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国
论革命 豆瓣
On Revolution
作者: [美国] 汉娜·阿伦特 译者: 陈周旺 译林出版社 2011 - 2
简介:
“我们将会逝去,不留下一抹烟痕,因为,在人类的历史长河中,我们错过了以自由立国的时刻。”这是罗伯斯庇尔最后留下的预言;而大西洋的彼岸,美国革命却已经实现了自由的理想。本书从政治生活的现象学方法和指导两场革命的不同理论入手,深度剖析了两场革命的差异,表达了作者“以自由立国”的共和主义思想。内容围绕法国大革命和美国革命的不同展开:阿伦特不断地比较二者,指出了法国大革命目标的偏移,即从“以自由立国”转向了对社会问题的控诉;而美国立国者们思虑的着眼点一开始就是政治形式的构建,它能确保引进不同的观点和立场,体现更多人或群体的声音和利益。尽管美国革命深深地影响了法国大革命,结果却有云泥之别。
导读:
此书是作者基于在美国的生活经历的产物,主题是政治自由和追求人的尊严的勇气;它的重要性并不亚于《极权主义的起源》。
——卡尔·雅斯贝尔斯
阿伦特对政治性质的分析体现出让人耳目一新的原创性和洞察力;在历史上没有任何一个政治哲学家像她那样给予政治生活的现象学如此多的关注。
——比库·帕勒克
没有第二个人能像阿伦特那样理解我。
——马丁·海德格尔
导 言
战争与革命
迄今为止,战争与革命决定了二十世纪的面貌,仿佛所发生的那些事件,都只不过是在仓促地兑现列宁先前的预言。十九世纪的意识形态,诸如民族主义和国际主义、资本主义和帝国主义、社会主义和共产主义,尽管仍然被许多人拿来为自己正名,却与当前世界的重大现实丧失了联系。与之截然不同的是,战争与革命依然是当前世界两个核心的政治问题。它们要比自己的一切意识形态辩解更具生命力。革命引导着一代又一代的人前仆后继,“在强国林立的地球上,承担自然法和自然神赋予他们的独立而平等的地位”。但战争所造成的大灭绝,威胁着以革命来解放全人类的希望。革命只剩下一个最为古老的理由,那就是“以自由对付暴政”。实际上,从我们的历史一开始,它就决定了政治的存在。
这本身就足以让人大吃一惊了。现代“科学”,无论是心理学还是社会学,都以揭露真相为己任,在它们的合力围攻之下,其实已经没有什么东西比起自由的概念看起来更应该安然入土的了。原以为革命家是这样一种人,他们心安理得,甚至死心塌地将自己维系在这样一个传统之上:若是缺少了自由的观念,这个传统几乎就无从谈起,更说不上有什么意义。孰料竟连他们也宁愿把自由贬为中下层人的偏见,不愿承认革命的目的过去是而且一向就是自由。如果说,自由一词从革命的语汇中消失是那样不可思议;那么,近年来自由的观念卷入当下最严峻的政治争论的暴风眼中,卷入对战争和暴力合理之运用的讨论中,也是同样不可思议的。从历史上看,战争是有史以来最古老的现象,而革命,确切说来,在现代以前并不存在,只有在最近的重要政治资料中,方可找到它们。与革命相比,战争的目的只在极少数情况下才与自由有关。诚然,类似战争的、反抗外国侵略者的起义,常常会令人感到无比神圣,但是,它们从来也没有被人当成是唯一的正义战争,无论是在理论上,还是在实践上。
为战争正名,即便是在理论上,也算由来已久,不过它当然不比有组织战争的历史悠久。显然,其中一个先决条件就是坚信政治关系在正常进程中不会沦落到任由暴力摆布的境地。我们在古希腊第一次发现了这种信念。希腊城邦polis,即城邦国家,开宗明义地将自己界定为一种单纯依靠劝说而不依靠暴力的生活方式(这绝非自欺欺人的空话,不说别的,就拿“劝说”那些被判死刑的人服毒酒自尽这个雅典习俗来说,足见雅典公民在任何情况下都可免遭肉刑的羞辱)。不过,由于古希腊政治生活的范围并没有超出城邦的城墙之外,故对他们而言,在我们今天所说的外交事务或国际关系的领域中使用暴力,乃是天公地道,不言而喻。他们的外交事务,也只不过涉及希腊城邦之间的关系。唯一的例外是希波战争,看到全希腊都团结起来。在城邦的城墙之外,也就是说,在希腊意义上的政治领域之外,“强者行其所能为,弱者忍其所必受”(修昔底德)。
这样一来,我们就必须求助于古罗马,以寻找历史上为战争的第一次正名,寻找第一个认为存在正义和非正义战争之分的观念。可是罗马人的区分与正名,都跟自由无关,对侵略性和自卫性的战争也不加任何区别。“必然之战皆正义,”李维说,“当武力是唯一希望之所在,武力就是神圣的。”(“Iustum enim est bellum quibus necessarium, et pia arma ubi nulla nisi in armis spes est.”)自李维时代起,千百年来,必然性所意味的诸多事情,时至今日,用来给一场战争扣上非正义的帽子,要比冠以正义的帽子更加绰绰有余。征服、扩张、维护既得利益,鉴于咄咄逼人的新权力崛起而拼命维持自己的权力,抑或是支持既有的权力均衡——所有这些众所周知的权力政治现实,不仅是历史上大多数战争爆发的实际原因,还被认为是“必然性”,也就是说,被认为是诉诸武力解决的正当动机。侵略是一种罪行,只要是抵御或防范侵略,战争就是有理的,这种观点只有在第一次世界大战使现代科技条件下的战争所具有的可怕杀伤力一览无余之后,才获得了实践的乃至是理论的意义。
在传统上,为战争正名显然不以自由为论据,而是把战争当作国际政治的最后手段。也许正是因为这一点,我们今天无论何时一旦听说自由被引入了有关战争问题的争论,都会感到极其不快。“不自由毋宁死”之类的高谈阔论,面对核大战超乎想象的空前杀伤力,不仅沦为一种空谈,简直就是荒诞不经。其实,为了自己国家和后代的自由而甘冒生命危险,与基于同样目的而牺牲全人类,两者之间是那样判若云泥,这就难免让人对“宁死也不赤化”或“宁死也不做奴隶”这些骗人口号的卫道士们大起疑心。当然,这并不是说,倒过来“宁可赤化也不愿死”就有多少可取之处。当一条旧真理已经过时,靠头足倒置并不能变得更真实。事实上,今天对战争问题的讨论,还处在这些术语的支配之下,从这一点就不难察觉,双方都是各怀心事的。号称“宁死也不赤化”者实际上在想:损失不会像有些人料想的那样严重,我们的文明会幸免于难;号称“宁可赤化也不愿死”者实际上在想:奴役并没有那么糟糕,人不会改变他的天性,自由不会从地球上永远消失。换言之,此乃诓世欺人之谈,因为双方都在回避自己提出的荒唐取舍;他们并没有当真。
重要的是记住,自由观念被引入有关战争问题的争论,乃是在以下这一点昭然若揭之后:我们的技术进步已经达到了无法对杀伤手段加以理性运用的阶段。换言之,在这场争论中,自由看起来就像是一个deus ex machina(“解围之神”),证明那些以理性为基础的东西已经变得不可理喻。难道我们无法将当前令人绝望的纷争硬说成是黎明前的黑暗,称国际关系将会发生一场深刻的变革,也就是说,甚至不需要国际关系彻底变革,不需要人的心灵和思想发生内在变化,战争就将会从政治舞台上消失?会不会是这么一回事:我们目前在这个问题上的困惑,表明我们对战争的消失毫无准备,表明我们要是不提起这一作为最后手段的“其他手段的继续”,就没有能力根据外交政策来进行思考了?
