民主
民主四讲 豆瓣
作者:
王绍光
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
2014
- 8
作为一种政治体制,“民主”已经有2500 年的历史;而在头2300 多年,它一直被看作是个“坏东西”,直到最近一百年来,它才时来运转,被当作“好东西”。为什么“坏东西”会变成“好东西”?到底是什么发生了变化?
本书作者以成熟的西方民主为例,深入浅出地为我们讲述了现实世界里民主体制的诸实证性问题。他从民主的起源和演化讲起,逐一讨论民主发展的历史过程、西式民主出现以及巩固的条件、西式民主的机制与运作及其实效与反思。诚如作者所言:“本书的目的不仅仅是为了介绍,也不仅仅是为了赞赏;在很大程度上,它的目的是要对西式民主进行批判和反思。”
本书作者以成熟的西方民主为例,深入浅出地为我们讲述了现实世界里民主体制的诸实证性问题。他从民主的起源和演化讲起,逐一讨论民主发展的历史过程、西式民主出现以及巩固的条件、西式民主的机制与运作及其实效与反思。诚如作者所言:“本书的目的不仅仅是为了介绍,也不仅仅是为了赞赏;在很大程度上,它的目的是要对西式民主进行批判和反思。”
富媒体 穷民主 豆瓣
Rich Media Poor Democracy
作者:
罗伯特·麦克切斯尼
译者:
谢岳
新华出版社
2004
- 1
《富媒体穷民主:不确定时代的传播政治》一方面,让那些在民主事业中无所事事之人蒙羞,另一方面,它激励着那些正跃跃欲试建立一个更加民主的媒介体系的人们,在他们心目中,这种体系反映的是全部重要的非商业价值,它们是建设一个正义社会之必需。
书评
假如托马斯·潘恩在世,他一定会当仁不让地写作此书;如果保罗·里维尔还活着,他也一定会对此话题津津乐道。感谢上帝,我们有了一位现世的思想家麦克切斯尼,由他来继续前人未竟的事业。这位当代学人以他对自由的真爱和激情,重新审视民主,在他的眼里,巨型媒介公司将民主私有化了。
本书叙述了媒体与民主之间的结构性矛盾,是一部跨学科的著作,书中主要涉及传播学、政治学和经济学的内容。
书评
假如托马斯·潘恩在世,他一定会当仁不让地写作此书;如果保罗·里维尔还活着,他也一定会对此话题津津乐道。感谢上帝,我们有了一位现世的思想家麦克切斯尼,由他来继续前人未竟的事业。这位当代学人以他对自由的真爱和激情,重新审视民主,在他的眼里,巨型媒介公司将民主私有化了。
本书叙述了媒体与民主之间的结构性矛盾,是一部跨学科的著作,书中主要涉及传播学、政治学和经济学的内容。
顾准文集 豆瓣
8.4 (14 个评分)
作者:
顾准
中国市场出版社
2007
- 4
在每一个时代,都有一种统治的权威性学说或工艺制度,但大家必须无条件地承认,唯有违反或超过这种权威的探索和研究,才能保证继续进步。所以权威是不可以没有,权威主义则必须打倒。
秉承了中国知识分子的传统品德,以“天下兴亡”为己任,是具备“直立独行,敢开新路,敢行己志”的现代精神的知识精英。中国市场经济的先驱者。
“有关许多根本问题,于我来说,他是先知先觉。”——李锐
“这本文集,看着看着,竟不禁为之击节者再,有感于先得我心者再;读至痛切处甚至禁不住扼腕而叹。”——陈乐民
“一部《顾准文集》,几乎言必称希腊,其实所言并非希腊,正如言不及中国实所言全在中国,作为个体思想的最沉实也最具挑战性的表达,顾准的著述,乃缘于某种现实使命。”——林贤治
“顾准是一座巍然屹立的山峰。不管是在天赋聪明才智方面,还是在道德文章方面,我们不一定都能接近于他所达到的境界。”——吴敬琏
人类社会的前景是光明的,这是肯定无疑的。然而,历史发展的进程毕竟不是一条直线,未来的前景中可以预见到的确实还存在着一些未知待继续进行探索,借以避免若干可以避免的痛苦。如果一切都已经有了现成的答案,那么,当然,这种探索就地变成完全多余和可笑的了。可惜,严酷的现实表明,事实并不是这样。
这份笔记今后的命运怎样,让人无法预测和断定。也许它会像历史上并不鲜见的许多先人和他们的著作一样,湮没在历史的洪流中;也许它可能在某种历史条件下面,居然还能被人所重视。但是,重要的不是他已经开始的这种历史研究是否有人继续下去,因为,五哥从事这种历史研究,他的本来目的并不在研究历史。
顾准是1975年以后唯一一个在中国代表精神独立的人,唯一一个能与西方学者如葛兰西、卢卡斯、哈耶克和伯林等对话的人,是以一人之力顽强凿通了那条阻隔中、西思想对话的黑暗隧道的人。本书是他的文集。全书分希腊城邦制度——读希腊史笔记,从理想主义到经验主义,和经济文稿等几部分。
图书目录
序言
希腊城邦制度——读希腊史笔记
代序:多中心的希腊史
第一章 什么是城邦
第二章 远古希腊存在过神授王权
第三章 海外殖民城市是城邦制度的发源之地
第四章 希腊本土的城邦化与集团化
第五章 公元前8-6世纪的希腊世界——城邦制度的最后完成
第六章 城邦希腊从极盛到衰亡——公元前5-4世纪的希腊
从理想主义到经验主义
王元化序
希腊思想、基督教和中国的史官文化
僭主政治与民主——《希腊的僭主政治》跋
附一:希腊的僭主政治(译文)
