战争
她来自马里乌波尔 豆瓣 Goodreads
9.1 (130 个评分) 作者: [德]娜塔莎·沃丁 译者: [德]祁沁雯 新星出版社 2021 - 3
★内容介绍
“如果你看见过我曾见到的。”母亲总是一再重复这句话。
“亲爱的上帝,请让我感觉她感觉到的,只要一瞬间就好。”多年之后,女儿这么说道。
娜塔莎·沃丁十岁的某天,母亲出门,再也没有回来,后来才得知母亲自沉雷格尼茨河,没能留下只言片语;父亲则酗酒,终日埋首俄语书籍。——在那之后,作者才意识到自己对她一无所知,唯一知道的是她来自马里乌波尔,1943年作为强制劳工被驱离乌克兰,前往德国。凭借少得可怜的线索,娜塔莎·沃丁一点一点地把碎裂的瓷片拼接在一起,她发现,这个家族的过往是一个巨大的谜,是一则关于东欧苦难的历史寓言……作者用迷人的方式完整还原了一部母亲的个人史、家族史、二十世纪动荡史。虽然这是一部非虚构作品,却比虚构作品更魔幻,更戏剧化,也更惊心动魄。
------------------------------------------------
★编辑推荐
◎一部家族史,百年世界灾难缩影
◎20世纪东欧灾难实录,填补二战东方劳工史出版空白
◎堪与温弗雷德·塞巴尔德媲美的作家,用文字抢救逝去的生命与记忆之书
◎重写东欧史,拼接历史的碎片,完整还原悲恸个人史。12000000名东方劳工,绝非二战犹太人大屠杀之外的历史注脚,展示欧洲文明悲剧的全景,揭示乌克兰人不为人知的命运
◎斩获德语第二大文学奖“莱比锡图书奖”(非虚构类)、德布林奖,德语文学在线、《明镜周刊》、《德国时代周报》、《法兰克福汇报》、《南德意志报》等高度赞誉
◎一出版即译为法国、黎巴嫩、意大利、立陶宛、荷兰、西班牙、乌克兰、阿拉伯等文字,长期踞于德国图书榜首
------------------------------------------------
★媒体评论
以家族史展现了世纪全景……一部了不起的作品。
——《明镜周刊》
……只有通过个人性的叙述,我们才能知道历史事件是怎样影响了一个人的经历,当下的事件是怎样从根本上形塑了一个人的生命。这部作品让人看到了德国伟大的记忆艺术家塞巴尔德从遗忘中抢救逝去生命的影子,这绝非偶然。
——勒夫勒(Sigrid Löffler),2015年德布林奖颁奖词
关于遗忘的重要文本。……这部扣人心弦的杰作,已经远远超出了寻找个人家族之根的范畴。
——德语文学在线
人类的生命是如此渺小又如此丰富,在历史的粉碎机里消逝得又是如此悄无声息。这就是《她来自马里乌波尔》所讲述的,作者在虚构和研究、重构和记忆中游走,寻找。……作者的语言朴实无华,但这再合适不过。……非常伟大、极富影响力的艺术。
——犹克‧玛根瑙(Jörg Magenau),德国广播电台文化台
不可预知和令人大跌眼镜的线索盘根错节,活像一部犯罪悬疑片,每个细节都增添了张力,偶然又衍生出了一连串不可思议……《她来自马里乌波尔》是二十世纪灾难史的缩影,其影响至今绵延不绝。
——赫尔穆特·伯蒂格(Helmut Böttiger),《德国时代周报》
近年来有好几部关于二十世纪梦魇的作品,它们与暴力相关,如档案中记录般遥远。虽然娜塔莎·沃丁仅展示了正在发生的故事的一小部分,但她的讲述是如此拉近了读者,我们在当中看到了我们自己。
