历史
我们的父辈 (我们的母亲,我们的父亲) (2013) 豆瓣 TMDB
Unsere Mütter, unsere Väter Season 1 所属 : 我们的父辈
9.5 (469 个评分) 导演: 菲利普·卡德尔巴赫 演员: 汤姆·希林 / 沃尔克·布鲁赫
1941年,德军准备入侵苏联,德国男青年Wilhelm和他的弟弟Friedhelm响应希特勒的号召应征入伍,即将奔赴前线。女青年Charlotte立志为国家服务,成了一名女护士,也将前往战场救助伤员。女青年Greta美丽活泼,歌声动人,她希望有朝一日成为一名女歌星。她的情人是一个犹太人Viktor,他是一名裁缝的儿子。五人是最好的朋友,他们在启程的前夜载歌载舞,喝酒庆祝,约定圣诞节再相聚。
分离之前,他们都是意气风发的年轻人;分离之后,他们的命运便和这场战争紧紧联系在一起。对于这一辈的德国人来说,这是他们的父辈、他们的母辈对于这场战争的记忆。
2020年8月16日 看过
满分。《The Third Reich in Power》里提到的爱国的犹太人、想移民的犹太人在这里有故事,不同派系军队的分歧也有体现,以及德国人对战争的自信。有点犹豫要不要读完《The Third Reich at War》再继续看。/ 苏联对自己人的处理还有德国后来对盖世太保的处理也好真实。战争里,活下来的平民没有成王败寇,只有幸存者。/ 接下来想看这部作品的纪录片,如果是真实故事改编的话,真想看看有没有什么纪实文学 / 五个人每个人物都好鲜活,编剧编得好好,有太多感想,说不清 / 关于种族主义的剧本大赞,比如那个女房东最后“瞧,这就是犹太人”的嘴脸
2013 二战 人性 剧情 历史
我们的父辈——纪录片 (2013) 豆瓣
Unsere Mütter, unsere Väter – Die Dokumentation
9.0 (36 个评分) 导演: 彼得·哈特尔 / Annette von der Heyde
2020年8月16日 看过
粮票之类的史实影像很珍贵,不过因为我已经看过很多书,感觉纪录片的内容不够丰富。比如德军挖坑炸犹太人,《奥斯维辛》里直接描述道“书上都挂满了断肢”,这是纪录片做不到的。但是纪录片很好的一点是让历史的见证者们在镜头前诉说自己的感受,如果能采访更多人就好了。/ 配汉斯季默的曲子好出戏……
二战 历史 德国 战争 纪录片
教宗的承继 (2019) Eggplant.place 豆瓣 TMDB
The Two Popes
8.4 (483 个评分) 导演: 费尔南多·梅里尔斯 演员: 安东尼·霍普金斯 / 乔纳森·普雷斯
其它标题: The Two Popes / 教皇
这是一个真实的故事,讲述了近 2000 年来最戏剧性的权力交接事件之一。主教贝尔格利奥(乔纳森·普雷斯饰演)对教会的发展方向感到十分失望,因此向教皇本笃(安东尼·霍普金斯饰演)申请在 2012 年退休。然而,面对丑闻和自我怀疑,善于内省的教皇本笃召见对他最严厉的批判者和未来的继任者来到罗马,在梵蒂冈的围墙之内,展开了一场传统与进步、罪恶与宽恕之间的斗争,这两位截然不同的人直面各自的过去,以图寻找共同点,以及为全世界十亿信徒开创未来。
2021年5月22日 看过
两个英国人演德国人和阿根廷人,这是英国老爷爷演员霸权。看起来是一部充满政治任务的电影,比想象中要流畅和有趣,但12亿人的团体领导变更肯定不是两个人说了算,两位教宗再一意孤行也肯定有身不由己的时候。如果这部电影能更点面结合,把天主教变化的信号放大,用历史和人物螺旋发展的角度拍会更好。宗教最需要进步的一点当然是给女性参与决定的机会,当一个领导群体缺少世界上一半的人的声音的时候,这个领导群体能关怀人民的水平还是有限的。边看就边在查有多贴近现实,很欣慰,宗教本质就是用稳固的思想去给毫无自尊的人民一点活下去的希望,连它都在进步,说明原来无权的人民的确越来越懂自爱了,也有力量撼动稳固的权力体制了。相反,越来越保守的团体则说明无权人民越来越不懂自爱,也没有力量。
netflix 剧情 历史 宗教 意大利
二十二 (2015) 豆瓣 TMDB
二十二
8.6 (616 个评分) 导演: 郭柯 演员: Wei Shaolan / Luo Shanxue
其它标题: Twenty Two / 22
在日本侵华战争的八年间,至少20万中国妇女被迫沦为日军的性奴隶,也就是我们经常提及的“慰安妇”。在影片2014年开拍之时,中国内地仅剩22位“慰安妇”幸存者。当光阴慢慢划过,时间抚平伤口,这些经历了常人无法想象的磨难的老人们,如今又身在何处,过着怎样的生活,经历着怎样的悲喜忧乐?
