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0
不方便,但很幸福 豆瓣 谷歌图书
불편하고 행복하게
8.4 (48 个评分) 作者: [韩] 洪渊植 编绘 译者: 米糕 后浪丨湖南美术出版社 2020 - 9
🏆“今日漫画奖”“伊格纳兹奖”(提名)
※“逃到大山里的我,是不是一个失败者?”
※漫画家夫妻告别城市,体验隐居的真实日常
※近600页超长篇漫画,展现山间生活一年四季
※打破乌托邦式的理想幻象,还原鲜活质朴的田园点滴
------
◎编辑推荐
📦产生逃离城市的念头容易,真正离开却很难
在大城市里疲于奔命的人,有过逃离念头的或许不在少数。不同于大部分人的逃离计划只停留在空想阶段,漫画家洪渊植和立志成为绘本作家的太太真的离开城市,去往乡下生活了。不仅如此,他还耗时6年,把两人“归隐山林”的生活经历画了下来,变成一部将近600页的山居生活漫画。虽然是大部头,读起来倒是非常畅快,让人恨不得一口气读完。
🌾逃离城市也无法解决一切?真实的乡村生活:乐趣与烦恼并存
过往有太多作品赋予了我们对于乡下生活的种种美好想象,许多未曾亲身经历过的人一想到乡村生活,脑海中就浮现出一幅岁月静好的图景。但真实的乡村生活并没有那么容易,而是充斥着各种不尽人意的地方:手机没有信号、缺乏取暖设备只能自己烧煤炉、和城里的朋友见一次面要花费几小时……
当然,乡村生活独有的许多乐趣也是在城市中不可能体会到的。冬天在白雪皑皑的山林中散步、打雪仗;春天在山上挖野菜、播种;夏天在山涧里游泳、捕鱼;秋天用煤炉做露天烧烤、打理生机勃勃的菜园……这些都是乡村生活才能提供的独特体验。
😵终于能自由创作了,却不知道画什么好……创作瓶颈还是来了
在漫画里,主角过了多年被编辑催稿、反复要求修改的日子,创作的热情被一再打压,这样下去不行啊……鼓起勇气完结连载后,终于到了能为自己而创作的时候了。本应迎来一场压抑许久后的爆发,没想到创作瓶颈却不期而至……
当理想走进现实,落差可能大到让人无法接受。
“逃到山里的我是不是一个失败者?”“我会不会其实并没有才能?”……
被诸如此类的自我怀疑、自我否定反复折磨着,感到生活暗无天日,这或许也是许多创作者会面临的问题:一部坦诚、明澈、诚实的创作者手记。
🍳 由于过着与世隔绝的生活,伴侣的意义更加凸显了
每一个看过这部漫画的人都会由衷感叹:“这位妻子真是太好了。”
书中的两位主角既是生活中互相陪伴的伙伴,也是扶持对方创作的鼓励者;有时一起漫山遍野地疯玩,有时在同一个房间里安静地并肩作画……两人深厚的情谊总能让读者感动。
无论山里的生活再怎么寂寞,只要有爱人陪在身边就不会太孤单。
🐈醇熟但兼具童趣的画面表达,亲和又质朴的装帧设计
基于在学徒生涯和几年连载上积累的扎实作画经验,作者用极简的画面就能表现出十足生动细腻的人物和山林间绮丽的风景,分镜也自然流畅富有节奏感。
在客观描绘之间,又穿插了许多奇异的想象,如围绕火炉开心地跟地瓜、热水壶手牵手地舞蹈、和可爱的猫猫狗狗一起吃露天烤肉……这些富有童趣的画面,让人的心情也跟着明快起来!
