未及读
南方纪事 豆瓣
作者: 瑞克·布鲁格 译者: 王聪 华夏出版社 2005 - 1
“这儿每一寸土地都是神圣的,每一个山坡、每一条山谷、每一片平原和树林都由于一些在那早已消逝的岁月里的悲伤或愉快的事情,而变成了胜地。”
作者生于50年代的美国南部亚拉巴马州。以个人成长为线索,本书用最深挚的感情刻画了美国普通民众的内心感情和生活场景,仿佛看着老式汽车,一边聆听着乡村音乐,一边领读者在南方小镇缓缓而行。同时,本书以记者的敏感记录了美国四十年社会面貌的变迁,从棉花地到大都会,从迈阿密黑人运动到美军人驻扎海地——这里没有大历史的芜杂,没有大人物的荣耀,唯有普通民众的欢笑与眼泪、卑微与梦想,让读者一次次亲历平凡而震撼人心的瞬间。本书为《纽约时报》1997年度畅销书。
浮生悠悠 豆瓣
9.0 (6 个评分) 作者: 丘彦明 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 2003 - 9
本书收录了作者在荷兰九年的田园种植生活。其中包含了酸、甜、苦、乐,让读者领略不一样的异国(荷兰)风土人情。
垃圾之歌 豆瓣
Rubbish!: The Archaeology of Garbage
作者: 【美】威廉·拉什杰 / 库伦·默菲 译者: 周文萍 / 连惠幸 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 1999 - 7
从纽约市斯坦导海滨的巨大垃圾山开始,作者揭示了垃圾在人类文明发展过程中的诸多奥秘。垃圾是人类存在的万年例证,有如一面文明之镜,忠实反映了社会变迁和人类的生活风貌。它并不歌颂英雄帝王,而是诉说小市民的爱与怨恨。
本书以富于风趣性的思路和考古方法,详尽的考察了今天的垃圾,并从宏观的历史角度探讨了垃圾的问题,澄清了种种环保迷思与相关的政治、社会和文化争议。垃圾势必与人类长期共存,真正的了解才是解决垃圾困境的开始。
燃烧的噪音 豆瓣
7.0 (6 个评分) 作者: 颜峻 江苏人民出版社 2004 - 6
颜峻写的是一个生态群落――他们的生活对于主流生活来说,是一种噪音吗?这种噪音是在燃烧着的?书中对崔健、张楚、窦唯、刘索拉、祖咒等人的长篇访谈呈奉给我们的都是真真实实的生活元素与艺术元素,这些元素对每一个可能的读者来说要么是一种营养,要么什么也不是,不过,作为新锐诗人的颜峻的文字本身倒确确实实是一种营养。
声音与愤怒 豆瓣 谷歌图书
7.3 (48 个评分) 作者: 张铁志 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 2011 - 6
摇滚乐从诞生之初就带着叛逆的胎记,是青年亚文化的主要武器,从未放弃对保守的社会体制提出尖锐的质问。
60年代的民歌运动是摇滚乐与政治关系的原型;70年代的华丽摇滚、朋克摇滚将音乐、青年亚文化和社会颠覆性紧密联系在一起;80年代的“红楔”、“四海一家”等运动为音乐与政治的结合提供了各种可能的样板,90年代至今,面对全球化、环境污染、种族主义、霸权主义等更加复杂的社会议题,摇滚乐在丰富自身形态的同时,也呈现出越来越多样的反抗姿态。
约翰·列侬、鲍毂·迪伦、琼·贝兹、冲撞乐园、U2电台司令……当我们被这些伟大的摇滚乐手感染时,可曾留意到他们面对社会总总不公时的呐喊?