横空出世 (1999) 豆瓣 TMDB
横空出世
8.6 (92 个评分) 导演: 陈国星 演员: 李雪健 / 李幼斌
其它标题: Roaring Across the Horizon / Nascido do Nada
1949年新中国建立以来,虽然人民当家做主人,但是新政权还随时面临被海外敌对势力所颠覆的严峻现状。惨烈的抗美援朝战争结束后,曾经立下赫赫战功的冯石将军(李雪健 饰)接到中央委派的重要使命,那就是主持原子弹的研发工作。虽然对原子弹一窍不通,但是军人出身的冯石只有服从上级的命令,带着一支经过烈火淬炼的英雄部队挺近荒凉的戈壁滩。在此之后,以美国留学归来的陆光达(李幼斌 饰)等科学界的精英人才从四面八方调到了西北荒漠。
白手起家,艰苦创业,在内无经验外断支援的艰苦条件下,一群怀着崇高理想的无名男儿朝着共同的目标奋勇前行……
曹操传 (2023) 豆瓣
导演: 张黎 演员: 姜文
东汉中平六年八月,秋社之日。一大早,曹操烧掉了自己的遗嘱,前往嘉德殿赴宴,此刻,他已筹谋周全,并且视死如归,决意刺杀借朝廷内乱带兵进入洛阳趁机强取天下的董卓。主宾尽数到齐,董卓设牛酒大宴。董卓为震慑袁绍,命义子为大家献艺助兴,吕布便欣然表演节目。嘉德殿里,曹操被董卓当作了知己,两个人约好,第二天辰时,曹操把貂蝉给他送到怀里。曹操躲过刺客的凶险一击,实处在被软禁的状态中。董卓意欲即刻以在雄性战争中赢家的姿态征服貂蝉,貂蝉却将欲擒故纵的分寸拿捏的恰到好处。貂蝉的存在给了董卓宽容的机会,洛阳城失去控制的无序恐怖让他深感无能为力,他暗自下了决心,必须尽快寻找时机逃离洛阳。凭借着左慈预先准备的城门失火和一匹马,曹操逃出了火光四起的洛阳。
他们已不再变老 (2018) Eggplant.place TMDB 豆瓣
They Shall Not Grow Old
8.8 (418 个评分) 导演: 彼得·杰克逊 演员: Thomas Adlam / William Argent
其它标题: They Shall Not Grow Old / 不老的战迹(港)
《他们已不再变老》是由华纳兄弟影业出品,奥斯卡金像奖获奖导演彼得·杰克逊(《指环王》三部曲,《霍比特人》三部曲)执导的战争纪录片。电影聚焦于1914年—1918年一战士兵的日常生活。片中大部分史料均为首次公开,制作团队应用最顶尖修复、上色及3D 技术,将百年前影像进行全彩修复并重新加入声效,以英国老兵口述史为旁白还原一战士兵遭遇和感受,为观众呈现身临其境、极度真实的沉浸式战争体验。影片将于2019年11月11日(一战结束一百零一周年纪念日)全国艺联专线上映。
从海底出击 (1981) 豆瓣 IMDb TMDB
Das Boot
9.1 (155 个评分) 导演: 沃尔夫冈·彼得森 演员: 尤尔根·普罗奇诺 / 赫贝特·格勒内梅厄
其它标题: 특전 U보트 / U・ボート
  二次大战期间,德军一艘U型潜艇奉命出击,完成对英国船队的袭击任务,当他们完成任务返航途中,却遭遇上前所未见的危机。《从海底出击》片长超过三个小时,而从开始到结束的每一分钟里,时间几乎都消耗在一艘德国潜艇的封闭空间里面,满脸油污、胡子拉茬的德国海军是影片的主要角色。在它的悠长篇幅之中并不缺乏大起大落的情节起伏,潜在的重重危机随时威胁着舰艇上官兵的生命安全,这个貌似强大而冷冰冰的庞然大物完全不能自保,一切只能听天由命。
无主之作 (2018) IMDb Eggplant.place TMDB 豆瓣
Werk ohne Autor
8.3 (315 个评分) 导演: 弗洛里安·亨克尔·冯·多纳斯马尔克 演员: 汤姆·希林 / 塞巴斯蒂安·科赫
其它标题: Werk ohne Autor / Never Look Away
