外国文学
豆瓣
作者: (美)亚历克斯·哈里 译者: 郑惠丹 1999 - 1
没有什么比失去“根”更痛苦的了。黑人们终于觉醒,终于反思。这一部黑色的家史是那么曲折离奇而又真实感人,它竟引发了全球的寻根热!
美国常常以“最民主、最自由、最讲人权”自诩,而《根》正是向世人揭示了最没有民主、最没有自由、最没有人权的黑人家族的历史,它的社会认识意义与《美国的悲剧》、《愤怒的葡萄》等美国文学史上的名篇是一致的。
黑暗的心 豆瓣
8.7 (17 个评分) 作者: [英] 约瑟夫·康拉德 译者: 黄雨石 人民文学出版社 2002 - 1
本书包括了原书的全文,还由美国文学方面的学者作了详尽的注释,帮助读者理解原文。注释既包括语言方面的内容,又介绍了一些文化背景方面的知识。是公认的二十世纪文学经典、剥葱皮一样把殖民主义者的心态一层层刻画得淋漓尽致。本书具有鲜明的现代主义特色。作者康拉德用了马洛这样一个叙述者,让他以回忆者的身份出现在故事里,他的叙述穿梭于过去与现在、自己和库尔兹及听众之间,让读者分享着他的各种情绪,这种叙述角度的交替,开创了一种新的叙述模式,代替了传统的线性叙述方法。另外,小说中隐喻、象征等修辞手段的运用还使作品极具可读性。“黑暗的心”本身就含有双层寓意:既指地理意义上的黑色的非洲腹地,也指殖民者黑暗的内。本书大量修辞手法的运用大大丰富了作品的意蕴,深化了小说的主题,使小说的思想内容、艺术风格不亚于20世纪任何一部现代主义小说。
轮舞 豆瓣
Reigen
8.0 (7 个评分) 作者: [奥] 阿尔图尔·施尼茨勒 译者: 高中甫 重庆大学出版社 2011 - 4
《轮舞》收录了阿·施尼茨勒的《轮舞》、《古斯特少尉》、《埃尔瑟小姐》等重要作品,以奥匈帝国解体时代为社会背景,作者用怀疑的目光深度剖析了现实生活的种种。《轮舞》展现给读者一幅令人震惊的风俗画,反映了帝国没落时期真实的社会面貌和精神世界。《古斯特少尉》和《埃尔瑟小姐》通篇以内心独自的表现手法写成,描写了人物在精神异常时的心理活动。
梦幻故事 豆瓣
Traumnovelle
8.1 (15 个评分) 作者: [奥地利] 施尼茨勒 / 校注 胡小孩 译者: 林娓 (译) / 胡小孩 (校) 新星出版社 2010 - 1
施尼茨勒情欲经典,库布里克的床头书,《大开眼戒》剧本原著。
……
年轻的医生费多林与妻子生活在二十世纪初的维也纳。在一次轻浮的舞会之后,妻子草率地透露了自己曾经的艳遇与性幻想。在妒火与压抑之下,费多林深夜里走出家门,去为一个老病人送终,却不自觉地踏上了一场意外的性冒险之旅。一系列神秘、惊悚、荒诞的奇遇令他命悬一线,险些不得脱身……
《梦幻故事》是施尼茨勒晚年的作品,大导演库布里克读后深为着迷,一度将它当作自己的床头书,每晚必读,并立即买下版权,但之后碍于电影审查而将剧本雪藏三十年之久,最终在一九九九年把《梦幻故事》搬上荧幕,成为由汤姆•克鲁斯、妮可•基德曼夫妇主演的充满争议的《大开眼戒》。
名利场 豆瓣
Vanity Fair
8.5 (13 个评分) 作者: [英国] 萨克雷 译者: 荣如德 上海译文出版社 2007 - 7
穷画家的女儿蓓姬·夏普,自幼失去父母,但绝顶聪明。她以半工半读的方式从寄宿学校毕业后,由一名家庭小教师起步,牢牢抓住每一个机会,削尖了脑袋钻进维多利亚时代的上流社会,成为一颗光芒四射的交际明星。这一尤物的发迹历程,在滑铁卢战役波澜壮阔的历史大背景映衬下,展现了堪称世界文学中最成功的一个女冒险家艺术形象。萨克雷的词锋犀利,机智幽默,解剖人生精妙入微。本书问世将近一百六十年来,一直被誉为一面讽世明镜、一部警世宝典。
