不如讲她在用自己的方式来记录朋友的生活状态。这本书里的人物,是音乐人、艺术家,也是高原的朋友。她的镜头里有他们:崔健、窦唯、何勇、张楚、老五、丁武、高旗、艾敬、许巍、栾树、汪峰、孟京辉、张扬、黄觉、周迅、讴歌、欧洋、王勇、黄燎原、张有待、贾敏恕、张培仁……高原和他们见证了摇滚乐的黄金十年。若干年后,他们会如何看待曾经的青春时光。
这段在混乱中自在生长的记录,因其真实和诚恳而具有特殊的力量。从这本书里,每个人都可以得到自己想要的,不论是从摄影、音乐、社会学的角度去解读,还是重新唤起自己的青春记忆。
--------------------------------------------------
【编辑推荐】
❀作者高原双重身份,既是摄影师,同时也是摇滚圈内的生活者和记录者,她与这些音乐人的近距离生活和接触,让她拥有独有的一手影像资料。
❀高原绝大多数摄影作品都是第一次面世;
❀Lens出品,编者从从数万张底片中精挑细选,入选本书的图片都是标志性的精品;
❀老树、张震、王小帅、周迅、许巍、汪峰、张楚、孟京辉、郑钧、阿克曼、唐朝老五、高旗、黄觉、张有待、老狼、王勇、宋宁、左小祖咒、杨坤、朴树、张铁志等联合推荐;
❀国内5个城市、持续半年的高原摄影展及音乐人座谈等活动;
❀不仅是摇滚记录与生活影像,更是整个90年代的缩影和回忆,具有很高的收藏价值。
--------------------------------------------------
【评论】
“每个人从书里都会得到自己想要的。可以从摄影的角度、社会学的角度,音乐的角度,以及青春的角度去解读,非常好。”
——阿克曼(孔子学院顾问,墨卡托基金会中国代表,原歌德学院中国分院院长)
它是在我的年轻岁月中,和一帮哥们儿,怀抱着理想,放胆地各自表述,在工作中同欢同悲,在混乱中一起成长的记录。
——贾敏恕(台湾音乐制作人)
我们在这些照片当中只看到了人,而不再是什么牛逼的摇滚和摄影。
——-刘树勇(摄影评论家、文化学者,微博名:老树画画)
高原镜头下的每一个瞬间,我都是不在场的:它定格的每一个时间,我又是在场的。我们同处一个时代、一个空间......一起撒野,一起张狂。
——王小帅(“第六代”导演)
青春终将逝去,但歌声却可以将它重塑!高原用她眼中的影像不可思议地记录了这一切珍贵的记忆⋯⋯
——汪 峰(歌手、音乐创作人)
心存善愿和远方,我们是永远的少年。
——许 巍(歌手、音乐创作人)
高原不强加于现实什么特质,只是基于事物关系的本身。她的作品对未参与关系的人,会更容易真实理解,并有一种信任感。
——张 楚(歌手、音乐创作人)
关于青春,不管曾经多么疯狂、不堪、精彩、忧伤,最后你能收获的都只是两行热泪。
让燃烧凝固!
——郑 钧(歌手、音乐创作人)
在我的生活中,音乐是不可或缺的。常常会听到一首歌就想起一个人,或是某一部电影的一幕戏,又或是某些地方空气中特别的味道。
摇滚乐对我而言,可以代表我的学生时期。在我青春期的那些年,最爱听的就是摇滚,当时的那种衝动、叛逆、玩世不恭的调调,很酷。
当中,印象最深的是一张合辑《中国火》,那是我第一次接触中国的摇滚乐,震惊。唐朝、张楚、何勇、窦唯等,在那时期,这些人都是我所响往的。
缘分很有意思,在距离青春期这么遥远的今天,收到一封朋友转寄的E-mail,认识了高原。透过高原的照片,我见到了他们对生命的热情、对音乐的追求以及摇滚的精神。带我穿越时空,更贴近那些我所响往的人。当所有喜欢的事都可以自在生长,长成自己喜欢的模样,我们便以潇洒的姿态继续向前迈进。
——❀张震❀(演员)
那些激情、懵懂的少年时代⋯⋯
——周 迅(演员)
这些粗粝而饱满的影像,带我们重返那个充满摇滚的纯真年代,空气中尽是爆炸的张力,而所有的故事正在开始被书写……
——张铁志(台湾摇滚与文化评论人)
那段事情起头的日子最珍贵。
刹那永恒的摄影作品!