库尔特(汤姆·希林 饰)的姨妈由于被认定精神不正常而被关进了集中营,并最终因纳粹医生卡尔(塞巴斯蒂安·科赫 饰)的核准被送入了毒气室。成年后的库尔特进入了美术学院深造,一次偶然,库尔特邂逅了名为艾利(葆拉·贝尔 饰)的女孩,美丽活泼的艾利渐渐的治愈了库尔特内心的伤痕,当两人鼓起勇气想要将关系再推进一步时,却遭到了艾利父亲的强烈反对……毕业后的库尔特当了一名东德的专业画家,并幸运地在柏林墙建成之前与妻子艾利一同逃往了西德。之后,库尔特进入了杜塞尔多夫美术学院就读,家庭生活的压抑和在创作上迟迟无法突破的苦闷,最终让库尔特寻找到了只属于自己的艺术之路。
柏林墙倒塌的夜晚 (2009) 豆瓣
Schabowskis Zettel - Die Nacht, als die Mauer fiel
8.8 (13 个评分) 导演: Marc Brasse / Florian Huber 演员: Richard Bratfisch / Rita Bratfisch
其它标题: Schabowskis Zettel - Die Nacht, als die Mauer fiel / 沙博夫斯基的纸条:在那柏林墙倒塌的晚上
圣母 (2021) 豆瓣 TMDB
Benedetta
7.8 (594 个评分) 导演: 保罗·范霍文 演员: 维尔日妮·埃菲拉 / 夏洛特·兰普林
其它标题: Benedetta / 圣欲(港/台)
改编17世纪意大利修女真实事迹。贝妮迪塔自小在修道院长大,在神的圣宠下,她不但能见神圣异象,身上更出现圣痕。一日,修道院收留了年轻野性的见习修女,贝妮迪塔在她的挑逗下初试肉体的欢愉,复感神圣的大爱。然而,小小的修道院无法容纳她日渐高涨的权欲和情欲,她声称的神迹也招来质疑,教廷派人远道前来调查,一场权力斗争在瘟疫阴霾下蓄势待发。《她》名导保罗·范霍汶挑动道德底线,赤裸地重现一个奇女子的情欲、信仰和胆识,大胆批判教会的贪欲和虚伪。
阿拉伯的劳伦斯 豆瓣
Lawrence in Arabia: War, Deceit, Imperial Folly and the Making of the Modern Middle East
8.7 (38 个评分) 作者: 【美】斯科特•安德森(Scott Anderson) 译者: 陆大鹏 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 2014 - 9
1914年第一次世界大战爆发以后,德国的盟友土耳其趁机侵入阿拉伯半岛,而该地区的各个部族处于一盘散沙的状态,无力抵抗土耳其侵略军。英国军方派了“阿拉伯通”陆军情报军官劳伦斯到那里进行活动。英国在阿拉伯半岛的意图是给阿拉伯人有限的枪支弹药,使其牵制土耳其的兵力,同时将阿拉伯各部族置于自己的控制之下,劳伦斯基本上是按照这一战略采取行动的,但做法上非常讲究策略。他换上阿拉伯人的服装,尽量在生活上接近阿拉伯人,由于突击队屡建战功,威震中东,劳伦斯因此被誉称为“阿拉伯的劳伦斯”。书中描写了劳伦斯以气魄发动的长途奔袭亚喀巴、大马士革土耳其守军的英勇事迹,以及他与阿拉伯枭雄费萨尔王子的友谊等诸多历史细节,突出剖析劳伦斯的丰富的内心世界,特别是他内心对于英帝国中东政策的反抗与挣扎。为了突出劳伦斯的空前也可能是绝后的壮举,作者还以并行线索叙述两位杰出的美国与德国情报人员的努力,实际上是一种对劳伦斯的衬托。 总之,这是一部出色的传记,传主充满魅力,传记本身也文笔优美流畅,情节曲折,而不失真,它是了解一战东线史、英帝国外交政策、中东现代史的钥匙。
2015年8月20日 已读
真的是很好看,虽然希望在描述战略的时候能更多地使用地图!劳伦斯虽是能人,但也败给了毫无远见、只顾能分多少分多少的英法政府以及毫无作为的美国政府(阿拉伯竟然求美国来管自己)。最后,战争真是无意义浪费时间生命又摧残心智的魔鬼!比如屠杀、复仇,快意与麻木过后的心理阴影伴随一生,何必呢?
