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食
山與食欲與我(01) 豆瓣
山と食欲と私
8.8 (8 个评分) 作者: 信濃川日出雄 译者: 周先姝 青文出版社股份有限公司 2017 - 3
★單獨登山女子X美食 在山上也能用美味食材飽餐一頓!
★日本超人氣 熱賣20萬本!!
27歲的上班族日日野鮎美最討厭被人叫「山女孩」了。
自稱為單獨登山女子的她,今天也帶著滿背包的美味食材獨自登山去。
讀了就會感到肚子餓並且想去爬山!
野外登山漫畫決定版!
魚翅與花椒 豆瓣
Shark’s Fin and Sichuan Pepper: A Sweet-Sour Memoir of Eating in China
作者: 扶霞.鄧洛普 / Fuchsia Dunlop 译者: 鍾沛君 貓頭鷹出版社 2017 - 1
西方世界最好的飲食作家,她的書寫改變了外國人對中國食物的理解。
啃兔子腦殼、生吃猴腦,在中國,動物可沒有寵物區和食用區之分;
魚香茄子、擔擔麵、回鍋肉,過去在中國人眼裡,沙拉等生食是野蠻人才會想吃。
從四川到揚州,一段中國料理與英國女子的相遇,激盪出東西方飲食文化的深刻火花……
「我十一歲就想當廚師,但教育讓我遠離了食物,直到在千里之外的中國,我才能做我想做的事。」
牛津長大、劍橋大學畢業,在「良好英國教養」下成長的扶霞,工作兩年後終於獲得一個追求「真愛」的機會──到中國探索美食。
她在一九九四年以研究邊疆民族的名義申請到中國四川留學,但事實上,她幾乎沒有管過她的課業,反倒開始一場中國菜的探險之旅。
她走入當地小館的廚房,在市場裡與攤販打交道,試圖和麵攤老闆混熟,用自己的方式重新理解中國飲食的奧祕。在扶霞眼裡,不同地方的食物,都有其獨一無二的氣質。川菜的辣帶著一絲絲的甜味,就像悠閒而迷人的四川人,總是帶著一絲甜甜的體貼;湘菜直接又毫無妥協餘地,就跟那裡培養出來的軍隊領
袖一樣;揚州菜則是太平盛世的食物,溫暖而撫慰人心。
身為一個「堅強的」美食愛好者,為了理解與體會,打從一開始她就發誓不論人家請她吃什麼,不管那食物有多麼古怪,她一律來者不拒。從親眼見到雞鴨被屠宰時的驚恐,到對千變萬化刀工的嘆服,在這段迷人的旅途中,扶霞當過川菜廚師學徒,也曾試圖說服中國人「西餐」既不單調也不簡單,結果卻令人啼笑皆非;她還品嘗過各種珍禽異獸,包括狗肉、果子狸、蠍子、兔腦殼。但一個西方人究竟可不可能完全接受中國的飲食習慣?當扶霞回到英國老家的廚房時,她看著一隻鮮嫩的淺綠色毛毛蟲,猶豫著該不該把牠吃下去……
這一段段回憶,也帶領我們看到九〇年代以來的中國城市鄉村樣貌。從四川熱鬧的市場到甘肅北部荒僻的風景,從福建的深山到迷人的揚州古城。飲食習慣與各地社會結構同時都在改變。
本書呈現了中式料理讓人難忘的美妙滋味,也深刻地描繪出一個外國人眼中的中西飲食文化差異,兼具人文觀察與幽默趣味。這是對世上最令人目眩神迷的烹飪文化,最道地的記述。
味之风月 豆瓣
作者: 森林的火焰 江苏凤凰文艺出版社 2015 - 9
看了她写的饮食美文,别人的可能就难入你眼了。——黄爱东西
牛津大学生物学博士后带你从北京到广州,从香港到加拿大,从《金瓶梅》到《儒林外史》,遍数世间美味,探访极致味蕾享受。
中国食辣史 豆瓣
7.4 (39 个评分) 作者: 曹雨 低音·北京联合出版公司 2019 - 6
★★★
学术顾问:叶嘉莹、楼宇烈、薛永年、龚鹏程、刘跃进、蒋寅、杨念群;
陈丹青先生亲笔题写丛书名;
红点奖设计师顾瀚允亲自操刀,诠释大气装帧。
……………………
◎ 编辑推荐
★ 本书展现辣椒在中国四百年作为食物的演变,内容通俗易懂,深入浅出,既是学术研究之成果,也是面向一般大众的科普读物。
★ 装帧设计精美,并采用了封面压凹、烫金工艺。封面由陈丹青先生亲笔题字,具备相当的艺术价值与收藏价值。
……………………
◎ 内容简介
本书考查了中国食用辣椒四百年来的历史。主要依据三条理论线索来探讨辣椒在中国饮食中的诸多问题:第一条是辣椒传播的历史路径和食用辣椒的原因,这条线索的分析主要在文化唯物论的语境下;第二条线索是辣椒在中国文化中的隐喻,这条线索的分析主要在结构主义的语境下;第三条线索是辣椒在中国饮食中的阶级地位变迁,这条线索的分析主要是在饮食的政治经济学的解释语境下。
醉酒的植物学家 豆瓣
The Drunken Botanist
