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欧文学
沉石与火舌:特朗斯特罗姆诗全集 豆瓣
Samlade dikter och prosa 1954-2004
8.9 (38 个评分) 作者: [瑞典] 托马斯·特朗斯特罗姆 译者: 李笠 雅众文化 | 南京大学出版社 2020 - 9
★汲取日常中的奥秘,吐露冰雪般的凝思
★2011年诺贝尔文学奖得主
★希尼、沃尔科特、布罗茨基推崇备至
★特朗斯特罗姆指定译者李笠 译文全新修订
【编辑推荐】
1.特朗斯特罗姆是2011年诺贝尔文学奖得主,其作品在世界范围内享有崇高的声誉,备受布罗茨基、希尼、沃尔科特等大师级诗 人的推崇。
2.本书是特朗斯特罗姆的诗歌作品全集,收录他创作生涯中发表过的所有诗歌作品,代表着特朗斯特罗姆一生的诗歌成就。
3. 本书译者李笠是特朗斯特罗姆指定的中文译者,此次版本对译文进行了全面的修订,以更精确的面貌呈现了特朗斯特罗姆的伟大诗艺。
【内容简介】
特朗斯特罗姆擅长运用各种意象,在通常互不关联的事物间建立起微妙的联系,创造相遇的机会。其作品多短小、精炼,用隐喻来塑造个人的内心世界,表达诗人对日常生活与自然体验的非凡反思。
本书收录了诗人自1954年以来出版的十三部诗集,囊括特朗斯特罗姆创作生涯的全部诗作,同时收录作者于1993年创作的自传作品《记忆看见我》及诺贝尔文学奖授奖词。译者此次对译文进行了全面修订,以更完美、更精确的面貌给中国读者呈现特朗斯特罗姆的伟大诗艺。
【名人推荐】
托马斯·特朗斯特罗姆的诗作令我们得以安于自身的不确定性。
——谢默斯·希尼
最重要的诗人,具有不可思议的智慧……我从他那里偷取了不止一个隐喻。
——约瑟夫·布罗茨基
披头士 豆瓣
Beatles
作者: [挪威] 拉什·索比耶·克里斯滕森 译者: 宁蒙 上海文艺出版社 2013 - 3
这不是历史上那个伟大乐队的传记,也不是某个成了气候的乐迷对他们的缅怀。这是北欧文学奖获得者——拉什•索比耶•克里斯滕森轰动世界文坛的扛鼎之作。
战后重生的世界正处在它的青春期,躁动和不安充斥着每个角落。四个51年出生的奥斯陆男孩迎来自己的青春期,他们热爱摇滚,崇拜披头士,并分别以乐队成员的名字为自己取了绰号。他们对未来充满希望和迷惘,虽然有着截然不同的个性和处世哲学,但他们的命运还是因为深厚的友情紧紧缠结在了一起。
《披头士》,书名取自英国著名摇滚乐队披头士(The Beatles),所有章节皆以乐队曲目命名。故事的主角、叙述者金•卡尔森,在刚刚逃出奥斯陆高斯塔的疯人院后,于挪威耐索登区域的一栋避暑别墅内以回忆的方式,追述了四个奥斯陆男孩欢乐、叛逆、颓靡和重生的青春岁月,为读者呈现了那个充满激情、梦想与浮躁的年代。
小说故事跌宕起伏,充满张力,文字充满年少轻狂的摇滚气息。同时,作者将四个男孩的成长经历与当时欧洲社会的动迁、文化发展巧妙地融合在一起,由它所激发的欢笑、泪水和感触,让近几十年来的绝大部分挪威小说望尘莫及。
尼尔斯骑鹅历险记 豆瓣
Nils Holgerssons underbara resa genom Sverige
作者: [瑞典]塞尔玛·拉格洛夫 译者: [瑞典]万之 浙江文艺出版社 2018 - 4
所有的美好成长,都从冒险开始……
三月里的一个清晨,不爱学习、调皮捣蛋的少年尼尔斯,因捉弄一个小土地神而变成了拇指头般的小人儿。一群大雁刚好经过,他家的大白鹅意外带着尼尔斯飞上了天空。
小尼尔斯跟随雁群,开启了跨越千山万水的冒险之旅。
这部世界儿童文学史上家喻户晓的少年冒险成长小说,已被译成50多种文字,风靡全球112年,作为一部充满想象力、知识性与趣味性的传世巨著,被誉为“过去、现在和将来,大人小孩都喜爱的永恒经典”。
我必须徒步穿越太阳系 豆瓣
作者: [芬兰] 伊迪特·索德格朗 译者: 李笠 2020 - 9
