诗歌
寂然的狂喜 豆瓣
A lonely impulse of delight
作者: [爱尔兰] 威廉·巴特勒·叶芝 / 科尔姆·托宾 理查德·戈尔曼 依婉·伯兰 李昶 等 译者: 傅浩 / 刘勇军 乐府文化/中信出版集团 2017 - 5
收到“最美的诗”。读叶芝已是早年的记忆,如今再找不回当年的感觉。吸引人的是这本书的形式感,诗意藏在每一个细节里,耐得反复端详。画与诗,诗与画,便“仿佛让一个房间有了片刻的黑暗,好让我们清晰看到一部在墙壁上播放的并不清晰的影片”。
——扬之水
印象里的好诗集都朴实而漂亮,这本“寂然的狂喜-叶芝的诗与回声”很接近,封面的质感让人拿在手上就舍不得放下,诗页和图都选了很合适的纸张。
——王小妮
一些心灵对一个伟大的原创心灵的理解和阅读,一种艺术形式对另一种艺术形式的再现和重造,这是真正寂然的狂喜。
——杨庆祥
我多想未来也有这样一本几近奢侈品的图书:一边,自己的诗;一边,艺术家的作品。而令人激动是这些作品并非图解,它正与诗共同渡河。
——车前子
从没见过这么美的诗集。读叶芝的有福了!
——施战军
·叶芝诗歌与当代版画艺术的相遇
·引导读者用耳朵和心灵去聆听叶芝诗歌
·关于叶芝诗歌的最美图书
《寂然的狂喜:叶芝的诗与回声》是一部以叶芝的诗歌为母本,33位艺术家各自选取激发他们艺术灵感的叶芝诗歌,进行以版画为主的现代艺术创作,而后将诗歌和被诗歌点燃的现代艺术高度结合 的形式创作出的一部独特的艺 术图书作品。
2015年是爱尔兰国宝级诗人叶芝诞辰150周年,上述创作作品在欧洲和世界范围内巡展,取得很好的效应。结集成书之后,我们与著名的叶芝诗作译者傅浩先生联络,傅浩先生从自己翻译的叶芝诗歌全集中将这三十首激发艺术灵感作品的诗歌挑选出来进行修订整理,成为《寂然的狂喜》最重要的文本支持。
本书面向热爱诗歌和版画、雕塑等现代艺术的读者,引导读者拓展阅读诗歌的角度,将叶芝诗歌中极具艺术表现力的成分充分展现出来,这是市场从未出来过的最美叶芝诗选版本。
全书主干部分由33幅版画艺术作品的高清图片构成,并附以作品创作者的讲述:讲述叶芝诗歌如何激发了其艺术灵感,以及如何欣赏诗与版画艺术作品的结合。在版画作品欣赏的同时,本书将诗歌选段的中英文都展示出来,并在其后附上选段所属诗歌全文的译文。这些诗文以独立的版式插入到不同艺术家创作的作品图片之间,形成很好的阅读效果
2018年6月28日 已读 “肉体的衰老即智慧;年轻时/我们曾彼此相爱却愚昧无知”
诗歌
诗艺 豆瓣
This craft of verse
8.9 (52 个评分) 作者: [阿根廷] 豪·路·博尔赫斯 译者: 陈重仁 上海译文出版社 2015 - 6
演讲集。一九六七年秋,博尔赫斯应哈佛大学诺顿讲座之邀,就诗的地位、隐喻模式、小说与诗、音韵与翻译等展开六讲。讲座录音带在图书馆尘封三十多年后,由时任西安大略大学现代语言文学系副教授的凯林–安德•米海列司库整理出版。全集广征博引,涉及从古至今诸多文学现象,又有着口语化文本的不拘形式感,娓娓道来,收放自如,“《诗艺》是一本介绍文学、介绍品位,也介绍博尔赫斯本人的书……博尔赫斯跟历代的作家与文本展开对话,而这些题材即使是一再反复引述讨论也总还是显得津津有味。”
2018年6月3日 已读
读这本书也是对博尔赫斯多一分了解,他的人格有几分也是我所理想成为的,可能有点朦胧的相似感。摘录几句有启示意义的话吧:“我们不需要相信这些隐喻。真正重要的是,我们应该要把这些隐喻连结到作家的情绪上。”“我知道语言也可以是一种音乐,一种热情”“我们并不相信幸福,这是我们时代的一大悲哀”“不管我们要不要成为当代人,我们都已经是当代人了。” 以及非常触动我的:“我不认为智慧才情跟作家的作品有什么关联。我认为当代文学的罪过就是自我意识太重了。”和接下来的“我在写作的时候,我会试着把自己忘掉。我会忘掉我个人的成长环境......我只不过是想要试着传达出我的梦想而已。如果这个梦想不是那么绮丽的话,我也不会想要美化我的梦想,或者是想要了解它。”最后,诗关乎每个人的活的体验,有种永恒的美可以穿过时间,被创造。
博尔赫斯 诗歌
嚎叫 豆瓣
Howl and Other Poems