《声音与愤怒:摇滚乐可能改变世界吗?》回顾了历史上摇滚乐与种种社会运动的关联,并在回顾中去提问、反省音乐介入政治的各类实践途径的可能性与局限。声音与愤怒,将唤起你青春的热血,并且让你重新认识摇滚乐。相信当你合上本书时,对于“摇滚乐可能改变世界吗?”这个提问,心中已有了自己的答案。
阿佛洛狄特 豆瓣
7.3 (13 个评分) 作者: [秘鲁] 伊莎贝尔·阿连德 译者: 张定绮 译林出版社 2007 - 4
这是一次在感官记忆的领域里不带地图的旅行,作者以这种方式记忆每一个走过她生命的男人,有人是皮肤的纹路,有人是亲吻的味道、衣服的气味、呢喃的声音,而且几乎每个人都令她想到某种特别的食物,都会让某个特别的男人重现我眼前,那种火腿乳酪夹心面包,唤回他们最美好的拥抱,而那种德国葡萄酒,正是他嘴唇的味道……多年前的旧情像恋恋难舍的鬼魂那般坚持,回头来在暮年点燃一把淘气的野火。
中东 豆瓣
作者: [英] 伯纳德·路易斯 译者: 郑之书 中国友谊出版公司 2004 - 10
中东,一个有着久远古老又根深蒂固的文化传统的地区。它曾经是文明的中心,四通八达的商品集散之地,傲视群伦的文化灿烂之所。然而到了近现代,它却成为西方势力的冲击所在。
不论是学者还是一般读者,只要你对中东历史感兴趣,都将发现这是一部令人愉悦的作品。
本书曾获台湾《中国时报》98年“十大好书奖”第一名。伯纳德·路易斯的这部专著,在占有大量详实史料的基础上,从政治、文化、经济、历史人物、军事、宗教等各方面入手,以他浑厚的历史研究功力和新颖的开阔历史视野,为我们客观地展现了一部中东地区两千年来的兴衰、荣辱和发展的史诗。郑之书先生准确、生动的翻译,使这一部历史著作,文字流畅,叙来生动,实为一部研究、了解中东历史的经典之作。
穿墙故事 豆瓣
作者: 沈祉杏 清华大学出版社 2005 - 10
柏林可以说是欧洲唯一一座将20世纪沧桑全都录的城市,世纪初的繁华、世纪中的战事以及政治上的冷漠,一一展现在她城市的肌理脉络中;作为统一后德意志联邦共和国的首都,肩负着厘清德国过往与未来的重大使命,然而除却冰冷理性、代表着富强现代国家的分类指标,寻常的她散发出什么味道?透露出什么风华? 她有一种难以言喻、在其他城市里感觉不到的独特调调,说不上是舒适悦人的,只能说她是有个性;就像德国电影《罗拉快跑》里的罗拉,染着怪异橘红色头发,长得不美不丑,也非有棱有角,身材虽高却不修长优雅,衣着既不时髦也不复古,个性叛逆孤僻,表情冷冷,但意志力坚强,总想一再改写历史。
本书以德文“Berlin”(柏林)、“Einheit”(统一)、“Raum”(空间)、“Leben”(生活)、“Internatinal”(国际)与“Nachdenken”(省思)分章,这些德文字所涵构的主题,与两德统一后的柏林都市、建筑发展有着深切的关系。在这些德文字义涵指的主题下,挑选出统一之后柏林的新建设案例,案例的挑选标准以下列指针为准则:1. 所涉及的问题较具代表性;2. 在建筑上达到较为优秀的成绩。
柏林城市,无论是政治、战略、经济或是人文方面都扮演着非常重要的角色,而像这样大规模的城市重建,在近代以降的欧洲城市中尚未发生过,可以预期所面临的高度困难;另外,第二次战后德国政府倾向政治人性化,加上德国民族性的天生谨慎,在面临都市重建问题时,必然采取了非常慎重的处理方式,因此可以预期,无论手法高低与成果如何,这些都将提供都市计划与建筑界许多宝贵的经验。
明式家具研究 豆瓣
9.6 (5 个评分) 作者: 袁荃猷 制图 / 王世襄 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 2008 - 8
