英国
魔戒 豆瓣
The Lord of the Rings
9.8 (24 个评分) 作者: [英] J. R. R. 托尔金 著 / [英] 艾伦·李 图 译者: 邓嘉宛 / 石中歌 上海人民出版社 2014 - 6
这是一部为了世界的光明未来,誓死抵抗黑暗的伟大史诗。
至尊魔戒,拥有统御众戒、奴役世界的力量,黑暗魔君索隆苦觅已久。为了守护家园,魔戒继承人弗罗多毅然离开宁谧淳朴的夏尔,踏上前途未卜的旅途。与他同行的是睿智的巫师、勇敢的人类、美善的精灵、坚毅的矮人和热爱和平的霍比特人。征途见证了勇气与友谊。跃马客栈里的重重暗影,卡扎督姆桥的怒吼炎魔,勇猛骁勇的洛汗骠骑,范贡森林的上古树须,凄厉嘶嚎的邪恶戒灵,陡峭山壁旁的巨型毒蛛……每个人各自抵御着无尽的诱惑与磨难,承担起属于自己的善恶考验。
平凡的霍比特人战栗在末日烈焰面前,他能战胜这噬灭灵魂的至尊魔戒吗?
全书共三部:《魔戒同盟》《双塔殊途》《王者归来》。
艾伦•李(《指环王》三部曲,奥斯卡最佳艺术指导奖)50幅恢弘经典插画完美收录。
2019年4月19日 已读
极为赞赏邓嘉宛女士的翻译语言,实在是把原著的史诗感复刻了下来,并融入了汉语的历史特色,使故事更有一种纵横世界历史的感觉。她的版本的《魔戒》和《精灵宝钻》以后都要买回家供着,不时拿出来拜读一下。读了原著之后,不得不说Peter Jackson和他老婆还有另一位编剧女士真的很会改编,原著的故事就已经足够精彩了,他们合力把故事梳理成了更有讲头的商业片剧本,每部的开头和结尾都和书不一样,但电影更有旅程的起点和终点的感觉。尤其是第二部,明明书里就是分开来一直讲一条线的故事,但是电影里却改成了三线并进。而且人物也略有改动,比如第二部里本来Eomer没走改成他走了,然后改成皮聘激将计等等,使故事的戏剧感更足。我个人更喜欢电影的故事,尤其是大菠萝的死,更具体(我还特意在高中英语课上针对该改编做了展示)。
j.r.r.tolkien 奇幻 经典 英国 魔幻
尼罗河上的惨案 豆瓣 Goodreads
Death on the Nile
8.6 (150 个评分) 作者: [英] 阿加莎·克里斯蒂 译者: 张乐敏 新星出版社 2013 - 9
琳内特•里奇卫拥有一切——年轻、美貌、过人的头脑,而且还继承了巨额财产。但出乎所有人的意料,她闪电般地与自己的地产经纪人,也就是好友奎杰琳的男友多伊尔结了婚。婚后幸福的二人决定去埃及度蜜月。决意复仇的杰奎琳、偷偷在琳内特财产上做了手脚的律师,以及其他许多似乎是外人的游客,与他们登上了同一条船。
在尼罗河上,惨案发生了,一颗子弹贯穿了熟睡中的琳内特的头颅……
奥斯维辛 豆瓣
Auschwitz: A New History
9.5 (63 个评分) 作者: [英] 劳伦斯·里斯 译者: 刘爽 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 2016 - 9
有奥斯维辛,就不能有上帝的存在。——普里莫•莱维
无论我在思考什么,总要思考奥斯维辛。感谢那些要求、甚至逼迫我们讲述一切的人,因为他们想听到、想知道发生在奥斯维辛的那些人、那些事。——凯尔泰斯•伊姆莱
我们要知道“人”真正是什么,毕竟,这是发明奥斯维辛毒气室,也是祈祷着走进毒气室的“存在”。——维克多•弗兰克
本书力图以一个具体场所为切入点,对人类历史上最深重的罪行进行最透彻的诠释,这就是奥斯维辛。
历史不是剧本,真相永远不止一个。奥斯维辛并不是专门用于杀害犹太人的灭绝营,也不仅仅与“最终解决”有关——奥斯维辛,是集中营指挥官霍斯等纳粹官员的奋斗史;是波兰人、吉卜赛人、苏联战俘、耶和华见证人的情感炼狱;它是一个八岁德国女孩一天起床,突然发现自己成了吉卜赛人,被扔进奥斯维辛的故事;它是战后幸存者回到家乡,却发现外面的世界比奥斯维辛更糟的故事……这部书没有孤证,每一个说出来的字,都出自两处以上的历史记录,包括苏联解体后的解密档案和亲历者访谈。
“人们问我,你在奥斯维辛学到了什么?我想我只能确定一件事:没人真正了解自己。”1944年11月,希姆莱要求艾希曼停止驱逐匈牙利犹太人,并说:“到目前为止你一直都在灭绝犹太人,但我现在命令你从今天起变成犹太人的拥护者。”人的行为和信念能顷刻颠倒,因应自身处境(situation)而朝着没有预料到的方向演变,这恰恰是所谓的“人性”。
奥斯维辛是一个更大的故事,我们从未真正了解它。这里所涉及的故事,有不少可以让我们更好地认识我们自己。
2020年5月24日 已读