本书是国内首部由瑞典语直译的索德格朗诗歌全集,由诗人翻译家李笠翻译,2020年版本在2015年版本上做了全面的修订,文字更加简练,意象更加精准,更好地呈现了这位在北欧家喻户晓的大诗人的全貌。索德格朗的诗歌中有一种力量,让人难以放下。2015年版本推出后,几次加印,有良好的市场反响。
培尔·金特 豆瓣
作者: [挪]易卜生 译者: 萧乾 四川文艺出版社 2018 - 1
《培尔·金特》是挪威著名的文学家易卜生创作的一部最具文学内涵和哲学底蕴的作品,也是一部中庸、利己主义者的讽刺戏剧。译者是著名翻译家萧乾。本剧讲述了19世纪一名挪威人培尔·金特的一生。名家名作名译,书稿文笔流畅,充满幽默讽刺的同时又富于哲理,引人深思。作为世界戏剧史上的一个典型人物,后世对培尔·金特的解读不一,这也是经典作品的共性。
爬出窗外并消失的百岁老人 豆瓣
Hundraåringen som klev ut genom fönstret och försvann
9.1 (9 个评分) 作者: [瑞典]约纳斯·约纳松 译者: 徐昕 上海文艺出版社 2014 - 3
在经历了充满传奇又匪夷所思的漫长一生后,阿朗·卡尔松栖息于他以为即将成为他在地球上最后一站的老年公寓。问题是,他的健康却不肯屈从。一天,他居然活到了三位数的年纪。
华丽的庆典在等待着他,市长和本地的报纸都已就位。阿朗却不想看到这样的场面,他临时起意,从窗口爬出去,逃离了自己的生日聚会。仓促间,阿朗偶然得到一个旅行箱——原本他只需看管一下,可转眼间,他就成了小偷和警察们追寻的目标。
《爬出窗外并消失的百岁老人》娓娓道来的是一场针对阿朗和他的临时结识的伙伴们展开的追踪,足迹遍及整个瑞典,历时一个月。而与此同时,这本书也讲述了一趟穿越20世纪的旅行——无忧无虑的阿朗·卡尔松的人生之旅。
阿朗怎会救下了佛朗哥,还跟即将成为总统的杜鲁门共进晚餐?他为何搭上了前首相邱吉尔的便车,又被扔进中国的国共两党之争?此外,他是如何度过翻越喜马拉雅山的那几个月的?
尽管阿朗对政治和宗教完全不感兴趣,可是上个世纪绝大多数的全球重大事件,似乎他都现身其中并扮演了关键角色。这一百年间,只要阿朗·卡尔松出现在哪里,哪里就会被搅得不太平。
而现在,他又不见了……
关于同一个男人简单生活的想象 豆瓣
Forestillingen om et ukompliceret liv med en mand
作者: [丹麦] 海勒·海勒 译者: 郗旌辰 中国国际广播出版社 2019 - 1
圣诞节前一天的清晨,苏珊娜发现自己的丈夫金姆死在了床上。接下来的故事从大约两年前开始,苏珊娜在一家医院里做清洁工,认识了一名开朗的年轻同事,伊斯特。她们一起工作,之后,苏珊娜升职调到了厨房,伊斯特常在午休时来找她拿东西吃,她觉得她们是很好的朋友。伊斯特曾经怀过几次孩子,都不幸流产,这次她又怀孕的时候却发现同自己在一起四年的男友出轨,她愤而离家,挺着大肚子搬到了苏珊娜家,同苏珊娜和金姆一起住。金姆是一名不总出门的作家,他和苏珊娜之间的关系在伊斯特搬进来之前就不温不火,一个同苏珊娜性格完全不同,活泼开朗的女人搬进来之后他们三个人的生活都发生了改变。在书的末尾,伊斯特顺利生下了孩子,男友拿着鲜花出现在医院,她就从苏珊娜和金姆的家里搬了出去。圣诞节还有几天就要到了,好像一切都要好转。而金姆在这时候突然死了。
为什么?苏珊娜该怎么办?她的生活呢?伊斯特又会有什么反应?她真的可以同男友再在一起吗?这些都留给读者去思考。
在我焚毁之前 豆瓣
Før jeg brenner ned
作者: [挪威] 高乌特·海伊沃尔 译者: 邹雯燕 2019 - 10
这个故事无情到让人激动,它完美地讲述了一个有关火和家庭的故事,疯狂与正常之间只有一线之隔。
——《日报》
书里的很多内容会让你紧张到惊呼,让你感觉不安,充满张力的情节让读者拿起就放不下,与此同时,它又包含很多美好的段落,让人向往。这是高乌特·海伊沃尔里程碑式的作品。