王尔德狱中记 豆瓣
9.1 (7 个评分) 作者: [爱尔兰] 奥斯卡·王尔德 译者: 孙宜学 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 2004 - 5
奥斯卡・王尔德(OscarWilde.1854―1900)是英国19世纪末颓废的唯美主义文学的代表作家。他的一生,有过因杰出的才华丽众星烘月般的荣耀,也有过因放浪不羁、声名狼藉而坠人万劫不复的精神地狱的悲惨。快乐时他是一只在天地间自由地吃取快乐之果的无忧鸟,放浪时他是向地狱最深处潜去以攫取恶名的撤旦,悲哀时则是终日以泪洗面、痛心疾首的圣徒……王尔德就是这样一个矛盾同一体,解剖这个复杂的矛盾同一体,对我们了解一个天才的人格,了解这个天才所处时代的“人格”,都是意味深长而又艰难的工作。而他一生所写的书信,无疑是我们实现这个目的的一件锐器,是我们可以探视到王尔德灵魂最深处秘密的
凶年 豆瓣
HOMICIDE: A YEAR ON THE KILLING STREETS
9.2 (8 个评分) 作者: (美) 戴维·西蒙 译者: 徐展雄 上海三联书店 2015 - 7
《凶年》(HOMICIDE: A YEAR ON THE KILLING STREETS)是以巴尔的摩城为描写对象。巴尔的摩是全美犯罪率X高的城市之一,平均每三天就有两个人死于非命。这让该城警局重案组成为了政治、新闻、腐败和善恶的漩涡中心。大卫*西蒙是有史以来第一位被允许无限制跟踪报道巴尔的摩警局重案组的新闻记者。该书便是根据他于1988年跟踪报道写作而成,后被改编成美剧《火线》。据说奥巴马非常欣赏此剧。
推销员之死 豆瓣 Goodreads
8.5 (31 个评分) 作者: [美] 阿瑟·米勒 译者: 英若诚 / 梅绍武 上海译文出版社 2008 - 7
《推销员之死》是米勒戏剧创作的巅峰之作,荣获普利策奖和纽约剧评界奖,为他赢得国际声誉。推销员威利·洛曼因年老体衰,要求在办公室里工作,却被老板辞退。威利懊丧之下,责怪两个儿子不务正业,一事无成。儿予反唇相讥,嘲笑他不过是个蹩脚的跑街罢了。老推销员做了一辈子的美梦,现在全都幻灭了,自尊心受到严重挫伤。他梦呓似的与他那已故的、在非洲发财致富的大哥争论个人爱好的事业,最后他为使家庭获得一笔人寿保险费,在深夜驾车外出撞毁身亡。该剧体现了米勒的悲剧现实化、生活化的特点,揭示了美国梦的真谛,告诫我们单纯地追求物质的富足并不能带来精神的自由和充实;否则,梦成虚妄,必然导致毁灭。本书为《推销员之死》、《萨勒姆的女巫》和《都是我的儿子》合集,是阿瑟·米勒代表剧作集。
2019年1月20日 已读
除了第二篇没什么吸引外(跟题材有关),其它两篇不错,人物通过对话活了起来,代入感很强
外国文学 戏剧 美国 阿瑟.米勒
巴黎评论·作家访谈3 豆瓣
The Paris Review: Interviews vol. 3
8.8 (24 个评分) 作者: 美国《巴黎评论》编辑部 编 译者: 杨向荣 等 人民文学出版社 2018 - 1
◎玛格丽特•阿特伍德:《巴黎评论》是二十世纪——以及如今的二十一世纪——少数几个真正重要的文学杂志之一。
◎欧内斯特•海明威 :每期《巴黎评论》我都有,我非常喜欢上面的访谈。如果把它们编成书,那将是伟大的书,对《巴黎评论》本身也很有益。
◎萨尔曼•拉什迪:几乎从记事起,我就被 《巴黎评论》的 访谈所深深吸引。它们汇集在一起,构成对“文学是怎样的”这一问题最好的、最现成的探究。从许多方面看,问文学是“怎样的”比问“为什么”更有意思。
