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国文学
杀死一只知更鸟 豆瓣
To Kill a Mocking Bird
9.0 (266 个评分) 作者: [美国] 哈珀·李 译者: 高红梅 译林出版社 2012 - 9
成长总是个让人烦恼的命题。成长有时会很缓慢,如小溪般唱着叮咚的歌曲趟过,有时却如此突如其来,如暴雨般劈头盖脸……三个孩子因为小镇上的几桩冤案经历了猝不及防的成长——痛苦与迷惑,悲伤与愤怒,也有温情与感动。这是爱与真知的成长经典。
《杀死一只知更鸟》获1961年普利策奖。
美国图书馆借阅率最高的书,英国青少年最喜爱的小说之一。
美国中学推荐课外读物。
由小说改编的电影获第25届奥斯卡三项大奖。
美国电影协会评选的“100名银幕英雄与恶人”中,派克主演的芬奇律师名列英雄第一位。
作为史上最受喜爱的小说之一,《杀死一只知更鸟》已获得显赫声誉。它赢得过普利策奖,被翻译成四十多种语言,在世界范围内售出超过三千万册,并曾被拍成,备受欢迎的电影。
——哈珀•柯林斯出版集团
斯塔尔六月对北卡罗来纳州律师协会发表演说时,自比为《杀死一只知更鸟》中勇敢的南方白人律师阿蒂克斯•芬奇。斯塔尔凭着他的道德优越感,不把规则、秩序和正直放在眼里,这样一个人居然自比为芬奇,实在令我和比尔难以忍受。
——希拉里•克林顿
年轻时看过《梅岗城故事》(即《杀死一只知更鸟》),对片中法律人为弱势者争取权益奋斗,为恶法非法或恶法亦法辩论的故事感到澎湃不已,更加确定要成为法律人的心愿。
——许宗力(台大法学院院长)
火星编年史 豆瓣 谷歌图书
The Martian Chronicles
8.4 (32 个评分) 作者: [美] 雷·布拉德伯里 译者: 林翰昌 上海译文出版社 2017 - 7
“我这一生,都在跳下悬崖,长出翅膀。”
★ 科幻大师雷•布拉德伯里成名作精装纪念版
★ 博尔赫斯、刘慈欣力荐:“这本书让你体会到科幻可以拥有怎样的诗意和美”
★ 以天马行空的想象书写人类文明盛极而衰的末世预言
★ 也许,你我都是火星人——只因在书页中看见了自己的倒影
这是发生在火星陌生而神秘的红色土地上,一系列哥特风格的小故事。
世纪之交,地球危机四伏,充满末世气息。火星成为人类最后的希望。虽然前三批探索者都死于神秘的火星人之手,但人类仍然前仆后继,在火星上安身立命。他们遇到了“出轨”的火星女子和善妒的丈夫,精通心电感应和易容术的火星人,盛大狂欢中暗藏杀机的厄舍古堡,两个陌生人在扭曲时空中的灵异邂逅……
如科幻作家刘慈欣所言,“这本书让你体会到科幻可以拥有怎样的诗意和美”。一连串天马行空的小故事,闪烁着奇诡而瑰丽的光芒,唤起人性深处的恐惧与欲望。火星像一面镜子,映出人类文明的困境——在越转越快的陀螺中丢失原始之美,直至山穷水尽。兼具诗意与诡谲的火星编年史,实际是一场盛极而衰的人类文明史,令人读来不胜唏嘘。科幻的浪漫主义在其中得到了完美的体现,超出了科幻文学表达的视域。2012年美国航天局将“好奇”号在火星的着陆点命名为“布拉德伯里着陆点”,向这位科幻大师致敬。
特以此精装典藏版,纪念科幻大师雷•布拉德伯里逝世五周年。他是科幻界的爱伦•坡,狡黠而忧伤的怪老头。天空中有以他名字命名的小行星,火星上有向他作品致敬的火山口。他是斯皮尔伯格、史蒂芬金的缪斯。他去世时美国总统亲自致悼词。如今,他离开我们五年了。来看看他笔下的世界,和我们身处的世界,有着怎样可悲又可叹的相似?
