社会学
置身事内 豆瓣 谷歌图书
8.6 (282 个评分) 作者: 兰小欢 上海人民出版社 2021 - 8 其它标题: 置身事内:中国政府与经济发展
“在成功的经济体中,经济政策一定是务实的,不是意识形态化的。是具体的,不是抽象的。”
直面真问题、深究真逻辑的复旦大学经济学“毕业课”
☆ 连接抽象经济学理论与中国发展实际
在市场机制不完善的情况下,如何实现可行的动员与资源调配,推动经济增长?
在确保增长的过程中,如 何获得更多资源和时间去建设和完善市场经济?
☆ 结合学界前沿研究与一线调研经历
扼要论述+延伸阅读指引,满足弹性认知需求
生动解说光伏、面板等行业案例,清晰复盘宽窄巷子、华夏幸福等建设经验
☆ 微观机制+宏观现象 双重维度串联中国经济生活中中知识与现象的碎片
理解地方政府经济治理的决策与行动逻辑
解读城市化、房价、贫富差距、债务、国内外贸易生态等现象背后各种要素的联动
☆ 从热闹的政经新闻中看出门道,从枯燥的政府文件中觉察到机会。
“了解政府认为应该怎么办,比了解‘我’认为应该怎么办,重要得多。”
------------------------------------------------------------------------------------------------------
本书是是兰小欢多年教学、调研与研究内容的凝练,将经济学原理与中国经济发展的实践有机融合,以地方政府投融资为主线,深入浅出地论述了中国经济的发展,笔触简练客观,并广泛采纳了各领域学者的最新研究成果。全书分上下两篇。上篇解释微观机制,包括地方政府的基本事务、收支、土地融资和开发、投资和债务等;下篇解释这些微观行为与宏观现象的联系,包括城市化和工业化、房价、地区差异、债务风险、国内经济结构失衡、国际贸易冲突等。最后一章提炼和总结全书内容。
通过对中国政治经济体系的论述,作者简明地刻画了地方政府进行经济治理的基本方式,并指出,中国政府通过深度介入工业化和城市化的进程,在发展经济的同时逐步推动了市场机制的建立和完善,以一种有别于所谓发达国家经验的方式实现了经济奇迹。基于对改革历程与社会矛盾的回顾与分析,作者也在书中对当前推进的市场化改革与政府转型进行了解读,帮助读者增进对中国发展现实的把握。
致命的自负 豆瓣 谷歌图书 Goodreads
The Fatal Conceit 所属 作品: 致命的自负
8.7 (27 个评分) 作者: [英] 哈耶克 译者: 冯克利 / 胡晋华 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 2000 - 9
1978年,年届80高龄,与形形色色的社会主义战斗了一生的哈耶克,希望让这场论战有个了断。他设想举行一次正式的大辩论,地点很可能是在巴黎,让社会主义的主要理论家与知识界中赞成市场秩序的领军人物对垒。他们所要讨论的问题是:“社会主义是错误的吗?”赞成市场秩序的人将会证明,不管是以科学、事实还是逻辑为根据,社会主义都是错误的,而且历来如此;本世纪社会主义思想在许多实践领域的应用屡屡遭受的失败,从整体上说便是这些科学谬误的直接后果。哈耶克把支持自由市场的主要论点写在一份宣言里,然后又压缩成了这本小书。
走出中东 豆瓣 Goodreads
所属 作品: 走出中东
8.8 (25 个评分) 作者: 周轶君 译者: 有2018年5月5印本 中信出版集团 2017 - 8
资深国际记者 十年后重返中东
以世界的眼睛回望故园
【编辑推荐】
本书2016年在台湾上市,荣获《亚洲周刊》2016年度好书。梁文道、刘瑜、《东方历史评论》等合力推荐。内地版本增加50幅图片,全彩印刷,真实还原这个时代所经历的逆转、混乱与动荡。
周轶君为国内读者打开一扇了解伊斯兰世界的窗户,她作为华人新闻界中第一线国际经验最丰富的记者,带来最真实的中东与世界。作者既有专业的记者视角,也有细腻的女性视角,细读中东的过去与现在,以及世界上其他充满变革的地区,
作者遍访16个国家,与135位人物交谈,写出一百多篇采访,讲述的并非变革原理,而是大时代中小人物的故事。由独裁者与小市民、军人与信徒、男人与女人述说的真实故事,展现了变革之中个人的喜怒哀乐。