附二:托马斯“政治学”语录
关于海上文明
统一的专制帝国、奴隶制、亚细亚生产方式及战争
欧洲中世纪的骑士文明
《马镫和封建主义——技术造就历史吗?》译文及评注
资本的原始积累和资本主义发展
帝国主义和资本主义
科学与民主
要确立科学与民主,必须彻底批判中国的传统思想
直接民主与“议会清谈馆”
民主与“终极目的”
老子的“道”及其他
老子的“无名”是反对孔子的伦常礼教的有名论的吗
论孔子
评韩非
一切判断都得自归纳,归纳所得的结论都是相对的
辩证法与神学
经济文稿
关于社会主义经济中价值及价值规律的问题——一个读书札记
试论社会主义制度下的商品生产和价值规律
附录:顾准传记
秉承了中国知识分子的传统品德,以“天下兴亡”为己任,是具备“直立独行,敢开新路,敢行己志”的现代精神的知识精英。中国市场经济的先驱者。
“有关许多根本问题,于我来说,他是先知先觉。”——李锐
“这本文集,看着看着,竟不禁为之击节者再,有感于先得我心者再;读至痛切处甚至禁不住扼腕而叹。”——陈乐民
“一部《顾准文集》,几乎言必称希腊,其实所言并非希腊,正如言不及中国实所言全在中国,作为个体思想的最沉实也最具挑战性的表达,顾准的著述,乃缘于某种现实使命。”——林贤治
“顾准是一座巍然屹立的山峰。不管是在天赋聪明才智方面,还是在道德文章方面,我们不一定都能接近于他所达到的境界。”——吴敬琏
人类社会的前景是光明的,这是肯定无疑的。然而,历史发展的进程毕竟不是一条直线,未来的前景中可以预见到的确实还存在着一些未知待继续进行探索,借以避免若干可以避免的痛苦。如果一切都已经有了现成的答案,那么,当然,这种探索就地变成完全多余和可笑的了。可惜,严酷的现实表明,事实并不是这样。
这份笔记今后的命运怎样,让人无法预测和断定。也许它会像历史上并不鲜见的许多先人和他们的著作一样,湮没在历史的洪流中;也许它可能在某种历史条件下面,居然还能被人所重视。但是,重要的不是他已经开始的这种历史研究是否有人继续下去,因为,五哥从事这种历史研究,他的本来目的并不在研究历史。
顾准是1975年以后唯一一个在中国代表精神独立的人,唯一一个能与西方学者如葛兰西、卢卡斯、哈耶克和伯林等对话的人,是以一人之力顽强凿通了那条阻隔中、西思想对话的黑暗隧道的人。本书是他的文集。全书分希腊城邦制度——读希腊史笔记,从理想主义到经验主义,和经济文稿等几部分。
图书目录
序言
希腊城邦制度——读希腊史笔记
代序:多中心的希腊史
第一章 什么是城邦
第二章 远古希腊存在过神授王权
第三章 海外殖民城市是城邦制度的发源之地
第四章 希腊本土的城邦化与集团化
第五章 公元前8-6世纪的希腊世界——城邦制度的最后完成
第六章 城邦希腊从极盛到衰亡——公元前5-4世纪的希腊
从理想主义到经验主义
王元化序
希腊思想、基督教和中国的史官文化
僭主政治与民主——《希腊的僭主政治》跋
附一:希腊的僭主政治(译文)
附二:托马斯“政治学”语录
关于海上文明
统一的专制帝国、奴隶制、亚细亚生产方式及战争
欧洲中世纪的骑士文明
《马镫和封建主义——技术造就历史吗?》译文及评注
资本的原始积累和资本主义发展
帝国主义和资本主义
科学与民主
要确立科学与民主,必须彻底批判中国的传统思想
直接民主与“议会清谈馆”
民主与“终极目的”
老子的“道”及其他
老子的“无名”是反对孔子的伦常礼教的有名论的吗
论孔子
评韩非
一切判断都得自归纳,归纳所得的结论都是相对的
辩证法与神学
经济文稿
关于社会主义经济中价值及价值规律的问题——一个读书札记
试论社会主义制度下的商品生产和价值规律
附录:顾准传记
资本主义、社会主义与民主 豆瓣
Capitalism, Socialism, and Democracy
作者:
(美)约瑟夫·熊彼特
译者:
吴良健
商务印书馆
1999
- 2
熊彼特是当代西方经济学界主要代表人物之一,在西方经济学界有着举足轻重的地位。本书是其代表作之一,也是其生前的最后一部著作,综合反映了其哲学、政治学和经济学方面的思想观点。
本书是论述资本主义与社会主义问题的一部具有广泛影响的著作,它以创新理论为基础,将经济学和社会学结合起来,研究社会制度形态问题,得出了资本主义存在不下去,社会主义行得通,资本主义可以自动过渡到社会主义的结论。
本书可供我国学术界研究、评论之用。
本书是论述资本主义与社会主义问题的一部具有广泛影响的著作,它以创新理论为基础,将经济学和社会学结合起来,研究社会制度形态问题,得出了资本主义存在不下去,社会主义行得通,资本主义可以自动过渡到社会主义的结论。
本书可供我国学术界研究、评论之用。
民主理论的前言(扩充版) 豆瓣
作者:
罗伯特·达尔
译者:
顾昕
东方出版社
2009
- 7
《民主理论的前言》一书源于我在20世纪50年代初期讲授的一门研究生课程,该书的许多主张都是在这门课程中形成的。当我受邀在芝加哥大学做Walgreen演讲时,我意识到我已经有了一个好的演讲主题,而且更妙的是,我有了相当成熟的见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