——《祖国之友报》
高乌特·海伊沃尔是他那一代人中杰出代表性作家之一。《在我焚毁之前》是对一个孤立的人内心黑暗的生动描述……是对人类灵魂深处的无情审视……作者用不缓不急的文笔娓娓道出记忆的奥秘和人类生存的不稳定性。
——《时代》
高乌特·海伊沃尔是他那一代最好的声音之一。《在我燃烧之前》是对一个孤立的人心灵中黑暗的光辉描绘。
——卡尔·奥韦·克瑙斯高
1.挪威图书奖获奖作品,当代挪威文学杰出代表,已被翻译为20多种语言出版。
2.这本令人读后一阵冷汗的小说读起来让人产生一种怪异的乐趣。小说讲述的是1978年一位纵火狂对他的家乡造成的恐慌。高乌特·海伊沃尔是他这一代作家中的重要一位,也是当代挪威文学中*重要的作家之一。小说具备了吸引读者的所有条件,并成为其文学创作生涯中的重大突破。
3.由于作家对这一独特主题娴熟、敏感的处理,这部涉及挪威真实纵火案件的半自传体小说,通过杰出的叙述被升华为一部伟大的小说。
小说从一对失去独子的老人的家突然着火开启,在一个月的时间里,一个纵火狂在挪威芬斯兰地区四处纵火,给附近村民制造了极端恐慌与混乱。最终,纵火狂身份是否暴露?是否被绳之以法?小说中的“我”又是谁?那个在大火那天受洗的男孩、童年有着深刻“火灾”记忆的男孩——“我”又经历了怎样的人生?
屋顶上星光闪烁 豆瓣
I taket lyser stjärnorna
作者: [瑞典] 乔安娜·瑟戴尔 译者: 王梦达 2019 - 1
珍娜·威尔松十四岁,她从不知道自己的父亲是谁,在和自己相依为命的母亲罹患乳腺癌后,她被迫接受和外婆同住的事实,她因此迁怒于母亲未能给她一个完整家庭。母亲的突然患病,以及青春期的烦恼,珍娜在天花板上贴着的一颗星星后面写下了自己的愿望:妈妈,如果你死了,我也会自杀。但是在好朋友的帮助以及母亲的鼓励下,珍娜战胜了迷茫和低落,她最终将那句话改成:妈妈,就算你不在了,我也会更好的活下去。
该书获得2003年奥古斯特文学奖年度最佳青少年图书以及Slangbellan文学奖,并且被改编成同名电影。
国王之败 豆瓣
Kongens Fald
作者: [丹麦] 约翰纳斯·威尔海姆·延森 译者: 京不特 2019
《国王之败》讲的是米克尔·策尔森的故事。米克尔出生在日德兰一个小村庄的铁匠家庭,在小说开篇他是哥本哈根的一个身无分文的学生,在小说结尾作为失势国王克里斯蒂安二世老年时的陪囚侍从,他病死在囚禁国王的城堡里。
这部小说以米克尔为主人公,讲述的是这个平民的一生,但它也是对丹麦国王克里斯蒂安二世历史痕迹的见证。尽管米克尔的经历看似支离破碎且无关紧要,但他的生活却完美地将各种历史事件融合在一起:从克里斯蒂安作为王子出场和雇佣兵们一起在哥本哈根,到他成为瑞典国王、血洗斯德哥尔摩,再到他失败后希望东山再起在日德兰与菲英岛之间的小贝尔特海峡上来回航行,最终他被囚在森讷堡城堡里老去……
在某种意义上,我们可以拿它与《权力的游戏》作比较:《权力的游戏》虚构出一个世界来再现许多欧洲的历史,而《国王之败》则是以欧洲的重大历史事件为背景来讲述普通人命运的丹麦故事——这是一部关于丹麦心灵写照的最真实的书籍。不过在《权力的游戏》中更多的是娱乐性,但《国王之败》是纯文学小说,在一种现代主义的框架之中,它有着现实性的生命叙述、神话性的死亡抒情和不断面临死亡的存在性反思。
神之子 豆瓣
Guds barn
作者: [挪威] 拉斯·彼得·斯维恩 译者: 邹雯燕 中国国际广播出版社 2020 - 9
《神之子》(Guds barn)是挪威新生代作家领军人物拉斯·彼得·斯维恩的代表作,作者用细腻而真实的笔触描写了具有当代气质的耶稣生活的历史年代以及围绕在他身旁的一些或真实或想象的各类人物的故事。虽然书中内容从《圣经》故事中获得灵感,但小说重心并不在此。作家通过书中人物着重探讨人性的复杂与人心的善恶这一崇高命题,在字里行间让人看到我们这个时代所面临的困扰,启发人类反思自身。