虽写的是中东与西欧国家,但对于作者而言,也在寻找自身问题的解答。体察不同生活、制度,均是为了重新认识自己心系的那片故园。后记中提到“我总是在别人的街头,联想自己的庙堂。千万里找寻大千世界的,心里其实都装着一个故园。”
【内容简介】
与中东的情缘召唤周轶君回到出发的原点:土耳其、埃及、巴林、利比亚、伊朗、尼泊尔……一站接一站,地覆天翻。尼泊尔改制、伊拉克重建、阿拉伯之春、乌克兰战争、委内瑞拉的阴影、列支敦士登公投、英国女王存废等全球重大变革事件在书中一一展现。身历16个国家,访问135位人物后,周轶君由中东落笔,荡至全球各大新闻热点地区,她冒着性骚扰、歧视、甚至汽车炸弹的危险,为这个时代正在经历的逆转、混乱与动荡,做了普遍描绘。她以客观、真实、思辨的笔触,记录下每个人在历史转折中的处境、变迁中的笑声与泪影。拉开时间的距离,每一瓢变革的滋味,冷暖自知。
【名人推荐】
梁文道╱作家:
在我所认识的跑国际线的记者朋友之中,周轶君最能掌握冷静与同情之间的巧妙平衡。于是她这部《走出中东》,扰乱了吾人僵固的视界,反而却因此构成了我们前路的警示。简单的讲,在观看世界的时候先把过于庞大的自我放在一边,并不是为了如其所是的‘客观’,而是为了得到更多出乎意料的联想。那些联想,对自己说不定才因此变得有教益。
刘瑜╱清华大学政治系副教授:
周轶君去过很多我们没去过的地方,见过很多我们没见过的人,听到过很多我们没听到的声音。从利比亚到埃及,从英国到尼泊尔,她以生动细腻的笔调将我们带入很多重大国际事件的现场,并以其冷静深入的分析引领我们思考世界前进的方向。
《东方历史评论》:
周轶君在很多方面都称得上我们时代最优秀的国际观察者,因为她超越部落狭隘思维的全球眼光,对理念和事实、历史和当下的无限好奇,也有不为炮弹所扰的冷静理性,和与之共存的人道悲悯。如果没有一批周轶君这样,具有真正的全球眼光和理解他族之能力的作者,中国就谈不上是一个现代大国。她清晰地讲述了中国与看似遥远的中东之间紧密而隐秘的关系,丰富密集的观察、阅读和极简的写作使她的书坚实而迷人。”
40%的工作沒意義,為什麼還搶著做? 豆瓣 谷歌图书 Goodreads
BULLSHIT JOBS 所属 作品: 毫无意义的工作
8.3 (33 个评分) 作者: 大衛.格雷伯(David Graeber) 译者: 李屹 商周出版 2019 - 1 其它标题: 40%的工作沒意義,為什麼還搶著做?論狗屁工作的出現與勞動價值的再思
狗屁工作的蔓延與膨脹如同病毒,充塞在我們社會的每一個角落。
沒有什麼比自己的工作從根本上就無用、對這個世界毫無貢獻更讓人沮喪的了。
恐怖的是,這是多數人所面臨的命運……
敬告全體冗員:廢的不是你,是那些毫無價值的狗屁工作!
★ 德國亞馬遜政治及社會學類、政治經濟類排行榜第一名
☆ 德國時代週報選書
★ 美國亞馬遜財金類排行榜第一名
☆ 英國亞馬遜經濟類排行榜第一名
★ 法國亞馬遜政治、企業投資類排行榜第一名
狂掃多國亞馬遜排行榜 No.1,報刊媒體瘋狂熱議,全球社畜含淚推薦
《債的歷史》大衛.格雷伯最新力作,顛覆你對工作的想像!
「《狗屁工作》是現代職場的大揭露,充滿各行各業從業人員真心告白。「涼差」不一定是「爽缺」,無所事事的工作不只是「廢」,員工還得費力假裝忙碌,瞎忙於一些瑣碎無聊的細節。這一類的狗屁工作誤國誤民,有時還帶來更例如金融海嘯的災難。」──何明修,臺灣大學社會學系教授
專文介紹  臺灣大學社會學系教授 何明修 /文化與政治評論人 張鐵志
有用推薦     清華大學人類學系助理教授 方怡潔
社會學家、作家 李明璁
主持人 陳嘉行(焦糖)
台灣勞動與社會政策研究協會執行長 張烽益
清華大學經濟學系教授 劉瑞華
-----------------------------------------------------------------------------------------------------
◆ 為何這份工作明明爛透了,卻無法說出口?
◇ 強調效率利益至上的私營企業,冗員數竟然會比公部門還多?
◆ 「怨人有,笑人無」的全球民粹反智氛圍,居然也跟工作有關?
