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文
午夜降临前抵达 豆瓣
7.6 (54 个评分) 作者: 刘子超 文汇出版社 2021 - 8
不能出门的日子,你需要一本旅行文学。
·
旅行中最大的不确定性,不是抵达,而是如何抵达。
说到底,旅行或者人生,就是一次次解决如何抵达的生命过程。
“刘子超是这一代人中最杰出的游记作家。”——许知远
·
☆ 年度旅行文学《失落的卫星》作者刘子超出发之作,重塑旅行文学的意 义,在路上确认自我
☆ 重返昨日世界,寻回 逝去的灵魂,聆听普通人的故事,记录欧洲大陆的荣光和苦难
☆ 一场逃脱重负、寻找意义的心灵漫游:抵达世界的丰盈,也抵达内心的辽阔
☆ 荣获单向街文学奖·年度青年作家:刷新了我们观看今日世界的坐标和视域
☆ 受李健、梁文道、罗新、许知远、俞敏洪推崇:这一代人中最杰出的旅行作家
☆ 书店文学奖·年度旅行写作奖作品,新增后记,在后疫情时代反思旅行的意义
·
《午夜降临前抵达》是作家刘子超的出发之作。
他独自踏上旅途,深入欧洲腹地,展开一场逃脱和寻找的漫游。中欧生长在帝国和强权的夹缝中,在历史的长河中撕扯和游移。她曾建立起庞大的帝国,点燃两次世界大战,也在冷战中被铁幕割离。
在短暂的夏季,年轻的作家跳上火车,行驶在绵长的轨道上。从柏林的游行中脱身,带着三罐啤酒出发,穿梭于德累斯顿和奥斯维辛,走在卡夫卡成为商品的街头,在布拉格的地下酒馆逃逸现实。在漫长的冬夜,迷茫的旅人在布达佩斯大饭店的床榻上入梦,又在多瑙河旁的街头醒来。他开上汽车驶向匈牙利大平原,被雨水困在昨日的咖啡馆中,却在的里雅斯特最后一夜撞见世界的巨变。
不安与刺痛,亲切与安慰,光明与阴影——遥远的中欧如同镜像,依然保持着永恒不变的特质,吸引着同样迷惘的年轻心灵。当现实过于沉重,当时代过于轻浮,去见识风景和人间,去见证希望和苦难,为了明白“世界上还有人在这样生活”,在一次次出发和抵达中确认自我。
·
在现代人习惯了坐享网络的信息便利之时,刘子超坚持以肉身进入现场,用文学再现旅途。他所见证和书写的人的境遇,刷新了我们观看今日世界的坐标和视域。而那些处在世界的边缘与夹缝中的陌生地名,也因一位中国作家的在场,与我们有了联系。——单向街授奖词
中国人从1840年开始重新认识世界,有刘子超这样的作家在,加快了我们了解世界的步伐。他一次又一次困难地抵达,深入了解当地的人文和历史,再通过精致且贴切的写作,揭开世界神秘的面纱,勾起我们想了解世界的欲望。读完子超的书,总希望自己能沿着他的路线去一趟,总希望自己也能写出这么一本本书。——俞敏洪,新东方创始人
在中文世界刚刚兴起的旅行写作中,刘子超是个难以忽视的名字。他的好奇心、洞察力、迟疑、与习惯性的自我沉溺,都散发出一种特别的魅力。子超是这一代人中最杰出的游记作家,他的叙述与感受常让我想起保罗·索鲁。——许知远,作家、单向空间创始人
刘子超的旅行和普通游客的旅行不同,他具有真正的旅行者视角,深入街巷,与人接触,继承了旅行文学非常优秀的传统。——罗新,北京大学历史系教授
从《失落的卫星》开始,我重新关注旅行文学,或者说是刘子超打破了我对游记的偏见。新书《午夜降临前抵达》依旧精彩,他所记录的所见所闻是朴实而生动的,但不止于此,更让我感兴趣的是他的所思所想,因为作者本人的视野、思想乃至心灵决定了旅行的深度和意义。书中的许多地方都是我没有去过的,可我并不感觉陌生,相反,是亲切,如同在描述自己熟悉的地方和生活,过去、现在甚至是未来。好的游记真正可以做到引人入胜,我相信,即使没有去过书中那些地方的读者在阅读这些文字后,会比大多亲临过现场的人更感同身受,因为作者非凡的感受力和独特的视角更能还原生活本身的真相。——李健,歌手
我曾有一个偏见,以为旅行文学是英语作家独享的一种文体,像《大海与撒丁岛》或《前往阿姆河之乡》,他们更像是这个世界的主人。刘子超的这本书纠正了我的偏见。他在中欧漫游,穿越清晨的薄雾,带来这本优秀的作品——我们都是过客,但我们也拥有这个世界。——苗炜,作家
