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史
大义觉迷录 豆瓣
作者: 雍正编篡 译者: 张万钧、薛予生编译 中国城市出版社 1999 - 2
《大义觉迷录》是一部奇书!它是怎样的一部奇书?有离奇的故事吗?没有。有精彩飞扬的文学吗?没有。有曲折的故事吗?没有。有高深的哲理吗?也没有。严格说,这并不是一部真正的有棱有角的书,它只是一个档案卷宗,一桩谋反案的卷宗。
一个档案卷宗,何奇之有?它奇就奇在这个档案卷宗,是清朝盛世雍正皇帝自编纂的为自己鸣冤的自白书。请听雍正自己怎么说的?雍正说:
朕之心可以对上天,可以对皇考,可以共白于天下之亿万臣民。
皇帝鸣冤,剖示心迹,告谕臣民,此第一奇也。
众所周知,雍正皇帝是康熙皇帝的第四皇子,名允禛,他不该得皇位。康熙晚年两度废皇太子允礽,形成皇储斗争。雍正机权干略,高人一筹,他收拾掉了允祀、允(礻题)、允(礻唐)等几个争皇位的兄弟,才登上了宝座,乾纲独断,刚毅戾深,蜂目豺声,是标准版的秦始皇第二。史称秦始皇“天下之事无小大皆决于上,上至以衡石量书,日夜有呈,不中呈不得休息。”被骂为“贪于权势至如此”。(《史记·秦始皇本纪》)。雍正皇帝朝乾夕惕,批鉴奏章,事无巨细,大权独揽,比起秦始皇有过之而不及。雍正帝留下的满汉文朱批谕旨有几千万字,平均每天下笔七八千言,日理万机夜以继日,实实在在是累死的。当然这也是“贪于权势至如此”,不免落下骂名。雍正是一个改革的皇帝,即位伊始,雷厉风行,清查钱粮,改革积弊,耗羡归公,惩贪追赃,实行养廉银制度,摊丁入亩,打击不法绅衿,得罪了不少的人。雍正当世就落下骂名,被舆论说成是篡逆的伪君,不讲人伦的畜类,是一个凶残不仁的暴君。湖南落榜秀才曾静归纳条理成十大罪:害父、逼母、弑史、屠弟、贪财、好杀、酗洒、淫色、诛忠、任佞。又说,满人夷狄,入主中原,得统不正,导致天怒人怨,天崩地塌,灾害不断,人民处于水深火热之中。因之曾静上书岳钟琪,策动造反,推翻清朝。曾静还说五星聚,黄河清,合该轮到他做皇帝。这是该当凌迟处斩、灭宗灭族的大逆之罪。雍正乾断结案,说什么曾静不是主犯,乃是上当受骗,可以赦免,揪出死了近半个世纪的浙江吕留良做垫背,说吕留良著书立说害死人,才是真正的罪魁。吕留良被开棺戮尸,满门抄斩。这桩由曾静造反案引出吕留良文字狱案,合称曾吕案,经过四年专案调查审讯,处理结果重吕轻曾,震骇王公大臣和天下臣民,雍正自称为“出奇料理”。真是帝王断案,与众不同,赦了主犯,灭门死人,此第二奇也。
秦始皇统一思想,焚书坑儒。雍正统一思想,搞全国运动,称为“观风整俗”。曾静谋反,著书立说,骂得雍正狗血淋头,雍正不怒不恼,说什么要对曾静实行思想改造,脱胎换骨,重做新人。死刑重犯,可以看中枢机密文件。审案不用刑逼,坚持说理,要求罪犯写检讨。皇恩沐浴,曾静在灵魂深处开刀,果然奇效,“昔日为禽兽,今日转人胎”,一个灭族重犯,居然脱胎换骨,成为吃皇粮的观风整俗的宣传人员。批判洗脑,必造灵魂,雍正特创,此第三奇也。
雍正自信,认为大义觉迷,真理化人,“无物不可化诲”。谋反谰言,不实之词,不必隐讳,布告天下,全国批判,可以化毒草为肥料。雍正特谕说:
着将吕留良、严鸿逵、曾静等悖逆之言及联谕旨,一一刊刻,通行颁布天下各府州县远乡僻壤,俾读书士子及乡曲小民共知之。并令各贮一册于学官之中,使将来后学新进之士,人人观览知悉。倘有未见此书、未闻朕旨者,经朕随时察出,定将该省学政及该县教官从重治罪。特谕。
内容包括,雍正皇帝的十道上谕,曾静以罪犯被审讯的口供形式写出的检讨和读书体会,反映了这个造反重犯思想改造的全过程和改过方法,附录曾静的忏悔书《归仁说》。全书四卷,约十二万言。题名之义,上谕称:“特以天经地义、纲常伦理之大道,使愚昧无知、平日为邪说陷溺之人,豁然醒悟,不致遭天谴而罹法。”即用纲常伦理之大义,君臣之伦的天理,去排除无礼义无廉耻之锢蔽,觉无父无君之愚蒙。通过刊布《大义觉迷录》,在全国范围宣讲,开展观风整俗的思想教育运动,以使大清之民,拥护清朝统治。这也是亘古以来未有,雍正皇帝的独家发明。此第四奇也。
雍正驾崩,儿子乾隆即位,还没有改年号,不到两个月,一切又翻了过来。乾隆圣谕,着将曾静、张熙凌迟处死,下令毁《大义觉迷录》,列为禁书。此第五奇也。
综上所述,《大义觉迷录》有五奇:皇帝受谤,自白辩诬,一奇;赦免造反重犯,拉个死人灭门,二奇;改造极刑重犯,脱胎换骨做新人,三奇;刊布谋反档案,开展批判运动,四奇;老子编的宝书,全国士子必读,儿子谕令禁毁,五奇。有些五奇,亘古罕闻,还不是一部奇书么?
