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战
The Women Who Flew for Hitler: A True Story of Soaring Ambition and Searing Rivalry 豆瓣
Hanna Reitsch and Melitta von Stauffenberg were talented, courageous, and strikingly attractive women who fought convention to make their names in the male-dominated field of flight in 1930s Germany. With the war, both became pioneering test pilots and were awarded the Iron Cross for service to the Third Reich. But they could not have been more different and neither woman had a good word to say for the other.Hanna was middle-class, vivacious, and distinctly Aryan, while the darker, more self-effacing Melitta came from an aristocratic Prussian family. Both were driven by deeply held convictions about honor and patriotism; but ultimately, while Hanna tried to save Hitler's life, begging him to let her fly him to safety in April 1945, Melitta covertly supported the most famous attempt to assassinate the F?hrer. Their interwoven lives provide vivid insight into Nazi Germany and its attitudes toward women, class, and race.Acclaimed biographer Clare Mulley gets under the skin of these two distinctive and unconventional women, giving a full-and as yet largely unknown-account of their contrasting yet strangely parallel lives, against a changing backdrop of the 1936 Olympics, the Eastern Front, the Berlin Air Club, and Hitler's bunker.
2022年7月15日 已读
两位女性在父权机制里夺得这么高地位,经过了这个机制的层层筛选,却在性格上、价值观上、甚至种族上都有截然不同的地方,真的很神奇。本书虽然对Hanna的成就进行了客观描写,但是到结尾很明显对她的选择是持批判态度的。即使Hanna本人简直是父权社会被荼毒的典型,满脑子除了飞行外就是怎么让爸爸骄傲和把其他女人挤下去,我也希望这本书不要这么明显地批判Hanna,把她所有言行都归为“她自己的选择”,毕竟书里也提到了女性是怎么被规训的,也提到说女性更加会被批判,怎么到结语就这么不加掩饰地批判Hanna呢。我倒觉得Hanna已经到了一种“恐同即深柜”的境界了,张口就来向外造谣说Mellita追求自己不成,这么具体的谣是怎么在她脑中形成的就很耐人寻味。
二战 女性 德国
Bloodlands 豆瓣 Goodreads
作者: Timothy Snyder Basic Books 2010 - 10
Americans call the Second World War The Good War.” But before it even began, America’s wartime ally Josef Stalin had killed millions of his own citizensand kept killing them during and after the war. Before Hitler was finally defeated, he had murdered six million Jews and nearly as many other Europeans. At war’s end, both the German and the Soviet killing sites fell