哲学
皇帝新脑 豆瓣
The Emperor's New Mind: concerning computers, minds, and the laws of physics
7.5 (13 个评分) 作者: 罗杰·彭罗斯 译者: 许明贤 / 吴忠超 湖南科学技术出版社 2007 - 6
本书对电脑科学、数学、物理学、宇宙学、神经和精神科学以及哲学进行了广泛、深入浅出的讨论,体现了作者向哲学上最大问题——“精神-身体关系”挑战的大无畏精神。书中充满了天才般的猜测,贯穿着探索真理的灵感和激情。这是一本这者的精心杰作,它阐释科学论题的新方式令人眼前为之一亮。这本巨著重新衡量相对论和量子理论。作者提出他对现代物理及人工智能的新看法,建议人们必须彻底改变时间与空间的观念。本书曾在《纽约时报》的畅销书排行榜上连续许多星期。
科学与假设 豆瓣
作者: 彭加勒 译者: 李醒民 商务印书馆 2006 - 8
《科学与假设》是法国伟大的数学家、数学物理学家、理论天文学家、科学哲学家彭加勒的四部科学哲学经典名著之一。在该书中,作者广泛而深入地探讨了科学和哲学的理论前沿问题,提出了一系列精辟的、富有启发性的观点,其独创的约定论思想在书中得以集中体现。彭加勒认为科学理论并不是现实的反映,而是一种假设。同一组现象可以用不同的理论进行同样有效的解释。人们之选择这种理论而不选择别种理论,完全是一种协议或约定,不是考虑是否真实。选择的根据主要看是否方便和简单明了。他的这种观点又叫约定主义。
内在体验 豆瓣
作者: [法] 乔治·巴塔耶 译者: 尉光吉 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 2016 - 6
此书为巴塔耶的重要代表作之一,为其 “无神学大全”三部曲的第一部。该书出版于二战期间,是巴塔耶治疗肺病期间智力劳作的产物,他的主要哲学概念——耗费、逾越、祝祭、神圣情色,他有关生命、死亡与内在体验的沉思,均赖此书得以深刻展示。其观点振聋发聩,曾令萨特大为惊愕,著文批判。在《内在体验》中,巴塔耶的行文方式深受尼采及克尔凯郭尔影响,他以哲理名言、思考札记形式构建全书,用饱含激情的方式表达他对生命、死亡和内在体验的思考,妙笔生花,富于哲理。
哥德尔、艾舍尔、巴赫 豆瓣 Goodreads 谷歌图书 博客來
Gödel, Escher, Bach: An Eternal Golden Braid
9.4 (83 个评分) 作者: [美国] 侯世达 译者: 严勇 / 刘皓明 商务印书馆 1996 - 4
集异璧-GEB,是数学家哥德尔、版画家艾舍尔、音乐家巴赫三个名字的前缀。《哥德尔、艾舍尔、巴赫书:集异璧之大成》是在英语世界中有极高评价的科普著作,曾获得普利策非小说奖。它通过对哥德尔的数理逻辑,艾舍尔的版画和巴赫的音乐三者的综合阐述,引人入胜地介绍了数理逻辑 学、可计算理 论、人工智能学、语言学、遗传学、音乐、绘画的理论等方面,构思精巧、含义深刻、视野广阔、富于哲学韵味。
中译本前后费时十余年,译者都是数学和哲学的专家,还得到原作者的直接参与,译文严谨通达,特别是在原作者的帮助下,把西方的文化典故和说法,尽可能转换为中国文化的典故和说法,使这部译本甚至可看作是一部新的创作,也是中外翻译史上的一个创举。
心灵自由之路 豆瓣 Goodreads
7.3 (6 个评分) 作者: [印度] 吉杜·克里希那穆提 译者: 廖世德 九州出版社 2005 - 3
《心灵自由之路》收集了克里肴那穆提在伦敦、阿姆斯特丹、巴黎及瑞士撒宁等地所做的精彩演讲与讨论。他以素有的亲切态度和循序渐进的启发方式,为人们深入探索自由的真义、人与思想的关系、恐惧的根源、人类根本的改变等问题。他的言论可谓在禅宗之外,另一种直指人心的言论,甚至比禅宗更直接透彻。
心灵日记 豆瓣
作者: [印度] 吉杜·克里希那穆提 译者: 蒋宗强 中信出版社 2013 - 4
《心灵日记》是克里希那穆提唯一一本日记体手记,记叙了他自一九七三年到一九七五年在英国、罗马、美国等地的观察和思考。从这些非常自由、直接的日记体手记中,我们可以深刻体会到克氏对宇宙万物、自由、真理、爱的独到见解和感受,以及这位近世最伟大的心灵导师的人格与思想精髓。克氏用静谧而简单的文字告诉我们,美不仅仅在于表达之中,它在于放弃言语与表达,放弃画布与书籍。
在整本日记中,克里希那穆提以第三人称“他”称呼自己,偶尔会告诉我们一些有关他自己的事情,这些都是他以前不曾讲过的。
海报:
孤独 豆瓣
Solitude:A Return to the Self