《明式家具研究》汇集了作者四十余年的研究积累和研究精华,创建了明式家具研究体系,系统客观地展示了明式家具的成就,并从人文、历史、艺术、工艺、结构、鉴赏等角度完成了对明式家具的基础研究。
朱家溍先生赞誉《明式家具研究》“是一部煌煌巨著”,“是一部划时代的专著”。
《明式家具研究》享誉海内外,被誉为明式家具的“圣经”,中国古典家具学术研究领域的一部里程碑式的奠基之作。
马未都说收藏·家具篇 豆瓣
8.2 (8 个评分) 作者: 马未都 中华书局 2008 - 2
本书系根据著名收藏家马未都先生在中央电视台《百家讲坛》所做关于中国传统家具的10期讲座内容整理而成,图文并茂,相得益彰。全书共10章,既有对家具收藏史、家具用材、家具辨伪、家具沿革等层面所做的宏观把握,亦包括对中国传统家具中交椅、床榻、椅凳、桌案、柜架、屏几等具体物件的微观阐释,语言深入浅出,通俗易懂,尤以大量生动实例作为佐证,读者会在不经意间领略到中国传统家具文化的独特魅力。作者精心选配的100余幅相关图片,更是起到锦上添花之功,为本书增色不少。
无情/厄运 豆瓣
ハードボイルド/ハードラック
6.8 (20 个评分) 作者: [日本] 吉本芭娜娜 译者: 邹波 上海译文出版社 2008 - 1
《无情》:“我”貌似无情,其实对已故女友——身怀通灵异能的千鹤饱含深情。“我” 对两人的分手心怀内疚,始终难以释怀。当“我”再次来到分手的地方时,离奇遭遇到诸 多灵异事件。此时千鹤出现在“我”的梦境中,送来温暖的慰藉。现实中已经死去的千鹤 甚至直接和“我”通电话,解开“我”的心结。暗夜过去,清晨来临,“我”又有了再次 上路的力量。《厄运》:姐姐“小邦”结婚前突然倒下,仅靠仪器维持生命体征。全家本应悲痛无比, 却渐渐发现了这段时间的奇妙,每个人都开始认真思考一些平时无暇顾及的事情,停下匆 忙的脚步发现一些生命之美。
不伦与南美 豆瓣
不倫と南米
6.8 (17 个评分) 作者: [日本] 吉本芭娜娜 译者: 李萍 上海译文出版社 2008 - 1
吉本芭娜娜阿根廷之旅归来后的作品。首次以异国风情为利器,突破了她原有的淡雅风格 。小说里用布宜诺斯艾利斯街头的南美风情和感官刺激,催发7位旅行者一吐隐秘已久的 不伦之恋,还有那令人心头作痛的家族羁绊。南美这块奔放粗犷而又色彩鲜明的土地,在她的笔下,与时间的无声流逝有了微妙的对比。
日本魅影 豆瓣
8.0 (5 个评分) 作者: [日] 小泉八云 译者: 邵文实 鹭江出版社 2011 - 6
《日本魅影》是小泉八云的代表作。作者以一个西方人的眼光来看待20世纪初期的日本生活,为读者呈现了日本的秀美风光、民情风俗、鬼神传说乃至宗教迷信。但与一般西方人怀着猎奇心理看东方不同的是,作者不是站在高人一等的位置来俯瞰科学技术相对落后于西方的日本生活,而是以赞赏甚至仰慕的眼光,用清新动人的笔墨,向读者转述自己对日本这个远东国家古怪而陌生的印象。轻松有趣的内容底下,蕴涵着对一个民族及其文明的性格的考察,并对东西方不同思想理念作出感性的对比和评判。甚至可以说,这是一本西方人写的关于日本的《聊斋志异》,雅俗共赏的内容与笔触,令不同身份的读者会得到不同的体验与启示。
中国漫画史 豆瓣
作者: 毕克官 / 黄远林 文化艺术出版社 2006 - 1
