duh - 标记
最蓝的眼睛 豆瓣
The Bluest Eye
8.6 (53 个评分) 作者: [美] 托妮·莫里森 译者: 杨向荣 南海出版公司 2013 - 8
★ 邪恶的人以邪恶的方式去爱,残暴的人以残暴的方式去爱,软弱的人以软弱的方式去爱,愚蠢的人以愚蠢的方式去爱。
★ 《时代周刊》十大争议书籍 | 美国图书馆协会百大禁书
★ 耶鲁大学文学公开课指定阅读书
★ 诺贝尔文学奖得主托妮·莫里森处女作
那一年的秋季,金盏花没有发芽。当时,我们以为那是因为佩科拉怀了她父亲的孩子。
很久以后,我和姐姐才承认我们的种子不会长出绿芽了。我们的天真、信念跟她父亲的兽欲或者绝望相同,全都颗粒无收。佩科拉的父亲死了,我们的纯真也死了。种子枯死了,她的孩子也死了。
2019年4月18日 已读
明朝那些事儿(壹) 豆瓣 Goodreads
8.5 (352 个评分) 作者: 当年明月 中国友谊出版公司 2006 - 9
从朱元璋的出身开始写起,到永乐大帝夺位的靖难之役结束为止。叙述了明朝最艰苦卓绝的开国过程。朱元璋pk陈友谅,谁堪问鼎天下?战太平、太湖大决战。卧榻之侧埋恶虎,铲除张士诚。徐达、常遇春等不世名将乘胜逐北破北元。更有明朝最大的谜团——永乐夺位、建文失踪的靖难之役。
2019年4月2日 已读
天才在左 疯子在右 豆瓣 谷歌图书 Goodreads
6.4 (527 个评分) 作者: 高铭 武汉大学出版社 2010 - 2 其它标题: 天才在左, 疯子在右
本书以访谈录的形式记载了生活在另一个角落的人群(精神病患者、心理障碍者等边缘人)深刻、视角独特的所思所想,让人们可以了解到疯子抑或天才真正的内心世界。此书是国内第一本具有人文情怀的精神病患谈访录。内容涉及生理学、心理学、佛学、宗教、量子物理、符号学以及玛雅文明和预言等众多领域。
2019年4月2日 已读
Brother, I'm Dying 豆瓣
作者: Danticat, Edwidge 2008 - 9
From the age of four, award-winning writer Edwidge Danticat came to think of her uncle Joseph as her “second father,” when she was placed in his care after her parents left Haiti for America. And so she was both elated and saddened when, at twelve, she joined her parents and youngest brothers in New York City. As Edwidge made a life in a new country, adjusting to being far away from so many who she loved, she and her family continued to fear for the safety of those still in Haiti as the political situation deteriorated.
In 2004, they entered into a terrifying tale of good people caught up in events beyond their control. Brother I'm Dying is an astonishing true-life epic, told on an intimate scale by one of our finest writers.
2019年4月1日 已读
无聊透顶…
The Sympathizer 豆瓣 Goodreads
8.6 (7 个评分) 作者: Viet Thanh Nguyen Grove Press 2015 - 4
A profound, startling, and beautifully crafted debut novel, The Sympathizer is the story of a man of two minds, someone whose political beliefs clash with his individual loyalties.
It is April 1975, and Saigon is in chaos. At his villa, a general of the South Vietnamese army is drinking whiskey and, with the help of his trusted captain, drawing up a list of those who will be given passage aboard the last flights out of the country. The general and his compatriots start a new life in Los Angeles, unaware that one among their number, the captain, is secretly observing and reporting on the group to a higher-up in the Viet Cong. The Sympathizer is the story of this captain: a man brought up by an absent French father and a poor Vietnamese mother, a man who went to university in America, but returned to Vietnam to fight for the Communist cause. A gripping spy novel, an astute exploration of extreme politics, and a moving love story, The Sympathizer explores a life between two worlds and examines the legacy of the Vietnam War in literature, film, and the wars we fight today.
2019年3月14日 已读
天蓝色的彼岸 豆瓣
作者: 亚历克斯·希勒
人们似乎觉得,人死了,日子就好过了。可要我说,根本就没这档子事。
这是故事的开头。
所以,这应该是一个有关“死亡”的故事。
可如果这句话是出自一个11岁的男孩之口呢?
哈里因车祸去了另一个世界。在那里他加入了等待去天蓝色彼岸的队伍。但他还挂念着亲人和朋友,却又不知如何传达他的心声,直到他碰到一个叫阿瑟的幽灵。阿瑟带着哈里偷偷溜回人间,向亲人和朋友告别,向他们表示歉意和深深的爱。
本书被翻译成几十种文字,在欧美和日本广为流传。这是一本适合在我们这个年代看的书,作者想告诉人们,努力、小心、爱惜无比地活着,以率真之心直面死亡。理解死,才能珍惜生。
本书得到了联合国教科文组织的推荐,并被誉为“21世纪最伟大的生命寓言”。
※※人物介绍※※
哈里
哈里是故事的主人公,他和姐姐大吵一架后冲出家门,在车祸中死去。因为牵挂亲人和朋友,死后的哈里无法到达天蓝色的彼岸。在幽灵阿瑟的帮助下,哈里重返人间与挂念的人们做最后的告别。在这之后,哈里心中再没有遗憾,他最终去到了天蓝色的彼岸,等待新生命的轮回。
阿蛋
阿蛋是哈里的姐姐,在哈里因车祸离世前,她与哈里大吵了一架。阿蛋诅咒哈里永远不要再出现,她怎么也想不到,哈里出门之后真的再没能回来。阿蛋永远地失去了与哈里和解的机会,直到哈里化身幽灵重返人间。她发现了哈里的存在,二人互相表达了歉意和爱。