一战 中东 传记 劳伦斯 历史
天国之秋 豆瓣 Goodreads
Autumn in the Heavenly Kingdom: China, the West, and the Epic Story of the Taiping Civil War
8.3 (59 个评分) 作者: [美] 裴士锋 译者: 黄中宪、谭伯牛 校 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 2014 - 11
2012年坎迪尔(Cundill Prize)历史奖大奖(世界奖金最高的历史著作奖)
裴士锋生动重现了……十九世纪中叶的太平天国战争。这场战争所夺走的人命之多,在人类史上名列前茅。它的深远影响,在当今中国仍未消失。《天国之秋》是由第一流历史学家和杰出作家完成的引人入胜之 作。
——基辛格(Henry A. Kissinger) 《论中国》《大外交》等书作者
精心琢磨的历史铺陈,是极出色的典范。从一八五〇年代初期打至一八六四年的这场中国内战,可能是人类史上死伤最惨烈的内战;裴士锋以生动翔实的手法,呈现中国的统治者及其数千万子民的命运如何受到英国外交与商业利益的摆布,如何受到太平天国本身的非正统宗教和政治理念影响。一个悲惨且撼动人心的故事。
——史景迁(Jonathan Spence) 《追寻现代中国》《大汗之国》等书作者
2017年3月21日 已读
这本书真的好棒啊,就像拍电视剧似的,描述各处发生的事情,让人感受历史的魅力。感觉战争真的好唏嘘呀,由于信息流通渠道的不发达导致了种种误会和错误的决定。英国真是神一样的跳梁小丑,文中有几处总结都道出了我的心声。社会变迁是不可阻挡的洪流,任何不适合的东西都会被裹挟或者冲成碎片。这本书从上个学期初开始借起一直到现在才读完,真是太可怕了。已经快到4月了,本年读30本书的flag好像要倒了_(:зゝ∠)_
中国近代史 历史 海外中国研究 裴士鋒
历代经济变革得失 豆瓣 Goodreads
7.8 (24 个评分) 作者: 吴晓波 浙江大学出版社 2013 - 8
著名财经作家吴晓波再度发力!
向钱穆先生之《中国历代政治得失》致敬之作!
打破时间壁垒,勾勒历代变法全貌!
探寻中国两千多年来经济变革的得与失!
如果不研究历代经济的变革,
其实无法真正理解当前的中国!
两千七百年前,春秋时期的齐国宰相管仲改制变法,使得齐国一跃成为霸主,傲视群雄;公元1069年,王安石在宋神宗的支持下,推行新法,一时国库充实,北宋积贫积弱的局面为之缓解;公元1978年,总设计师邓小平开始实施改革开放政策,百年积弱的中国经济再度崛起,重回强国之列。在两千多年的时间里,中国经历了十数次重大的经济变革,每一次变法,都顺应社会发展而发生,也都对历史进程产生了重大影响。而今,新的社会发展又提出了继续变革的要求……
本书是作者近年来研究中国经济变革史的集大成著作,对中国历史上十数次的重大经济变法的种种措施和实践作了系统的概述和比照,指明因革演变,坦陈利害得失,既高屋建瓴地总括了中国式改革的历史脉络,又剖析了隐藏在历代经济变革中的内在逻辑与规律。辩驳得失,以史为鉴,实不失为一部简明的“中国经济史”。
2017年7月28日 已读
一年了,终于读完了。唉,大国,稳定压倒一切,物质决定精神。其实全球现在都有这样的倾向。这本书虽然有时候结论太二元化,但也不妨碍这本书有趣、干货也多,让我看今天的经济、社会都有更多角度、更深的看法,非常感谢学校让我接触到这样一本佳作。
中国 历史 经济学
裸体艺术论 豆瓣
作者: 陈醉著 中國文聯出版公司 1987 - 11
本书系国内第一本研究裸体艺术的专著。作者以人类文化的发展史为线索,以古希腊艺术、基督教艺术、以及印度、中国和非洲艺术为背景,从美学 、文艺学、艺术史理论等多种角度入手,通过对大量裸体艺术作品的研究分析,系统性地论述了从原始至现代的裸体艺术。观点独特,深入浅出,可读性强。
2016年11月17日 已读