——倪重华(发掘伍佰、林强、张震岳的幕后推手,现任台北市文化局局长)
20世纪90年代,中国摇滚音乐历经短暂的爆发之后,进入了长久的沉眠。但这十年,在特殊的时代背景下,这些音乐不仅呈现了“一种社会现实性的、个人内心化的焦虑与寻求宣泄表达的企图”,也陪伴很多人走过了青春。
中国摇滚的黄金十年,因其时代的特殊性成为不可复制的时代缩影。一代人对于青春、自由、才华、独立的追求,深远影响了那个时代。在这十年中,摄影师高原近距离记录下了中国摇滚台前幕后的影像经历,凝聚着整整一代人的情感回望。与此同时,高原记录的也是自己在摇滚乐圈里的真实生活,记录她和她的朋友们。
看到青春,重返青春。与其说高原在记录摇滚乐的十年,不如讲她在用自己的方式来记录朋友的生活状态。这本书里的人物,是音乐人、艺术家,也是高原的朋友。她的镜头里有他们:崔健、窦唯、何勇、张楚、老五、丁武、高旗、艾敬、许巍、栾树、汪峰、孟京辉、张扬、黄觉、周迅、讴歌、欧洋、王勇、黄燎原、张有待、贾敏恕、张培仁……高原和他们见证了摇滚乐的黄金十年。若干年后,他们会如何看待曾经的青春时光。
这段在混乱中自在生长的记录,因其真实和诚恳而具有特殊的力量。从这本书里,每个人都可以得到自己想要的,不论是从摄影、音乐、社会学的角度去解读,还是重新唤起自己的青春记忆。
--------------------------------------------------
【编辑推荐】
❀作者高原双重身份,既是摄影师,同时也是摇滚圈内的生活者和记录者,她与这些音乐人的近距离生活和接触,让她拥有独有的一手影像资料。
❀高原绝大多数摄影作品都是第一次面世;
❀Lens出品,编者从从数万张底片中精挑细选,入选本书的图片都是标志性的精品;
❀老树、张震、王小帅、周迅、许巍、汪峰、张楚、孟京辉、郑钧、阿克曼、唐朝老五、高旗、黄觉、张有待、老狼、王勇、宋宁、左小祖咒、杨坤、朴树、张铁志等联合推荐;
❀国内5个城市、持续半年的高原摄影展及音乐人座谈等活动;
❀不仅是摇滚记录与生活影像,更是整个90年代的缩影和回忆,具有很高的收藏价值。
--------------------------------------------------
【评论】
“每个人从书里都会得到自己想要的。可以从摄影的角度、社会学的角度,音乐的角度,以及青春的角度去解读,非常好。”
——阿克曼(孔子学院顾问,墨卡托基金会中国代表,原歌德学院中国分院院长)
它是在我的年轻岁月中,和一帮哥们儿,怀抱着理想,放胆地各自表述,在工作中同欢同悲,在混乱中一起成长的记录。
——贾敏恕(台湾音乐制作人)
我们在这些照片当中只看到了人,而不再是什么牛逼的摇滚和摄影。
——-刘树勇(摄影评论家、文化学者,微博名:老树画画)
高原镜头下的每一个瞬间,我都是不在场的:它定格的每一个时间,我又是在场的。我们同处一个时代、一个空间......一起撒野,一起张狂。
——王小帅(“第六代”导演)
青春终将逝去,但歌声却可以将它重塑!高原用她眼中的影像不可思议地记录了这一切珍贵的记忆⋯⋯
——汪 峰(歌手、音乐创作人)
心存善愿和远方,我们是永远的少年。
——许 巍(歌手、音乐创作人)
高原不强加于现实什么特质,只是基于事物关系的本身。她的作品对未参与关系的人,会更容易真实理解,并有一种信任感。
——张 楚(歌手、音乐创作人)
关于青春,不管曾经多么疯狂、不堪、精彩、忧伤,最后你能收获的都只是两行热泪。
让燃烧凝固!
——郑 钧(歌手、音乐创作人)
在我的生活中,音乐是不可或缺的。常常会听到一首歌就想起一个人,或是某一部电影的一幕戏,又或是某些地方空气中特别的味道。
摇滚乐对我而言,可以代表我的学生时期。在我青春期的那些年,最爱听的就是摇滚,当时的那种衝动、叛逆、玩世不恭的调调,很酷。
当中,印象最深的是一张合辑《中国火》,那是我第一次接触中国的摇滚乐,震惊。唐朝、张楚、何勇、窦唯等,在那时期,这些人都是我所响往的。
缘分很有意思,在距离青春期这么遥远的今天,收到一封朋友转寄的E-mail,认识了高原。透过高原的照片,我见到了他们对生命的热情、对音乐的追求以及摇滚的精神。带我穿越时空,更贴近那些我所响往的人。当所有喜欢的事都可以自在生长,长成自己喜欢的模样,我们便以潇洒的姿态继续向前迈进。
——❀张震❀(演员)
那些激情、懵懂的少年时代⋯⋯
——周 迅(演员)
这些粗粝而饱满的影像,带我们重返那个充满摇滚的纯真年代,空气中尽是爆炸的张力,而所有的故事正在开始被书写……
——张铁志(台湾摇滚与文化评论人)
那段事情起头的日子最珍贵。
刹那永恒的摄影作品!