除了大灭绝的威胁之外——可以假设,通过新技术的发明,如一种“无放射性”炸弹或一种反导导弹来消除这种威胁——还有一些迹象指向这个方向。第一个事实便是,全面战争的种子早在第一次世界大战时期就已经萌芽,那时,士兵和平民之间的区分再也得不到尊重了,因为它与那时使用的新式武器相冲突。诚然,这一区分本身是较为现代的成就,它的实际废除,只不过意味着战争又倒退到罗马人将迦太基人从地球上永远消灭掉的时代。然而,在现代条件下,全面战争的出现或重现,具有一种十分重要的政治意义,因为它违背了一个基本假设:保卫平民百姓是军队的功能。政府的军事部门和民事部门之间的关系就建立在这一假设之上。相形之下,本世纪的战争史简直就像是在讲述这样一个故事,那就是军队越来越不能履行这一基本功能,发展到今天,威慑战略公然改变了军队的角色,使它从保卫者变成了一个滞后的、本质上没有作用的报复者。
国家和军队的关系就这样扭曲了,与之密切相关的第二个事实虽不怎么惹眼,却颇值得重视:自从第一次世界大战结束,我们就不由产生一种希冀,希望任何政府、任何国家或任何政府形式都不会强大到可以从战败中幸免于难。这一发展可以追溯到十九世纪,普法战争之后第二帝国被法兰西第三共和国取代;1905年的俄国革命则是随日俄战争的失败而来,这场革命无疑是政府潜在危机的不祥之兆,专等军队失利而爆发。无论如何,政府的革命性变革,不管是由人民自己造成的,如第一次世界大战之后那样,还是由得胜方凭借无条件投降和战争审判的要求从外部强加的,今天都不外乎是战败最有可能遭致的后果之一——当然,条件是人类还没有在战争中大灭绝。这一事态发展应归咎于政府本身致命的弱化,归咎于权力丧失了应有的权威,还是说,任何国家、任何政府,无论多么稳固、多么得到公民的信任,都经不住现代战争所释放出来的,加诸全体人口的无与伦比的暴力恐怖,这些在本文中都是无关宏旨的。事实上,甚至在核战恐怖之前,战争就已经成为政治上生死攸关的问题,虽然还不是在生物意义上。这就意味着,在现代战争的条件下,也就是在第一次世界大战以后,所有的政府都不过是在苟延残喘。
第三个事实似乎指出了通过引入威慑这一军备竞赛的指导原则,战争本来的性质发生了剧变。的确,威慑战略的“实际目标是避免而不是打赢它煞有介事地准备的战争。它企图靠永远不会实施的恐吓,而不是行动本身,来达到目的”。要知道,和平是战争的目的,所以战争是和平的准备,这种见识至少早在亚里士多德那里就有了。至于谎称军备竞赛的目的是保卫和平,那恐怕就更古老了,换言之,它与发现宣传辞令的谎言一样历史悠久。但问题的关键在于,今天,不管是出于真心还是假意,避免战争不仅是整个政策的一个目标,而且已经成为军备活动本身的指导原则。换言之,部队不再为一场政治家们希望永远都不会爆发的战争未雨绸缪,他们本身的目标已经变成发展武器来遏制战争。
而且,与这些可以说是自相矛盾的努力遥相呼应的是,“冷”战可能取代“热”战这一严峻问题已经浮出了国际政治的地平线。我不愿意否认,也让我们心存一丝希望:现在大国暂时恢复核试验,目的主要在于开发和发明新技术。不过在我看来,无可否认的是,这些试验跟先前的不一样,它们也充当了政策工具。作为和平年代一种新型的对抗演习,它们本身就具有危险性。参与演习的不是常规部队对抗演习中一对假想的敌人,而是一对真正的敌人,至少是潜在的敌人。核军备竞赛仿佛已经变成了某种试探性的战争,彼此向对方炫耀手中武器的杀伤力。这场条件和时间都未定的死亡游戏突然间变成现实的可能性一直都是存在的;而一天的胜负就可以结束一场前所未有的战争,这一切绝非不可想象。
这纯属幻想吗?非也。自从原子弹第一次亮相那一刻起,我们就面临这样一种假想战争,至少是潜在的。很多人那时认为,现在也依旧认为,只要挑选一群日本科学家,向他们演示这种新式武器,就可以迫使日本政府无条件投降,因为这样一种演示对那些内行人来说就构成了无可辩驳的证据,证明具有一种绝对优势,靠时来运转,靠其他因素都改变不了。广岛事件过去十七年了,我们对杀伤手段的技术掌控正在飞速迈向这一步:战争中的一切非技术因素,比如士气、策略、指挥官的才能,甚至纯粹的机缘巧合,都被彻底消除,这样就能提前将结果精确地计算出来。一旦做到了这一点,单纯试验和演示的结果对于专家们,就跟以前战场、领土征服和会谈破裂等对于双方的军事专家们一样,都是判断胜负的真凭实据了。