雍正是一个临近近代门坎的封建皇帝,又是一个大有为之君。中国历史上有三大治世和盛世,西汉“文景之治”,唐代“贞观之治”,清代“康乾之治”。三大盛世以清代“康乾之治”最为持久。“康乾之治”实际上经历了三代皇帝,即康熙、雍正、乾隆。因此正确地完整地说,应称“康雍乾之治”。
康熙帝六十一年,雍正帝十三年,乾隆帝六十年,合计一百三十四年,恰好占有大清朝一代立国二百六十八年(1644—1911)之半,持续了一个世纪又三分之一世纪,如此长久承平,可谓盛况空前。清代盛世,改革最多,国力最强,版图最大,奠定了中国今日之疆域和民族大家庭,是中国历史上最辉煌的篇章之一。雍正改革,承先启后,在康雍乾三帝中,执政最短而成绩最大。雍正处理政务,独出心裁,“出奇料理”曾吕案就是一个显例。康熙末国库储银才八百万两,雍正五年国库储银达五千万两。即此一端,可见政绩非凡,真是奇绝妙绝。
在政治斗争中,没有仁义可言。雍正夺嫡,是皇家自己家门事,当然事关国体,论其中曲直是非,要切在国计民生上。民间传说,野史小说,大都贬斥雍正,最集中的是说他“改诏夺位”、“骨肉相残”、“不得善终”三大恶名。雍正不是样样都好,对待政敌残暴不仁,这正是他的成功秘诀,在朕即国家的时代,何可苛责,天下乌鸦均是一般黑。阿其那、塞思黑上台,未必对雍正就有仁慈之举。政治斗争如同战场厮杀,不是你死就是我亡,哪有温良恭俭让可言。帝王的历史定评,最终要落实在兴国仁民这四字上。历史不诬古人。本书解读雍正皇帝的自白,领略他的治国手段、战斗奇招与帝王之术,可以增长见识,启迪思维,促进成熟,冷眼看世事,是很有意义的。雍正好与人斗,其乐无穷,总是手握胜券,其战斗艺术,令人拍案惊奇。雍正称思想改造为“大义觉迷”,本书提供了鲜活的榜样,将使你无尽叹惋!本书半文半白,不难读懂。人们看一看雍正是如何批判一个走火入魔的古代知识分子,读一读这个脱了胎换了骨的书呆子的检讨、体会,即审讯口供挺有意思。我们深信这本记录一件全国大案、要案的实录,是能引人入胜的,颇能启迪思维的。本书最积极的部分,是雍正皇帝辩白少数民族入主中原为合法,宣扬民族大家庭的第一道特谕。这道特谕做了全文串释,意义在此。
义和团的起源及其运动 豆瓣
作者: 佐藤公彦 译者: 宋军 / 彭曦 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 2007 - 4
本书是作者近八年来有关义和团研究的成果集成。作者自1986年年末开始连续五年多与日中两国的学者(由佐佐木卫、路遥两位先生任团长),对义和团曾经活动过的九个村庄进行调查,同时,还从不同层面对华北农村社会的特质以及民众运动进行思考,促成作者恢复了中断一时的义和团研究。本书的特色在于,通过对农村调查结果结合汗牛充栋的文献史料的分析,对 “义和拳”这一具有宗教色彩的武术起源到清末义和拳运动的产生、扩大直至列强出兵、清朝的宣战与败北、最终向“扫清灭洋”转变,这一历史全过程进行微观分析,并将其与当时国际关系、中央政治动向的宏观分析相整合,从而勾勒出一个整体框架,使全书不仅有可读性,而且耳目一新。
乾隆皇帝的荷包 豆瓣 Goodreads
作者: 赖惠敏 中华书局 2016 - 1
本書分為兩部分,討論十八世紀乾隆年間的皇室財政。第一部探討皇室的財政收入:地租、關稅、當鋪、發商生息以及鹽商之額外支出。皇室財政和國家財政不同的是,田賦為國家主要的收入來源,清皇室雖有百萬畝以上的土地,但其重要收入則來自商業方面。例如:皇室憑藉權力介入鹽稅和關稅的稅金分配,並將皇室資金借給商人,賺取利息等;再者,鹽商或廣東十三行的行商等富商巨賈在各種慶典報效皇帝,動輒百萬兩,也成為皇室收入來源之一。 第二部討論乾隆皇帝在北京、熱河等處興建藏傳寺廟,並賞賜喇嘛土地、口糧、衣單等。藏傳佛教在蒙、藏地區有長久歷史,乾隆皇帝在位期間,巧妙地利用藏傳佛教,並藉助黃教領袖的社會地位與政治影響力,號令蒙、藏各部,整合與穩定蒙、藏社會,維護統治目的。面對新的財政支出,乾隆皇帝並未增加以田賦為主的稅收,而是憑藉權力擷取商業上的利益,將這些資源轉為在北京、熱河建造藏傳佛寺,打造另一個藏傳佛教中心。 除了宗教上的意義外,乾隆皇帝修建藏傳佛寺也有經濟的意義。以宗教的力量吸引蒙古人到北京、熱河、五台山等地朝聖,寺廟成為集市和進香活動的中心,豐富了商品交換和地方經濟發展。宗教與貿易,如同乾隆皇帝的雙翼,因而得以有效地統治新的疆域,解決中國長期的邊患問題。比起明代和蒙古戰爭每年動輒耗費七八百萬兩來說,更呈顯乾隆皇帝成功的統治政策。但在清朝外患問題變少的同時,因為各項稅收所引起的內部問題卻也層出不窮,種下日後清朝衰敗的遠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