刘子超的作品有简洁的散文风格,以及独特的幽默感、好奇心和冒险精神,读起来令人愉悦。刘子超是一位敏锐的人性观察者,也是一位极具天赋的作家。——乔·李·安德森(Jon Lee Anderson),《纽约客》资深记者
去圣乃得真孔子 豆瓣
8.2 (10 个评分) 作者: 李零 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 2008 - 3
本书是李零“我们的经典”系列中的第一本(余三本为读《周易》《老子》《孙子兵法》)。本书不再采用传统的依从《论语》文本,寻章摘句解读古典文献的方式,而是将整部《论语》打散、拆开来,分上下篇,二十个专题,上篇纵读《论语》,从人物入手;下篇横读《论语》,从概念入手,面向更普及的层面阐释经典。
本书是《丧家狗》的续篇,它和前书不一样,不是通读,而是精读。在这本书里,作者是把《论语》拆开来读:上篇讲人物,纵着读;下篇讲思想,横着读。作者叫“《论语》纵横读”。它和前书有共同主题:一是讲圣人概念的变化,孔子为什么拒绝当圣人,子贡为什么要把他树为圣人;二是讲道统之谬,它是怎样从孔颜之道到孔孟之道,再从孔孟之道到孔朱之道,四配十二哲都是怎么捏造出来的。
万古江河 豆瓣
8.2 (28 个评分) 作者: 许倬云 理想国|湖南人民出版社 2017
★ 与余英时、黄仁宇、杨联陞、何炳棣、张光直比肩的海外华裔史学大家中国通史力作
★ 第三届“文津图书奖”获奖作品
★余英时、姚大力、葛兆光、王子今、许纪霖、白岩松一致推许
余英时:许先生好学深思,遍涉人文—社会诸学科,能将广博的知识加以融会贯通,而纳入一种由深思 熟虑得来的分析系统之中,著作宏观与微观交互为用、古今一贯、雅俗共赏。
姚大力:用许倬云先生自己的话来讲,政权的递换并不一定与中国这个复杂共同体的变化周期或者节律完全一致。这个周期实际上是一个更长的时段,它超越朝代。如果把中国通史按照朝代一个个讲下来,那它内在的经济、文化、社会演变的线索是掐断的。《万古江河》非常好,就在于它是以超越时代的时间幅度来讲中国历史的。
葛兆光: 许先生的笔下,是一个大历史。“所谓‘大历史’,不能从单独的事件着眼,必须从各种现象的交互作用,观察整体的变化。”大历史要有大判断,非博览硕学之士,不能下大断语。
王子今:怎样在真实描绘社会运动的洪峰和大潮时,兼及社会生活的微澜和细流呢?怎样通过一个具体社会事件个案的了解,观察总体社会风貌,如同通过分析一支试管中的水样,察知大河的水质呢?《万古江河》是在这方面做得比较好的一部论著。要知道江河的位置和流向,可以使用1:10000的地图,也可以使用1:25000000的地图。前者便于察知细微,后者便于理解大势。二者的合理结合,就是《万古江河》的成功。
许纪霖:许倬云先生是中国史研究的大家,他的西周史、春秋战国与汉代的社会史研究独步天下,但影响更大的是他打通中西、纵观古今的通史研究。只有学问到了炉火纯青、阅历通透人情世故、人生看尽江山沧桑的时候,方能够化繁为简,将历史深层的智慧以大白话的方式和盘托出。有学问的专家不谓不多,但有智慧的大家实在太少,而许先生,就是当今在世的大智者之一。
白岩松:我们是谁?一直以来,我们以为自己知道。看了许倬云先生的书,才明白,其实我们基本不太知道,先生行走与写作都不便,却让思考走到最远,穿越了历史与成见。我们的不知道,正是一种对他致敬的方式。
★ 放宽历史视界看“文化圈”的中国走过的道路
★ 聚焦数千年中国人的生活起居、心灵关怀和信仰世界
★ 探索丰富多样的中国区域文化交织融合
★ 比较世界舞台上的中国与其他文明
【内容简介】
在世界文明存在与变化的剧烈大潮之中,中国如何自处,如何看待自身的历史与文化?中国从何处来,中国文化从何处来,又要向何处去?