与画面和故事相匹配的是富于亲和力的装帧,牛皮纸质感的封面设计搭配轻巧的内页纸张,厚厚的一本书,手感轻盈柔软,随手翻阅毫无压力。
◎内容简介
漫画根据作者洪渊植与妻子在山间生活的真实经历改编:因为不堪忍受城市的喧闹,他们把家搬到了连电话都几乎无法打通的乡下。同鸣笛声一起消失的是便捷的生活,夫妻二人一边要处理繁重的家务:搭暖炉、种地、砍柴等等;一边又得应付编辑的频繁催稿和创作的瓶颈。这还是他们原来向往的那种生活吗?
“做出这样选择的我们,到底是勇者还是懦夫?”发出这样的感叹也在所难免。
但这本书的迷人之处就在于其真实性。童话始终是童话,真实的生活是在“从此,他们过上了幸福快乐的生活”之后才开始的,有欢乐,也有烦恼,有付出,有争吵,更多的是一些琐碎平淡的日常。没有总是好的生活,但也不会一直坏。
秋天散步时在路上捡栗子、初雪时畅快地打雪仗、春天时去山上挖野菜、盛夏在溪谷中游泳……这些都是生活的馈赠。贫穷的两人有三只猫、一只狗、十几只鸡,最重要的是还有最爱的人陪伴身旁。
“不方便,但很幸福”,或许也是我们大部分人的生活写照吧。
◎媒体推荐
《不方便,但很幸福》以其十分出彩的黑白画面,从简单的日常生活片段到更错综、更精巧的幻想,描绘了作者的焦虑和关于个人存在的自哀自怜。但除此之外,本书的大部分内容都很轻快……看着二人互相扶持,油然生出一种平淡惬意的感觉。
——GQ丨知名时尚、风格与文化月刊
任何一个曾遭受贫困和延迟满足的痛苦,跌跌撞撞步入成年的人,或不惧任何外在障碍而最终建立起一段长期关系的人,都会在《不方便,但很幸福》里那些不同寻常的美丽和令人惊叹的诚实中找到共鸣。
——Winnipeg Free Press丨加拿大知名报刊
成年后,我们在亲密关系和事业目标上往往有着归隐田园的畅想,但本书描绘了所谓“理想生活”背后一些现实且困苦的客观情况。
——The Comics Journal丨以尖锐社论和对主流漫画的严厉评论而著称美国漫画杂志
一部非凡的漫画回忆录……作品的每个画格都充满了热烈的情感。
——Slate丨主要关注实事和文化的美国在线杂志
本书讲述了一对艺术家夫妇离开城市的喧嚣和烟尘来到深山独处的迷人故事,时而精致,时而质朴,在画面上既有柔和的田园风格,也有超现实的、令人心痛的抽象刻画。非常棒的作品!
——约翰·波切利诺(John Porcellino)丨伊格纳兹奖获奖漫画家,《医院套房》(The Hospital Suite)的作者
2021年2月8日 已读
厚厚的一块大砖头,拆开包装之后浓浓的书味 / 表现力好强,让我觉得听到了各种各样的声音,分格也好有画面感 / 我觉得在几个小时之内囫囵吞枣读完这么厚的绘本不是很负责任,因为这样就相当于只是读了文字,没有认真欣赏每个分格,所以我花了差不多半个月来读,每次读一章。故事很现实,有点冗长,减了一星。中间焦虑的那一段很形象,讨厌身边的一切,其实最讨厌的是自己。最后也太真实了,就算是离城市这么远人口这么稀疏的地方,只要有人类在都还是会有利益争夺。男主角能为妻子反省自己真不错,值得这么好的妻子。
2020 人生 漫画 生活
回归故里 豆瓣 Goodreads
Retour à Reims
9.0 (321 个评分) 作者: [法]迪迪埃·埃里蓬 译者: 王献 上海文化出版社 2020 - 7
“我们来到这个世界时,命运是否早已被宣判?”
.
当代著名思想家、《米歇尔·福柯传》作者
迪迪埃·埃里蓬切身之作
出版后即在《世界报》《自由报》等知名报刊引发热议
.
一部引发强烈共鸣的自我剖析之作
一部探讨底层民众成长困境的社会批判之作
.