工作好無聊!這工作根本就是狗屁,有做沒做哪有差!你是不是也這樣怒吼千百次了?1930 年凱因斯曾預言,科技發展將讓人類工時變短,但這個願景並未實現:全世界發明了各式各樣叫不出名堂的「服務性」職業,各種諮詢、顧問、仲介、行政……根據統計,竟有高達 40% 的人在做這類工作。受訪者對自己工作的枯燥乏味感到絕望,感覺不出自身貢獻,「少了我根本沒差」。
上述「狗屁工作論」的發想源自 2013 年格雷伯一篇網路刊文。該文一推出後轟動全球,兩周內轉發逾百萬次,更在短時間內被譯成十幾種語言,甚至驚動主流財經媒體為文回應。全世界各地人士紛紛寄信給格雷伯,分享自身的狗屁工作經驗,讓他決定擴大該文篇幅,撰寫成一本書。本書中他援引諸多真實案例,將數年來的觀察、研究與反思悉數呈現。他舉出狗屁工作的五大類型,分析職員無可奈何的困頓心態,更回到歷史追溯資本社會及馬克思勞動價值論隱含的瑕疵,探討此類工作大量增生之因,以及為何政府不去遏止這類現象。他認為,狗屁工作貶抑了人的存在價值,更助長了當前社會反智民粹對立。狗屁工作是理解當代社會病徵的一個重要現象,所有人都應該正視這個從來沒人願意好好關注的問題。承繼他的犀利風格,本書將再度扭轉既定觀念,是新時代必讀的工作思維書。
-----------------------------------------------------------------------------------------------------
國外讚譽
機敏,極富魅力。──《紐約客》雜誌(The New Yorker)
開創全新想法、激發群眾辯論的大師。—Slate
令人驚奇的原創思想家……總能以機敏風趣的口吻,傳達複雜的想法。—The Telegraph (UK)
對我們的工作生活一次發人深省的盤檢。──《金融時報》
記錄諸多悲慘個案之餘,這本書就像一幅肖像畫,畫出了這個社會忘了自身存在為何的面貌。──《衛報》
這本書想問,是否有個更好的方式能組織起全世界的工作──確實是個好問題。──《紐約時報》
既滑稽又活靈活現,點出了我們既定價值的一次文化轉移。──《紐約郵報》
這可能會是你今年讀到最棒的一本非小說書。記得別告訴你老闆就好。──The Globe and Mail
每一位千禧世代及Z世代的新科畢業生都該讀這本書……格雷伯以學院式的嚴謹但清爽易讀的文筆,帶我們理解這些似是而非又容易被誤解的狗屁工作。──網路媒體 Salon.com
先不管皮凱提或馬克思了。在社畜經濟底下,格雷伯說這一切都是狗屁……對那些做類似機器人煎肉排這種鳥工作、每分每秒都是煎熬的白領階級來說,這本書提供了一些指引。──科克斯書評(Kirkus Reviews)
國內推薦
揭露無用勞動的空虛價值,逼視無謂工作對人性消耗。──張烽益,台灣勞動與社會政策研究協會執行長
我早知道有些人做的事根本是狗屁工作,這本書提醒我,應該想想自己做的事會不會也是如此。──劉瑞華,清華大學經濟學系教授
理解媒介 豆瓣
Understanding Media: The Extension of Man (critical edition) 所属 作品: 理解媒介
8.2 (16 个评分) 作者: [加拿大] 马歇尔·麦克卢汉 / 注释点评:特伦斯•戈登(Terrence Gordon) 译者: 何道宽 译林出版社 2011 - 7
《理解媒介:论人的延伸(增订评注本)》是“20世纪为数不多的重要思想著作之一”。这是神使墨丘利的杰作,洞悉未来,深入分析,是思想史转折的路标。麦克卢汉将传播媒介作为主要动因,以异乎寻常的方式解释历史。他认为,媒介是塑造历史和社会的隐蔽力量,常常被人忽视;媒介的“讯息”在于其如何“扭曲”现存的社会秩序;由于忽视媒介,我们常常对其熟视无睹,被其遮蔽,这是“书面文化”或西方式感知能力的失败。书面文化执著于媒介的内容,它必须在新的电子环境里革故鼎新。麦克卢汉邀请我们抛弃旧的思维习惯,采纳感知和知识的新标准。
《理解媒介:论人的延伸(增订评注本)》初版于1964年,麦克卢汉借以登上世界舞台,成为我们时代最杰出的公共知识分子之一。在这部极富胆略的著作里,他把媒介解释推向新的高度。他向我们发出挑战,让我们与他一道纵身投入他所谓的“创新认知过程”。