behind the iron curtain, leaving the history of mass killing in darkness. Bloodlands is a new kind of European history, presenting the mass murders committed by the Nazi and Stalinist regimes as two aspects of a single history, in the time and place where they occurred: between Germany and Russia, when Hitler and Stalin both held power. Assiduously researched, deeply humane, and utterly definitive, Bloodlands will be required reading for anyone seeking to understand the central tragedy of modern history.
2022年12月28日 已读
苏德轮流施暴的土地。作者重视平民个体的叙事,在有庞大死亡数字的二战史genre里显得特别有人文关怀,但同时数据考证也严谨,全面。最让我听不下去的部分当属苏联在乌克兰制造的人为饥荒:作者收集到的其中一个故事,“我回过头看见我的孩子们在吃最小的一个孩子,而那个孩子也在吃自己”,太骇人了。敌对国家的相似之处比世人想象的多得多,只有正视历史才能正视问题:"History does not respect national exceptionalism or personal comfort. It shows us what is humanly possible and allows us to ask, under what conditions, possible becomes real"。
二战 历史
IBM和纳粹 豆瓣
IBM AND THE HOLOCAUST
作者: [美]埃德温·布莱克 译者: 郭楚强 广东人民出版社 2018 - 10
在第二次世界大战中,纳粹德国对近600万犹太人进行了惨绝人寰的大屠杀。受害者首先被围捕并剥夺财产,然后被塞进一列列火车,这些火车的目的地将会永载史册:达豪、毛特豪森、布痕瓦尔德、贝尔根—贝尔森、奥斯维辛……
这是一项浩大的工程,需要对德国国内以及被占地区所有人的身份信息进行登记归档,需要对劫掠的财产进行记录和分类,需要将被捕的犹太人根据性别、年龄、职业等特征进行分选,还需要对庞大的铁路运输系统进行复杂的调度。只有这样,纳粹的种族灭绝机器才能保持高效的运转。如果没有先进而完善的技术支持,这些活动将耗费掉纳粹德国巨大的人力和物力资源,甚至根本就无法完成。
在大洋彼岸的美国,希特勒找到了他的合作伙伴:IBM。
通过查阅IBM的官方文件以及来自美国国家档案馆、德国联邦档案馆、荷兰国家档案馆等权威机构超过十个国家和语言的近2万页文献资料,《纽约时报》畅销书作家埃德温·布莱克完成了历史巨著《IBM和纳粹》。
在本书中,埃德温·布莱克讲述了在其董事长托马斯·J.沃森的领导下,IBM是如何与纳粹德国进行交易,向其出租自己的霍尔瑞斯穿孔卡系统并根据不同的使用需求为纳粹定制各类穿孔卡的。利用这种当时非常先进的自动化技术,纳粹进行了极为全面的人口普查,锁定了每一个未来需要“zui终解决”的目标;通过给火车站和集中营配备霍尔瑞斯穿孔卡系统,纳粹能对其铁道系统中的每一辆列车进行灵活的调度,还能根据不同的要求对受害者进行分选,将有的人送往劳工营,将有的人送进毒气室。通过这些交易,纳粹德国的种族灭绝行动得以高效地进行;通过这些交易,IBM的海外分公司获得了巨额的利润,并将其源源不断地转移回美国。
对于在欧洲发生的一切,沃森和IBM心知肚明,沃森甚至因为与纳粹的积极合作获颁了其授予“外国友人”的德意志雄鹰勋章。迫于各方的压力,沃森采取了种种措施试图掩盖IBM与纳粹德国的合作,但在《IBM和纳粹》详实的文字和影像资料面前,这段不光彩的历史还是被无可辩驳地呈现在了读者的面前。
被淹没和被拯救的 豆瓣 Goodreads 谷歌图书
I sommersi e i salvati
9.5 (58 个评分) 作者: [意] 普里莫·莱维 译者: 杨晨光 三辉图书/上海三联书店 2013 - 3
本书是意大利最具知识分子良心的天才作家普里莫•莱维的最后作品。莱维以生命完成了对纳粹暴行的见证,他的简明易懂的作品是对生活奇妙的赞颂,证明了人类的精神无法被战胜,以及人类通过富有意义的作品、道德和艺术击败死亡的能力。
人们一定记得,当时距离奥斯维辛解放仅仅过去了15年: 我这本书的读者正是“那些人”,而不是他们的继承者。之前他们是压迫者或冷漠的旁观者,而现在他们将是我的读者:我要将他们逼进困境,把他们绑在镜子前。算账的时刻到了,摊牌的时刻到了,而最重要的,对话的时刻到了。
