传记
无主之作 (2018) IMDb Eggplant.place TMDB 豆瓣
Werk ohne Autor
8.3 (315 个评分) 导演: 弗洛里安·亨克尔·冯·多纳斯马尔克 演员: 汤姆·希林 / 塞巴斯蒂安·科赫
其它标题: Werk ohne Autor / Never Look Away
库尔特(汤姆·希林 饰)的姨妈由于被认定精神不正常而被关进了集中营,并最终因纳粹医生卡尔(塞巴斯蒂安·科赫 饰)的核准被送入了毒气室。成年后的库尔特进入了美术学院深造,一次偶然,库尔特邂逅了名为艾利(葆拉·贝尔 饰)的女孩,美丽活泼的艾利渐渐的治愈了库尔特内心的伤痕,当两人鼓起勇气想要将关系再推进一步时,却遭到了艾利父亲的强烈反对……毕业后的库尔特当了一名东德的专业画家,并幸运地在柏林墙建成之前与妻子艾利一同逃往了西德。之后,库尔特进入了杜塞尔多夫美术学院就读,家庭生活的压抑和在创作上迟迟无法突破的苦闷,最终让库尔特寻找到了只属于自己的艺术之路。
自闭历程 (2010) TMDB 豆瓣
Temple Grandin
8.7 (193 个评分) 导演: 米克·杰克逊 演员: 克莱尔·丹妮丝 / 朱莉娅·奥蒙德
其它标题: Temple Grandin / 星星的孩子(台)
本片根据自幼患有自闭症的美国动物科学家、畜牧学博士——天宝·葛兰汀(克莱尔·丹尼斯 Claire Danes饰)的个人自传改编而成,讲述天宝与众不同的成长经历。
天宝四岁时被医生诊断为自闭症,母亲尝试多种方法让天宝开口说话。为了让天宝拥有正常人的生活,妈妈忍痛送她去一间寄宿学校念书。在这里,天宝认识了开启她天赋大门的恩师卡洛克博士。在恩师的帮助下,天宝顺利考入了大学。临上大学前的暑假,天宝来到姨妈家的农场度假。自此,天宝对牲畜产生了浓厚的兴趣。在大学里天宝制作“挤压机器”来平复紧张情绪。毕业后,天宝继续从事畜牧业的研究学习,设计出大大提高屠宰率且更为人道的屠宰方式。天宝以她独有的方式去认知世界,“像牲畜一样的思考”,在自闭症研讨会上大声的讲出自己的亲身经历……
莫娣 (2016) 豆瓣 TMDB
Maudie
8.6 (319 个评分) 导演: 艾斯林·沃什 演员: 莎莉·霍金斯 / 伊桑·霍克
其它标题: Maudie / 彩绘心天地(台)
真人真事改编,描述在加拿大美丽的大西洋省份新斯科舍省(Nova Scotia),一位患有关节炎的民间艺术家莫娣·刘易斯(Maud Lewis),对艺术不懈的追求,与她的丈夫相识,并以艺术、贩卖作品为生的励志生活。
与歌同行 (2005) 豆瓣 Min reol TMDB
Walk the Line
7.2 (71 个评分) 导演: 詹姆斯·曼高德 演员: 华金·菲尼克斯 / 瑞茜·威瑟斯彭
其它标题: 앙코르 / ウォーク・ザ・ライン
约翰·卡什(杰昆·菲尼克斯 Joaquin Phoenix 饰)本是个阿肯色州乡村小子,儿时一场意外令他弟弟身故,从此他便活在父亲(罗伯特·帕特里克 Robert Patrick 饰)的谴责和嘲讽下无力翻身。爱音乐的他慢慢以乡村歌手成名,也有了自己的家庭,但外出巡演时偶然接触到毒品慢慢令他不能自拔,将他带入深渊。吸毒令妻子薇薇安(詹妮弗·古德温 Ginnifer Goodwin 饰)带着孩子离开了他,他只好去找心仪已久、但因婚姻在身无法在一起的女歌手琼·卡特(莉丝·威瑟斯彭 Reese Witherspoon 饰),后者给予他援手,帮助他戒毒,却也一次次拒绝了他的求爱。戒毒成功的卡什得以重启事业,和卡特的爱情也在两人的舞台上终成正果。
阿拉伯的劳伦斯 豆瓣
Lawrence in Arabia: War, Deceit, Imperial Folly and the Making of the Modern Middle East
8.7 (38 个评分) 作者: 【美】斯科特•安德森(Scott Anderson) 译者: 陆大鹏 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 2014 - 9
1914年第一次世界大战爆发以后,德国的盟友土耳其趁机侵入阿拉伯半岛,而该地区的各个部族处于一盘散沙的状态,无力抵抗土耳其侵略军。英国军方派了“阿拉伯通”陆军情报军官劳伦斯到那里进行活动。英国在阿拉伯半岛的意图是给阿拉伯人有限的枪支弹药,使其牵制土耳其的兵力,同时将阿拉伯各部族置于自己的控制之下,劳伦斯基本上是按照这一战略采取行动的,但做法上非常讲究策略。他换上阿拉伯人的服装,尽量在生活上接近阿拉伯人,由于突击队屡建战功,威震中东,劳伦斯因此被誉称为“阿拉伯的劳伦斯”。书中描写了劳伦斯以气魄发动的长途奔袭亚喀巴、大马士革土耳其守军的英勇事迹,以及他与阿拉伯枭雄费萨尔王子的友谊等诸多历史细节,突出剖析劳伦斯的丰富的内心世界,特别是他内心对于英帝国中东政策的反抗与挣扎。为了突出劳伦斯的空前也可能是绝后的壮举,作者还以并行线索叙述两位杰出的美国与德国情报人员的努力,实际上是一种对劳伦斯的衬托。 总之,这是一部出色的传记,传主充满魅力,传记本身也文笔优美流畅,情节曲折,而不失真,它是了解一战东线史、英帝国外交政策、中东现代史的钥匙。
