書架哭了好嗎混蛋
陈阅增普通生物学-(第2版) 豆瓣
作者: 吴相钰 / 陈守良 高等教育出版社 2005 - 1
本书是我国已故著名生物学家陈阅增先生主编的、我国目前最有影响的一部普通生物学教材——《普通生物学—生命科学通论》的第2版。本版的编写仍然遵循了陈先生编写第1版时的指导思想和原则,按生物界的结构层次从低到高安排内容,同时根据近年来生物学科的发展趋势,对编章结构作了比较大的调整。如第1版共计3大部分19章,而第2版共计7篇37章,其中33章是重写的。在第1版中动物和植物的结构与功能是在个体生物学的大标题下,按功能将动物和植物对照起来论述的,考虑到动物和植物在细胞层次上存在高度的统一性而在个体层次则表现为重大的差异,在第2版时已将这两部分内容分为两篇来写。有些调整则是概括生物学发展的动向作出的。例如,新增人类基因组一章,特辟一章专门论述发育的机制,等等。
本书是北京大学生命科学学院9位资深教授集体智慧的结晶,具有较好的深度、广度和学术价值,深入浅出,可读性强,可作为生命科学各专业本科生的教材,也可作为中学生物教师及相关科研人员的参考书。
啊哈,灵机一动 豆瓣
Aha! Insight
9.3 (6 个评分) 作者: [美] 马丁·伽德纳 译者: 李建臣 / 刘正新 科学出版社 2007 - 8
20世纪科普经典特藏。瞬间闪光的妙想称为“啊哈反应”。《啊哈,灵机一动 (中文版)》精选了貌似复杂,实际若循规蹈矩去做也确实很困难,但要是能放开思路,跳出常规解题的模式,或许能蓦然发现问题的答案何其简单。《啊哈,灵机一动 (中文版)》谈到的奇思妙想,与科学、艺术、商业、政治及其他人类所从事的各项活动的创造力有着密不可分的联系。《啊哈,灵机一动 (中文版)》包括“组合:关于排列的谜题”、“几何:关于图形的谜题”、“数字:关于算术的谜题”、“逻辑:关于推理的谜题”、“程序:关于操作设计的谜题”和“文字:关于字、词、句的谜题”。
女生徒 豆瓣
8.5 (53 个评分) 作者: 太宰治 译者: 李桂芳 吉林出版集团有限责任公司 2009 - 10
本书收录了太宰治的《皮肤与心》、《叶樱与魔笛》、《蟋蟀》、《女生徒》、《货币》、《千代女》、《十二月八日》、《雪夜的故事》等14部短篇小说。其中《女生徒》是太宰治晚年的重要作品,这部短篇小说用少女独白式的口吻,用细腻的笔法展示了少女从早至晚的心情变化,当时受到了川端康成等文学巨擘的热烈赞赏。《女生徒》曾获得过第四届北村透谷奖。
跬步斋读思录 豆瓣
作者: 董健 2001 - 7
收在这本《跬步斋读思录》里的文章,记录着作者读书作文之路上的“拾零”――不避僭越之谦的话,或者也可以说是“一得之思、一孔之见”吧。它们大都是在作者的“跬步斋”里写出来的,所以才起了这么一个书名。
编入本书的,多是一些随笔、杂感、短论、序跋之类的文章,作者将其分为三类:一曰“读书杂感”,写作者对读书的零星看法和感受,有时也顺带着指责时风,发发感慨。二曰“教书余兴”,是作者在教书之余写的随笔,所记自然也多是与读书作文有关的一些人和事。三曰“品书说戏”,是结合教学与科研,写的一些对小说、戏剧、电影等文艺作品的评论,也包括为别人或自己的书写的序跋。
The Adventures of Huckleberry Finn 豆瓣
作者: Mark Twain Aladdin 1999 - 8
This edition presents Twain's classic American novel in an unabridged text with a reader's guide that's suitable for both children and adults.