最后也是本文最重要的事实是,战争与革命的相互关系,也就是它们的一致性和相互依存性都在稳步增长,而两者关系的重心越来越从战争转向革命。诚然,战争与革命相互关联,这本身并不是什么新奇现象,而是和革命本身一样历史悠久。革命要么像美国革命一样,以解放战争为先导或伴随它而发生,要么就像法国大革命一样,导致自卫战争或侵略战争。此外,在本世纪出现了一类截然不同的事件:对于革命将要释放的暴力而言,战火似乎只不过是一支序曲,一个准备阶段(这也是帕斯捷尔纳克在《日瓦戈医生》中对于俄国的战争与革命的理解);抑或相反,世界战争表面上就像是革命的后果一样,是一种在全球范围内蔓延的内战,比如,就连第二次世界大战,也要根据大部分人的公共意见,以充分的正当理由来看待。二十年后,战争的目的就是革命,能为战争正名的唯一理由就是为自由而革命,这几乎变成了不争的事实。这样一来,无论我们目前的困境将导致什么样的后果,假如我们没有被完全灭绝,与我们一道走向不可预见的未来的,很可能就是革命,有别于战争的革命。即使我们能成功地改变这个世纪的面貌,使它不再是一个战争的世纪,它充其量也依然是一个革命的世纪。这是一场将今天的世界分裂的竞赛,并且,在这场竞赛中,许多东西都变得岌岌可危。理解革命的人将可能获胜,而那些死抱着传统意义上的权力政治不放,相信战争是一切外交政策最后手段的人,在不久的将来也许会发现,自己只不过是掌握了一门毫无用处而又过时的手艺。对反革命的精通反击不了,也替代不了这种对革命的理解。反革命一词,是孔多塞在法国大革命中创造的,它总是与革命联系在一起,就像反动和行动联系在一起一样。德·迈斯特的名言:“La contrerévolution ne sera point une révolution contraire,mais le contraire de la révolution.”(“反革命不是一场颠倒的革命,而是革命的对立面。”)这句话从1796年说出之时起,自始至终就是一句风趣的空话。
可是,在实践上和理论上将原本密切相关的战争与革命加以区分,不管多么必要,我们也不可不留意一个简单的事实:在暴力领域之外,战争和革命甚至是无法想象的。这一事实足以将它们一道从其他一切政治现象中分离出来。为什么战争容易导致革命,为什么革命会显露出引发战争的危险倾向?无可否认其中一个原因就在于,暴力是两者的共性。甚至在缺乏任何革命传统的条件下,而且即便以前从未发生过革命,在第一次世界大战中释放出来的大量暴力,其实已经足以在战后余波中引发革命了。
当然,战争并不是完全被暴力决定的,更不用说革命了。在暴力绝对统治之处,例如极权政体的集中营,不仅法律——就像法国大革命美其名曰的那样,les lois se taisent(法律保持沉默)——而且一切事物、一切人,都一定要陷入沉默。正是因为这种沉默,暴力成为政治领域的边缘现象。人,就他是一个政治存在而言,被赋予言说的权力。亚里士多德对人下的两个著名定义,即人是一个政治存在和一个能言说的存在,两者相辅相成,都涉及相同的希腊城邦生活体验。此中关键在于,暴力本身是无法言说的,而不单在于言说面对暴力是孤立无助的。由于这一无言性,政治理论极少论及暴力现象,而会将有关暴力现象的讨论留给技术专家。政治思想只能听从政治现象自身的表达,它始终限于人类事务领域中呈现出来的东西。这些呈现出来的东西与物理事实相反,它们需要言说和表达。也就是说,它们是某种为了彻底展现出来,从而超越仅仅是物理上看得见和听得见的东西。因此,一种战争理论或者革命理论只能为暴力正名,因为这种正名构成了它的政治界限;如果反过来,这种正名越出雷池,赞美暴力或为暴力本身正名,它就不再是政治的而是反政治的了。
暴力在战争和革命中担当了主角,由此看来,严格地说,战争和革命都发生在政治领域之外,即便它们在有记录的历史中举足轻重也是枉然。这一事实,使饱经战争和革命的十七世纪走向了一种所谓“自然状态”的前政治状态假设。当然,这绝不是说“自然状态”可以当作一个历史事实来看待。这一假设至今没有过时,就在于它承认政治领域并不会在人们生活在一起的地方自发地形成,承认在那里存在着这样一些事件:尽管它们可能发生在特定的历史语境中,但并不是政治事件,甚至和政治毫无关系。无论我们是按照因果关系,潜在与显在的关系还是辩证运动的形式,甚至遵循简单的先后顺序,来设想这种自然状态,这一概念至少间接地指出了一种十九世纪的进步观所无法涵盖的现实。因为,自然状态的假设意味着存在一个开端,开端与它之后的一切泾渭分明,仿佛隔着不可逾越的鸿沟。
开端问题与革命现象之间的关联是显而易见的。这样的一个开端,一定与暴力具有内在联系。传说中我们的历史开端似乎证实了这一点,如圣经和典故所说的:该隐杀亚伯,罗慕路斯杀雷穆斯。暴力是开端,同样,如果没有暴力的运用,没有忤逆之举,就不能缔造开端。这些在我们的圣经传统和世俗传统中第一次有文字记载的行为,无论是被人当作传说来流播,还是当作历史事实来信奉,都已经裹挟着一股力量穿越了时代的长河。人类的思想,只有化为贴切的比喻或广为流传的故事,才会具备这样的力量,而这样的情形庶几稀矣。这些故事都是直言不讳的:无论人类能拥有多么深厚的兄弟情谊,这一兄弟情谊都是来自于兄弟仇杀;无论人类能够形成什么样的政治组织,这些政治组织都是起源于罪恶。开端是一场罪行,“自然状态”一词不过是对它进行理论净化的一种释义。千百年来,这一信念对人类事务状态而言,与圣约翰第一句话“太初有道”对于救赎事务而言一样,都具有一种不言而喻的说服力。
时间地图 豆瓣
Maps of Time: An Introduction to Big History
作者: [美国] 大卫·克里斯蒂安 译者: 晏可佳 / 段炼 中信出版集团·见识城邦 2017 - 6