喧嚣 豆瓣
DE UROLIGE
作者: [挪] 琳·乌尔曼 译者: 郭国良 / 叶逸祺 上海译文出版社 2019 - 8
横扫北欧的“文学杰作”,记录电影大师的最后时刻。
英格玛•伯格曼与丽芙•乌尔曼之女讲述“魔灯”背后的故事
-
《喧嚣》是一部动人的、感人至深的作品,唯有从家人的视角日复一日地观察、对自己和身边人的坦诚,以及作者对语言的敏感和高超的写作技巧,才能呈现出这样真切自然的叙事。
——莉迪娅·戴维斯(布克国际文学奖得主)
-
如今,她四十八岁了,正是在父亲四十八岁的那一年,母亲生下了她。她是一个意料之外的孩子,是父亲九个孩子中最年幼的一个。每年夏天,她拖着自己的行李箱造访他的小岛,打乱 他的秩序,走进他的私人电影院。直到父母分开,直到岁月逐渐夺去了父亲的言语、记忆和对现实的感知,他们决定一起写一本书,一本关于衰老的书。然而,最终留给女儿的,只有六段满是噪声的对话录音。
这是一部多层次的回忆录,也是一部关于父亲、母亲和孩子的小说。“去看,去记得,去理解。”依据女儿在父亲生命最后时刻留下的六段录音材料,让她得以从一个更冷静的旁观者的角度去谈论自己的双亲。抛开他们背负的声名和他们著名的爱情,《喧嚣》体现了别样的沉重与温柔,记录了一个急切想要长大的孩子和她宁愿一直活得像孩子一样的父母。围绕着不同的时间和记忆,讲述着原谅、言语、记忆、悲悼,也讲述着女儿对父母永远的爱。
-
本书封面为作者与父亲旧照。
奇迹的孩子 豆瓣
Vidunderbarn
作者: [挪] 罗伊·雅各布森 译者: 赵奕 上海译文出版社 2019 - 8
都柏林文学奖、布克国际文学奖决选作家代表作
版权畅销20余国,蝉联畅销排行榜冠军位置达半年
-
那是一九六一年,柏林墙把德国一分为二,尤里•加加林首度进入太空。那时挪威还没有发现石油,那时人们都没有钱。芬恩和母亲居住在奥斯陆 郊区的一间公寓里,生活得简朴但满足。为了改善 生活,母亲决定把公寓的一个房间出租出去。然而,与租客克里斯蒂安同时搬进公寓的,还有芬恩同父异母的妹 妹琳达。这个与众不同的小女孩的到来彻底颠覆了他们的生活。一个漫长的夏天过后,芬恩试着去理解成人世界的规则,并挣扎着寻找自己在其中的位置。他窥见了母亲身上痛苦的秘密,却无法阻止两人日渐疏远。随着琳达的离开,芬恩也永远告别了自己的童年……
这是一部充满力量和温暖的作品,透过孩童的双眼,追寻着一段逝去的时光,温情中不乏冷酷,又散发着微弱却恒久的光芒,见证了挪威文化变革的独特年代,一个独属于这些孩子们的年代。
-
本书2009年在挪威出版后,蝉联畅销排行榜冠军位置达半年,版权销售21个国家,仅在挪威销量就超过10万册,是当年挪威书籍海外版权销售第一名,并摘获挪威出版商联盟杰出作品奖。
-
“与他的同胞佩尔·帕特森一样,罗伊•雅各布森的写作展现出同样的冷冽、优雅,举重若轻的穿透力。”
——《爱尔兰时报》
“这是一本让人无法忘怀的作品,它会永远成为你的一部分。”
——《泰晤士报文学增刊》
“《奇迹的孩子》是一部与《杀死一只知更鸟》一样有力的作品,但前者更具艺术性,也更符合当下这个时代的气息。”
——《书单》
我们中的一个 豆瓣
One of Us
作者: [挪] 奥斯娜·塞厄斯塔 译者: 钱思文 上海译文出版社 2019 - 8
《纽约时报书评》年度十佳作品
同名纪录片入围柏林电影节金熊奖
-
2011年7月22日,安德斯•贝林•布雷维克在挪威奥斯陆中心的首相办公室外引爆了一颗汽车炸弹,接着又前往附近的于特岛大肆开枪射击,受害人大部分是挪威工党青年营的参与者。《我们中的一个》以细腻的笔触记叙了挪 威于特岛枪击案的全过程,透过三个年轻人的人生轨迹,讲述了这恐怖的一天及其余波。布雷维克为何能够仅凭一己之力犯下这起震惊全欧洲的罪行?一个以和平和繁荣著称的国家又将如何应对如此大规模袭击的事实?面对巨大的伤害和创痛,幸存者要如何坚守对文明的信念?
