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术
章学诚的生平及其思想 豆瓣
作者: [美]倪德卫 译者: 杨立华 江苏人民出版社 2021 - 9
本书作为一部传记体的思想史写作,向我们呈示出个体的生存际遇与章学诚思想的具体展开之间的内在关联。从中,我们可以清楚地看到,个体的偶然遭际如何将章学诚带到一个又一个似乎与其本来志向无关的问题和工作面前,而他又如何一次又一次地沉迷在对这些偶然的题材的思考当中,并最终从这些零碎的思考中通达出来,回归并丰富他的思想主题。 历史书写的方式与历史书写的品质,以及书籍分类系统与文章的品质之间的关系,作为两条彼此关联的思想主线,贯穿章学诚思考的始终。由此渐次展开的校雠文史之学,以及以“六经皆器”为核心的历史哲学,只有深入其思想整体的内在理路,才能获得充分而真切的理解。而这既是《章学诚的生平及其思想》的着力点,同时也是它最具神彩的所在。
天朝的崩溃(修订版) Goodreads 豆瓣
9.5 (78 个评分) 作者: 茅海建 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 2014 - 10 其它标题: 天朝的崩溃:鸦片战争再研究
本书大量使用中国第一历史档案馆所藏清朝奏折,和英国所藏中英交涉文件、日本学者汇编资料集等等,详尽考订并重建了与战争相关的大量基本史实。作者抓住几个主要人物为线索展开叙述。从武器装备、防御工事、兵员训练到作战战术的运用;从后勤、兵力动员、兵员调动到军费的来源、筹集与分配,更涉及交战国可用于战争的经济实力、负责运筹帷幄人员的心态、他们的战争观(从文化层面言)、战术观(从军事角度言)等等。这些面相在过去的鸦片战争研究中或被忽视,或语焉不详,但在本书中却得到充分的展现。
鸦片战争在中国近代史上的影响重大,也是中国百年国耻的开端,给中华民族带来巨大的精神创伤,本书对当时的人和事的评价,均从事实认定来加以判断,尤其严肃检讨清朝奏折中呈现的天朝心态,直指中国战败的深层原因。该书展现的严谨论证破除过去误谬之学术性,以及避免再蹈历史错误覆辙之强烈爱国情怀,令人读之震撼动容。
《天朝的崩溃》出版十余年,流传较广,影响颇大,学术价值历经时间考验,已广为读者肯定推崇,即在海外,都成为治近代史之学者、学生,以及一般人士广泛阅读的著作,视之为中国近代史研究中最具代表性的著作。
修订版全面核订了注释、引文中的错讹,重排精装,列入“三联哈佛学术丛书二十年纪念版”再刊。
2021年7月31日 已读
资料较多文笔不错,值得一读。书中所提的反思这精神,我认为尤为可贵。不过,许多历史著作的问题是既要述还要论。把读者当小学生一样教育。我看没有必要。把该说的事实说清,剩下的交由读者自己思考就好。即使不提倡什么单就能描写历史之万一真相已足以
中国近代史 学术 茅海建 鸦片战争
陈寅恪的最后20年 豆瓣 Goodreads
8.0 (13 个评分) 作者: 陆键东 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 2013 - 6
本书为陈寅恪先生后半生(1949-1969年)的传记。
陈先生学贯中西,文史兼通,学术研究有很高的境界。他一生潜心学问,不求显达,深为国内外学人敬重。本书根据大量档案文献和第一手的采访资料,详尽描述了陈先生生命最后二十年的坎坷经历,披露了许多鲜为人知的史实。
本书为读者打开了一段尘封的历史,从陈先生的生存状态和人际关系入手,探索了他的内心世界,并以此分析、诠释了陈先生晚年作品的内涵,提出了不少颇有说服力的见解。
这部也许沉重的作品,能给读者许多启示。
本书1996年初版。此次修订再版,作者参考了近年发现的新材料、新研究,在“时代与人”的一些节骨眼上,新注入近年治学的思考与心得,并补入当年尚未知晓的一些重要史迹。
2021年7月27日 已读
前半部较为克制内容详实,后半部是激情澎湃,似有充数之疑,但是依然推荐阅读。这个时代实在是太需要陈先生了。
作者数次谈及陈先生为何不写清史,可惜自己却没能把握住,这也是我们大家的悲哀,大家佩服敬仰陈先生自由之思想,独立之精神,感叹完之后。可实际生活中依然各行其是。
将一个人写的完美无缺,夸上天地,其实最易造成无脑的偶像崇拜,使得本书在一定程度上适得其反。
人物传记 历史 学术 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 知识分子
中国文学史 豆瓣
7.8 (17 个评分) 作者: 钱穆 讲述 / 叶龙 记录整理 天地出版社 2016 - 3
这是一本最好的中国文学入门书。
书中保留了钱穆先生授课中最鲜活的口语表达,也留存了许多神来之笔。
全书31章,从诗经一直讲至明清章回小说,贯穿中国古代文学的整体脉络。
或许并不是“理想”的文学史,或许并没有严谨到可用作教科书,但它有活泼的生命力、有效治学的方法、令人眼睛发亮的顿悟。