炒鸡棒!因为要研究米开朗琪罗的画看的。里面对禁欲的社会分析特别透彻和到位,看起来觉得特别爽。特别同意的是,自己本能的欲望越是被禁锢起来,放出来的时候就越是汹涌澎湃。相反,其他无关紧要的欲望就可能得到控制,比如我玩游戏、刷微博,如果禁止自己碰,过了一段时间就真的会习惯了……
人体 历史 美术 艺术
二手时间 豆瓣 Goodreads
Время секонд хэнд
8.9 (247 个评分) 作者: [白俄] S. A. 阿列克谢耶维奇 译者: 吕宁思 中信出版集团 2016 - 1
2015年度诺贝尔文学奖得主阿列克谢耶维奇最具分量的作品
发表后荣获德国书业和平奖(2013)、法国美第契散文奖(2013)、俄罗斯「大书奖」读者票选最佳文学作品(2014)、波兰卡普钦斯基报告文学奖(2015)
本书是白俄罗斯著名作家阿列克谢耶维奇最新作品,通过口述采访的形式,展现身处关键历史时刻的普通人的生活。本书讲述了苏联解体后,1991年到2012年二十年间的痛苦的社会转型中,俄罗斯普通人的生活,为梦想破碎付出的代价。在书中,从学者到清洁工,每个人都在重新寻找生活的意义。他们的真实讲述同时从宏观和微观上呈现出一个重大的时代,一个社会的变动,为这一段影响深远的历史赋予了人性的面孔。苏联解体已逾二十年,俄罗斯人重新发现了世界,世界也重新认识了俄罗斯。新一代已经成长起来,他们的梦想已不再关乎梦想,不再像90年代他们的父辈,关心信仰。二十年来,人们看了崭新的俄罗斯,但她却早已不是任何人曾经梦想过的俄罗斯了。作者追溯了苏联和苏联解体之后的历史过程,让普通的小人物讲述他们自己的故事,从而展现出身处历史的转折,以及人们如何追寻信仰、梦想,如何诉说秘密和恐惧,让人们重新思考什么是“俄罗斯”和“俄罗斯人”,为什么他们无法适应急剧的现代化,为什么再近两百年之后,依然与欧洲相隔。本书分为上下两部分,采访了生长于理想之下的俄罗斯人和今天的俄罗斯人,以及阿塞拜疆等前苏联国家的普通人,呈现他们的生活细节,所感所想。德国媒体盛赞该书撷取的是最为细小的马赛克,却拼出了一幅完整的后苏联时代图景。“一部20世纪后半叶的微观俄国史,笔力直抵普京时代。”
2018年4月9日 已读
作者得诺贝尔奖的原因大概是因为她让更多人倾听她所倾听到的那些人的声音。这个时代信息太多,我们需要大家都去倾听,互相理解。然而现实中却人人都做不到,懒得倾听,懒得理解。这样的世界矛盾不多才怪。有人说这本书可替代性强?这本书就像是帮那个时代的人做了个知乎,让他们畅所欲言。它不是叙事,它是直接引用当事人原话,我觉得这比“叙事”要更宝贵。光是它的“剪报”式摘录就足以体现它的价值,摆满史料、回忆录的大本本,能被随便代替?我不认同。Know Yourself也在做类似的事情,我觉得挺好。Let more voices be heard. 人类真的很渺小,所以只能顺势而为地做出更有利于自己活下去的选择。希望我们在自己的“二手时间”里也能找到内心的宁静。其他和政治有关的评论见书评。
2016 俄罗斯 历史 文学 白俄罗斯文学
活着 Goodreads 豆瓣
9.2 (898 个评分) 作者: 余华 作家出版社 2012 - 8
《活着(新版)》讲述了农村人福贵悲惨的人生遭遇。福贵本是个阔少爷,可他嗜赌如命,终于赌光了家业,一贫如洗。他的父亲被他活活气死,母亲则在穷困中患了重病,福贵前去求药,却在途中被国民党抓去当壮丁。经过几番波折回到家里,才知道母亲早已去世,妻子家珍含辛茹苦地养大两个儿女。此后更加悲惨的命运一次又一次降临到福贵身上,他的妻子、儿女和孙子相继死去,最后只剩福贵和一头老牛相依为命,但老人依旧活着,仿佛比往日更加洒脱与坚强。

《活着(新版)》荣获意大利格林扎纳•卡佛文学奖最高奖项(1998年)、台湾《中国时报》10本好书奖(1994年)、香港“博益”15本好书奖(1994年)、第三届世界华文“冰心文学奖”(2002年),入选香港《亚洲周刊》评选的“20世纪中文小说百年百强”、中国百位批评家和文学编辑评选的“20世纪90年代最有影响的10部作品”。
2017年5月4日 已读