我并不相信人的一生必然存在明确的目的;但如果我思索我的生活和我直到现在才为自己树立的目标,我认为在它们中只有一个目标是明确而自觉的。而它就是:去作证,让德国人民听到我的声音,去“回应”那个在我的肩头擦手的“卡波”、潘维茨博士,那些绞死尤尔提姆的人,以及他们的后代。
——普里莫•莱维
我们时代最重要和最有天赋的作家之一。 ——伊泰洛·卡尔维诺
莱维的证词超出一般体验。他的叙事是复杂、敏感、沉静的。它通常比其他人的回忆录“更冷静”——这就是为什么当它突然带着抑制愤怒的能量而迸发热情与闪光时,比所有的回忆录都有力的原因。 ——托尼·朱特
莱维的最后一部宏伟巨著…是对他所有作品浓缩而优雅的总结。 ——《纽约客》
关于犹太人、德国人、大屠杀及其它相关主题的著作。它是一场令人沉思的讨论,虽然在一定程度上能够被我们理解,但它远远超越了我们理解的极限,就像我们无法开启的古代文明的石头废墟。 ——《纽约书评》
在人生接近尾声之时,莱维越来越坚信人们会忘记大屠杀的教训,仿佛这场大屠杀只是人类历史中司空见惯的暴行之一。《被淹没和被拯救的》一书是在四十年之后对纳粹种族灭绝意义的阴郁思索。 ——《纽约时报》
再度觉醒 豆瓣
9.1 (14 个评分) 作者: [意] 普里莫·莱维 译者: 杨晨光 三辉图书/外语教学与研究出版社 2016 - 1
【编辑推荐】
◆奥斯维辛最重要的记录者和见证人,意大利国宝级作家,“欧洲最高尚、最不可或缺的作家之一”,卡尔维诺称其为“我们时代最重要、最富有天赋的作家之一”
◆莱维以一贯的冷静笔触回溯了奥斯维辛这座人间炼狱,以及走出奥斯维辛后的希望之旅
◆《再度觉醒》是莱维大屠杀回忆录三部曲之一、电影《劫后余生》原著,被国外媒体称为“文学世界的卓越成就”
【内容简介】
一九四五年,普里莫•莱维与另一些奥斯维辛幸存者死里逃生,从集中营开始返乡之旅。在返回意大利途中,他们经历了一段奇妙而坎坷的旅程,途遇形形色色的幸存者:出生在集中营的无名幼童,精明独立的希腊人,轻快活泼的乌克兰姑娘,向意大利人寻求庇护的德国军妓……每一个劫后余生者都背负着不同的故事,要去往不同的地方,每一个人都依靠生之意志坚强地活着。
对莱维而言,这是一段绝无仅有的休战期:不仅指外部世界的休战,也是经历了奥斯维辛摧残之后,试图重返光明、重建秩序之前的过渡阶段。这本原名为“终战”的记忆之书,载满了死亡、流离与痛苦,也记录了信仰、希望与勇气。
游走于文明边缘的这几月过去了,尽管艰苦,但它们此刻在我们眼中就像是一场停战,无边无际的沉重生活中的一次间歇,命运送给我们的一件幸运却不可复制的礼物。
——普里莫•莱维
【媒体、学者推荐】
以二十世纪文学巨擘的精神毅力和镇静头脑,这个瘦弱的、恭顺的、谦卑的化学家系统地回忆了德国的人间炼狱,他稳步细致地推进,之后用明晰、朴素的散文语言让那段经历为世人所了解。
——菲利普•罗斯
我们时代最重要、最富有天赋的作家之一。
——伊塔罗•卡尔维诺
在普里莫•莱维的作品中,没有一句话是多余的,每个字都不可或缺。
——索尔•贝娄
欧洲最高尚、最不可或缺的作家之一。
——《洛杉矶时报》
怎么让年轻人了解纳粹大屠杀,让他们读读普里莫•莱维的书。
——《华尔街日报》
如果一位化学家可以写出这样的作品,上帝帮帮那些作家们吧。
——《卫报》
普里莫•莱维是伟大的大屠杀回忆录作家……也是我们时代文字杰出、优雅而动人的作家之一。
——《新共和》
他将欧洲犹太人的两极生活放在一起作对比,莱维先生的小说形成了一种无可抵挡的、史诗般的气质,这成就了他最好的作品。莱维又一次呈现了我们在他所有作品中都能找到的特点——对全人类的悲悯。
——《纽约时报》
普里莫•莱维是那种罕见的人物。他作为纳粹集中营的幸存者,在书写他的经历的同时,又能保持一种平衡和协调感……随着他的叙述,历史的真相仿佛展现在我们眼前。
——《旧金山纪事报》
莱维让我们感到一个人不仅要作为受害者活下来,更要作为一个“必须追求卓越和知识的人”
去争取生存的权利。不能读懂这部作品就好比任由人类经验的长河流向遗忘。
——《芝加哥论坛报》
尽管他书写的是痛苦和悲惨,但莱维用作家的技巧让事物变得清晰,并一一呈现了他所见到的事实。最后的结果是,他的书能让读者更理性地去思考暴虐。
——《大众读者》
一位杰出的作家已经出现,而越来越多的人感受到他的正直、他的尊严、他的人性,以及他那严格的标准。
——H•斯图尔特•休斯《纽约时报》
他是我们的但丁。他的三部曲(《活在奥斯维辛》《再度觉醒》《缓刑时刻》)是一部现代的伟大著作。
——休•尼桑森《今日美国》
恰巧他并非一个喜怒无常的作家。如果你偏爱奥斯汀式的主人公,又不爱平常艺术家抑郁、不安以及由此带来的贫穷,他会是对你胃口的浪漫英雄。普利莫•莱维的大屠杀回忆录是20世纪顶尖的文学作品,但他最伟大的作品却是他本人。
——莫娜•辛普森 《美国大西洋月刊》
普里莫•莱维不仅仅是一个大屠杀幸存者或者一个“了不起的大屠杀作家”。他是一个坚持公义的人。一些人杀戮无辜,却仍要说这罪恶存在于所有地方和所有文化,莱维在用他锋利的言语与之对抗。
——卡林•罗马诺 《纪事报》
普利莫•莱维将语言交还于我们,正如他在暴虐的角落与缝隙之间努力寻找真正的自由一样。他的幸存让我们得以在屋顶上高喊:“永不重来!”