一本好的书,它本身只是起点,它可以让读者从起点出发,向知识更远更深处独立前进,钱先生的《中国文学史》就是这样的书,它是启发者,点燃许多人对中国文学的兴趣,让人忍不住去阅读和思考它所提及的作品和知识。从此种意义上,它超越了那些严肃严谨的文学史。
芝加哥大学论文写作指南(第8版) 豆瓣
Manual for Writers of Research Papers, Theses, and Dissertations,: Chicago Style for Students and Researchers
作者: [美] 凯特·L·杜拉宾 译者: 雷蕾 新华出版社 2015 - 9
本书是作者集数十年论文写作方法和格式规范的研究经验写成,全新的第八版,又由领域顶级专家《研究是一门艺术》的三位作者花费数年联合修订完成,融入全球最新的论文写作方法和最标准的格式规范,也已成为全美论文写作指导书中的经典,是全美乃至全球学生和研究者写作各类论文的入门指导书和必备参考书。杜拉宾体例,已成为全球社科类论文和研究著作标准的论文写作体例之一。
全书分三部分,第一部分涵盖了研究和写作的过程,对如何提出研究问题,深入挖掘问题,如何寻找文献、规划论证、设计初稿、草拟论文,如何用表格、图形呈现论据,如何修订草稿等都给出了比较详细的建议。第二部分对论文写作中常用的引文格式作者-年格式、注释-参考文献格式,以及引证中需要注意的问题等,都给予了全面系统的讲解,并提供了大量经典用例。第三部分阐述了芝加哥格式的编辑体例,对论文写作中常见的体例问题,如拼写、复数、所有格、标点符号、引文、图表、引注、参考文献的格式规范等进行了详细的说明,提供了丰富的例证。
中国现代思想史论 豆瓣
9.1 (18 个评分) 作者: 李泽厚 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 2008 - 6
本书以“启蒙”与“救亡”的“双重变奏”作为解释中国近现代史思想史上许多错综复杂现象的基本线索,在学术思想界引起巨大反响,毁誉参半。许多青年入学赞之为提供了崭新的范式变革。紧接此文,本书以数十年的新文学历程和哲学上“现代新儒家”等论题,简明而深入地展示了现代中国思想的诸多重要方面和问题,或明或暗地显现了上世纪中国六代知识分子的身影、悲欢和坎坷命运。书中论说“马克思主义在中国”的长文则结合对毛泽东青年时代的思想分析,说明由民粹主义、道德主义的入侵马克思主义,迷信战争经验等等,阻碍了中国的现代化。
2019年6月6日 已读
那个令人喜欢的李泽厚又回来了,关于五四关于马克思主义的发展论述的非常好,也是作者的一个反思,最后一章有点赶工,凑字数的意思,大量引用的都是以前写过的。总体来说非常值得一读。
哲学 学术 思想史 文化 李泽厚
传播与社会影响 豆瓣
作者: [法]加布里埃尔·塔尔德 译者: 何道宽 人民大学出版社 2005 - 6
《传播与社会影响》是加布里埃尔·塔尔德(1843-1904)的选集。塔尔德与孔德、迪尔凯姆齐名是19世纪法国社会学的创始人之一。
本书译自英文版,编选者是当代著名社会学家特里·N·克拉克教授,他执教于芝加哥大学,现任国际社会学会主席。克拉克精心撰写的长篇绪论分10个方面论述塔尔德的成就,系统而详尽地论述了塔尔德的理论框架、核心思想、杰出成就、与迪尔凯姆论战的是是非非,相当于一部塔尔德评传。
其余9章17节涵盖了塔尔德思想的各个方面,社会学、社会心理学、刑法学、犯罪心理学、统计学、传播学界的研究者都可以从中“各取所需”。塔尔德对公众与群众、公众舆论与大众传播的论述至今犹如洪钟巨响,具有振聋发聩的震撼力量。
五四新文化的源流 豆瓣
作者: 陈万雄 三联书店 1997 - 1
这里要附带一说的,五四新文化运动的历史作用和意义的重要,不应太侧重于衡量当时知识分子所提出革新方案的成效性,而应正视他们能无所回避、勇于揭露要中国摆脱厄运、走向现代化所必须面对的全盘问题。只有到此地步,中国人对自己的困境才算有彻底的认识。他们这一代所揭示的问题的深度和广度,无庸讳言到今日尚未达成,因而五四时期所标示的改革课题仍具有生命力。可以断言,在此后的中国,只要知识分子仍旧被视为或自视为是推动历史的先驱力量,相信五四运动于知识界仍然有历久常新的魅力。不过笔者却认为,在推动中国近代历史发展中,知识界能发挥了主导和主体作用的,只能是二十世纪初头的三十年间,这期间也正是由传统士大夫向近代型知识分子转化成功的第一代的形成和成长的时期。
其次,除了近代中国革新运动愈步趋深入,以至到五四时期而有一新文化运动的勃兴的历史进程外,我们不能忽略与这个历史进程相凑泊的第一代近代型知识分子的形成的历史条件。拙稿下面则试图从新文化运动溯源作条理去展示第一代近代型知识分子的形成之与五四新文化运动的关系。
民主四讲 豆瓣
作者: 王绍光 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 2014 - 8
作为一种政治体制,“民主”已经有2500 年的历史;而在头2300 多年,它一直被看作是个“坏东西”,直到最近一百年来,它才时来运转,被当作“好东西”。为什么“坏东西”会变成“好东西”?到底是什么发生了变化?
