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化
发明男性气概 豆瓣
Manhood in the Making:Cultural Concepts of Masculinity
4.8 (8 个评分) 作者: [美] 大卫·D·吉尔默 译者: 孙伟 / 张苗凤 浙江大学出版社 2021 - 2
本书对于男性特质的形成与发展有着重要见解,在欧美有着相当影响力。通过对多种文化中的男性特质的历史探究,本书作者认为,男人并不是天生不同于女性的,文化标准的影响是塑造男性特质的关键。文化对男性特质造成的压力是全世界普遍存在的,这些特质包括:坚强勇敢,富有侵略性,禁欲以及追求性快乐。而这些特质,随着文化标准的变迁还会进一步产生变化。
2021年12月10日 已读
可以说这本书除了译后续没有一处可读,译者在译后续直接提炼了作者和波伏娃相反的观点:“男人是被塑造、建构的,男孩往往要经历一系列的考验才能成长为男人;相反女孩是自然而然成为女人的,无需经历考验,也没有所谓失败和成功”,前半句倒是蛮有启发性的但后半段显然是没有看到女性经历的苦难而导致的局限性。局限就局限吧其实我不是很在乎,谁想作者在结语还茶了一句“只要还有仗得打,还有战争得赢,还有度要测量,还有艰难的 工作要做,我们中的一些人就不得不‘像男人般行动’。那么再问一次,为什么这种律令排除了女性?为什么只有男性被允许成为‘真正的男人’,赢得成功克服风险的荣誉?”。父权社会下的受害者明明是所有被压迫的人,但作者怎么只看到了可怜的不想成为男人的男性?整本书就这样戛然而止,也是不懂怎么这也能出书啊?
两性 性别研究 文化 社会学
女性主义与青年文化 豆瓣
作者: 安吉拉•默克罗比 译者: 张岩冰 河南大学出版社 2011 - 4
本书内容包括:女孩与亚文化、亚文化的清算:一种女婿生主义的批评、工人阶级女孩文化、女性主义研究的政治:在对话、文本及行动之间等。
安吉拉·默克罗比的论文集《女性主义与青年文化》被视作英国文化,特别是青年文化研究的经典之作,其中五章是作者在伯明翰大学当代文化研究中心从事研究工作时的研究成果。
在这本写作时间跨度超过三十年的论文集中,默克罗比从许多不同的角度研究了英国青年文化问题,其范围涉及文化研究、媒介研究、社会学和性别研究等诸多领域,而从性别角度切入青年文化,是这本书的最大特色。
音乐即自由 豆瓣
音楽は自由にする
8.5 (57 个评分) 作者: [日] 坂本龙一 译者: 何启宏 中信出版集团/楚尘文化 2017 - 5
本书是日本著名音乐大师坂本龙一唯一口述自传。幼时的坂本龙一,因为饲养小白兔而作的一曲《小兔之歌》,使他第一次强烈地体会到音乐带来的喜悦。青年时,他是一名彻头彻尾的“愤青”,罢课抗议、游行示威,但也迷恋于德彪西、贝多芬、披头士,并潜心阅读黑格尔、胡塞尔、德里达等。期间,他 曾一度拒绝学习钢琴,正因为这次“拒绝”带来的空虚,使他察觉到“自己原来是如此喜爱音乐啊”,音乐使他自由。此后,他真正开启了自己的音乐人生,凭借《末代皇帝》的配乐,他登顶国际舞台赢得盛誉…在口述中,坂本龙一不断俯瞰自己迄今为止的生命,以期看清现在的自我。书中还穿插着他不同时期的照片50余幅,展现了这位音乐大师充满魅力的人生历程。
女人与珍珠 豆瓣
Frauen und Perlen
6.8 (5 个评分) 作者: [德] 克劳迪娅·朗法可尼 译者: 宁宵宵 中央编译出版社 2011 - 7
女人喜爱珍珠,这份爱恋几千年来不曾淡化。书名《女人与珍珠——绘画与摄影中的恋物史》已透露了本书的内容:通过一些鲜为人知或举世闻名的艺术作品,展现女人与珍珠之间的爱恋。
珍珠正在成为复古时尚的最佳象征。在古老的波斯神话中,珍珠是诸神的眼泪。古希腊罗马人认为珍珠是上天赐与的礼物。对大多数女性来说,珍珠具有难以抗拒的魅力。为了拥有它,有人可以挥金如土,有人则命运多舛。本书希望展现的是珍珠赋予女人的性感、自信和非凡气质。
艺术史学者克劳迪娅·朗法可尼娓娓讲述从古希腊、古罗马以至当代,佩戴珍珠的意义已经发生了多样转变。她以幽默的笔触介绍了七十多幅闻名于世的绘画和摄影作品,读来轻松有趣。
东言西语 豆瓣 豆瓣 Goodreads
7.8 (66 个评分) 作者: 郑子宁 敦煌文艺出版社 2020 - 4
★编辑推荐
◎普通话与汉语拼音是怎么来的?它们合理吗?
