外国文学
失恋排行榜 豆瓣
High Fidelity
8.2 (25 个评分)
作者:
[英] 尼克·霍恩比
译者:
卢慈颖
国际文化出版公司
2009
- 6
一本即将步入中年的男子的爱情告白书,一个撞毁沉埋于深海之中的情爱黑匣子,一部男人完成从幼稚到成熟的蜕变历程的心智写真。
在北伦敦的一条小巷里,36岁的洛·弗莱明拥有一家小小的二手唱片行。在三年同居之后,他的女友萝拉弃他而去,搬离他塞满唱片、录音带、CD收藏的家。洛开始依照年代排序,列出他自己有生以来最伤心难过的被甩者“失恋排行榜”,在慧黠而充满反讽的自我嘲谑当中,如同以一张张唱片专辑名称、歌名和曲目排列顺序撰写生命传记一样,洛的生命就在其中流动……
在北伦敦的一条小巷里,36岁的洛·弗莱明拥有一家小小的二手唱片行。在三年同居之后,他的女友萝拉弃他而去,搬离他塞满唱片、录音带、CD收藏的家。洛开始依照年代排序,列出他自己有生以来最伤心难过的被甩者“失恋排行榜”,在慧黠而充满反讽的自我嘲谑当中,如同以一张张唱片专辑名称、歌名和曲目排列顺序撰写生命传记一样,洛的生命就在其中流动……
夏目漱石小说选(下) 豆瓣
作者:
夏目漱石
译者:
张正立
湖南人民出版社
1985
- 2
《春分以后》《使者》《心》
夏目漱石小说选(上) 豆瓣
作者:
[日本] 夏目漱石
译者:
陈德文
湖南人民出版社
1984
- 11
一辈子做女孩 豆瓣
Eat Pray Love
6.4 (10 个评分)
作者:
[美] 伊莉莎白·吉尔伯特
译者:
何佩桦
陕西师范大学出版社
2008
- 1
这本书是作者的亲身实录。作品里的108个短篇象征了灵魂探索、自我发现的旅程。
作者伊丽莎白·吉尔伯特30岁以后发现自己既不想要小孩,也不想要丈夫。在令人疲惫的婚姻结束之后,她在意大利、印度、印尼三个不同国度之间寻找自己——到意大利品尝美食,尽享感官的满足,在世上最好的比萨与美酒的陪伴下,灵魂就此再生。在印度,与瑜伽士的接触,洗涤了她混乱的身心。巴厘岛上,她寻得了身心的平衡。在这一整年的追寻快乐与虔诚之间的平衡中,她终于发现:“拯救我的人,并非王子,而是我自己操控我,拯救我”。
这本书出版后成为红透全球的女性心灵励志作品,在2007年全美年度畅销排行榜名列第三。
作者伊丽莎白·吉尔伯特30岁以后发现自己既不想要小孩,也不想要丈夫。在令人疲惫的婚姻结束之后,她在意大利、印度、印尼三个不同国度之间寻找自己——到意大利品尝美食,尽享感官的满足,在世上最好的比萨与美酒的陪伴下,灵魂就此再生。在印度,与瑜伽士的接触,洗涤了她混乱的身心。巴厘岛上,她寻得了身心的平衡。在这一整年的追寻快乐与虔诚之间的平衡中,她终于发现:“拯救我的人,并非王子,而是我自己操控我,拯救我”。
这本书出版后成为红透全球的女性心灵励志作品,在2007年全美年度畅销排行榜名列第三。
刀锋 豆瓣
The razor’s edge
9.4 (10 个评分)
作者:
[英国] 威廉·萨默塞特·毛姆
译者:
周煦良
上海译文出版社
1996
- 4
《刀锋》是用第一人称写的,而且这个人干脆不再是作者惯用的阿辛登笔
名,而是直接用了自己的真名实姓。小说写一个参加第一次大战的美国青年飞行员
拉里·达雷尔。在军队中,拉里结识了一个爱尔兰好友:这人平时是那样一个生龙
活虎般的置生死于度外的飞行员,但在一次遭遇战中,因趋救拉里而中弹牺牲。拉