著名知识分子如何与原生阶层 和解?
不再将问题归咎于家人与心理创伤
而在教育制度、阶级差异中反思社会对人的塑造
.
这是“一场自己改变自己的劳作”
却在为更多贫困者寻找反抗的可能
🐜 编辑推荐
◎享誉国际的当代著名思想家,反思自身出身背景和成长轨迹
作者为法国当代著名哲学家、思想家、社会学家迪迪埃·埃里蓬,已出版十几种著作,多部作品被认可为经典,也包括此书。这本书介于坦白和反思之间,既是一部个性化的学术著作,也是作者结合自己的出身背景和成长经历讲述的故事,在研究者眼中是学术讨论,在普通读者眼中,是深入浅出、令人共鸣的回忆录。目前该书已由德国著名导演托马斯·奥斯玛雅(Thomas Ostermeier)改编为同名戏剧。
◎关注阶级固化问题和边缘群体,以实际案例为依据为努力生活而奋力抗争的人发声
父亲死后,作者回到阔别三十年的家乡兰斯(Reims),并重新反思了自身过往经历、家乡及其周边地区的境况。从家人、家乡工人阶级民众的生活,女性长辈被剥夺的权利,到兰斯这一区域的被边缘化,相对主流文化而存在的“亚文化”……迪迪埃·埃里蓬关注的是阶级壁垒中下平民阶层的生活,是“被侮辱和损害的人”,是使他们获得“启蒙”的可能。
◎反思学校教育在社会对人的塑造中扮演的角色,致力于审视教育系统施加的社会指令
从父辈的教育经历到自己的教育经历,埃里蓬致力于冷静反观学校教育与社会秩序的“合谋”。从大批辍学的孩子,到无法融入校园文化而反叛、加入“亚文化”群体的孩子,埃里蓬说:“教师们已经尽其所能!……他们能改变的东西太少了。”学校是社会的战场之一,阶级的壁垒也存在于校园文化之中,埃里蓬致力于打破隔阂,探寻新的可能。
◎从“小家庭”到“大世界”,剖析了权力与抵抗的多种形式
从因无法完成学业而懊怒一生的母亲,有暴力倾向、总是大喊大叫的父亲,到把孩子们丢给孤儿院的外祖母,作者重新理解了家人的处境和家长在家庭教育中缺失的原因。由此,他也看到了家乡误入犯罪歧途的青少年、在阶层固化中放弃学业的工人们……社会如何塑造着底层民众,底层民众又是如何屈从的?作者试图剖析塑造和屈从的机制,重新理解他曾厌恶和逃离的人。
◎结合现实,深入浅出地消化著名哲学家、社会学家的理论和思想
喜欢让-保罗·萨特、皮埃尔·布尔迪厄、米歇尔·福柯的读者将会深感亲切,因为作者会满怀激情地讲述自己是如何被他们鼓舞的,他们的理论也将与作者所经历的社会现实融合在一起,产生新的生发点。
.
🐜 内容简介
《回归故里》是法国哲学家、社会学家迪迪埃·埃里蓬结合自身经历创作的一部反思性社会学著作。父亲去世后,作者迪迪埃·埃里蓬决定回到自己的出生地兰斯,重新了解他最初诞生的社会阶层和那群他已经告别三十年的人。他重返过去,回顾家族的历史,回忆童年时身处的工人阶级阶层,回溯了他如何从工人家庭的穷孩子成为法国著名的知识分子……
在这场极为内在又颠覆的心灵之旅中,作者思考了社会阶层、学校教育、身份建立等一系列主题,通过梳理集体决定论中不同个体的命运轨迹,剖析了不同社会环境下,人的“个人选择”是如何被影响、被决定的。
.