作者: [英国] 安东尼·斯托尔 译者: 凌春秀 人民邮电出版社 2016 - 6
哲学家周国平、心理学家张海音作序推荐
一部深入剖析贝多芬、维特根斯坦、卡夫卡等天才隐秘心理的惊世杰作
一部大胆矫正弗洛伊德、温尼科特、科胡特等人精神分析传统的罕见巨著
一曲关于孤独的不朽赞歌,一部让心灵得以餍足的辉煌交响乐
心理分析、迷人哲思、诗性光 辉完美融合的永恒经典
-----------------------------------------------------------------------------------------------
大哲学家康德说,我是孤独的,我是自由的,我就是自己的帝王;叔本华说,我们承受所有不幸,皆因无法忍受独处;精神病学家安东尼·斯托尔说,唯有在孤独中,我们才能深入内在的心灵花园,体验到那种忘形的一体感。
在《孤独:回归自我》这部洋溢着迷人哲思和诗性光辉的罕见著作中,安东尼·斯托尔对弗洛伊德、克莱因、温尼科特、科胡特等人的精神分析学说进行了系统梳理,矫正了其过于注重亲密关系的弊病,并以无比的深情和悲悯剖析了牛顿、贝多芬、维特斯根坦、卡夫卡等天才的心理作为佐证:个人所能感受到的最深刻、最治愈的心理体验都发生于内部。因此,独处的能力是成熟的标志,它不但可以激发个体的创造力和想象力,还能够引导他们完成内在的整合和精神的升华。
诚如周国平在本书的推荐序中所说,我们并非只是为爱而生,亲密关系也不是我们获得价值和幸福的唯一要素,如果没有过在孤独中与存在合一的感受,精神世界未免狭隘。总之,我们不能一头扎在外部世界和人际关系里,放弃享受美好的孤独。
---------------------------------------------------------------------------------------------
欢迎关注微信公众号开森心理(kaisenxinli),不定期推出有思想的心理微课、有价值的心理图书和有温度的心理文字。
--------------------------------------------------------------------------------------------
疯癫与文明 豆瓣
Folie et Déraison: Histoire de la folie à l'âge classique
9.1 (86 个评分) 作者: [法] 米歇尔·福柯 译者: 刘北成 / 杨远婴 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 2003 - 1
这部著作是对知识的清洗和质疑。 它把“自然”的一个片断交还给历史,改造了疯癫,即把我们当作医学现象的东西变成了一种文明现象。……实际上,福柯从未界定疯癫;疯癫并不是认识对象,其历史需要重新揭示;可以说,它不过是这种认识本身;疯癫不是一种疾病,而是一种随时间而变的异己感;福柯从未把疯癫当作一种功能现实,在他看来,它纯粹是理性与非理性,观看者与被观看者相结合所产生的效应。 疯癫不是一种自然对象,而是一种文明产物。没有把这种现象说成疯癫并加以迫害的各种文化的历史,就不会有疯癫的历史。
自然哲学之数学原理 豆瓣
The Principia: Mathematical Principles of Natural Philosophy
作者: (英)牛顿 译者: 王克迪 北京大学出版社 2006 - 1
在科学史上,《自然哲学之数学原理》是经典力学的第一部经典著作,划时代的巨著,也是人类掌握的第一个完整的科学的宇宙论和科学理论体系,其影响所及,遍布经典自然科学的所有领域,并在其后300年里一再取得丰硕成果。
就人类文明史而言,它成就了英国工业革命,在法国诱发了启蒙运动和大革命,在社会生产力和基本社会制度两方面都有直接而丰富的成果。迄今为止,还没有第二个重要的科学和学术理论,取得过如此之大的成就和影响。 从科学研究内部来看,《自然哲学之数学原理》示范了一种现代科学理论体系的样板,包括理论体系的结构、研究方法和研究态度、如何处理人与自然的关系等多方面内容。
《自然哲学之数学原理》达到的理论高度是前所未有的,其后也不多见。爱因斯坦说:“至今还没有可能用一个同样无所不包的统一概念,来替代牛顿的关于宇宙的统一概念。而要是没有牛顿的明晰的体系,我们到现在为止所取得的收获就会成为不可能。”
内容涉及天文、物理、生物、心理、政治、经济、法律与军事等领域。这些领域是过运河、现在和将来人类认识世界与发行世界必然从事的、关系人类命运与前途的事业。