——《法兰克福汇报》
娜塔莎·沃丁确立了一种既古典又非凡的写作范式。
——汉斯-彼得·库尼施(Hans-Peter Kunisch),《南德意志报》
革命,饥饿,世界大战,内战,古拉格,这是一个更富戏剧性的家族故事。……娜塔莎·沃丁继承了历史学家似乎无法接续的使命:将强制劳工和战俘的历史曝光在公众的视野中。
——德意志广播电台
这本书引人入胜,读开头第一句话就把心提溜到了嗓子眼,悲壮,震撼,很难停下翻动纸页的手指。……属于赫塔·米勒和凯尔泰斯·伊姆雷一脉。
——《科隆城市报》
……一部伟大的书,对抗沉默。那是一段鲜活的,生动的,发出叩问的,绝望而又动人的历史。当然,也充满了痛苦。这是一部催人泪下的书,是多重线索和寻找下的个人史书写。
——巴伐利亚州第二电台文化频道
凭借有限的信息,沃丁小心翼翼地把谜一般的家族史碎片拼接起来,于是便有了这部饱受赞誉的深情杰作,堪与W. G. 塞巴尔德媲美。……《她来自马里乌波尔》填补了文学领域的空白,通过对母亲家族的深情追溯,为成千上万东欧人民树立了纪念碑。
——New Books in German
这本书呼吁人们关注那些鲜为人知且往往不是焦点的历史议题,纳粹德国的东方劳工史即其中之一。有时候它像一本推理小说,在这本书面前你根本停不下来,因为你不知道娜塔莎·沃丁还要往窟窿里填充什么。许多东西浮出历史地表,但还有许多没有说出来。这就是书写家族史的意义。
——Beyond History
此书再次揭开了德国历史上的一块伤疤。许多档案材料被刻意销毁,记忆随着当事人的去世而荡然无存,即便尚有知情人在世也大多缄口不言。……相信随着该书的传播,这段被遮蔽和遗忘的历史会重新进入公共记忆之中。
——中国《文艺报》
红色英勇勋章 豆瓣
作者: [美] 斯蒂芬·克莱恩 译者: 黄健人 漓江出版社 2012 - 8
《红色英勇勋章》以一名普通士兵的口吻对美国南北战争进行了描述。主人公亨利•弗莱明是一个农妇的独子,满怀浪漫的英雄主义观念,渴望军队的传奇生活,不顾母亲的劝阻,参加了北方军(即联盟军)。在战斗中,亨利一方面渴望荣誉,另一方面又惧怕死亡。战场上的炮声使他勇敢地投入战斗,但遭到敌人突然袭击时,他又临阵脱逃。后来亨利被一位战友误伤了头部,却被误认为是在战斗中光荣负伤,战友们都敬佩他轻伤不下火线的勇敢精神。亨利在万分羞愧中历经种种思想斗争,克服了对战争的恐惧,在炮火的洗礼中成长为一名英勇的战士。
这部战争文学经典着力渲染主人公肉体与心灵的主观感受及其心灵善恶搏斗的过程,被誉为第一部现代战争作品。
西线无战事 豆瓣
Im Westen nichts Neues
9.2 (113 个评分) 作者: [德] 埃里希·玛丽亚·雷马克 译者: 姜乙 上海文艺出版社 2021 - 1
“我们才刚开始热爱生活,却不得不对这一切开炮。”
《悉达多》《人类群星闪耀时》译者、翻译家姜乙新译作,1929年德语原版直译。
6000字译后记,特别收录雷马克未经发表手稿。
青年保罗·博伊默尔、钳工加登、始终随身带着课本的米勒、头脑最清醒的下士克罗普、挖煤工海尔·维斯胡斯、农民德特林,以及斯坦尼斯劳斯·卡钦斯基们,经过十周的军事训练后,被送往前线。1918年,这个班的最后一人也于前线阵亡。而军队指挥部战报上的记录仅有一句:西线无战事。