🐜 名人和媒体推荐
《回归故里》是一部引人入胜、充满勇气的作品,讲述一位法国著名作家如何使复杂的、时常冲突的社会身份与精神身份交汇在一起。
——利奥·贝尔萨尼(Leo Bersani)
这是一本扣人心弦的书,关于压抑,关于抛弃自己的出身,关于重获平衡。
——《美国艺术》
埃里蓬总是会回到他所说的发现心灵生命的“奇迹”中。“毕竟,”他指出,“人们应该学习,阅读令人愉快,书是你能够热爱的东西——这些态度并不是普遍的,实际上与社会条件以及你的出身背景密切相关。”我们这些足够幸运,从小时候开始就能拥有这些的人只能向他致敬。
——《卫报》
“我曾经以为,”迪迪埃·埃里蓬说,“人们可以远离家庭独自生活,可以忘却个人历史以及那些生养自己的人,重新创造自己”——在回顾了那段逝去的历史,并心怀敬畏地对那些他曾经背离的人们致以敬意之后,作者用这段颇具美感的文字陈述着这样一个事实:背离家庭与过去是永远无法彻底实现的。或许真正的“回归故里”并不存在,但至少让我们努力“与自己,以及那个被我们抛下的世界和解”。
——《世界报》
2021年10月2日 已读
作者把自己在阶级和性向两方面的挣扎写得非常详实,关于社会对自己的挣扎的影响的剖析也让我很有共鸣,是一本边看边让我觉得读得很过瘾的书。其中最让我感触深的一段是,关于让我们感到羞耻的非主流的事情,现在有很多政治性运动,让我们要为它骄傲,然而这样的颠覆不会是彻底的,因为它总会让我们想起我们是在用骄傲对抗主流的蔑视,所以这种骄傲总是伴随着羞耻。这是很可悲的现实,但是我知道之后就可以正视这种伴随着骄傲的羞耻,知道自己的勇敢和主流权力的压迫。我也希望我能对自己有这么透彻和诚实的表达,也希望对自己处于社会中的挣扎有这么通透的分析。
2020 法国 社会学
碎片 豆瓣
La frantumaglia
8.9 (101 个评分) 作者: [意] 埃莱娜·费兰特 译者: 陈英 人民文学出版社 2020 - 10
《碎片》(2016)是意大利作家埃莱娜·费兰特20 余年来的书信、访谈和散文集。作家在书中袒露了自己对写作风格和主题的探索历程,并回顾了自己经历的自我怀疑和突破,这些对话睿智地诠释了女性和家庭、神话和文化、城市和记忆,以及作家和读者的复杂关系。《碎片》既是深入费兰特的文学世界的指引,同时也是一份智性、鲜明而坚定的文学宣言。
全书按年代分为三辑:第一部分“碎片1991—2003”是作家和出版人的书信往来,重点讨论了《烦人的爱》中母亲的身体与写作的隐秘联系,也收录了她和导演就该小说的电影改编进行的细致商榷,还包含了作家从未被发表过的一些创作片段;第二部分“拼图2003—2007”收录了作家和导演就《被遗弃的日子》的电影改编进行的往来书信,以及她在前三本小说中探寻的不同方向;第三部分“书信2011—2016”收录了自“那不勒斯四部曲”出版以来作家接受的部分书面采访,读者可以窥见作家对这部小说的解读,以及对女性写作的历史和任务的犀利看法。
本书标题“碎片”(frantumaglia)来自作者的母亲常用的方言词汇,指遭遇矛盾和混乱的个体体会到的痛苦,但作家将其发展为自己的文学理念,并尝试在多年的创作中释放这个词汇背后的解放力量:作家要利用这种旋涡般的力量,直面失控的风险,抵达令自己、令读者陌生的真实经验。
2022年6月18日 已读
埃莱娜费兰特粉丝必读,越读她的文字越爱她。她对自己写作的认知非常清晰,就是要把“平衡是短暂的、混乱是永远的”这种生活状态描述出来;而且她还说写作是虚荣的,怪不得她会把“真实”看做自己写作的责任,这是文字拥有强大力量的人的担当。另外,她在女性主义上的描述也颇有启发性。她对她母亲的感受和她童年的感受都写得很真实,让我更欣赏《消失的女儿》了。她对女性受限、各种力量想让女性个性消失的描述也讲得很好,这些体会体现在她书里的角色的经历里,让读者跟随她感受女性的羞耻和不甘,让像我这样的女性拾回了自己因为耻感而不敢使用的表达,从而能更好地表达自己、接受自己。真希望有越来越多这样接纳真实的女性创作者。
2020 女性 意大利
旋涡 (全2册) 豆瓣
うずまき
9.3 (74 个评分) 作者: [日] 伊藤润二 译者: 穆迪 新星出版社 2020 - 8
◎伊藤润二代表作!首次简体中文版出版!