2015年8月20日 已读
真的是很好看,虽然希望在描述战略的时候能更多地使用地图!劳伦斯虽是能人,但也败给了毫无远见、只顾能分多少分多少的英法政府以及毫无作为的美国政府(阿拉伯竟然求美国来管自己)。最后,战争真是无意义浪费时间生命又摧残心智的魔鬼!比如屠杀、复仇,快意与麻木过后的心理阴影伴随一生,何必呢?
一战 中东 传记 劳伦斯 历史
名人传 豆瓣
8.2 (34 个评分) 作者: [法] 罗曼·罗兰 译者: 傅雷 译林出版社 2001 - 9
《名人传》是法国作家罗曼·罗兰所著《贝多芬传》、《米开朗琪罗传》和《托尔斯泰传》的合称。《名人传》的三位传主都是人类历史上极富天才而创建至伟的人物,他们的人生丰富多彩,他们的作品精深宏博,他们的影响历经世代而不衰,罗曼·罗兰紧紧把握住这三位有着各自领域的艺术家的共同之处,着力刻画他们在扰患困顿的人生征途上历尽苦难与颠踬而不改初衷的心路历程,凸现他们崇高的人格、博爱的情感和广阔的胸襟,从而为我们谱写了另一阕“英雄交响曲”。
2016年11月17日 已读
初中的时候看半个月都看不下来一个人物,现在一天就大概能整本看完了,这就是成长啊!
传记 罗曼罗兰
My Own Words 豆瓣 Goodreads
8.3 (7 个评分) 作者: Ruth Bader Ginsburg Simon & Schuster 2016 - 10
In this collection Justice Ginsburg discusses gender equality, the workings of the Supreme Court, being Jewish, law and lawyers in opera, and the value of looking beyond US shores when interpreting the US Constitution. Throughout her life Justice Ginsburg has been (and continues to be) a prolific writer and public speaker. This book’s sampling is selected by Justice Ginsburg and her authorized biographers Mary Hartnett and Wendy W. Williams, who introduce each chapter and provide biographical context and quotes gleaned from hundreds of interviews they have conducted.
The New York Times bestselling book from Supreme Court Justice Ruth Bader Ginsburg—“a comprehensive look inside her brilliantly analytical, entertainingly wry mind, revealing the fascinating life of one of our generation's most influential voices in both law and public opinion” (Harper’s Bazaar).
My Own Words “showcases Ruth Ginsburg’s astonishing intellectual range” (The New Republic).
Witty, engaging, serious, and playful, My Own Words is a fascinating glimpse into the life of one of America’s most influential women and “a tonic to the current national discourse” (The Washington Post).