巨人的陨落 Goodreads 豆瓣 谷歌图书
Fall of Giants
8.4 (270 个评分) 作者: [英] 肯·福莱特 译者: 于大卫 江苏凤凰文艺出版社 2016 - 5 其它标题: 巨人的陨落
在第一次世界大战的硝烟中,每一个迈向死亡的生命都在热烈地生长——威尔士的矿工少年、刚失恋的美国法律系大学生、穷困潦倒的俄国兄弟、富有英俊的英格兰伯爵,以及痴情的德国特工… 从充满灰尘和危险的煤矿到闪闪发光的皇室宫殿,从代表着权力的走廊到爱恨纠缠的卧室,五个家族迥然不同又纠葛不断的命运逐渐揭晓,波澜壮阔地展现了一个我们自认为了解,但从未如此真切感受过的20世纪。
来自纳粹地狱的报告 豆瓣
Auschwitz: A Doctor’s Eyewitness Account
作者: [匈] 米克洛斯·尼斯利 译者: 刘建波 后浪丨四川人民出版社 2019 - 3
既协助过杀人如麻的狂徒,又是悲剧时代的忠实记录者
同类题材中颇具争议性的纪述
◎ 编辑推荐
☆作者米克洛斯·尼斯利既协助过杀人如麻的狂徒,又是那个悲剧时代的忠实记录者。
☆亲眼目睹人类历史上的黑暗时刻,也得以重温一个帝国缓慢瓦解的过程。
☆自1946年首次出版以来,不同时代、不同国籍的评论家和学者对本书进行了观点各异的阐释,而其中部分争议甚至引发了人们对普遍生存困境的再思考。这部纪述由此成为同类题材中颇具争议性的作品。
◎ 内容简介
1944年,纳粹德国占领匈牙利,米克洛斯·尼斯利一家被遣送至奥斯维辛集中营。尼斯利曾在德国学习医学,后来成为一名法医。在集中营的“筛选”中,尼斯利被迫担任“死亡天使”门格勒的医学助手,参与了臭名昭著的人体实验。像尼斯利这样被迫与纳粹合作的人被称为“特遣队员”。虽然他们暂时逃脱死神之手,但也只能苟活三四个月的时间。在“纳粹地狱”中,尼斯利见证了犹太人和其他无辜民众遭受迫害的过程,也记录了受害者群体难以为外人道的心路历程。
◎ 媒体推荐
这是已知的对奥斯维辛经历非常好的简短纪述。
——《纽约书评》
废墟阅读者 豆瓣
La Lecture des Ruines
7.2 (8 个评分) 作者: [法] 大卫·博沙尔 / David B. 译者: 周金 后浪丨贵州人民出版社 2020 - 4
🏆2002年维珍书商推荐漫画大奖
在现实的恐怖与信仰的救赎中,直面战争的剧痛
充满诗意的语句,别具一格的线条,肆意驰骋的想象
现代漫画先锋作者 幻想故事大师
欢迎来到大卫·博沙尔的超现实主义世界
🕳 内容简介
每个在战争中死去的人都会重生为天上的星星? 11月1日发动进攻会带来不幸?梦见公交车是死亡在即的征兆?欢迎来到大卫·博沙尔的虚幻、怪诞世界。
在这个幻想故事中,作者邀请我们跟随扬·范梅尔——隶属于法国情报部的荷兰籍密探、杰出的民俗学家,执行一个误导德国间谍的假任务:找回工程师埃勒坎——毁梦大炮和植物型带刺铁丝网的发明者、能读懂战争废墟的专家……
👁‍🗨 编辑推荐
◎ 现代漫画的先锋、幻想故事的大师
大卫·博沙尔以大胆的图像研究和原创的绘画风格而闻名于欧洲漫坛。他的黑白技法深受他最喜爱的漫画家塔蒂、普拉特和穆尼奥斯的影响,具有一种特点鲜明的个人风格。
他对于精神领域、梦境和幻想世界的偏好,为作品的黑白线条赋予了生命,使它们极具表现力。