【内容简介】
如果把130亿年比喻成13年的话,那么宇宙大爆炸就发生在13年前,太阳系出现在4.5年前,最早的生命有机体出现在4年前,恐龙大约在3个星期前灭绝,最早的智人在非洲进化大约在50分钟以前,农业繁荣大约在5分钟以前,工业革命发生在大约6秒钟以前,第一次世界大战发生在大约2秒钟以前,此后,第二次世界大战,首次使用原子武器,人类登月,电子革命……都只不过是最后1秒钟的事。
更换了时间尺度,人类的存在还有什么意义?《时间地图》打通时间线,将人类的历史置于生物圈甚至整个宇宙的历史之中,讲述从宇宙大爆炸至今,宇宙、地球、生命、人类的“大历史”(Big History)。
大历史是一种新的尝试,在一个学术和知识日益碎片化的时代,打破学科界限,综合生物学、考古学、物理学、历史学等多学科,为今天的读者提供统合性的新知识。
《时间地图》是大历史的开创之作,荣获美国世界史协会2004年度最佳图书奖。全球史奠基人威廉•麦克尼尔将本书与牛顿、达尔文的成就相提并论,《美国科学家》杂志称它“开创了一种令人眼前一亮的新史观”,比尔•盖茨则称它“改变了我们看世界的方式”。
《时间地图》提供了一种新的世界观,更新了我们对历史和现实的认知。
----------
“见识丛书”
《时间地图:大历史,130亿年前至今》
《太阳底下的新鲜事:20世纪人与环境的全球互动》
《革命的年代:1789-1848 》
《资本的年代:1848-1875》
《帝国的年代:1875-1914》
《极端的年代:1914-1991》
《瘟疫与人》
《西方的兴起:人类共同体史》
《守夜人的钟声:我们时代的危机和出路》
《1913,一战前的世界》
《一万年的爆发:文明如何加速人类进化》
…………
----------
【编辑推荐】
1. 大历史开山之作,讲述从大爆炸到地球形成,生命起源到现代文明长达130亿年的历史,将人类史融入整个宇宙的时间线;新一轮认知革命,比尔·盖茨主力投资的全球公开课,被全球史奠基人麦克尼尔誉为比肩牛顿万有引力定律、达尔文进化论的经典著作;
2. 《时间地图》具有《人类简史》的通俗和宏观视野,《时间简史》和《物种起源》的知识深度,讲述整个宇宙、人类的历史,建立起整个世界起源直到未来的时间架构,一本书讲完“我从何而来,到底谁,又将去何方”三大基本问题;
3. 比尔•盖茨斥资千万倾力支持“大历史”项目,向全球推广大历史教育;比尔•盖茨高度赞赏大历史改变了我们看待世界的方式,它提供的新世界观,更新了我们对历史和现实的认知;
4. 首次将自然史与人类史完美结合,重新定义时间和历史:《时间地图》从宇宙大爆炸开始讲起,多尺度考量宇宙、地球和人类的历史演进,整合人类共同的知识财富,弥合人文科学与自然科学的断裂;
5. 打破学科界限,摒弃针孔世界观,抵制知识碎片化的时代病症,综合天文学、生物学、考古学、物理学、历史学等多学科,为今天的读者提供统合性新知识;
6. 打通时间线,更新世界观,引发认知革命的“大历史”开山之作:大历史(Big History)将人类的历史置于生物圈甚至整个宇宙的历史之中,讲述从宇宙大爆炸至今,宇宙、地球、生命、人类长达130亿年的大历史。作者大卫•克里斯蒂安开创了大历史学派,本书即为奠基之作;
7. 装帧设计别具一格,不为“造型”,而是“造空”,通过中文书名的设计展现作品主旨。见识丛书封面装帧皆为黑白双色,经典而独特。封面用纸采用国际FSC环保认证的特种凯斯棉,内文纸为72克月白纯质,精装圆脊,再加上内封独特的压纹工艺,为读者呈现浑然天成的阅读体验;
8. 超级畅销书《人类简史》《未来简史》作者赫拉利•尤瓦尔重点参考书,荣获美国世界史协会2004年度最佳图书奖;《时代周刊》《卫报》《新科学家》《美国科学家》等全球前沿杂志好评如潮;多位知名史学大家击节赞赏:全球史奠基人威廉•麦克尼尔、全球史知名学者杰里•本特利、菲利普•费尔南多-阿梅斯托、国际大历史协会专家弗雷德•斯皮尔、巴利•罗柏安、辻村伸雄等都予以高度评价,麦克尼尔更将本书与牛顿、达尔文的成就相提并论。
----------
【名家推荐】
《时间地图》将自然史与人类史综合成了一篇宏伟壮丽而又通俗易懂的叙述。这是一项伟大的成就,类似于17 世纪艾萨克·牛顿运用匀速运动定律将地球与天体联系在一起的那种方式,甚至更接近于19 世纪达尔文所取得的成就,即用进化的过程来展现人类与其他生命形式之间的联系。
——史学大师、全球史奠基人威廉•麦克尼尔
Big History能创造出涉及多个学科领域的许多知识的构架,它能够改变我们观看世界的方法。大卫·克里斯蒂安真的打动了我。这个家伙将各门自然科学、人文科学和社会科学交叉融合,铸造了一个单一的框架。真希望我年轻的时候就能学到大历史,因为它能为我提供一种思考学校作业和阅读的全新方式。它在非常有趣的历史语境中讲述科学,它做到了这一点,并且解释了如何将科学应用到大量当下议题之中
——“微软之父”比尔•盖茨