2021年1月14日 已读
读完更痛惜她的离世。首先是RBG的案子都非常精彩,她为推进性别平等、种族平等的辩述和例证都很棒,现在最高法院没了她不知道还有没有这么强有力的dissenting opinion。其次是美国宪法的诠释原来有这么多流派(比如新上任的Barrett就是originalist),也了解了美国最高法院的运行机制,现在没了最senior最liberal的她,保守派又这么多人,真是令人害怕。给RBG可以打五星,可是本书的编排却略令人失望,从讲完RBG遇到她老公之后到被提名为最高法院法官之前有一段讲了非常多其他人的部分,问题是这一部分只讲了RBG是怎么描述这些人的,没有表达清楚这些人和RBG的过去、未来甚至当时的人生有什么关系,插在中间实在不妥,还有大量很难听清的宴会录音,听那里的时候差点想弃书。
传记 女性 法律 美国
沈从文的后半生(增订版) 豆瓣
9.7 (6 个评分) 作者: 张新颖 理想国|上海三联书店 2018 - 2
这是一部“感动沈从文家人”的沈从文传记,一部令《活着》作者“感慨万分”的人物传记,一部获得中国国家图书馆“文津奖”的新经典传记(增订版)。
沈从文逝世三十周年暨2018年“增订版”,新增《沈从文的后半生:这是什么样的故事》(绝境的故事,个人和时代关系的故事,创造力的故事,爱的故事,时间胜利的故事),并首次收入沈从文作为“绝笔”的《一点记录——给几个熟人》。
沈从文,生于1902年,逝于1988年。“如果他在世,肯定是1988年诺贝尔文学奖的有力的候选人。”不少人喜欢这样的说法,以此来加重对沈从文的崇仰和表达遗憾。《沈从文的后半生:1948—1988》认为,这固然是个很大的遗憾,不过实在说来,获奖与否并没有多么重要。重要的是,对沈从文的认识,能走到多远多深。1988年,远未到盖棺定论的时候。“重新发现”沈从文的工作仍将继续……
从1948年始,沈从文在时代大转折关口的精神危机和从崩溃中的恢复,成为他后半生重新安身立命、成就另一番事业的起点。《沈从文的后半生:1948—1988》这部著作由此起笔,沿着他生命的坎坷历程,翔实叙述他的社会遭遇、个人选择和内心生活,叙述他为始终不肯放弃的物质文化史和杂文物研究而做的超常努力和付出。
《沈从文的后半生:1948—1988》这部传记,特别着力于呈现沈从文后半生漫长而未曾间断的精神活动。在时代的剧烈变动中,这种连续、细密、复杂的个人精神活动,清晰见证了一个弱小个人的全力挣扎,一个平凡生命以柔弱的方式显现的强大勇气和信心,一个“有情”的知识者对历史文化长河的深沉而庄严的爱——一如他爱家乡的那条长河,曾经不知疲倦地抒写那条河的故事,他的后半生甘受屈辱和艰难,不知疲倦地抒写历史文化长河的故事。
2021年7月21日 已读
能不被时代的洪流卷走,太幸运了。沈从文即使身体处处是病,但还是能坚持工作,而且在下放劳动的艰苦环境下还能存活,天赋异禀。他从早年的原地自杀,到后来的任由时代和人民处置,心理调整上还是很厉害的。然而我从他后期的文字里其实还是能读到讽刺和反叛,大约是他决定醉心于工作了。虽然他工作的毅力令人佩服,但是对他来说工作是实现个人价值和寻找乐趣的完美工具,并不是完全无私。他对小人范曾写的信也很有意思,并没有那种做作的感觉,很真挚辛辣,所以他后期讲的不把自己当受害者和不想出名还是能令人信服的。身体垮后接受采访回答文革最会扫女厕所后抱着女记者大哭的故事也很有趣,大概是不想再委屈了。看完觉得很平静,既没有觉得是爽文也没有很委屈,算是动荡时代的人比较好的人生路线,做到了独立于时代的不忘初心,免受宏观叙事的洗礼。
中国 传记 历史 近现代
通往权力之路 豆瓣
8.4 (5 个评分) 作者: [美]罗伯特·K.迈锡 译者: 徐海幈 北京时代华文书局 2014 - 5