里因此对人生感到迷惘,弄不懂世界上为什么有恶和不幸(这也是毛姆在《总结》
中提出过的)。复员后,拉里既不肯进大学,也不肯就业,一心想探求人生的终极。
为此,他丢下未婚妻来到巴黎;两年后,和未婚妻解约,又从巴黎遍游世界各地,
最后到了印度,找到了印度的吠陀经哲学。于是了悟人生,把自己的一点薄产分散
给亲友,自己返回美国,当一个自食其力的出租汽车司机,打算隐身人海,以终天
年。小说以拉里为中心,描绘了许多美国男女,有拉里的未婚妻,贪图物质享受的
伊莎贝儿;有以买卖古董起家,一心想钻进上流交际社会的艾略特·谈波登;有头
脑简单但心地忠厚的格雷·马图林,他原是百万富翁的独生子,但是一九二九年的
经济大崩溃使他破了产,他是个只知道做生意发财的典型美国社会产物;有伊莎贝
儿的同学,索菲·麦唐纳,因丈夫和儿子在车祸中丧命,被夫家放逐到巴黎来过着
堕落的生活,终于被不逞之徒杀害;还有一个模特儿兼妓女的法国女子苏姗·鲁维
埃,和拉里与作者都相识,最后和法国一个外地厂商结婚而得到生活保障。作者本
人在书中也担任了一个重要角色;他既是演员,又是观众。背景多半是在法国,特
别是巴黎。由于毛姆大半生是在法国度过的,而写作本书时,正因战争避地美国,
所以写到巴黎时,特别流露出怀乡情绪,如写他在赴拉里约会之前,穿过卢森堡博
物馆的公园时,描写园中游人的那一段回忆自己青年时期的描述,完全属于自叙性
质,和小说毫无关系。又如第六章论述莱辛的《贝蕾妮丝》,都是离开主题发挥自
己的文学见解。书中的主要角色除掉苏姗·鲁维埃外,全都是美国人,使人想起一
句调侃美国人的谚语:“人死后进天堂,美国人死后去巴黎。”但是,他们最后都
死的死了,回国的回国了,连苏姗·鲁维埃也嫁到外地去,如作者所说,“在我的
生命中也消失了。”当然,这个小圈子里的人只占据作者生活的很少一部分,但我
们仍不免兴一种落寞之感,仿佛作者是“珠箔飘灯独自归”。
正如作者在小说中交代的,他这本书并不想“阐述所谓《奥义书》的哲学体系。”
“我懂得太少了,但即使懂得很多,这也不是阐述《奥义书》的地方……我想的只
是拉里。”在本书结尾时,他又说,“我是个俗人,是尘世中人;我只能对这类人
中麟凤的光辉形象表示景慕,没法步他的后尘。”因此,他和克里斯朵夫·衣修午
德[注]不同,并不打算向西方推荐吠陀经哲学,或者提倡人人都学拉里;单拿一点
来说,不近女色,如果人人都象拉里那样奉行,岂不会造成灭种的灾祸!毛姆的道
德观是如我国嵇康在《绝交书》中所主张的“四民有务,各得志为乐”。他把拉里
捧得很高,但并不把艾略特·谈波登那个“大大的势利鬼”贬得很低。他对放浪形
骸的索菲·麦唐纳只有同情,对当模特儿兼妓女的苏姗·鲁维埃能够有一个归宿感
到欣幸,对头脑简单的格雷·马图林,在他的笔下绝少挖苦,而往往突出他的忠厚
和慈爱,但对伊莎贝儿则毫不徇情地揭露她蓄意破坏索菲和拉里婚事的阴谋,尽管
他很欣赏她的美,并且是她多年来的“知心”朋友。但他接着也写伊莎贝儿获悉拉
里分散自己财产,并且返回美国预备当司机的消息后,伤心啜泣的情景,从而让读
者自己对伊莎贝儿作出结论。不妨说,伊莎贝儿的用心是狠毒的,但是,她破坏的
是一个本来不可能有好结果的婚姻,因为如果索菲连伊莎贝儿布置那点诱惑都抵御
不了,拉里即使学会了瑜伽修道士的那点法力,能把她从自甘堕落的道路上拉得回
转吗?