◎双封+精美赠品(海报1张、书签2张、原画卡片3张),值得珍藏!
◎建议18岁以上读者阅读
------------------------------------------------
旋涡是什么? 是诱惑、嫉妒、沉迷……
是摧毁好奇心的谜底,
是伪装成无私的善心。
一层一层,毁灭又再生,没人能逃得出旋涡!
------------------------------------------------
★内容介绍
黑涡镇是一个依山傍水的平和小镇,高中生五岛桐绘自出生起一直生活在这里。然而,最近她觉得镇上有些异常,像有一股看不见的力量让身边的人都变得奇怪了。与桐绘青梅竹马的秀一更是觉得这个镇子被仿佛有生命的旋涡诅咒了。
恐怖的怪事接连发生,桐绘终于同意与秀一一起逃离镇子,然而,旋涡的力量终究不是能够轻易摆脱的。
仔细看看,旋涡就在每个人身边,甚至还在你的身体上呢……
2021年3月22日 已读
救命,伊藤润二的作品里居然还有这样真善美的一对主角,然后居然还有一位心智正常、不是来勾引男主的女生,是这三个人的存在和反应让我对作品里的这个漩涡世界保持冷静 / 应该翻译成“卷”,结合内卷的当下来看才行 / 画面表现力无边,真的厉害 / 学生变成了蜗牛,老师的第一反应居然是请家长,太滑稽了 / 好了看完我这辈子都不会吃蜗牛了 / 漫画是我唯一接触此类恐怖作品的渠道,其他会动的形式我都不行。伊藤润二的作品恐怖恶心得来又有独特的美感,对我这种恐怖无能有着独特的吸引力 / 后记里的拖稿好搞笑,果然再有才的创作者都禁不住Deadline的折磨。
2020 伊藤润二 恐怖 悬疑 日本
故土的陌生人 豆瓣
Strangers in Their Own Land: Anger and Mourning on the American Right
8.6 (21 个评分) 作者: [美] 阿莉·拉塞尔·霍赫希尔德 译者: 夏凡 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 2020 - 5
本书作者阿莉·拉塞尔·霍赫希尔德是美国知名社会学家和作家,其所创作的书籍皆与当下美国社会中备受人关注的议题相关,而本书则是她对极化政治现象越来越明显的美国保守派人士的一次深入调查,是一本社会学家所谓的“探索性”及“假设生成”的研究性著作。
霍赫希尔德在路易斯安那州选取了60个人进行交流与访谈,又在其中40个核心访谈对象中选出了6人做了深入剖析,在4000多页访谈记录的基础上写成了此书,通过展现他们生活的多个方面,以及对环保问题的不同看法,挖掘了当下美国社会中保守派人士内心的深层故事,对我们深入了解今日之美国社会尤其有帮助,向我们展示了此前不太为人所知的美国社会的一个面向。
【内容简介】
2016年,唐纳德·特朗普以共和党总统候选人的身份赢得美国总统大选之际,困惑不已的美国国民翻开《故土的陌生人》,试图了解保守派的阶级、种族、教育背景、宗教环境,以及工业、政府、媒体等社交领域对其政治之下的情感所产生的影响。作为当代最具影响力的社会学家之一,阿莉·拉塞尔·霍赫希尔德在大选前五年深入茶党大本营——路易斯安那州莱克查尔斯一带的社区,以环境污染为锁孔问题,探索保守派人士的一个个深层故事,寻找攀越美国保守派与自由派间“同理心之墙”的可能性。