流行最广,好评最多——《纽约时报》畅销书,普利策奖获奖者作品,亚马逊网站持续热销。《华盛顿邮报》《新闻周刊》《洛杉矶时报》《波士顿寰球报》《纽约时报》《奥普拉杂志》等重磅推荐。
最被领袖崇拜的领袖:叶利钦、普京、卡梅伦、默克尔、伊丽莎白二世等极力推崇的领袖。毛泽东也赞其为中国需要这样的伟人。
最一流的作者,最一手的史料:包括她本人的《回忆录》、私人信函、政务公文、官方文件以及朋友、敌人和大量旁观者的回忆。同时书中附有数张国内罕见的珍贵照片,四色印刷。
《通往权力之路:叶卡捷琳娜大帝》为普利策奖获奖者耗时八年写就的一部权威传记,通过研究此前不为人知或难以获取的资料,阐述了叶卡捷琳娜女皇异彩纷呈的一生。从一个外邦落魄贵族的女儿,因一次政治联姻来到俄罗斯成为大公夫人;历经18年的忍辱负重,她成功把自己打扮成俄罗斯的化身,通过一场宫廷政变夺取了皇位;在极富魅力的34年执政期间,她发动战争、囤积艺术、集纳思想、最成功的是扩充版图,将俄国带入了一个辉煌而鼎盛的时期。
《通往权力之路:叶卡捷琳娜大帝》作者迈锡运用了非凡的叙述技巧,不自觉地透露了她顺应欧洲政治潮流、实施“开明君主制”的统治手段;善于审时度势、及时调整政策的为政之道;不受骗而骗人的外交之道,以及面对政治充满理性,又不乏实用性,具有使威仪的皇室变得柔和的女性魅力。总之,她的统治使欧洲开始感到俄国这个巨大政治和社会组织的重要意义,也再次证明了一个时代的强盛与自身的努力有关、与选择的路线有关、与实施的国策有关。
对一位俄国巨人和一位有血有肉的女人均做出了扣人心弦的描绘。——《新闻周刊》
一部引人入胜,足以满足阅读需要的传记。——《洛杉矶时报》
绘声绘色,充满悬念。——《纽约时报》
研究详尽无遗,叙述跌宕起伏。——《波士顿环球报》
(罗伯特?K?迈锡)为这部讲述叶卡捷琳娜及其时代的包罗万象的作品赋予了权威品质……一部令人难以拒绝的作品。——《华盛顿邮报》
写作严谨精确,叙述激动人心。——《奥普拉杂志》
成为波伏瓦 豆瓣 Goodreads
Becoming Beauvoir:A Life
8.7 (129 个评分) 作者: [英]凯特·柯克帕特里克 译者: 刘海平 中信出版社 2021 - 3
“迄今为止最好的波伏瓦传记!”
“任何一个对波伏瓦哲学感兴趣的读者都不可错过的传记”
“她启发了全世界的女性,并改变了很多人的思考方式”
《金融时报》《卫报》《星期日泰晤士报》重磅推荐
梁鸿、毛尖、黄昱宁、张莉 共同推荐
《成为波伏瓦》是根据近几年新曝光的波伏瓦信件、早期日记等材料撰写的波伏瓦全新权威传记。“女人不是天生的,而是后天成为的。”波伏瓦如是说。这本开创性的传记引入波伏瓦此前从未被出版的日记和信件等全新材料,把她从萨特的阴影中拉出来,使她站在属于自己的聚光灯下。这本传记将为读者呈现一个更为真实立体的波伏瓦,也让我们重新看待波伏瓦和萨特的关系。
本书还将呈现很多此前不为人所知的波伏瓦的个人细节,这些新的细节会增强波伏瓦的神秘感,也会使我们对波伏瓦更加着迷。为什么这位“女性主义偶像”要着力打造自己的形象?为什么关于她和萨特的关系她会频频“撒谎”,或是声称自己不是一个哲学家?也许带着这些新的细节,我们能更进一步地去认识真正的波伏瓦。
【编辑推荐】
★依据更独家的丰富材料撰写。包括2018年曝光的克洛德·朗兹曼与波伏瓦的情书、只有法语版本的波伏瓦学生时代日记,以及对波伏瓦养女的采访等。
★作者更权威,凯特是牛津大学的波伏瓦和萨特研究专家,资料的引用整理严谨细致、权威可信,具有较高学术价值,并配13张珍贵照片。《金融时报》《卫报》《星期日泰晤士报》《文学评论》重磅推荐。
★为什么波伏瓦要在回忆录中抹掉其他男人,给萨特一个最重要却与事实不符的位置?隐秘的爱人?同性的伴侣?波伏瓦在自传中隐瞒了多少?