序言提出了一个观点,“与效忠斯大林和裕仁天皇的战犯相比,纳粹行凶者对他们的个人行为负有更大的责任”,我打算带着对这个观点的疑问进行阅读。/ 读完了,感觉这个问题,和日本对比的话还得去读日本研究才能解决,和苏联对比的话的确是的(托阿列克谢耶维奇的福读了几本苏联相关的书),因为苏联的士兵充满了恐惧,而纳粹士兵则理直气壮,还发挥主观能动性改善屠杀效率。最大收获是人是非常受环境影响的,在不同社会环境下,人可以完全改变自己的心。在极端恶劣的情况下,人为了求生会抓住一切让自己可以活下去的机会,不禁思考自己是不是有必要也要把自己逼成那样?在物质丰富时,让心灵安适满足成了生活的目标,可是如今世界倒退,是否人的心态也得倒退?还是应该不接受苟活,因为生活充满了偶然,所以应该及时享乐?
二战 历史 德国 英国
不负责任的自我 豆瓣
The Irresponsible Self: On Laughter and the Novel
9.1 (11 个评分) 作者: [英国] 詹姆斯·伍德 译者: 李小均 河南大学出版社 2017 - 6
“美国图书评论奖”入围作品
《不负责任的自我:论笑与小说》是詹姆斯•伍德的第二部文学批评集,曾入围“美国图书评论奖”,这本书再次确认了他的卓越,证明了他不仅是现当代小说的敏锐判官,还是高明的鉴赏者。
在这本文学批评集中,伍德通过对当代炙手可热的欧美纯文学作品的评点,饶有 趣味地讨论了“文学与笑和喜剧”这个很少有人触及却颇具价值的文学命题。
在这24篇充满激情、才华横溢的文章里,他举重若轻地将文学经典和文学现场联系起来,既折射了他对文学经典的百科全书式的理解,也反映了他对最受热议的当红作家——如弗兰岑、品钦、拉什迪、德里罗、奈保尔、大卫•福斯特•华莱士和汤姆•沃尔夫——同样迫切且不无见地的看法。
本书收录了詹姆斯那篇攻击“歇斯底里现实主义”从而引起争议的著名檄文。对于任何关心现代小说的读者来说,《不负责任的自我》都是必读之物。
同时身为批评家、学者和作家的詹姆斯•伍德,其文学批评几乎完全摆脱了学院派“文学理论”的话语系统,他更多地是以一个创作者和专家读者的角度,演示如何成为一个眼光毒辣的专家级读者,如何避开写作的重重雷区,成为一个成熟的创作者。因此,自其第一部文学批评集问世以来,近20年来始终为全世界新锐作家、文学批评者、文学爱好者所信任和追捧。
2021年2月18日 已读
有很多启发,都写在笔记里了。读完之后确认了我对文学非常挑剔,尤其是那些动辄四百页以上的长篇小说。我对书有更细致的要求,比如需要节奏和逻辑合理,同时也要经常让我有写笔记的冲动(是因为豆瓣有读书笔记?)大概是书对我的刺激只有我的脑子,如果刺激不够我就不满意,而影视作品的刺激形式更多样,多方面得到满足。话说豆瓣可不可以增加一个“弃了”的选项,文学如果不对胃口还要坚持读完的话实在太痛苦了,相信这个对用户体验会有帮助的。
文学 文学研究 英国
简爱 豆瓣
Jane Eyre
8.0 (95 个评分) 作者: [英] 夏洛蒂·勃朗特 译者: 宋兆霖 上海文艺出版社 2007 - 8
《简爱》讲述了这样一个故事:简•爱自幼父母双亡,投靠冷酷的舅母,但舅母无情地抛弃了她。她在一所慈善学校做了六年的学生和两年的教师。十八岁时,简•爱受聘到桑菲尔德府学当家庭教师,认识了主人罗切斯特。两人都被对方独特的气质和丰富的感情所吸引,于是不顾身份和地位的巨大差距深深相爱了。正当他们举行婚礼时,有人证明罗切斯特的前妻还活着。简•爱知道他们不可能有平等的婚姻,于是选择了离开。后来,简•爱意外遇见了她的表兄妹们,并从叔叔那里继承了一笔遗产。但她无法抵御对罗切斯特的刻骨思念,于是便回到了已经失去了财富、身体也遭到火灾严重摧残的罗切斯特身边,毅然跟他结婚。在爱的沐浴下,罗切斯特找回了幸福和健康。
2020年7月15日 已读
补标记,小学升初中的那个暑假看的,当时简直看得爱不释手,是第一本喜欢上看的名著
小说 英国
傲慢与偏见 豆瓣 Goodreads
Pride and Prejudice
8.7 (71 个评分) 作者: [英国] 简·奥斯汀 译者: 孙致礼 译林出版社 2010 - 6
本书描写傲慢的单身青年达西与偏见的二小姐伊丽莎白、富裕的单身贵族彬格莱与贤淑的大小姐吉英之间的感情纠葛,充分表达了作者本人的婚姻观,强调经济利益对恋爱和婚姻的影响。小说情节富有喜剧性,语言机智幽默,是奥斯丁小说中最受欢迎的一部,并被多次改编成电影和电视剧。
2020年7月15日 已读
当时看完觉得很meh,对故事里的爱情没什么共鸣,之后看了电影也这么觉得,对达西先生这种类型没什么好感
小说 爱情 英国
万物既伟大又渺小 豆瓣
All Creatures Great and Small
8.4 (48 个评分) 作者: [英] 吉米·哈利 译者: 林滢 / 林慰君 中国城市出版社 2010 - 5
年轻的兽医吉米·哈利踌躇满志地来到乡间工作,谁知道等待他的却是层出不穷的“惨事”。半夜穿睡衣出诊,被人一捧一逗地揶揄不说,饿得要崩溃,却忘了带钱,只能眼睁睁地看着三明治被端走;挨马踢狗咬也就罢了,还被一只小京巴认作干叔叔,除了礼物竟然还送签名照;好不容易约上了心仪的女孩,结果窘事连连,一波三折……
