社会
人间世 第一季 (2016) 豆瓣
9.3 (193 个评分) 导演: 周全
《人间世》是一场以医院为拍摄原点,聚焦医患双方面临病痛、生死考验时的重大选择、通过全景化的纪实拍摄,抓取一般观众无法看到的真实场景,还原真实的医患生态,人性化展现医患关系、全民参与、全民讨论的电视新闻纪录片。希望通过观察医院这个社会矛盾集中体现的标本,反应社会变革期,构建和谐医患关系的艰难前行,通过换位思考和善意的表达,展现一个真实的人间世态。
互联网之子 (2014) 维基数据 IMDb 豆瓣 Eggplant.place TMDB
The Internet's Own Boy: The Story of Aaron Swartz
9.2 (285 个评分) 导演: 布莱恩·耐本伯格 演员: 亚伦·斯沃茨 / 蒂姆·伯纳斯-李
其它标题: The Internet's Own Boy: The Story of Aaron Swartz / 斯沃茨的故事(台)
本片《互联网之子》讲的是编程天才和信息活动家 亚伦·斯沃茨 的故事。
从参与基础互联网协议RSS到联合创办Reddit,斯沃茨的足迹遍及整个互联网。
但斯沃茨在社会公正和政治组织方面的开创性工作,以及对信息存取的雄心壮志,
使他陷入了一场两年之久的法律噩梦。 亚伦的故事也触动了对他如雷贯耳的网络社区之外的人们。
消费社会 豆瓣
8.8 (13 个评分) 作者: [法国] 让·鲍德里亚 译者: 刘成富 / 全志钢 南京大学出版社 2001 - 5
这部专著围绕消费这个中心对包括美国在内的西方社会进行了详尽而深刻的剖析,向人们揭示了大型技术统治集团是如何引起不可遏制的消费欲望,并在此基础上对阶级社会里的各个阶层重新进行了划分。内容包括物的形式礼拜仪式,消费理论,大众传媒文化等。
怪诞行为学 豆瓣 Goodreads
Predictably Irrational: The Hidden Forces That Shape Our Decisions
7.9 (54 个评分) 作者: [美] 丹·艾瑞里 译者: 赵德亮 / 夏蓓洁 中信出版社 2010 - 9
我们是如何看待金钱的?是什么让华尔街的银行家们对经济看走了眼?是什么让人们超出自己的经济能力去借贷?非理性是如何驱使我们作出决策的?我们如何才能摆脱经济危机的困扰?传统经济学认为,我们都是理性的“经济人”,所作出的一切决策都是明智和*的。然而现实中,我们的种种匪夷所思的行为却远非传统经济学家所说的那样完美。
本书是《怪诞行为学》的升级版。书中,杜克大学行为经济学家丹·艾瑞里将心理学引经济学的研究中,用实验的方法彻底颠覆了主流经济学的“经济人”观,告诉我们非理性是人类的本能,是主宰人类行为和决策的隐形力量;非理性不是杂乱无章的,而是可以预测和把握的。在增订部分中,针对非理性如何影响我们的日常生活和公共政策,并导致2008年金融危机,作者从行为经济学的角度出发,提出了自己独到的见解。并告诉我们如何运用“可预测的非理性”提高日常生活的幸福指数,制定出摆脱当前经济危机的*政策。学会驾驭非理性,才是理性的始!
廉价 豆瓣
作者: [美] 埃伦·拉佩尔·雪尔 中信出版社 2010 - 9
《廉价:折扣文化的惊人代价》讲述我们一般人对折扣商品都有着一种难以抑制的情结,我们总是在不知不觉中去购买折扣商品。我们都渴望商品的成本越低越好、商品越便宜越好。但,你可曾想到——
折扣热潮抹杀了创造力
在追求低价的热潮中,更容易抹杀产品的创新性和创造力。因为我们追求「尽可能便宜」,造成制造工厂纷纷移至劳动成本较低的市场,牺牲了工匠主义和产品完整性的基本价值。相对的,我们的经济、政治和心理也付出了极大的代价。
认可折扣就是默许劣质产品的存在
血汗工厂不关心工作环境的危险性,不在乎商品的质量,也不在意产品能否持久。如果消费者与制造商一味追求低价,就是默许劣质产品的存在。
折扣让你的生活质量下降,收入减少
你家附近的大型超市、大卖场、平价商品店,可能就是让我们生活质量不佳,收入萎缩的原因之一。
廉价如此诱人,以至于我们已经忘记了自己曾经是多么坚定地怀疑过这个概念。鲁佩尔•雪尔从众多领域——历史、社会学、销售学、心理学,甚至是经济学本身——搜集证据,颠覆了传统的观点,揭开了有趣却又令人不安的矛盾之处,而且解释了深植于我们内心的廉价情结。
名牌至上 豆瓣
The Cult of the Luxury Brand
作者: [印] 拉哈·查哈 / [英] 保罗·赫斯本 译者: 王秀平 / 顾晨曦 新星出版社 2010 - 7
为什么亚洲人成了LV的提款接?