——倪重华(发掘伍佰、林强、张震岳的幕后推手,现任台北市文化局局长)
传奇字体 (2007) 豆瓣 TMDB IMDb 维基数据
Helvetica
8.4 (90 个评分)
导演:
加利·哈斯特维特
演员:
Michael Bierut
/
Neville Brody
…
其它标题:
Helvetica
/
海维提卡
…
由独立制片人导演Gary Hustwit执导拍摄的纪录片《传奇字体》,讲述了Helvetica字体从起源诞生到它的特性和影响力,影片访谈了不同时期的老中青三代设计师,畅谈这款简洁、直接、醒目的传奇字体背后的故事。
1957年,新字体Helvetica由麦克斯·米耶丁格和爱德华德·霍夫曼在瑞士Münchenstein的哈斯铸造所作为排版铅字制作。新的工业化时代正在来临,这种容易辨识和阅读的字体形式更适应快节奏的生活和工业化生产的需要,很快风靡世界。2007年,Helvetica字体诞生满五十周年。Helvetica字体已然存在于我们随处可见的任何一处角落,几乎成为了工业文明和机械化的象征。
1957年,新字体Helvetica由麦克斯·米耶丁格和爱德华德·霍夫曼在瑞士Münchenstein的哈斯铸造所作为排版铅字制作。新的工业化时代正在来临,这种容易辨识和阅读的字体形式更适应快节奏的生活和工业化生产的需要,很快风靡世界。2007年,Helvetica字体诞生满五十周年。Helvetica字体已然存在于我们随处可见的任何一处角落,几乎成为了工业文明和机械化的象征。
设计的觉醒 豆瓣
8.0 (15 个评分)
作者:
[日] 田中一光
译者:
朱锷
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
2009
- 10
本书是田中一光先生在大陆首次发行的文集,他以亲笔文字将读者带入自己的工作与生活,去体验与众不同的设计人生,进而认识一个真实、全面的田中一光。设计大奖上的冉冉新星、办公室里的“工作狂”、讲台边的“园丁”、玻璃窗边的编排指挥家……他工作上的非凡才华让人敬佩奋发;而年龄最小的歌舞伎观众、戏剧舞台上的活跃份子、爵士乐的鉴赏家、厨房里的美食创意鬼才……他生活中的情趣又让人心生向往。身为设计师的田中一光先生,以清丽优美的笔触,充满画面感的描写与记录,将设计之道与生活之道自然融合,在启迪设计智慧的同时,也为读者打开了更广阔的生活视野。
田中一光先生于2002年去世,从02年至今的这段时间,中国设计界对日本设计的关注与日俱增。日本人骨子里对细节和质感的偏执;岛国人因为资源的匮乏和人口比例的失调所引发的忧患意识;消费文化在日本的白热化发展导致的市场极度细分,这些日本的特殊性所衍生的设计特质给国人探寻自己的设计之路提供了良好的借鉴与引导。日本设计在国内的反响让我们认识了当今日本设计界的一批中坚力量:原研哉、深泽直人、隈研吾、安藤忠雄……而作为这些设计师的前辈,真正日本设计风格与哲学的开拓人物田中一光,向我们更好地呈现了日本设计的发展、沿革、嬗变。在追根溯源中,我们期待国人对设计本质的不懈求索精神,终将觉醒。
田中一光先生于2002年去世,从02年至今的这段时间,中国设计界对日本设计的关注与日俱增。日本人骨子里对细节和质感的偏执;岛国人因为资源的匮乏和人口比例的失调所引发的忧患意识;消费文化在日本的白热化发展导致的市场极度细分,这些日本的特殊性所衍生的设计特质给国人探寻自己的设计之路提供了良好的借鉴与引导。日本设计在国内的反响让我们认识了当今日本设计界的一批中坚力量:原研哉、深泽直人、隈研吾、安藤忠雄……而作为这些设计师的前辈,真正日本设计风格与哲学的开拓人物田中一光,向我们更好地呈现了日本设计的发展、沿革、嬗变。在追根溯源中,我们期待国人对设计本质的不懈求索精神,终将觉醒。
中国建筑史 豆瓣
9.4 (10 个评分)
作者:
梁思成
百花文艺出版社
1998
- 2
《中国建筑史》是建筑学科的开山之作。全书共八章。第一章绪言,首对中国建筑的特征、建筑史的分期作了宏观概括,次以简要笔墨,介绍了《营造法式》与《清工部工程则例》。以下第二至第八章分述从上古至清末民初各时代,大多先从文献理出建筑活动之大略,次述实物遗存,再具体分析各代特征。