——从南系官话到普通话:国语是如何统一的?
——汉语拼音为什么不好用?
——“抗日神剧”里,日军说话为什么总是那么怪?
◎如何科学打脸地图炮
——粤语真的是古汉语的活化石吗?
——台湾腔为什么这么“娘”?
——北京话是满人从东北带过来的吗?
◎你深入考虑过你名字中的奥妙吗?
——李王张刘陈为什么称霸中国姓氏?
——为什么uncle和cousin就可以把七大姑八大姨通通代表了?
——中国姓氏势力分布地图
◎古人到底是怎么说话的?来一场影音现场式的逼真穿越
——古诗怎么读才科学?
——十二生肖是怎么来的?
——为什么南方多江,北方多河?
破解方言与古汉语的密码万花筒
化我们的方言为武器
打脸所有的地域歧视
捍卫你我昂起头颅讲家乡话的权利
以古人的声音为羽翼
踏上真正的穿越之旅
发掘历史长河中被遗忘的传统记忆
这里隐藏着一个更本真的中国
◎封面展开即是一张意想不到的民国语言小报。
除了把玩、收藏、炫巧,请勿忘记它还有重要功用——
用古汉语与方言,反击地图炮优越感,告诉他们,我们是方言党!
◎号外号外,寻人启事!
赵元任精通各地方言,每每“口技旅行全国”,郑子宁寻迹古代语音,竟还 “口技穿越时空”——你能找着郑子宁旅行到什么地方,穿越到哪朝哪代了吗?
★名人推荐
全球化浪潮下,今天语言消失的速度是前所未有的,从个人到国家,乃至所有民族,都有无尽的记忆与传统因之渐渐被我们忘却。语言就如生物基因一样,储存着丰富的历史信息,但却长期被人目作“绝学”。这本书化所谓“绝学”为人人可懂、妙趣横生的故事,引领我们在语言中找到了另一个更本真的世界。
——历史语言学家 上海师范大学/复旦大学教授 潘悟云
人人都会说话,所以关于语言文字,人人都喜欢说上两句,可惜即使是专家,也很少能把自己的专门以外的常识说清楚。郑子宁费心搜罗来了各方面“专家的常识”,为我们提供了一些可靠的谈资。
——汉藏语学者 伦敦大学亚非学院研究员 龚勋
当今中国流传着诸多关于古代汉语与汉语方言的说法,比如粤语更接近古代汉语、普通话其实是满语蒙古语的产物并非汉语之类的,言之凿凿,流毒甚广。虽然有人拨乱反正,无奈声音太小,效果不大。郑子宁这本书以轻松的语调清楚揭露了这些说法的错误(基于其上的一系列结论也就不攻自破了),向读者展示了真正的语言研究的方法和结论如何引人入胜、激动人心。但凡对语言感兴趣,不管是刚入门的新手还是懂多种语言/方言的老江湖,这都是一本不可多得的好书。
——伊朗学学者 哈佛大学伊朗学博士 张湛
★内容简介
日常语言影响着个体的思维方式,方言维系了民族的历史记忆,政治语言决定了国家的现实意识。《东言西语》是一部打破个人思维模式,追寻民族失落历史,探求家国意识逻辑的挑战读者智识边界之书。
郑子宁以共时的现代汉语方言为经,横观汉语方言与民族文化传承的现实全景,发散式阐明了凝聚于其中的文化偏见;以历时的古代汉语嬗变为纬,纵览中国语言与传统的历史面貌,系统性揭示了遮蔽于其下的文化记忆。由此,郑子宁用以一种深入浅出的方式,化门槛与难度极高、向来被目为“绝学”的方言学与历史语言学为近50个精彩绝伦的故事,把汉语普通话、拼音、方言、古汉语、姓名、称谓、外语习得等几乎所有语言与文化的核心问题融会贯通,用具有内在统一性的连贯逻辑,为我们在语言中找到了一个全新的中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