本书作者以成熟的西方民主为例,深入浅出地为我们讲述了现实世界里民主体制的诸实证性问题。他从民主的起源和演化讲起,逐一讨论民主发展的历史过程、西式民主出现以及巩固的条件、西式民主的机制与运作及其实效与反思。诚如作者所言:“本书的目的不仅仅是为了介绍,也不仅仅是为了赞赏;在很大程度上,它的目的是要对西式民主进行批判和反思。”
中国近三百年学术史 豆瓣
9.3 (6 个评分) 作者: 梁启超 上海三联书店 2006 - 4
《中国近三百年学术史》是一部影响深远的学术史名著,它将近三百年的学术变化,数以十计的学科概貌,上百种学术专著,几百位儒士学者,纵横论列,条分缕析,深入浅出,实为梁氏学术论著的代表之作。在中国学术思想史的研究上占有很高的学术地位。本书内容脉络清晰,文笔雄浑流畅,为学术思想史类著作中难得的佳作。出版后影响巨大,至今仍备受学者和广大读者所推崇。
2018年10月17日 已读
此书题旨庞大,所涉典籍浩翰,资料繁多,幸得梁任公博闻强识记,纳百家之言于一书,言语简明。所推人物如顾炎武、黄梨洲、孙夏峰、万季野无一不是志洁学高之士,为人为学无愧楷模之称,时值民国乱世,任公苦心诣旨可见一般。“然环观今之青年,在学校中对于此科之兴味何衰落一至此甚也!学之数年,恐其所得素养比诸门外汉如我者所剩无几也,反不如百余年前专读“线装书”之老经生犹知以此学为重也。呜呼!此非一门学术兴废之小问题,实全部学风盛衰之大问题也。厌繁重而怠探索,功课为机械的授受,不复刻入以求心得,唯喜摭拾时趋的游谈以自欺欺世。如此,则凡百学术皆不能唤起真挚之兴味,岂惟算学?结果非将学问向上之路全付榛芜焉不止也。呜呼!今之青年,有闻乾、嘉、道间诸先辈之学风而知奋者耶?”借先生言以自醒,是为记。
历史 学术 学术思想史 文化史 梁启超
文史通义 豆瓣
作者: [清]章学诚 / 吕思勉 评 上海古籍 2008
《文史通义》主要内容:自中西文明发生碰撞以来,百余年的中国现代文化建设即无可避免地担负起双重使命。梳理和探究西方文明的根源及脉络,已成为我们理解并提升自身要义的借镜,整理和传承中国文明的传统,更是我们实现并弘扬自身价值的根本。此二者的交汇,乃是塑造现代中国之精神品格的必由进路。《文史通义》是清朝乾、嘉时代著名学者章学诚的著作。章学诚(一七三八——一八零一)字实齐,浙江会稽(今绍兴)人,是著名的史学家,曾经为和州永清县和亳州编写县志和州志,又编写《湖北通志》,著有《章氏遗书》,从中选出精要部分为《文史通义》,后附《校雠通义》。《文史通义》是一部开新学术风气的著作,书中主张借古通今,所论涉及史学、文学、校雠学等多种领域,创见颇多。
白沙宋墓 豆瓣
10.0 (5 个评分) 作者: 宿白 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 2017 - 10
这不仅是一份客观、忠实、完整的考古发掘记录,更以注释的形式提供了大量眼见之物以外的文献和图像史料,通过细致的搜寻、鉴别、筛选、排比,作者将田野考古和文献描述相结合,最大限度地展示了宋代社会生活的原貌,为中国历史考古学开创了物质文化研究的典范。
1951年,宿白主持河南禹县白沙镇的3座北宋雕砖壁画墓的发掘,并于1957年出版《白沙宋墓》报告。作为1949年后最早出版的考古报告之一,在无例可循的情况下,宿白确立了十分明确的编写体例和标准,严格区分了报告主体和编写者的研究,并在报告中展现出深厚的学养和扎实的文献功底,至今仍具有重要的学术价值。
现代中国学术论衡 豆瓣
作者: 钱穆 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 2001 - 6
作者对近现代中国学术的新门类如宗教、哲学、科学、心理学、史学、考古学、教育学、政治学、社会学、文学、艺术、音乐等作了简要的概评,既从中西比照的角度,指出了“中国重和合会通,西方重分别独立”这一中西美术乃至思想文化之根本区别;又将各现代学术还诸旧传统,指出其本属相通及互有得失处,使见出“中西新旧有其异,亦有其同,仍可会通求之”。作者从大处着眼,又具体论证,深入浅出地剖析了现代中国学术的复杂处境及其未来走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