阿瑟
阿瑟是一个老幽灵,在死后的150年里,他一直在寻找自己的妈妈,从未停歇。与哈里结识后,阿瑟带哈里逃离天堂,溜回人间,完成未了却的心愿。故事的最后,阿瑟找到了妈妈,和哈里一起毫无遗憾地去往天蓝色的彼岸。
※※创作背景※※
生、死、爱——是文学的三大永恒主题。人们乐于谈论爱,表达爱,可一旦谈及死亡,他们便纷纷闪躲。人们习惯性地认为,死亡是沉重的,它意味着失去,意味着悲伤。正因如此,很少有儿童文学触碰这类话题。不是儿童的世界里没有死亡,而是人们选择性地忽视了它,将孩子的眼睛蒙了起来。
许多大人经历了被蒙住双眼的童年,步入了有限岁月的虚度,或迷失在对于物质的追求中,或经历着痛苦的生存焦虑。他们的儿童时代,很可能缺乏来自周围世界的生命教育与精神关怀,而一本好的儿童文学所肩负的使命,正是用孩子愿意接受的方式去讨论死亡,积极地影响每位读者的人生——虽然讲述死亡,但其实在解读生命的意义,帮助读者找到悲伤情绪的出口。当我们愿意直面死亡时,其实也就懂得了如何更好地活着,如何更好地面对周遭的世界,不辜负当下这一次短暂的人生。
※※作品主题※※
以“死亡”解读“生命”
《天蓝色的彼岸》是一个用“死亡”解读“生命”的故事,但它并不悲伤、沉重,反而俏皮、明快、可爱,甚至偶尔会将“爱”表达得热烈、奔放。
已经死去的男孩哈里站在一个不同寻常的位置,讲述了他短暂回到人间的奇妙经历。而正是他对生命和死亡的种种懵懂和迷茫,让这个已经死去的角色经历了一次完整的成长。
他告诉我们不能活在对过去的忏悔中,也不能活在对未来的忧虑中,就如作者在书中写的——“永远不要在愤怒中等待日落。” 也就是说,永远不要带着对某个人的愤怒和恨意去睡觉,尤其是你所爱的人。
无论如何,珍惜当下的生命,珍惜身边的人,珍惜风吹拂脸庞的感觉。
不要给自己留下遗憾。
※※艺术特色※※
轻松温暖的语言
该书的语言格外调侃、格外温暖、且贴近孩子生活,以这样的方式去阐述“死亡”这个冰冷的主题,使得呈现在读者眼前的阅读世界,从此不一样了。这也是一本好的儿童文学所具有的文学基因和阅读基因所在。
在这部作品中,哈里是故事的叙述者,他的幽默和调侃非常具有语言特色,在某些情节上,正是因为哈里“故作轻松”的调皮,死亡才显得不再沉重。作者通过诙谐的笔调展示孩子对于生命的理解,既符合人物身份,又自然亲切。
作者没有竭力渲染故事悲伤的氛围,童话般的讲述方式使得情节自然而然地展开。小说描写的始终是孩子眼中的世界,这个世界没有对于死亡的阴影和恐惧,只有静谧的温柔。叙述风格抒情但不煽情,总是在不经意处打动人心。
小说以哈里的行踪为线索,这一线索贯穿作品的始终。它跟随故事走向不断发展,使得整个作品脉络清晰,主题鲜明,绝不旁逸斜出。
饱满丰富的情感
本书情感落脚点的设置非常感人。整个故事随处跳跃着优美的句子,直入人心。作者希勒本人曾说过,在创作这个故事时,其中许多场景的描写都是透过他家的窗子向外看到的风景,比如天蓝色的天空,哈里经过的大教堂……哈里的身上也或多或少地有着希勒小时候的影子,聪明,可爱,喜欢思考,有很多小缺点,但也无比善良……然后渐渐长大,渐渐懂得珍惜身边的人,懂得生命的意义,接受了无论如何,生活都在继续。这个故事用这样一种方式讲述死亡,归根结底是为了告诉我们该如何好好地活着,从而带动读者在阅读过程中找到情感的落脚点。
※※编辑推荐※※
读这样的故事,别想着是有人在给你描述死亡。没有死过的人都不会知道死究竟是怎样,即使知道,还是不那么会有人哈哈笑着觉得死去真是美好。天蓝色的彼岸在哪里也根本不要去想象,最美的一切都在生命活着的此岸,此岸才是真正天蓝、缤纷多彩,哪怕有艰难和辛劳,仍旧鲜红和碧绿。
努力、小心、爱惜无比地活着,是所有优秀文学想告诉你的归根结底的哲学,是实现生命意义的最抒情的诗,而活着的有味道的生命记得能时常捧起一本好文学读一读,你的呼吸着的时间里就算有了天蓝的空中和海洋了。你现在看见的这一本书就是给你这样的呼吸的,真是感激作家如此杰出的写作!
——作家 教授 梅子涵
这个故事让我们跟随小男孩哈利,以率真之心直面死亡。理解死,才能珍惜生。
如此深沉的话题,作者竟然能用一个童话故事娓娓讲出。这世界上,深刻的思想弥足珍贵,能用最简单的话、最动听的故事把这些思想说给别人听,让人一听就懂,心有灵犀。我最佩服这样的写作者。感谢亚历克斯·希勒!
—— 高思教育 中考语文教研负责人 李春明
哲学披上童话的外衣,在生与死的岔路上徘徊,以最温柔的方式去探索人生至秘。
—— 作家 马伯庸
这是对悲伤主题敏感而温和的探索,那是随时都有可能发生的……非常感人至深。
—— 英国《泰晤士报》
一个伟大的主角,一个不平凡的主题,这个特别的故事会让你在笑声中流下眼泪。
—— 美国《学校图书馆杂志》
这是一个特别的故事,焦点永远是孩子,它讲述了孩子之间的友谊、朋友眼中的自己,以及兄弟姐妹之间深沉的爱意。
—— 美国《科克斯书评》
2019年2月24日 已读
Under the Feet of Jesus 豆瓣
作者: Viramontes, Helena Maria Penguin USA 1996
Migrant Mexicans shackled to a life of itinerant farm labor form the backdrop for a summer in the life of young Estrella and her family. Seemingly a prescription for sorrow, in Viramontes' hands the canvas instead teems with color and builds toward hope for a liberating future--at least for Estrella. Her mother, Petra, and stepfather, Perfecto, remain confined to their tattered possessions and dusty poverty, and much of Viramontes' imagery--imaginative and allusive descriptions of land, orchards, and worn-out clothes--fix in readers' minds that they will not escape. Estrella, too, partakes of this despair of the migrant's world, but being young she is not resign to her seeming fate. Her feelings culminate when she smashes up a nurse's office, goaded by the nurse's insensitivity to the family's privation and shortage of cash. That shock quickly abates, but the anger elides into an ethereal mood as Perfecto weighs abandoning the family while Estrella wanders through a barn to scatter then reattract a flock of symbolic birds. A chromatically impressionistic novella that should hit home in Latin literature collections.