尽管作者在本书开头声称,他几乎没有什么故事可述,但是,他仍旧充分运用
了叙事的技巧,从而抓住读者的注意力。在翻译本书的过程中,我时常碰到这样的
情形,即一面译,一面盘算着不知他对这种铺开的局面怎样收拾法。但是,使我佩
服的是他笔头一转,很快就结束掉;例如在第二章末尾,当伊莎贝儿告诉作者自己
和拉里解约的经过,以及作者给了伊莎贝儿忠告之后,他只用两三行文字就结束了
他们精心策划的汉普顿宫之游:
雨仍旧下个不停,我们认为不去看汉普顿宫那些华贵建筑,甚至伊丽
莎白女王的床,伊莎贝儿也可以活下去,所以就坐车子回到伦敦。
我想如果有个金圣叹的话,很可能在这一段后面插进一些双行批语:“随手收拾掉
汉普顿宫,妙。盖汉普顿官之游不过是为了找个场合让伊莎贝儿能向作者倾吐胸臆,
现在目的已达,再叙述作者领她游览汉普顿宫便是呆鸟矣。”
......
小说不是历史,不需要反映一个时代的全貌,但它反映的那一部分,特别是其
中的人物,必须给人以真实感,不能只是影子。有时候,由于文学修养差,欣赏不
了作家所创造的人物,这情形是有的。我当学生时,对莎士比亚的黎耶王形象就不
能欣赏,后来读了A.C.布雷德利[注]的《莎士比亚悲剧》才发现自己的文学修养
不足。但是,有些名家笔下的人物,如最近我读到的狄更斯的《小杜丽》,就只能
说是概念的产物了。毛姆的《刀锋》之所以可贵,就在于为我们提供了两次大战之
间那个时期的一个人物画廊。
周煦良
一九八○年十一月六日
(译者序的节选)
名,而是直接用了自己的真名实姓。小说写一个参加第一次大战的美国青年飞行员
拉里·达雷尔。在军队中,拉里结识了一个爱尔兰好友:这人平时是那样一个生龙
活虎般的置生死于度外的飞行员,但在一次遭遇战中,因趋救拉里而中弹牺牲。拉
里因此对人生感到迷惘,弄不懂世界上为什么有恶和不幸(这也是毛姆在《总结》
中提出过的)。复员后,拉里既不肯进大学,也不肯就业,一心想探求人生的终极。
为此,他丢下未婚妻来到巴黎;两年后,和未婚妻解约,又从巴黎遍游世界各地,
最后到了印度,找到了印度的吠陀经哲学。于是了悟人生,把自己的一点薄产分散
给亲友,自己返回美国,当一个自食其力的出租汽车司机,打算隐身人海,以终天
年。小说以拉里为中心,描绘了许多美国男女,有拉里的未婚妻,贪图物质享受的
伊莎贝儿;有以买卖古董起家,一心想钻进上流交际社会的艾略特·谈波登;有头
脑简单但心地忠厚的格雷·马图林,他原是百万富翁的独生子,但是一九二九年的
经济大崩溃使他破了产,他是个只知道做生意发财的典型美国社会产物;有伊莎贝
儿的同学,索菲·麦唐纳,因丈夫和儿子在车祸中丧命,被夫家放逐到巴黎来过着
堕落的生活,终于被不逞之徒杀害;还有一个模特儿兼妓女的法国女子苏姗·鲁维
埃,和拉里与作者都相识,最后和法国一个外地厂商结婚而得到生活保障。作者本
人在书中也担任了一个重要角色;他既是演员,又是观众。背景多半是在法国,特
别是巴黎。由于毛姆大半生是在法国度过的,而写作本书时,正因战争避地美国,