这本《万古江河》即心怀中国文化的著名史家许倬云先生交出的一份答卷,也是为今天中国人撰写的历史,为中国文化的成长发展作的一部传记。随着历史的进展,中国文化的内容与中国文化占有的空间不断发生变化:从考古发现所见的中国文化的发端,到“中原”的出现,中原变成了中国,“中原的中国”慢慢扩张变成“中国的中国”,然后超越中国之外,慢慢将四邻吸收进来,通过文化上的交往以及势力范围的扩大,变成了“东亚的中国”,然后在亚洲范围之内扮演一个重要的角色,是“亚洲的中国”,再经过百多年颠簸与蹒跚进入世界,成为“世界的中国”。在对这各个超越王朝、政权的长时段文化圈的叙述中,中国文化和生长在中国这片土地上的人才是真正的主角,所以许先生围绕国家体制与时代特色,思想、宗教与文化变迁,农业、手工业与经济网络,民族、文化的融合与互动,中国人的日常生活,生活方式与生活资源,民间社会与信仰世界,文化、科学技术的进步转变,对外关系及与他者文明的比较互动等一系列主题展开。在在讲述着中国文化和中国人多彩鲜活的成长故事。
更可注意者,每一个阶段,中国都要面对别的族群及其缔造的文化,经过不断的接触与交流,或迎或拒,终于改变了“自己”,也改变了邻居族群的文化,甚至“自己”还与“别人”融合为一个新的“自己”。
时间地图 豆瓣
Maps of Time: An Introduction to Big History
作者: [美国] 大卫·克里斯蒂安 译者: 晏可佳 / 段炼 中信出版集团·见识城邦 2017 - 6
【内容简介】
如果把130亿年比喻成13年的话,那么宇宙大爆炸就发生在13年前,太阳系出现在4.5年前,最早的生命有机体出现在4年前,恐龙大约在3个星期前灭绝,最早的智人在非洲进化大约在50分钟以前,农业繁荣大约在5分钟以前,工业革命发生在大约6秒钟以前,第一次世界大战发生在大约2秒钟以前,此后,第二次世界大战,首次使用原子武器,人类登月,电子革命……都只不过是最后1秒钟的事。
更换了时间尺度,人类的存在还有什么意义?《时间地图》打通时间线,将人类的历史置于生物圈甚至整个宇宙的历史之中,讲述从宇宙大爆炸至今,宇宙、地球、生命、人类的“大历史”(Big History)。
大历史是一种新的尝试,在一个学术和知识日益碎片化的时代,打破学科界限,综合生物学、考古学、物理学、历史学等多学科,为今天的读者提供统合性的新知识。
《时间地图》是大历史的开创之作,荣获美国世界史协会2004年度最佳图书奖。全球史奠基人威廉•麦克尼尔将本书与牛顿、达尔文的成就相提并论,《美国科学家》杂志称它“开创了一种令人眼前一亮的新史观”,比尔•盖茨则称它“改变了我们看世界的方式”。
《时间地图》提供了一种新的世界观,更新了我们对历史和现实的认知。
----------
“见识丛书”
《时间地图:大历史,130亿年前至今》
《太阳底下的新鲜事:20世纪人与环境的全球互动》
《革命的年代:1789-1848 》
《资本的年代:1848-1875》
《帝国的年代:1875-1914》
《极端的年代:1914-1991》
《瘟疫与人》
《西方的兴起:人类共同体史》
《守夜人的钟声:我们时代的危机和出路》
《1913,一战前的世界》
《一万年的爆发:文明如何加速人类进化》
…………
----------
【编辑推荐】
1. 大历史开山之作,讲述从大爆炸到地球形成,生命起源到现代文明长达130亿年的历史,将人类史融入整个宇宙的时间线;新一轮认知革命,比尔·盖茨主力投资的全球公开课,被全球史奠基人麦克尼尔誉为比肩牛顿万有引力定律、达尔文进化论的经典著作;
2. 《时间地图》具有《人类简史》的通俗和宏观视野,《时间简史》和《物种起源》的知识深度,讲述整个宇宙、人类的历史,建立起整个世界起源直到未来的时间架构,一本书讲完“我从何而来,到底谁,又将去何方”三大基本问题;
3. 比尔•盖茨斥资千万倾力支持“大历史”项目,向全球推广大历史教育;比尔•盖茨高度赞赏大历史改变了我们看待世界的方式,它提供的新世界观,更新了我们对历史和现实的认知;
4. 首次将自然史与人类史完美结合,重新定义时间和历史:《时间地图》从宇宙大爆炸开始讲起,多尺度考量宇宙、地球和人类的历史演进,整合人类共同的知识财富,弥合人文科学与自然科学的断裂;