这本书的最大功绩在于第一次把中国建筑史学纳入了系统科学研究的领域,以历史文献与实例调查相结合的方法,揭示了中国古代建筑的设计规律、技术要点,总结出中国建筑的成就和各时代的主要特征,使中国建筑史从蒙昧走向科学,形成为一门独立学科,向世人展现了一片崭新的学术天地。中国建筑是世界上唯一以木结构为主的建筑体系,与砖石结构相比,终因其不易保存而留存甚少,千年以上的更是屈指可数。所以要想了解中国建筑数千年发展演变之轨迹,文献便成为必不可少的资料。但古来正史,记建筑典章制度者多,具体而切实者少;词赋诗文又多务为大言,铺陈华丽,而疏于实指;两部古代建筑官书和诸多民间术书,又多专注于技术做法。又且时过境迁,多数古代建筑术语,在昔往往耳熟能详,至今却恍如天书。所以,文献虽浩如烟海,能够直接应用于总结历史规律者却十分希有,由此亦可见徵引之困难。《中国建筑史》显示了梁先生在文献应用上的深厚功力,除徵引浩博外,凡所徵选,皆属精当,文字却十分精炼深永。
这本书的最大功绩在于第一次把中国建筑史学纳入了系统科学研究的领域,以历史文献与实例调查相结合的方法,揭示了中国古代建筑的设计规律、技术要点,总结出中国建筑的成就和各时代的主要特征,使中国建筑史从蒙昧走向科学,形成为一门独立学科,向世人展现了一片崭新的学术天地。中国建筑是世界上唯一以木结构为主的建筑体系,与砖石结构相比,终因其不易保存而留存甚少,千年以上的更是屈指可数。所以要想了解中国建筑数千年发展演变之轨迹,文献便成为必不可少的资料。但古来正史,记建筑典章制度者多,具体而切实者少;词赋诗文又多务为大言,铺陈华丽,而疏于实指;两部古代建筑官书和诸多民间术书,又多专注于技术做法。又且时过境迁,多数古代建筑术语,在昔往往耳熟能详,至今却恍如天书。所以,文献虽浩如烟海,能够直接应用于总结历史规律者却十分希有,由此亦可见徵引之困难。《中国建筑史》显示了梁先生在文献应用上的深厚功力,除徵引浩博外,凡所徵选,皆属精当,文字却十分精炼深永。
五天学会绘画 豆瓣
The New Drawing On the Right Side of the Brain
作者:
[美] 贝蒂·艾德华
译者:
张索娃
北方文艺出版社
2010
- 10
每个人都有灵光一闪的时刻!贝蒂博士试图用五天教会绘画的方式启发人们积极开发自己的右脑——在传统教育系统中被忽视的创造力大脑。通过五天对边线、空间、相互关系、光影等这些绘画基本技巧的掌握,获得一种新的视角,也就是像艺术家一样看事物,并且表达出来,在这个过程中开发自己大脑的创造性潜力,从而在日常生活、学习、工作中获得一种新鲜的、富有创造力的解决问题的方式。这是一本教你在最短时间,用最高效率学会绘画技巧的书,它在美国一下销了400万册,可见非常实用。美国是一个非常注重实用的国家,讲实用比讲这个、讲那个漂亮的空话要强。《洛杉矶时报》评论本书:它“不仅是一本讲绘画的书,更是一本讲生存的书。原本是教人如何绘画的优秀教材,却不能仅仅当做一本教材来看待。它解放了很多人的思想”。书中包含许多绘画练习,有“颠倒画”、“自画像”和“改良轮廓画”。艾德华的许多观点现已成为主流,你会发现这本书对最近的众多出版物产生很大的影响,非常值得一读
haru的橡皮章生活 豆瓣
ㄎㄎㄎ·haru的橡皮章生活
8.0 (10 个评分)
作者:
haru 著
/
廖家威 摄影
化学工业出版社
2009
- 6
《我的手工时间:haru橡皮章生活》内容由浅入深、循序渐进,以刻章相关的各种技法结合生活主题作为章节分类。台湾人气橡皮章达人haru的心得和许多独门绝招、冷门创意,巨细靡遗的各类技法分解步骤图,让从未刻过橡皮章以及虽然刻过但内心仍有疑惑的朋友,都能从书中找到最满意的答案。跟随《我的手工时间:haru橡皮章生活》,一起来体会刻章带来的温暖与快乐吧!刻橡皮章的乐趣在于素材随手可得、花费时间不多,而每一个亲手刻出来的章、创作出来的杂货作品,却是世界上独一无二的!从取材绘图、转印、刻章到盖印,每个过程或许花费的时间不多,但从刻好的那一分钟开始,一股难掩的愉悦及成就感便满满充斥着内心。
