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化
华夏衣冠 豆瓣
作者: 孙机 上海古籍出版社 2016 - 8
孙机先生治学,向来以严谨、精深著称。先生每考证一物,均旁征博引,细致解析,据此勾勒出整个时代的背景。本书收录先生有关古代服饰文化的研究成果,通过对各个时代冕冠、服饰的梳理,透彻分析了古代服饰史上的若干重大变革,尽展华夏服饰之盛况。考究的措辞,雅致的文笔,再配以精美的手绘线图,向读者展现了一幅幅精巧华美的历史画卷。
有对周代组玉佩的深入解读,其起源悠古,胤裔绵延,在服制与礼制中占有举足轻重的地位;有华夏深衣之推演,“深衣盖有制度,以应规、矩、绳、权、衡”,亦有“华带飞髾而杂襳罗”之楚风流布;汉式褒衣博带,历南北朝服制之变而辟为双轨,北魏改革后的冠冕衣裳,与北齐、北周改革后的胡服系统并行不悖;及至唐代,以浓墨重彩描绘女子之艳丽服装与精致妆容,“眉黛夺将萱草色,裙红妬杀石榴花”,“偏戴花冠白玉簪,睡容新起意沈吟,翠钿金缕镇眉心”;还有对中国古代带具的系统梳理,上溯先秦法服,下及元明绦带,述型式之演变,评纹饰之发展,叹工艺之精湛;惜霞帔坠子制作精巧,式样纷繁,更喜其所蕴绵绵心意——“记得小蘋初见,两重心字罗衣”;更有备受推崇的明代束发冠与头面,若分心般叠曲萦迴,引人入胜,更耐寻味……
那些古怪又让人忧心的问题 豆瓣 Goodreads
What If?: Serious Scientific Answers to Absurd Hypothetical Questions
8.8 (33 个评分) 作者: [美] 兰道尔·门罗 译者: 朱君玺 北京联合出版公司 2016 - 6
★ 比尔•盖茨2015年夏季推荐图书!2015年中国、2014年全美畅销趣味科普书,入选2014年度全美优选图书,上市后横扫《纽约时报》《出版人周刊》《华尔街时报》等各大图书榜,迄今稳居各大排行榜前列!中文平装版入选豆瓣读书、《出版人》杂志、百道网2015年度好书等奖项,广受好评。
★ 精装珍藏版隆重上市,内容全面升级更新,全新装帧设计,完整收录更多有趣细节,更多隐藏内容亟待发现,科普粉丝收藏必备!
★ 随书附送作者新书《万物解释者》大幅豪华海报,一页纸的复杂问题的极简说明书。
★ 天才作者,三部出版物均获盖茨推荐。前NASA员工、网络最火科普专栏What If合集:作者曾在NASA制造机器人,后来成为科普漫画家,玩转物理、天文、生物、化学、数学各学科知识,轻松接招粉丝们提出的脑洞大开的问题,配上xkcd风格的火柴人漫画,幽默机智的答案让人拍案叫绝!
★ 国内外人气爆棚,粉丝众多:国外诸多一线媒体、TED演讲人、天文学家、科普作家联手点赞。
「what if」是美国“国宝级”科普漫画家兰道尔·门罗开设的科学问答专栏,每周用数学、科学和漫画形式来回答数百万粉丝向他提出的各种古怪又让人忧心的问题。
潮菜天下 豆瓣
作者: 张新民 山东画报 2006 - 11
《潮菜天下:潮州菜系的文化与历史》作者是汕头市美食学会秘书长,“潮菜天下”以在《汕头都市报》“守望潮汕”栏目上长达两年发表的专栏文章结集而成。该书分“独树一帜的潮州菜”、“奇异的饮食习俗”、“吾乡物产之荤菜卷”、“吾乡物产之果蔬卷”、“美味民谣”、“天庭的美食”、“潮州帮口的历史”、“潮汕糖蔗史”、“韩江茶话”9个部分。作者以独特的视角考察潮菜文化与历史,逻辑缜密,想像丰富,文笔优美,既有学术性,有有可读性。该书的出版,是潮菜研究领域的喜人成果,对于弘扬潮汕饮食文化、扩大潮菜乃至潮汕的影响力具有积极的作用。
廚與藝 豆瓣
日本料理神髄
作者: 小山裕久 译者: 趙韻毅 漫遊者文化事業股份有限公司 2012 - 8
小山裕久哪裡神?