除了那些让人捧腹的趣事之外,吉米·哈利还用充满柔情的笔触描写了英国乡间怡人的风景,以及在那里生活着的纯朴而热情的人们。他总是怀着满腔的热情去拥抱生活,并将其优雅地表现于笔端,带给读者同样的感动与欢乐。
2021年5月1日 已读
这本太长了,故事没有其余几本精炼。是冲着他是怎么和Helen在一起看的,真的好顺利,突然就求婚了。看这本的时候刚开始还是听英文版,后来发现不行,有好多兽医名词听不懂,而且听小说没明显逻辑句好容易走神,还是只能听非虚构。近年来最爱的小说家就是James Harriot和Elena Ferrante,写日记都模仿他们的风格,分别对应风趣和坦诚。
文学 自然 英国
The White King 豆瓣
作者: Leanda de Lisle PublicAffairs 2017 - 10
From the New York Times bestselling author and master of narrative nonfiction comes the tragic story of Charles I, his warrior queen, Britain's civil wars and the trial for his life.Less than forty years after England's golden age under Elizabeth I, the country was at war with itself. Split between loyalty to the Crown or to Parliament, war raged on English soil. The English Civil War would set family against family, friend against friend, and its casualties were immense--a greater proportion of the population died than in World War I.At the head of the disintegrating kingdom was King Charles I. In this vivid portrait--informed by previously unseen manuscripts, including royal correspondence between the king and his queen--Leanda de Lisle depicts a man who was principled and brave, but fatally blinkered.Charles never understood his own subjects or court intrigue. At the heart of the drama were the Janus-faced cousins who befriended and betrayed him--Henry Holland, his peacocking servant whose brother, the New England colonialist Robert Warwick, engineered the king's fall; and Lucy Carlisle, the magnetic 'last Boleyn girl' and faithless favorite of Charles's maligned and fearless queen.The tragedy of Charles I was that he fell not as a consequence of vice or wickedness, but of his human flaws and misjudgments. The White King is a story for our times, of populist politicians and religious war, of manipulative media and the reshaping of nations. For Charles it ended on the scaffold, condemned as a traitor and murderer, yet lauded also as a martyr, his reign destined to sow the seeds of democracy in Britain and the New World.