控制论 豆瓣
Cybernetics: Or the Control and Communication in the Animal and the Machine
作者: [美] 维纳 译者: 郝季仁 北京大学出版社 2007
本书用统一的科学概念探讨自然系统和人工系统﹐开创了研究系统的通信和控制的一般规律的新学科﹐它的出版标志着控制论的诞生。它从控制系统的角度揭示了动物和机器﹑生理东西和心理现象的联系﹐为阐明自然界的辩证发展提供了有力的科学证据。它所引起的哲学问题﹐诸如自动机和思维的关系﹑信息的本质等等﹐一直是唯物主义和唯心主义激烈争论的课题。同时﹐控制论也给许多学科提供了一种有力的新方法﹐这种方法已成为沟通各门学科的桥梁。本书所包括的内容十分庞杂,其领域涉及神经生理学、心理学、计算机科学等多学科。20世纪末的新兴理论,如非线性科学、浑沌理论、复杂性理论、人工生命都与控制论的思想有关。控制论应用于工业生产、政治、军事与社会科学的方方面面。事实上,自然科学与社会科学的各学科都广泛地接受并借鉴了控制论的概念。
人有人的用处 豆瓣
The Human Use Of Human Beings: Cybernetics And Society
作者: [美] 维纳 译者: 陈步 北京大学出版社 2010 - 7
《人有人的用处:控制论与社会》中收入的著作,是自文艺复兴时期现代科学诞生以来,经过足够长的历史检验的科学经典。为了区别于时下被广泛使用的“经典”一词,我们称之为“科学元典”。我们这里所说的“经典”,不同于歌迷们所说的“经典”,也不同于表演艺术家们朗诵的“科学经典名篇”。受歌迷欢迎的流行歌曲属于“当代经典”,实际上是时尚的东西,其含义与我们所说的代表传统的经典恰恰相反。表演艺术家们朗诵的“科学经典名篇”多是表现科学家们的情感和生活态度的散文,甚至反映科学家生活的话剧台词,它们可能脍炙人口,是否属于人文领域里的经典姑且不论,但基本上没有科学内容。并非著名科学大师的一切言论或者是广为流传的作品都是科学经典。
这里所谓的科学元典,是指科学经典中最基本、最重要的著作,是在人类智识史和人类文明史上划时代的丰碑,是理性精神的载体,具有永恒的价值。
几何原本 豆瓣
作者: 欧几里得 译者: 燕晓东 人民日报 2005 - 10
《几何原本》是古希腊数学家欧几里得的一部不朽之作,集整个古希腊数学成果和精神于一书。既是数学巨著,也是哲学巨著,并且第一次完成了人类对空间的认识。该身自问世之日起,在长达2000多年的时间里它历经多次翻译和修订,自1482年第一个印刷本出版后,至今已有1000多种不同的版本。除了《圣经》之外,没有任何其他著作,其研究、使用和传播之广泛,能够与《几何原本》相比。汉语的最早译本是由意大利传教士利玛窦和明代科学家徐光启于1607年合作完成的,但他们只译出了前6卷。正是这个残本奠定了中国现代数学的基本术语,诸如三角形、角、直角等等。日本、印度等东方国家皆使用中国译法,沿用至今。近百年来,虽然大陆的中学课本必提及这一伟大著作,但对中国读者来说,却无福一睹它的全貌,纳入家庭藏书更是妄想。
单纯的品质 豆瓣
作者: [印度] 吉杜·克里希那穆提 译者: 徐文晓 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 2005 - 7
作者在本书中记录了1960年和许多普通人的谈话。每篇都从风景开始,从那一天的天气、环境开始。描写很细微,他眼中的一切呈现在我们的脑海里。他们谈话的气氛就是主题的色调背景,然后,在这样的氛围中,来访者以及他独特的经历和问题摆在了我们面前。最后才是作者和来访者的交谈。这种叙述方式别具一格,并且使文章的组合不会变得重复、时时新鲜而充满活力。
克里希那穆提画传 豆瓣
Krishnamurti: 100 Years
作者: (美)艾芙琳娜•布劳 译者: 吕文静 译 深圳报业集团出版社 2010 - 7
★ 众多私交对世界最伟大心灵导师的最真实回忆。
★ 克氏教诲的现实影响激励和启迪人心。
★ 包含大量首度公开发布的克氏个人照片。
克里希那穆提是20世纪最伟大的心灵导师,启发人们如何通过内在探索而不是服从和依赖外在权威,完成个人意识的转化,了悟无碍的永恒真理,实现全然的爱与自由。