所以写到巴黎时,特别流露出怀乡情绪,如写他在赴拉里约会之前,穿过卢森堡博
物馆的公园时,描写园中游人的那一段回忆自己青年时期的描述,完全属于自叙性
质,和小说毫无关系。又如第六章论述莱辛的《贝蕾妮丝》,都是离开主题发挥自
己的文学见解。书中的主要角色除掉苏姗·鲁维埃外,全都是美国人,使人想起一
句调侃美国人的谚语:“人死后进天堂,美国人死后去巴黎。”但是,他们最后都
死的死了,回国的回国了,连苏姗·鲁维埃也嫁到外地去,如作者所说,“在我的
生命中也消失了。”当然,这个小圈子里的人只占据作者生活的很少一部分,但我
们仍不免兴一种落寞之感,仿佛作者是“珠箔飘灯独自归”。
正如作者在小说中交代的,他这本书并不想“阐述所谓《奥义书》的哲学体系。”
“我懂得太少了,但即使懂得很多,这也不是阐述《奥义书》的地方……我想的只
是拉里。”在本书结尾时,他又说,“我是个俗人,是尘世中人;我只能对这类人
中麟凤的光辉形象表示景慕,没法步他的后尘。”因此,他和克里斯朵夫·衣修午
德[注]不同,并不打算向西方推荐吠陀经哲学,或者提倡人人都学拉里;单拿一点
来说,不近女色,如果人人都象拉里那样奉行,岂不会造成灭种的灾祸!毛姆的道
德观是如我国嵇康在《绝交书》中所主张的“四民有务,各得志为乐”。他把拉里
捧得很高,但并不把艾略特·谈波登那个“大大的势利鬼”贬得很低。他对放浪形
骸的索菲·麦唐纳只有同情,对当模特儿兼妓女的苏姗·鲁维埃能够有一个归宿感
到欣幸,对头脑简单的格雷·马图林,在他的笔下绝少挖苦,而往往突出他的忠厚
和慈爱,但对伊莎贝儿则毫不徇情地揭露她蓄意破坏索菲和拉里婚事的阴谋,尽管
他很欣赏她的美,并且是她多年来的“知心”朋友。但他接着也写伊莎贝儿获悉拉
里分散自己财产,并且返回美国预备当司机的消息后,伤心啜泣的情景,从而让读
者自己对伊莎贝儿作出结论。不妨说,伊莎贝儿的用心是狠毒的,但是,她破坏的
是一个本来不可能有好结果的婚姻,因为如果索菲连伊莎贝儿布置那点诱惑都抵御
不了,拉里即使学会了瑜伽修道士的那点法力,能把她从自甘堕落的道路上拉得回
转吗?
尽管作者在本书开头声称,他几乎没有什么故事可述,但是,他仍旧充分运用
了叙事的技巧,从而抓住读者的注意力。在翻译本书的过程中,我时常碰到这样的
情形,即一面译,一面盘算着不知他对这种铺开的局面怎样收拾法。但是,使我佩
服的是他笔头一转,很快就结束掉;例如在第二章末尾,当伊莎贝儿告诉作者自己
和拉里解约的经过,以及作者给了伊莎贝儿忠告之后,他只用两三行文字就结束了
他们精心策划的汉普顿宫之游:
雨仍旧下个不停,我们认为不去看汉普顿宫那些华贵建筑,甚至伊丽
莎白女王的床,伊莎贝儿也可以活下去,所以就坐车子回到伦敦。
我想如果有个金圣叹的话,很可能在这一段后面插进一些双行批语:“随手收拾掉
汉普顿宫,妙。盖汉普顿官之游不过是为了找个场合让伊莎贝儿能向作者倾吐胸臆,
现在目的已达,再叙述作者领她游览汉普顿宫便是呆鸟矣。”
......