2022年11月25日 已读
第一次读英国历史书。作者遣词造句既精炼又流畅,读完感觉英语阅读能力提升了。英国议会真会分权。国王想出征还要经议会同意向平民征税雇军队。更让我惊讶的是议会在审判国王的时候还会借口说自己是代表common,指控国王不承认“The right of the commons is superior”,非常前卫。不过议会成员都是有钱人,和平民关系不大。然而议会借平民的名还是给平民赋了权,不能只手遮天,执政后平民们都不愿意了,还是得把Charles的儿子请回来做国王。书里还写当时执政的禁欲宗教让英国人民不给庆祝不给做好吃的,人民就造反了,把市长在泥地里拖着走,真爱生活。Charles是个self-righteous的人,不会审时度势,还本质善良,注定悲剧。
历史 英国
The Lord of the Rings 豆瓣
作者: J.R.R. Tolkien Collins 2001 - 9
The first volume of The Lord of the Rings trilogy, revised and with a new foreword and an index by Professor Tolkien. The trilogy recounts the War of the Ring, in which the Third Age of Middle-earth came. This volume opens with the discovery of the Nature of the Ring. "Destined to outlast our time." -- New York Herald Tribune
2022年8月22日 已读
有非常多的诗歌和对话。听尾注温习了托老是从后往前把故事改成今天这个样子。这本书作为第一本书可谓是很像《沙丘1》电影了,主角们去了很多地方做了很多决定,但是整个故事感觉很不完整,还是停留在构建世界的阶段。感谢PJ和Fran把故事改成今天电影这个样子,Aragorn和Frodo决定担负起责任的故事变得更跌宕起伏了,人物形象也更立体了。最重要的改编是把大菠萝的死放到了第一部结尾,让他的壮烈牺牲和Aragorn和Frodo决定踏出自己的一步放在一起,让大菠萝的死为ring的邪恶做出重要证明,更加显得fellowship接下来的路虽然很困难但是是非常重要而伟大的。
奇幻 小说 文学 英国
万物既聪慧又奇妙 豆瓣
All Things Wise and Wonderful
8.9 (26 个评分) 作者: [英] 吉米·哈利 译者: 戴国光 / 种衍伦 中国城市出版社 2010 - 7
柏邦妮、郭耕、洁尘、史航、田原联合推荐
内容简介:
新婚燕尔的乡村兽医吉米•哈利被迫穿上军装,身患恐高症的他竟然当了飞行员!拔牙历险记、空中飞鞋……这个菜鸟新兵依然是窘事不断。
即使身在军中,哈利魂牵梦萦的却还是那些小动物。喝得醉醺醺的母猪、以吓唬人为平生乐趣的大狗、爱凑热闹的交际花小猫……动物们的趣事依然在轮番上演,当然也少不了两大男配角——“爆笑二人组”西格兄弟。
远离尘嚣的山谷、有趣的人和动物、旧日的好时光,组成了一幅芸芸众生的画卷,而最动人心的却是那温柔的底色。
一九〇六 豆瓣
The Country Diary of an Edwardian Lady
作者: [英] 伊迪丝·霍尔登 译者: 紫云 上海译文出版社 2016 - 4
爱德华时代英伦乡野笔记
上世纪初的岁时风情画册
《一九〇六:英伦乡野手记》记录了一九〇六年一月到十二月间英国乡野的种种物候现象与自然风情。细腻生动的文字,辅以数百幅精致清新的手绘水彩图,佐以众多英伦诗人佳句与岁时谚语,带来一整年的审美盛宴。
这部由伊迪丝·霍尔登在艺术学 校执教期间为学生示范制作的手记,不独是艺术教育样本,更是自然观察的典范之作。一九二〇年,伊迪斯在英国皇家植物园泰晤士河畔采集标本时,不慎落水身亡。完整的手记则于一九七七年首度出版,题为《爱德华时代女士的乡村日记》(The Country Diary of an Edwardian Lady),甫一上市便引发全英怀旧乡愁,成为现象级畅销书,译成十余种文字。
原作问世一百一十年以来,初次以中文呈现。译本拥有独家版权高质量图源,译文经过精心校对,并请北京大学汪劲武教授等专家审阅。内文由设计师一字一句手抄,根据中文特点调整排版,还原了艺术与生活结合的美好质感。
福利经济学(上下) 豆瓣
作者: [英] A.C.庇古 译者: 朱泱 / 张胜纪 商务印书馆 2006 - 9
《福利经济学(套装上下册)》内容简介:福利经济学是西方经济学家从福利观点或最大化原则出发,对经济体系的运行予以社会评价的经济学分支学科。福利经济学主要是以一定的价值判断为出发点,也就是根据已确定的社会目标,建立理论体系;以边际效用基数论或边际效用序数论为基础,建立福利概念;以社会目标和福利理论为依据,制定经济政策方案。《福利经济学(套装上下册)》着重对福利经济学中的外部经济理论、次优理论、相对福利学说、公平和效率交替学说、宏观福利理论等领域进行了讨论。这些“新”理论企图说明,可以通过政府干预价格和产量,实现资源的合理配置。
食物信息图 豆瓣
Taste:The Infographic Book of Food
7.2 (10 个评分) 作者: [英] 劳拉·罗 译者: 王尔笙 北京联合出版公司 2017 - 3
带上这本书,向枯燥的一日三餐说再见,开启幸福感爆棚的寻味之旅!