平平淡淡的描写却太打动人心,非常喜欢。看到后面我一直在惊讶,“WTF该不会又要死了吧”,“WTF居然真的死了”。这本书和《霸王别姬》一样,以小人物的角度描述了中国那一段苦不堪言但需多言的历史。福贵的命运是和中国的命运紧紧绑在一起的。
中国 人生 余华 历史 小说
记忆的性别 豆瓣
The Gender of Memory:Rural Women and China's Collective Past
9.4 (75 个评分) 作者: [美] 贺萧(Gail Hershatter) 译者: 张赟 人民出版社 2017 - 4
20世纪五六十年代,集体化给中国农村带来了巨大变化,后世著作也对此多有研究论述。然而,中国女性,特别是农村女性,却对此鲜有发声。本书开创性地从性别研究和集体记忆的角度切入了中国当代史研究。作者用历时15年收集的口述史资料,向我们描述了陕西省某农村的72位老年妇女在20世纪五六十年代的人生变迁。通过深入分析这些被访者的人生故事,作者从女性视角出发,记载了农村社会变迁对于妇女生活产生的影响。作者让我们看到,在集体化的过程中,中国农村女性突破了小家庭的范畴,*次走向社会,融入社会。不少女性通过扫盲,获得初步知识文化,甚至获得成为农村助产士的工作机会。也有不少农村女性在集体化过程中,突破家务劳动的小圈子,进入集体劳动过程,甚至成为劳动模范,在其中获得自尊与自信的提升。集体化的过程,在某种程度上也是中国社会逐渐走向男女平等,提升妇女家庭地位和社会地位的过程。作者通过性别差异这个权力轴线,切入20世纪五六十年代中国农村的集体化,探讨了社会主义的性质以及性别在社会主义国家的重要作用。著作通过女性视角,丰富了20世纪五六十年代的历史,让我们能够更加深刻、客观地认识那一段历史。
2019年4月5日 已读
我可以坦诚地说,我刚开始看这本书的时候是带着“受害者”的心态的。然而看着看着里面妇女的成就、充满自尊的讲述,我了解到她们是被赋权的。到最后,点出社会主义的资本积累很大程度上都是靠妇女不被承认和传播的家庭劳动、农务劳动撑起来时,我有点震惊,因为我并没有想到这本书会这么“骄傲地”宣告这么一种论点。可能我本身就带着一种自卑来看待自己的性别吧。作者最后也说,党和国家对女性到底好不好这个问题不是最重要的,研究政策内外革命所具备社会性别特征和指向的体现才是重要的。但同时,社会性别也不是唯一决定因素,“我们需要把社会性别放到一系列的权力关系中去理解”。读完本书,我深深认识到了赋权的重要性。想要平等,必须赋权。如果教育只能改变意识而不能撼动权力结构,那也是效果甚微的。
2017 历史 女性 社会学
人类简史 豆瓣 Goodreads
A brief history of humankind
8.7 (581 个评分) 作者: [以色列] 尤瓦尔·赫拉利 译者: 林俊宏 中信出版社 2014 - 11
十万年前,地球上至少有六种不同的人
但今日,世界舞台为什么只剩下了我们自己?
从只能啃食虎狼吃剩的残骨的猿人,到跃居食物链顶端的智人,
从雪维洞穴壁上的原始人手印,到阿姆斯壮踩上月球的脚印,
从认知革命、农业革命,到科学革命、生物科技革命,
我们如何登上世界舞台成为万物之灵的?
从公元前1776年的《汉摩拉比法典》,到1776年的美国独立宣言,
从帝国主义、资本主义,到自由主义、消费主义,
从兽欲,到物欲,从兽性、人性,到神性,
我们了解自己吗?我们过得更快乐吗?
我们究竟希望自己得到什么、变成什么?
------------------------------------------------------------------------------------------------
【编辑推荐】
1、由书改变而成的人类简史课程风靡全球,成为希伯来大学最受欢迎课程 Coursera最受欢迎课程 ,mooc最受欢迎课程。学界和大众都一致认可,戴蒙德推荐。
2、一大开创性:打通文字发明前后历史的界限。
文字发明之前的年代,是生物学家、考古学家的专长;文字发明之后的年代,是历史学家、政治学家和经济学家的专长;
许多著名史家的作品,欠缺遗传学或生态学的视野,如何让这两大段历史之间没有断层,能够有一以贯之的宏观解读?