《时间地图》根据最近的科学和学术见解,为我们讲述了一个大胆、清晰、引人入胜的故事。这是现代史上第一本将人类的历史与我们的星球、宇宙以及宇宙作为一个整体来讲述。有了这本书,作者大卫•克里斯蒂安,也就是“大历史”的创始人,已经开创了一种全新的趋势。在阅读《时间地图》之后,你再也不会像以前那样用同样的眼光看待历史了。
——阿姆斯特丹大学“大历史”讲席教授、《大历史与人类的未来》作者弗雷德•施皮尔
我在美国南缅因大学教授了十年的“大历史”。每个学期,我都要为我的学生寻找最好的材料,修订我的教学大纲。我一直在使用大卫•克里斯蒂安的《时间地图》。这是关于“我们是谁?”、我们日常生活中的重要观念、人类的神秘起源以及人类未来往何处去的最好叙述。《时间地图》是一部堪与达尔文的《物种起源》媲美的伟大作品。
——国际大历史学会成员、美国缅因大学教授巴利•罗柏安(Barry Rodrigue)
克里斯蒂安的最大贡献是让人从此能够学术体面地谈论宇宙演化背景下的人类历史。他曾是位传统史学家,但他又是大历史当仁不让的先驱。他的《时间地图》虽可能并非如麦克尼尔所言堪比牛顿和达尔文的巨大贡献,但却是塑造史学界的牛顿和达尔文不可或缺的作品。
——首都师范大学全球史研究中心教授孙岳
《时间地图》无疑是一本划时代的伟大作品。一个经典的绘制整个时间(历史),我们曾经知道。与奇妙的简单的8个时间线,你可以得到宇宙,地球,生命和人类的历史概述。大卫•克里斯蒂安花了15年的时间把这些浩瀚的知识整合到一本书中,因为他在1989开始教大历史,而这将花费你更少的时间去理解它。它最初发表在美国,你可以在中国读它。所以,在未来,你的人会写得更好。这就是基督徒所谓的集体学习。我们可以以一种压缩和累积的方式超越时间(代)和空间(地区)。
——日本大历史项目推广人辻村伸雄(Nobuo Tsujimura)
《时间地图》开创了令人眼前一亮的新史观!
——《美国科学家》
《时间地图》是一部引人注目的历史佳作,它向传统史学观发起了重大的挑战!
——《时代周刊》
《时间地图》是一部卓越的充满真知灼见的上乘之作,他对时间的重新认识令人振奋,开启了一个人类认知的新时代。
——《卫报》
《时间地图》提供了一种新的世界观,更新了我们对历史和现实的认知。
——《新科学家》
“大历史”整合不同学科的知识,将我们的宇宙起源和人类发展编织成一个迷人的故事。大多数人可能会熟悉这本书中的许多信息,但是当这些信息被放进一个新的环境下,你开始看到不同的东西,这是我最喜欢的。另外,我真的很喜欢克里斯蒂安教授有关宇宙演化的解释,从最简单的结构复杂性到社会组织发展,从夸克到恒星的星系,从长碳链的生物和生物圈到人类能够发明语言、写诗和作曲,等等。如果想更好地了解这个世界,我们必须把世界看作一个整体,克里斯蒂安教授的“大历史”在这方面做得非常好!
——Goodreads网站读者
从历史的角度来看,“大历史”结合宇宙学、天文学、地质学、微生物学、进化论、考古学、政治学、宗教学、经济学,还有历史学,共同建立了一个更宽广的时间尺度。它提供了一个有趣的、新鲜的思考维度,进一步想象人类在世界所处的位置。
我强烈推荐这本书给任何一位普通读者,尤其对大学生来说,这是一本可以让你的生活发生改变的作品。
——美国亚马逊读者
黑鹰坠落 (2001) 豆瓣 Min reol TMDB
Black Hawk Down
8.3 (597 个评分) 导演: 雷德利·斯科特 演员: 乔什·哈奈特 / 伊万·麦克格雷格
其它标题: 블랙 호크 다운 / ブラックホーク・ダウン
1992 年,连年的部落战争令东非国家索马里山河破败,民不聊生,由此引发的大饥荒更造成三十万人死亡。掌控首都摩加迪休的独裁者默罕默德·法拉·艾迪德抢走国际组织的救援物资,此举引起世人公愤。丧心病狂的艾迪德向国际维和组织宣战,美国方面派出 160 名特种部队成员前往摩加迪休以推翻艾迪德政权。这群满腔热血的战士信心十足,然而却因情报搜集不足而使战事陷入胶着状态。在一次追捕艾迪德政权两大高官的行动中,特种部队受到索马里民兵的顽强抵抗。双方在市中心展开激烈对峙,美军一架黑鹰直升机受到攻击坠落市区,机组人员危在旦夕。为了营救同伴,一小队特种部队士兵深入虎穴。在接下来的 15 小时里,他们经历了人间最难以想象的修罗场……
反对阐释 豆瓣
Against Interpretation and Other Essays
8.5 (33 个评分) 作者: 苏珊.桑塔格 译者: 程巍 上海译文出版社 2003
《反对阐述》是苏珊·桑塔格20世纪60年代的作品,也正是它奠定桑塔格美国"现有的目光最敏锐的论文家"地位。今天读者来重温这部将评论的锋芒遍及欧美先锋文学、戏剧、电影的论文集,一定能从中汲取积极有益的东西,这些与自己的艺术细胞相碰撞,很可能会有新的灵感火花。
豆瓣
作者: (美)亚历克斯·哈里 译者: 郑惠丹 1999 - 1
没有什么比失去“根”更痛苦的了。黑人们终于觉醒,终于反思。这一部黑色的家史是那么曲折离奇而又真实感人,它竟引发了全球的寻根热!