——保罗•奥布莱恩 《社会主义评论》
野蛮大陆 豆瓣 Goodreads
Savage Continent: Europe in the Aftermath of World War II
9.0 (37 个评分) 作者: [英] 基思·罗威 译者: 黎英亮 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 2015 - 7
《星期日泰晤士报》十佳畅销书
荣获英国笔会/赫塞尔-提尔曼历史图书奖
立足于八种语言的原始档案、访谈记录、学术著作,《野蛮大陆》如同一扇窗户,让我们得以窥见二战结束后、冷战开始前那个稍纵即逝的混乱年代。这是关于那个年代的第一部重要历史著作。
刻骨痛心。动人心弦、落笔审慎、荡气回肠。一幅引人注目的图画,描绘了一片在物质上、道德上因为残忍屠戮而变得残酷无情的欧洲大陆。
——多米尼克•桑德布鲁克,《星期日泰晤士报》
形象生动而笔调冷峻。这部杰出著作,为这片陷入无序和混乱的大陆,描绘了一幅鲜为人知、令人胆寒的画面。
——伊恩•克肖
精彩绝伦。才华横溢的构思,一丝不苟的研究……呈现出天才般的历史叙事。
——BBC历史频道
第二次世界大战给欧洲留下一片混乱。地形地貌被彻底改变,许多城市被夷为平地,数千万人惨遭屠戮。在欧洲大陆绝大多数地方,我们今天习以为常的机构——比如警察、传媒、交通、地方政府和全国政府——要么付之阙如,要么破败不堪。罪恶横行,经济崩溃,欧洲人挣扎在饥饿边缘。
在这部研究战后初年历史的开创性著作中,基思•罗威描绘了一片仍然被暴力缠绕的大陆,在那里,有相当部分民众仍未相信战争已然结束。他勾勒了道德败坏的沦亡景象,以及永不餍足的复仇渴望,这是长期冲突的后遗症。他描绘了种族清洗和国内战争,这些事件撕裂了从波罗的海到地中海的普通民众的生活,他还描绘了重新建立的世界秩序,最终为这片支离破碎的大陆带来稳定。他告诉我们,上述情形存在于整个欧洲——东欧如此,西欧亦然。
风的女儿 豆瓣
The Women Who Flew for Hitler: The True Story of Hitler's Valkyries
9.5 (6 个评分) 作者: [英]克莱尔•马利(Clare Mulley) 译者: 姜洁 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 2021 - 5
本书是一部非常引人入胜的双人传记作品,讲述了纳粹德国两位受过高度嘉奖的女试飞员的故事。
汉娜和梅利塔战胜了舆论对女性的偏见,在20世纪30年代男性占主导地位的德国飞行领域为自己争得了一席之地。她们在战争中成长为首屈一指的试飞员,并且凭借自己对第三帝国的卓越贡献获得铁十字勋章。然而,两人的命运截然不同,她们也不能苟同对方的抉择。出身中产阶级的汉娜是雅利安人,而不爱出风头的梅利塔来自普鲁士贵族家庭,两人都怀有深深的荣誉感和爱国主义情怀。然而在最终,1945年,汉娜恳求希特勒同她一起逃出柏林,企图挽救其生命;而梅利塔却暗中支持最著名的元首刺杀计划,并为此付出了血的代价。两人交织的人生让读者有机会洞悉纳粹德国及其女性、阶级和种族的态度。著名传记作家克莱尔•穆利通过深入挖掘两位非传统女性,通过1936年奥运会、东方战线、柏林航空俱乐部和希特勒地堡等背景,描绘了她们非凡而又杰出的人生的真实故事。
审问欧洲 豆瓣
EUROPE ON TRIAL: The Story of Collaboration, resistance and Retribution during World War II
9.5 (10 个评分) 作者: [美] 伊斯特万·迪克 译者: 舒琦 中信出版集团 2018 - 3
【内容简介】
一个政客,希特勒,加上一个民族,德国人,如何能够彻头彻尾地改变一整个大陆的面貌,这一点至今成谜,但是,德国的力量其实比人们普遍认知中的要有限。拿犹太人为例,如果没有众多非德国籍欧洲人的热衷合作,纳粹分子不可能达成最终的清洗程度。反之,如果没有众多非德国籍欧 洲人的反抗,那么多犹太人的存活也是无法想象的。对于德国纳粹,“二战”时的欧洲不论是国家政府、地方机构,还是不同社会阶层的个人,都会在不同的时机下,选择被动顺从、主动合作或是奋起抵抗。
在本书中,广受称赞的历史学家伊斯特万•迪克探究了第二次世界大战时期的合作、抵抗与报复。作者通过德国占领下的以及苏联、意大利和其他军事统治下的国家和人民的经历,考察了这三个主题。他们面临着诸多道德和伦理困境,是与占领者合作呢,是在战争中保持中立以求幸存呢,还是冒着生命危险成为抵抗者呢?大多数人根据战争在不同时期的不同情况,选择了所有这三种情况。
作者讨论了在残酷的战争之后对那些切实的或可疑的战争罪犯以及战时合作者的肃清,这主要是通过形形色色的暴力、驱逐,以及在纽伦堡国际法庭和其他许许多多地方法庭上进行的司法审判。本书旨在帮助我们理解战时和战后的种种道德因果。
----------------------------------------------
【编辑推荐】
战争摧毁了人性,还是人性引燃了战争?
本书不希望给你一个答案,只希望与你一起思考,一起审问欧洲!
