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学小说
不存在的骑士 Goodreads 豆瓣
Il Cavaliere Inesistente
8.8 (202 个评分) 作者: [意] 伊塔洛·卡尔维诺 译者: 吴正仪 译林出版社 2012 - 4
《卡尔维诺经典:不存在的骑士》是卡尔维诺 “我们的祖先”三部曲之一。“我们的祖先”三部曲包括:《不存在的骑士》《分成两半的子爵》《树上的男爵》,这三个故事代表通向自由的三个阶段,关于人如何实现自我的经验:在《不存在的骑士》中争取生存,在《分成两半的子爵》中追求不受社会摧残的完整人生,在《树上的男爵》中有一条通向完整的道路——这是通过对个人的自我抉择矢志不移的努力而达到的非个人主义的完整。
模范军人阿季卢尔福,存在于一具空空的盔甲之中,却是完美骑士的化身,唯有他使铠甲具有意义。当他名扬天下的业绩被挑战、被质疑、将被抹杀的时候,他的存在还能成立吗?
2019年11月9日 已读
穿透纸背写作,将文字装入盔甲,掂量语言的重量,仿佛不存在一般,正是通过阅读才得以感知运动和它带来的想象,而将小说的结局带入未来现实,这才是文学生命力的开始
文学小说
杜撰集 豆瓣
Artificios
9.3 (119 个评分) 作者: [阿根廷] 豪·路·博尔赫斯 译者: 王永年 上海译文出版社 2015 - 6
小说集,收短篇小说九篇,一九四四年与《小径分岔的花园》合为《虚构集》出版,延续虚构的传奇故事题材。其中作者声称“最得意的故事”的《南方》,被视作博尔赫斯写作的转折点。主人公布宜诺斯艾利斯市立图书馆的秘书达尔曼在上楼时前额莫名地被什么东西刮破,竟至高烧不已,噩梦不断,住进了疗养院,病情好转后他决定回祖辈留下的南方庄园休养,他一路坐出租马车、乘火车、步行,最后临时起意走进一家杂货铺吃饭,却卷入一场决斗,死在对手刀下。这个故事在博尔赫斯的语言迷宫里,又有另外的读法:达尔曼没有死,回南方庄园的旅程其实是他躺在病床上做的梦,他在梦中死于决斗,一个庸常生活中的人在梦中选择了他所向往的轰轰烈烈的死亡方式。
小径分岔的花园 Goodreads 豆瓣
9.1 (437 个评分) 作者: [阿根廷] 豪·路·博尔赫斯 译者: 王永年 上海译文出版社 2015 - 7
本书为1941年的短篇小说集,收小说七篇。其中,《小径分岔的花园》是侦探小说,讲述一桩罪行的准备工作和实施过程。小径分岔的花园是一个谜语,或者说寓言,而谜底正是时间。
地下室手记 豆瓣 Goodreads
9.3 (113 个评分) 作者: [俄] 陀思妥耶夫斯基 译者: 臧仲伦 漓江出版社 2012 - 5
《地下室手记》体现了陀思妥耶夫斯基诗学的全部艺术特色,内容深刻,形式诡异,既像小说,又像忏悔录,又像哲学论文。作品主人公既像坏人,又像好人;既像小人,又像一个饱经沧桑、逆来顺受的人;既像英雄,又像“非英雄”,又什么都不像。……“地下室人”被认为是“自我中心主义者的典型”,但是又有人认为, “地下室人”是俄国的哈姆雷特,是“多余人”的当代变形。
陀思妥耶夫斯基是他那个时代的“真理的探求者”。《地下室手记》成为一本越来越受到世人追捧的书,被认为是陀思妥耶夫斯基五部长篇小说的总序,是其创作中的里程碑。
2018年5月21日 已读