一张信息图的知识量胜过千言万语。在这本书中,作者将她搜集积累的食物知识融入200多张各不相同、逻辑清晰的信息图里,像是为读者烹调了一道营养丰富、美味可口、易于消化的知识佳肴。我猜你已经很饿了,那就赶快开始翻 动书页吧!
【编辑推荐】
懂得食物,才能吃得讲究,吃得健康
2015年英国十大美食书之一,Amazon评分5.0!
随手翻开一页,5分钟就能把一种食物彻底“吃透”
科学选购好食材,健康美味两不误
★200余张内涵丰富的信息图,1700多种食材+饮品+菜肴,让你边看边擦口水的食物百科:每一页都介绍一种食物的来龙去脉,牛排、红酒、咖啡、茶、意大利面、冰激凌、甜甜圈、提拉米苏、马卡龙、广式早茶、蘑菇、鱼类、坚果、蜂蜜、巧克力、法式煎饼、寿司、拉面、皮塔饼、松露、番红花、橄榄油……助你实现“吃遍全球”的小目标。
★数据可视化设计,全新阅读体验:极具视觉冲击力的信息图清晰明了、直观易懂,筛选真正对读者有用的信息,巧妙地将其呈现。吸收知识的过程也可以像看电影一样成为一种视觉享受。
★趣味十足的新式百科,亲子互动欢乐不停:徜徉丰富多彩的食物王国,激发孩子对食物相关的生物科学与世界文化的兴趣。与孩子一同感受美食的魅力,培养生活品味,锻炼信息提取能力。
★随书附赠:
1.大幅全彩海报:一张图读懂啤酒分类法,脉络清晰的啤酒家谱图,36种经典啤酒任你挑选。
2.精美实用冰箱贴:方便烹饪时随时查看的液体单位换算表,欧美菜谱迅速上手。数量有限,送完即止。
成为母亲 豆瓣
A Life’s Work:On Becoming a Mother
7.4 (30 个评分) 作者: [英]蕾切尔·卡斯克(Rachel Cusk) 译者: 黄建树 上海人民出版社 2019 - 1
没有女人天生是母亲
洞幽察微的生育记录,道出女人的焦虑与煎熬
感谢时代,生育终于也和婚姻一样成为了可讨论的问题
怀孕生子不仅区分了男人和女人,也区分了女人和女人。怀孕生产后,女人对于存在的意义的理解发生了巨变。她体内存在另一个人,孩子出生后便受她的意识所管辖。孩子在身边时,她做不了自己;孩子不在时她也做不了自己。人类的每一位成员都会经历从出生到独立这一异常艰辛的过程,而这一过程必须征用某个女人的一段生命。
《成为母亲》忠实地呈现了这段生命。它是一种寻常生活从不可见、不可感,向激烈的热情、爱与奴役转变的过程,它还是一种束缚,一种妥协。
身为女人,成为母亲是什么感受?照顾一个幼小的婴儿又是什么感觉?而当孩子长大,有了自己的意识,母亲又作何感想?英国作家蕾切尔·卡斯克记下了自己那一年包含多重面向的的经历:个人自由、睡眠和时间的终结,对人性和艰苦工作的重新认识,追寻爱的真谛,游走在疯狂和死亡之间,对婴幼儿的情感体验,对母乳喂养的思考……
活下去的理由 豆瓣
Reasons to Stay Alive
7.7 (91 个评分) 作者: [英] 马特·海格 译者: 赵燕飞 后浪丨江西人民出版社 2018 - 1
新锐小说家马特·海格以文学手法剖白自身心理困境
再现一段克服绝望、走出抑郁的生命之旅
...................