【本书获誉】
★2016年美国国家图书奖入围作品
★2016年《纽约时报》最值得关注作品
★2016年《新闻日》十大好书
★2016年《科克斯》年度好书
★《纽约时报》所评“理解特朗普胜选的六本书”之一
所有对政治感兴趣且还未准备好放弃的美国人的必读之书。
——琼·布莱兹,起居室对话组织、天下母亲组织及前进组织共同创始人
堪称典范……迄今对特朗普背后对抗情绪的社会基础及右翼平民主义整体最清晰的记叙性说明文。
——罗伯特·库特纳,《美国展望》
在这个仿佛世界末日将近的时刻,阿莉·拉塞尔·霍赫希尔德的《故土的陌生人》无疑是场及时雨……值得一读。
——肖恩·麦卡恩,《洛杉矶书评》
《故土的陌生人》……为了解一些选民如何感到疏离和脱节提供了极佳视角。
——米奇·兰德里欧,新奥尔良市市长,《政客杂志》
一本令人震惊而眼界大开的书。
——海伦·刘易斯,《新政治家》
《故土的陌生人》的非同寻常之处在于其始终如一的同理心及对政治中情感领域的关注。它被称为应景之作,却能经得住时间的考验。
——加布里埃尔·汤普森,《新闻日报》
霍赫希尔德超越了老生常谈,即支持小政府和减税而不那么富裕的选民的投票不符合自身的经济利益……《故土的陌生人》颠覆了对红脖子的漫画式描绘,展现出一群尊严常常遭忽视之人。
——多顿·阿金多耶,《奥普拉杂志》
霍赫希尔德对人们如何认识自己的生活有浓厚兴趣……这些细致详尽的描述……揭示了霍赫希尔德笔下的‘故土的陌生人’与新一代精英间的巨大分歧。
——杰迪戴亚·珀迪,《新共和》
霍赫希尔德怀着同情心和同理心找到了一种叙述,给(这些人的)生活赋以意义,令他们的经历为人所知——同时解释了他们的政治信念及其他许许多多。想要了解当代美国的人都应该读读这本引人入胜的书。
——罗伯特·莱希,加州大学伯克利分校公共政策学院教授
在当今美国政治中,没有更重要的话题,亦无人能剖析得更为透彻。每一页——每个故事和人物——都让人着迷,书中的分析令人深受启发。
——芭芭拉·埃伦赖希,《我在底层的生活》、《我的失序人生》作者
极富同情心……如今,关于政策、立法乃至事实的问题几乎都从公众话语中消失不见,取而代之的是对候选人‘气质’及品牌的辩论,在这样一个时代,(霍赫希尔德的)分析可谓姗姗来迟。
——纳撒尼尔·里奇,《纽约书评》
讲了100万次的故事·北欧(全两册) 豆瓣
作者: 曹乃云 编译 北京联合出版公司 2020 - 7
只要人类还在讲故事,我们就还是我们
在故事中周游世界,用人类天真的传统滋养精神
讲了100万次的故事 包罗世间万象
汇集1000多个世界经典故事
来自人类遥远的童年
传承历久弥新的人性与记忆
激发我们从未熄灭的想象力
“讲了100万次的故事”系列,是乐府文化“故事系列” 的重要组成部分。在这套丛书中,我们收集了不同国家和地区有着深厚生命力的民间传说、神话和童话故事,它们都是来自往昔的声音,呈现出故事的原初面貌,更呈现出不同民族和整个人类童年的模样。这些故事与大自然和想象力密不可分,让我 们看到了生生不息的人类精神世界,也看到了人性和文化的发展脉络。这些故事像人类的DNA密码一样,在讲述中传递讯息。它们或熟悉,或陌生,阅读这套丛书,就像在世界各个地域深度旅行一样,领略着不同的精神传统。