陀思妥耶夫斯基写出了我迄今的阅读经验中最让我恶心和反感的小说主人公。一个“思想发达、自我意识过强、神经紧张、歇斯底里、困于观念”并时刻想通过“反抗和斗争”来获得“崇高”的穷困潦倒的“理想主义”者,一切概念都朝着一个中心运动,土崩瓦解于虚无。恕我直言,它不能逃离平庸,更不能成就好人。因为残缺的生活环境而把安全感嵌入某些同样破败的“文学”中,躲在人群之外的黑暗角落,对于一个不断自我辩护的人,又不曾获得具体的一个人的真情实感的关心,这又是什么自尊心。像病毒入侵,使虚荣和嫉妒恶狠狠的嘲笑“活的生活”,通过迁怒来实施“英雄式”的审判的小人,成为生活机制的蠕虫,活在地下室中。并不能书写这个世界的复杂,只有自以为是的解剖自己。也许陀思妥耶夫斯基也害怕了这样一种写作,看作对自己的警醒?同样,这部作品也是对我
文学小说 陀思妥耶夫斯基
青年艺术家画像 豆瓣 谷歌图书
A Portrait of the Artist as a Young Man
作者: (爱尔兰)詹姆斯·乔伊斯 译者: 朱世达 上海译文出版社 2013 - 5
詹姆斯•乔伊斯(James Augustine Aloysius Joyce,1882—1941),爱尔兰小说家、诗人,被认为是对二十世纪现代主义文学影响最为深远的巨匠和宗师,甚至被誉为继莎士比亚后英语文学史上最伟大的作家。
中文版“乔伊斯文集”除《尤利西斯》、《芬尼根守灵夜》、《青年艺术家画像》、《都柏林人》等长、短篇小说外,还收入《诗歌•剧作•随笔集》、《文论政论集》、《书信集》以及《乔伊斯评论集——名家论乔伊斯》,共八卷九册,凡三百余万字,是迄今为止整个华语世界收罗最全、规模最大的乔伊斯作品总集。
一九八四 豆瓣 Goodreads 谷歌图书
Nineteen Eighty-Four
9.6 (186 个评分) 作者: [英]乔治·奥威尔 译者: 董乐山 上海译文出版社 2009 - 7
《一九八四》(1949)是奥威尔的传世之作,堪称世界文坛最著名的反乌托邦、反极权的政治讽喻小说。他在小说中创造的“老大哥”、“双重思想”、“新话”等词汇都已收入权威的英语词典,甚至由他的姓衍生出“奥威尔式”(Orwellian)、“奥威尔主义”(Orwellism)这样的通用词汇,不断出现在报道国际新闻的记者笔下,足见其作品在英语国家影响之深远。
“多一个人看奥威尔,就多了一份自由的保障,”有论家如是说。
2015年4月12日 已读
权力的机器是如何思考和运用一套理论系统来保持权力的生存的。如果幸福和自由的原则走向了两个方向,那么不愿承受的切身痛觉都会趋利避害,选择存在下去。我讨厌人被本能严格限制,又无法不去刺激一层层被包裹的它,一个被自上而下的认知系统试图排除掉的根本动机。否定A,说明有关A的B存在,除非认知B的系统被破坏,那么A的真伪我想还是可以判断的。ps:集权是否真的集权,独立思想是否真的独立,一九八四是否是在1984年,真是真,假是不真,当假的含义被消解了,真的含义就被确定无疑是真的了。
乔治·奥威尔 文学小说
变形记 豆瓣
8.5 (17 个评分) 作者: [奥地利] 弗朗茨·卡夫卡 译者: 谢莹莹 / 张荣昌 上海译文出版社 2006 - 8
内容提要:
本书囊括了卡夫卡所有的中短篇小说,共计76篇,其中《变形记》、《在流放地》、《在法的门前》、《乡村教师》、《中国长城修建时》、《致某科学院的报告》、《一条狗的研究》、《女歌手约瑟菲妮或耗子民族》等都是脍炙人口的名篇。这些小说均采用象征、隐喻、夸张等手法,情节生动,语言简洁流畅;故事怪诞离奇,无确定的时间和地点,无前因后果,给人以梦幻、神秘、奇特的感觉。作品的主人公几乎都处于一种身不由己的境地,他们在离奇古怪的世界中都有自己的目标,但往往又以失败而告终。