小说不是历史,不需要反映一个时代的全貌,但它反映的那一部分,特别是其
中的人物,必须给人以真实感,不能只是影子。有时候,由于文学修养差,欣赏不
了作家所创造的人物,这情形是有的。我当学生时,对莎士比亚的黎耶王形象就不
能欣赏,后来读了A.C.布雷德利[注]的《莎士比亚悲剧》才发现自己的文学修养
不足。但是,有些名家笔下的人物,如最近我读到的狄更斯的《小杜丽》,就只能
说是概念的产物了。毛姆的《刀锋》之所以可贵,就在于为我们提供了两次大战之
间那个时期的一个人物画廊。
周煦良
一九八○年十一月六日
(译者序的节选)
月亮和六便士 豆瓣
The Moon and Sixpence
8.8 (536 个评分)
作者:
[英国] 威廉·萨默塞特·毛姆
译者:
傅惟慈
上海译文出版社
2006
- 8
一个英国证券交易所的经纪人,本已有牢靠的职业和地位、美满的家庭,但却迷恋上绘画,像“被魔鬼附了体”,突然弃家出走,到巴黎去追求绘画的理想。他的行径没有人能够理解。他在异国不仅肉体受着贫穷和饥饿煎熬,而且为了寻找表现手法,精神亦在忍受痛苦折磨。经过一番离奇的遭遇后,主人公最后离开文明世界,远遁到与世隔绝的塔希提岛上。他终于找到灵魂的宁静和适合自己艺术气质的氛围。他同一个土著女子同居,创作出一幅又一幅使后世震惊的杰作。在他染上麻风病双目失明之前,曾在自己住房四壁画了一幅表现伊甸园的伟大作品。但在逝世之前,他却命令土著女子在他死后把这幅画作付之一炬。通过这样一个一心追求艺术、不通人性世故的怪才,毛姆探索了艺术的产生与本质、个性与天才的关系、艺术家与社会的矛盾等等引人深思的问题。同时这本书也引发了人们对摆脱世俗束缚逃离世俗社会寻找心灵家园这一话题的思考,而关于南太平洋小岛的自然民风的描写也引人向往。
《月亮和六便士》说问世后,以情节入胜、文字深刻在文坛轰动一时,人们争相传看。在小说中,毛姆用第一人称的叙述手法,借“我”之口,叙述整个故事,有人认为这篇小说的原型是法国印象派画家高更,这更增加了它的传奇色彩,受到了全世界读者的关注。
《月亮和六便士》说问世后,以情节入胜、文字深刻在文坛轰动一时,人们争相传看。在小说中,毛姆用第一人称的叙述手法,借“我”之口,叙述整个故事,有人认为这篇小说的原型是法国印象派画家高更,这更增加了它的传奇色彩,受到了全世界读者的关注。
时间旅行者的妻子 豆瓣
The Time Traveler´s Wife
7.6 (155 个评分)
作者:
[美国] 奥德丽·尼芬格
译者:
夏金
/
安璘
人民文学出版社
2007
- 4
相遇那年,她6岁,他36岁;
结婚那年,她23岁,他31岁;
离别后再度重逢时,她82岁,他43岁。
相对于如此真实、强烈的感觉,时间,微不足道……
亨利,一位年轻帅气、爱冒险的图书管理员,可是他有慢性时间错位症,会不知不觉地游离在时间之间。
克莱尔,亨利的妻子,一位生活秩序很规律的艺术家。
亨利以为他在28岁时第一次遇到他20岁的妻子克莱尔,而克莱尔却说:“我从小就认识你了”。和克莱尔结婚多年的亨利,却又突然发现自己回到了童年,遇见了他6岁的妻子。
如果生命是一场旅行,亨利的旅程肯定比常人更迂回更深刻,那些不由自主地消失,不得不一再体验曾经遭受的经历,他只能旁观、重复品味着那些快乐、悲伤和痛苦。可是在时间的正常旅途中行走的克莱尔呢?她只能被亨利远远抛在了后面,渴望,焦急,等着爱人回到她的身边。她虽然拥有时间,却只能通过捉摸亨利来触摸时间。
