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献学
历代避讳字汇典 豆瓣
作者: 王彦坤 中华书局 2009 - 7
《历代避讳字汇典》内容简介:避讳有广狭二义。广义的避讳实际包括敬讳、忌讳与憎讳三种情况。由于封建礼制、礼俗的规定、约束,或出于敬重的原因,而不敢直称尊长名字,以至讳用与尊长名同或仅音同之字的,这是敬讳。如汉武帝名彻,汉人讳“彻”为“通”,而《史记》、么漠书》并称“蒯彻”作“蒯通”等。
出于迷信畏忌心理而讳用、讳言凶恶不吉利字眼或音节的,这是忌讳。如吴人讳言“离散”,称“梨”为“圆果”,称“伞”为“竖笠”等。
出于厌恶憎恨心理而不愿名姓、物称与仇家或鄙夷之人姓若名同的,这是憎讳。如唐肃宗恶安禄山,郡县名带“安”字的多加更改等。
狭义的避讳专指敬讳一类情况。这是我国古代史上特有的现象,其俗起于周,成于秦汉,盛于唐宋,延及清末,历时两千多年,它不但是我国古代文化史研究中的一个重要课题,而且也是一切需要利用古书材料的研究工作者所不容忽视的问题。
敬讳之初,但避君主、上司、父祖、尊者、长者、敬重者之名及名之相同字而已,此所谓避正讳。三国以后,开始有连与名音同、甚至音近之字也回避的,即所谓避嫌名。如晋羊祜为荆州守,州人讳其名,皆称户为“门”,又改“户曹”为“辞曹”。后世讳避嫌名的风气愈演愈烈,至宋颁布文书令,竟有一帝应避嫌名超过五十字的。
发现燕然山铭 豆瓣
8.9 (9 个评分) 作者: 辛德勇 中华书局 2018 - 8
编辑推荐
★北京大学历史系辛德勇教授2018年力作。
世称辛神,近年著述颇丰。围绕2017年中蒙联合考察队在蒙古国杭爱山一带发现的东汉班固所撰《燕然山铭》石刻,辛德勇教授从学术研究出发,对这一石刻铭文的撰写及镌刻背景、拓本真赝、铭文核校,刻者其谁、燕然山战役等读者非常关心的问题,紧扣热点,做出了学术界“应有的说明和认识”。
★深入浅出,高深的学术问题浅近地表达。
高深的学术问题在这里低而又低,低到了尘埃里。围绕《燕然山铭》,扩散开来,一个个具体问题逐步解析,一个个事实逐渐浮出水面:燕然山战事起于何因?《燕然山铭》是事先有准备的,还是临时起意?《燕然山铭》和《封燕然山铭》是一回事儿吗?
★以小见大,小处着笔精彩讲述大道理。
这一点,辛德勇教授日前在复旦讲学时候说过的一段话非常具有说服力:“在小处入手,从大处着眼,这是我在研究中国古代历史问题时经常提醒自己要努力为之的一个基本做法。”“历史研究的魅力和价值,往往就在细节当中。西洋人的成语,说魔鬼在细节之中。我在学习历史知识的过程中,却时时都会感受到,上帝的灵光正是透过细微空隙而闪现。”在这里,编辑隆重推荐给有志的青年学者,你可以对《燕然山铭》不感兴趣,但是可以借鉴辛德勇教授的历史研究方法,或有裨益。
★知识丰富,广泛搜罗史籍,旁征博引。
文中随处可见的引用文献,无不告诉我们辛德勇教授涉猎的典籍之多,也从另外一个方面说明学术研究之严谨,凡有所引必有出处。
★逻辑严密,抽丝剥茧,考证丝丝入扣。
这一点尤其值得推崇,书中对于《燕然山铭》铭文的核校,一字字一行行地校勘,通过合理假设、精细比对、逐步核校,逐渐为我们最大限度地还原了《燕然山铭》的原貌。
★幽默诙谐,语言非常生动、直观、形象。
历史本身是枯燥的,幽默诙谐的语言会带领读者进入那个历史场景,一切变得生动起来,甚至成为连续的影像浮现在读者面前。比如,在“办砸了的交易”一节中:“和后来诸多蠢猪笨熊式的帝王相比,对于这样一位风流儒雅的天子来说,这话讲得未免有些刻薄,元朝人还有比这稍微宽厚一点儿的说法,乃谓其书画诸艺虽过于常人,但正是因为‘见其善于此,则知其不善于彼’(元周南瑞《天下同文集》前甲集卷三三徐琰《跋徽宗御书》)。事实上,宋徽宗不仅不具备人主所需的高识远见,就连所谓私智小慧也未必灵光。”
内容简介
东汉永元元年(89年),车骑将军窦宪联合南单于、东乌桓等势力一起攻打北匈奴,一直打到燕然山,大获全胜,几乎全歼北匈奴的主力。这一战役在历史上非常著名,当时随军出征的班固撰写了这篇流传千古的《燕然山铭》。
二〇一七年七八月间,中蒙联合考察队实地踏勘,确定了蒙古国杭爱山一带的一处摩崖石刻系东汉史学家班固所作《燕然山铭》。这一发现,引起了社会公众的广泛关注。北京大学历史系辛德勇教授认为,“学术界有责任和义务做出应有的说明和认识”,陆续撰写了“《燕然山铭》漫笔”系列文章,遂成《发现燕然山铭》一书。该书对《燕然山铭》拓本真赝、铭文布局、铭文核校、刻者其谁、燕然山战役,等等,都做了详细而深入的考证。
清代文献辨伪学研究(上下册) 豆瓣
作者: 佟大群 人民出版社 2012
该书对清代文献辨伪学、中国学术史等相关问题的深入研究,均有值得关注的参考价值。首先探讨了有关辨伪学、文献辨伪学的一系列理论问题,并在高度概括清以前文献辨伪学发展的历史及其成就、清代文献辨伪学发展环境等问题的基础上,分清初、清中期和清后期三个阶段,将宏观和微观,纵向和横向,个案和专题等研究方法相结合,系统考察了清人文献辨伪研究的历史及成就。全面清理清以前文献辨伪发展的历史,为考量清代文献辨伪成就提供合理的参照标准,明确提出了文献辨伪学的研究理论和研究方法。系统考察清代文献辨伪学的发展动力和外部环境,这也是以往学界多忽视的问题,全面分析清人文献辨伪研究的理论方法和思想观念,驳正对清代学者文献辨伪学成就的不恰当定位,订正清代史料中的记载及其解读中的错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