本书是挪威知名战地记者奥斯娜•塞厄斯塔第一次把视线转向自己的国家,通过多方视角的交织叙述,对这起骇人听闻的事件的过程进行了还原和追索,也对一个高福利国家如何应对本土增长的暴力事件提出了有力的质询。作者的笔触冷静、客观,以不同于普通非虚构作品的细腻笔触,真实记录了我们这个时代最惨痛的悲剧之一。
-
本书入选2015年《纽约时报书评》、NPR、《卫报》、《出版人周刊》年度十佳图书,并入围2016年纽约公共图书馆海伦伯恩斯坦杰出新闻图书奖决选作品。2018年,同名改编纪录片入围柏林国际电影节最佳影片提名,获欧洲电影奖最佳摄影奖。
-
“《我们中的一个》兼具了非虚构与虚构作品的质感。如同卡波特的《冷血》,作者利用一个无所不包的全知视角讲述了冷酷杀手极其所处的社会。虽然两本书的写作技巧都十分精湛,但《我们中的一个》带给我的感受更强烈,也更 震撼。”
——《纽约时报书评》
“塞厄斯塔对案件过程细致入微的观察和记叙让人动容……在阅读本书的后半部时,我几乎一直在流泪……作者在后记中解释的写作手法应该成为所有新闻学校的必读书目。”
——《纽约时报》
“一次生动、细致、令人屏息的阅读体验,讲述作者祖国挪威的一段令人扼腕的惨痛回忆……对于事件的受害者,他们生活的周遭环境,挪威的村庄、城市、大楼和峡湾,作者都给出了令人动容的细致描述,也记录了挪威的政治、人口和文化变革。塞厄斯塔的写作同时展现出记者对细节的热情,以及小说家对叙事的敏锐。”
——《出版人周刊》
流浪 豆瓣
Gå.