.德島百年料亭「青柳」主廚,獲日本媒體封為「神人」,更勝「達人」、「鐵人」一籌。
.法國籍世界名廚艾倫.杜卡斯(Alain Ducasse)的創意餐廳Spoon,有一半以上的菜單是小山裕久設計的。
.東京獲米其林星級評等肯定的餐廳中,「神田」主廚神田裕行(三星)、「小十」主廚奧田透(三星)、「龍吟」主廚山本征治(二星)皆出自小山裕久門下。
■收錄小山裕久與世界頂尖名廚、知名料理人對談,包括湯木貞一、Joel Robuchon、Bernard Loiseau、Bernard Pacaud、石鍋裕、陳健一等。
怎麼做好日本料理?怎麼了解日本料理的玄妙、品嘗其真正的滋味?
百年料亭「青柳」主廚小山裕久如何使「廚」臻於「藝」,其思維與態度皆收錄在這本從以《鯛之鯛》之名初版以來、歷經近二十年而不衰的著作中,因為「不論時代怎麼改變,料理的精髓永遠不變:廚藝的基本功、料理過程的思考、服務的態度,甚至如何做到讓人吃了感到幸福…這些精神都是一致不變的。」小山裕久如是說。
料理人應該在食材的準備、廚藝精進上下哪些功夫,使兩者達到宛如渾然天成的「臨界值」?
身為客人,從菜單設計,到高湯、刀工、燒烤、蒸炸、燉魚、醋、米飯、甘甜味等細節,又該懂得什麼,才能領會眼前一菜一湯中蘊涵的料理人心意、體驗料理的精髓、全心投入這場廚師與客人共同演出的饗宴?
答案都在本書中。
■小山裕久語錄:
.正因為日本料理很簡單,反而變得更難做。
.不可能煮出相同的高湯。
.日本料理的樂趣就在白飯裡。
.沒有「因為是生的,就叫做生魚片」這麼簡單的事。
.掌握食材的「最佳狀態」也是料理的一部份。
.在每天一成不變的工作內容中找到許多自我磨練的題目。
.(做料理)就像寫書法,執筆者所有才能都寄託在那支筆上,而且是一次定輸贏。
本書最初是為想學習日本料理的年輕人所寫,出版時間是1996年,用淺顯易懂的方式,對日本料理的本質做了精闢的分析。
第一章是日本料理的思考模式,內容涵蓋從菜單的準備、高湯的製作,到如何掌握刀工、燒烤的訣竅,以及燉煮、白飯、甘味等,透過許多先進的經驗累積,以他們的所見所聞、思考心得為基礎,再加上具體的參考實例進行說明。
第二章是名師的金玉良言,收錄小山裕久與世界頂尖料理人的對談,包括湯木貞一、Joel Robuchon、Bernard Loiseau、Bernard Pacaud、石鍋裕、三國清三、陳健一等。不同國界的料理人激發出的火花,也讓喜愛料理、喜愛美食的讀者受益良多。
透過本書,讀者得以深入頂尖料理人理性與感性兼具的世界,並窺見他們透過料理展現的人生態度,不意跨越了廚藝的領域,得到在料理、工作與人生上的寶貴啟示。
做一个清醒的现代人 豆瓣
7.6 (17 个评分) 作者: 刘擎 湖南文艺出版社 2021 - 4
★ “中文世界公共写作的典范”
★ 一本在剧变时代成为一个清醒的现代人的思想指南。
★ 作为以政治哲学教授的身份介入国内火爆综艺《奇葩说》的学者,刘擎老师让哲学走下神坛,用真正人性的智慧和学者的温柔圈粉,其中包括但不限于马东、蔡康永、李诞、宋丹丹、杨幂、一众辩手,以及数千万观众。
★ 知名学者+《奇葩说》导师刘擎教授解读现代思想,呈现观念与现实的完美结合,澄清我们的处境与自我理解,在风险与意外交织的年代重建现代人对未来的想象。蔡康永、李诞、刘瑜、施展、李筠诚挚推荐!