对于卡夫卡的评价及其作品的寓意,学术界历来就众说纷纭,莫衷一是,正是这种独到之处,才使人们几十年来孜孜不倦地玩味和研究它们,才是它们魅力永存的原由。

目录:
前言
一场斗争的描写
拒绝
街边的窗户
随意的凭眺
乡间婚礼筹备
杂货商
回家的路
从身边跑过的人
乘客
布雷西亚的飞机
公路上的孩子们
为骑士们的思考
不幸
城市世界
大喧闹
单身汉的不幸
突然决定的散步
决定
揭露一个骗子
成为印第安人的愿望
判决
变形记
村子里的诱惑
回忆卡尔达火车站
在流放地

在法的门前
乡村教师(巨鼹)
副检察官
老光棍布鲁姆费尔德

猎人格拉胡斯
骑桶人
豺狗与阿拉伯人
新律师
乡村医生
在顶层楼座上
视察矿山
下一个村庄
杀兄
邻居
中国长城修建时
往事一页
敲庄园之门
十一个儿子
杂种
致某科学院的报告
家长的担忧
日常的困惑
有关桑丘·潘沙的真相
海妖的沉默
普罗米修斯
回家
城徽
波赛冬
团体

拒绝
法律问题
征兵
考试
兀鹰
舵手
陀螺
小寓言
初次痛苦
出门
代言人
绝食表演者
一条狗的研究
夫妇
算了吧!
论比喻
一个小女人
地洞
女歌手约瑟菲妮或耗子民族


编辑推荐:
卡夫卡是现代主义文学的开山祖师,《变形记》是他的代表作品之一。如果你想了解现代主义文学,最好的办法就是从反复阅读《变形记》开始。 在《变形记》中,卡夫卡描述了小职员格里高尔·萨姆沙突然变成一只使家人都厌恶的大甲虫的荒诞情节,借以揭示人与人之间——包括伦常之间--表面上亲亲热热,内心里却极为孤独和陌生的实质,生动而深刻地再现了资本主义社会中人与人之间的冷漠。在荒诞的、不合逻辑的世界里描绘“人类生活的一切活动及其逼真的细节”,这正是著名小说家卡夫卡的天赋之所在。 对于卡夫卡的评价以及作品的寓意,学术界历来就众说纷纭,莫衷一是,正是这种独到之处,才使人们几十年来孜孜不倦地玩味和研究它们,才是它们魅力永存的原由。
2015年3月1日 已读
有些篇目读起来有劲头,有些则摸不着头脑。都需要花些力气来读,不轻松。很有现代性启示,感觉就像描述自己身边存在的新接触事物一样,没有完全把握其概念,利用一些狭小的已知观察演绎出解释的迷乱,走入困境,发问于所感受的存在,游离于时间的方向。现实与心灵相互渗透,更加复杂多变,模糊了边界。很多篇目明显充满了一种艺术家或科学家式的狂想,在某种处境不堪的情况下更甚。ps:印象深刻的是《变形记》《在流放地》《在法的大门前》《致某科学院的报告》《饥饿艺术家》《女歌手约瑟芬或耗子似的听众》《中国长城建造时》《一条狗的研究》。都值得再读 ! 卡夫卡式的困境,一部分有我的困境,也许更是人类的困境。
弗朗茨·卡夫卡 文学小说
豆瓣
8.1 (55 个评分) 作者: 莫言 上海文艺出版社 2012 - 10
《蛙》是莫言酝酿十余年、笔耕四载、三易其稿,潜心打造的一部触及国人灵魂最痛处的长篇力作,初版于2009年。小说由剧作家蝌蚪写给日本作家杉谷义人的五封书信、四部长篇叙事和一部话剧组成,在艺术上极大拓展了小说的表现空间。整部作品以从事妇产科工作五十多年的乡村女医生姑姑的人生经历为线索,用生动感人的细节和自我反省,展现了新中国六十年波澜起伏的“生育史”,揭露了当下中国生育问题上的混乱景象,同时也深刻剖析了以叙述人蝌蚪为代表的中国知识分子卑微、尴尬、纠结、矛盾的灵魂世界。