美国常常以“最民主、最自由、最讲人权”自诩,而《根》正是向世人揭示了最没有民主、最没有自由、最没有人权的黑人家族的历史,它的社会认识意义与《美国的悲剧》、《愤怒的葡萄》等美国文学史上的名篇是一致的。
罗马 (2018) 豆瓣 TMDB
Roma
8.3 (958 个评分) 导演: 阿方索·卡隆 演员: 雅利扎·阿巴里西奥 / 玛丽娜·德·塔维拉
其它标题: Roma / México '68
故事发生在墨西哥城的一个中产阶级社区“罗马”,讲述年轻女佣克里奥(雅利扎·阿巴里西奥饰)在雇主索菲亚(玛丽娜·德·塔维拉饰)家中工作,该家中索菲亚的丈夫长期在外,由女佣克里奥照顾索菲的四个孩子。突如其来的两个意外,同时砸中了女佣克里奥和雇主索菲亚,两人究竟该如何面对苦涩茫然的生活?四位孩子似乎是希望所在。 这是以导演阿方索·卡隆的儿时记忆铸成的影片,而卡隆其实就是片中某一位小孩。
2019年3月30日 看过
过于刻意工整了,影片最好的就是开头冲地和最后海里的戏了可惜的是海里拍的时间太短洗地的时间太长。演员不错。
威尼斯电影节 罗马 美国 黑白
爱,死亡和机器人 第一季 (2019) TMDB Eggplant.place 豆瓣 Bangumi Bangumi Bangumi Bangumi
Love, Death & Robots Season 1 所属 : 爱,死亡和机器人
8.7 (2017 个评分) 导演: 维克多·马尔多纳多 / 加布里埃尔·彭纳基奥利 演员: 斯科特·怀特 / 诺兰·诺斯
这个 NSFW 动画系列剧中充满了可怕的生物、令人惊讶的情节以及黑色幽默,由蒂姆·米勒和大卫·芬奇打造。
奇爱博士 (1964) TMDB IMDb Eggplant.place Min reol DeaDvey's Reviews 豆瓣
Dr. Strangelove or: How I Learned to Stop Worrying and Love the Bomb
9.0 (789 个评分) 导演: 斯坦利·库布里克 演员: 彼得·塞勒斯 / 乔治·C·斯科特
其它标题: Dr. Strangelove or: How I Learned to Stop Worrying and Love the Bomb / 密码114(港)
美国空军将领杰克•瑞(斯特林·海登 Sterling Hayden 饰)怀疑苏共的“腐朽思想”正在毒害“正直善良”的美国人民,他于是下令携带核弹头的飞行部队前往苏联,对敌人进行毁灭性的核打击。苏联方面得知此事,立即致电美国总统墨尔金•马夫雷(彼得·塞勒斯 Peter Sellers 饰),并威胁如若领土遭到攻击,苏联将不惜一切代价按下“世界末日装置”。该装置的威力足以摧毁地球上所有的生命。
一场有关全人类乃至整个地球命运的战争就这样悄然且荒诞地拉开了序幕……
影片根据彼得•乔治1958年的小说《红色警戒(Red Alert)》改编而成,与《2001漫游太空》、《发条橙》并称为“未来三部曲”。
黎明墙 (2017) TMDB 豆瓣
The Dawn Wall
9.5 (64 个评分) 导演: 乔希·罗威尔 / 彼得·莫蒂默 演员: 约翰·布兰奇 / 汤米·考德威尔
其它标题: The Dawn Wall / 垂直九十度的热血人生(台)
纪录片《黎明墙》(The Dawn Wall)首曝预告,讲述两名男子徒手征服“世界最难攀登绝壁”黎明墙的经历,热血沸腾鼓舞人心[并不简单] 2015年1月,Tommy Caldwell和Kevin Jorgeson开始攀登,两人在陡峭的垂直悬崖上生活了数周,引发了全球媒体的狂热关注。对Caldwell来说,这不仅仅是一次攀登,也是证明自己的强大之处的机会:22岁时,Caldwell被吉尔吉斯斯坦叛军挟持为人质,不久后他在一次事故中失去食指。两人耗时将近20天,成功登顶加利福利亚约塞米蒂国家公园的埃尔卡皮坦山,创下了徒手攀上黎明墙的世界纪录。
在此之前,两人花费了6年的时间规划路线,于2010和2011年两次尝试攀爬,均以失败告终。1958年首次有人征服黎明墙,目前约有100多条攀登路线,但从未有人徒手登顶。奥巴马也曾在两人成功后表示祝贺,称“一切皆有可能”。
该片由Josh Lowell&Peter Mortimer执导,将于3月11日在西南偏南电影节首映。
2019年3月6日 看过
戏剧化的情节,合理的剪辑,详细的攀登介绍,再加上Tommy这真正的传奇,成就这部关于攀登最好的纪录片!陈国威虽然也是顶尖的职业攀登者,但拍片总是差一口气,抓不重点,缺乏掌控力。另在FREE SOLO里ALEX能成功登顶也离不开Tommy的全力帮助。
户外 攀岩 纪录片 美国 运动
攀登梅鲁峰 (2015) 豆瓣 TMDB
Meru
9.1 (106 个评分) 导演: 金国威 / 伊丽莎白·柴·瓦沙瑞莉 演员: 金国威 / 康拉德·安克
其它标题: Meru / 登上须弥山(港)
位于印度北部的梅鲁山是所有登山者心目中的梦想,那么神圣,那么美好,也那么的遥不可及。由于此地过于恶劣的地貌和气候,从古至今,没有一支队伍能够成功登顶梅鲁山。这样一座传说中的巅峰吸引了登山者康拉德(康拉德·安科尔 Conrad Anker 饰)的注意,很快,他就组建了自己的团队——由他的老搭档金国威和一位名叫康拉德(康拉德·安科尔 Conrad Anker 饰)的美国人组成。