※编辑推荐※
☆畅销全球33个国家,英国报业巨头《星期日泰晤士报》非虚构类畅销书排行榜No.1,连续46周稳居英国图书畅销榜前10名,英国最大连 锁书店水石书店年度选书,入选《娱乐周刊》2016年必读书目。
☆ BBC、《纽约时报》《卫报》《星期日泰晤士报》《电讯报》《观察家报》《赫芬顿邮报》等五十余家知名媒体争相报道,珍妮特•温特森、尼尔•盖曼、S·J·沃森、乔安妮·哈里斯等知名作家击节赞赏。
☆作者马特·海格曾站在悬崖边企图自杀,离死亡只有一步之遥。在这本书中,他以惊人的准确度再现了与抑郁相伴的种种亲身感受。但这本书非关死亡,而是关于如何在失去一切之后绝地逆转,度过人生的艰难时期;如何在走出困境之后成为更好的自己,更用力地去爱,去生活,去感知生命。
...................
※内容简介※
24岁时,作者马特·海格不幸被命运选中,成为抑郁症患者。本书讲述了这个并不比任何人坚强的年轻人,一点一滴克服精神上的极度痛苦,从绝望中活下来的故事。
在《活下去的理由》中,马特一面以文学手法精确再现那些不被理解、无法言说又撕心裂肺的精神痛苦,代抑郁症患者发出那些不曾被世界听到的呼喊;一面又用举重若轻的笔调,讲述他在爱的陪伴下一次次击退黑暗的经历,向读者分享了一场绝望与希望并存、黑暗和温暖交织的生命之旅。
著名演员乔安娜·林莉称这本书“甚至能救活几条人命”,亚马逊读者称“想把这本书拿给所有人看,因为它说出了自己无法表达的心声”。
...................
※ 媒体推荐※
《活下去的理由》不是那种普遍意义上的自助书,它反映了个体生命对危机的应对方式,具有强烈的个人色彩和创造性。这本书能够带给人们希望,帮助人们更好地认识自己。
——《卫报》(The Guardian)
看着这个年轻的生命被抑郁症消耗,本该是个令人心碎的故事,但这本书却带来了出人意料的温柔抚慰。
——《星期日邮报》(Sunday Mail)
一个关于作者是怎样从抑郁和自杀阴影中回归的温暖故事,在绝望的时候,它能给你带来安慰。
——《新政治家周刊》(New Statesman)
这本书不仅对抑郁者有用,还能帮助抑郁者的父母、伴侣、朋友了解所爱之人正在经历什么。它是希望的灯塔。
——stylist杂志
这里没有心理呓语,只有海格非常真实、接地气,充满智慧的叙述。书中很多句子都能引发联想,让你想把他们摘抄下来。
——《女性健康》(Women’s Health)
...................
※ 名人推荐※
这是一本绝妙的书,那些为抑郁症所苦的人,身边有人受抑郁症折磨的人(差不多每个人都有),都应该读一读。
——S·J·沃森(S·J·Watson),畅销小说《别相信任何人》作者
把难以启齿的敏感话题从黑暗中解放出来,并照以光亮。
——麦克·帕林(Michael Palin),英国喜剧演员
我无法用言语表达这本书中蕴藏着多么大的救赎力量。阅读这本书的感觉,就像作者给了我一个温暖的拥抱,他仿佛在对我说:“我保证,一切都会好起来的。”
——亚马逊读者
终于有一本关于抑郁症的书真的有用了!有过类似经历的读者一定会不停地点头,同意作者所说的一切。这里没有心理学家们隔岸观火般的治疗方案,只是在讲述马特·海格与恐怖的黑狗相伴同行的真实经历。它让我流泪,也让我欢笑,我为马特走出抑郁的那些瞬间而欢欣雀跃。
——goodreads读者
打开一颗心 豆瓣 Eggplant.place
Fragile Lives: A Heart Surgeon’s Stories of Life and Death on the Operating Table
9.0 (102 个评分) 作者: [英] 斯蒂芬·韦斯塔比 译者: 高天羽 理想国 | 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 2018 - 11
“我经手过12000颗心脏。”作者在心外科暨胸外科从业数十年,手术成绩卓著。本书即汇集了作者经历的一些经典案例(多数发生在1970年代至2000年代之间),也剖白了作者的心路历程。
工薪家庭的穷小子,被幼年时的医学纪录片鼓舞,也被亲人的离世刺痛,终于将自己历练成一名杰出的心外科医生。他为面试的成功而激动地徜徉在伦敦河岸街头,为先天心脏病或气道重度灼伤的小儿开胸,为病人和家属的焦灼与渴望而奋战,为对抗次日手术的焦虑而深入沙特沙漠欣赏夜空,为尽力修补而果断切削垂危的心脏,为救命而与医务主任对抗、“擅自”为病人安装人工的“电池”心,在命悬一线的攻坚手术面前还能讲出冷笑话……一位艺业精湛、傲气十足又敬畏生命的外科医生形象跃然纸上。那些十几年甚至几十年前就存在的顶尖外科技术也令读者叹为观止。
在展现心胸外科手术的神乎其技之余,作者也借病症、病患和自己的业务游历,揭示了人世百态,介绍了世界各地的风物文化,展现了一名外科医生眼中所见的悲伤与爱,以及对医疗制度、伦理和医学教育的反思,令读者收获很多感触和启发,是一部兼具叙事魅力、医学知识和奇迹的佳作。
【编辑推荐】
【巡回全球的惊险手术故事】
入行五十余年的杰出心外科医生,从英国到南非,再到沙特和澳洲,切开心脏,撩起肺部,剖开气管,植入电器……只为救活一个个生命!神乎其技,超乎想象。人类的心脏竟可以这样!