洛丽塔 豆瓣 Goodreads
Lolita
7.9 (376 个评分) 作者: [美国] 弗拉基米尔·纳博科夫 译者: 主万 上海译文出版社 2005 - 1
《洛丽塔》原著问世五十年来第一部中文全译本。纳博科夫最著名最有争议的小说杰作。
2014年7月31日 已读
有些句子读起来感觉不顺畅、生硬费解,没有进入到良好的品味语言的状态中,有点遗憾。
文学小说
黄金时代 豆瓣 Goodreads 谷歌图书
黄金时代
9.0 (168 个评分) 作者: 王小波 陕西师范大学出版社 2009 - 7 其它标题: 黄金时代
这是以文革时期为背景的系列作品构成的长篇。发生“文化大革命”的二十世纪六七十年代,正是我们国家和民族的灾难年代。那时,知识分子群体无能为力而极“左”政治泛滥横行。作为倍受歧视的知识分子,往往丧失了自我意志和个人尊严。在这组系列作品里面,名叫“王二”的男主人公处于恐怖和荒谬的环境,遭到各种不公正待遇,但他却摆脱了传统文化人的悲愤心态,创造出一种反抗和超越的方式:既然不能证明自己无辜,便倾向于证明自己不无辜。于是他以性爱作为对抗外部世界的最后据点,将性爱表现得既放浪形骸又纯净无邪,不但不觉羞耻,还轰轰烈烈地进行到底,对陈规陋习和政治偏见展开了极其尖锐而又饱含幽默的挑战。一次次被斗、挨整,他都处之坦然,乐观为本,获得了价值境界上的全线胜利。作者用一种机智的光辉烛照当年那种无处不在的压抑,使人的精神世界从悲惨暗淡的历史阴影中超拔出来。
2014年5月19日 已读
小说很有意思,多半是小波独特的思考方式,奇特的联想吧。情节的穿插显得自然,那种体验之神奇,是我无法想象的。读起来,发自内心的大笑,又有一种深沉但不那么沉重的心理激荡。也许,这就是一种天才吧。引一句后记里的:“我这样写了我们的生活,假如有人说,我就是这种生活的发明者,这是我绝不承认的。众所周知,这种发明权属于更伟大的人物,更伟大的力量。”
文学小说
彷徨 豆瓣
9.5 (253 个评分) 作者: 鲁迅 人民文学出版社 1973 - 3
《彷徨》收入鲁迅1924年至1925年所作的小说,首篇《祝福》写于1924年2月16日,末篇《离婚》写于1925年11月6日,实际的时间跨度是一年半多,1926年由北京北新书局出版,列为作者所编的《乌合丛书》之一。此后印行的版本都与初版同。
书的扉页,有作者的题记:
朝发轫于苍梧兮,夕余至乎县圃;欲少留此灵琐兮,日忽忽将其暮。
吾令羲和弭节兮,望崦嵫而勿迫;路漫漫其修远兮,吾将上下而求索。
《彷徨》鲁迅先生写作于“五·四”运动后新文化阵营分化的时期。原来参加过新文化运动的人,“有的退隐,有的高升,有的前进”,鲁迅当时象布不成阵的游勇那样“孤独”和 “彷徨”。《彷徨》表现了他在这一时期在革命征途上探索的心情。
《彷徨》目录:
《祝福》
《在酒楼上》
《幸福的家庭》
《肥皂》
《长明灯》
《示众》
《高老夫子》
《孤独者》
《伤逝》
《弟兄》
《离婚》
2014年4月5日 已读
读后几篇,感觉不出什么,但还是会觉得压抑
文学小说 鲁迅
百年孤独 Goodreads 豆瓣
Cien años de soledad
9.5 (1024 个评分) 作者: [哥伦比亚] 加西亚·马尔克斯 译者: 范晔 南海出版公司 2011 - 6