5. 打破学科界限,摒弃针孔世界观,抵制知识碎片化的时代病症,综合天文学、生物学、考古学、物理学、历史学等多学科,为今天的读者提供统合性新知识;
6. 打通时间线,更新世界观,引发认知革命的“大历史”开山之作:大历史(Big History)将人类的历史置于生物圈甚至整个宇宙的历史之中,讲述从宇宙大爆炸至今,宇宙、地球、生命、人类长达130亿年的大历史。作者大卫•克里斯蒂安开创了大历史学派,本书即为奠基之作;
7. 装帧设计别具一格,不为“造型”,而是“造空”,通过中文书名的设计展现作品主旨。见识丛书封面装帧皆为黑白双色,经典而独特。封面用纸采用国际FSC环保认证的特种凯斯棉,内文纸为72克月白纯质,精装圆脊,再加上内封独特的压纹工艺,为读者呈现浑然天成的阅读体验;
8. 超级畅销书《人类简史》《未来简史》作者赫拉利•尤瓦尔重点参考书,荣获美国世界史协会2004年度最佳图书奖;《时代周刊》《卫报》《新科学家》《美国科学家》等全球前沿杂志好评如潮;多位知名史学大家击节赞赏:全球史奠基人威廉•麦克尼尔、全球史知名学者杰里•本特利、菲利普•费尔南多-阿梅斯托、国际大历史协会专家弗雷德•斯皮尔、巴利•罗柏安、辻村伸雄等都予以高度评价,麦克尼尔更将本书与牛顿、达尔文的成就相提并论。
----------
【名家推荐】
《时间地图》将自然史与人类史综合成了一篇宏伟壮丽而又通俗易懂的叙述。这是一项伟大的成就,类似于17 世纪艾萨克·牛顿运用匀速运动定律将地球与天体联系在一起的那种方式,甚至更接近于19 世纪达尔文所取得的成就,即用进化的过程来展现人类与其他生命形式之间的联系。
——史学大师、全球史奠基人威廉•麦克尼尔
Big History能创造出涉及多个学科领域的许多知识的构架,它能够改变我们观看世界的方法。大卫·克里斯蒂安真的打动了我。这个家伙将各门自然科学、人文科学和社会科学交叉融合,铸造了一个单一的框架。真希望我年轻的时候就能学到大历史,因为它能为我提供一种思考学校作业和阅读的全新方式。它在非常有趣的历史语境中讲述科学,它做到了这一点,并且解释了如何将科学应用到大量当下议题之中
——“微软之父”比尔•盖茨
《时间地图》根据最近的科学和学术见解,为我们讲述了一个大胆、清晰、引人入胜的故事。这是现代史上第一本将人类的历史与我们的星球、宇宙以及宇宙作为一个整体来讲述。有了这本书,作者大卫•克里斯蒂安,也就是“大历史”的创始人,已经开创了一种全新的趋势。在阅读《时间地图》之后,你再也不会像以前那样用同样的眼光看待历史了。
——阿姆斯特丹大学“大历史”讲席教授、《大历史与人类的未来》作者弗雷德•施皮尔
我在美国南缅因大学教授了十年的“大历史”。每个学期,我都要为我的学生寻找最好的材料,修订我的教学大纲。我一直在使用大卫•克里斯蒂安的《时间地图》。这是关于“我们是谁?”、我们日常生活中的重要观念、人类的神秘起源以及人类未来往何处去的最好叙述。《时间地图》是一部堪与达尔文的《物种起源》媲美的伟大作品。
——国际大历史学会成员、美国缅因大学教授巴利•罗柏安(Barry Rodrigue)
克里斯蒂安的最大贡献是让人从此能够学术体面地谈论宇宙演化背景下的人类历史。他曾是位传统史学家,但他又是大历史当仁不让的先驱。他的《时间地图》虽可能并非如麦克尼尔所言堪比牛顿和达尔文的巨大贡献,但却是塑造史学界的牛顿和达尔文不可或缺的作品。
——首都师范大学全球史研究中心教授孙岳
《时间地图》无疑是一本划时代的伟大作品。一个经典的绘制整个时间(历史),我们曾经知道。与奇妙的简单的8个时间线,你可以得到宇宙,地球,生命和人类的历史概述。大卫•克里斯蒂安花了15年的时间把这些浩瀚的知识整合到一本书中,因为他在1989开始教大历史,而这将花费你更少的时间去理解它。它最初发表在美国,你可以在中国读它。所以,在未来,你的人会写得更好。这就是基督徒所谓的集体学习。我们可以以一种压缩和累积的方式超越时间(代)和空间(地区)。
——日本大历史项目推广人辻村伸雄(Nobuo Tsujimura)
《时间地图》开创了令人眼前一亮的新史观!