其中《讲了100万次的故事·北欧(全两册)》是著名翻译家曹乃云编译的经典版本,由挪威、瑞典、芬兰、丹麦、冰岛、拉普兰岛、法罗岛等国家和地区古老经典的童话故事组成。岛国、海洋不仅为北欧童话故事披上了绚丽的色彩,更使北欧的童话世界里出现了令人耳目一新的主人公:海豹、水妖、精灵……优美动人故事的底蕴正来自北欧的自然、历史与人文精神。
永恒之间 豆瓣
作者: 李炜 译者: 袁秋婷 上海人民出版社 2020 - 7
一部与众不同的诗歌史。
一部引人入胜的诗人列传。
一部不设文体藩篱的才华之作。
以诗性文字,写丰赡灵魂——
本书采用由人及史的方式,选取在西方诗歌发展历程中产生深远影响的诸多诗人,通过叙写他们各自的人生遭遇和精神历程,展现其所处时代的诗歌与文学风貌,由此连缀成一部纵贯三千年的诗歌简史。全书采用“倒叙”形式,分章回溯了1930年代的西班牙语诗歌、20世纪初的法国诗歌、19世纪末的美国诗歌、普希金时期的俄语诗歌、歌德时期的德语诗歌、莎士比亚时期的英语诗歌、文艺复兴时期的意大利语诗歌、中世纪的波斯语诗歌、古罗马和希腊化时代的诗歌,以及古希腊时期的诗歌。本书所写的,既是一部有关诗歌、有关文学的历史,也是那些肩负天才的人们在生活与历史中的沉浮遭际。
夜的女采摘员 豆瓣
7.2 (11 个评分) 作者: 文珍 贵州人民出版社 2020 - 8
【编辑推荐】
★ 老舍文学奖、华语文学传媒大奖获得者文珍,十数年小说创作生涯之后,积蓄已久的力量性转型,一次突破自我的全新面向:为消逝者建造故事,为无名者立传,为孤独者道出深情,为脆弱者重建爱的秩序。
.
★ “我理解一切因为我是一切,夜晚,静默,生命的暗影,微小的爱”
在弱 小被视为原罪、孤独被视为可耻的年代,那些微不可见的个体如何讲述爱与痛与不舍?
“理解”与“我是”构成了本书的关键词,共情的视角贯穿始终,这些故事是“我”与“一切”所能发生的最温柔共振。
.
★细不可闻的叹息,蜉蝣的爱情,弱者的共同体,世间的尘埃,
一本献给孤独者与易碎之心的故事集:
柔软不该是一种罪名,再微小的叹息也能汇流成河,不要害怕燃烧殆尽,灰烬中心是一颗黄金的眼泪。
.
★温柔与悲悯,克制与清醒,真正属于我们时代的女性写作:
直白但存着善意,哀矜并交付真心,以金句著称的文珍回归平静俭省的叙事,不溺于修辞,不展示奇情,而是更加耐心地观察生活,关心大时代里更具体、更幽微、更个人化的内心真实。
.
在女性书写的谱系中,文珍站到了一个特殊的位置:她站在特定的人群之中。她笔下的“她们”和进城务工人员一样,构成了经济高速发展的“时代”动力基础:女性、社会、文化和审美,文珍处在种种幽暗小径的交叉点上。
——李敬泽
.
★ “表面的失序世界背后,仍然存在着更多、更坚固的美, 它让我们继续爱人及人所栖居的世。 努力面对糟糕的事,并试图做点什么,改变它。”
——文珍
.
【内容简介】
无望与热望,鬼魂与尘埃,
乌鸦的暗恋与刺猬的柔软,
种种孤独,恐惧,天真,狂喜,全部和我相关
.