透过镜头:美国《国家地理》最伟大摄影作品集 豆瓣
作者:
国家地理学会
译者:
冯世则
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
2003
《透过镜头》是美国国家地理学会迄今为止内容最为广泛,影响范围最广的摄影作品集,不同于其以往推出的任何图书的是,美国国家地理学会亲自为本书冠以“最伟大摄影作品集”称号,从而使《透过镜头》成为其创办115年来最佳成就的体现。
该书按地理区域分为六部分:欧洲、亚洲、非洲与中东、南北美洲、海洋与岛屿、宇宙。
该书按地理区域分为六部分:欧洲、亚洲、非洲与中东、南北美洲、海洋与岛屿、宇宙。
黑白摄影 豆瓣
作者:
冯建国
2005
目录
1.黑白摄影概论
黑白摄影的魅力/2
黑白摄影技术的发展变迁/6
黑白摄影主要感光材料、技法的发展变迁简表/20
2.黑白影调再现的基本原理和理论
黑白影调复制的基本过程/23
影调复制和感光特性曲线的解读/25
影调复制的象限曲线图标/27
3.照相机和滤光镜的选择
照相机的选择/84
黑白摄影滤光镜的选用/44
4.黑白暗房的设置
黑白暗房的基本配置原则/52
黑白暗房的基本设置/54
组建黑白暗房所需的基本器材和附件材料/54
暗房的照明和安全灯的设置/56
黑白放大机和镜头的选购/58
5.黑白胶片的选择和使用
黑白胶片的尺寸和用途/66
黑白胶片的结构/66
黑白胶片的感光乳剂特性/67
黑白胶片的感色性/69
胶片的感光度/73
黑白胶片的颗粒度和解像力/74
黑白胶片的曝光宽容度/76
黑白胶片的储存和处理/79
黑白胶片的静电/80
6.黑白胶片的冲洗技术
影像从潜影到银颗粒的转化原理/83
黑白胶片冲洗的基本原理和步骤/84
显影液的选择/85
显影液的主要成分和作用/87
冲洗药液的调配/91
冲洗所必需的用品/94
黑白胶卷的冲洗程序/96
黑白散页片的冲洗程序/98
黑白胶片的强制显影/101
黑白胶片的反转冲洗/102
黑白胶片冲洗控制的理论和方法/106
黑白胶片的影像稳定处理/109
黑白胶片的安全测试方法/110
7.黑白相纸的选择
黑白相纸的结构/113
钡地纸基相纸和涂塑相纸的不同优缺点/114
黑白相纸的感光乳剂和黑度/115
黑白相纸的色调、厚薄和表面/116
底片的反差和相纸的配合关系/117
相纸的特性曲线/118
分号相纸与多重反差相纸/119
相纸的评价/121
国内外主要相纸的品牌和种类/125
8.黑白放大的技法
放大的准备步骤/128
放大照片的基本步骤/131
局部反差及影调的调整/136
黑白暗房的特殊技法/141
9.“区域系统”的理论和应用
“区域系统”的原理/146
理解和把握好重点暗部和重点亮部/149
“区域系统”的应用/152
10.黑白照片的长久保存处理
黑白摄影作品的长久保存特性/160
长久保存的黑白摄影作品的放大与制作要点/161
各种调色液的使用特性和方法/165
主要参考书与参考资料/170
1.黑白摄影概论
黑白摄影的魅力/2
黑白摄影技术的发展变迁/6
黑白摄影主要感光材料、技法的发展变迁简表/20
2.黑白影调再现的基本原理和理论
黑白影调复制的基本过程/23
影调复制和感光特性曲线的解读/25
影调复制的象限曲线图标/27
3.照相机和滤光镜的选择
照相机的选择/84
黑白摄影滤光镜的选用/44
4.黑白暗房的设置
黑白暗房的基本配置原则/52
黑白暗房的基本设置/54
组建黑白暗房所需的基本器材和附件材料/54
暗房的照明和安全灯的设置/56
黑白放大机和镜头的选购/58
5.黑白胶片的选择和使用
黑白胶片的尺寸和用途/66
黑白胶片的结构/66
黑白胶片的感光乳剂特性/67
黑白胶片的感色性/69
胶片的感光度/73
黑白胶片的颗粒度和解像力/74
黑白胶片的曝光宽容度/76
黑白胶片的储存和处理/79
黑白胶片的静电/80
6.黑白胶片的冲洗技术
影像从潜影到银颗粒的转化原理/83
黑白胶片冲洗的基本原理和步骤/84
显影液的选择/85
显影液的主要成分和作用/87
冲洗药液的调配/91