Mark Twain's classic novel, The Adventures of Huckleberry Finn, tells the story of a teenaged misfit who finds himself floating on a raft down the Mississippi River with an escaping slave, Jim. In the course of their perilous journey, Huck and Jim meet adventure, danger, and a cast of characters who are sometimes menacing and often hilarious. Though some of the situations in Huckleberry Finn are funny in themselves (the cockeyed Shakespeare production in Chapter 21 leaps instantly to mind), this book's humor is found mostly in Huck's unique worldview and his way of expressing himself. Describing his brief sojourn with the Widow Douglas after she adopts him, Huck says: "After supper she got out her book and learned me about Moses and the Bulrushers, and I was in a sweat to find out all about him; but by and by she let it out that Moses had been dead a considerable long time; so then I didn't care no more about him, because I don't take no stock in dead people." Underlying Twain's good humor is a dark subcurrent of Antebellum cruelty and injustice that makes The Adventures of Huckleberry Finn a frequently funny book with a serious message.
ANNE GREEN GABLE 绿山墙的安妮 豆瓣
作者: Lucy Maud Montgomery Aladdin 2001 - 9
When Anne Shirley arrives at Green Gables farm on Prince Edward Island, she surprises everyone: first of all, she is a girl. Marilla Cuthbert and her brother, Matthew, had specifically asked for an orphan boy. She has bright red hair that won't manage and a mouth that won't shut. Nothing will ever be the same at Green Gables! A favorite story of generations of girls ever since it was first published in 1908, Lucy Maud Montgomery's classic story of one girl's profound effect on a small Canadian community has stayed in print for nearly one hundred years and has been made into a popular TV series and even a musical.
The Raven and Other Favorite Poems (Dover Thrift Editions) 豆瓣