随书附赠布拉德伯里语录书签,收获属于你的科幻箴言。
2020年2月10日 已读
一系列短文,虽松散但又有联系,有些黑色幽默,有些史诗感,文笔极佳,译的很好,尤其是细雨将至一节。
科幻 美国文学 雷·布拉德伯里
我弥留之际 豆瓣
As I Lay Dying
8.5 (17 个评分) 作者: [美国] 威廉·福克纳 译者: 李文俊 上海译文出版社 2004 - 4
小说以一个女人—艾迪·本德伦为轴心。艾迪是小学教员出身的农妇,经过几十年生活的煎熬,终将撒手归西,小说便以此开篇。艾迪是本德伦家5个孩子的母亲,她要求丈夫安斯在她死后将她的尸体运到杰弗生与娘家人葬在一起。但是,仿佛老天有意捉弄,艾迪死时恰逢大雨倾盆,次子达尔与另一个儿子朱维尔(艾迪与一牧师的私生子)驾驶着全家唯一的运输工具——一辆破旧的马车离家挣钱在外。3天后,被大雨耽搁后终于归来的马车载着艾迪的尸体踏上了通往40英里外的杰弗生。但是,能去杰弗生的所有桥梁都己经被大水冲走,本德伦一家只好冒着危险涉水而过。结果,长子卡什为保护母亲的遗体而被压断了一条大腿,家里唯有的两头骡子溺死在水中。为使旅途继续进行,只好抵押了全家的耕作机、播种机,搭上卡什攒下用于买电唱机的8美元,并换掉了朱维尔利用夜间辛苦做工换来的视若生命一般宝贵的马,买了一对新的拉车骡子。炎热的夏天,在路上奔波了几天的尸体的臭味不仅招来一群群的秃鹜,而且,所经之处,行人侧目,乡邻咒骂,连警察也不得不出面干预。达尔,这个渴望母爱却一直被拒之门外的儿子,企图放火烧掉棺材,以结束这次荒诞的旅程,但目的没有达到,却烧掉了停放尸体的别人的仓房。历尽千辛万苦,经过“水”与“火”的灾难,本德伦一家终于埋葬了艾迪。之后,在朱维尔和杜威·德尔(本德伦家的女儿)的协助下,两个带枪的人将达尔抓了起来,送入了精神病院。而安斯则迅速地配上了假牙,找到了新欢—一个“鸭子模样”的女人。
刽子手之歌 豆瓣
作者: [美] 诺曼·梅勒 译者: 邹慧玲、司辉、杨华 春风文艺出版社 1988 - 4
以新新闻主义文学创作手法于20世纪70年代推出震撼人心的艺术精品:《刽子手之歌》。在美国文坛引起了强烈的反响,影响深远。
本书是诺曼梅勒的代表性作品之一,出版于1979年,次年获普利策文学奖,迄今在美发行已逾百万册。
小说对罪行与惩罚、疯狂与贪婪、情欲与虔诚、因果报应与普遍罪恶作了全面的探索。
文中的主人公加里·吉尔摩是典型的"美国存在主义者",他的心理特征和反社会行为高度浓缩了诺曼·梅勒的"美国存在主义"这一人生哲学,即:你不能逃避自己,你必须面对自己.面对异化的20世纪,梅勒提醒我们:"人们只有一条出路.成为美国存在主义者,并以追求感官享受和暴力行为来反抗这个异化的社会."