8.9 (14 个评分) 作者: [美] 艾米·斯图尔特 译者: 刘夙 商务印书馆 2017 - 1
这本书是一篇在植物学与酒的婚礼之上朗诵的充满激情的祝酒词——
清酒始于米粒,苏格兰威士忌源于大麦,特基拉来自龙舌兰,朗姆酒酿自甘蔗,而波本酒出自玉米。你已经渴了吗?在《醉酒的植物学家》这本书中,艾米·斯图尔特考察了许多能让人晕眩的花草、树木、果实和真菌,几千年来,人类用他们的才智和激情,不顾一切地把这些植物转化成酒精。
在所有被发酵和蒸馏的那些知名或不知名的植物中,有些是危险的,有些极为古怪,还有一种和恐龙一样古老——但是每一种植物都为全球的饮酒传统和人类历史做出了独特的文化贡献。
这部融生物学、化学、历史、词源和调酒术于一体的迷人著作——其中还有50多种调酒配方和可供园艺爱好者参考的种植诀窍——会让你在任何一场鸡尾酒宴会上都成为最受欢迎的嘉宾。
品嚐的科學 豆瓣
Tasty: The Art and Science of What We Eat
作者: 約翰‧麥奎德 译者: 林東翰 / 張瓊懿 行路出版 2016 - 3
同樣的食物進了不同人的嘴,為何感受差很多?
普立茲獎、國際專業烹飪協會大獎得主 約翰‧麥奎德
這份調查揭露:我們「會嚐出什麼滋味」這件事,不只關係到「料理」的科學,也不僅涉及味覺和嗅覺等感官,它還受腦科學、心理學、演化、人體或食材的基因,甚至各地文化差異等影響,更重要的是:
這個能力持續演變中!
莊祖宜:
「這是我近年來讀過,最獲益良多的飲食類科普著作。」
◆我們的嚐味感官,如何因為求生本能,在老祖宗身上演變過來?
對現今的我們又有何影響?
◆辣的刺激其實是種不適感,獨獨人類喜歡,為什麼?
痛覺這事,如何左右我們的嚐味能力?
◆你喝咖啡嗎?人為什麼會「自討苦吃」?
這當中的分寸要怎麼拿捏,才能享受美食?
◆為什麼代糖吃起來,總感覺少了什麼,無法取代真正的糖?
麥奎德從我們老祖宗咬下的第一口食物,談到一直進行的美食科學發展與今日的「老饕」革命。
他深入廚房、超市、農場、餐廳、大型食品公司,以及科學實驗室,揭露許多最新的飲食科學研究,像是:人的心智是怎樣把五種感官感受到的味道,和從人體代謝系統來的訊號,組合起來;甜食為什麼吃起來好吃,還有為什麼它們容易成癮;為什麼有些讓某人作噁的東西,對另一個人卻很美味;隱藏的味道知覺如何避開障礙,穿行到達我們的器官和系統;還有,今日大眾對於極端美食的迷戀,能說明大腦的什麼事情?
他精彩地結合了科學、古代神話、哲學和文學,提供大家一頓美味的知識饗宴,告訴大家至今發生中的,關於「嚐味」的各種故事,還有往後的幾十年我們的味覺會怎麼演變。
肥肉 豆瓣
6.7 (12 个评分) 作者: 朱赢椿 / 沈昌文 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 2020 - 3
* 物价已回不到往昔,肥肉又有了新故事————
“世界最美的书”获奖者朱赢椿历时6年约稿,精心编辑与设计
2014年度“华文好书”,《华尔街日报》《南德意志日报》等国际媒体专题推荐
新增 陈晓卿/封新城/田原/史航/石光华/地主陆/汪天稳 等名家好文
内容全新修订,装帧全面升级
* 100余位作者共同讲述关于“肥肉”的故事————
沈昌文、钟叔河、苏童、李洱、麦家、叶兆言、张嘉佳、蒋方舟等各界知名人士倾心参与;
全面收录来自不同年龄、不同领域、不同国家的人们关于肥肉的有趣故事
几代人的胃,比世间档案更懂中国
* 一碗肥肉,“吃”透世相————
肥肉的故事里有美好,有无奈,有辛酸,有大笑,还有不为人知的感动;
有物质匮乏年代的人们的味觉记忆,也有现代年轻人关于肥肉的五味杂感
浓缩时代记忆,直击社会痛点,说尽世态冷暖
有毒植物志 豆瓣
作者: [法] 贝尔纳·贝特朗 译者: 欧瑜 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 生活书店出版有限公司 2020 - 9
《有毒植物志》是“博物万象•植物志趣”系列中最颠覆人们认知的一本,讲述了与“有毒”植物有关的神话传说、奇闻逸事、民间用法等,并讲述了它们或辉煌或没落的前世今生。很显然,有些植物遭受了非常不公平的待遇,但其实它们在医学和药学领域发挥了非常重要的作用。
本书介绍了70余种有毒而有用的植物,也介绍了一些经常被误认为有毒而因此被错过的植物,并附有植物的细节图片和来自法国蒙彼利埃大学的珍贵植物标本——是时候认识这些奇妙、有趣而富于变化的“毒物”了!