他创作的自传体长篇作品《痛到巅》(L’Ascension du Haut Mal)可谓现代漫画的翘楚,获得安古兰漫画节最佳故事奖等奖项,英文版被《时代杂志》评为年度必读。
◎ 惊心动魄、意外频出的谍战故事
“一战”期间,荷兰籍间谍范梅尔凭借中立国公民和民俗学家的身份,可以方便地出入不同阵营的国家。他接受法国军方的委托,追踪已经半疯癫的武器发明家埃勒坎。
但是,他真正的任务是找他,而非找到他,以便误导同样在寻找埃勒坎的德国间谍。然而他刚开始找,埃勒坎就自动送上了门。他们随后被卷入伦敦流氓帮派之间的枪战。
在打斗中,女扮男装的帮派首领的女儿米娜对范梅尔一见钟情,而她的父亲正是四处寻找埃勒坎的德国间谍……
◎ 疯子是失去一切,只剩理智的人
通过剥夺人做梦的能力来让敌人发疯的毁梦大炮、像藤蔓一样能生长到敌军阵前的带刺铁丝网、不仅可以压垮敌人还能提供食物储备的巨型土豆人……
这些异想天开的武器发明,疯癫的工程师埃勒坎制造了许多。但是他最痴迷于一件事:阅读废墟。他坚信轰炸形成的每一座废墟都是一个字母,所有这些字母组成了一套神秘的字母表,通过它可以与战争的精神对话。
法国人已经对发疯的埃勒坎失去兴趣,德国人则盼望利用他的发明天才在战争中获胜。只有这位被世人看不穿的疯子在理智地寻找战争的答案——一个让人绝望的答案。
◎ 在梦境中直面血淋淋的杀戮
壕堑、刺刀、齐柏林飞艇轰炸、第三次伊普尔战役的大爆炸(19个炸点共计454吨炸药)、被战后的降雨侵蚀成泥泞沼泽的无人之地……大卫·博沙尔笔下的士兵们几乎没有在战场上摸爬滚打的场景,但我们却能深刻体会到战争所带来的伤痛。面对战争的残酷和惨烈,战士们以神话传说为信仰,为自己受创的灵魂寻求慰藉。
从民俗学家范梅尔口中我们听到:每个在战争中死去的人都会重生为天上的星星;11月1日发动进攻会带来不幸;梦见公交车是死亡在即的征兆……
这种间接描写真实存在过的残忍屠杀的方式,不仅避开了让人不忍直视的血腥画面,也为故事带来一种凄美的诗意和更直击人心的想象。
◎ 诗一样的语言和诗一样的画面
“我们再不会有对战争的嗜好。
伟大的和平女王,卸下我们的武装。
我们再也不喜欢让人流泪的任务。
七宗罪和七重礼的女王。”
厌倦了战争的米娜吟唱佩吉的诗歌,向范梅尔表达她的真心。
大卫·博沙尔用游吟诗人一般的语句描述士兵们寄托灵魂的神话传说,为现实的战争镀上了一层梦幻的光泽。
他的图画极具表现力,昏暗浓重的颜色为战场带来一种前所未见的光线,粗黑简练的线条透出一股怪诞梦幻的意味,谱写出一个不可思议的野蛮年代。
💥 重磅推荐
◆ David B.是第九艺术最伟大的作者之一,他知道如何将自己融入他的每一部作品中。他独一无二的世界,被烙上梦境、幻想、自传以及痴迷历史和故事的印记,让人无法无动于衷。
—— sceneario.com
◆ 对于所有喜爱梦境、荒诞的转折、古怪的人物和超现实主义的幻想氛围这类元素的人,这将是一个令读者大饱眼福的故事。
—— BD Gest
◆ 像往常一样,David B.带领读者进入一个令人心迷神往的梦幻世界。在《废墟阅读者》里,我们又看到了作者最专注的方面:梦的力量、疯疯癫癫的学者、全世界的神话和传说故事,以及飘荡在人物头顶的死亡阴云。
—— Espace Livresmeng