◎奥尔罕•帕慕克:在我写首部长篇小说时,每次卡住,我都会本能地从桌旁站起来,在那个烟雾缭绕的房间里,重读《巴黎评论》对福克纳、纳博科夫、多斯•帕索斯、海明威或者厄普代克的访谈,努力找回对写作的信念,找到我自己的路。……多年后,在我自己也出现在《巴黎评论》上之后,再度重读这些访谈,是为了唤醒自己写作初期的希望和焦虑。三十年过去了,读这些访谈时我仍带着当初的热情。我知道自己并没有被引入歧途:我比以往更强烈地感受到了文学带来的欢乐和苦恼。
◎戴夫•艾格斯:《巴黎评论》的访谈总是从最佳的视角切入大作家们的内心和写作伦理。你独自坐在沙发上集中阅读它们,就能获得艺术硕士(MFA)创意写作课程的训练。
◎科伦•麦凯恩:应该在酒会、朗读会、婚庆、狂欢等各种各样的热闹场合把《巴黎评论》的这些访谈集派发出去。它们也非常适合从高中一直到艺术硕士课程的各级学校课堂使用,事实上,我曾用这些访谈开设整整一个学期的创意写作课。别的地方哪里还能让我找到世界上最伟大的作家和他们说过的智慧、荒唐、愤怒之言,并把它们带进课堂呢?这些访谈精彩纷呈,令人激动,不可或缺。
——————————————————————
“作家访谈”是美国文学杂志《巴黎评论》最持久、最著名的特色栏目。自一九五三年创刊号中的E.M.福斯特访谈至今,《巴黎评论》一期不落地刊登当代最伟大的作家长篇访谈,最初冠以“小说的艺术”之名,逐渐扩展到“诗歌的艺术”“批评的艺术”等,迄今已达三百篇以上,囊括了二十世纪下半 叶至今世界文坛几乎所有重要的作家。作家访谈已然成为《巴黎评论》的招牌,同时树立了访谈这一特殊文体的典范。一次访谈从准备到实际进行,往往历时数月甚至跨年,且并非为了配合作家某本新书的出版而作,因此毫无商业宣传的气息。作家们自然而然地谈论各自的写作习惯、方法、困惑的时刻、文坛秘辛……内容妙趣横生,具有重要的文献价值,加上围绕访谈所发生的一些趣事,令这一栏目本身即成为传奇,足可谓“世界历史上持续时间最长的文化对话行为之一”。
《巴黎评论•作家访谈3》收录的受访作家包括如下十五位:威廉•斯泰伦、T.S.艾略特、埃兹拉•庞德、艾伦•金斯堡、索尔•贝娄、约瑟夫•海勒、卡洛斯•富恩特斯、菲利普•罗斯、约翰•欧文、多丽丝•莱辛、玛格丽特•阿特伍德、托妮•莫里森、阿摩司•奥兹、V.S.奈保尔、石黑一雄。
巴黎评论·作家访谈2 豆瓣
The Paris Review Interviews Vol.2
8.7 (35 个评分) 作者: 《巴黎评论》编辑部 译者: 仲召明 等 上海文艺出版社 2015 - 11
“作家访谈”是美国著名文学杂志《巴黎评论》最持久也最著名的特色栏目。自1953年创刊号中的E .M.福斯特访谈至今,《巴黎评论》一期不落地刊登当代最伟大的作家长篇访谈,最初冠以“小说的艺术”为题,逐渐扩展到“诗歌的艺术”、“批评的艺术”等,迄今已达三百多篇,囊括了20世纪下半叶至今大多数世界文坛最重要的作家,成为这份文学杂志的招牌,也树立了访谈这一特殊文体的典范。
访谈者从准备到采访,往往历时数月甚至跨年。访谈也不是为了配合作家某本新书出版而带上商业宣传的气息。作家们自然而然地谈论各自的写作习惯、方法,困惑的时刻,如何克服困难,文坛秘辛……这些访谈妙趣横生的内容、重要的文献价值,以及围绕访谈所发生的一些趣事,令这一栏目本身也成为一个传奇。有人说,这些访谈是“世界历史上持续时间最长的文化对话行为之一”。
巴黎评论·作家访谈1 豆瓣 Goodreads
The Paris Review Interviews Vol.1