★ 这本书搭建与多元价值对话的桥梁,理解现代世界的复杂性,为焦虑的现代人拨开观念的迷雾,打开更广阔的思想视野,反思现代人的精神道德困境,重获对个人生活的掌控感。
★ 从明白自己是谁、自己在做什么,以及为什么会这么做,到反思自己的生活所身处的世界,如何接触生活的更多可能、开垦属于自己的领地,打破与现实生活之间的距离感,重获崭新的“自我理解”。
【内容简介】
在当代中国传统文化的纵向传承与外来文化的横向互动中,在这种“纵横交错”的文化背景下,刘擎教授通过发人深省的文字启发我们以理性化的方式来探索世界和自己,思考“人应当信奉什么”“应当怎样生活”“如何理解和应对困境”等诸多问题。
这部作品兼具敏锐的历史意识与深切的现实关怀。刘擎教授结合历史、文化、政治、哲学等众多元素,解读社会发展变化、思想的演进,以求大众在面对这个时代时,能够辨析问题与观念的来龙去脉,澄清我们的处境与自我理解,重建对未来的想象。
【名人推荐】
我们常常放弃自己,想要蒙混度日;但刘擎教授不想放弃我们,他希望我们醒来。这就是他的热情、他的可爱、他的理直气壮。知道他在乎我们,谁还能把脸转开呢?
——蔡康永
刘擎老师就是那种不认同你的观点,也愿意与你诚恳讨论的人。他的观点我也很多不认同,或者干脆没看懂,但觉得都该认真对待,都该看看,因为这位赤子的气质让你只能信赖。
——李诞
刘擎可能是最配得上“娓娓道来”这个词的学者,他的语言干净而准确,讲道理善于以退为进,他总在追问最重大的问题,但并不急于找到答案,而是引领着读者探寻沿途层峦叠嶂的风景。
——刘瑜
这个世界会变好吗?相信身处当下动荡多变、思想激辩时代的年轻人面对这一问题,多少会有迷茫与彷徨。刘擎老师在这本书里,将高远的哲学观念与世界真实状况的联系展示给大家。如果你对时代与自身有困惑,来跟随他做一次思想的体操与观念的探险吧。
——施展
刘擎老师一直是中文世界公共写作的典范。他奇妙地把渊博的知识和深刻的思考清晰明快、亲切友好、情义满满地呈现给读者。没有居高临下的训导,只有真诚的智识邀约。他约我们一起思考和讨论关乎我们每个人的议题,在清明的理智中携手走向未来。
——李筠
花间一壶酒(精装) 豆瓣
李零
作者: 李零 山西人民出版社 2013 - 8
2005年《南方周末》年度十大好书 精装典藏
本书收入了作者近年写作的杂文和随感,全部属于“凡人小史”,即作为一个普通百姓冷眼旁观,对身边的历史、书本上的历史,讲点个人的看法。这些看法,虽然也利用了一点专业知识和杂览偶得的读书感想,但作者关心的事在有如工业流水线的专业学术中没有位置,只能用业余的方式,另外找个地方说话。
内容大致可以分为五个方面。第一组文章,只有两篇,是个引子。第二组有六篇,是谈战争或与战争有关的事,属于“武”的话题。第三组有七篇,是讨论与读书人有关的事,则是“文”的话题。第四组有八篇,都是高雅话题,不是琴棋书画,而是酒色财气。
《南方周末》2005年度十大好书获奖辞:
李零先生近年来闲笔为文的结集,早些年还有一本《放虎归山》。李零先生学问好,文章好,他的存在,对李敖自我吹擂的“白话文第一”、“学问最大”,构成了坚强的否证。
李敖好骂,李敖之骂,骂人者多,骂世者少;李零也骂,李零的骂,锋芒微露,尤有力度,“大师是大屎”,“伟大多大伪”,真大师和真伟大是不必芒刺在背的。李零说“我一直在逃”,“从专业学术的腹地逃向边缘,从边缘逃向它外面的世界”;李敖也说“脱离学术界”,“不甘于做学者”,但他进入的是中心的大舞台,要求的是观众“从演员的标准看我如何在台上表演”。李敖煽情,李零浃心;李敖悦耳,李零醒脑;李敖有翻版,李零不可学;李敖须人喝彩,李零与你神交。李零的专业是中国的古史,文献、考古,样样精博;而《读〈剑桥战争史〉》显示的是对世界历史的通识。
李零写酒色财气,也处处表见思想和学问;《大营子娃娃小营子狗》、《天下脏话是一家》,没有生活写不出,没有思想和学问也写不出。李零的文字,浑然天成,自然流溢,大雅大俗,融为一体。李零其实没有逃,他在,在得那么真实,在得那么从容。 (陈克艰)