2019年2月21日 已读
The Brief Wondrous Life of Oscar Wao 豆瓣 Goodreads
作者: Junot Diaz Riverhead Books 2007 - 9
This is the long-awaited first novel from one of the most original and memorable writers working today. Things have never been easy for Oscar, a sweet but disastrously overweight, lovesick Dominican ghetto nerd. From his home in New Jersey, where he lives with his old-world mother and rebellious sister, Oscar dreams of becoming the Dominican J. R. R. Tolkien and, most of all, of finding love. But he may never get what he wants, thanks to the Fukœ-the curse that has haunted the Oscar's family for generations, dooming them to prison, torture, tragic accidents, and, above all, ill-starred love. Oscar, still waiting for his first kiss, is just its most recent victim. D’az immerses us in the tumultuous life of Oscar and the history of the family at large, rendering with genuine warmth and dazzling energy, humor, and insight the Dominican-American experience, and, ultimately, the endless human capacity to persevere in the face of heartbreak and loss. A true literary triumph, The Brief Wondrous Life of Oscar Wao confirms Junot D’az as one of the best and most exciting voices of our time.
2019年2月6日 已读
巨人的陨落 Goodreads 豆瓣 谷歌图书
Fall of Giants
8.4 (274 个评分) 作者: [英] 肯·福莱特 译者: 于大卫 江苏凤凰文艺出版社 2016 - 5 其它标题: 巨人的陨落
在第一次世界大战的硝烟中,每一个迈向死亡的生命都在热烈地生长——威尔士的矿工少年、刚失恋的美国法律系大学生、穷困潦倒的俄国兄弟、富有英俊的英格兰伯爵,以及痴情的德国特工… 从充满灰尘和危险的煤矿到闪闪发光的皇室宫殿,从代表着权力的走廊到爱恨纠缠的卧室,五个家族迥然不同又纠葛不断的命运逐渐揭晓,波澜壮阔地展现了一个我们自认为了解,但从未如此真切感受过的20世纪。
2019年1月13日 已读
巨婴国 豆瓣 Goodreads
5.7 (109 个评分) 作者: 武志红 浙江人民出版社 2016
知名心理学家武志红迄今最重要作品 ‖ 作者思索21年、书写5年,系统透视中国国民性
“我们90%的爱与痛,都和一个基本事实有关——大多数成年人,心理水平是婴儿,这样的成年人是巨婴,这样的国家,是巨婴国。 ”
_________
1995年,作者在北大读心理学大二时立下心愿: 一定要搞明白,人到底是怎么回事!
自此,踏上了探索之路。
21年过去了,学生时代发出的 大哉问逐渐有了清晰的答案。
作者发现,我们90%的爱与痛,都和一个基本事实有关——大多数成年人,心理水平是婴儿。这样的成年人,是巨婴,而这样的国家,是巨婴国。以“巨婴”和“巨婴国”的概念再来解读当下的人心、国民性及社会,问题变得清晰可见。
在本书中,作者透彻地呈现和分析了巨婴的全能自恋心理,而此心理即集体主义和愚孝的深层心理机制,这样的心理机制下,催生了中国好人、控制狂、被迫害妄想、无助感、不安全感、躁狂抑郁等一系列当下普遍存在的心理问题。
作者说,我们发展了很复杂的行为,对权力、名声、成就与物质等的需求可以涨到很高的地步,但它们常常是一种防御,是两种在婴儿时期没被满足的最原始的简单愿望转化出来的。一个愿望是:抱抱我;一个愿望是:看着我。
本书以显微镜式的微细与精确呈现出了人性心理的角角落落,而作者优美的文笔、对痛苦的敏感及深深的关怀,又令本书散发出温暖的人性之光。作者用最大声来鼓励每个人看到自己内在的负面能量,活在流动之中,拥抱内心的婴儿,从而活出丰盛的自己。
__________
曾奇峰-心理学家
志红文章最突出的特点,是满足一个人对自己现实处境的哲学上的探究癖:我为什么是现在这个样子,以及随后立即浮现出来的问题:我怎样才可以不是这个样子。这个特点,来自志红深厚的精神分析或许说心理动力学基础。
罗振宇-"罗辑思维"创始人
武志红厉害,看到了躲在我们成人躯壳下的婴儿。在武志红看来,我们对权力、名声、成就与物质等的高涨需求常常是一种防御,背后的声音是:抱抱我,看着我。这是非常深刻的观察与洞见。我向"罗辑思维"的所有读者推荐《巨婴国》。
张德芬-身心灵作家
巨婴国真的是武志红老师呕心沥血的巨著,他引经据典又随手拈来许多自己经历过的小故事和对人性的洞察,我十分赞同他的观点。让我们这些巨婴都长大,那么这个社会、这个世界都会更加的美好!
高铭-《天才在左 疯子在右》作者
巨婴,这个定义非常好。之前我曾经想过类似的问题但一直没找到准确的词汇来做个定义,而武志红先生做到了,且精准。
2019年1月3日 已读
新名字的故事 豆瓣 Goodreads
Storia del nuovo cognome
9.1 (578 个评分) 作者: [意大利] 埃莱娜·费兰特 译者: 陈英 人民文学出版社 2017 - 4
《新名字的故事》是埃莱娜·费兰特的“那不勒斯四部曲”的第二部,描述了埃莱娜和莉拉的青年时代。在她们的人生以最快的速度急遽分化的那些年里,她们共同体验了爱、失去、困惑、挣扎、嫉妒和隐蔽的破坏。

莉拉在结婚当天就发现婚姻根本不是她想象的那样,她的初夜几乎是一场强奸。她带着一种强大的破坏欲介入了斯特凡诺的家族生意,似乎成为了她和埃莱娜小时候都想成为的那种女人。久未有身孕的莉拉,和埃莱娜去海边度假休养。而在伊斯基亚岛的那个夏天,改变了所有人的一生……

出于对莉拉所拥有的爱情的愤怒,“我”(埃莱娜)奋力摆脱这个破败、暴力、充满宿仇的街区。“我”成了街区的第一个大学生,并和一个高级知识分子家庭的男孩订婚,甚至出版了第一本小说。“我”以胜利者的形象回到那不勒斯,却发现告别了丑陋婚姻的莉拉,在一家肉食加工厂备受屈辱地打工。

当“我”发现自己的小说,其实完全窃取了莉拉交托给“我”的秘密笔记本里那些独特的力量和灵感,“我”被迫面临一个极度痛苦的问题:“我”和莉拉,到底谁离开了,又是谁留下了?