时间过滤着这一对恋人炙热的爱意,他们在时间与爱的复杂交错中勇敢地探索,最终谱写了一曲高昂的颂歌,踏上常人不可思议的浪漫之旅。
结婚那年,她23岁,他31岁;
离别后再度重逢时,她82岁,他43岁。
相对于如此真实、强烈的感觉,时间,微不足道……
亨利,一位年轻帅气、爱冒险的图书管理员,可是他有慢性时间错位症,会不知不觉地游离在时间之间。
克莱尔,亨利的妻子,一位生活秩序很规律的艺术家。
亨利以为他在28岁时第一次遇到他20岁的妻子克莱尔,而克莱尔却说:“我从小就认识你了”。和克莱尔结婚多年的亨利,却又突然发现自己回到了童年,遇见了他6岁的妻子。
如果生命是一场旅行,亨利的旅程肯定比常人更迂回更深刻,那些不由自主地消失,不得不一再体验曾经遭受的经历,他只能旁观、重复品味着那些快乐、悲伤和痛苦。可是在时间的正常旅途中行走的克莱尔呢?她只能被亨利远远抛在了后面,渴望,焦急,等着爱人回到她的身边。她虽然拥有时间,却只能通过捉摸亨利来触摸时间。
时间过滤着这一对恋人炙热的爱意,他们在时间与爱的复杂交错中勇敢地探索,最终谱写了一曲高昂的颂歌,踏上常人不可思议的浪漫之旅。
安德的游戏 豆瓣 Goodreads
Ender's Game
8.7 (122 个评分)
作者:
[美] 奥森·斯科特·卡德
译者:
李毅
四川科学技术出版社
2003
- 9
可怕的外星怪物――虫族越来越严惩地威胁着地球,可是地球各国却把大量金钱和物资花在为小孩子在太空修建游戏基地上,并不断挑选年幼在孩子前往其中进行各种对抗游戏。游戏的难度不断被加大,不断有人被淘汰,教官有意孤立成绩突出的人,优秀的学员不择手段、拼命竞争……这一切的最终目的就是挑选出一个心理状态最稳定、神经最强悍的孩子。地球当局将赌注押在了这个最终的游戏天才身上,此人将获得地球远征舰队的指挥权,与虫族展开决战。 安德・维京成为了这个游戏天才,但是,大决战以他完全没有想到的方式开始了……
基地 豆瓣
Foundation
9.3 (153 个评分)
作者:
[美] 艾萨克·阿西莫夫
译者:
叶李华
天地出版社
2005
- 1
向来,过去才是历史,昨天才是历史。阿西莫夫却与众不同,他的《基地》系列写的是“未来的历史”,是“遥远未来的历史”,是“明天的历史”!
阿西莫夫这位“未来历史学家”,这位美国的“太史公”,用“史诗”般的笔触,用“基地”系列宏大的篇章,向读者娓娓动听地讲述了来自“银河帝国”、来自第一基地(通常称为“基地”)和第二基地以及来自那个“骡”的跌宕曲折的故事,把“未来的历史”淋漓尽致地奉献给读者。
《基地》是“基地”系列三部曲中扣第一部。统治银河系达一万两千年之久的银河帝国,已经逐渐走向衰亡。这时间,只有心事史学的一代宗师哈里·谢顿预见未来银河人人将会经历一段长达三万年、充满无知、野蛮和战争的黑暗时期。谢顿于是设立集合帝国中最优秀的科学家,来到银河边缘的一个荒凉行星建立“基地”,期望它能成为未来世代人类的希望灯塔。
然而,随着帝国的逐渐衰微,基地被好战的强邻包围。人类也面临痛苦抉择:向野蛮的势力投降、甘心受控制?还是不顾被摧毁的危险起而奋战?