零年:1945 豆瓣
Year Zero: A History of 1945 所属 作品: 零年:1945
8.8 (37 个评分) 作者: [荷] 伊恩·布鲁玛 译者: 倪韬 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 2015 - 1
《零年》是对作为二战尾声的1945年所发生的事的回顾。一个世界走到了尽头,另一个焕然一新且前途未卜的世界正徐徐拉开大幕。世界各地都在上演政权更迭,无论是亚洲,还是欧陆大地,均随处可见。之后的权力斗争往往相当残酷,在这一过程中,诞生了我们所熟知的现代世界。
这一变革的规模几乎难以想象。纵观全球,大城市沦为一片废墟,饿殍遍野,人口大幅衰减,生活颠沛流离。人们开展了大范围的无情报复。与此同时,难以估量的损失已成过去,光复掀起了无以伦比的喜庆狂潮,人们前所未有地纵情欢乐。1945年的一系列事件孕育了欧洲福利国家、联合国、去殖民化运动、日本和平主义以及欧盟。战胜者将社会、文化和政治“再教育”强加给战败者,力度之大,几乎史无前例。这种做法多半未经过深思熟虑,但正如伊恩•布鲁玛向我们呈现的那样,以事后之明来看,这些举措实际上还是较为开明、人道和有效的。
这部作品布局宏大,人物故事跌宕起伏。书中,作者信手拈来地谈及亚欧两地的影视艺术作品。也许没有人比伊恩•布鲁玛更适合撰写《零年》这本书了,这是他的力作。
最好的告别 豆瓣 Goodreads
Being Mortal: Medicine and What Matters in the End 所属 作品: Being Mortal
8.9 (268 个评分) 作者: [美国] 阿图·葛文德 译者: 王一方 主编 / 彭小华 浙江人民出版社 2015 - 7
当独立、自助的生活不能再维持时,我们该怎么办?在生命临近终点的时刻,我们该和医生谈些什么?应该如何优雅地跨越生命的终点?对于这些问题,大多数人缺少清晰的观念,而只是把命运交由医学、技术和陌生人来掌控。影响世界的医生阿图•葛文德结合其多年的外科医生经验与流畅的文笔,讲述了一个个伤感而发人深省的故事,对在21世纪变老意味着什么进行了清醒、深入的探索。本书富有洞见、感人至深,并为我们提供了实用的路线图,告诉我们为了使生命最后的岁月有意义,我们可以做什么、应该做什么。
作者选择了常人往往不愿面对的话题——衰老与死亡,梳理了美国社会养老的方方面面和发展历程,以及医学界对末期病人的不当处置。书中不只讲述了死亡和医药的局限,也揭示了如何自主、快乐、拥有尊严地活到生命的终点。书中对“善终服务”“辅助生活”“生前预嘱”等一系列作者推崇的理念,都穿插在故事中作出了详尽的说明,相信会给老龄化日益加剧的中国社会以启迪。
众多专家、媒体推荐。创新工场CEO李开复:作为一名医生,阿图•葛文德关注的是医疗的局限以及人的尊严。作为凡人,我们都将面对人生的终点,《最好的告别》给我们重要的启示。《新知》杂志主编苗炜:希望大家有机会能看看阿图•葛文德医生的著作,他能帮助我们更好地理解医学,知道医学的局限和可能。畅销书作家马尔科姆•格拉德威尔:这是阿图•葛文德最有力,也最感人的一本书。《自然》杂志:难得读到这样一本发人深省的书。
[编辑推荐]
亚马逊年度好书、《纽约时报》畅销书。
人终有一死,如何向死而生。“全球十大思想家”、美国著名外科医生划时代之作。
奥巴马、李开复、余华、刘瑜、苗炜力荐。
湛庐文化出品。
2019年3月5日 已读
非常沉重的话题,衰老,癌症,死亡,与姑息疗法。人们小心翼翼地在安静的善终和痛苦的活着之间如履薄冰。
伦理 医学 死亡 社会学 美国
疯癫与文明 豆瓣
Folie et Déraison: Histoire de la folie à l'âge classique 所属 作品: 疯癫与文明
9.1 (86 个评分) 作者: [法] 米歇尔·福柯 译者: 刘北成 / 杨远婴 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 2003 - 1