中国漫画的形式风格多样,拥有不少独树一帜,个人艺术风格非常鲜明的艺术大家。如果说清末民初的漫画由于处于探索阶段,形式风格还不多样;那么,从20年代起,情况就有了变化。到了40年代已是百花争艳,五彩缤纷了。以艺术风格说,像黄文农的大块黑白效果;丰子恺、华君武的简笔写意;张光宇、张仃的浓厚装饰风;叶浅予漫画中浓厚的生活气息和在速写基础上提炼的生动造型;丁聪极有特色的细致风格;米谷讲究黑白的钢笔画法,等等。以艺术形式说,既有叶浅予、张乐平的长篇巨作,又有张谔、蔡若虹、特伟的单幅讽刺画;既有廖冰兄《猫国春秋》式的组画,又有陆志庠式的漫画速写;既有黄文农的单色黑白画,又有张光宇、谢趣生精致描绘的彩色画;既有胡考的笔绘漫画肖像,又有王敦庆的泥塑漫画人物。漫画前辈的经验值得学习,好的传统应当继承。
性文化研究报告 豆瓣
作者: 李银河 江苏人民出版社 2003 - 8
本书为我国著名社会学学者李银河先生对中外性文化研究的最新成果。作者力求在世界文化交流的背景下,简要概括中外性文化的变迁脉络,结合中外性观念的历史演变,简要分析中国社会的性观念、性行为、性关系的规范及其历史与现状。作者从学术研究的立场出发,通过不同社会以及不同文化的比较,描述和分析了这些社会或文化在性问题上的种种观念和论争,以及由此产生的性观念和性行为的变化。书中还介绍了国外在性问题研究与论争中所涉及到的相关法律问题。所有这些都有助于中国读者了解目前国内外有关性问题研究与讨论的大致情况。
作为一个学者,作者还试图为中国社会进一步调整和完善性规范、性政策的性法规并建立起一种全新和健康的性文化提出自己的建议。
2008年5月13日 已读
虽然有些地方有点啰嗦,不过还是很值得看的
未及读
看不见的城市 豆瓣 Goodreads
Le città invisibili
9.1 (268 个评分) 作者: [意] 伊塔洛·卡尔维诺 译者: 张宓 译林出版社 2006 - 8
《看不见的城市》的第一版是在1972年11月由都灵的埃伊纳乌迪出版社出版的。在这本书出版的时候,从1972年底到1973年初,卡尔维诺曾在多家报纸的文章和访谈中谈到它。
下面用卡尔维诺1983年3月29日在纽约哥伦比亚大学写作硕士班的一次讲座中的文字,来介绍“奥斯卡”丛书中的这个新版。讲座原为英文,这里用的是意大利文本,它是以1972到1973年的两次访谈为基础的,并且大部分在意大利没有发表过。(这篇讲稿后来以“卡尔维诺在看不见的城市里”为题,发表在美国的文学刊物《哥伦比亚》1983年第8期上,第37页到第42页;意大利文本的一些部分以“幸福的和不幸的看不见的城市”为题,发表在1972年12月的《意大利时尚》第253期上,第150页到第151页。)
在《看不见的城市》里人们找不到能认得出的城市。所有的城市都是虚构的; 我给它们每一个都起了一个女人的名字。这本书是由一些短小的章节构成的,每个章节都应提供机会,让我们对某个城市或泛指意义上的城市进行反思。
这本书每次只产生一小段,并且间隔的时间也长,就像是我跟随着各种各样的灵感而写在纸上的诗。我是以系列的方式进行写作的: 我有许多文件夹,里面放着我根据那些在我头脑中萦绕的思绪而偶尔写出的纸页,或者只是我想要写的东西的简要记录。我的文件夹中有一个专用于物体,一个专用于动物,一个专用于人物,一个专用于历史人物,还有一个专用于神话中的英雄; 我有一个关于四季的文件夹和一个关于五种感觉的文件夹; 我在一个文件夹里汇集了有关我经历过的那些城市和风景的纸页,而在另一个文件夹里则是那些超越于空间和时间的想象的城市。当一个文件夹渐渐被纸装满时,我就开始思考我能从这里提取出来的那本书了。
就这样,最近这些年里我一直都把这本书带在身边,断断续续地写,每次一小段,经历了一些不同的阶段。有的时候我只想象悲惨的城市,有的时候则只想象幸福的城市; 曾有一个时期我把这些城市比做繁星密布的天空,而在另一个时期我总免不了要谈到每天从城市中泛滥出来的废物。它差不多变成了一本日记,记录下我的心情与思考;所有的一切最后都转变成了城市的图像:我当时读的那些书,我参观的那些艺术展览,与朋友们的那些交谈。