四口吃遍江户 豆瓣
作者: [日] 饭野亮一 译者: 田蕊 上海人民出版社 2021 - 7
蔡澜、止庵、陈晓卿、史航、王耀庆、吉井忍、殳俏 诚挚推荐
天妇罗的美味让人钱财散尽,鳗鱼的香气绊住阎王脚,
饥肠辘辘时绝世美色也比不上眼前的荞麦面和寿司
四大美食,风靡江户街头
传承百年,直抵每个吃货的胃与心
——————————
☆了解日本饮食文化的入门之书
选取四 种最具代表性的江户美食——寿司、天妇罗、鳗鱼、荞麦面,细致梳理这四种美味如何从小吃摊到高级料亭,逐渐发展成为今天我们熟悉的样子,并成为日本饮食文化的代表
☆一幅充满烟火气的江户庶民生活百景图
两百多年前的江户街头,有挡着脸也要在路边摊吃天妇罗的武士,在寒冬的荞麦面店里小酌一杯温酒的情侣,热衷于叫鳗鱼外卖的剧场投资人,挑着担子沿街叫卖的寿司小贩……
☆援引大量一手史料与俳句,收入近140幅珍贵手绘插图
——————————
虽然未曾与《四口吃遍江户》的作者饭野亮一先生谋面,但我们因为寿司、天妇罗、荞麦面与鳗鱼这四种美食相遇。——蔡澜
首先这是一部考据非常详实的饮食人类学著作,更难得的是,通过对江户地区四种食物,其形制和工艺、兴盛和流变的细致展示,让我们在美味的阅读之中,领略到了这里二百年前栩栩如生的社会风俗图景。——陈晓卿
《四口吃遍江户》以丰富的细节讲述江户四大名食天妇罗、荞麦面、鳗鱼和寿司的历史,收录大量插图与俳柳,勾勒出江户时代的市井生活与庶民风貌。读此书,可一窥日本饮食文化堂奥。——止庵
不要在饿的时候看这本书!没吃饱也别看!晚上十点半之后看此书后果自负!别说我没提醒你!——王耀庆
——————————
《四口吃遍江户》是日本饮食文化研究专家饭野亮一的代表著作。寿司、天妇罗、荞麦面与鳗鱼,被誉为“江户美食四大天王”“万国无双的江户之味”,诞生于江户街头,在充满烟火气的市井中发展成为今天我们所熟悉的形态,并成为日本饮食文化的代表。
在书中作者援引大量一手史料,细致梳理了这四种最具代表性的食物从诞生、发展,到形成今日形态的整个过程,同时搭配近140幅珍贵手绘插图,栩栩如生地勾勒出江户时代的市井生活与庶民风貌。
华夏饮食文化 豆瓣
作者: 王学泰 中华书局 1993 - 8
本书以历史学、哲学、审美学、民俗学、文化学的大视角,从物质和精神两方面对中国饮食文化加以研讨。
书中还介绍了各时代的食物、肴馔、食品加工、烹调、饮食习俗乃至进餐环境、食具餐具等等,并论述了不同阶层人群的饮食生活。
吃主儿 豆瓣
8.0 (6 个评分) 作者: 王敦煌 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 2012 - 11
作者是世家子弟,他以京腔十足的文笔,讲述了他生活中三位最亲近的“吃主儿”的故事,记述了从选料采买,到如何烹调、如何下箸的许多学问,介绍了百多种王氏家常菜的烹调诀窍,不是菜谱却胜似菜谱。最珍贵的是,文中记述了作者的父亲王世襄先生对烹饪的研究和创新故事以及他家精于厨艺的老家人对饮食烹饪精到的理解,以“各家所长,兼收并用;依我所好,为我所用;量材入馔,物尽其用;绝不可墨守陈规,一味拘泥”的观念贯穿全书。
中国的蔬菜 豆瓣
作者: 张平真 2022 - 4
详细实用又趣味盎然的蔬菜图文小百科
全面收录276种中国蔬菜,精心手绘181幅蔬菜科普图
科普蔬菜知识,述说蔬菜趣事,解读蔬菜文化,探寻蔬菜渊源
体例科学,旁征博引,有颜有味
▎ 内容简介
