工人阶级
姐妹们与陌生人 豆瓣
Sisters and Strangers: Women in the Shanghai Cottoon Mills,1919-1949
7.7 (6 个评分) 作者: [美]艾米莉·洪尼格 译者: 韩慈 江苏人民出版社 2011 - 11
艾米莉·洪尼格所著的《姐妹们与陌生人》以1919—1949年上海纱厂(华商纱厂和外商纱厂)女工为研究对象,把女工放到上海经济社会生活的大背景下,探讨纱厂女工的生活状况、工作情形及30年间女工参与劳工运动的发展和转变情况。《姐妹们与陌生人》是妇女史、劳工史、社会史、口述史的综合研究成果,是20世纪80年代美国学术界关于中国劳工史研究的代表性著作。
学做工 Eggplant.place 豆瓣
Learning to Labour: How Working Class Kids Get Working Class Jobs
8.8 (48 个评分) 作者: [英国] 保罗·威利斯 译者: 秘舒 / 凌旻华 译林出版社 2013 - 3
《跳出我天地》里,比利·艾略特的工人父亲坚持认为男孩子应该学拳击,而不是跳芭蕾;《光猪六壮士》里,下岗的工人们告别钢筋水泥,在聚光灯下跳起脱衣舞却收到了意外的喜剧效果.....
啤酒、烟草、男性气概的业余爱好、幽默但粗野的对话.....是电影给我们展示的英国工人掠影。
而来自普林斯顿大学社会学系的保罗·威利斯教授采用田野调查的方法,通过展现一个工业城镇里12个出身工人阶级家庭的男孩从毕业前18个月到工作后半年这段时期内的学习生活经历,向我们解释了英国工人阶级的子弟为何选择继承父业——这就是《学做工》一书所呈现给我们的精彩内容。
2013年3月,《学做工》这本20世纪社会学、人类学和教育学的经典著作,终于由译林出版社推出中文版,威利斯先生也将首次和中国的读者见面。
本书是20世纪社会学、人类学和教育学的经典著作之一。第一部分是生动通俗的民族志的深度描写,第二部分是精辟透彻的理论分析,向我们解释了工人积极子弟之所以继承父业,不 仅是社会结构性因素再生产的结果,更是他们对学校主流文化做出反叛的一种反讽新文化生产的结果。中文本还收录了作者于2000年所做的访谈,以及专门为中国读者写的序言,有助于读者从一个比较历史的角度理解全球化背景下中国的青少年教育和失业问题。
韩国工人:阶级形成的文化与政治 豆瓣
9.0 (17 个评分) 作者: (韩)具海根 译者: 梁光严 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 2004 - 1
本书对韩国从出口导向型工业化开始到20世纪90年代末劳工运动的发展历程进行了研究,关注的焦点是文化和政治给第一代产业工人带来的冲击和他们的斗争模式。
《韩国工人》展现了一部令人着迷的历史。描述了发展中国家一种最具战斗性的工人运动在克服不利的文化和专制的工作条件的同时形成阶级意识的过程。同时,具海根恰逢其时的分析也向我们展示,随着向民主制度的过渡,新的大韩劳动组合协议会在政治上的成功,同时伴随着集体认同发生某种程度的削弱。
由于对于社会科学理论的充分了解,具海根对现代韩国的阶级形成作出了分析敏锐且体察入微、富有同情心的论述。由此,他对学术研究作出了杰出的贡献,令世界各地有关的劳工运动活动家和研究人员很感兴趣。
2013年3月23日 已读
不掌握国家机器工人的阶级意识就永远不可能真正觉醒,留下的只是孤独的戈利亚战士的背影
工人 工人阶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