本书不同于《枪炮、病菌与钢铁》从生物与环境的角度看人类社会的发展,也不同于麦克尼尔的《世界史》以文明为单位绘制的人类文明交织的世界。 他笔下的历史,在科学中有深沉的人文关怀。
3、填补传统人类史的三大鸿沟:
历史观与哲学观之间的鸿沟(提供有史实根据的深刻哲学思考);人类和生态系统之间的鸿沟(作者多从生态来思考,而不是只讲人类的利益);集体和个人之间的鸿沟(检视历史事件如何影响到当时一般人的生活)。
4、四大部分描述人类大历史:
7万年前的大脑认知革命(有能力谈八卦,想象不存在的事物,让陌生人开始合作、建立组织)
1.2万年前的农业革命(让我们渴求更多、生产更多,分工分职愈趋细腻)、
500年前的科学革命(带来快速进步,让我们拥有上帝的力量,也带来毁灭)
全球大一统、人类大融合的关键因素——金钱、帝国、宗教
5、一部个人幸福探索之书。
用通俗的语言和新鲜的视角,将个体的幸福放在人类发展的过程中审视,不再错过历史中最关键、最有意思的部分。涵盖了生物学,人类学,哲学,心理学,艺术,文学,伦理学等众多领域。涉及幸福,生命的意义等众多话题,有人说这是一部个人幸福探索之书。
6、一部“瘦身版”人类简史。
如果说给我一本书,不到五百页,没有一堆令人晕头转向的年份、人名、地名、称号,就能涵盖了人类如何崛起、影响现代生活甚巨的资本主义、一神教、自由人文主义、基因工程如何兴盛的人类历史重大脉络……这是仅有的一部!
7、一部引发多国版权大战的神秘大书。
获得波兰斯基人文学科创造力与独创性奖。 100周蝉联以色列畅销书排行榜第一,在英国,9家出版商疯狂竞价。 23个国家竞相购买版权。台湾上市一周,金石堂、诚品历史类畅销书榜第一 ,诚品总榜第八,西班牙上市两周总榜第一。
------------------------------------------------------------------------------------------------
【内容简介】
《人类简史:从动物到上帝》是以色列新锐历史学家的一部重磅作品。从十万年前有生命迹象开始到21世纪资本、科技交织的人类发展史。十万年前,地球上至少有六个人种,为何今天却只剩下了我们自己?我们曾经只是非洲角落一个毫不起眼的族群,对地球上生态的影响力和萤火虫、猩猩或者水母相差无几。为何我们能登上生物链的顶端,最终成为地球的主宰?
从认知革命、农业革命到科学革命,我们真的了解自己吗?我们过得更加快乐吗?我们知道金钱和宗教从何而来,为何产生吗?人类创建的帝国为何一个个衰亡又兴起?为什么地球上几乎每一个社会都有男尊女卑的观念?为何一神教成为最为广泛接受的宗教?科学和资本主义如何成为现代社会最重要的信条?理清影响人类发展的重大脉络,挖掘人类文化、宗教、法律、国家、信贷等产生的根源。这是一部宏大的人类简史,更见微知著、以小写大,让人类重新审视自己。
------------------------------------------------------------------------------------------------
【各界评论】
《人类简史:从动物到上帝》为什么能够在国际畅销书榜上爆冲?原因很简单,它处理的是历史的大问题、现代世界的大问题,而且,它的写作风格是刻骨铭心的生动。你会爱上它!
——普利策奖得主 《枪炮、病菌与钢铁》作者戴蒙德
这是此类大历史中最好的一本:规模宏大但绝非泛泛而谈;具有时代性又不花哨,观念惊世骇俗但绝不是个简单的反对者。每个人都能在书里找到一部分和另外的人开始讨论,但是弄清楚是哪部分、为什么,对我们都有好处。
——牛津大学历史学院院长 斯蒂文·刚尼
我拿起这本《人类简史》立刻“着道”了——拿起了就放不下,几乎一口气读完。吸引力主要来自作者才思的旷达敏捷,还有译者文笔的生动晓畅,而书中屡屡提及中国的相关史实,也能让人感到一种说不出的亲切,好像自己也被融入其中,读来欲罢不能。
——北京大学历史系教授 高毅
《人类简史》的目的不是传授人类考古学的所有研究成果,而是提供一种看历史的视角,一种全局的观点。当你不再执着于科学、政治或宗教等某一个领域的发展过程,而是关注人类社会的整体演变,观察这些领域之间的相互作用,你会感到你脑海中零碎的历史知识忽然像拼图一样各就各位,构成一幅宏大的图景,这样的视角非常新鲜。
——果壳网 姬十三
读完这本书,有一种跟着人类一同走过十万年的感觉!