这部著作是对知识的清洗和质疑。 它把“自然”的一个片断交还给历史,改造了疯癫,即把我们当作医学现象的东西变成了一种文明现象。……实际上,福柯从未界定疯癫;疯癫并不是认识对象,其历史需要重新揭示;可以说,它不过是这种认识本身;疯癫不是一种疾病,而是一种随时间而变的异己感;福柯从未把疯癫当作一种功能现实,在他看来,它纯粹是理性与非理性,观看者与被观看者相结合所产生的效应。 疯癫不是一种自然对象,而是一种文明产物。没有把这种现象说成疯癫并加以迫害的各种文化的历史,就不会有疯癫的历史。
同性恋健康干预 豆瓣
作者: 高燕宁 编 复旦大学出版社 2006 - 6
《同性恋健康干预》收录了国内第一门同性恋主题课程:复旦大学研究生课程《同性恋健康社会科学》自2003年秋开课以来两年多课堂演讲的全部内容,其中有白先勇先生亲自讲《孽子》,李银河教授与大家讨论《同性恋亚文化》和同性恋要不要结婚,张北川教授纵观同性爱理论与社群发育,潘绥铭教授话说中国性文化转型中的同性恋,童戈先生深谈男同性恋的文化重构,秦士德教授漫谈性爱有度,周丹律师综述同性恋与法,一位同性恋人士说自己的心里话,一位父亲谈自己的儿子,二言先生由同性恋研究讲到恐同偏见的防艾影响,杜聪先生关注男男性行为防艾健康干预,袁子能先生志愿帮助受“双重歧视”的人们,曹宁校主管技师搭建“同志”交流平台等。
2016年11月25日 已读
这本书讲了一些最基本的关于中国同性恋自我认知和社会现状的事情,可就是这点最基本的事情,其实很多同志都搞不清楚。
中国 同志 同性恋 张北川 李银河
人间采蜜记 豆瓣
所属 作品: 人间采蜜记
7.9 (69 个评分) 作者: 李银河 江西人民出版社 2015 - 8
著名社会学家李银河的自传,坦诚而通透地讲述自己的一生。
李银河是中国社会科学院研究员、博士生导师;然而,很少有人知道,由于“文化大革命”,她只读到初二就中断学业,参加串联、去内蒙古兵团插队,还在山西农村种了两年地。
李银河和王小波的爱情几乎无人不知,却少有人知道这段爱情是怎样开始的。二十多岁时,李银河已经在中南海国务院工作,在《人民日报》上发表文章,前程似锦;与此同时,王小波只是个街道工人,二人的地位可谓云泥之别。李银河却毫不在意,幸福地认为:“我和他就是一个男版灰姑娘的故事嘛。我早就看出来,我的这个灰姑娘天生丽质,他有一颗无比敏感、无比美丽的心,而且还是一个文学天才,早晚会脱颖而出。”正如王小波所说:“真正的婚姻都是在天上缔结的。”
近期,李银河现任伴侣“大侠”的曝光引发热议。对此,李银河认真地声明:“大侠”是跨性别者,生理女性,心理男性,应该被称为“他”。大侠和李银河领养了一个可爱的孩子,一家三口过着其乐融融的生活。
李银河本人并非同性恋者,却始终为同性恋者的利益而奔走呼号,不为名,不为利,只为对自由的追求和信念。你可以不赞同她的观点,但不得不佩服她的坚持与勇气。
她说:“人间如花丛,我只是从中采撷一点点精华,对其他的一切不去理睬。一生只有短暂的几十年,要好好享用自己的生命。自由奔放,随心所欲。”
编辑推荐:
在生于五十年代的中国人里,李银河是非常特别的。
她经历了那一代人的集体记忆:“文化大革命”、插队、下乡,在物质和精神的沙漠里都受过磨砺。
然而,与那一代很多人不同,李银河没有愤世嫉俗,而是始终平和,热爱阅读和艺术,追求自由和美丽。
在很多人眼中,李银河这位学者总是和敏感话题联系在一起:同性恋、性学、女性主义……
有人对她爱之入骨,有人对她嗤之以鼻。
她的一生,在很多人眼里是惊世骇俗的传奇;然而李银河自己讲来,平平静静,朴实通透。
看完这本自传,你会认识到一个真实的李银河——一个可爱的老人,单纯而真挚,优雅而睿智。
独家收录近三十幅珍贵照片,包括童年时期、内蒙古插队时期、与王小波在美国旅游生活照、与现任伴侣“大侠”及养子壮壮的温馨家庭照等,其中不少是首度披露。
共同的底线 豆瓣 Goodreads
9.2 (42 个评分) 作者: 秦晖 江苏文艺出版社 2013 - 3
《共同的底线》的宗旨是从“主义”、“文化”与“部门”的分析中,结合我们特定的“问题”来论证持守底线的意义。