作者: [挪] 托马斯·埃斯佩达尔 译者: 沈赟璐 / 王焱菁 2019 - 8
城市漫游者的文艺指南
享受流浪的诗意与狂野
-
“为什么要旅行?”托马斯·埃斯佩达尔在《流浪》中问道,“为什么不待在家,待在你的房间里、你的屋子里,待在你最喜欢的地方,属于你自己的地方呢?”任何旅行的第一步都是往前走——勇敢地、好奇地踏出第一步,走出自己的舒适区,挑战体能的极限,暂别日复一日的生活轨迹,离开家园、工作、亲友与熟悉的一切。没有既定的目的地,也没有预设的归期。埃斯佩达尔追随着卢梭、华兹华斯、兰波、贾科梅蒂等人的脚步,探寻了这一步对伟大艺术家和思想家们的重要意义,以不长的篇幅道尽了流浪的艺术。这也是一部充满了诗意与勇气的作品,带领读者逃离日常的喧扰,在广阔天地中享受漫游的乐趣。
-
“埃斯佩达尔的写作具有极强的描写能力,句子的过渡轻盈流畅……他的作品会促使读者认真思索什么是‘自然的生活’。”
——《当代世界文学》
“当代挪威文学为何如此让人兴奋?或许我们能从托马斯•埃斯佩达尔的作品中找到答案。”
——丹麦《POLITIKEN》报
“托马斯•埃斯佩达尔的写作别具风格,展现了耐人寻味的力量和独特的延续性。”
——挪威《斯塔万格晚报》
“用诗歌般的语言捕捉着转瞬即逝的快意,将其留存下来,却又挖掘出更深层次的失落与哀愁。”
——挪威《晚邮报》
西班牙星光之路 豆瓣
De omweg naar Santiago
作者: 【荷】塞斯·诺特博姆 译者: 何佩桦 译林出版社 2022 - 1
数千年来,位于欧洲边陲之地的西班牙,是各种帝国、信仰和民族征伐不断的战场,被誉为“文明的火盆、信仰的熔炉”。而圣地亚哥是她的精神首都。二十多年间,诺特博姆以圣地亚哥为终点,遍访旅人罕至的荒凉之地,探寻隐没已久的秘闻,筑就当代朝圣之路。
古老的西班牙,充斥着幽灵与梦境,以及在他耳畔永不停息的呓语、祈祷与忏悔。他徜徉于西班牙恒久不变的景观中,感受到了累积亿兆的空旷、连绵万古的憩息、重若千钧的寂静,深知沉寂背后深藏着激荡千年的历史:圣徒与罪人、国王与侏儒、英雄与骑士、鲜血与黄金、绘画与圣诗、异教徒与盲眼诗人、海上霸权与光复运动、伊斯兰之剑与加洛林之墙、哈布斯堡王朝的兴衰、摩尔人最后的叹息……
名字成为寓言,信仰成为指南,王朝成为传记,权力与传承的盾徽无言地道出一个个家族故事。圣徒未曾消退的激情由无名匠人之手凿刻在石雕中。
他以丰沛的想象力还原了历史发生的现场,呈现出一个普通旅人看不见的世界:中世纪的时光在西班牙消融,而后永久凝结。冲突、分歧、共生,这依然是今日西班牙的主旋律。中古社会在西班牙留存,此种形式永存于现代。
豆瓣
Kjærlighet
作者: [挪] 汉娜·奥斯塔维克 译者: 范炜炜 2019 - 8
挪威25年来最佳文学作品排名第6位
本书英语版获2019年美国笔会翻译奖
-
“《爱》是奥斯塔维克最动人的作品。”——卡尔·奥韦·克瑙斯高
“这部简短却不简单的小说是一部无法轻易忘却的杰作……缓慢而有力的叙事将每一个角色逐渐放置 在各自的位置,并最终构筑成一个了不起的故事。“——《出版人周刊》
“在近乎极简主义的表层叙事下,是汹涌的暗流和强烈的戏剧冲突……这部出版于1997年的作品就像是当代挪威文学转变的先锋。它几乎蕴藏了一切:孤独、渴望、自我质疑,以及对改变的永不止息的追求。”——《新苏黎世报》
-
故事围绕着一对新搬到挪威北部的母子展开。约恩生日前夜,一个流动市集来到了他们所在的小镇。约恩离家去为他的体育俱乐部出售彩券,母亲维贝克则去了图书馆。我们跟随着两人不同的脚步走入同一个寒冷的冬夜,走向不断滋长的不安与隔阂。《爱》阐述了语言如何建构自己的真实,母亲和儿子因而生活在各自不同的世界里。这种距离不仅发生在人与人之间,也存在于每个个体之间。小说展现了最亲密的关系中也可能产生的漠视与误解,以及由此导致的灾难性后果。
-
◎ 编辑推荐:
汉娜·奥斯塔维克的行文呈现出建筑一般的精确质感,几条平行的线索看似毫无关联,却在小说的结尾严丝合缝地联系在了一起,呈现出故事的完整面貌。随着故事的推进,整部作品快速切换的叙事风格也愈显锐利,传递出如同诗歌一般的质感与张力。
月亮姑娘之歌 豆瓣
作者: (挪威)阿.米克勒 译者: (译)裴显亚 漓江出版社 1996 - 1
挪威著名作家阿 米克勒才气横溢,《月亮姑娘之歌》问世后轰动一时,十分感人。本书在挪威一出版就很畅销,后来在挪威及美国多次再版。
故事描写一个叫艾诗·布勒弗特的年轻人的成长过程,他晃晃悠悠,笨嘴拙舌,但却十分敏感,很通人情。
作者烂熟地把艾诗生活中的冒险展示在读者面前,实实在在地非常饱满地描写艾诗的那些早熟的性经历。但米克勒的成功之处是对性关系做彻底剖析的时候没有伤害任何人。
《月亮姑娘之歌》是一部想想非凡的作品,它的生动性真实性及可读性在当代长篇小说中是无可媲美的。
有人将至 豆瓣
Nokon kjem til å komme
8.1 (11 个评分) 作者: [挪威] 约恩·福瑟 译者: 邹鲁路 上海译文出版社 2014 - 10
本书选取福瑟最具代表性的戏剧五种《有人将至》:一男一女买下了一幢坐落在陡峭悬崖上的,远离城市的老房子,准备抛弃过往的一切,在此开始无人打扰的新生活。《死亡变奏曲》:大海吞噬了他和她的女儿,迫使爱情早已死去多年的他们重新面对彼此,面对记忆和过往,为这场突如其来的悲剧困惑着,却无从寻找答案。《名字》讲述了一个同一屋檐下相互疏远的家庭的故事。一个怀孕的女孩和这个孩子的父亲无处可去。这是一个功能缺失的家庭,对话几乎无法进行;所有必要之事都变为习惯性的姿态,每个人都感到孤独。《一个夏日》:丈夫在某天毫无预兆地选择了死亡。他离开家走向大海,从此再没有回来。而妻子则自此日复一日地站在窗前,面对着大海,无法摆脱记忆的纠缠。《吉他男》是福瑟作品中唯一的一部独角戏,也是福瑟作品中在全世界被学生搬演最多的一部。
我的奋斗1 豆瓣
Min Kamp 1
8.3 (20 个评分) 作者: [挪威] 卡尔·奥韦·克瑙斯高 译者: 林后 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 2016 - 1
生老病死,食衣住行。这是我的奋斗,也是你的奋斗。
当代最受争议作家 令欧美读者阅读成瘾的自传小说震撼开篇
他是儿子、兄弟、朋友、爱人、父亲,但最重要的身份是作家。
他讲述了寒冬、家人、新年、文学、音乐、酒精,还有死亡。
他是故事的主角和缔造者,书写的是生活本身。
“这是一场战争,不是史诗般的英雄战争,却是那种无法与之对抗的战争。”
挪威作家卡尔·奥韦·克瑙斯高的六卷本自传小说《我的奋斗》与希特勒的野心无关,而是作者四十多年成长与生活的自述,六卷主题分别为死亡、爱情、童年、工作、梦想、思考。书中用流水笔调记叙平凡生活,直白坦诚,有着“自虐般的真实和琐碎”,又善于在日常细节中呈现动人的敏感。《纽约客》书评人詹姆斯·伍德称他的书 “有种让人读了停不下来的魔力”。本书是第一部,描写作者或这个名为“卡尔·奥韦·克瑙斯高”的人成长期间与父亲的紧张关系,并以父亲的突然去世贯串全书。开篇毫不避讳地描写肉体死亡过程,在大段触目惊心的文字后突然一转,克瑙斯高只是个在城里上学,早恋,喝酒抽烟,热爱音乐与写作,表面上与每个人并无二致的普通人。然而日常生活原本就充满了无数的冲突与挣扎,即使死亡登场也无法缓解。
克瑙斯高自称用“一种近乎疯魔的能量”来完成全书。《我的奋斗》虽然是自传,却充满艺术、道德与技巧上的大胆探索。
*各国评论家、作家、读者热烈讨论,作者家人多次要求他停笔。
*克瑙斯高以“近乎疯魔的能量”来完成全书。一部充满美学力量的革命性文学巨作。真实到不得不怀疑它的真实性。
*欧美知名作家莉迪亚·戴维斯、扎迪·史密斯、杰弗里·尤金尼德斯、乔纳森·勒瑟姆,书评人詹姆斯·伍德等纷纷表示读《我的奋斗》成瘾。
*《纽约时报》书评人德怀特·加纳称“像得了疟疾”般沉迷于《我的奋斗》,忘了遛狗,不回邮件,顾不上洗碗。