但是所有这些纸页合在一起还没有形成一本书: 一本书(我相信)是某种有开始有结尾的东西(即使不是一本严格意义上的小说),是一个空间,读者必须进入它,在它里面走动,也许还会在它里面迷路,但在某一个时刻,找到一个出口,或许是多个出口,找到一种打开一条走出来的道路的可能性。你们中的某个人会对我说,这个定义能够适用于一部有情节的小说,却并不适用于一本像这样的书,人们应该像读诗、散文或至多是像读短篇小说一样读这本书。那么,我想要说,即使是一本这样的书,由于要成为一本书,它就应该有一个结构,也就是说人们必须在其中发现一个情节,一个旅程,一个结论。
诗的书我从来没有写过,但短篇小说的书我写过多本,当时我发现自己面对要给那些单独的篇章排序的难题,这有可能成为一个令人烦恼的难题。这一次从一开始我就在每页纸的顶头加了一个系列标题:“城市与记忆”,“城市与欲望”,“城市与符号”,第四个系列我曾经起名为“城市与形式”,这个标题后来显得太普通了,于是最终被分配到另外三类里去了。有一段时间,在继续往下写的同时,我在增多系列、或是将系列减到极少(最前面的两个系列是基本的)、或者使它们全部消失之间举棋不定。有许多片段我不知如何将它们归类,于是我寻找新的定义。我将那些有点抽象的空幻的城市编为一组,后来我称这一组为“轻盈的城市”。有一些城市我将它们定义为双重的城市,后来我认为最好还是将它们分到其他的组里。另一些系列,在开始时没有预见到, 到最后跳了出来,我把按别的方式分类过的、特别是像“回忆”和“欲望”那样的片段进行重新分配,例如“城市与眼睛”(其特点是其视觉属性)和“城市与贸易”,这是以交换为特征的: 记忆、欲望、路程、目的地的交换。“连绵的城市”和“隐蔽的城市”,这却是我“故意”写的两个系列,也就是说,在我已经开始明白应该给予这本书以形式和意义时,就带有一个明确的意图。正是在我堆积的材料的基础上,我研究最好的结构,因为我想要这些系列相互交替,相互交织,而同时,这本书的旅程又不过多地脱离时间的顺序,那些单独的片段都是按这个时间顺序而写的。在结尾时,我决定将自己固定在十一个系列,每系列五个片段,这些片段被重新组合进由不同系列的片段构成并且有着某种普遍气氛的章节里。各个系列进行相互交替的方式是尽可能最简单的,尽管有人在这里做过大量的研究以解释它。
我还没有说出我在一开始就应该说的话:《看不见的城市》就像是由马可·波罗向鞑靼人的皇帝忽必烈汗所作的一系列的旅行汇报。(在真实历史中,成吉思汗的后裔忽必烈是蒙古人的皇帝,但可马·波罗在他的书中称他为鞑靼人的大汗,而这在文学传统中保留了下来。)我并不打算追寻这位幸运的威尼斯商人的旅程,他在十三世纪一直到达了中国,然后从那里作为大汗的使者访问了远东的很大一部分地区。现在,东方是一个已经留给专业人士的主题,而我不是这样的人士。但是在所有的世纪里,有一些诗人和作家从马可·波罗的游记中获得启发,就像从一个幻想性的异域情调的舞台背景获得启发一样: 柯勒律治在他的一首著名的诗中,卡夫卡在《皇帝的圣旨》中,布扎第在《鞑靼人的沙漠》中。只有《一千零一夜》能够肯定自己有一个相同的使命:这部书变得就像是一些想象出来的大陆,在这里,另一些文学作品找到它们的空间;这是些“别处”的大陆,在今天,“别处”可以说已经不再存在了,整个世界趋向于变得一致。
这个忧郁的皇帝,他明白他的无边的权力并无多大价值,因为整个世界正在走向毁灭,一个幻想的旅行者在向他讲述一些不可能存在的城市,例如一个微小的城市,它越来越大,最后成为由众多正在扩张的同心城市构成的城市,一个悬在深渊上的蜘蛛网城市,或者是一个像莫里亚纳一样的二维城市。