《百年孤独》是魔幻现实主义文学的代表作,描写了布恩迪亚家族七代人的传奇故事,以及加勒比海沿岸小镇马孔多的百年兴衰,反映了拉丁美洲一个世纪以来风云变幻的历史。作品融入神话传说、民间故事、宗教典故等神秘因素,巧妙地糅合了现实与虚幻,展现出一个瑰丽的想象世界,成为20世纪最重要的经典文学巨著之一。1982年加西亚•马尔克斯获得诺贝尔文学奖,奠定世界级文学大师的地位,很大程度上乃是凭借《百年孤独》的巨大影响。
老人与海 豆瓣
作者: [美国] 欧内斯特·海明威 译者: 黄源深 译林出版社 2007 - 1
苍茫的大海上,一个孤独的老人,一次艰辛的搏斗,一位虽败犹荣的英雄……
一个人可以被毁灭,却不能被打败。
2014年2月16日 已读
故事简单,第一次读没有被简约文风下的硬汉所打动,可能是自己缺乏很多方面的"经历"吧......
文学小说
局外人 Goodreads 豆瓣
L'Etranger
9.1 (812 个评分) 作者: [法] 阿尔贝·加缪 译者: 柳鸣九 上海译文出版社 2010 - 8
《局外人》是法国作家加缪的成名作,同时也是存在主义文学的杰出作品之一,该书以一种客观记录式的“零度风格”,粗线条地描述了主人公默尔索在荒谬的世界中经历的种种荒谬的事,以及自身的荒诞体验。从参加母亲的葬礼到偶然成了杀人犯,再到被判处死刑,默尔索似乎对一切都无动于衷,他像一个象征性的符号,代表了一种普遍的存在,又像是一个血红色的灯塔,具有高度的警示性。然而,局外人现象的产生无疑是由这个世界本身所孕育的,默尔索的存在有其深刻的外部原因。
2014年2月13日 已读
有过与主人发觉自己处在围绕自身事件的局外,却对那些自身的"局外事"保持一定距离相类似的感觉。我不知道那些不同的人生意味着什么,它们的存在又与我有何关系。作者对主人公的心理想象很精彩。
文学小说
边境 近境 豆瓣
辺境・近境
7.6 (33 个评分) 作者: [日] 村上春树 译者: 林少华 上海译文出版社 2011 - 8
《边境·近境》是村上春树的游记,时间为1990-1995年,游历地区有墨西哥、美国、中国以及日本,其中1991年的中国东北之行是他唯一一次的中国旅行,激发了他后来创作其最大规模长篇小说《奇鸟行状录》的灵感,《边境·近境》对他的创作生涯意义犹为重大。
村上的游记具有个人特色,他几乎不写人所熟知的名胜古迹,而是与普通居民共同生活,描写他们的日常工作、饮食起居等,以及他们的所思所想,富有深度感,对读者了解这些国家的真实状况有很大帮助,文笔也幽默有趣,可读性很强。
2014年1月14日 已读
“ 我认为最重要的,是要相信即使在边境已经像这样消失的时代,自己这个人的身上也仍然存在着可以造出边境的场所。而追加、确认这样的情思即是旅行。倘若没有这样的终极性认识,纵使跑去天涯海角,恐怕也是发现不了边境的,毕竟是这样的时代。”
文学小说
天堂蒜薹之歌 豆瓣
作者: 莫言 2005 - 8
这是一部小说,我不为对号入座者的健康负责。小说中的事件,只不过是悬挂小说人物的钉子。事过多年,蒜台事件已经陈旧不堪,但小说中的人物也许还有几丝活气。
在新的世纪里,但愿再也没有这样的事件刺激着我写出这样的小说。
中国当代著名作家莫言,以其独特的创作技巧,在中国文坛享有盛誉,至今他已发表的长篇小说近十部,中短篇小说上百篇。他的小说以其斑斓的色彩,新奇的感觉,丰厚而独特的意象,推出一个类似于马尔克斯的马孔多小镇的高密县东北乡的艺术世界,以至有的评论家评论说,莫言就是中国的加西亚·马尔克斯。对乡村生活的记忆是莫言许多文学作品的素材和背景。