审问欧洲,审问的不只是某个人或某个国家,而是历史。历史即使没有正义,也是寻求正义的最佳工具。每个对“二战”感兴趣的人都应该读的一本书。
战争中的强弱、胜败,以及法律和道德意义上是非、对错,都不是那么一目了然。基于生存本能和利益权衡,大到国家、民族,小到家庭、个人,在战争过程中的行为和态度,都是变化多端,而没有绝对的公理或正义可言。所谓朝秦暮楚、身在曹营心在汉、见风使舵、两面三刀,告密、背叛、出卖、投敌,等等,既暴露了人性的阴暗面,也反映了战争的残酷和人类社会的危机。政治上对立的阵营,民族间由来已久却并非渊源有自的仇恨,极权的疯狂和灭绝人性的残酷,芸芸众生颠沛流离的命运以及茫然无所适从的哀鸣或者山呼,詈骂或者幽怨……在动荡、战乱的世界里,穷者无安身之所,达者无立命之地,所谓“覆巢之下,安有完卵”!
本书特色在于:
(1)作者作为二战的亲身经历者,以及欧洲史、二战史的研究专家,对二战时期及战后的历史事件、人物一一做了详细的分析和入木三分的剖判,在如此沉痛的话题下隐藏的心愿无非是和平,以及“一个崭新、统一和更好的欧洲”!
(2)既往学者和欧洲各国人民,针对战争罪行竭力为自己辩护,在战争的胜利以及取得胜利的英勇斗争方面却极力给自己脸上贴金。作者跳出这一“罗生门”式困境,一针见血地指出战争以及最后的胜利都是所有人的“责任”,和平与团结、发展也取决于每个人的努力。应该被审判的不只是某个人或某个国家,而是历史;值得被期待的也不是谁之正义或何种公理,而是未来。正如本书评论者、著名历史学家蒂莫西•斯奈德所言:“还有更多的东西需要学习,无论是在大西洋的彼岸(欧洲),还是此岸(美国)。”
(3)本书的写作,缘起于作者的一位亲人(其姐夫)在战争中的抵抗斗争及其导致的结果。这段真实的故事使作者感到的道德困惑,不亚于著名哲学家萨特在《存在与虚无》中虚拟的经典案例:一个年轻人到底应该上战场保卫国家,还是留在家里照顾年老的母亲?作者以历史学家的立场和眼光,思量了同样的哲学问题:在战争与人性面前,何谓责任?何谓恰当的行为?这几乎是无解的问题,然而它就像战争一样——战争摧毁了人的身体和物质环境,战争造成的道德困境摧毁了人的内心和精神世界。正如本书序作者诺曼•M.奈马克教授所言:“迪克的作品背后有着强烈的道德热情。”也许无论在学术上,还是在历史中,我们都需要这样一种热情——对于真理的探寻所必要的热情。
----------------------------------------------
【名人&媒体推荐】
只要深入研究,任何对“二战”中的民族道德所做的非黑即白的评价,都是经不起推敲的。是的,希特勒和那些“坏家伙”败了,一个新的、更加文明的欧洲从往日的瓦砾和灰烬中重生。但是,在走向胜利的过程中,与战场上的硝烟和国际政治上的筹谋相伴相生的,是一出又一出意料之外的曲折命运,极具讽刺意味。《审问欧洲》正是从这个层面上讲述欧洲人亲历的“二战”,令作者伊斯特万•迪克(István Deák)脱颖而出,也令本书显得尤为重要。
——诺曼•M.奈马克(斯坦福大学东欧史讲座教授)
迪克是东欧和中欧研究的伟大开拓者……在这部书里,他汇集了大量占领时期的道德难题,就像那些杰出的人如斯托拉以及不是那么勇敢的大多数人所遭遇的一样。它联结起了那些通常被认为是对立双方的经验:东方和西方,被占领方和合作方,以及左派和右派。他的主要案例都关涉到今天:在西方民主制度看起来被削弱时,欧洲情愿与纳粹势力达成和解。一个关于欧洲国家的政治迷思即是,它们已从第二次世界大战中吸取了教训。本书指出,还有更多的东西需要学习,无论是在大西洋的彼岸,还是此岸。
——蒂莫西•斯奈德(耶鲁大学东欧史教授)
伊斯特万•迪克带领读者对欧洲历史上一段黑暗岁月的一些最黑暗的方面进行了全盘检视。他绝不迎合民族神话和未经检验的关于民族美德的假定。第二次世界大战,正如迪克所写的,是人类给自己造成的大灾难之一。书中诸多引人深思、发人深省和令人深感悲痛的行为案例充分地说明了这一论断。
——《纽约书评》
The Fire and the Darkness 豆瓣 Goodreads
作者: Sinclair McKay St. Martin's Press 2020 - 2
A gripping work of narrative nonfiction recounting the history of the Dresden Bombing, one of the most devastating attacks of World War II.
On February 13th, 1945 at 10:03 PM, British bombers began one of the most devastating attacks of WWII: the bombing of Dresden. The first contingent killed people and destroyed buildings, roads, and other structures. The second rained down fire, turning the streets into a blast furnace, the shelters into ovens, and whipping up a molten hurricane in which the citizens of Dresden were burned, baked, or suffocated to death.