文明的进程 豆瓣
Über den Prozeß der Zivilisation
8.2 (8 个评分) 作者: 诺贝特·埃利亚斯 (Norbert Elias) 译者: 王佩莉 / 袁志英 上海译文出版社 2013 - 8
埃利亚斯是德国著名社会学家,《文明的进程》是埃利亚斯的成名之作,出版后轰动西方世界,成为畅销书。我们习惯把文明看成一种摆在我们面前的现成财富,但在埃利亚斯看来,“文明的表现”绝非天然如此,文明是一种过程,是历经数百年逐步演变的结果,是心理逐步积淀规范的结果。传统社会学把人和社会看成是两个各自独立的实体,而作者推翻了这种两分法,提出两者不可分割,正是宏观的社会和微观的人之间的互动激荡形成了个人、国家乃至社会的整个文明的进程轨迹。
本书提供了一种新的历史研究方法:不仅研究社会经济,而且考察人的情绪气质和思维方式的变迁;不仅重视重大事件,也从小处着手,探讨人的行为举止和日常生活,以小见大。 作者将历史学、政治学、心理学、经济学、种族学、人类学和社会学等熔为一炉,使这部作品成为20世纪不可多得的一本百科全书式的人文经典读本。
乡土中国 豆瓣 谷歌图书 Goodreads
From the Soil: The Foundations of Chinese Society
9.2 (280 个评分) 作者: 费孝通 上海人民出版社 2006 - 4
著名社会学家费孝通教授,一生行行重行行,实地调查和考察总结中国农村经济发展的各种模式,写下了诸多不朽篇章。本书推出的是学界共认的中国乡土社会传统文化和社会结构理论研究的代表作《乡土中国》、《生育制度》、《乡土重建》和《皇权与绅权》四篇著作,可供社会学工作或教学、研究者参考。
别想摆脱书 豆瓣
N’espérez pas vous débarrasser des livres
8.8 (13 个评分) 作者: (法)卡里埃尔 / (意)艾柯 译者: 吴雅凌 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 2021 - 6
玄奘穿越西域前往天竺取经,欧洲中古学者为了意大利修道院的一卷珍本,要横穿英吉利海峡,翻越阿尔卑斯山。如今,网络提供了一种人类无法抗拒的便利,在弹指之间接近无穷的阅读可能。
数码时代,以“书”为载体的人类文明将走向何方?我们找来了这个星球上或许最有资格谈论这一话题的两人: 安贝托•艾柯,让-克洛德•卡里埃尔。一位是耀眼的百科全书式学者,享誉世界的意大利哲学家、符号学家、小说家;一位是电影泰斗、著名编剧、法国国家电影学院创始人。他们同是藏书家和珍本追踪者,对书籍有深刻的理解,对各种文化载体在技术革命中的变局有敏锐的洞察。
当人类的一切视听遗产都消失了,我们还可以在白天读书,在夜里点根蜡烛继续。书是人类的起点和终点,是世界的场景,乃至世界的末日。在过滤和传承中,我们的文化是幸存下来的东西,还是所有从此消失的书的墓园?那些经世流传的书,就是最值得留下来的吗?我们如何为后代做出选择?为什么说人对过去的认知归功于傻子、呆子和敌人?互联网时代我们将如何面临知识的改变?……
若要对人类的奇遇有所领悟,就不仅要通过人类的辉煌,还要通过人类的失败。欧洲两位重量级知识分子,充满奇思异想的渊博对谈,从各种难以弥补的失败、缺陷、遗忘和损失说起,从虚假、错误甚至愚蠢的书籍说起——所有这一切,与我们的杰作一起,成就了人类的记忆。
最新全文校译版,向人类这一半天才、半愚昧的造物致敬。关于书籍的秘密,关于知识的真相。
幽暗意识与民主传统 豆瓣
作者: 张灏 新星出版社 2006 - 1