邻人之妻 豆瓣
Thy Neighbor's Wife
8.3 (115 个评分) 作者: [美] 盖伊·特立斯 译者: 木风 / 许诺 上海人民出版社 2018 - 7
☆不可贪图邻人的房产。不可贪爱邻人的妻子、奴婢、牛驴或他的任何东西。(《旧约·出埃及记》)
☆新新闻主义之父 盖伊·特立斯 惊世骇俗之作 九年性爱之旅,终朝袒裎相见
☆以性爱视角窥见20世纪后半叶美国社会变迁
--------------------
1925年,纽约的落魄地下书商塞缪尔·罗思在自己创办的杂志上最早连 载了《尤利西斯》,此后他还出版售卖了《欢场女子回忆录》《查泰莱夫人的情人》《爱经》等书籍,频繁被定罪判刑。1956年,“罗思诉美利坚合众国案”罗思败诉,入狱五年,但该案判决书中对淫秽作品的定义解放了大批步罗思后尘的出版商、制作人。
1953年,退伍军人休·海夫纳在芝加哥自己的厨房桌上组稿、编辑,推出了《花花公子》创刊号,后来迅速成为美国销量增长最快的杂志;1957年,威廉·马斯特斯和弗吉尼亚·约翰逊开始用自制的“性交机器”来研究性满足的秘密;1968年,约翰·威廉森和他的妻子芭芭拉·克拉默创办了自由性爱的砂岩俱乐部;1973年,一位计划描绘美国性开放和中产阶级色情消费主义盛行的作家盖伊·特立斯走入了纽约住所附近的一家按摩院,花15美元“享受”了一次服务,并这样开启了自己的性爱奥德赛……
1981年首次出版,《邻人之妻》就以其对美国性行为和性癖好写实的描写而震慑了美国社会。特立斯以奇迹般的新闻勇气和技艺,向我们展示了一个建基在新的道德基础上的新世界,带领我们领略了花花公子宅邸、最高法院、按摩院的后院与温床,展现了色情产业、群交文化的兴起,相应的对抗淫秽色情的法律努力,以及普通人的性心理和性观念。虽然话题涉及下半身,但特立斯的写法并不轻佻,这本书彻底改变了美国人看待自身的方式。
--------------------
一部有关性的“天路历程”……几乎不会有人比特立斯在性革命的最前线走得更远。——《大西洋月刊》
一流的作品,内容相当精彩,其中的社会信息不断累积:美国人的性已经彻头彻尾改变了。——《纽约时报书评》
这本书写的是当代生活最有爆炸性的话题,性和道德,同时还有对人际关系的深刻观察。——斯蒂芬·巴赫,美国作家
2018年11月16日 已读
完美的起转承合,真实的姓名,展现了一个老道的记者的文字功力。译得也很用心,唯一可惜的是书名充满噱头,配不上严肃的主题
文学 盖伊·特立斯 纪实 美国文学
漫长的告别 豆瓣
The Long Goodbye
8.6 (28 个评分) 作者: [美] 雷蒙德·钱德勒 译者: 宋佥 上海译文出版社 2017 - 6
本书曾获爱伦•坡最佳长篇小说奖(1954),亦是钱德勒代表作。作者的雄心抱负与自我揭示在主人公——高贵侦探马洛身上引发了极其强烈的共鸣。故事围绕洛杉矶上流社会一起人人意欲掩盖,唯独马洛一意孤行、意欲追究到底的情杀案展开,黑道白道、政界警界上演着一幕幕纠缠交错、污浊堕落的 戏码。随着真相的逼近,马洛意识到,从被卷入这场阴谋的那一刻起,他就在与这场对友情、爱情的双重背叛做着最漫长的告别。
长眠不醒 豆瓣 谷歌图书
8.5 (12 个评分) 作者: [美] 雷蒙德·钱德勒 译者: 顾真 上海译文出版社 2017 - 6
雷蒙德•钱德勒的第一部长篇小说!硬汉侦探菲利普•马洛首次登场亮相!
性格古怪的老富翁斯特恩伍德委托马洛调查一起敲诈案。可斯特恩伍德家的两个女儿却一直阻挠马洛采取行动。租售淫秽书籍的同性恋、心狠手辣的赌场老板、贪心不足的小流氓……谁才是幕后黑手?接二连三的死亡事件令案情愈发扑朔迷离,斯特恩伍德家到底有什么秘密?