为什么打工族要节衣缩食买名牌?
为什么LV、GUCCI、CHANEL的商标格外大?
为什么奢侈品总能说服消费者花钱?
为什么亚洲人欧洲人一样爱买假名牌?
为什么中国人是所有奢侈品牌的希望?
梁文道《开卷八分钟》全力推荐
第一部全面揭示亚洲奢侈品消费内幕的专著
所有人都被“奢侈品病毒”感染,你也无法幸免。
Louis Vuitton成为日本新“国教”;韩国青年为了买名牌透支信用卡,因无力偿付跳楼自尽;中国大陆让几乎回天乏力的Dunhill咸鱼翻生;香港和台湾的贵妇排队三年,只为买到限量Birkin包;甚至河内的青年也以穿上Nike为荣。
政界高官、财富世家、经济新贵、普通白领、在校学生……奢华狂热横扫亚洲每一个国家的每一个阶层。全球800亿奢华消费额中一多半来自亚洲。欧洲血统的奢侈品牌成了亚洲人显示身份的唯一手段。
这一切究竟是如何发生的?
拉哈•查哈与保罗•赫斯特揭开了这个秘密。在奢华消费市场中浸淫多年的拉哈•查哈与保罗•赫斯特对亚洲奢侈品市场了如指掌,均是写作奢侈品主题的不二人选。本书内容翔实而确切,两位作者的文字明了顺畅,读起来让人手不释卷。
两位作者亲身对十多个国家和地区进行考察,与一百五十多个业内人士进行访谈,探索了亚洲奢侈品狂热背后的社会根源,“泄露”了奢侈品是如何做到一方面摆出限量的姿态,另一方面却把名牌包弄得几乎人手一只的“天机”,他们还查访了亚洲几个最著名的A货市场。
总之,只要你听过说Louis Vuitton,你就应该看看这本书。
理性乐观派 豆瓣 Goodreads
The Rational Optimist:How Prosperity Evolves
7.6 (16 个评分) 作者: (美)马特·里德利(Matt Ridley) 译者: 闾佳 机械工业出版社 2011 - 11
20世纪60年代人口爆炸和全球饥荒令人忧心忡忡,70年代资源枯竭甚嚣尘上,80年代酸雨来了,90年代轮到瘟疫。21世纪初,全世界为全球变暖集体焦虑。可是,这些恐慌(除了最后一个)全都来了又走了。人类只是运气太好吗?
主流的悲观论调宣称情况正在越变越糟,但他们已经这么说了整整两百年。
再看看实际情况。食品供给、收入和人均寿命步步走高,疾病、儿童死亡率和暴力事件轮番下降;生活必需品和奢侈品确实变得更便宜了;继亚洲摆脱贫困之后,非洲也跟上了它的脚步;互联网、手机和集装箱运输前所未有地丰富了人们的生活。生活实际上越变越好,全球皆然。
本书不光阐述了情况怎样越变越好,还解释了原因。繁荣来自人人为人人效力。始于十多万年前的交换和专业分工习惯,创造出加速改善人类生活水平的集体大脑。
这本大胆的书涵盖了人类的整个历史,从石器时代说到互联网,从旧制度的积重难返讲到蒸汽机的发明,从新近的人口爆炸谈到气候变化可能的后果。天灾人祸固然必不可免,但多亏了人类发明创造的无穷能力,21世纪必将实现巨大的经济繁荣,最可能发生的不是气候的灾难性变化,而是中国人、印度人、非洲人,都过得像美国人那样欣欣向荣。
小的是美好的 豆瓣
Small Is Beautiful
作者: [英] E·F·舒马赫 译者: 李华夏 译林出版社 2007 - 1
这是一本将人放在重要位置的经济学论述,一本直指心灵、抱持希望,并对未来彻悟的书。出版以来不但是畅销书,而且是世界经济学最具启发性和颠覆性的论述,其二十年前的论点,在今日看来仍切中时弊,历久弥新。在作者眼中,西方世界引以为傲的经济结构,不外乎个人追求利润及进步,从而使人日益专业化,使机构成为庞然大物,带来经济的无效率、环境的污染、非人性的工作环境。
作者因提倡中间技术,以小巧的工作单元及善用当地人力与资源的地区性工作场所等基础观念,为经济学带来全新的思考方向。
日本边境论 豆瓣