在这本书每一章的前面和后面都另有一段文字,马可·波罗和忽必烈汗在这里进行思考和评论。马可·波罗和忽必烈汗的第一个片段是我为第一章而写的,只是到后来,当我面对那些城市时,我才想到其他那些章的这种片段。或者不如说,第一个片段我付出了很多劳动,并且剩余了很多材料,于是到了某个时刻,我将这些剩余材料(使节们的言语,马可的手势)的各种变体继续进行下去,于是就产生了各种各样的谈话。随着我继续写城市,我展开了关于我的劳动的思考,也就是马可·波罗和大汗的评论,而这些思考每个都是来自其自身;于是我试图让每一篇谈话自己进行下去。这样我就有了另一批材料,我努力使它们与别的材料平等地进展下去,并且在这里,我做了一点在这样一种意义上的蒙太奇,这就是,某些对话中断,然后重新开始,总之,这本书是同时在辩论和诘问中进行的。
我相信这本书所唤起的并不仅仅是一个与时间无关的城市概念,而是在书中展开了一种时而含蓄时而清晰的关于现代城市的讨论。从某个身为城市规划专家的朋友那里,我听说这本书涉及到了许多他们的问题,并且不是一个偶然事件,因为背景是相同的。但并不是仅仅到了快要结束时,“人口众多”的大都市才在我的书中出现; 那似乎是对一个古老城市的回忆的东西,只是因为被与眼前的今天的城市一同去想和写,才有了意义。
对于我们来说,今天的城市是什么?我认为我写了一种东西,它就像是在越来越难以把城市当做城市来生活的时刻,献给城市的最后一首爱情诗。也许我们正在接近城市生活的一个危机时刻,而《看不见的城市》则是从这些不可生活的城市的心中生长出来的一个梦想。今天人们以相同的顽固谈论着自然环境的破坏和巨大的技术体系的脆弱,这种脆弱有可能制造连锁故障,使各个大都市整体瘫痪。过于巨大的城市的危机是自然危机的另一面。“特大城市”,也就是正在覆盖全世界的连续的、单一的城市图景,也统治着我的书。但是,预言灾难和世界末日的书已经有很多了,再写一本将是同义重复,再说也不属于我的性格。我的马可·波罗心中想的是要发现使人们生活在这些城市中的秘密理由,是能够胜过所有这些危机的理由。这些城市是众多事物的一个整体: 记忆的整体,欲望的整体,一种言语的符号的整体; 正如所有的经济史书籍所解释的,城市是一些交换的地点,但这些交换并不仅仅是货物的交换,它们还是话语的交换,欲望的交换,记录的交换。我的书在幸福城市的图画上打开并合上,这些幸运城市不断地形成并消失,藏在不幸的城市之中。
几乎所有的评论都针对这本书的最后那句话:“在地狱里寻找非地狱的人和物,学会辨别他们,使他们存在下去,赋予他们空间。”由于这是最后的几行,所有的人都将它视为结语,“寓言的寓意”。但这是本由多面构成的书,几乎在所有的地方都有结语,它们是沿着所有的棱写成的,并且也有不少简洁或简明的寓意。当然,如果这一句是在书的结束时发生的,这并不是偶然,但我们开始说,这最后的小章节有一个双重的结语,它两方面的组成部分都是必不可少的: 关于乌托邦的城市(即使我们没有发现它,我们也不能放弃寻找它)和关于地狱的城市。另外: 这只是大汗地图册上“斜体字”的最后部分,这种一直被评论者们所忽视的文字从第一个片段到最后一个片段,所做的只是向这整本书推荐各种可能的“结论”。但是还有另一种途径,这种途径认为一本对称的书的意义要在书中寻找: 有一些心理分析的批评家在马可·波罗对威尼斯的回忆中找到了这本书的深深的根,而马可·波罗的回忆就像是对记忆的最初原型的回归; 而结构符号学的研究者们则说应该在这本书的正中心点寻找: 他们找到了一种不存在的图像,名叫宝琪的城市。在这里有一点是清楚的:作者的意见是多余的。这本书,正如我解释的那样,差不多是自行完成的,只有文字本身能够允许或排除这种或那种阅读。第五章在这本书的中心展开了一个轻的主题,它与城市主题奇异地联合在一起,作为和其他读者一样的读者,我可以说在这一章里有某些片段,我认为是较好的,就像是幻想的物象,也许这些更加纤细的形象(“轻盈的城市”或其他)是这本书最为闪光的地带。我不能再说什么了。