阿西莫夫这位“未来历史学家”,这位美国的“太史公”,用“史诗”般的笔触,用“基地”系列宏大的篇章,向读者娓娓动听地讲述了来自“银河帝国”、来自第一基地(通常称为“基地”)和第二基地以及来自那个“骡”的跌宕曲折的故事,把“未来的历史”淋漓尽致地奉献给读者。
《基地》是“基地”系列三部曲中扣第一部。统治银河系达一万两千年之久的银河帝国,已经逐渐走向衰亡。这时间,只有心事史学的一代宗师哈里·谢顿预见未来银河人人将会经历一段长达三万年、充满无知、野蛮和战争的黑暗时期。谢顿于是设立集合帝国中最优秀的科学家,来到银河边缘的一个荒凉行星建立“基地”,期望它能成为未来世代人类的希望灯塔。
然而,随着帝国的逐渐衰微,基地被好战的强邻包围。人类也面临痛苦抉择:向野蛮的势力投降、甘心受控制?还是不顾被摧毁的危险起而奋战?
世界尽头与冷酷仙境 豆瓣 Goodreads 谷歌图书
世界の終りとハードボイルド・ワンダーランド
8.8 (206 个评分)
作者:
[日] 村上春树
译者:
林少华
上海译文出版社
2002
- 12
《世界尽头与冷酷仙境》是村上春树最重要的小说之一,与《挪威的森林》、《舞舞舞》合称为村上春树三大杰作。小说共40章,单数20章“冷酷仙境”,双数20章为“世界尽头”,这种交叉平行地展开故事情节的手法是村上春树小说的特征,而这部作品是这种特征最典型的体现。“冷酷仙境”写两大黑社会组织在争夺一个老科学家发明的控制人脑的装置,老人躲到了地底。主人公“我”是老人的实验对象,他受到黑社会的恐吓,在老人的孙女帮助下,经过了惊心动魄的地底之旅,好容易找到老人,却被告知由于老人的计算错误,他24小时后离开人世,转往另一世界即“世界尽头”。“我”回到地面上, 与女友过了最后一夜告别,然后驱车到海边静候死的到来。“世界尽头”是另一番景象,这里与世隔绝,居民相安无事,但人们没有心,没有感情,没有目标。“我”一直想逃离这里,但在即将成功时选择了留下,因为“我”发现“世界尽头”其实是“我”自己造出的。书中想象力奇特,艺术水准高超,情节极其荒诞而主题极其严肃,用变形的手法写出人们对当代资本主义社会的混乱现状逃避无门的真实心态。
身份的焦虑 豆瓣
Status Anxiety
7.4 (91 个评分)
作者:
[英] 阿兰·德波顿
译者:
陈广兴
/
南治国
上海译文出版社
2007
- 3
在他人眼里,我是怎样一个人?我是个成功者还是失败者?每个人的内心,潜藏着对自身份的一种难言的“焦虑”。可有谁曾真正的审视过这种身份的焦虑呢?睿智的德波顿做到了,他首次引领我们直面这一人心深处的焦虑“情绪”。德波顿援引艺术家、思想家及作家的观点与作品,抽丝剥茧地剖析身份 焦点的根源,并从哲学、艺术、政治、宗教等各个角度探索舒缓和释放这种焦虑的途径。
这本书并非一本充满学术语言的“高深”著作。它用通俗、有趣的语言,为现代人解读了“身份”的前世今生,以及我们为什么会为“身份”而焦虑。“身份”这个词在这本书中更多的还是指一种社会地位,一种当代人追求的功名利禄。为什么我们渴望得到别人的认同?是什么让我们变得“势利”,对于金钱和时尚的欲望之壑为何总也填不满?我们到底怎样才能克服这种身份的焦虑呢?在阅读这些文本的时候,一方面,你会惊叹于德波顿广博的知识,那信手拈来的典故和风趣的点评,为你从多个视角展现了人类的“身份”观念;另一方面,你会渐渐审视自我,发现许多已经在你脑海里根深蒂固的东西,开始动摇和解体。