在完成了万全的准备之后,三人开始了他们的登顶之旅。一路上,无数的艰难险阻在等待着他们,在这里,只要踏错一步,留给一行人的就只有失败和死亡。变化莫测的天气和极度短缺的资源都大大增加了这场攀登的难度。
孤身绝壁 (2010) 豆瓣
Alone On The Wall
8.4 (20 个评分) 演员: 亚历克斯·霍诺德 / Nick Rosen
其它标题: Alone On The Wall / 独攀险壁
亚历克斯•霍诺德可能是世界上最好的徒手攀岩大师,或许有之一,或许没之一。总之喜好无保护徒手攀岩的我想应该都是大师,因为在这项世界上可能是最危险的极限运动中,任何技艺不精的人都活不到成为大师的那一天。

从名称你就能知道,他们攀岩的时候是徒手无保护的(当然允许用镁粉了),攀岩过程中有任何闪失就只有一个后果:从高空直接自由落体。

《孤身绝壁》这部24分钟的纪录片就是拍摄亚历克斯•霍诺德无保护攀登犹他州锡安国家公园“月光拱壁”(370米)以及优胜美地国家公园半穹顶“西北壁常规线路” 的过程。这都是首次有人无保护徒手攀岩登顶成功。

这两处攀岩路线按照约塞米提难度系统(Yosemite Decimal System)(简称Y.D.S.)的分级,分别是(V, 5.12+, 9段)和 (VI, 5.12a, 23段),也就是说必须要借助器械才能进行攀登,绳子和保护是必须的。而亚历克斯•霍诺德就凭借一袋镁粉完成了攀登过程,其中高达370米的“月光拱壁”中,有一段长达215米的绝壁,只有一条宽约2.5厘米的垂直岩缝,霍诺德完全凭借手指固定身体攀过这一段绝壁。

而优胜美地国家公园的半穹顶“西北壁常规线路”则高达600米,即使现代攀岩者用绳索保护和借助器械,一般都需要一天时间才能完成攀登(历史上首攀成功是在1957年,凭借器械和绳索也花了5天时间)。霍诺德继续凭借一袋镁粉完成了登顶,耗时6小时。

《孤身绝壁》(Alone on the Wall)是班夫山地文化电影节中国巡展影片的一部
绿皮书 (2018) TMDB 豆瓣 IMDb Eggplant.place
Green Book
8.5 (2476 个评分) 导演: Peter Farrelly 演员: Viggo Mortensen / Mahershala Ali
其它标题: Green Book : Sur les routes du Sud / Green Book - Eine besondere Freundschaft
  托尼(维果·莫腾森 Viggo Mortensen 饰)是一个吊儿郎当游手好闲的混混,在一家夜总会做侍者。这间夜总会因故要停业几个月,可托尼所要支付的房租和生活费不会因此取消,所以他的当务之急是去寻找另一份工作来填补这几个月的空缺。在这个节骨眼上,一位名叫唐雪莉(马赫沙拉·阿里 Mahershala Ali 饰)的黑人钢琴家提出雇佣托尼。
  唐雪莉即将开始为期八个星期的南下巡回演出,可是,那个时候南方对黑人的歧视非常的严重,于是托尼便成为了唐雪莉的司机兼保镖。一路上,两人迥异的性格使得他们之间产生了很多的矛盾,与此同时,唐雪莉在南方所遭受的种种不公平的对待也让托尼对种族歧视感到深恶痛绝。
杀死比尔 (2003) 豆瓣 IMDb Min reol TMDB
Kill Bill: Vol. 1
8.2 (1508 个评分) 导演: 昆汀·塔伦蒂诺 演员: 乌玛·瑟曼 / 刘玉玲
其它标题: Kill Bill: Vol. 1 / 标杀令(港)
这是一部令人眼花缭乱,绝对能带给您感官刺激的动作电影。一个新娘(乌玛•瑟曼Uma Thurman饰)在自己的婚礼上遭到了暗杀,婚礼瞬间变成了一片狼籍的红色。幸运的是,新娘并没有就此消失,而是在四年后苏醒过来,并且接受了高强度的各种各样的武术训练,开始踏上了自己的复仇之路,在世界各地寻找给自己带来灾难的人。当然,她也遇到了许多阻碍。日本杀手(刘玉玲饰)就是其中之一。
这场红色的复仇之路究竟伸向何处,又有多曲折呢?
老友记 第七季 (2000) 豆瓣 Eggplant.place TMDB
Friends Season 7 所属 : 老友记
9.5 (562 个评分) 导演: Kevin Bright 演员: 詹妮弗·安妮斯顿 / 柯特妮·考克斯
菲比(莉莎·库卓 Lisa Kudrow 饰)和瑞秋(詹妮弗·安妮斯顿 Jennifer Aniston 饰)的公寓已经修复完毕,菲比搬回了公寓,瑞秋继续和乔伊(马特·理勃兰 Matt LeBlanc 饰)住在一起。乔伊在《Days of Our Lives》剧组里得到 了一个角色。就在钱德勒(马修·派瑞 Matthew Perry 饰)和摩妮卡(柯特妮·考克斯 Courteney Cox 饰)的婚礼前一夜,钱德勒突然临阵畏缩,逃走躲了起来。他走了之后,菲比在卫生间找了一支显示有孕的验孕棒,从而断定摩妮卡有了身孕。菲比和罗斯(大卫·休默 David Schwimmer 饰)在办公室找到了躲藏起来的钱德勒并说服他回来,回来后他听到了菲比与瑞秋的窃窃私语——摩妮卡怀孕了!最后钱德勒和摩妮卡顺利完婚,但摩妮卡却说自己并没有怀孕时。那么,怀孕的人难道是瑞秋吗?