“共同的底线”并不是调和折中。虽然我并不反对调和折中,正如我既不反对自由主义也不反对社会民主主义一样。也许将来在自由主义与社会民主主义之争成为真问题时,我会持某种有原则合逻辑的折中态度,但是现在,我们需要持守底线。
消费社会 豆瓣
所属 作品: 消费社会
8.8 (13 个评分) 作者: [法国] 让·鲍德里亚 译者: 刘成富 / 全志钢 南京大学出版社 2001 - 5
这部专著围绕消费这个中心对包括美国在内的西方社会进行了详尽而深刻的剖析,向人们揭示了大型技术统治集团是如何引起不可遏制的消费欲望,并在此基础上对阶级社会里的各个阶层重新进行了划分。内容包括物的形式礼拜仪式,消费理论,大众传媒文化等。
亚文化 豆瓣
Subculture : the meaning of style 所属 作品: 亚文化
7.4 (12 个评分) 作者: [美] 迪克·赫伯迪格 译者: 胡疆锋 / 陆道夫 北京大学出版社 2009 - 4
《亚文化:风格的意义》是亚文化研究的经典著作。作者是迪克·赫伯迪格(Dick Hebdige)(1954-),为文化研究的发源地--伯明翰学派--的重要成员,现为美国加州大学圣塔芭芭拉分校(UCSB)电影系教授,科际整合人文中心(Interdisciplinary)主任。《亚文化》文笔优美,雅俗共赏。它在传统文本细读的基础上,熟练运用符号学、结构主义和后结构主义理论,对朋克、垮掉的一代、无赖青年、摩登族、光头党等英国青年亚文化个案,对亚文化的功能、风格的来源、亚文化的意义、亚文化的抵抗和收编方式、风格的构成方式等进行了精辟的分析。
虐恋亚文化 豆瓣
所属 作品: 虐恋亚文化
8.0 (63 个评分) 作者: 李银河 今日中国出版社 1998 - 1
“虐恋”,西方称之为sadomasochism(简称SM),统指与施虐、受虐相关的意识与行为。“虐恋”一词是由中国的老一辈社会学家潘光旦先生首先提出的,但直到二十世纪末,李银河的《虐恋亚文化》才真正为我国填补了这项研究的空白。
在《虐恋亚文化》一书中,作者系统地介绍了西方的虐恋现象及其意义。全书共分六章:“虐恋亚文化”——描述了虐恋的规模、特征、历史变迁及其社会处境。“虐恋个案”——根据性别的不同将虐恋个案划分为五类进行了分别介绍。“虐恋作品”——介绍并分析了从主流文学到地下文学中的虐恋描述。“虐恋成因”——将西方学者对虐恋现象的解释作了介绍与分析。“虐恋政治”——介绍了西方人针对虐恋的不同政治立场。“虐恋的启示”——作者从多个角度(权利关系、宗教精神、性解放等)介绍了虐恋对我们的启示。
作者将虐恋定义为:“它是一种将快感与痛感联系在一起的性活动,或者说是一种通过痛感获得快感的性活动……所谓痛感有两个内涵,其一是肉体痛苦(如鞭打导致的快感)……其二是精神的痛苦(如统治与服从关系中的羞辱所导致的痛苦感觉)。”
在序中,作者认为“……性思潮中最具革命意义的有两个分离,其一是将性快感与生殖行为分离开来……其二是将性快感及其它身体快感与生殖器官分离开来……而虐恋的意义之一就在于它使快感与生殖器官相分离……”。简明清晰地概括了虐恋的革命意义。
作者认为“虐恋还有一个重大的哲学意义:对人性中非理性方面的揭示……虐恋就有点象艺术,它是生活的艺术,是性的艺术。”
作者在第一章描述了虐恋的十二个特征,第一个也是最重要的特征是“参与者使自愿的”。作者认为“这就是真正的暴力及其施暴者、受害者与虐恋关系的根本区别之所在”。
该书有一点遗憾之处——没有介绍中国传统文化中的虐恋现象,虽然中国传统文化对虐恋现象基本上羞于启齿,但在各类民俗小说中却有一定的反映。
关于虐恋的成因,作者介绍了一些解释,包括欲望快乐因素、生理因素、童年经历、攻击性、焦虑感和恐惧感、负罪感、对爱的渴求、权力关系。但有一点作者没有提到:从进化论的角度看,一种快感形式的出现总是伴随着生存与繁衍的利益。然而虐恋表面上看非但没有生存与繁衍的利益,反而不利于生存与繁衍——受虐倾向可导致受伤,施虐倾向可导致反抗,而且由于虐恋快感对性交快感的替代作用,真正起到繁衍作用的性行为会相应减少。这种不利于生物个体生存的现象在进化论上如何解释呢?
