外国文学
德米安 豆瓣
Demian: Die Geschichte von Emil Sinclairs Jugend
8.8 (79 个评分) 作者: [德] 赫尔曼·黑塞 译者: 姜乙 天津人民出版社 2020 - 5
★“我所想望的,无非是试着依我自发的本性去生活。为何如此之难?”
★畅销100年,影响全球无数青年,村上春树、塔可夫斯基挚爱的文学经典。
★防弹少年团专辑《WINGS》灵感来源;好莱坞巨星、《灾难艺术家》导演詹姆斯·弗兰克推荐的人生必读之书。
★翻译家姜乙《悉达多》《人类群星闪耀时》后又一力作
★德文直译,1946年诺贝尔文学奖得主赫尔曼·黑塞代表作
《德米安》是德国作家赫尔曼·黑塞于1919年创作的中篇小说。读者将伴随少年埃米尔·辛克莱的成长,经历复杂世界的诱惑,品尝孤独、胆怯、彷徨、叛逆,渴望爱情与友谊,陷入对自我与外部世界的怀疑,直到遇见同龄人德米安,在他的影响下,一步步寻得答案,走向成熟。
不能承受的生命之轻 豆瓣
9.0 (34 个评分) 作者: [捷克] 米兰·昆德拉 译者: 许钧 上海译文出版社 2017 - 1
《不能承受的生命之轻》为昆德拉有影响的作品,“是二十世纪伟大的小说之一,昆德拉借此坚实地奠定了他作为世界上伟大的在世作家的地位”(《华盛顿时报》)。
小说依托六十年代捷克斯洛伐克的历史背景,围绕着托马斯、特蕾莎、萨比娜和弗兰茨等人物,以托马斯与特蕾莎的爱情为主线展开故事。灵魂与肉体,拯救与放逐,忠诚与背叛,昆德拉把一个个的矛盾摆在面前:“到底选择什么?是重还是轻?”重与轻不再是物理上的简单对立,而是如作家所说——“是所有对立中神秘、模糊的”。
黑石之墓 豆瓣
5.8 (11 个评分) 作者: [英国] 克莱儿·麦克福尔 译者: 刘勇军 九州出版社 2016 - 7
希瑟同意和道奇还有他的朋友们一同出去野营,是因为她很想和这个男孩走得更近一些。
但海滩悬崖边发现的神秘黑石冢,打搅了他们的二人世界。希瑟确信他们已经唤醒恶毒的灵魂。未知之物隐藏在漆黑的暗夜之中,吞噬了一个又一个同伴,仿佛正在酝酿致命的复仇。
一年后,希瑟很庆幸自己能从黑色石堆墓的诅咒中侥幸逃脱, 但她仍然在等待道奇从昏迷中醒来。如果他无法醒来,她该如何证明自己的理智与清白?
走出非洲 豆瓣
Out of Africa
作者: [丹麦] 伊萨克·迪内森 译者: 刘国枝 上海译文出版社 2019 - 8
奥斯卡同名经典影片原著小说
一曲关于非洲生灵的旷世绝唱
-
《走出非洲》是丹麦著名女作家伊萨克•迪内森(1885—1962,本名凯伦•布里克森)的散文体自传性小说,也是20世纪最伟大的英语文学作品之一;连同根据原著改编的同名奥斯卡奖影片一起,在世界各国读者和观影者群中影响深远。
作品以1914至1931年间,作者在肯尼亚恩贡山麓——这片毫不肥沃,也绝不富饶,却仿佛是为大自然所净化的辽阔大地——经营咖啡农场这段经历为背景,匠心独运地将众多的人、景、物融于一炉,既有忠实而富文学性的观察与描摹,也始终贯穿着对自身、对人性的思考,同时真实再现了欧洲移民在非洲这一特殊环境中的生活面貌。
海明威赞赏她的叙事艺术,认为本书是他读过的最优秀的关于非洲的书,1954年获得诺贝尔文学奖之后他曾说,伊萨克・迪内森也完全有资格得奖。而约翰•厄普代克则称她为“20世纪最别致如画、艳丽似火的文学人物之一”。
欢迎来到弹园村 豆瓣
Bullet Park
作者: [美] 约翰·契弗 译者: 方柏林 译林出版社 2020 - 7
弹园村,一个普通家庭。
一天早晨,儿子托尼不肯下床。
母亲来量体温的时候,他说:
“我没有病,我只是很难过。我就是不想起来。”
父母决定让他休息一天。
五天后,他还躺在床上。
托尼九岁。
他突然放弃了所有的体育活动,放弃和朋友交往,坐到电视机前不动了。
高三那年。
他说,要文凭有什么用。这东西只不过是一张假的纸,如同一个假的条约。
托尼怎么了?
《欢迎来到弹园村》是《纽约客》御用作家、美国国家图书奖得主约翰•契弗的长篇小说,故事围绕内尔斯和哈默这两个生活在弹园村社区的中产阶级家庭展开。透过两家人病态的日常生活和纠葛,契弗生动而深刻地讨论着抑郁、酗酒、药物依赖、婚姻、现代科技等对人的影响,揭示了现代人所经历的精神危机。
【媒体评价】
契弗的写作,就像是手持着摄像机,一直在角色的生命中进进出出。数十年前,我在学校里读这部小说。那时我还不懂得欣赏它。现在,结婚生子,有了事业,也有了焦虑,我懂了它。
——美国亚马逊 读者
约翰•契弗是着了魔的现实主义者,在他那些闪着光的短故事和无与伦比的小说(比如《弹园之地》和《猎鹰》)中,他发出的声音和战后美国文坛任何一位领军人物一样铿锵有力,具有辨识度。
——菲利普•罗斯
独具一格,不仅是在契弗的作品中间,而且在我所知道的所有小说中间。
——约瑟夫•海勒
契弗最深厚、最有挑战性的一本书。
——《纽约时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