Early the next day, American bombers finished off what was left. Sinclair McKay’s The Fire and the Darkness is a pulse-pounding work of history that looks at the life of the city in the days before the attack, tracks each moment of the bombing, and considers the long period of reconstruction and recovery. The Fire and the Darkness is powered by McKay’s reconstruction of this unthinkable terror from the points of view of the ordinary civilians: Margot Hille, an apprentice brewery worker; Gisela Reichelt, a ten-year-old schoolgirl; boys conscripted into the Hitler Youth; choristers of the Kreuzkirche choir; artists, shop assistants, and classical musicians, as well as the Nazi officials stationed there.
What happened that night in Dresden was calculated annihilation in a war that was almost over. Sinclair McKay’s brilliant work takes a complex, human, view of this terrible night and its aftermath in a gripping book that will be remembered long after the last page is turned.
They Thought They Were Free 豆瓣
作者: Milton Mayer University of Chicago Press 1966 - 5
"Among the many books written on Germany after the collapse of Hitler's Thousand Year Reich, this book by Milton Mayer is one of the most readable and most enlightening."--Hans Kohn, "New York Times Book Review "
"It is a fascinating story and a deeply moving one. And it is a story that should make people pause and think--think not only about the Germans, but also about themselves."--Ernest S. Pisko, "Christian Science Monitor "
"Writing as a liberal American journalist of German descent and Jewish religious persuasion Mr. Mayer aims--and in the opinion of this reviewer largely succeeds--at scrupulous fairness and unsparing honesty. It is this that gives his book its muscular punch."--Walter L. Dorn, "Saturday Review "
"Once again the German problem is at the center of our politics. No better, or more humane, or more literate discussion of its underlying nature could be had than in this book."--August Heckscher, " New York Herald Tribune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