本书作者认为,中国传统的政治理想期盼道德成就卓越者担任政治领袖,其极致即圣人为王,这意味着政治领袖不但应该管理政治事务,而且要作精神导师。儒学始终未放弃人能成圣成贤的信念,认为政治权力可由内在德行的培养去驯化。传统儒者虽表现出极高的“抗议精神与批判意识”,但并未能将此精神与意识转为客观制度的构想。
但是还有书籍 (2019) 豆瓣 TMDB
8.7 (479 个评分) 导演: 罗颖鸾 / 杨骊珠 演员: 朱岳 / 俞国林
《但是还有书籍》以书为题材,力图在阅读多样化、碎片化的当下,记录这个时代形形色色的爱书之人,捕捉和书有关的那些精彩故事。希望以新鲜有趣的视角和故事,点燃观众对于书的热爱,为人们提供一份在快时代里的阅读指南。
印度:受伤的文明 豆瓣
7.0 (12 个评分) 作者: V.S.Naipaul / V.S.奈保尔 译者: 宋念申 三联书店 2003 - 8
这一次的探访,奈保尔对印度和印度文化投入了更为复杂的理性和情感。尖俏的讽刺让位于沉郁乃至悲怆的分析与描述。千年古国的难题一一揭示,现实中的国度却未找到再生的原点。奈保尔的困境是印度的困境,也是我们的困境。本书颇为激越,但也证明像奈保尔这样的小说家,可更快速也更有效地指出问题所在,比之世界银行经济学家小组和各式专家有过之而不无及。
幽暗国度 豆瓣
An Area of Darkness
6.9 (11 个评分) 作者: [英国] V.S.奈保尔 译者: 李永平 南海出版公司 2013 - 7
★ V.S.奈保尔将深具洞察力的叙述和不受世俗侵蚀的探索融为一体,迫使我们去发现被压抑历史的真实存在。——诺贝尔文学奖颁奖辞
★有一种人远离了故乡,却比故乡的任何人都更了解那里。V.S.奈保尔就是这里面最杰出的人。——时代周刊
★ 在许多方面,与其说《幽暗国度》是关于印度的书,不如说是一本关于奈保尔自己的书。——Gillian Doolye
★ 印度之行使奈保尔发现了他真实的无家程度。——保罗•索鲁(美国作家)
V.S.奈保尔首次踏上印度——他祖辈的家园,这个隐藏在幽暗阴影中的国度。奈保尔从孟买上岸,一路经过德里、加尔各答、克什米尔,最后来到外祖父的故里。这个有着暧昧身份的异乡人与过客,见到的是无处不在的贫困丑陋,感受到的是震惊、愤怒、失落。在奈保尔一贯的嬉笑怒骂与孤傲冷漠中,后殖民情境中这个幽暗国度所展现的乱象令人何等无奈,何等绝望!
一年的印度之旅,唯一的收获是:印度属于记忆,一个已经死亡的世界。
发现艺术家系列:谁是毕加索? 豆瓣
Wer ist eigentlich dieser Picasso?
作者: [德] 布丽塔•本克 译者: 南曦 2019 - 4
德国艺术教育家布丽塔•本克专为孩子设计的艺术启蒙礼物!
孩子比大人更懂这些著名艺术家的儿童画!
发现艺术家,发现艺术背后的精彩人生
◎ 编辑推荐
◇感知“立体主义”绘画特点,了解毕加索的艺术理念
每位画家都画得不一样,你怎么才能认出毕加索的作品呢?帕布罗•毕加索是世界上最有名的画家之一,他被誉为艺术界的“爱因斯坦”,是个天才画家。他一生画风多变,对艺术的探索永不停息。他开创了“立体主义”艺术流派,在平面上构造出令人惊叹的二维空间。在这本书中,布丽塔•本克精选了毕加索的儿童画以及其他富有童趣的艺术作品,更符合孩子的审美。能够让孩子在阅读中培养他们对艺术的兴趣,提升他们对美的认知,并深入浅出的让孩子了解到毕加索的艺术理念。
◇德国艺术教育家布丽塔•本克从儿童视角为孩子设计的艺术认知礼物
这套发现艺术家系列是德国艺术教育家布丽塔•本克专为孩子设计的艺术启蒙读物。在这本书中,本克精挑细选了毕加索具有代表性的作品,能让孩子初步了解到毕加索的“立体主义”风格特点。在书中展现的毕加索的个人生活,让孩子更好的了解到毕加索的爱好及钟爱的绘画主题,比如猫头鹰、山羊、鸽子等等,这无形中会拉进孩子与艺术家的距离。
◇鼓励孩子动手做,让孩子参与艺术创作