1999年,《长眠不醒》入选《世界报》“百部20世纪最佳小说”2005年,《长眠不醒》入选《时代》杂志评出的“百部最佳小说”。
“死人的分量可比破碎的心更沉重。”——《长眠不醒》
本文集完整收录了钱德勒的七部长篇小说、十三则短篇小说以及散文书信集一卷,是迄今为止最为全面的钱德勒作品集译本。
北回归线 豆瓣
Tropic of Cancer
7.8 (40 个评分) 作者: [美] 亨利·米勒 译者: 袁洪庚 译林出版社 2013 - 4
【我的书不是关于性的,而是关于自我拯救的。 ——亨利•米勒】
亨利•米勒的作品中存在着露骨的性描写,英语国家长期拒绝发表他的作品。其早期作品首先在法国出版,1944年盟军来到巴黎后发现了米勒的作品,遂争相传阅,并偷偷带回英美等国,米勒顿时成为美国最富盛名的“地下”作家。直到20世纪60年代年经过一场具有历史意义的诉讼,美国最高法院宣布该书“不足以引起性欲”,《北回归线》终于在美国解禁。
★ 亨利•米勒——最富有个性又极具争议的文学大师、自由与性解放的预言家
★ 旅居巴黎的变形生活 遭禁二十多年的自传体启示录
★ 精神世界的诅咒“散文诗” 对传统观念的勇猛挑战
★ 亨利•米勒自传性三部曲之首“流氓无产者的吟游诗人”在巴黎的孤独吟唱
★ 荒诞人生观、虚无主义思想、离经叛道、凤凰涅槃的完美文本呈现
★ 入围《时代周刊》“1923——2005百部最佳英语小说”
★ 入列《1001本死前必读之书》
★ 入围美国现代图书馆评选的20世纪100部最佳英文小说
★ 入围《卫报》2009年“1000部大众必读小说”
★ 入围Esquire杂志2011年“75本大众必读之书”
《北回归线》是亨利•米勒自传性三部曲之首,描写了米勒同几位作家、艺术家朋友旅居巴黎的生活经历,同时通过对工作、交谈、宴饮、嫖妓等夸张、变形的生活细节的描写,展现了穷困潦倒的艺术家们的内在精神世界,诘问了在这个杂乱无序、肮脏的世界生存的意义。该书出版后吸引了众多读者,19 61年在美国解禁后更是成为畅销全球的文学名著,深刻影响了二战后的欧美文坛。
————————————————————————————————
一本十分卓越的书……一部相当辉煌的作品……在洞察力的深度上,当然也在实际的创作上,都比《查泰莱夫人的情人》好得多。
——T. S. 艾略特
大概是一个人可以从中求得快感的唯一一本书。
——埃兹拉•庞德
亨利•米勒的小说没有故事,没有情节,没有成形的人物,没有开始,没有结束,没有主题,没有悬念,有的是浓得化不开的思想和长满翅膀和手臂的想象。
——冯唐
我从来没有读过像亨利•米勒这样的作家。他的身上有惠特曼、老子的影子……
——詹姆斯•弗雷
这个时代或任何时代最出众、最具原创力的作家之一。
——《星期六评论》
使米勒在现代作家中鹤立鸡群的,是他毫不含糊地把审美功用和预言功用结合在一起的能力。
——赫伯特•里德
米勒是现代作家中能让读者感动落泪的为数不多的人之一,仅仅是出于他个人的情感压力。
——罗伯特•奈
米勒完全掌控了对人性的解读,他因描写性欲横流、杂乱无章的世界而感到快乐。
——《卫报》
今日之美国文学以他(米勒)所做之事的意义而开始,也以此而告终结。
——劳伦斯•达雷尔
现代写作史上一个重大的事件。
——塞缪尔•贝克特
我们这个世纪十或二十部伟大的小说之一,其在意识领域的革新足以媲美《太阳照常升起》。
——诺曼•梅勒
读《北回归线》而洞察人类之无助、人生之悲怆者,智者也;不细察个中原委,惺惺作态,混淆艺术与人生,无思考能力、批判能力者,庸人也。