这本书并非一本充满学术语言的“高深”著作。它用通俗、有趣的语言,为现代人解读了“身份”的前世今生,以及我们为什么会为“身份”而焦虑。“身份”这个词在这本书中更多的还是指一种社会地位,一种当代人追求的功名利禄。为什么我们渴望得到别人的认同?是什么让我们变得“势利”,对于金钱和时尚的欲望之壑为何总也填不满?我们到底怎样才能克服这种身份的焦虑呢?在阅读这些文本的时候,一方面,你会惊叹于德波顿广博的知识,那信手拈来的典故和风趣的点评,为你从多个视角展现了人类的“身份”观念;另一方面,你会渐渐审视自我,发现许多已经在你脑海里根深蒂固的东西,开始动摇和解体。
爱上浪漫 豆瓣
8.1 (19 个评分)
作者:
[英] 阿兰·德波顿
译者:
刘凯芳 译
上海译文出版社
2004
- 4
当女人爱上男人,爱上的往往不是男人,而是爱情。
伴随埃里克的出现,爱情击中艾丽丝,她抛却独立,拥抱激情、甜蜜,和爱;她委屈自己,无视埃里克贪享受怯承诺的自我中心。可是爱情依旧,浪漫却终有透支的一天,这时,菲利普的出现又让她心荡神移……
所以,爱上爱情,不如说爱上浪漫;这是每个女人的故事。
《爱上浪漫》是阿兰・德波顿继《爱情笔记》后发表的第二部小说。它的故事其实并没有多大的新颖之处。全书写的是一个名叫艾丽丝的英国姑娘的一段爱情经历,情节围绕她同男友埃里克相识.相爱直至最后分手而展开。与通常的爱情小说不同的是,作者在讲述故事的同时,还以哲学、心理学的观点对女主人公的想法和做法。对她和男友生活中出现的各种问题进行深入的分析。
《爱上浪漫》是德波顿以恋爱为主题的登峰造极之作。
伴随埃里克的出现,爱情击中艾丽丝,她抛却独立,拥抱激情、甜蜜,和爱;她委屈自己,无视埃里克贪享受怯承诺的自我中心。可是爱情依旧,浪漫却终有透支的一天,这时,菲利普的出现又让她心荡神移……
所以,爱上爱情,不如说爱上浪漫;这是每个女人的故事。
《爱上浪漫》是阿兰・德波顿继《爱情笔记》后发表的第二部小说。它的故事其实并没有多大的新颖之处。全书写的是一个名叫艾丽丝的英国姑娘的一段爱情经历,情节围绕她同男友埃里克相识.相爱直至最后分手而展开。与通常的爱情小说不同的是,作者在讲述故事的同时,还以哲学、心理学的观点对女主人公的想法和做法。对她和男友生活中出现的各种问题进行深入的分析。
《爱上浪漫》是德波顿以恋爱为主题的登峰造极之作。
拥抱逝水年华 豆瓣
How Proust Can Change Your Life
8.1 (26 个评分)
作者:
[英] 阿兰·德波顿
译者:
余斌
上海译文出版社
2004
- 4
本书是“德波顿作品系列”之一。普鲁斯特的煌煌巨著《追忆似水年华》是那种谁都觉得自己应该去读但对大部分人来说又确属望而生畏的书。但在德波顿的这本结合了文学传记和实用、励志手册的书里,作者以他严正详实的专业学识为根基,用他的生花妙笔向我们娓娓道出《追忆》的真正妙处,描绘出普鲁斯特真实而又生动的精神肖像;同时他又把圣典拉到人间,从巨著和大师身上寻觅到改变我们每个普通人谷世人生的妙招法门,指点我们如何珍惜时光、体验人生的真谛、学会调整人生的轻生缓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