2019年1月1日 已读
Spring Awakening 豆瓣
作者: Steven Sater / Duncan Sheik Theatre Communications Group 2007 - 7
"This brave new musical, haunting and electrifying by turns, restores the mystery, the thrill to that shattering transformation that stirs in all our souls."-Charles Isherwood, The New York Times "The staggering purity of this show will touch all open heartsIn its refined, imaginative simplicity, it daringly reverses all the conventional rules by returning the American musical to an original state of innocence."-John Heilpern, The New York Observer "An unexpected jolt of sudden genius, edgy in its brutally honest, unromanticized depiction of human sexuality."-New York Post Spring Awakening is an extraordinary new rock musical with book and lyrics by Steven Sater and music by Grammy Award-nominated recording artist Duncan Sheik. Inspired by Frank Wedekind's controversial 1891 play about teenage sexuality and society's efforts to control it, the piece seamlessly merges past and present, underscoring the timelessness of adolescent angst and the universality of human passion. Steven Sater's plays include the long-running Carbondale Dreams, Perfect for You, Doll (Rosenthal Prize/Cincinnati Playhouse), Umbrage (Steppenwolf New Play Prize), and a reconceived version of Shakespeare's Tempest, which played in London. Duncan Sheik is a singer/songwriter who also collaborated with Sater on the musical The Nightingale. He has composed original music for The Gold Rooms of Nero and for The Public Theater's Twelfth Night in Central Park.
2018年11月5日 已读
至死不渝的愛 豆瓣
8.8 (42 个评分) 作者: [日] 伊藤润二 译者: 陳文韜 東立 1997 - 8
(全1冊)龍介回到小時候居住的城市,但他卻忐忑不安…而以前流傳的十字路口算命,如今又再度風行且引發一連串的怪奇事件。神秘的黑衣人究竟是誰?
2018年3月9日 已读
昨日之旅 豆瓣
Die Reise in die Vergangenheit
7.6 (21 个评分) 作者: [奥地利] 斯蒂芬·茨威格 译者: 张玉书 上海译文出版社 2010 - 4
《昨日之旅》是《一个陌生女人的来信》作者斯台芬·茨威格的遗作,由国内最权威的茨威格研究和翻译家张玉书先生鼎力翻译。
这是一个感伤的爱情故事。男主人公路德维希是一个贫穷的年轻人,由于出色的才干,在老板病重之时,应邀住进老板家里,担起了私人秘书。老板的太太美丽优雅,二人渐生情愫。路德维希奉命去墨西哥公干。一战爆发,九年后,路德维希才回到故里。爱情依旧,却抵挡不住时间和战争的威力。相爱的两个人,依然无法结合。
2018年2月9日 已读
大师与玛格丽特 豆瓣
Мастер и Маргарита
9.2 (18 个评分) 作者: 布尔加科夫 译者: 钱诚 浙江文艺出版社 1999 - 4
前苏联著名作家布尔加科夫的代表作品《大师与玛格丽特》中译本又名《撒旦狂舞》。撒旦即魔鬼,按照《圣经》的记载,魔鬼是上帝的众子之一,在《约伯记》中,魔鬼就人究竟能否敬神从善的问题同上帝发生了争执,并在征得上帝的允许下对上帝自认其在地上最可信赖的仆人约伯进行百般试炼。此后,有关魔鬼试探、考验世人的内容成为西方文学史中的一个重要主题。其中,又尤以两部作品最为著名:一部是《浮士德》,另一部就是布尔加科夫的这部长篇小说《大师与玛格丽特》。 “魔鬼”历来是作为“善”的对立面形象出现的。“魔鬼”在文学作品中毫无例外地表现为一种藐视一切、毁灭一切的否定性力量。歌德《浮士德》中的靡菲斯特是这样,布尔加科夫《大师与玛格丽特》中的沃兰德亦是如此。 “一切都乱套了”,这本是托尔斯泰的《安娜卡列尼娜》的著名开头,现在,这句话却被布尔加科夫原封不动地转引至《大师与玛格丽特》,用以表述魔鬼沃兰德君临莫斯科后的真实情形。魔鬼沃兰德在莫斯科刚一现身,就让大名鼎鼎的“莫文协”主席莫名其妙地送了命,并把杂耍剧院经理扔出了千里之外。紧接着,魔鬼沃兰德在莫斯科举行了两场盛大的“演出”,将莫斯科变成了群魔乱舞的狂欢之所。最后,魔鬼一行将莫斯科搅得天翻地覆之后,在城市里燃起一团烈焰,腾空而逝,结束了他们的莫斯科之行! “恶”是魔鬼的本质。