“三和大神”,“蚁族”青年,沉默的小孩,隐忍的女子……在这本全新的小说集中,文珍写尽了那些时代的断裂过程中掉进了缝隙里的人,他们是被生活之手高高扬起又轻轻落地的尘埃,也是黑暗水面之下拼力凫游的无名者。跟白日里明亮的一切比起来,发生在暗处的弱者之爱更让人动容,这爱里既有温柔又有污秽凄苦,有寄居蟹般贪婪又无望的情和欲,也有注定消逝的事物与当下生活状况发生冲撞后的无尽失落……所谓“夜的女采摘员”,就是以理解之眼,共振之手,去采撷那部分更黑暗,更微不可见的,更转瞬即逝的情感与内心真实,在日常的风暴中写下温柔颂歌,在失序的世界里重建爱的秩序。
知晓我姓名 豆瓣
Know My Name
9.5 (109 个评分) 作者: [美]香奈儿·米勒 译者: 陈毓飞 世纪文景/上海人民出版社 2020 - 8
☆ 屡获大奖的现象级畅销书!美国国家书评人协会奖自传类大奖,《华盛顿邮报》《纽约书评》《时代》年度十大好书,《芝加哥论坛报》、《魅力》、Elle年度书籍,《科克斯书评》年度推荐回忆录;
☆ 震撼全美的勇气之书!希拉里、崔娃激赏推荐,继《汤姆叔叔的小屋》以来美国最重 要的历史文档之一;
☆ “斯坦福性侵案”全纪录,受害者实名讲述直抵人心,获取正义的过程如何变成第二次精神施暴;
☆ 与所有受伤的心灵同在!呈现受害者漫长的疗愈过程,将感动与力量带给每一颗有过创伤的心灵;
☆ 非虚构写作典范,优美的文学书写,清晰逻辑推理,透视美国Me Too运动的风起云涌。
————————————
2015年1月,斯坦福大学性侵案震惊全美。犯罪嫌疑人布罗克·特纳是一名曾参加过奥运会预选赛的游泳新星。
面对法庭的不公审判,受害者化名为埃米莉发表法庭陈述,这份陈述被认为是继《汤姆叔叔的小屋》以来美国最重要的历史文档之一。在案件影响下,加州罢免庭审法官并改变性侵立法。
她不是埃米莉,她是香奈儿·米勒,一个华裔女孩,中文名字是张小夏。
她不是符号般的受害者,而将在书写中为自己、为所有曾遭受伤痛的女孩重新获得疗愈、尊严和力量。
————————————
这个美丽、饱含力量、重要的故事也是一次重新寻回自我的行动,它值得被广泛阅读,尤其是下一代的青年男性。米勒的文字是我们的目标和地图。她是我们珍视的宝藏。——《纽约时报》
在《知晓我姓名》中,我们每分钟都与米勒同在,感同身受,在记录庭审的章节里甚至不忍卒读……米勒是一位杰出的作家:平实、精准却感人至深。——美国国家公共广播电台
米勒展现了一桩强暴案件的受害者获取正义有多么困难,这个过程如何变成第二次施暴。虽然米勒的笔触不时充满愤怒,但她始终致力于宽慰,向其他有同样受害经历的人提供获救的途径。《知晓我姓名》不仅激发我们的勇气,更在结局充满救赎的希望。——《华盛顿时报》
米勒与庞大的性侵受害者群体分享着同一种语言,她将自己的痛苦放置于这个群体的普遍背景之中。在一个要求受害者保持沉默的世界里,《知晓我姓名》以毫不畏惧的气势展现了作者坚毅、惊人的强大存在。——《卫报》
《知晓我姓名》既是公开的怆痛,也是自我的疗愈,既是沉默的饮泣,也是大声的呼喊……它不仅仅是一份成功的控告书,也是一只向你伸出、邀请你与她共同战斗的手。——Ell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