★长时间以来,人们提到波伏瓦会认为她只是“萨特的伴侣”,而这本传记,让波伏瓦从萨特的阴影下走出来,探讨她的生活、她的作品、她的思想,以及她的爱情。
【媒体推荐】
一本值得慢慢品读的书。有太多细节引人入胜,让人恨不得一口气读完。但它值得我们花时间慢下来,去欣赏这个启迪了全世界女性以及改变了许多人思考方式的伟大女性。
——《星期日泰晤士报》
在柯克帕特里克的传记中,波伏瓦被还原到她的完整作品中,她的复杂性和她的勇敢都得以展露—而不仅仅是一句断章取义的引用。
——《文学评论》
一部值得赞扬的传记。它超越了之前那些带有厌女症情结的波伏瓦传记,向我们展示了这位不凡女性的激荡人生和复杂矛盾。
——《爱尔兰观察报》
柯克帕特里克给了我们更多的空间去思考波伏瓦与女性主义的复杂关系,同时作者也给出了很丰富的讨论……给朗兹曼的信件确实是一个重要的帮助我们理解波伏瓦的新资源……最重要的是,柯克帕特里克写的波伏瓦传记向我们清晰地展现了波伏瓦强大的道德信仰,以及在战后她是如何将其投入到她的政治参与中的。
——《卫报》
柯克帕特里克给我们呈现了一个比之前的波伏瓦传记都更加细节详实,分析到位的波伏瓦哲学分析……她的厉害之处在于把波伏瓦的逻辑和她的生活联系了起来……这是迄今为止最好的波伏瓦传记。
——《立场》杂志
柯克帕特里克不厌其烦地爬梳了波伏瓦的评论、日记以及她晚年所接受的采访,从而让我们能够重新去认识这位鼓舞人心的女性主义者、哲学家和存在主义者的丰富人生。这本传记将让新的一波读者爱上波伏瓦——像她这样的具有政治意识的女性主义者现今已寥寥无几,而我们比任何时候都需要她们。
——萨梅拉·哈里斯, SA周刊
这本传记十分重要,因为它给读者们提供了一个对西蒙娜·德·波伏瓦的人生和作品的基于证据的新解读,这个解读激进有力,非常必要。这部学术性的优秀传记令人叹服,它将久久地停驻在读者的心里。
——苏珊娜·利普斯科姆, 英国罗汉普顿大学历史系教授
我们还需要另一本波伏瓦传记吗?当然!这本传记终于把波伏瓦的哲学思想,而不是她的情感生活作为传记的焦点了。凯特·柯克帕特里克从新发现的材料入手,带着尊敬,心怀同情,卓有见地地重新审视了波伏瓦的一生,以及她的一生是如何被她自己的存在主义思想所引导,且受限于她的境况遭遇。这本精彩的传记来得太及时了!
——托弗·彼得森,挪威奥斯陆大学哲学教授、国际波伏瓦协会主席
细致的研究,优美的文笔。柯克帕特里克从最新的材料里发现了此前的波伏瓦传记里的矛盾之处,包括来自于波伏瓦自己的矛盾。《成为波伏瓦》是任何一个不仅对波伏瓦的人生感兴趣,也对她的哲学感兴趣的读者不可错过的传记。
——菲奥娜·薇拉-格雷, 英国杜伦大学社会学助理教授
Mountains Beyond Mountains 豆瓣
作者: Tracy Kidder Random House Trade Paperbacks 2004 - 8
Tracy Kidder is a winner of the Pulitzer Prize and the author of the bestsellers The Soul of a New Machine , House , Among Schoolchildren , and Home Town . He has been described by the Baltimore Sun as the “master of the non-fiction narrative.” This powerful and inspiring new book shows how one person can make a difference, as Kidder tells the true story of a gifted man who is in love with the world and has set out to do all he can to cure it.
At the center of Mountains Beyond Mountains stands Paul Farmer. Doctor, Harvard professor, renowned infectious-disease specialist, anthropologist, the recipient of a MacArthur “genius” grant, world-class Robin Hood, Farmer was brought up in a bus and on a boat, and in medical school found his life’s calling: to diagnose and cure infectious diseases and to bring the lifesaving tools of modern medicine to those who need them most. This magnificent book shows how radical change can be fostered in situations that seem insurmountable, and it also shows how a meaningful life can be created, as Farmer—brilliant, charismatic, charming, both a leader in international health and a doctor who finds time to make house calls in Boston and the mountains of Haiti—blasts through convention to get results.
Mountains Beyond Mountains takes us from Harvard to Haiti, Peru, Cuba, and Russia as Farmer changes minds and practices through his dedication to the philosophy that "the only real nation is humanity" - a philosophy that is embodied in the small public charity he founded, Partners In Health. He enlists the help of the Gates Foundation, George Soros, the U.N.’s World Health Organization, and others in his quest to cure the world. At the heart of this book is the example of a life based on hope, and on an understanding of the truth of the Haitian proverb “Beyond mountains there are mountains”: as you solve one problem, another problem presents itself, and so you go on and try to solve that one too.
“ Mountains Beyond Mountains unfolds with the force of a gathering revelation,” says Annie Dillard, and Jonathan Harr says, “[Farmer] wants to change the world. Certainly this luminous and powerful book will change the way you see it.”
From the Hardcover editio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