——《美国科学家》
《时间地图》是一部引人注目的历史佳作,它向传统史学观发起了重大的挑战!
——《时代周刊》
《时间地图》是一部卓越的充满真知灼见的上乘之作,他对时间的重新认识令人振奋,开启了一个人类认知的新时代。
——《卫报》
《时间地图》提供了一种新的世界观,更新了我们对历史和现实的认知。
——《新科学家》
“大历史”整合不同学科的知识,将我们的宇宙起源和人类发展编织成一个迷人的故事。大多数人可能会熟悉这本书中的许多信息,但是当这些信息被放进一个新的环境下,你开始看到不同的东西,这是我最喜欢的。另外,我真的很喜欢克里斯蒂安教授有关宇宙演化的解释,从最简单的结构复杂性到社会组织发展,从夸克到恒星的星系,从长碳链的生物和生物圈到人类能够发明语言、写诗和作曲,等等。如果想更好地了解这个世界,我们必须把世界看作一个整体,克里斯蒂安教授的“大历史”在这方面做得非常好!
——Goodreads网站读者
从历史的角度来看,“大历史”结合宇宙学、天文学、地质学、微生物学、进化论、考古学、政治学、宗教学、经济学,还有历史学,共同建立了一个更宽广的时间尺度。它提供了一个有趣的、新鲜的思考维度,进一步想象人类在世界所处的位置。
我强烈推荐这本书给任何一位普通读者,尤其对大学生来说,这是一本可以让你的生活发生改变的作品。
——美国亚马逊读者
人性七论 豆瓣
作者: [英]莱斯利·史蒂文森 / Leslie Stevenson 译者: 袁荣生 / 张蕖生 商务印书馆 1999 - 9
尽管这是由一位哲学家所著,但它对一些从学术上讲并不属于哲学范畴的某些作家和主题,也进行了探讨。同时,虽然本书讨论了某些心理学理论,然而很难将它当成一本心理学的普通入门读物,本书甚至还旁及生物学、社会学、政治、神学等方面的问题,跨越了人文科学、自然科学、社会科学和神学这些学科之间的通常界限。如果用当前的一个时髦词来说,本书是“跨学科的”。把它当作作者曾称之为“应用科学”的扩充练习,也许是再恰当不过的了。其含义是,用理性分析法来解剖信仰和意识形态方面的问题。作者认为,我们作为个人和社会应当做什么,信仰和意识形态对之有着影响。纯哲学的问题不可避免提到了,但是未作解答。
四个春天 (2017) 豆瓣 TMDB
四个春天
8.8 (828 个评分) 导演: 陆庆屹 演员: 陆运坤 / 李桂贤
其它标题: Four Springs
《四个春天》是一部以真实家庭生活为背景的纪录片。15岁离家,在异乡漂泊多年的导演以自己南方小城里的父母为主角,在四年光阴里,以一己之力记录了他们的美丽日常。在如诗的乐活慢生活图景中,影像缓缓雕刻出一个幸福家庭近二十年的温柔变迁,以及他们如何以自己的方式面对流转的时间、人生的得失起落。
人类群星闪耀时 豆瓣
8.2 (26 个评分) 作者: [奥地利] 斯蒂芬·茨威格 译者: 张伟 北京出版社 2005 - 1
这本茨威格的名著被介绍到中国已经几十年了,我们这次重新翻译、约请历史学者撰写背景资料再重新出版,更多的意义是想透过文字让读者认识到:
一、茨威格眼中的英雄和决定人类历史的重要时刻与我们脑海中的是多么多么不同。这也是东西方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不同所造成的。
二、就同一段历史,我们的版本和茨威格的版本也是如此不同。这真正应验了“历史没有唯一的版本,不同的人眼中的历史是不同的。”
花间一壶酒 豆瓣
8.3 (15 个评分) 作者: 李零 同心出版社 2005 - 6
《花间一壶酒》收入了作者近年写作的杂文和随感,全部属于“凡人小史”,即作为一个普通百姓冷眼旁观,对身边的历史、书本上的历史,讲点个人的看法。这些看法,虽然也利用了一点专业知识和杂览偶得的读书感想,但作者关心的事在有如工业流水线的专业学术中没有位置,只能用业余的方式,另外找个地方说话。
内容大致可以分为五个方面。第一组文章,只有两篇,是个引子。第二组有六篇,是谈战争或与战争有关的事,属于“武”的话题。第三组有七篇,是讨论与读书人有关的事,则是“文”的话题。第四组有八篇,都是高雅话题,不是琴棋书画,而是酒色财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