日本辺境論
7.0 (6 个评分) 作者: (日) 内田树 译者: 郭勇 上海文化出版社 2012 - 3
从此以后我们探讨日本的国民性,《日本边境论》是绕不开的著作。
——日本作家 养老孟司
《日本边境论》为日本知名学者内田树 的代表作品,也是迄今为止,论述日本人国民性的集大成之作。此书获2010年日本新书大奖第一名,入选“读过后觉得最有趣的书”,总销量超过1000000册,在日本国内被《朝日新闻》《产经新闻》《每日新闻》《读卖新闻》《每日经济新闻》等主流媒体长期跟踪报道,中文版尚未出版,就被《东方早报》《书城》《广州日报》《晶报》《中华读书报》等媒体先后报道,引起文化圈的广泛关注及讨论。
全书分为四部分,第一章从日本历史的角度,第二章从日本人的日常生活角度,第三章从日本人的哲学思想角度,第四章从日本语的语言特点角度,围绕这四个方面论述了日本人的“边境心态”( 即日本人总是喜欢置身于“边境”,在“外面”的世界里寻找自己不可抗拒的“中心”,这个中心有时是某个强大的国家,有时是某种强势的文化等)。
批评官员的尺度 豆瓣 Goodreads
Make No Law: The Sullivan Case and the First Amendment
8.8 (103 个评分) 作者: [美] 安东尼·刘易斯 译者: 何帆 北京大学出版社 2011 - 7
1960年,因为一则批评性广告,警察局长沙利文以诽谤为由,将《纽约时报》告上法庭,并申请巨额赔偿。两审失利后,几乎被各地政府官员相继提起的索赔逼至绝境的《纽约时报》,奋起上诉至联邦最高法院。九位大法官在“《纽约时报》诉沙利文案”中力挽狂澜,宣布“对公共事务的讨论应当不受抑制、充满活力并广泛公开”,维护了媒体、公民批评官员的自由。《纽约时报》资深记者、两度普利策奖得主安东尼•刘易斯,以翔实史料、生动笔触,系统回顾了这起新闻自由史上的里程碑案件,并循此为线,串接起美国人民争取言论自由的司法抗争历史,完美展现了霍姆斯、布兰代斯、汉德、沃伦、布伦南、布莱克、韦克斯勒等伟大法官和律师的形象。
伪东京 豆瓣
6.8 (12 个评分) 作者: [日本] 新井一二三 上海译文出版社 2011 - 10
2007年,日本大众选出的“今年的汉字”竟然是“伪”。
“今年的汉字”虽说是民间团体举办的半游戏式活动,但多数人共同选出来的一个汉字,每年都相当巧妙地表现出那一年的整体社会风气来。
也难怪,这一年的日本社会确实发生了太多“伪装”、“伪作”、“伪造”案件:从挂着牛肉的牌子卖了猪肉、羊肉、兔子肉的肉商起,篡改消费期限的巧克力商(北海道名产“白色恋人”)、和果子店(伊势特产“赤福”)、快餐餐厅(日本麦当劳),以及蒙混原料产地的老字号和食店(船场吉兆),直到厚颜无耻重复撒谎的官僚、政客为止,“伪”的一族席卷了日本群岛。
12月12日,日本的“汉字节”。当在北风呼啸的露天舞台上,穿着紫色法衣的京都名刹清水寺住持大笔一挥写出“伪”字之际,日本老百姓的感受好比是被老天看见了自己的愚行,大家不约而同地缩缩脖子……
“下流”的日本 豆瓣
作者: 刘柠 2010 - 9
对于近邻日本,我们究竟了解多少?吉田茂怎样引领日本“和平崛起”?田中角荣为何下台?小泉纯一郎跟“下流社会”有何干系?洛克希德事件到底是怎么回事?美日安保何去何从?“环保天堂”是如何炼成的?何谓“萝莉控”?“历女”为什么这样红?……
著名“知日派”学者刘柠以布衣之身讲解“日本株式会社”“下流化”的历程,扫描日本政坛大腕,透析政治态势,聚焦社会热点,漫谈文化风情,理趣浑然,事情昭然,物态宛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