 2009 挪威文学评论奖
 2009 布拉哥文学奖
 2010 北欧理事会文学奖
 2010 都柏林文学奖长名单
 2013 《独立报》外国小说奖长名单
 2013 《卫报》十佳超级长篇小说
 2014 都柏林文学奖短名单
 2015 德国《世界报》文学奖
我沉迷于《我的奋斗》的前两册像是得了疟疾。有四天时间除了贪婪地阅读这两本书,几乎什么都不干,不回邮件,狗也不遛,盘子在洗碗槽堆积如山。我就像一只困在高速路中间的笨拙的动物,他的文字像汽车大灯一样直射入眼使我恍惚。
这两本书中几乎没有什么大事,但是克瑙斯高几乎不费吹灰之力就能把去杂货店购物或者在晚餐桌边的闲聊描述得像别的作家描写刺杀本·拉登一样重要。他是当代小说中关于日常描述的炼金师。
——德怀特·加纳,《纽约时报》书评人
充满美学力量的革命性作品。以前没有《我的奋斗》,现在有了,一切都随之改变。
——《巴黎评论》
这本书包含了日常的每个瞬间,从豪饮到一根接一根抽烟。死亡人皆有之,作者将其提升到另一个高度。
——《出版商周刊》
克瑙斯高的文学尝试诚实到残酷的地步。相信我,每一卷译本的等待都是值得的。
——尤·奈斯博,作家
我心目中的年度好书是克瑙斯高的《我的奋斗》,事实上我每天都读一部分。它充满艺术、道德与技巧上的大胆探索。
——瑞秋·卡斯克,作家
太不可以思议了。我才读了两百页就像上瘾般渴望读下一本。
——扎迪·史密斯,作家
克瑙斯高打破了自传小说的音障。
——杰弗里·尤金尼德斯,作家
克瑙斯高激情而坦率,不惧怕说出世人皆有的焦虑,也不担忧显露自己的天真或尴尬。极为生动、直白又感人。
——詹姆斯·伍德,《纽约客》书评人
如同悬疑小说般扣人心弦。很难说有多少是真的,但完全不影响读者亲历其境的感觉。
——《都市报》
为什么要读全长3600页的挪威小说?简单的回答是:因为太好看了,所以你停不下来,而且也不想停下来。
——《纽约时报书评》
一部由叙述和回忆交织出的史诗。克瑙斯高从童年的灰烬与青年的余烬走出,用生命热力写就这部作品。
——《巴诺书评》
精致的细节,悲伤,诡异的美。它描述的家庭的分崩离析是我这几年来读过最有力量的写法。
——《卫报》
“我自己是在近三十岁的时候第一次看到一具死亡的肉体。这是1998年夏天,七月的一个下午,在克里斯蒂安桑的一个小教堂里。我的父亲死了。
他躺在房间中央的一张桌子上,天空阴间多云,房间里是灰色的光线,窗户外的草地上一台锄草机在草坪上缓慢地兜着圈子。我和我哥哥一起待在那里。殡葬职员先出去,为的是让我们和死者单独待一会儿,我们站在离尸体几米远的地方,盯着那里。
我看见的不再是一个人,而是像与人相似的物体。同时他来自我们当中,他曾经就是我们中间的一员,现在他依然在我的心里,像是覆盖在死亡上的一缕生命的面纱。”
“我始终有很强烈的希望独处的需求,我需要巨大的孤独的空间,当我得不到这些,像我过去的五年里一样,就会失望沮丧,有时候几乎是恐慌,或者发怒。我整个成年人的生活里让我向前的动力—奢望有朝一日能写出些精彩的东西,当这唯一的念头受到威胁时,就会感到像有一只耗子在啃噬着我的心,就想从这里逃开。时光从我身边飞走,像沙粒一样从我的指间滑落,与此同时我做的是……是啊,我做的是什么呀,我?擦地板,洗衣服,做晚餐,饭后的洗刷,购物,跟孩子一起在外面的儿童乐园玩,把他们领回家,脱衣服洗澡,照料他们直到晚上睡觉,把她们在床上安顿好,晾衣服,收干衣服回来,衣服叠好放回衣柜,收拾屋子,擦拭桌子、椅子、柜子。这是一场战争,不是那种史诗般的英雄战争,却是那种你无法与之对抗的战争,因为无论我在家里付出了多少劳动,所有的房间里还是杂乱不堪、邋遢肮脏,我用我醒着的每分钟照管着的孩子,却比我见过的其他孩子更加执拗,有一度这里简直就是个疯人院,或许因为我们从来没有在亲密和疏离之间获得必要的平衡,越是难以控制情绪的时候这种平衡就显得越重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