作为一种否定性力量的化身,魔鬼沃兰德在言行举止方面保持着恶魔贯有的作风。他说话时总是那样的尖刻,对一切现存的规范和人性的缺点冷嘲热讽、不屑一顾;行动时又总是雷厉风行,决不手软,恶魔本性暴露无疑。但令人感兴趣的是,沃兰德恶魔般的言行非但不给人一种可憎的恶感,反而给人带来的是一种令人愉悦的喜剧感觉。人们正是借助魔鬼嬉笑怒骂般的言词和霸气十足式的举动,看到了貌似公允的现存规范的荒谬以及深藏于人性深处的丑陋。 中译本用《撒旦狂舞》为小说命名,主要是想表明魔鬼作为一种否定性力量的存在构成了小说的核心内容,而事实并不尽然。因为小说的原标题《大师与玛格丽特》已经清楚地说明了大师与玛格丽特之间的凄美哀婉的浪漫爱情故事在小说中的重要位置,而且在大师与玛格丽特的这段爱情中,魔鬼非但不是以一种否定性力量呈现于世人,而恰恰是以一种肯定性力量出现的。 大师不知姓甚名谁,独居斗室创作一本有关耶稣与彼拉多的小说。玛格丽特则是一位美丽孤寂的少妇。她与大师的邂逅是命中注定的,而维系他们之间的感情纽带就是那篇关于耶稣与彼拉多的长篇小说。他们俩把全身心都沉浸在这部小说中。在小说脱稿后,他们满怀着对未来幸福生活的憧憬,走出他们与世隔绝的斗室,准备开始另一种崭新的生活。然而他们万万没想到的是,他们手捧小说进入生活之时,竟是他们此生结束之日。先是大师的小说被编辑部轻慢地拒绝,继而报纸上又出现大量恶毒地攻击、诽谤他的文章。恐惧笼罩着大师,大师开始变得心神不宁,惧怕起黑夜来。每当玛格丽特晚上离开后,可怕的梦魇就开始折磨大师,即便是他把小说的手稿统统付之一炬也无济于事。大师的心病越来越重,直至病入膏肓。正当大师与玛格丽特两人咫尺天涯、万念俱灰之际,魔鬼沃兰德伸出了援助之手。他施用魔法,让玛格丽特得以和大师重逢,并且将大师业已焚毁的小说复原得完好如初。不仅如此,魔鬼沃兰德还提醒大师他的小说并没有真正写完,因为大师关于耶稣与彼拉多的故事,只写到耶稣殉难,而未提及耶稣死后彼拉多的最后结局。魔鬼沃兰德知道大师已矢志封笔,不愿再提笔写作,但为了再次激发起大师的创作激情,沃兰德在引领大师与玛格丽特去那“宽恕和永久的乐园”的路上,特意让大师看到了他笔下的主人公总督彼拉多:在一处岩石裸露、荒凉平展的山顶上,大师笔下的那个彼拉多仍坐在当初处死耶稣的那处荒山的圈椅里,他的眼睛似乎瞎了,不住地搓手,那双失明的眼睛凝望着空中的玉盘,完全沉浸在自己的思绪中。自从他下令处死了耶稣,他就彻底地失眠了,既为自己犯下的罪过而胆怯,又为当初未能与那位被自己下令处死的耶稣继续深谈下去而追悔莫及。于是,两千年来,他就这样长坐在这个圈椅里,听凭悔恨和痛苦噬咬自己的心。如此情形,连一贯为人作恶的魔鬼沃兰德,也禁不住要为这个可怜人向大师求一个情。而大师呢,最终接过了魔鬼的请求,将自由赦免给了那个苦等了“一万两千个月夜”的主人公。正是魔鬼,肯定了大师与玛格丽特之间超凡脱俗的爱情;也同样是因为魔鬼,大师的小说才有了一个完满的结局。 《大师与玛格丽特》 (俄)布尔加科夫著 戴骢曹国维译作家出版社 [color=#1E90FF]老天知道,我是个多少懒惰和希望享受现成的家伙。就这样,找来一篇别人的书评,然后丢进来,告诉自己,哈,你看了这本书。看这本书的过程却不能说我懒惰,N年前在一本不知什么年代的杂志上看到这本小说的介绍,说到玛格丽特带着大师在城市的上空飞翔,我就被吸引了。要知道,这是一个俄国作家的作品。竟有如此浪漫主义的描写?让我太好奇了。从此开始寻找。学校的图书馆找遍了,什么灰尘旮旯都翻了。竟然没有?于是跑去登记,希望下一次引进新书时可以把它引进来,让我第一个给书“开光”。(我还真开过不少的书光。)可惜,吃亏呼声太微弱,无效,我终于在大学期间没有看成《大师与玛格丽特》。可是啊,运气通常是撞上的。在新华书店翻四折的旧书时,哇塞,竟给我找到了。哈,还只是四折,比一个和路雪的冰琪淋还便宜。说多欣喜有多欣喜。所以说,好东西总是要折磨你一下,然后让你更珍惜它。如是。[/color] 《大师和玛格丽特》:水消失在水中 余华(9月15日14:23)      一九三0年三月二十八日,贫困潦倒的布尔加科夫给斯大林写了一封信,希望得到莫斯科艺术剧院一个助理导演的职位,"如果不能任命我为助理导演……"他说,"请求当个在编的普通配角演员;如果当普通配角也不行,我就请求当个管剧务的工人;如果连工人也不能当,那就请求苏联政府以它认为必要的任何方式尽快处置我,只要处置就行……"   作为一位作品被禁的大师,布尔加科夫在骄傲和克服饥饿之间显得困难重重,最终他两者都选择了,他在"请求"的后面没有丝毫的乞讨,当他请求做一个管剧务的工人时,依然骄傲地说:"只要处置我就行。"   同年四月十八日,斯大林拨通了布尔加科夫家的电话,与布尔加科夫进行了简短的交谈,然后布尔加科夫成了莫斯科艺术剧院的一名助理导演。他重新开始写作〈大师与玛格丽特〉,一部在那个时代不可能获得发表的作品。布尔加科夫深知这一点,因此他的写作就更为突出地表达了内心的需要,也就是说他的写作失去了实际的意义,与发表、收入、名誉等等毫无关系,写作成为了纯粹的自我表达,成为了布尔加科夫对自己的纪念。   这位来自基辅的神学教授的儿子,自幼腼腆、斯文、安静,他认为:"作家不论遇到多大困难都应该坚贞不屈……如果使文学去适应把个人生活安排得更为舒适、更富有的需要,这样的文学便是一种令人厌恶的勾当了。"   他说到做到。无论是来自政治的斯大林的意见,还是来自艺术的斯坦尼斯拉夫斯基的压力,都不能使他改变自己的主张,于是他生活贫困,朋友疏远,人格遭受侮辱,然而布尔加科夫"微笑着接受命运的挑战",就象一首牙买加民歌里的奴隶的歌唱:"你们有权利,我们有道德。"   在这种情况下,布尔加科夫的写作只能是内心独白,于是在愤怒、仇恨和绝望之后,他突然幸福地回到了写作,就象疾病使普鲁斯特回到写作,孤独使卡夫卡回到写作那样,厄运将布尔加科夫与荣誉、富贵分开了,同时又将真正的写作赋予了他,给了他另一种欢乐,也给了他另一种痛苦。   回到了写作的布尔加科夫,没有了出版,没有了读者,没有了评论,与此同时他也没有了虚荣,没有了毫无意义的期待。他获得了宁静,获得了真正意义上的写作。