冲洗所必需的用品/94
黑白胶卷的冲洗程序/96
黑白散页片的冲洗程序/98
黑白胶片的强制显影/101
黑白胶片的反转冲洗/102
黑白胶片冲洗控制的理论和方法/106
黑白胶片的影像稳定处理/109
黑白胶片的安全测试方法/110
7.黑白相纸的选择
黑白相纸的结构/113
钡地纸基相纸和涂塑相纸的不同优缺点/114
黑白相纸的感光乳剂和黑度/115
黑白相纸的色调、厚薄和表面/116
底片的反差和相纸的配合关系/117
相纸的特性曲线/118
分号相纸与多重反差相纸/119
相纸的评价/121
国内外主要相纸的品牌和种类/125
8.黑白放大的技法
放大的准备步骤/128
放大照片的基本步骤/131
局部反差及影调的调整/136
黑白暗房的特殊技法/141
9.“区域系统”的理论和应用
“区域系统”的原理/146
理解和把握好重点暗部和重点亮部/149
“区域系统”的应用/152
10.黑白照片的长久保存处理
黑白摄影作品的长久保存特性/160
长久保存的黑白摄影作品的放大与制作要点/161
各种调色液的使用特性和方法/165
主要参考书与参考资料/170
纪实摄影 豆瓣
作者:
[美] 阿瑟·罗思坦
译者:
李文吉
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
2005
- 1
纪实摄影表现摄影家对环境的关怀,对生命的尊重,对人性的追求……纪实摄影家以冰冷的机器记录边缘景象或被人有意无意间“忽视”的事实,却往往能借着影像的力量,使摄影成为参与改造社会的工具。从纪实摄影发生的社会背景与历史没载看,它的批判性和干革命性不言而喻。副产品纪实摄影史就是一部摄影家对人世间的不公、黑暗、动乱、肃削……进行记录、表述与传播的历史。通地影像,他们达到宣传鼓动,进而促进社会变革,使人间更美好的目的。
这本书以平易的文风介绍了当代著名纪实摄影家的贡献,他们的风雨历程、创作理念、参与社会活动的方式、对人性的追求等许多方面,为读者提供了关于纪实摄影的立体的、全景式的信息。
这本书以平易的文风介绍了当代著名纪实摄影家的贡献,他们的风雨历程、创作理念、参与社会活动的方式、对人性的追求等许多方面,为读者提供了关于纪实摄影的立体的、全景式的信息。
瞬间永恒 豆瓣
9.2 (5 个评分)
作者:
美国国家地理学会编
译者:
曹敏
/
邵宗玮
…
中国摄影出版社
2005
- 1
一幅伟大的人物照片究竟是如何拍摄的?在美国国家地理学会的摄影大师和他们的伟大作品面前,相信每一位摄影艺术爱好者都会发出这样的疑问。而本书中精彩的280张照片已经给出了它们各自的答案——每一张伟大的人物摄影作品都有属于自己独特的语言,它们将主题、场景与充满创意的技巧凝固在一个瞬间,牢牢地抓住了读者的注意力。无论高雅庄重还是咄咄逼人,阴险狡诈或是晦涩难懂,他们都直接地面对着读者。或许我们无法简单地定义人物摄影佳作的这种特性,但是我们却能凭直觉感受到它的存在。
本书的作者之一威廉·艾伯特·阿拉德写道:“一张出色的人像摄影作品有一种表达被拍摄者内在精神的力量,它会跨越时空和语言文化的障碍,传达出简单而普遍的信息:这是生活在世界上的另外一个人,我希望你能见见他(她)。”
本书的照片都是从国家地理学会超凡的馆藏摄影档案中精心挑选出来的,时间跨越了一个多世纪,反映的题材遍及地球上的每一个角落,也涉及了摄影艺术的每一个层面。这些照片既反映了一些世界级摄影大师观察生活的独特视角,也代表了我们人类某些共同的情感追求和人性的张扬。
摄影师威廉·艾伯特·阿拉德1982年在秘鲁拍摄的一幅图片题目是《爱德华多满脸泪痕的脸》,作者这样叙述当时的情景,“忽然一辆出租车疾驶而来,疯狂地冲向来不及躲闪的羊群,一半的羊被撞倒在公路下面的田地里。出租车扬长而去,后面的我们停下了车。当孩子抬起他满是泪痕的脸朝我们的方向看过来的时候,我按下了快门,摄影师的职业本能告诉我要留住这一刻……”照片的故事并没有就此停止。照片发表后,人们向爱德华多伸出了援助之手,来自全美的捐款就有6000多美元。美国国家地理学会还联系到了一个名叫关心(CARE)的组织,这个组织后来找到了爱德华多,在他们村里搞了一次活动,不仅为他家买了羊,弥补其损失,还给村子里购置了一台抽水机。