本书中一直鼓励着孩子在阅读中思考、真正参与进来。你看到书中的标红文字了吗?它们全是问句,而这些问题没有固定答案。在工作室环节,会让孩子通过照片直观的看到艺术家的工作室的样子。在这个环节,很多孩子已经开始迫不及待的想要向毕加索那样开始动手做了,无论是用拾捡物还是现成物,他们想要打造出自己独家出品的艺术品。而紧接着,在创意工作坊环节,就到了让孩子自由发挥、大显身手的时候了。孩子被鼓励着参与到手工创作中来,比如制作面具、用收集日常的小物件拼成有趣的人像、画画等等。这里是孩子自由想象的国度,还请大人们不要随便对孩子的创意指手画脚哦……
◎ 内容简介
这本《发现艺术家:谁是毕加索》精选了毕加索著名的画作,配合文字介绍,为读者展示了他的绘画特点。书中配有毕加索的大事年表,能让孩子对艺术家毕加索的个人生活以及他的艺术创作风格转型有较为直观的了解。
书中所选的毕加索的绘画作品符合儿童审美特点,同时也体现出毕加索在“蓝色时期” “粉红色时期”“立体主义时期”等不同阶段的绘画风格,这能使孩子更好的理解毕加索的艺术创作转型。毕加索是立体主义画派的创始人,欣赏他的画作,需要依据事物的内涵去认识解析画作,而不仅仅是停留在视觉表象,这能让孩子独立思考,并锻炼他们的立体几何空间感,丰富其想象力。书中还选取了毕加索为自己的孩子作的画,同时穿插着他和家人的生活照,很温馨自然,能拉进孩子和艺术家的距离,更好的了解毕加索的艺术人生。
◎ 媒体推荐
◇毕加索也非常有兴趣画儿童画。“当孩子们在街上或墙上画画时,我总是站着不动,他们手中的东西是惊人的,我经常学习它。”本书以简单的教学方式编写,可以与孩子一起阅读了解毕加索的作品:从他的古典主义作品到他的立体主义作品,再到山羊雕塑。最后,创意工作坊建议孩子从已找到的东西中拼贴、创作自己的艺术作品,这真的太有趣了。
——德国亚马逊读者评论
◇一本非常清晰易读的儿童和青少年书。我们的女儿做了关于毕加索的GFS,关于他的所有其他书籍对于一个13岁的孩子来说都很难理解,而此书通俗易懂,总结了要点。
——德国亚马逊读者评论
◇如果你想让你的孩子接触一些艺术家、学习一些东西,那你就找对了。学龄前的儿童已经使用上这本书了 ——重点放在图片上。
——德国亚马逊读者评论
大英博物馆世界简史 豆瓣
A History of the World in 100 Objects
8.9 (8 个评分) 作者: [英] 尼尔·麦格雷戈 译者: 余燕 新星出版社 2017 - 11
《大英博物馆世界简史》由大英博物馆和英国国家广播公司(BBC)联合打造,由大英博物馆馆长尼尔·麦格雷戈亲自撰写,一共动员100多名馆员、400多名专家,编撰时间长达4年,从大英博物馆800万件馆藏中精选了100件代表性物品,全面展现了人类200万年文明史。这是一项“全世界只有大英博物馆才能办到的世界史撰写计划”,以广播形式在BBC播出时,创下了1100万人口同时收听的纪录。
中国艺术与文化 豆瓣
Chinese Art and Culture,2e
9.2 (5 个评分) 作者: [美] 杜朴 / [美] 文以诚 译者: 张欣 后浪丨湖南美术出版社 2019 - 10
中国艺术史的书写典范
全美多所名校指定读本
郑岩作序,巫鸿、安家瑶、朱青生联合推荐
「编辑推荐」
☆ 中文版第 3 次修订,更准确、更完善
☆ 举重若轻还原视觉文化历史语境,图文 并茂讲诉七千年中国艺术故事
☆ 郑岩作序,巫鸿、安家瑶、朱青生联合推荐
☆ 芝加哥大学、斯坦福大学、华盛顿大学等美国多所院校中国艺术史研习指定读物
◎ 通论性、普及性俱佳的艺术史通论,艺术社会史、文化史书写的典范
结合新近考古学、人类学的发现和研究,《中国艺术与文化》富于原创性地在文化脉络里考察中国艺术史,以朝代为线索,以独特的文化视角阐述艺术品的内涵及其产生的背景。作为一本面向广大中国艺术研习者和爱好者的著作,作者旁征博引、论述精炼,晓畅易读。
了解是鉴赏的接触,本书为读者提供一窥中国艺术与文化的门径,以期读者在吸收借鉴西方学者的研究视角的基础上,形成自己对中国艺术与文化的认识。