性书大亨 (1996) 豆瓣 IMDb TMDB
The People vs. Larry Flynt
7.5 (88 个评分) 导演: Milos Forman 演员: Woody Harrelson / Courtney Love
其它标题: The People vs. Larry Flynt / 情色风暴1997
赖瑞佛林特(Larry Flynt)曾经是脱衣舞俱乐部的老板,后来成了色情杂志“好色客”的发行人。因为“好色客”走低级、煽情路线,比起“花花公子”杂志有过之而无不及,所以引来卫道人士的抨击,也使得有关当局找上门来,而其中的某次冲突,使得他的官司一路打到最高法院,变成一宗历史性的知名案件。而原本声名狼藉的赖瑞佛林特,在长期与法律制度抗争的过程中,无形中却使得这场事关情色的言论风暴,演变成有关美国宪法保障言论自由、公民自由的象徵……
亚历山大大帝 (2004) 豆瓣 TMDB
Alexander
7.2 (104 个评分) 导演: 奥利佛·斯通 演员: 科林·法瑞尔 / 安吉丽娜·朱莉
其它标题: Alexander / Alejandro Magno
本片拍摄耗时94天,而男主角柯林·法瑞尔在拍摄期间曾经摔断手臂和摔伤脚踝。
影片讲述了Alexander(柯林·法瑞尔 Colin Farrell 饰)年轻时的梦想、荣耀与冒险生活,他征服世界后的孤独生活以及神秘的死亡。他与将军Hephaistion(杰瑞德·莱托 Jared Leto 饰)不寻常的关系也得意展现。Alexander的母亲(安吉丽娜·朱莉 Angelina Jolie 饰)也在他的生命中起到不同凡响的影响力。
亚历山大自幼聪颖过人,曾受教于亚利斯多德,稍长即被授予首府总督之职,并以平定山贼有功而任命为马其顿大军统帅,随父横扫希腊城邦之乱。融合东西文化,鼓励民族间通婚,并倡导民族间地位平等,讲希腊思想律法散布各地,开创希腊化时代文化,死时却年仅33岁。
兄弟连 (2001) 豆瓣 TMDB Eggplant.place
Band of Brothers Season 1 所属 : 兄弟连
9.6 (344 个评分) 导演: 大卫·弗兰科尔 / 米凯尔·萨洛门 演员: 戴米恩·路易斯 / 唐尼·沃尔伯格
第二次世界大战接近尾声,同时也到了战况最为惨烈的时节。德国纳粹节节败退,同盟国决定在欧洲开辟第二战场,而法国北部的诺曼底则成为新局开端的要冲所在。1944年6月6日,美国101空降师506团E连奉命空降这个枪火密集的海滩。E连有一群热血贲张、爱国向上的青年组成,严酷的训练让他们成为美军中的精英和骨干。在温斯特中尉(戴米恩·刘易斯 Damian Lewis 饰)的指挥下,战士们克服了各种不利因素,出色完成了登陆之战。在此之后,高密集度的战斗拉开了序幕,无论是法国的卡朗唐镇还是荷兰的埃因霍温,无论是比利时的巴斯托尼还是德国的海格纳镇,皆留下了E连兄弟们的身影和鲜血。兄弟连,正是一支属于平凡战士的颂歌和安魂曲……
本片根据美国101陆军空降师部队E连的真实事迹改编,并荣获2002年艾美奖最佳表演、最佳导演、最佳迷你剧集、最佳剪辑、最佳混音、最佳声效等六项大奖。
推销员之死 豆瓣 Goodreads
8.5 (31 个评分) 作者: [美] 阿瑟·米勒 译者: 英若诚 / 梅绍武 上海译文出版社 2008 - 7
《推销员之死》是米勒戏剧创作的巅峰之作,荣获普利策奖和纽约剧评界奖,为他赢得国际声誉。推销员威利·洛曼因年老体衰,要求在办公室里工作,却被老板辞退。威利懊丧之下,责怪两个儿子不务正业,一事无成。儿予反唇相讥,嘲笑他不过是个蹩脚的跑街罢了。老推销员做了一辈子的美梦,现在全都幻灭了,自尊心受到严重挫伤。他梦呓似的与他那已故的、在非洲发财致富的大哥争论个人爱好的事业,最后他为使家庭获得一笔人寿保险费,在深夜驾车外出撞毁身亡。该剧体现了米勒的悲剧现实化、生活化的特点,揭示了美国梦的真谛,告诫我们单纯地追求物质的富足并不能带来精神的自由和充实;否则,梦成虚妄,必然导致毁灭。本书为《推销员之死》、《萨勒姆的女巫》和《都是我的儿子》合集,是阿瑟·米勒代表剧作集。
2019年1月20日 已读
除了第二篇没什么吸引外(跟题材有关),其它两篇不错,人物通过对话活了起来,代入感很强
外国文学 戏剧 美国 阿瑟.米勒
自恋主义文化 豆瓣
The Culture of Narcissism
作者: [美] 克里斯托弗•拉什 译者: 陈红雯 吕明 上海译文出版社 2013 - 8
我们是否爱上了我们自己?是否在追求自我满足时牺牲了我们共同的未来?是否在疯狂追求“自我”和“性解放”的同时,失去了亲密、欢乐与互相之爱?
正如本书于1979年问世时所指出的那样,它要阐述的是“一种正在死亡的生活,一种崇尚竞争的个人主义文化”。20世纪六七十年代的美国和西方社会,焦虑的、自我关注的自恋性格,正逐渐取代了弗洛伊德时代那种深受超我意识压抑的歇斯底里型性格。
作为个人主义发展的结果,自恋主义,正是西方社会文化的核心性格与心理特征,也是当代西方社会文化与心理危机的根源。
本书是20世纪社会心理和文化批评的经典之作,对于美国乃至西方的学术界以及社会公共议题影响巨大,并获得了当年度的美国国家图书奖。
文化冷战与中央情报局 豆瓣
作者: 弗朗西丝·斯托纳·桑德斯 译者: 曹大鹏 国际文化出版公司 2002 - 4
文化冷战与中央情报局,ISBN:9787801730282,作者:(英)弗朗西丝·斯托纳·桑德斯(Frances Stonor Saunders)著;曹大鹏译
.
本书原名《谁承担后果——中央情报局与文化冷战》,其实也可视为美国文化冷战史,因其所描述的时间跨度起自二战结束直 至苏联解体,史料丰富翔实,从正文后所附的注释和资料来源即可见一斑。作者弗朗西丝·斯托纳·桑德斯,是一位居住在伦敦的文献纪录片独立的制片人。她从开始研究到成书,历时七八年,辗转各地,查阅大量资料,遍访尚在人世的当事人,可见其态度之认真。由一个外国人来写美国,大概较少偏见与局限。
.
第二次世界大战后,西方世界的知识界普遍减少了对苏联的偏见,思想上明显左倾,共产党力量壮大,甚至盛传意大利共产党可能执政。美国为了遏制苏联向西"扩张",抵制共产主义对西方的影响,发动了长达数十年的冷战,这已是大家都熟知的史实。不过,一般的论述都偏重于政治、军事领域,较少涉及文化艺术领域,而本书恰恰将注意力集中在这个领域。本书通过作者的详尽论述,读者会看到美国为进行这场特殊的战争,耗费了多少金钱,网罗了多少人才,费了多少心计进行策划和组织,涉及多少不同的文化艺术种类,又有多少世界名流卷入其中。透过这些触目惊心的论述,我们不难体会到意识形态的对立和冲突确实根深蒂固,并可以进一步认清当今一些美国人,尤其是决策者和政客仍摆脱不掉冷战思维的本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