9.3 (10 个评分) 作者: 艾倫金斯堡(Allen Ginsberg) 译者: 崔舜華 / 蔡琳森 木馬文化 2015 - 8
我見證這一代最傑出的心靈毀於癲狂⋯⋯
出版60年 印行逾百萬冊
繁體中英對照 首度上市
這部詩集收錄了金斯堡最具代表性的長詩〈嚎叫〉,以及〈美國〉、〈加州超市〉等其他九首作品。
1955年,金斯堡於舊金山的一場詩歌朗讀會發表〈嚎叫〉,並於次年交由「城市之光」書店出版。其中一批準備發行至英國的詩集,被美國海關以「影響兒童身心」為由查扣,檢察官更以此起訴城市之光。這場官司,引發美國社會重新檢討政府的言論審查權,飽受麥卡錫主義壓抑的文化界彷彿找到出口,紛紛出面支持捍衛「城市之光」,原本只在西岸文化圈引起漣漪的《嚎叫》,意外地在全美掀起洶湧波濤,凱魯亞克等人的作品接著陸續發表,「垮掉的一代」就此擴及世界。
「沒有他,這半個世紀的美國歷史就會像一本缺頁的書,難以卒讀。」——北島
「自惠特曼之後,從來沒有人賦予詩歌如此巨大的文化和政治力量。」——張鐵志
2018年4月21日 已读
到了现代,文化和时代背景的差异已经不会让我们感到遥远,那个时候的一批年轻人试图借助身体与非理性,让智性有一种强烈的直觉动量。不论我多么排斥现在的嬉皮和各种”皈依“亚文化狂热,也常常一部分陷入其中。既不拘泥于表面的分类法也不丧失界限感,归属和乡愁的一半是可以连续化的,浪漫和现实的平衡都需要从根本上有探索意识,这是更私人化的主意。
台版 诗歌
佩索阿诗选 豆瓣
7.6 (5 个评分) 作者: [葡]佩索阿 译者: 欧凡 山东文艺出版社 2016 - 3
《佩索阿诗选》选译佩索阿以本名及阿尔贝托•卡埃罗、里卡多•雷依斯、阿尔瓦利•德•坎伯斯等多个异名创作于各个时期的代表诗作,呈现出诗人的自我寻找之路,及贯穿其创作始终的重要主题:伴随诗人一生的局外感和自我放逐。
2018年1月27日 已读 “在每一片命定的碎片中我只看到一小片自己——一小片你,一小片我!”
诗歌
彩画集 豆瓣
8.6 (55 个评分) 作者: [法国] 阿蒂尔·兰波 译者: 王道乾 上海译文出版社 2012 - 5
精神上的搏斗和人与人之间的战斗一样激烈残酷。
——兰波《地狱一季》
他(兰波)是众多流派之父,不是任何流派的亲人。
——亨利•米勒
我没有看到写(例如)《地狱一季》的困难,一切都是直接表现,喷涌迸发,烈度。
词语中的烈度对于我是无谓的,对于我并不提供什么。
在《彩画集》中的情况却相反,含有极高价值的事物不止于一个方面
——保罗•瓦莱里
从十六岁后直到生命最后一息,兰波似乎始终处于一种躁动不安、焦灼求索的状态。他为什么放弃写传统形式的诗作,转而致力于散文诗?这显然与波特莱尔发表著名的散文诗之后,巴黎诗风的变化有关。
兰波认为,诗人必须成为“通灵者”、“无比崇高的博学的科学家”,“通过长期、广泛和经过推理思考的过程,打乱所有的感觉意识”,通过所谓“言语的炼金术”,寻求一种“综合了芳香、音响、色彩,概括一切,可以把思想与思想连结起来,又引出思想”、“使心灵与心灵呼应相通”的语言,以求达到“不可知”。这“不可知”并非某种形而上的客体,有时与他诗中所说的未来的“社会之爱”有关,又或者是某种理想。以上种种,可以说就是兰波的象征主义。
本书收入法国天才诗人、象征主义大师兰波所有的散文诗作品,包括《地狱一季》《彩画集》,并附有著名的《“通灵者”书信》二封以及法国结构主义理论家茨维坦•托多罗夫等人的评论。《地狱一季》和《彩画集》虽形式独特,含义诡谲难解,却展现诗人在巴黎诗风转变后,所创造出的新诗学与对创作的探索。作品流露出十九世纪末的法国生活风情,与彼时之文化传统相呼应,字里行间回响着诗人对自我与世间的挑战。
在天涯 豆瓣
7.5 (12 个评分) 作者: 北岛 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 2015 - 6
本书精选了北岛1972~2008年间的二百首诗歌。以1989年去国为界分为上下卷,本书为下卷。北岛的诗歌冷峻、思辨,有很强的批判性和思想能量,总是在悖论与断裂中探寻乃至拷问着人类、时代乃至自我的真理与价值。北岛三十余年的诗歌写作,不仅记录了他个人的生命史,同时也是一个时代的思想史,是当代中国文学的见证与高峰。