9.2 (97 个评分) 作者: 美国《巴黎评论》编辑部 译者: 黄昱宁 等 人民文学出版社 2012 - 2
作家访谈是美国著名文学杂志《巴黎评论》最持久也最著名的特色。自一九五三年创刊号中的E .M.福斯特访谈至今,《巴黎评论》一期不落地刊登当代最伟大的作家长篇访谈,最初冠以“小说的艺术”之名,逐渐扩展到“诗歌的艺术”、“批评的艺术”等,迄今已达三百篇以上,囊括了二十世纪下半叶至今世界文坛几乎所有最重要的作家。作家访谈已然成为《巴黎评论》的招牌,同时树立了访谈这一特殊文体的典范。
一次访谈从准备到实际进行,往往历时数月甚至跨年,且并非为了配合作家某本新书的出版而作,因此毫无商业宣传的气息。作家们自然而然地谈论各自的写作习惯、方法、困惑的时刻、文坛秘辛……内容妙趣横生,具有重要的文献价值,加上围绕访谈所发生的一些趣事,令这一栏目本身即成为传奇,足可谓“世界历史上持续时间最长的文化对话行为之一”。
经《巴黎评论》授权,我们从中挑选了中国读者比较熟悉的近四十八位受访作家的访谈,分三卷陆续出版。第一卷收录的受访作家包括如下十六位:卡波蒂、海明威、亨利•米勒、纳博科夫、凯鲁亚克、厄普代克、马尔克斯、雷蒙德•卡佛、米兰•昆德拉、罗伯-格里耶、君特•格拉斯、保罗•奥斯特、村上春树、奥尔罕•帕慕克、斯蒂芬•金、翁贝托•埃科。
格列佛游记 豆瓣
8.0 (44 个评分) 作者: [英国] 乔纳森·斯威夫特 译者: 杨昊成 译林出版社 1995
小说通过里梅尔·格列佛船长之口,叙述了周游四国的奇特经历。但仔细体会,却处处揭露着英国社会的黑暗现实,并寄寓着作者的理想。
虽然格列佛起初以为小人国与英国毫不相像,但实际上小人国却是英国的写照。透过那似是荒谬的逻辑,我们看到的是:国王比他的臣民只高出一个指甲,却狂妄地自命为头顶天的宇宙统治者,以其无常的喜怒决定老百姓的命运。官吏们也无需德才兼备,只要跳绳跳得高,就可得到高官厚禄。
小人国的两党以鞋跟高矮为区分标志,这里影射的是当年英国的托利党(即保守党的前身)和辉格党(后来发展成自由党)两党政治;而吃鸡蛋时是从大头敲开还是从小头敲开,则指的是天主教与新教(亦称清教,即加尔文教派)之间关于教会仪式的无稽之争。为了这一区区争端,竟导致了小人国的内战,甚至殃及邻国。由于小人国里的警察制度和诬告成风,格列佛不得不逃离那里。
大人国的人无论体力还是理智都超过了那群“小人”;大人国里实行的是理想化的、有教养的君主政体,国王贤明而正直,经常关怀臣民,法律也是自由和福利的保障。
在大人国国王的要求下,格列佛向他介绍了英国的社会及制度,他的溢美之词在国王的追问下破绽百出。国王对英国存在的营私舞弊、侵略战争和法律不公大加指责,并指出其原因就在于人心的卑劣自私。
飞岛国的科学家脱离人民与实际,从事不着边际的“科学研究”,尤其是对属地的居民,更采取残暴的手段:稍有叛逆,就将飞岛驾临上空,阻隔阳光,或降落到其国土上,将居民碾压成粉。这里揭露的正是英国对爱尔兰的殖民统治。
格列佛还到了一个魔术家的国度,在那里回溯了古罗马的政治,对比了英国制度。此时,他的思想已从支持君主政体变为拥护共和了。不过,他还只是赞美处于“自然状态”下的宗法社会。
如果这种看法还属于“浪漫的倒退”的话,格列佛对智马国的描述,则指出了文明社会对于人类的腐蚀,表明只有生活在自然状态下的人,才是纯洁高尚的。这一观点后来被法国的卢梭发扬光大,成为浪漫主义文学的发端。
智马国的居民分为状似野兽的“雅虎”和有智慧、会说话的智马两类。“雅虎”代表了人类的贪欲和败坏,而智马则生活在原始的善良社会。不言而喻,如果人类堕落下去,将与动物无异,那是多么可悲啊!