【饱含性格的纪实文学】
是作者一生的传记,也是医生和患者的人生百态,更是世界各地风土景色的万花筒。作者果敢骄傲乐观热情的性格,病患或从容或苦楚的人生经历、焦灼而又顽强的精神,全都跃然纸上。
【反思医疗,反思人生】
当医务制度和救人冲突时,医生该何去何从?手术风险巨大,患者和医生该如何决定?技术通神的医生也有做不成的手术?医疗的成效、界限究竟在何处?英国医生的经历、态度和思考,也必定引发中国医生和读者的不断反思。
【推荐语】
医生职业是利他主义的。韦斯塔比,这位与我同时代学医的医生,面对着难以想象的风险与挑战,在努力把一个个现代医学几乎无能为力的患者从死亡线上抢救回来。除了失败,还有法律和伦理设置的禁区。我十分感慨的是,韦斯塔比讲到,在当今英国(不仅是我感受到的中国)的医疗环境下,已很难甚至不可能培养出这种优秀医生了。这正是医学教育和医药卫生改革需要深思的问题。
——胡大一,著名心血管病专家,医学教育家
对作为同样进行人工心脏辅助和心脏移植临床和研究的我来说,韦斯塔比医生提及的相关技术皆已非常熟悉,但很可惜在目前中国仍然没有引进更先进、更长时间使用的人工心脏设备,可以想象面对众多晚期心衰患者,心脏外科医生难为无米之炊的困境。当然安贞医院是国内最早和最多应用相关技术的医疗机构之一,作为其心外科团队成员,就像韦斯塔比书中描述的那样,我已经在临床中目睹和完成了一些既往难以实现的奇迹,挽救了众多患者的生命。同时令人欣慰的是,在众多专家呼吁和政府相关部门的积极努力下,先进人工心脏辅助装置的国际公司已经有计划在中国开展这类昂贵的救命设备的临床使用,预计几年后中国的心衰患者就有条件使用这些先进的设备,从而能够像书中那样,从濒临死亡中恢复日常的生活。
——张海波,北京安贞医院心外科主任医师
心脏外科可不是平凡学科,它是人工循环、呼吸及麻醉、输血等技术高度发达之后的二阶分科。“打开心脏”是心脏外科大夫的入门手艺,标准动作,也是一项高难度、高风险的职业操作。
牛津心外科医生韦斯塔比的职业生活中就充满了惊险奇遇:主动脉瓣严重畸形的马术爱好者因妊娠而凸显危机,没有脉搏、没有血压的机械心脏人、电子心脏人,两颗心脏并联工作的手术方案,人工肺技术……虽说心脏外科救助场景不是影视剧,但却时时上演着惊心动魄的生死大戏。心脏外科大夫的脑洞比影视编剧大得多,患者在苦难的过山车上跌宕的程度也比好莱坞大片刺激得多。
——王一方,北京大学医学人文学院教授
作者是一位厚颜无耻、铁石心肠的执刀者,也是一位悲天悯人、热血澎湃的救赎者;本书则既是一部催人泪下的系列人间悲剧,也是一部让人忍俊不禁的外科医生养成史。学院派医学的严肃与典型的英式幽默交相辉映,总是让我猝不及防间时而泪眼婆娑时而又捧腹不止。我刚刚读过一遍,已经忍不住要读第二遍了。
——李清晨,儿童心胸外科医生,科普作家
幸福之路 豆瓣
The Conquest of Happiness
8.9 (27 个评分) 作者: 伯特兰·罗素 译者: 傅雷 陕西师范大学出版社 2003 - 4
英国著名哲学家贝特兰·罗素(Bertrand Russell,1872—1970)著,我国著名翻译家傅雷先生译。罗素是20世纪最杰出的哲学家之一,同时又是著名的数学家、散文作家和社会活动家。罗素一生驰骋于数学、逻辑、哲学、政治、社会、历史、道德、宗教、教育等各个领域,写下了六十多部著作和大量文章,对20世纪的思想文化和社会生活产生了巨大的影响,被人们誉为“世纪的智者”。1950年,罗素荣获诺贝尔文学奖,旨在表彰他的“哲学作品对人类道德文化所作出的贡献”。