在谈到自己对摄影的领悟时,威廉·艾伯特·阿拉德这样说:“一张出色的人物摄影作品有一种表达被拍摄者内在精神的力量,它会跨越时空和语言文化的障碍,传达出简单而普遍的信息——这是生活在世界上的另外一个人,我希望你能见见他(她)。”
照片让人们穿越时空,在凝视那些陌生的面孔或者背影的时候带着感动。可以说这些照片既反映了一些世界级摄影大师观察生活的独特视角,也代表了人类某些共同的情感追求和人性的张扬。对于这本摄影集,北京电影学院教授、著名摄影评论家杨恩璞先生在接受记者采访时说:“书中的作品和中国人印象中的艺术摄影很不一样,他们是在用另外一种思路拍摄,用另外一种眼光看照片。在这个集子里,打动我们的不是技巧和美感,而是其中蕴含的智慧、文化和历史感。这是这本书对中国摄影的启示。”
中国摄影出版社总编辑宋建民说:“一幅好的图片不是让人去看的,而是让人去想的,这本书给了我们深邃的历史感和沉甸甸的文化积累,书中的人物仿佛伸手要握你的手。”
“重要的是心灵的震撼,而不是眼球吃冰淇淋。”杨恩璞说,值得注意的是书中的作者很多人的身份都不是专职的摄影家,而是科学家、文学家、地质学家、社会学家,他们没有把摄影当成最后的目的,而是当成一种语言,在拍照的时候强调的不是照片的审美特性,而是人文特性。
一个作者在书中写道:我们与艺术无缘,就是在搞人像、科学、历史。杨恩璞说:“在此,摄影是一个大摄影的概念,它让我们知道艺术摄影只是摄影的一部分,而不是全部,这一点值得中国摄影家去努力和奋斗。”
谈到这本摄影集,中国人民大学新闻学院副教授殷强说,拿到这本书他一连读了两遍,这本画册的作品不一定是百分之百的精品,但每一幅都有很深的内涵和意味。如,二战前后的一些图片,它没有拍战争的残酷,只是拍一些平静祥和的画面,意在唤醒人们远离战争。这也正是美国国家地理杂志的个性——“与一切不愉快的事物保持距离。”
据记者了解,该书收集的280幅的照片都是从国家地理学会馆藏摄影档案1000万张图片中精选出来的。作为全球最大的非营利性科学与教育组织之一,美国国家地理学会自1888年创建以来,始终在自然摄影、文化摄影和动物摄影方面独树一帜。1890年,《国家地理》杂志刊登了它的第一幅图片,接着从19世纪末到21世纪初,《国家地理》一次又一次开辟新天地,在摄影报道这一领域不断冲击人们的视觉。这些照片跨越了一个多世纪,《瞬间永恒——美国国家地理人物摄影传世佳作》一书也随着摄影设备和摄影技术的发展相应分成了几个阶段:从早期的笨重照相机、需要长时期曝光的胶片,到彩色胶片的面世,再到出现轻便、多功能的相机,这些都使得人物摄影进入了一个崭新的、自然的阶段。本书探寻摄影师本身不断变化的角色定位和追求目标,同时也展示了他们的作品是如何反映这个世界并且影响着我们看待这个世界的方式方法。
谈到和美国国家地理学会的合作,时尚杂志社国际事业部经理张琳告诉记者,时尚杂志社与美国国家地理学会有着良好的期刊与图书的合作基础。2003年,时尚杂志社获得了《透过镜头——美国国家地理最伟大摄影作品集》一书中文简体版版权。据了解,当时《透过镜头》有几十个国家和地区的20个文本,统一在西班牙印制,全球同步发行,这种大规模同版书的跨国协作在国内图书出版领域尚属首次,而这一模式在国际上也处于领先地位。张琳表示,在《透过镜头》取得成功后,美国国家地理学会加大了对于自身核心资源重新开发和利用的力度,《瞬间永恒》就是这一努力的结果。
本书的作者之一威廉·艾伯特·阿拉德写道:“一张出色的人像摄影作品有一种表达被拍摄者内在精神的力量,它会跨越时空和语言文化的障碍,传达出简单而普遍的信息:这是生活在世界上的另外一个人,我希望你能见见他(她)。”
本书的照片都是从国家地理学会超凡的馆藏摄影档案中精心挑选出来的,时间跨越了一个多世纪,反映的题材遍及地球上的每一个角落,也涉及了摄影艺术的每一个层面。这些照片既反映了一些世界级摄影大师观察生活的独特视角,也代表了我们人类某些共同的情感追求和人性的张扬。