斯威夫特生活的时代是由培根开创的实验科学和牛顿奠定的古典力学方兴未艾之际。他笔下的小人国和大人国虽是虚构的,但其居民身高分别是正常人类的十二分之一和十二倍。那里的一切建筑和器物,都具有数学比例的准确性,全书结构匀称而明显,这都符合理性思维的要求。
道林·格雷的画像 豆瓣
The picture of Dorian Gray
8.9 (89 个评分) 作者: [英] 奥斯卡·王尔德 译者: 孙宜学 浙江文艺出版社 2017 - 1
“真悲哀啊!我会变老,但这幅画将会永远年轻……
如果能反过来就好了!如果永远年轻的是我,而变老的是画,那该多好啊!
为了这个,我愿献出这世上我拥有的一切!
我愿以我的灵魂交换!”
天生漂亮的少年,道林格雷因见了画家霍华德给他画的肖像,发现了自己惊人的美,又听信了亨利爵士的吹嘘,开始为自己韶华易逝,美貌难久感到痛苦,表示希望那幅肖像能代替自己承担岁月和心灵的负担,而让自己永远保持青春貌美。他的这个想入非非的愿望后来却莫名其妙的实现了,他开始挥霍自己的罪恶,最后这幅肖像却成为了记录恶行的证据,他因肖像而生也因肖像而死。正如书中结尾所描述,“他们进到屋内,发现墙上挂着一幅主人光彩夺目的画像,与他们上次见到他时一样,神奇地保持着极致的青春和美丽,真是奇迹。地板上躺着一具尸体,穿着晚礼服,心脏部位插着一把刀。他形容枯槁, 满脸皱纹,面目可憎。直到看了死者手上的戒指,他们才认出是谁。”
1891年出版《道林格雷的画像》引起极大的骚动,并受到媒体猛烈的攻击。王尔德也在该年结识艾尔佛瑞·道格拉斯爵士,悲惨的命运却就此开始。
王尔德作品在中国的影响,建筑师王大闳先生将《道林·格雷的画像》译写为《杜连魁》,场景亦转换为当时的台北。
《道林·格雷的画像》是19世纪末唯美主义代表作,堪称“为艺术而艺术”思潮在戏剧小说及绘画方面的三绝。这部作品中美丽的词藻和绚烂的意象附于变态人物和荒诞的情节,因此长期遭到误解,其实书中另有真意。
蝇王 豆瓣 Goodreads
Lord of the Flies
8.3 (131 个评分) 作者: [英] 威廉·戈尔丁 译者: 龚志成 上海译文出版社 2006 - 8
《蝇王》描述在一场未来的核战争中,一架飞机带着一群孩子从本土飞到南方疏散。飞机被击落,孩子们乘坐的机舱落到一座世外桃源般的、荒无人烟的珊瑚岛上。起初孩子们齐心协力,后来由于害怕所谓的“野兽”分裂成两派,以崇尚本能的专制派压倒了讲究理智的民主派而告终。
世界十大小說家及其代表作 豆瓣
Great novelists and their novels
作者: 毛姆 译者: 宋碧雲 志文出版社 2001 - 4
毛姆《世界十大小說家及其代表作》是討論作家生活、創作最受歡迎的名著之一。這本以隨筆形式完成的文學評論,正如作家本人現身說法,不但讀來妙趣橫生,而且靈動、鮮活,因為毛姆本身就是一個傑出的小說家,他銳利的觀察和生花妙筆使讀者有如閱讀一本有趣的小說,精采無比,一氣呵成!
作者不但寫出十位作家的個性、嗜好、人生的體驗,也介紹了十本偉大的小說名著,一旦打開第一頁,就被毛姆帶領並進入豐富美妙的文學世界。
朗读者 豆瓣
8.1 (109 个评分) 作者: [德国] 本哈德·施林克 译者: 钱定平 译林出版社 2009 - 2
战后的德国萧条破败,一个15岁的少年在电车上病倒了,他独自下车,行走在滂沱大雨中,最后在一个逼仄的过道里吐得一塌糊涂,一个36岁的陌生女人帮助了他……
3个月后,少年伯格从突如其来的猩红热侵袭中恢复过来,他只是为了去感谢那个曾经在他生病时给予过他帮助的女人,但是,情欲,或者是爱情,在15岁的少年伯格心中渐渐燃烧起来。
电车售票员汉娜总是让伯格为她朗读,《荷马史诗》、《带小狗的女人》、《战争与和平》,在伯格的朗读中,汉娜像个孩子似的时而痛哭,时而大笑,那个夏天,是他们一生中最短暂最快乐并最终影响了后来岁月的时光……
玩家1号 豆瓣
Ready Player One
7.0 (28 个评分) 作者: [美国] 恩斯特·克莱恩 译者: 刘宇韬 四川科学技术出版社 2014 - 9
近未来,虚拟实境技术与网络游戏得到了完美的结合,游戏公司“绿洲”以此起家,成为人们借以避世的港湾。但“绿洲”创始人哈利迪的遗嘱,却为这最后的世外桃源带来了一场巨大的风波。遗嘱宣称,如果谁能在"绿洲"中寻获他设置的彩蛋,就能接手"绿洲"成为新的世界首富。主角韦德·沃兹,作为最普通不过的玩家,也投身到了遗嘱所引发的狂潮之中,然而他发现,若想继承哈利迪的遗产,他不但要和数以亿计的同行展开竞争,还要面临同样觊觎这份财富的大公司的死亡威胁。
朋友,敌人,信任,背叛……韦德能否赶在黑幕落下之前,成为拯救世界的英雄?