他用不着去和自己的盛名斗争;用不着一方面和报纸、杂志夸夸其谈,另一方面独自一人时又要反省自己的言行。最重要的是,他不需要迫使自己从世俗的荣耀里脱身而出,从而使自己回到写作,因为他没有机会离开写作了,他将自己的人生掌握在叙述的虚构里,他已经消失在自己的写作之中,而且无影无踪,就象博尔赫斯写到佩德罗-达米安生命消失时的比喻:"仿佛水消失在水中。"   在生命的最后十二年里,布尔加科夫失去一切之后,〈大师和玛格丽特〉的写作又使他得到了一切;他虚构了撒旦对莫斯科的访问,也虚构了自己;或者说他将自己的生活进行了重新的安排,他扩张了想象,缩小了现实。因此在最后的十二年里,很难说布尔加科夫是贫困的?还是富有的?是软弱的?还是强大的?   是走投无路?还是左右逢源?   大师和玛格丽特   在这部作品中,有两个十分重要的人物,就是大师和玛格丽特,他们第一次的出现,是在书的封面上,可是以书名的身份出现了一次以后,他们的第二次出现却被叙述一再推迟,直到二八四页,大师才悄然而来,紧接着在三一四页的时候,美丽的玛格丽特也接踵而至了。在这部五八0页的作品里,大师和玛格丽特真正的出现正是在叙述最为舒展的部分,也就是一部作品中间的部分。这时候,读者已经忘记了书名,忘记了曾经在书的封面上看到过他们的名字。   在此之前,化名沃兰德的撒旦以叙述里最为有力的声音,改变了莫斯科的现实。虽然撒旦的声音极其低沉,低到泥土之下,但是它建立了叙述的基础,然后就象是地震一样,在其之上,我们看到了莫斯科如何紧张了起来,并且惊恐不安。   显然,布尔加科夫的天才得到了魔鬼的帮助,他饱尝痛苦和耻辱的内心,使他在有生之年就远离了人世,当他发现自己讨厌的不是几个人,而是所有的人时,他的内心逐渐地成为了传说,在传说中与撒旦相遇,然后和撒旦重叠。因此可以这样说,〈大师和玛格丽特〉里的撒旦,就是布尔加科夫自己,而大师--这个试图重写本丢-彼拉多的历史的作家,则是布尔加科夫留在现实里的残缺不全的影子。   从钱诚先生的汉语翻译来看,《大师和玛格丽特》的叙述具备了十九世纪式的耐心,尤其是开始的几章,牧首湖畔的冗长的交谈,本丢-彼拉多对耶稣的审训,然后又回到牧首湖畔的谈话,五十一页过去了,布尔加科夫才让那位诗人疯跑起来,当诗人无家汉开始其丧失理智的疯狂奔跑,布尔加科夫叙述的速度也跑动起来了,一直到二八三页,也就是大师出现之前,布尔加科夫让笔下的人物象是传递接力棒似的,把叙述中的不安和恐惧迅速弥漫开去。   我们读到的篇章越来越辉煌,叙述逐渐地成为了集会,莫斯科众多的声音一个接着一个地汇入红场。在魔鬼的游戏的上面,所有的人都在惊慌失措地摇晃,而且都是不由自主。所发生的一切事都丧失了现实的原则,人们目瞪口呆、浑身发抖、莫名其妙和心惊胆战。就这样,当所有的不安、所有的恐惧、所有的虚张声势都聚集起来时,也就是说当叙述开始显示出无边无际的前景时,叙述断了。   这时候大师和玛格丽特的爱情开始了,强劲有力的叙述一瞬间就转换成柔情似水,中间没有任何过渡,就是片刻的沉默也没有,仿佛是突然伸过来一双纤细的手,"咔嚓"一声扭断了一根铁管。   这时候二八三页过去了,这往往是一部作品找到方向的时候,最起码也是方向逐渐清晰起来的时候,因此在这样的时候再让两个崭新的人物出现,叙述的危险也随之诞生,因为这时候读者开始了解叙述中的人物了,叙述中的各种关系也正是这时候得到全部的呈现。叙述在经历了此刻的复杂以后,接下去应该是逐渐单纯地走向结尾。所以,作家往往只有出于无奈,才会在这时候让新的人物出来,作家这样做是因为新的人物能够带来新的情节和新的细节,将它们带入停滞不前的叙述中,从而推动叙述。   在这里,大师和玛格丽特的出现显然不是出于布尔加科夫的无奈,他们虽然带来了新的情节和新的细节,但是他们不是推动,而是改变了叙述的方向。这样一来,就注定了这部作品在叙述上的多层选择,也就是说它不是一部结构严密的作品。事实也正是如此,人们在这部作品中读到的是一段又一段光彩夺目的篇章,而章节之间的必要连接却显得并不重要了,有时候甚至没有连接,直接就是中断。   布尔加科夫在丰富的欲望和叙述的控制之间,作出了明智的选择,他要表达的事物实在是太多了,以至于叙述的完美必然会破坏事实的丰富,他干脆放任自己的叙述,让自己的想象和感受尽情发挥,直到淋漓尽致之时,他才会做出结构上的考虑。这时候大师和玛格丽特的重要性就显示出来了,正是他们的爱情,虚幻的和抽象的爱情使《大师和玛格丽特》有了结构,同时也正是这爱情篇章的简短,这样也就一目了然,使结构在叙述中浮现了出来,让叙述在快速奔跑的时候有了回首一望,这回首一望恰到好处地拉住了快要迷途不返的叙述。   《大师和玛格丽特》似乎证明了这样一种叙述,在一部五百页以上的长篇小说里,结构不应该是清晰可见的,它应该是时隐时现;它应该在叙述者训练有素的内心里,而不应该在急功近利的笔尖。只有这样,长篇小说里跌宕的幅度辽阔的叙述才不会受到伤害。   大师和玛格丽特,这是两个雕像般的人物,他们具有不可思议的完美,布尔加科夫让他们来自现实,又不给予他们现实的性格。与柏辽兹、斯乔帕、瓦列奴哈和里姆斯基他们相比,大师和玛格丽特实在不象是莫斯科的居民。这并不是指他们身上没有莫斯科平庸和虚伪的时尚,重要的是在他们的内心里我们读不到莫斯科的现实,而且他们的完美使他们更象是传说中的人物,让人们觉得他们和书中的撒旦、耶稣还有本丢-彼拉多一样古老,甚至还没有撒旦和耶稣身上的某些现实性,而大师笔下的犹太总督本丢-彼拉多,倒是和今天的政治家十分相近。   布尔加科夫在描叙这两个人时,显然是放弃了他们应该具有的现实性!因为在《大师和玛格丽特》里,我们已经读到了足够多的现实。在柏辽兹、里姆斯基这些莫斯科的平庸之辈那里,布尔加科夫已经显示出了其洞察现实的天才,可以说是我们要什么,布尔加科夫就给了我们什么。就是在撒旦,在耶稣,在本丢-彼拉多那里,我们也读到了来自人间的沉思默想,来自人间的对死亡的恐惧和来自人间的如何让阴谋得以实现。   在长达十二年的写作里,布尔加科夫有足够多的时间来斟酌大师和玛格丽特,他不会因为疏忽而将他们写得象抒情诗那样与现实十分遥远。当然,他们也和现实格格不入。布尔加科夫之所以那样,就是要得到叙述上的不和谐,让大师和玛格丽特在整个叙述中突出起来,然后,正象前面所说的那样,使结构在叙述中得到浮现。   