民以食为天,佳膳蔬为先,蔬菜是中国人餐桌上最长情的陪伴。我国的蔬菜栽培历史悠久,种类繁多,在数千年发展过程中,逐渐形成了丰富灿烂的蔬菜文化,并与酒文化、茶文化一起成为了中华饮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本书以蔬菜名称解读为切入点,详解二百七十余种中国蔬菜,并配以精美手绘科普图。全书分为“综述”和“各论”,“综述”概述我国蔬菜名称构成、命名缘由及构词手段等,“各论”则分门别类地对各种蔬菜的所属类别、起源地域、引入时间、栽培历史、供应现状、名称由来、命名因素、营养成分、食用方法等内容进行详细的考释。本书视角独特,条理清晰,行文深入浅出,可读性强,既适合普通读者休闲阅读丰富见闻,也适合作为家庭藏书便利生活,更适合蔬菜、园艺、植物学研究学习者作为相关学科的入门读物。
▎ 编辑推荐
◎收罗广博,内容详细,蔬菜文化一本通
本书由从事蔬菜、副食工作数十年的资深蔬菜研究学者张平真先生撰写,将276种中国蔬菜分作18大类目进行系统阐释,提及各种蔬菜称谓逾5000个,基本包括了我国现有主要蔬菜的实体及称谓。全书对中国蔬菜的所属类别、起源地域、栽培历史、名称由来、构词手段及其食用指南和保健常识等进行了全面而详细的科普及文化解读,书后附有《中国蔬菜正名、别称通览》《蔬菜拉丁文学名总汇》等,堪称“蔬菜文化一本通”。
◎旁征博引,详实考据,蔬菜趣事在其中
本书是一部读来饶有兴味的蔬菜典故趣事集。作者广览史料,旁征博引,详实考据,挖掘蔬菜小故事。菠菜的家乡在哪里?竹笋的别名“玉板”从何而来?苏武牧羊饥饿时吞掉的“毡”实际上是哪种蔬菜?爱吃白菜还为它写诗的清朝皇帝是哪一位?明清时蒙古草原上的蘑菇圈是如何形成的?“河豚欲上时”长出的蒌蒿怎么做最好吃?你不知道的蔬菜小故事尽在其中。
◎深入浅出,通俗易懂,蔬菜知识讲解透
作者行文平实质朴、叙述条理清晰,讲解深入浅出,用语简明扼要,内容浅显有趣,兼具知识性和实用性。既适合普通读者休闲阅读丰富见闻,也适合作为家庭藏书便利生活,更适合蔬菜、园艺、植物学研究学习者作为相关学科的入门读物。消遣性与学术性并重是本书的一大特点,能充分满足读者多元化的阅读需求。
◎原创手绘,图文并茂,蔬菜大观眼底收
全书特请资深插画师精心手绘原创蔬菜线描科普图。精准刻画,细节清晰,易于辨识,图文并茂,激发读者阅读兴趣,使读者直观感受蔬菜形态的美感和趣味,开拓蔬菜和园艺知识的新领域。全书平装锁线,便利平翻,读者可以轻松阅读。特别制作蔬菜主题精美全彩衬页附于全书首尾,三种版本随机发送,惊喜满满。
饮食与中国文化 豆瓣
作者: 王仁湘 青岛出版社 2012 - 4
饮食是人类本能的需求,也是人类文明的体现。中国饮食,独树一帜,举世公认。《饮食与中国文化》作者在娓娓讲述中华饮食之道丰富多彩的同时,精辟阐明了饮食作为中国文化重要组成部分的博大精深。
随园食单 豆瓣
作者: [清]袁枚 译者: 彭剑斌 2020 - 9
《随园食单》是清代一部系统论述中国烹饪技术和南北菜点的重要著作。全书分为须知单、戒单、海鲜单、江鲜单、特牲单、杂牲单、羽族单、水族有鳞单、水族无鳞单、杂素单、小菜单、点心单、饭粥单、菜酒单。从选材到品鉴,详细地记述了我国从十四世纪至十八世纪中流行的南北菜肴,以及当时的美酒名茶,被公认为厨者的经典。
吃,是平凡生活中一件大事,一蔬一饭,用心对待,日常食物最易令人满足。
活得要任性,吃得要讲究。喜欢吃的人,必然能体会细节,热爱生活。酸甜苦辣咸中品出的生活气,才是最让人动容的地方。每一个微小的日子,因为有美食的参与而饱满,而丰盛。好好吃饭,就是好好生活,好好爱自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