◎ 全新修订,历史文本与图像的完美融合,“质”与“雅”的再次提升
中文版第 3 次修订。在“插图修订版”的基础上,本版做了以下改进:在内容上,译者张欣对照原文,并综合读者对此前版本的反馈,对译文做了进一步修订和润色,更正了中译本若干疏误;编辑部查阅了相关博物馆官网和全国馆藏文物名录,对艺术作品/文物的名称、馆藏地做了仔细的核对,以便读者更快更准地查找相关资料。本版还将上一版350多幅配图中的大部分黑白插图替换为彩图,对内文版式进行了优化,兼顾阅读体验与视觉上的艺术留白。 在装帧设计上经过海量实验,最终选择皇家蓝专色纸外封,辅以镶片烫金工艺。内封采用中国红布面圆脊精装,给博大精深的中国艺术以最美的呈现。
「内容简介」
《中国艺术与文化》对世界上最古老的、最具活力且从未断裂的艺术传统有令人耳目一新的明晰审视。从 7000 年前新石器时代的制陶和琢玉文化到当代艺术家的装置、影像和行为艺术,这部引人入胜的著作包含了中国艺术的丰富性和复杂性。
这是一部独特的中国艺术著作,既反映当前的学术研究,又通俗易懂。不同于对各个朝代和风格的平淡叙述,权威学者杜朴和文以诚将艺术呈现为社会愿望、政治、物质文化、信仰体系及更广泛领域的一种文化表述。他们强调发现于原处考古环境的古代艺术和建筑作品。当缺乏原处环境时,他们重建单个作品与其产生环境的互相关联。在广阔的文化图景中,两位作者加入了对作品的材质和生产技术的关注,并给予民间艺术、宗教艺术和手工艺应有的关注。
「名人推荐」
杜朴、文以诚合著的《中国艺术与文化》在内容上比以往的中国美术史教材有很大扩展,而且在写作和阐释方法等方面也有开创之功。两位作者都是研究中国艺术的专家,因而他们撰写的篇章综述学界成果、征引晚近的考古发现,并富于原创性。此书有两个显著特点。一是把 7000 年的中国美术史置于社会、历史、政治、礼仪和宗教等一系列“原境”中考察,其着眼点超越了对艺术美和形式发展的单纯介绍。二是全书基于对中国美术的新界定,不仅涉及属于社会高层的礼仪重器和文人书画,也涵盖了大众视觉文化;不仅讨论艺术的形式表现,也介绍艺术生产的技术和方法。许多美国大学选用此书作为教材,我在教学中也深感其丰富内容和细致分析有助于提高学生对中国美术史的理解。
—— 巫鸿,芝加哥大学讲座教授、美国文理学院院士
百年来中国考古的发现和研究奠定了中国美术史的基础,也不断修正、改写以往学者对中国美术史研究的结论。《中国艺术与文化》是美国权威学者对中国美术考古成果的最新全面审视,并以独特的文化视角阐述艺术品的内涵及其产生的背景。中译本不仅可作为我国艺术史专业的教材,而且对于喜爱中国历史与文化的读者而言,也是一部图文并茂、值得阅读并令人耳目一新的佳作。
—— 安家瑶,中国社会科学院考古研究所研究员
本书以西方的眼光和国际的立场对中国文化与艺术进行了一次通盘的陈述。对于身在其中的国人来说,借此可以反观自我的文化,也可以重新思考西方和东方的观念差异造成的理解上的差距。差距产生了特殊的美感,也隐含了有意或无意的误读。通过此书不仅能读到知识,更能读到见识,见识帮助我们了解其他文化的人对中国文化的认知和评价。
—— 朱青生,北京大学历史学系教授
这部书的行文灵动巧妙,举重若轻地处理了许多复杂问题,十分富有个性。尤其值得肯定的是,……这部书并不是灌输常识和提供背诵条目的手册,而是通向新问题和新研究的入口。这也是我喜欢这部书的一个原因。
—— 郑岩,中央美术学院人文学院教授
与艺术相伴 豆瓣
Living with Art
8.0 (7 个评分) 作者: [美] 马克·盖特雷恩 译者: 王滢 世界图书出版公司 2011 - 8
本书为美国最畅销的艺术基础概论教材,自1985年第一版以来,不断再版,赢得过包括纽约图书展最佳设计和制作奖项在内的多项大奖,深受艺术院校师生的欢迎。