作者: Edgar Allan Poe Dover Publications 1991 - 1
Forty-one of Poe’s most memorable poems—among them "The Bells," "Ulalume," "Israfel," "To Helen," "The Conqueror Worm," "Eldorado" and "Annabel Lee"—reveal the extraordinary spectrum of Poe’s personality and his virtuoso command of poetic language, rhythms and figures of speech. Alphabetic lists of titles and first lines.
1.2.3.木頭人 豆瓣
7.4 (37 个评分) 作者: 幾米 大塊文化 2001 - 10
「1.2.3.木頭人」,幾米畫筆一揮,那些小人兒、小貓、小狗、大象、獅子、企鵝們……全都不動了,那些歡聲笑語,涮地──一下子統統跑進書裡去。這書讓我們見證了一場時空魔法──在真實世界裡不經意地渾然天成以及在虛幻世界中任性地暢快奔騰。
《1.2.3.木頭人》,打開書本的同時,請屏氣凝神,因為領銜主演的木頭人們,正用你聽不見的聲音彼此招呼著:「1.2.3,來玩喔!」
這書的書名其實叫做《Do.Re.Mi.木頭人》也很合適,因為書中隱藏的音樂性。就畫面的安排而言,起伏流暢的連續音符之後,有些長短不一的休止符,連續音符有長有短,有光明,有黑暗,有歡笑,有憂傷,至於休止符的節拍也視乎讀者目光停駐的時間長短而定,就連休止符都有她自成的表情;作曲家們以此為本,想必能譜出動人樂章。
依文字的節奏而言,《1.2.3.木頭人》承襲了幾米一貫的語法,譬如像扉頁:「送你一朵玫瑰花,雖然她終究會枯萎!」有點期待,又帶點哀傷的詩意讓人展開書頁就彷彿聞到花香一般。然後是一隻小豬的可愛端正,這又開始令人像吸食鴉片般陷溺:「肚子餓了 開始吃飯」→「吃得飽飽 開始想你」→「覺得睏了 開始睡覺」→「睜開眼睛 開始想你」這隻小豬的深情告白讓屬於一本書的情緒完全展露,接下來的文字就像仙女的魔法棒,點到哪裡哪裡就發光發亮,書中很多神來之筆,像有一篇題為「剛好」的短篇,17幅圖文巧妙地搭配,剛剛好,不多也不少。書裡還有一個罕見的鬼故事,故事的結尾是令人噴飯的問題:「 嘿!你覺得單眼皮的鬼恐怖, 還是雙眼皮的?」
若說這本插畫故事集有什麼缺點,那就是讓人意猶未盡,並且期待能早點看見他的最新長篇。
彷徨 豆瓣
9.5 (252 个评分) 作者: 鲁迅 人民文学出版社 1973 - 3
《彷徨》收入鲁迅1924年至1925年所作的小说,首篇《祝福》写于1924年2月16日,末篇《离婚》写于1925年11月6日,实际的时间跨度是一年半多,1926年由北京北新书局出版,列为作者所编的《乌合丛书》之一。此后印行的版本都与初版同。
书的扉页,有作者的题记:
朝发轫于苍梧兮,夕余至乎县圃;欲少留此灵琐兮,日忽忽将其暮。
吾令羲和弭节兮,望崦嵫而勿迫;路漫漫其修远兮,吾将上下而求索。
《彷徨》鲁迅先生写作于“五·四”运动后新文化阵营分化的时期。原来参加过新文化运动的人,“有的退隐,有的高升,有的前进”,鲁迅当时象布不成阵的游勇那样“孤独”和 “彷徨”。《彷徨》表现了他在这一时期在革命征途上探索的心情。
《彷徨》目录:
《祝福》
《在酒楼上》
《幸福的家庭》
《肥皂》
《长明灯》
《示众》
《高老夫子》
《孤独者》
《伤逝》
《弟兄》
《离婚》
呐喊 豆瓣
9.5 (448 个评分) 作者: 鲁迅 人民文学出版社 1973 - 3
《呐喊》是鲁迅1918-1922年所作的短篇小说的结集,收有《狂人日记》、《孔乙己》、《药》、《明天》、《一件小事》、《头发的故事》等14篇作品。当时正值五四革命精神高扬时期。作者创作小说意在描写“病态社会的不幸的人们”,“揭出病苦,引起疗救的注意”,并为新文化运动“呐喊”。作品真实地描绘了从辛亥革命到五四时期的社会生活,揭示了种种深层次的社会矛盾,对封建制度及陈腐的传统观念进行了深刻的剖析和彻底的否定,表现出对民族生存的浓重的忧患意识和对社会变革的强烈渴望。
王昭君 豆瓣
作者: 曹禺 四川人民出版社 1979 - 2
五幕历史剧。