笔者认为若将虐恋的定义改为“将快感与羞辱感联系在一起的性活动”,可在此基础上提出一个假设。如下:人的大脑是一种复杂的神经网络,具有高级的联想学习能力,通常喜欢将相似的事物联系起来,成语“爱屋及乌”就是这个含义。如果有一种事物通常与性相关,而性又与快感相关,人在无意识当中就会把该事物与快感直接联系起来,从而只要该事物一出现,人根本不必通过性就会有快感。如恋物癖将内衣裤(与性器官接触的物品)与快感的直接联系起来。而虐恋是一种建立在羞辱感上的行为,羞辱感通常与性活动紧密相关,因此人在无意识中会将虐恋与快感联系起来。虐恋与快感的联系虽然不利于生存,但如果要消除这种联系,就要消除羞辱感与性活动之间的联系,而消除羞辱感与性之间的联系不利于人类繁衍(至于为什么不利,代价多大,不少关于人 类性的进化的书都有介绍),因为消除羞辱感付出的代价比虐恋付出的代价还要大,通过长期的自然选择,人类保留了一定的羞辱感,虐恋就相伴而生了。
该书体现了李银河治学的一贯作风——严谨、求实、不轻易作价值判断。第一次听说李银河的名字,是因为她是王小波的夫人。然而现在看来,其才华与影响力应远超王小波了。
虐恋在中国人的心中基本被归类于变态的范围,这与一衣带水的邻国——日本形成了强烈的反差(日本动画片《蜡笔小新》都有虐恋内容),因此该书的出版对国人性观念的提高具有重大意义,也为国内学者的相关社会学研究提供了一个良好的跳板。
摘自《光明日报》
同性恋亚文化 豆瓣
所属 作品: 同性恋亚文化
7.8 (26 个评分) 作者: 李银河 今日中国出版社 1998 - 1
同性恋是一种跨文化而普遍存在的现象。同性恋者作为一种非主流的文化群体,具有独特的行为规范和方式。无论从同性恋活动对家庭和社会关系各个方面的影响程度,还是同性恋者在社会总人口中所占的比例来看,同性恋研究都是一个不容忽视的领域。作者多年来致力于对中国同性恋现象的深入研究,其学术观点受到国内外同行的重视和肯定。本书是国内社会学界在同性恋研究领域最早的成果之一。
我愛偷窺 豆瓣
The peep diaries: how we’re learning to love watching ourselves and our neighbors 所属 作品: 我爱偷窥
作者: Hal Niedzviecki 译者: 黃玉華 立緒 2012 - 2
一本讓人忍不住想按讚、分享的「窺視心得報告」
本書作者霍爾.尼茲維奇(Hal Niedzviecki)以詼諧又尖銳的筆觸深入窺視世界;為了深入窺視世界一探究竟,在住家周圍裝設監視器、在老婆車上裝GPS定位系統、僱用私家偵探調查自己,加入各個社交網站、在聊天室貼文、開設部落格、窺探鄰居、應徵上真人秀節目、和在網路張貼裸照的空巢期夫婦一起喝酒、舉辦臉書「朋友」派對。本書內容包含一部分作者的網路世界遊記、一部分的日記、一部分的思索與社會史、加上多位比小說角色更離奇的真實世界人物的採訪。
本書反映了越來越多人的渴望與困惑,讓他們願意用私生活細節換取情感的宣洩、他人的注目、甚至遠播的臭名。人們開始費盡心思包裝自己的形象,甚至開始把自己想成是產品,會認真去想:「我現在要更新什麼,能讓我得到更多粉絲、點閱數,或是有人來邀我上電視?」
我們究竟從什麼時候開始,跨越了分享的界線,最終變成過度分享?
世界各地興起的選秀節目,美國真人實境秀節目高達數百個;Justin.TV的創辦人賈斯汀在頭上裝置攝影機,將自己一天24小時的生活在網路上全程轉播,並公佈手機號碼隨時接受陌生人傳簡訊來給他建議;加拿大一位兼任家教的中年婦女每逢假日便和丈夫到全世界各地著名景點拍全裸照片,並放到色情網站Voyeurweb上,每天吸引全球超過五百萬人次點閱……
這種過度分享的「窺視文化」(Peep Culture)是一種快速興起的現象,而「塑造一個適於被窺視的形象」與「窺視他人」則已成了全(地球公)民運動。
本書同時讓我們在滿足窺視欲望的同時反思:那永無止盡揭露個人資訊的自戀衝動究竟所為何來?從而呈現科技是如何戲劇性地改變我們對於隱私、個體、甚至人性的觀念。
如果你發現自己無法停止上臉書、推特、YouTube貼文,又覺得這種生活不太對勁;小心,「楚門的世界」或許正在你生活中即時上映!