在《大师和玛格丽特》里,作为一个作家,大师与现实之间的唯一联系,就是他被剥夺了发表作品的自由,这一点和布尔加科夫的现实境况完全一致,这也是布尔加科夫自身的现实与作品之间的唯一联系。这样的联系十分脆弱,正是因为其脆弱,大师这个人物在布尔加科夫的笔下才如此虚幻。   在这里,布尔加科夫对自己的理解产生了虚幻,或者说他宁愿虚幻地去理解自己。现实的压制使他完全退回到了自己的内心,接着又使他重新掌握了自己的命运,他将自己的命运推入到想象之中。于是出现了玛格丽特,这个美丽超凡的女子,与大师一样,她也沉浸在自己的想象之中。两个同样的人在莫斯科的某一个街角邂逅时,都是一眼就看出了对方的内心,爱情就这样开始了。   玛格丽特的出现,不仅使大师的内心获得了宁静,也使布尔加科夫得到了无与伦比的安慰。这个虚幻的女子与其说是为了大师而来,还不如说是布尔加科夫为自己创造的。大师只是布尔加科夫在虚构世界里的一个代表:当布尔加科夫思想时,他成为了语言;当布尔加科夫说话时,他成为了声音;当布尔加科夫抚摸时,他成为了手。因此可以这样说,玛格丽特是布尔加科夫在另一条人生道路上的全部的幸福,也是布尔加科夫在现实与写作之间的唯一模糊之区。只有这样,布尔加科夫才能完好无损地保护住了自己的信念,就象人们常说的这是爱情的力量,并且将这样的信念继续下去,就是在自己生命结束以后,仍然让它向前延伸,因为他的另一条人生道路没有止境。   所以当大师的完美因为抽象而显得苍白时,玛格丽特的完美则是楚楚动人。   对布尔加科夫来说,《大师和玛格丽特》中的大师在很大程度上只是结构的需要,玛格丽特就不仅仅是结构的需要了,她柔软的双肩同时还要挑起布尔加科夫内心 重的爱情。   于是她不可逃避地变得极其忧郁,她的忧郁正是大师--其实是布尔加科夫-- 给予的,是大师在镜中映出的另一个人的现实造成的。玛格丽特被撒旦选中,出来担当魔鬼晚会的女主人,这位一夜皇后在布尔加科夫笔下光彩照人。虽然在这辉煌的篇章里,有关玛格丽特最多的描绘是她的视线,让她的视线去勾勒晚会的全部,也就是说在这个篇章里主要出现的都是别人,玛格丽特出现的只是眼睛,然而这正是人们常说的烘云托月,布尔加科夫向我们证明了烘云托月是最能让女人美丽,而且也是女人最为乐意的。   不久之后,玛格丽特开始在天空飞翔了,这又是一段美丽无比的描叙,让玛格丽特的身体在夜空的风中舒展开来,虚幻之后的美已经无法表达,只有几声叹息来滥竽充数。飞翔的最后是看到了一条月光铺成的道路,这条道路来自于遥远的月亮,在月光路上,玛格丽特看到本丢-彼拉多拚命地追赶着耶稣,大声喊叫着告诉耶稣:杀害他的不是本丢-彼拉多。   作家就是这样,穷尽一生的写作,总会有那么一、两次出于某些隐秘的原因,将某一个叙述中的人物永远留给自己。这既是对自己的纪念,也是对自己的奖励。布尔加科夫同样如此,玛格丽特看上去是属于《大师和玛格丽特》的,是属于所有阅读者的,其实她只属于布尔加科夫。她是布尔加科夫内心的所有爱人,是布尔加科夫对美的所有的感受,也是布尔加科夫漫长的人生中的所有力量。在玛格丽特这里,布尔加科夫的内心得到了所有的美和所有的爱,同时也得到了所有的保护。玛格丽特在天空的飞翔曾经中断过一次,就是为了大师,也就是布尔加科夫,她在莫斯科的上空看到了伤害大师的批评家拉铜斯基的住所,于是她毅然中断了美丽的飞翔,降落到了拉铜斯基的家中,将所有的仇恨都发泄了出来。事实上她的仇恨正是布尔加科夫的仇恨,而她的发泄又正是布尔加科夫内心深处对自己的保护。有时候道理就是这么简单。   幽默与现实   可以说,《大师和玛格丽特》的写作,是布尔加科夫在生命最后岁月里最为真实的生活,这位几乎是与世隔绝的作家,就是通过写作,不停的写作使自己与现实之间继续着藕断丝连的联系。   在卡夫卡之后,布尔加科夫成为二十世纪又一位现实的敌人,不同的是卡夫卡对现实的仇恨来源于自己的内心,而布尔加科夫则有切肤之痛,并且伤痕累累。因此,当他开始发出一生中最后的声音时,《大师与玛格丽特》就成为了道路,把他带到了现实面前,让他的遗嘱得到了发言的机会。   这时候对布尔加科夫来说,与现实建立起什么样的关系就显得极其重要了,显然他绝不会和现实妥协,可是和现实剑拔弩张又会使他的声音失去力量,他的声音很可能会成为一堆谩骂,一堆哭叫。   他两者都放弃了,他做出的选择是一个优秀作家应有的选择,最后他与现实建立了幽默的关系。他让魔鬼访问莫斯科,作品一开始他就表明了自己的态度,那就是他要讲述的不是一个斤斤计较的故事,他要告诉我们的不是个人的恩怨,而是真正意义上的现实,这样的现实不是人们所认为的实在的现实,而是事实、想象、荒诞的现实,是过去、现在、将来的现实,是应有尽有的现实。同时他也表明了自己的内心在仇恨之后已经获得了宁静。所以,他把撒旦请来了。撒旦在作品中经常沉思默想,这样的品格正是布尔加科夫历尽艰难之后的安详。   因此,布尔加科夫对幽默的选择不是出于修辞的需要,不是叙述中机智的讽刺和人物诮皮的发言。在这里,幽默成为了结构,成为了叙述中控制得恰如其分的态度,也就是说幽默使布尔加科夫找到了与世界打交道的最好方式。   正是这样的方式,使布尔加科夫在其最后的写作里,没有被自己的仇恨淹没,也没有被贫究拖垮,更没有被现实欺骗。同时,他的想象力,他的洞察力,他写作的激情开始茁壮成长了。就样,在那最后的十二年里,布尔加科夫解放了《大师和玛格丽特》的叙述,也解放了自己越来越阴暗的内心。
2017年11月16日 已读
嫌疑犯X的獻身 豆瓣
容疑者Xの献身
8.5 (60 个评分) 作者: [日本] 东野圭吾 译者: 劉子倩 獨步文化 2006
在大學時代曾被譽為百年難得一見的數學天才石神,如今只是一名單身、不起眼的高中數學教師,每天唯一的樂趣就是去固定的便當店買午餐,只為了看一眼隔壁鄰居,在便當店擔任店員的靖子的身影。靖子帶著獨生女美里逃離粗暴的前夫,兩人相依為命地生活在大都市的一角。某天靖子前夫找上門來,兩人爭執不下之際,靖子失手殺死了對方。
此時,石神出現在茫然失措的母女面前,提出由他來收拾善後的建議。
這世上不可能存在完美無缺的完全犯罪,然而以草薙為首的調查陣營始終找不到突破的可能性,只好向任教於帝都大學的湯川學求救。而身為石神大學時代舊友的湯川,又該如何接下這來自老同學的挑戰書?