王昭君》是曹禺先生的最后一部剧作。他始终是听从时代和人民的召唤,而《王昭君》中又溶入了他对周恩来总理的深切怀念。他几乎是以一种炽烈燃烧的感情写下了《王昭君》。他根据史籍中关于王昭君的有限记载,以唯物辩证史观,还王昭君以历史本来面目,又吸收了流传民间的许多动人传说,融铸着民间文学中特有的浪漫主义情愫,使之成为一个兼具历史真实和理想色彩的崭新艺术形象。他从昭君自愿请行出塞和亲,并促成了汉匈边境长达50年的安定局面这一历史佳话中,开掘提炼出民族和睦友好、神州天地同春的诗意题旨,并创造性地以《长相知》的主题歌,画龙点睛地聚焦了人间情爱和民族凝合这一哲理精义,从而使历史的神髓和现实的呼唤达到了诗意的统一。他还以灵动多彩的笔触,把众多的人物性格诗化了,把戏剧冲突诗化了,把剧中的意境和氛围也诗化了,我们称《王昭君》为一部剧诗,是一点也不为过的。大师早年从《家》的创作就开始的这种戏剧诗品位的探索,在《王昭君》中跃升到一个新的层面,这是一位艺术巨匠极具个性的艺术坐标,也是戏剧创作中极富开拓性的艺术境界。
源自http://tieba.baidu.com/f?kz=295536793
曹禺戏剧选 豆瓣
作者: 曹禺 人民文学出版社 1997 - 11
《世界文学名著文库》
本文库旨在汇总世界文学创作的精华,全面反映包
括我国在内的世界文学的最高成就,为读者提供世界第
一流的文学精品。它以最能代表一个时代文学成就的长
篇小说为骨干,同时全面地反映其他体裁如中短篇小说、
诗歌、散文、戏剧、童话、寓言等各方面最优秀的成果。选
收作品的时限,外国文学部分,自古代英雄史诗至第二次
世界大战结束;中国文学部分,自《诗经》至中华人民共和
国成立。它是包容古今、囊括中外的珍贵的文学图书系
统。
Organic Chemistry 豆瓣
作者: Dr. John E. McMurry Brooks Cole 2007 - 1
Succeed in your course with the help of this proven best-seller John McMurry's ORGANIC CHEMISTRY is consistently praised as the most clearly written book available for the course. In John McMurry's words: "I wrote this book because I love writing. I get great pleasure and satisfaction from taking a complicated subject, turning it around until I see it clearly from a new angle, and then explaining it in simple words." Through his lucid writing and ability to show the beauty and logic of organic chemistry, McMurry makes learning enjoyable. The highest compliment that can be given to a chemistry book applies to McMurry: It works
古文观止 豆瓣
9.3 (69 个评分) 作者: 吴楚材 / 吴调侯 中华书局 1987 - 1
《古文观止》是清康熙年间吴乘权、吴大职编选的一部古文读本,凡十二卷,收录自先秦至明末的散文二百二十二篇,每篇都有注释和评论。据《左传》襄公二十九年记载,吴公子季札在鲁国观看乐舞《韶�》时,以为尽善尽美,无以复加,赞叹道:“观止矣:若有他乐吾不敢请已!”本书书名中“观止”二字即由此而来,是表示所选的古文极好,堪称最佳读本。
古代汉语(第三册) 豆瓣
8.6 (7 个评分) 作者: 王力 中华书局 1999 - 5
《古代汉语》(校订重排本)(第3册)包括三个内容:1、文选;2、常用词;3、古汉语通论。这三个内容不是截然分离的三个部分,而是以文选为纲,其他两部分跟它有机地结合在一起的。第一个单元包括为文选、用词、通论三个部分。每一部分都有说明、背景介绍,对于研究学习古代汉语文学、政治、经济、社会形态,大有帮助。
古代汉语(第二册) 豆瓣 Goodreads
9.3 (11 个评分) 作者: 王力 中华书局 1999 - 5