乌合之众 豆瓣 Goodreads
The Crowd: A Study of the Popular Mind 所属 作品: سيكولوجية الجماهير
7.5 (406 个评分) 作者: [法] 古斯塔夫·勒庞 译者: 冯克利 中央编译出版社 2011 - 5
古斯塔夫・勒庞 Gustave Le Bon(1841-1931) 法国著名社会心理学家。他自1894年始,写下一系列社会心理学著作,以本书最为著名;在社会心理学领域已有的著作中,最有影响的,也是这本并不很厚的《乌合之众》。古斯塔夫・勒庞在他在书中极为精致地描述了集体心态,对人们理解集体行为的作用以及对社会心理学的思考发挥了巨大影响。《乌合之众--大众心理研究》在西方已印至第29版,其观点新颖,语言生动,是群体行为的研究者不可不读的佳作。
社会心理学 豆瓣 Goodreads
Social Psychology 所属 作品: 社会心理学
9.3 (64 个评分) 作者: [美国] 戴维·迈尔斯 / 周晓虹 译者: 张智勇 / 乐国安 人民邮电出版社 2006 - 1
《社会心理学》这本书被美国700多所大学或学院的心理系所采用,是这一领域的主导教材,已经成为评价其他教材的标准。
这本书将基础研究与实践应用完美地结合在一起,以富有逻辑性的组织结构引领学生了解人们是如何思索、影响他人并与他人建立联系的。是人们了解自身、了解社会、了解自己与社会之间关系的最佳的指导性书籍。
异类 豆瓣 Goodreads
Outliers: The Story of Success 所属 作品: 异类
7.3 (43 个评分) 作者: [加拿大] 马尔科姆·格拉德威尔 译者: 季丽娜 中信出版社 2009 - 6
在《异类》一书中,作家格拉德威尔对社会中那些成功人士进行的分析,让读者看到了一连串颇感意外的统计结果:
英超联赛大部分球员都在9月至11月出生;
比尔·盖茨和史蒂夫·乔布斯都出生在1955年;
纽约很多著名律师事务所的开创者竟然都是犹太人后裔,并且他们的祖辈大多是在纽约的服装行业谋生。
为什么对那些成功人士进行的统计结果会这样一致“意外”?这是因为:
英超球员注册时间是9月。在同龄的球员中,9月份出生的人实际上比8月份出生的人几乎大了一岁,一岁的差距对他们的职业生涯有着不可低估的影响;
1955年前后正是计算机革命的时期,如果你出生太早,就无法拥有个人电脑,如果出生太晚,计算机革命的好机会又被别人占去了;
犹太人律师事务所的成长,是因为他们正赶上企业重组的法律诉讼出现革新的时候,而他们移民到美国的祖辈们的经历又让他们出色地掌握了抓住机遇的能力。
因此,那些奇才异类,他们之所以神奇,得感谢机遇的眷顾。不过,除了机遇之外,他们的成功还需要上辈人的文化熏陶:中国人的数学之所以比西方人的数学成绩优秀,得意于中国人根植水稻的勤劳精神和汉字读音的简洁明了。韩国人在20世纪90年代初期较高的飞机失事率,也是因为韩国上下级之间过于严格的等级制度造成的,韩国较为严格的等级制度使得机长的助手发现险情时,无法第一时间向上级明确地汇报。
如果不听听性格比较张扬的格拉德威尔怎么说,绝对不会想到我们对成功的理解还那么原始。正如格拉德威尔在另外一个例子所说的,如果没有机遇和环境的熏陶,即便是世界上智商达到195的人(爱因斯坦的智商是150)也只能做一份年收入6000美元的保安工作。
因此,从《异类》一书中,你能体会到机遇对成功是如此的重要。格拉德威尔为读者指出了成功之路的方向,但怎样把握这份机遇,每个人都需要仔细思考,毕竟,不同人拥有不同的机遇。
阶级与分层 豆瓣
作者: (英) 克朗普顿 译者: 陈光金 复旦大学出版社 2011 - 3
《阶级与分层》(第3版)将讨论经济和当代社会的变革,包括讨论政治和经济新自由主义及其影响,以及社会发展的理论,如探讨“个性”和“文化转向”等问题。这一版的新一章着眼于社会文化,以阶级分析的方法,来探索社会新的发展、社会流动、教育机会,以及社会两极分化等。随着全球化以及政治、经济新自由主义与日俱增的影响,对“阶级分析”的兴趣的复型,更广泛地伴随着对阶级文化和文化主义解释的更大兴趣。《阶级与分层》(第3版)一书从阶级与分层分析的方法、阶级分析的历史、测量“阶级结构”、“阶级”概念的死亡预言与复兴、阶级与文化、家庭与阶级、不平等与阶级等方面概览了阶级与分层分析的看法。如何深入认识“阶级与分层”,这对于在走不同于西方工业化道路的中国来说。具有当下迫切和重要的意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