现代建筑 豆瓣
8.4 (5 个评分) 作者: [美国] 肯尼斯·弗兰姆普敦 译者: 张钦楠 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 2004 - 3
本书是对20世纪的建筑及其起源的一次全面审视,1980年问世以来便受到广泛赞誉,从而成为该领域的经典之作。1985年本书再版时,作者对其进行了修订,并增添了新的内容。此第三版在第二版的基础上又进行了扩充,补充了最新的内容,并对当前特别重要的领域和论点进行了考察。本书的参考文献部分也经过重新审订和扩充。
本书资料翔实,涵盖了自18世纪中期至20世纪90年代几乎所有主要的建筑思潮及流派、建筑师及代表作;丰富而精致的图片,令本书的阅读更加直观;客观而精到的论述,使现代建筑发展中纷繁复杂的线索变得清晰可循,建筑及建筑艺术中所蕴含的文化内涵和人文关怀贯穿始终,建筑与音乐、绘画、哲学的内在联系也更可感知。
街道的美学 豆瓣
街並みの美学
8.5 (15 个评分) 作者: [日本] 芦原义信 译者: 尹培桐 百花文艺出版社 2006 - 6
这本书以街道的视觉秩序的创造作为建筑平面布局形成设计的出发点,分别从街道的自然特征,美学规律,人文特色出发由浅至深论述如何发掘建筑平面布局形成设计中的视觉秩序规律。
现代西方建筑理论众说纷纭,其中虽不乏真知灼见,不过这些理论的研究者却未必都具有建筑创作实际体验,故虽言之凿凿却不着痛处,难以指导设计实践。更有甚者,唯恐其理论不够“深奥”,乃一味旁征博引,玄之又玄,再加文字晦涩,读后令人如坠五里雾中。
芦原义信这部《街道的美学》和《续街道的美学》则一扫上述弊端。作者把当代许多建筑理论、丰富的知识寓于通俗易懂的流畅文字中,通俗而不浅薄。并且,作者又把这些理论应用于自己的建筑创作,通过自己的大量作品说明这些理论,故理论性强但又不脱离实践。
爵士乐简明史 豆瓣
作者: (法)吕西安・马尔松 译者: 严璐,冯寿农 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 2005 - 4
本书是国内第一部全面完整地介绍爵士乐音乐史的大众读物,作者以宽广而独特的历史视角,不落窠臼地把爵士乐产生发展的过程置于风起云涌的时代背景中加以叙述,贯穿了爵士乐起源直至20世纪90年代近一个世纪的兴衰起落。在介绍新奥尔良传统爵士乐(New Orleans Traditional Jazz)、遥摆乐(Swing)、咆哮乐(Bebop or Bop)、酷派爵士乐(Cool Jazz)、自由爵士乐(Free Jazz)等爵士乐流派内部衍化与推进及相关的乐手、代表音乐的同时,全书将爵士乐放在非洲―美洲艺术参照系上,在各种音乐形式融合的“交流史”中做深层性的考察,从而全面而集中地展现了爵士乐这种独特音乐形态的“成长史”与“衍化史”。其所涵盖的信息之广,所涉及的人物之众,足以让读者摆脱时间的羁绊,走进这门具有百年历史古老而恒新的艺术,去感情其深邃广博的内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