古代汉语这一门课程,过去在不同的高等学校中,在不同的时期内,有种种不同的教学内容。有的是当做历代文选来教,有的是当做文言语法来教,有的把它讲成文字、音韻、训诂,有的把它讲成汉语史。目的要求是不一致的。
经过1958年的教育革命,大家进一步认识到教学必须联系实际,许多高等学校都重新考虑古代汉语的教学内容,以为它的目的应该是培養学生阅读古书的能力,而要达到这一个目的,必须既有感性知识,又有理性知识。必须把文选的阅读与文言语法、文字、音韻、训诂等理论知识密切结合起来,然后我们的教学才不是片面的从而提高古代汉语的教学效果。至于汉语史,则应该另立一科;汉语史是理论课,古代汉语是工具课,目的要求是不相同的。
北京大学在1959年进行了古代汉语教学的改革,把文选、常用词、古汉语通论三部分结合起来,取得了较好的教学效果。此外还有许多高等学校都以培養阅读古书能力作为目的,改进了古代汉语的教学。
北京大学1959年度的古代汉语讲义只印了上中两册,1960年经过了又一次改革,另印了上中下三册,都没有公开发行。讲义编写主要由王力负责,参加工作的有林焘、唐作藩、郭锡良、曹先擢、吉常宏、赵克勤、陈绍鹏。此外,北京大学中国语言文学系语言专业1957级同学也参加了1960年度的古代汉语中下两册的文選部分的编写工作,研究生陈振寰、进修教师徐朝华也参加了上册的部分编写工作。
1961年5月,高等学校文科教材编選计划会议开过后,成立了古代汉语编写小组,决定以北京大学古代汉语讲义为基础並参考各校古代汉语教材进行改写,作为汉语言文学专业的教科书。
编写小组集中了北京大学、北京师範大学、中国人民大学、南开大学、兰州大学古代汉语教学方面一部分人力,分工合作,进行编写。
本书除由主编王力负责全盘工作外,编写小组内部再分为文選组和常用词通论组。文選组由萧璋负责,常用词通论组由马汉麟负责。具体分工如下:
文選部分执笔人:
萧璋(北京师範大学)刘益之(中国人民大学)
许嘉璐(北京师範大学)赵克勤(北京大学)
常用词部分执笔人:
王力(北京大学)吉常宏(北京大学)
通论部分(包括绪论及附録)执笔人:
马汉麟(南开大学)郭锡良(北京大学)
祝敏徹(兰州大学)
编写小组的任务是艰钜的。北京大学的讲义只是初稿,距离公开出版的要求尚远。这次几个学校的同志在一起合作,除了肯定文選、常用词、通论三部分结合的总原则以外,一方面充分利用了北京大学原有的成果,另一方面又在很大程度上加以必要的修改和補充。文選部分更换了一些篇目,重写了解题和说明,特别是在注释方面作了很大的变动。常用词部分变更了一些体例和解释,並且随着文選的更换而改变了词修的次序。通论的章节和内容也都作了很大的变动。
每一篇稿子都经过组内讨论,组外传观並签注意见,最后由主编人决定。有些比较重要的问题还经过全体讨论。我们自始至终坚持了这种讨论方式;我们认为这样做可以集思广益,更好地贯徹百家争鸣的精神和发挥集体主义精神,从而进一步提高了书的质量。
1962年1月,上册讨论稿出版。在这个时候,召集了座谈会,出席者有丁声树、朱文叔、吕叔湘、洪诚、殷孟伦、陆宗达、张清常、冯至、魏建功诸先生,姜亮夫先生也提出了详细的书面意见。会议共开了一个星期,主要是讨论上册的内容,但最后也对中下册的内容交换了意见。
上册讨论稿分寄各高等学校和有关单位后,陆续收到了回信。有些是集体的意见,有些是专家个人的意见。从1962年1月下旬起,我们开始进行上册的修订工作,同时考虑到,上中下三册应该压缩为上下两册,以便更适合于教学计划的要求。体例上也作了改动,把文選各篇的说明移作注解,或迳行删去。我们的修订工作除充分地吸收专家们和各校的意见,进行必要的修改外,还趁此机会再深入发现问题,改写了不少的地方,上册增加了一个单元,其他单元也进行了部分的改写。因此,直到同年7月底,才算把上册修订完毕。
本书全稿曾请叶圣陶先生审阅。
总起来说,这一本《古代汉语》上册已经四易其稿。我们知道其中的缺点还是很多的;如果有若干成续的话,那是和党的领导分不開的,也是和全国专家们以及担任古代汉语的教师同志们的鼓励和帮助分不開的。我们编写小组虽然祇有九个人,但是这一本书的编成,则有千百人的劳动在内。我们谨在这里向曾提宝贵意见的专家们和同志们表示深切的谢忱。
最后,我们希望读者特别是从事古代汉语教学工作的同志们随时不吝赐教,让我们能够根据广大群众的意见来修订这本书,使它逐渐趋于完善。
王力
1962年7月
古代汉语(第一册) 豆瓣
9.4 (26 个评分) 作者: 王力 中华书局 1999 - 5