2017年7月9日 已读
很无聊…
Hamilton 豆瓣 Goodreads
10.0 (9 个评分) 作者: Lin-Manuel Miranda / Jeremy McCarter Grand Central Publishing 2016 - 4
Lin-Manuel Miranda's groundbreaking musical Hamilton is as revolutionary as its subject, the poor kid from the Caribbean who fought the British, defended the Constitution, and helped to found the United States. Fusing hip-hop, pop, R&B, and the best traditions of theater, this once-in-a-generation show broadens the sound of Broadway, reveals the storytelling power of rap, and claims our country's origins for a diverse new generation.
HAMILTON: THE REVOLUTION gives readers an unprecedented view of both revolutions, from the only two writers able to provide it. Miranda, along with Jeremy McCarter, a cultural critic and theater artist who was involved in the project from its earliest stages--"since before this was even a show," according to Miranda--traces its development from an improbable performance at the White House to its landmark opening night on Broadway six years later. In addition, Miranda has written more than 200 funny, revealing footnotes for his award-winning libretto, the full text of which is published here.
Their account features photos by the renowned Frank Ockenfels and veteran Broadway photographer, Joan Marcus; exclusive looks at notebooks and emails; interviews with Questlove, Stephen Sondheim, leading political commentators, and more than 50 people involved with the production; and multiple appearances by President Obama himself. The book does more than tell the surprising story of how a Broadway musical became a national phenomenon: It demonstrates that America has always been renewed by the brash upstarts and brilliant outsiders, the men and women who don't throw away their shot.
2017年6月17日 已读
解忧杂货店 Goodreads 豆瓣 谷歌图书
ナミヤ雑貨店の奇蹟
8.2 (1122 个评分) 作者: [日本] 东野圭吾 译者: 李盈春 南海出版公司 2014 - 5 其它标题: 解忧杂货店
现代人内心流失的东西,这家杂货店能帮你找回——
僻静的街道旁有一家杂货店,只要写下烦恼投进卷帘门的投信口,第二天就会在店后的牛奶箱里得到回答。
因男友身患绝症,年轻女孩静子在爱情与梦想间徘徊;克郎为了音乐梦想离家漂泊,却在现实中寸步难行;少年浩介面临家庭巨变,挣扎在亲情与未来的迷茫中……
他们将困惑写成信投进杂货店,随即奇妙的事情竟不断发生。
生命中的一次偶然交会,将如何演绎出截然不同的人生?
如今回顾写作过程,我发现自己始终在思考一个问题:站在人生的岔路口,人究竟应该怎么做?我希望读者能在掩卷时喃喃自语:我从未读过这样的小说。——东野圭吾
2017年6月16日 已读
儿童读物吧…
普罗旺斯的一年 豆瓣
8.4 (42 个评分) 作者: [英国] 彼得·梅尔 译者: 逸文 陕西师范大学出版社 2004 - 4
收有“这一年的记忆是由一顿午餐开始的”、“冰封雪埋的日子”、“春季到来农夫忙”、“采摘樱桃的时节”、“疯狂的蔚蓝海岸”等文章。
2016年11月3日 已读
藏地密码1 豆瓣
6.6 (55 个评分) 作者: 何马 重庆出版社 2008 - 4
这是一个西藏已经开放为全世界的旅游胜地却依旧守口如瓶的秘密——公元838年,吐蕃末代赞普朗达玛登位,随即宣布禁佛,开始了西藏历史上最彻底、最血腥的一段灭佛史。在那次灭佛运动中,僧侣们提前将大量经典和圣物埋藏起来,随后将其秘密转移至一个隐秘的地方,他们在那里修建了神庙,称为帕巴拉一仁博切一达赖神庙。随着时光流失,战火不断,那座隐藏着无尽佛家珍宝的神庙彻底消失于历史尘埃之中……
1938年和1943年,希特勒曾派助手希姆莱两次带队深入西藏;在新中国成立之初,斯大林曾派苏联专家团前后五次考察西藏,他们的秘密行动意味深远,没有人知道他们的真实目的。多年之后,身在美国宾夕法尼亚州的藏獒专家卓木强巴突然收到一个陌生人送来的信封,信封里装着两张照片,照片上惊现的远古神兽,促使卓木强巴及导师、世界犬类学专家方新教授亲赴西藏。他们在调查过程中震惊地发现,照片上的动物竟然和帕巴拉神庙有关……不久之后。一支由特种兵、考古学家、生物学家、密修高手等各色人物组成的神秘科考队,悄悄从西藏出发,开始了一场穿越全球生死禁地的探险之旅,他们要追寻藏传佛教千年隐秘历史的真相……
2016年10月20日 已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