人生的意义 豆瓣
The Meaning of Life: A Very Short Introduction
8.1 (62 个评分) 作者: [英国] 特里·伊格尔顿 译者: 朱新伟 译林出版社 2012 - 11
我们都曾对人生的意义感到困惑。这个问题是否有答案?答案是否取决于我们?或者它不过是一个伪问题?在这部充满睿智和生气又能激发思考的作品中,特里•伊格尔顿展现了许多世纪以来的思想者,从莎士比亚、叔本华到马克思、萨特、贝克特,对人生意义问题的探索。作者知道,“本书的许多读者很可能会像怀疑圣诞老人的存在一样怀疑人生意义”,但同时又认为,在需要寻求共同意义的当今之世,我们有必要回答这个所有问题背后的问题。
独居的一年 豆瓣 Goodreads
A Widow for One Year
7.9 (81 个评分) 作者: [美] 约翰·欧文 译者: 孙璐 江苏凤凰文艺出版社 2017 - 8
当你找到爱的时候,也就找到了自己。
-
◆ 怪不得是村上春树的偶像!当代文坛小说宗师、“狄更斯再世”约翰·欧文传世大作!
◆ 村上春树:“读欧文的书会上瘾,他的读者都变成了瘾君子。”日本作家村上春树曾表示,欧文是自己的文学偶像之一,他曾翻译欧文作品、采访欧文,还与欧文一同慢跑
◆ 《华盛顿邮报》:“至今尚在人世的作家中,几乎没有一个比得上欧文。”
◆ 评论界认为欧文是罕见的承袭了现实主义文学精髓的作家,将他誉为“狄更斯再世”
◆ 欧文作品在赢得文坛推崇的同时深受大众喜爱,被翻译成35种文字,书迷已遍布全球40多个国家!从纽约到巴黎到东京,谁不爱约翰•欧文?
◆ 《独居的一年》是一个关于爱欲与成长的故事,让你大笑出声,也让你默默流泪。当你找到爱的时候,也就找到了自己。
-
【内容简介】
-
这个故事里的每位成员都有些“反常”,他们一直在现有生活之外寻求另一种可能:
母亲玛丽恩为忘却丧子之痛和丈夫的背叛,与比自己小二十岁的少年埃迪擦出火花;
父亲特德一边创作古怪的儿童读物,一边流连于各色女人的怀抱;
少年埃迪迷失在忘年恋的激情中,从此无法爱上比自己年轻的女性;
4 岁的小女儿露丝, 则在父母间破碎的关系以及对死去哥哥的想象中,挣扎着长大,渐渐成为一名作家。
这年,露丝41岁,已是位单身母亲。在这独居的一年里,她第一次遇见真爱,也突然理解了父母的选择,理解了在自己身上发生的一切。
当你找到爱的时候,也就找到了自己。
-
【名人及媒体推荐】
读欧文的书会上瘾,他的读者都变成了瘾君子。——村上春树
-
就我个人的领会,欧文本质上是位非常单纯的作家。但由于太过单纯,以致和这个不单纯的世界产生了冲突,反倒令人觉得他的现代性更加明显。这种独特感,真是了不起!如此独特与激进,希望有更多人能够理解。——村上春树
-
我从翻开小说的那刻起,一口气读了1 8 3 页,被感动得一塌糊涂,然后意识到我应该将这种感动带入大银幕。——托德·威廉姆斯(好莱坞知名导演)
-
令人惊异的丰富与原创性,《独居的一年》是当代小说中罕见的佳作,当读者离开这个深邃而精细的想象世界时,都会感到难舍难离。——斯蒂芬·金
-
一旦和纯粹而沉重的康拉德、浓烈而幽微的福克纳、锐利而絮叨的贝娄或佻达而炫奇的罗斯相较起来,欧文的小说总能在更多浪漫传奇式的悬疑和惊奇的交织之下让读者往复穿梭于倍胜于这些大师们所点染或镂刻的现实。——张大春(台湾作家)