古代汉语这一门课程,过去在不同的高等学校中,在不同的时期内,有种种不同的教学内容。有的是当做历代文选来教,有的是当做文言语法来教,有的把它讲成文字、音韻、训诂,有的把它讲成汉语史。目的要求是不一致的。
经过1958年的教育革命,大家进一步认识到教学必须联系实际,许多高等学校都重新考虑古代汉语的教学内容,以为它的目的应该是培養学生阅读古书的能力,而要达到这一个目的,必须既有感性知识,又有理性知识。必须把文选的阅读与文言语法、文字、音韻、训诂等理论知识密切结合起来,然后我们的教学才不是片面的从而提高古代汉语的教学效果。至于汉语史,则应该另立一科;汉语史是理论课,古代汉语是工具课,目的要求是不相同的。
北京大学在1959年进行了古代汉语教学的改革,把文选、常用词、古汉语通论三部分结合起来,取得了较好的教学效果。此外还有许多高等学校都以培養阅读古书能力作为目的,改进了古代汉语的教学。
北京大学1959年度的古代汉语讲义只印了上中两册,1960年经过了又一次改革,另印了上中下三册,都没有公开发行。讲义编写主要由王力负责,参加工作的有林焘、唐作藩、郭锡良、曹先擢、吉常宏、赵克勤、陈绍鹏。此外,北京大学中国语言文学系语言专业1957级同学也参加了1960年度的古代汉语中下两册的文選部分的编写工作,研究生陈振寰、进修教师徐朝华也参加了上册的部分编写工作。
1961年5月,高等学校文科教材编選计划会议开过后,成立了古代汉语编写小组,决定以北京大学古代汉语讲义为基础並参考各校古代汉语教材进行改写,作为汉语言文学专业的教科书。
编写小组集中了北京大学、北京师範大学、中国人民大学、南开大学、兰州大学古代汉语教学方面一部分人力,分工合作,进行编写。
本书除由主编王力负责全盘工作外,编写小组内部再分为文選组和常用词通论组。文選组由萧璋负责,常用词通论组由马汉麟负责。具体分工如下:
文選部分执笔人:
萧璋(北京师範大学)刘益之(中国人民大学)
许嘉璐(北京师範大学)赵克勤(北京大学)
常用词部分执笔人:
王力(北京大学)吉常宏(北京大学)
通论部分(包括绪论及附録)执笔人:
马汉麟(南开大学)郭锡良(北京大学)
祝敏徹(兰州大学)
编写小组的任务是艰钜的。北京大学的讲义只是初稿,距离公开出版的要求尚远。这次几个学校的同志在一起合作,除了肯定文選、常用词、通论三部分结合的总原则以外,一方面充分利用了北京大学原有的成果,另一方面又在很大程度上加以必要的修改和補充。文選部分更换了一些篇目,重写了解题和说明,特别是在注释方面作了很大的变动。常用词部分变更了一些体例和解释,並且随着文選的更换而改变了词修的次序。通论的章节和内容也都作了很大的变动。
每一篇稿子都经过组内讨论,组外传观並签注意见,最后由主编人决定。有些比较重要的问题还经过全体讨论。我们自始至终坚持了这种讨论方式;我们认为这样做可以集思广益,更好地贯徹百家争鸣的精神和发挥集体主义精神,从而进一步提高了书的质量。
1962年1月,上册讨论稿出版。在这个时候,召集了座谈会,出席者有丁声树、朱文叔、吕叔湘、洪诚、殷孟伦、陆宗达、张清常、冯至、魏建功诸先生,姜亮夫先生也提出了详细的书面意见。会议共开了一个星期,主要是讨论上册的内容,但最后也对中下册的内容交换了意见。
上册讨论稿分寄各高等学校和有关单位后,陆续收到了回信。有些是集体的意见,有些是专家个人的意见。从1962年1月下旬起,我们开始进行上册的修订工作,同时考虑到,上中下三册应该压缩为上下两册,以便更适合于教学计划的要求。体例上也作了改动,把文選各篇的说明移作注解,或迳行删去。我们的修订工作除充分地吸收专家们和各校的意见,进行必要的修改外,还趁此机会再深入发现问题,改写了不少的地方,上册增加了一个单元,其他单元也进行了部分的改写。因此,直到同年7月底,才算把上册修订完毕。
本书全稿曾请叶圣陶先生审阅。
总起来说,这一本《古代汉语》上册已经四易其稿。我们知道其中的缺点还是很多的;如果有若干成续的话,那是和党的领导分不開的,也是和全国专家们以及担任古代汉语的教师同志们的鼓励和帮助分不開的。我们编写小组虽然祇有九个人,但是这一本书的编成,则有千百人的劳动在内。我们谨在这里向曾提宝贵意见的专家们和同志们表示深切的谢忱。
最后,我们希望读者特别是从事古代汉语教学工作的同志们随时不吝赐教,让我们能够根据广大群众的意见来修订这本书,使它逐渐趋于完善。
王力
1962年7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