摄影师威廉·艾伯特·阿拉德1982年在秘鲁拍摄的一幅图片题目是《爱德华多满脸泪痕的脸》,作者这样叙述当时的情景,“忽然一辆出租车疾驶而来,疯狂地冲向来不及躲闪的羊群,一半的羊被撞倒在公路下面的田地里。出租车扬长而去,后面的我们停下了车。当孩子抬起他满是泪痕的脸朝我们的方向看过来的时候,我按下了快门,摄影师的职业本能告诉我要留住这一刻……”照片的故事并没有就此停止。照片发表后,人们向爱德华多伸出了援助之手,来自全美的捐款就有6000多美元。美国国家地理学会还联系到了一个名叫关心(CARE)的组织,这个组织后来找到了爱德华多,在他们村里搞了一次活动,不仅为他家买了羊,弥补其损失,还给村子里购置了一台抽水机。
在谈到自己对摄影的领悟时,威廉·艾伯特·阿拉德这样说:“一张出色的人物摄影作品有一种表达被拍摄者内在精神的力量,它会跨越时空和语言文化的障碍,传达出简单而普遍的信息——这是生活在世界上的另外一个人,我希望你能见见他(她)。”
照片让人们穿越时空,在凝视那些陌生的面孔或者背影的时候带着感动。可以说这些照片既反映了一些世界级摄影大师观察生活的独特视角,也代表了人类某些共同的情感追求和人性的张扬。对于这本摄影集,北京电影学院教授、著名摄影评论家杨恩璞先生在接受记者采访时说:“书中的作品和中国人印象中的艺术摄影很不一样,他们是在用另外一种思路拍摄,用另外一种眼光看照片。在这个集子里,打动我们的不是技巧和美感,而是其中蕴含的智慧、文化和历史感。这是这本书对中国摄影的启示。”
中国摄影出版社总编辑宋建民说:“一幅好的图片不是让人去看的,而是让人去想的,这本书给了我们深邃的历史感和沉甸甸的文化积累,书中的人物仿佛伸手要握你的手。”
“重要的是心灵的震撼,而不是眼球吃冰淇淋。”杨恩璞说,值得注意的是书中的作者很多人的身份都不是专职的摄影家,而是科学家、文学家、地质学家、社会学家,他们没有把摄影当成最后的目的,而是当成一种语言,在拍照的时候强调的不是照片的审美特性,而是人文特性。
一个作者在书中写道:我们与艺术无缘,就是在搞人像、科学、历史。杨恩璞说:“在此,摄影是一个大摄影的概念,它让我们知道艺术摄影只是摄影的一部分,而不是全部,这一点值得中国摄影家去努力和奋斗。”
谈到这本摄影集,中国人民大学新闻学院副教授殷强说,拿到这本书他一连读了两遍,这本画册的作品不一定是百分之百的精品,但每一幅都有很深的内涵和意味。如,二战前后的一些图片,它没有拍战争的残酷,只是拍一些平静祥和的画面,意在唤醒人们远离战争。这也正是美国国家地理杂志的个性——“与一切不愉快的事物保持距离。”
据记者了解,该书收集的280幅的照片都是从国家地理学会馆藏摄影档案1000万张图片中精选出来的。作为全球最大的非营利性科学与教育组织之一,美国国家地理学会自1888年创建以来,始终在自然摄影、文化摄影和动物摄影方面独树一帜。1890年,《国家地理》杂志刊登了它的第一幅图片,接着从19世纪末到21世纪初,《国家地理》一次又一次开辟新天地,在摄影报道这一领域不断冲击人们的视觉。这些照片跨越了一个多世纪,《瞬间永恒——美国国家地理人物摄影传世佳作》一书也随着摄影设备和摄影技术的发展相应分成了几个阶段:从早期的笨重照相机、需要长时期曝光的胶片,到彩色胶片的面世,再到出现轻便、多功能的相机,这些都使得人物摄影进入了一个崭新的、自然的阶段。本书探寻摄影师本身不断变化的角色定位和追求目标,同时也展示了他们的作品是如何反映这个世界并且影响着我们看待这个世界的方式方法。
谈到和美国国家地理学会的合作,时尚杂志社国际事业部经理张琳告诉记者,时尚杂志社与美国国家地理学会有着良好的期刊与图书的合作基础。2003年,时尚杂志社获得了《透过镜头——美国国家地理最伟大摄影作品集》一书中文简体版版权。据了解,当时《透过镜头》有几十个国家和地区的20个文本,统一在西班牙印制,全球同步发行,这种大规模同版书的跨国协作在国内图书出版领域尚属首次,而这一模式在国际上也处于领先地位。张琳表示,在《透过镜头》取得成功后,美国国家地理学会加大了对于自身核心资源重新开发和利用的力度,《瞬间永恒》就是这一努力的结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