香椿树街故事 豆瓣
8.1 (22 个评分) 作者: 苏童 上海人民出版社 2008 - 1
本书由一系列发生在香椿树街上的故事构成,生动地再现了一条南方的老街上的一群少年的残酷青春以及街坊邻里间的故事。
《骑兵》、《古巴刀》、《舒家兄弟》等叙述了备受压抑的人物激烈地反抗命运的故事;《刺青时代》中城北石灰场上少年们的带着血腥味的斗殴;《白雪猪头》和《人民的鱼》津津乐道于女邻居间的人情往来…… 人物的孤独、宿命意识在苏童小说中得到了形象地展示。
苏童的小说,擅长以异常华丽诡异的想象力和流畅的叙述结构,讲述过往的故事,尤其是女性的故事。他笔下的祸端和是非,源于人性的丑恶和卑贱,人性的压抑、无奈和绝望的挣扎,男女人物出现在历史以及现实生活的特定情境中,在时序更替、季节变化的背景衬托下,充满无法拯救的悲哀和惆怅。本书收录了苏童的二十篇中短篇小说。 本书由一系列发生在香椿树街上的故事构成,生动地再现了一条南方的老街上的一群少年的残酷青春以及街坊邻里间的故事。《骑兵》、《古巴刀》、《舒家兄弟》等叙述了备受压抑的人物激烈地反抗命运的故事;《刺青时代》中城北石灰场上少年们的带着血腥味的斗殴;《白雪猪头》和《人民的鱼》津津乐道于女邻居间的人情往来……
在路上 豆瓣 Goodreads
On the Road
7.7 (231 个评分) 作者: [美国] 杰克·凯鲁亚克 译者: 王永年 上海译文出版社 2006 - 10
青年学生萨尔为追求个性自由,与狄安(以卡萨迪为原型)、玛丽露等一伙男女开车横穿全美,一路狂喝滥饮,耽迷酒色,流浪吸毒,性放纵,在经过精疲力竭的漫长放荡后,开始笃信东方禅宗,感悟到生命的意义。小说主人公及其伙伴沿途搭车或开车,几次横越美国大陆,最终到了墨西哥。
《在路上》体现了作者主张的即兴式自发性写作技巧,并广泛涉及美国社会一文化习俗,都给理解和翻译带来很大困难。
2013年9月21日 已读
在路上,一种生活状态。(我在火车上 站着看完的)
文学小说
围城 豆瓣 Goodreads
9.2 (96 个评分) 作者: 钱钟书 人民文学出版社 2007 - 8
《围城》是钱钟书所著的长篇小说。第一版于1947年由上海晨光出版公司出版。1949年之后,由于政治等方面的原因,本书长期无法在中国大陆和台湾重印,仅在香港出现过盗印本。1980年由作者重新修订之后,在中国大陆地区由人民文学出版社刊印。此后作者又曾小幅修改过几次。《围城》自从出版以来,就受到许多人的推重。由于1949年后长期无法重印,这本书逐渐淡出人们的视野。1960年代,旅美汉学家夏志清在《中国现代小说史》(A History of Modern Chinese Fiction)中对本书作出很高的评价,这才重新引起人们对它的关注。人们对它的评价一般集中在两方面,幽默的语言和对生活深刻的观察。从1990年代开始,也有人提出对本书的不同看法,认为这是一部被“拔高”的小说,并不是一部出色的作品。很多人认为这是一部幽默作品。除了各具特色的人物语言之外,作者夹叙其间的文字也显着机智与幽默。这是本书的一大特色。也有人认为这是作者卖弄文字,语言显得尖酸刻薄。但这一说法并不为大多数人接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