在本书中,罗素不依任何高深的学说,而是把一些经由他自己的经验和观察证实过的通情达理的意见归纳起来,制做出一张献给读者的方子,希望无数感到郁闷的男男女女,能够在此找到他们的病案和逃避之法,能够凭着适当的努力变得幸福。该书晓畅明白,历来为广大读者所喜爱,国内也曾有多个译本刊行。傅雷先生的精湛翻译更是为这本书增添了光彩。
译者傅雷系我国现代杰出文学翻译家、外国文学研究家。他从1929年起,就开始致力于法国文学的翻译介绍工作,几十年来,一直奋发不辍,严肃认真,一丝不苟,使他的许多译作已近乎炉火纯青的境界,在国内外赢得崇高的声誉。 他一生所译世界名著达30余部,其中巴尔扎克的名作《欧也妮·葛朗台》、罗曼·罗兰的《巨人三传》、罗素的《幸福之路》等都是我国广大普通读者耳熟能详的翻译精品。
恐惧与自由 豆瓣
The Fear and the Freedom: How the Second World War Changed Us
9.6 (5 个评分) 作者: [英] 基思·罗威 译者: 朱邦芊 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 2020 - 7
★ “过去十年关于二战zui好、zui有用的书之一”
★ 公认的二战史权威基思·罗威最新力作
★ 《野蛮大陆》姊妹篇
★ 《星期日泰晤士报》畅销书TOP10
【内容简介】
《恐惧与自由》是继《野蛮大陆》之后,基思·罗威的又一力作。作品深刻剖析第二次世界大战给世界带来的重大变化,它既是毁灭性的,又是建设性的。作者对各大洲、各个阶层饱受战争之苦的幸存者进行了深入探访,把那些看似孤立的个人故事整合起来,对战争广泛持久的影响力进行创新性解读——广至家国天下的宏大篇章,深至世道人心的幽微复杂。他对历史多样性和复杂性的清醒认识,无疑是我们思考今日世界及其未来走向的重要参考,引导我们对一切自认为理所当然的事实保持警醒。
【本书获誉】
一部可以打破神话的杰作。
——《苏格兰人报》
《恐惧与自由》一书文笔优美、洞察深刻,证明了罗威是我们最好的历史学家之一。
——安东尼·比弗,《第二次世界大战》作者
精彩……《恐惧与自由》完全可以说是过去十年里出现的关于第二次世界大战的zui好、zui有用的书之一,它应该收藏于每个人的书架。
——保罗·肯尼迪,《华尔街日报》
为女权辩护 豆瓣
7.7 (6 个评分) 作者: [英]玛丽.沃斯通克拉夫特(Mary Wollstonecraft) 译者: 常莹、典典、刘荻 中信出版社 2016 - 5
* 第一部伟大的女权主义著作 * 2005年,《女权的辩护》与《圣经》、《物种起源》等一同入选英国著名作家梅尔文·布拉格评选出的12部影响世界的作品 《女权的辩护》出版于1792年,是沃斯通克拉夫特的经典之作。 这本书或许也有助于视“女权主义”为洪水猛兽的人破除这样的偏见,因为作者写作的年代,根本还没有“女权主义(Feminism)”这个词语,她所使用的说法是“女性的权利(Rights of Women)”。书中谈到了教育、婚姻以及生活中最常见的那些对两性的区别对待,及其造成的对男女双方的不良后果。而“女权主义”追认玛丽•沃斯通克拉夫特为先驱,也因为这种种基本“权利”的不平等,正是女权主义的出发点。 “她国”系列精选了西方关于女性主义的经典作品,如果你对性别议题感兴趣,不妨一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