全书主要分为两大部分。第一部分讨论了艺术的主题和目的,介绍了构成艺术品的艺术元素,进而分门别类地讲解了二维艺术形式(素描、绘画、版画、摄影机和计算机艺术、平面设计)和三维艺术形式(雕塑和装置、手工艺品、建筑);第二部分则按照年代顺序,简要生动地描述了世界艺术历史的发展,有力地表明了人类在走过的漫长岁月中艺术进取精神的连续性。这种史论结合的写法,综合了艺术理论与艺术史两种教材的优点,使读者在学习艺术理论时有丰富的例证具化抽象概念,反过来又能站在理论高度俯察艺术的历史进程,加深对人类艺术行为本身的理解。
全书配有从世界各个文化和历史时期精心挑选的艺术品图片近700幅, 有助于读者直观的理解艺术。其中,理论部分提及的大部分图片,将以缩图的形式在艺术史部分中重现,这种“相关作品”专栏的设置,把全书的两大部分有机结合起来,方便读者达到最好的学习效果。
中国现代思想史论 豆瓣
9.1 (18 个评分) 作者: 李泽厚 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 2008 - 6
本书以“启蒙”与“救亡”的“双重变奏”作为解释中国近现代史思想史上许多错综复杂现象的基本线索,在学术思想界引起巨大反响,毁誉参半。许多青年入学赞之为提供了崭新的范式变革。紧接此文,本书以数十年的新文学历程和哲学上“现代新儒家”等论题,简明而深入地展示了现代中国思想的诸多重要方面和问题,或明或暗地显现了上世纪中国六代知识分子的身影、悲欢和坎坷命运。书中论说“马克思主义在中国”的长文则结合对毛泽东青年时代的思想分析,说明由民粹主义、道德主义的入侵马克思主义,迷信战争经验等等,阻碍了中国的现代化。
2019年6月6日 已读
那个令人喜欢的李泽厚又回来了,关于五四关于马克思主义的发展论述的非常好,也是作者的一个反思,最后一章有点赶工,凑字数的意思,大量引用的都是以前写过的。总体来说非常值得一读。
哲学 学术 思想史 文化 李泽厚
欧洲洗浴文化史 豆瓣
作者: (德)克莱默 译者: 江帆 海南出版社 2001 - 6
古人曾沐浴而朝,斋戒沐浴以祀上帝,这是一种隆重的礼仪,孔子赞赏的学生曾点甚至把洗澡作为一种至美的人生境界,”莫春者,春服既成,冠者五六人,童子六七人,浴乎沂,风乎舞零,咏而归。“在古代希腊人的生活中,运动的紧张和洗澡的松弛,人们交替感受,并从中发现了人体无以伦比的美妙。在古罗马的豪华浴场,洗澡是古罗马欢宴人生的一种方式,荒淫无度,夜夜笙歌的背景是那些雄伟的建筑艺术,正是它们验证着“宏伟即罗马”的千古名言。
人们以沐浴为礼仪,以沐浴为生活,甚至还曾以沐浴为禁忌。……当过去的历史随风貌远去,我们在遗存的图像中盘桓,那曾经的洗澡已演绎成为一个悠长的故事,关于生活,也关于艺术。
2019年4月11日 已读
也就看看图吧,排版的一塌糊涂,主要是为了做广告
文化 洗浴 趣味
自恋主义文化 豆瓣
The Culture of Narcissism
作者: [美] 克里斯托弗•拉什 译者: 陈红雯 吕明 上海译文出版社 2013 - 8
我们是否爱上了我们自己?是否在追求自我满足时牺牲了我们共同的未来?是否在疯狂追求“自我”和“性解放”的同时,失去了亲密、欢乐与互相之爱?
正如本书于1979年问世时所指出的那样,它要阐述的是“一种正在死亡的生活,一种崇尚竞争的个人主义文化”。20世纪六七十年代的美国和西方社会,焦虑的、自我关注的自恋性格,正逐渐取代了弗洛伊德时代那种深受超我意识压抑的歇斯底里型性格。
作为个人主义发展的结果,自恋主义,正是西方社会文化的核心性格与心理特征,也是当代西方社会文化与心理危机的根源。
本书是20世纪社会心理和文化批评的经典之作,对于美国乃至西方的学术界以及社会公共议题影响巨大,并获得了当年度的美国国家图书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