——译者 袁洪庚
黑色的春天 豆瓣
Black Spring
8.7 (9 个评分) 作者: (美)亨利·米勒 译者: 杨恒达 / 职茉莉 译林出版社 2013 - 11
★ 亨利•米勒——最富有个性又极具争议的文学大师、自由与性解放的预言家
★ 大师米勒的一幅“自画像” 出版后遭英语世界封杀
★ 精神世界的诅咒“散文诗” 对传统观念的勇猛挑战与反叛
★ 写作手法多样:大量超现实的梦幻、纷繁多变的象征、对往事意识流式的追忆
★ 语言如同散文诗般优美流畅,令人着迷,极具文学和艺术价值
《黑色的春天》是亨利•米勒自传性三部曲中的第二部,与《北回归线》、《南回归线》创作于同一时期,1936年在巴黎出版后也遭英语世界封杀。该书追忆了米勒在布鲁克林的青少年时代及其旅居巴黎的生活经历。通过对从纽约到巴黎的不断回放,以及超现实的梦幻和象征手法,米勒以颠覆性、自我启示般的笔法,勾勒了人们和他们所居住的城市,而更深层次地,是在寻求心灵的精神家园。
南回归线 豆瓣
Tropic of Capricorn
8.9 (15 个评分) 作者: [美] 亨利·米勒 译者: 杨恒达 / 职茉莉 译林出版社 2013 - 4
【我的书不是关于性的,而是关于自我拯救的。 ——亨利•米勒】
亨利•米勒的作品中存在着露骨的性描写,英语国家长期拒绝发表他的作品。其早期作品首先在法国出版,1944年盟军来到巴黎后发现了米勒的作品,遂争相传阅,并偷偷带回英美等国,米勒顿时成为美国最富盛名的“地下”作家。直到20世纪60年代经过一场具有历史意义的诉讼,米勒作品终于在美国得以解禁。
★ 亨利•米勒——最富有个性又极具争议的文学大师、自由与性解放的预言家
★ 毫不掩饰的性描写 颓废中追求着有限的奢华
★ 精神世界的诅咒“散文诗” 对传统观念的勇猛挑战
★ 文学大师笔下的自由和性 自传式罗曼史作品
★ 一部性狂想曲,一首音乐、文学、社会相融的狂想曲
《南回归线》是亨利•米勒自传性三部曲之一,描写了米勒早年在纽约的生活经历,是一部描写自己内在精神世界的作品,同时也是对西方现代文明的嘲弄。该书包罗万象,揭示了芸芸众生相,包括他的同事、形形色色的求职者、他幼时的伙伴、他的父母和疯妹妹、他的朋友以及他身边的各种女性等。在米 勒的文字世界里,一切都是游离的、跳跃的,一切毫无瓜葛却又相互联系……
————————————————————————————————
这个时代或任何时代最出众、最具原创力的作家之一。
——《星期六评论》
一本荒谬的书,一本充满欢乐的书,一本关于一个男人尽力解放自己、实现自己价值、改变自己的人生的书。这是一部充满痛苦和爱意、性和纵欲的书,一部关于文学和写作的书,最重要的是,它是一部关于改变的书。
——美国作家 詹姆斯•弗雷
亨利•米勒的书可以从任何一页读起,任何一页都是杂花生树,群英乱飞,好像“陌上花开,君可徐徐归”。 ——冯唐
使米勒在现代作家中鹤立鸡群的,是他毫不含糊地把审美功用和预言功用结合在一起的能力。
——英国评论家 赫伯特•里德
米勒是现代作家中能让读者感动落泪的为数不多的人之一,仅仅是出于他个人的情感压力。
——罗伯特•奈
米勒完全掌控了对人性的解读,他因描写性欲横流、杂乱无章的世界而感到快乐。
——《卫报》
今日之美国文学以他(米勒)所做之事的意义而开始,也以此而告终结。
——英国诗人、小说家 劳伦斯•达雷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