-
很难看到一个人能够红如此长时间:他不断地创作一本又一本成功的小说,并且每一本都成为我们文化的遗产。正因此,他拥有越来越多的忠诚的粉丝。
——阿布芮汉·韦尔盖塞(美国小说家)
-
《独居的一年》位居欧文作品之巅……有令人狂喜的角色、令人着迷不已的故事。——《时代周刊》
-
《独居的一年》蕴含丰富的喜剧性,同时意味深刻,令人难忘。这是一个关于爱的多层次的故事,向我们展示情感力量是多么惊人。它玩世不恭,有些情色意味,是一部关于时光流逝与悲伤的残酷性的才华横溢的杰作。——美国亚马逊编辑推荐
-
欧文先生说故事的才情如此卓越不凡,以致他能以耸人听闻且没有结局的通俗情节剧,忠实完整地重建我们的时代。——《纽约时报》编辑推荐
-
《独居的一年》具有聪颖而细腻的写作技巧,散发出徘徊不散的悲伤,我们很容易将自我投射于主角的家庭故事。欧文是当今少数能用近乎反讽与幽默的手法写作忧伤的作家。——《今日美国》
-
一部异常丰富的、19世纪风格的巨作,充满各式怪诞的巧合、多重的情节支线、漫长的离题、故事中的故事……一个迷人且感人的传奇故事,既根植传统又深具现代性。——《纽约时报》
-
约翰·欧文是美国小说家中想象力与热情的顶峰……他拥有十倍于其他作家的想象力。——《丹佛邮报》
-
具有深层的魅力……《独居的一年》的丰富与美丽具有多样性,享受它是人生的乐趣之一。——《洛杉矶时报》
2017年11月5日 已读
与其说是小说倒不如说是一本写作指南,作者虽有炫技之嫌,但仍不失为佳作,情节构思巧妙,有种让人拿起就放不下的魔力
写作 外国文学 小说 文学 约翰·欧文
微暗的火 豆瓣 Goodreads
Pale Fire
8.8 (44 个评分) 作者: [美] 弗拉基米尔·纳博科夫 译者: 梅绍武 上海译文出版社 2008 - 1
我亲眼目睹一种罕见的生理现象:约翰·谢德边了解边改造这个世界,接收,拆散,就在这储存的过程中重新把它的成分组织起来,以便在某一天产生一桩组合的奇迹,一次形象和音乐的融合,一行诗。我在少年时代也体验过这种激动人心的感觉。有一次我在舅父的城堡里,隔着一张茶桌望着那个魔术师,他刚变完一套绝妙的戏法儿,那当儿正在吃一盘香草冰淇淋。我凝视着他那扑了粉的脸蛋儿,凝视着他别在纽扣眼儿里的那朵神奇的花,它方才变换过各种不同的颜色,如今固定为一朵石竹花。我还特别凝视着那些不可思议的、流体一般的手指,如果他愿意的话,那些手指就能捻弄那把小匙儿,把它化为一道阳光,或者把那个小碟往空中一扔,顿时变成一只鸽子。说真的,谢德的诗就是那种突然一挥而就的魔术:我这位头发花白的朋友,可爱的老魔术师,把一叠索引卡片放进他的帽子——倏地一下就抖出一首诗来。
文学,真正的文学,并不能像某种也许对心脏或头脑——灵魂之胃有益的药剂那样让人一口囫囵吞下。文学应该给拿来掰碎成一小块一小块——然后你才会在手掌间闻到它那可爱的味道,把它放在嘴里津津有味地细细咀嚼;——于是,也只有在这时,它那稀有的香味才会让你真正有价值地品尝到,它那碎片也就会在你的头脑中重新组合起来,显露出一个统一体,而你对那种美也已经付出不少自己的精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