悲伤与理智 豆瓣
On Grief and Reason
9.0 (49 个评分) 作者: [美] 约瑟夫·布罗茨基 译者: 刘文飞 上海译文出版社 2015 - 4
在这部题材丰富、视界浩淼的散文集中,约瑟夫•布罗茨基开篇便用深沉内省的目光审视了自己在苏俄的早年经历以及随后去往美国的流亡生涯。接着,作者用惊人的博学探讨了诗歌的张弛变幻、历史的本质、流亡诗人的双重困境等一系列颇具广度与深度的话题,思维的触手延揽古今,上及古罗马贤帝马可•奥勒留, 下至现当代诗人托马斯•哈代与罗伯特•弗罗斯特,将对存在本质的哲学探讨与对诗歌美学的炽烈情愫糅合锻造为继《小于一》之后的又一部世所罕见的奇作。
收入文集的二十一篇散文大致分为回忆录、旅行记、演说讲稿、公开信和悼文等几种体裁。这些散文形式多样,长短不一,但它们诉诸的却是一个共同的主题,即“诗和诗人”。这卷文集可以说是通向布罗茨基的诗歌观和美学观,乃至他的伦理观和世界观的一把钥匙。文集中最后一篇作品《悼斯蒂芬·斯彭德》完成后不到半年,布罗茨基自己也离开了人世,《悲伤与理智》因此也就成了布罗茨基生前出版的最后一部散文集,是布罗茨基散文写作、乃至其整个创作的“天鹅之歌”。
上海译文出版社此次翻译出版的《悲伤与理智》是这部佳作的首个国内中文译本,在翻译文学界具有填补空白的重大意义以及不可替代的文学与学术价值。
2016年1月7日 已读
求爱于无生命者
诗歌
恶之花 豆瓣
Les fleurs du mal
8.8 (24 个评分) 作者: [法]夏尔·波德莱尔 译者: 郭宏安 上海译文出版社 2009 - 5
一个“伟大的传统业已消失,新的传统尚未形成”的过渡时期里开放出来的一丛奇异的花,同时具有浪漫主义、象征主义和现实主义的成分。
《恶之花》中的诗不是按照写作年代先后来排列,而是根据内容和主题分属六个诗组,各有标题:《忧郁和理想》、《巴黎风貌》、《酒》、《恶之花》、《反抗》和《死亡》,其中《忧郁和理想》分量最重。六个部分的排列顺序,实际上画出了忧郁和理想冲突交战的轨迹。
书中还收录一八六八年第三版《恶之花》中增补的诗篇以及残诗集、风流集、题词集、诙谐集等。
2015年8月9日 已读
道德、宗教、阴暗屈服于美
诗歌
野草 豆瓣
9.5 (235 个评分) 作者: 鲁迅 人民文学出版社 1973 - 3
本书所收散文诗23篇〔包括一首打油诗和一出诗剧〕,最初都曾陆续发表于1924年12月至1926年1月的《语丝》周刊上,《题辞》最初也曾发表于1927年7月2日出版的《语丝》第138期,发表时署名均为鲁迅。
本书于于年1927年4月由作者亲自编定,同年7月由上海北新书局初版印行列为作者所编的《乌合丛书》之一。此后印行的版本,除个别字和标点有所不同外,各篇文字大都和初版相同。《题辞》在本书最初的几次印刷都曾印入;后来被国民党政府书报检查机关抽去〔鲁迅在1935年11月23日致邱遇信和1936年2月19日致夏传经信中,均提及此事〕,至1941年上海鲁迅全集出版社出版《鲁迅三十年集》时才重新收入。《野草》的封面画系孙福熙所作,初版封面题字署“鲁迅先生”,后按鲁迅意思改为“鲁迅著”,鲁迅在1927年12月9日夜致章廷谦信中曾提及此事。
鲁迅写作《野草》时,适值“五四”退潮,正如作者在《〈自选集〉自序》〔《南腔北调集》〕中所说:“后来《新青年》的团体散掉了,有的高升,有的退隐,有的前进,我又经验了一回同一战阵中的伙伴还是会这么变化”,在这种情况下,“有了小感触,就写些短文,夸大点说,就是散文诗,以后印成一本,谓之《野草》。”编成本书的时候,如《题辞》篇末所记,正在蒋介石发动“四·一二”清党的稍后。
关于本书各篇作品,作者在1931年曾为本书的英译本写过一篇短序,作了一些说明,收在《二心集》中。在1934年10月9日致萧军信中,鲁迅谈到《野草》时说:“我的那本《野草》,技术不算坏,但心情太颓唐了,因为那是我碰了许多钉子之后写出来的”。在《华盖集续编·海上通信》中说:“至于《野草》,此后做不做很难说,大约是不见得再做了,省得人来谬托知己,舐皮论骨,什么是‘入于心’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