——读者
这本书如果要用“宏伟史诗”来形容一点也不过分,其中包含了很多学科的内容,例如考古学、生物学、物理学、经济学、宗教、社会学甚至计算机科学等等。书里里面的大部分观点都是从不同的角度进行介绍,其中很多都是经无数人严格验证过的,讲师很多时候仅仅是通过自己的表达希望尽量客观地介绍一些内容,至于每个人怎么理解并没有统一的标准了。
——读者
超级好的课程,付费都坚持下来了,观点独特,从来没想到能从这个角度理解我们人类自己。
——读者
2019年8月18日 已读
有点意思。行文流畅。/ 看完了。前半部分比较有意思,原因是前半部分的逻辑比较好,一气呵成,一个论点接着一个论点,而且证据的论述也比较充分,像我这种半吊子起码补充知识补充得比较开心。后半部分的逻辑就比较混乱,好像一直在说同一件事,但又好像不断地从这个地方跳到另一个地方,比较散乱,证据也比较不充分,仿佛是在看作者的微博。而且还有过时的地方,有一个部分说民族主义已经不再流行了,错,现在最流行了。最后那个部分,关于人类升级的部分,其实可以更进一步地描述一下如果有了超人类的话社会会是怎么样子,毕竟前面都在说人类社会的发展,立论立了这么多,不应用来分析一下而只是抛出大家都已经抛出过的疑问,实在可惜。
人类 以色列 历史 哲学 文化
我是女兵,也是女人 豆瓣
WAR'S UNWOMANLY FACE
9.2 (61 个评分) 作者: S.A.阿列克谢耶维奇 译者: 吕宁思 九州出版社 2015 - 9
★获得2015年诺贝尔文学奖,全球销量逾200万册
★“她的复调书写,是对我们时代的苦难和勇气的纪念。”
★“每一页,都是感人肺腑的故事。”
★苏联女兵亲历战争实录,一经问世就震惊世界文坛,“这是一本痛苦的书,也是一本真相的书。”
★作者连续两年入围诺贝尔文学奖决选名单,为世界文坛开创了崭新纪实体裁
★作 品被译为35种文字,屡获世界级权威大奖
-------------------------------------------------------------------------
超过100万名15—30岁的苏联女兵参加了第二次世界大战,她们中有医生、护士,还有伞兵、坦克兵、重机枪手、狙击手等。本书真实记录了她们亲历的那些感人泪下的故事,还有战火中伟大的爱情……
书里所有的故事都是真实发生过的,大量内容曾被苏联官方严禁出版。
这些女兵眼里的战争, 与男人们的描述截然不同。这些女兵的回忆,会让你感受到二战中最直观的冲击和从未有过的强烈震撼。
-------------------------------------------------------------------------
从初版到新世纪修订版,几乎就是作者的重新创作,不仅增加了很多内容,更由于苏联从巨变到解体之后,作者把许多曾被报刊检查部门禁止或被迫自我删去的内容发表了出来……这是一本痛苦的书,也是一本真相的书。在阅读原文并译至中文的过程中,我屡屡被其中触目惊心的内容和人性细节所震撼所感动,甚至为之而难抑泪水。
——吕宁思(本书译者,凤凰卫视资讯台执行总编辑、副台长)
2018年10月5日 已读
这本书是我读的阿列克谢耶维奇的第四本。依然是小人物拼凑的大历史。刚开始阅读的时候,我期待读到的是女性对男性的评价的不甘,以及在战争中拼搏自己的地位。然而细细读下来,我意识到我骨子里还是精英主义吧,所以女权上我也倾向于精英女权主义,是不好的。这本书里的女性大多是二战时豆蔻年华的女孩子,也就是我外婆那一辈的人,既受传统思想熏陶,也受共产党的爱国爱党教育的熏陶。她们上战场,绝不是为了证明自己,而是因为爱国报国。而在战争中她们痛苦,是因为“做不了女孩子做的事情”。所以如果是想看符合今天女权精神的内容的话,就会失望。里面提到,是因为男孩子从小就被培养去战争,而女孩子没有,所以才会想这么多“乱七八糟的”爱美打扮、心疼人命。那么,在今天这个和平年代里,男女对于生命的思维差异还有那么大吗?
s.a.阿列克谢耶维奇 二战 历史 女性 战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