本书汇集众多与克氏有过深交之人的回忆文章和访谈,这些人来自各行各业,其中有作家、学者、艺术家、科学家、心理治疗师、园艺师、商人,等等。通过他们对克氏最鲜活的记忆,可以看到,克氏的教诲不仅可以贯彻到生活的方方面面,而且对人类的各个认识领域有着惊人的启示意义。更重要的,克氏的一生就是其教诲的完美体现,为我们树立了一个最为光辉的典范。本书收录不少克氏的私人作品,如日记、诗歌等,此外还有大量照片,其中很多是首次公开发布,具有十分珍贵的价值。
“克里希那穆提对人类思想的看法,比我所了解的任何看法都清晰。”——本杰明•维尼格 精神分析专家
“也许在未来一百年内,某一天历史将会回顾克里希那穆提在世的这个非同寻常的时代。又有多少人在佛陀的时代甚至后来的很多个世纪里知道佛陀呢?而现在,佛陀的教诲已进入千百万人的生活。”——玛丽•辛巴李斯特 克里希那穆提助理
论确实性 豆瓣
作者: [奥] 路德维希·维特根斯坦 著 / G.E.M. 安斯康 译者: 张金言 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 2002 - 2
维特根斯坦的《论确实性》是对英国当代哲学家摩尔(G.E. Moore, 1873-1958)在其著名的论文《外在世界的证明》(1939年)中驳斥怀疑论所用方法的批判。摩尔在这篇文章中为了反对怀疑论而提出自己关于外界事物存在的“证明”。他通过举起自己的双手说“这里有一只手”和“这里还有另一只手”,从而得出心灵之外有事物存在的结论:摩尔知道某些哲学家不会对这种证明方法感到满意。他们要求对“这里有一只手”和“这里还有另一只手”这些前提给出逻辑上的证明。摩尔承认自己不能给出这种证明,但仍坚持说他确实能够知道这些命题为真。他认为有些真理是人们确实知道但却不能证明的。他也曾在较早的一篇论文《维护常识》(1925年)中列举一些命题,说他确实“知道它们为真”,比如说“我有身体”,“除了自己以外还有别人”以及“地球在我出生之前很久就已存在”等等。
《论确实性》是维特根斯坦在其一生最后18个月中对知识和确实性问题进行深入探讨的结果,实际上是他这一时期哲学思考过程的记录,读起来就像是作者的思想独白。每则笔记只是按日期把当时的思想记下来,前后顺序并没有照主题重新加以整理和安排。因此同一个讨论题目往往多次重复,前后论点有时也不免有相互矛盾之处。读者为了弄清作者在某个问题上的观点,常常不得不在几百则笔记中前后翻阅,反复查看,所以阅读这本书要有极大的耐心。但是这种努力是值得的。人们在阅读中不时会发现个别语句闪耀出思想形成时进发出的光亮夺目的火花,而层出不穷的新颖思想更是不断扩大和改变读者的视野,仿佛让他们也随着作者在新的思想天地中漫游。这是一位大思想家以全新的眼光探讨知识和确实性这些最困难的认识论问题的思想结晶。维特根斯坦在这里最有力地抨击了笛卡儿以来认识论只顾追求某种“完全确实”的东西这一错误方向。《论确实性》代表了20世纪哲学在认识论领域取得的一个重大进展。
创造力与直觉 豆瓣
作者: [日] 汤川秀树 译者: 周林东 河北科学技术出版社 2000 - 9
本书内容广泛涉及人生观、知识观、科学方法论和科学哲学思想等诸多方面,但是作者还是重在探讨人类的创造性思维的奇迹。
生命是什么 豆瓣
8.3 (24 个评分) 作者: 埃尔温•薛定谔 译者: 罗来欧 / 罗辽复 湖南科学技术出版社 2007 - 4
科学,特别是自然科学,最重要的目标之一,就是追寻科学本身的原动力,或曰追寻其第一推动。同时,科学的这种追求精神本身,又成为社会发展和人类进步的一种最基本的推动。
科学总是寻求发现和了解客观世界的新现象,研究和掌握新规律,总是在不懈地追求真理。科学是认真的、严谨的、实事求是的,同时,科学又是创造的。科学的最基本态度之一就是疑问,科学的最基本精神之一就是批判。
诺贝尔奖获得者埃尔温·薛定谔的《生命是什么》是20世纪的伟大科学经典之一它是为门外汉写的通俗作品,然而事实证明它已成为分子生物诞生和随后DNA发现的激励者和推动者,本书把《生命是什么?》和《意识和物质》合为一卷出版,后者也是他写的散文,文中研究了那些自古以来就使哲学家困惑迷离的问题,和这两篇经典著作放在一块的是薛定谔的自传。通过对他一生的回顾和引人入胜的描述,提供了他从事科学著作的背景材料。
终极理论之梦 豆瓣
Dreams of a Final Theory: The Scientist's Search for the Ultimate Laws of Nature
作者: S·温伯格 译者: 李泳 湖南科学技术出版社 2007 - 3
《第一推动物理系列:终极理论之梦》讲的,是一场伟大的理性的历险,去找寻大自然的终极理论。中级理论的梦想激发了今天许多高能物理学的研究,虽然还不知道那终极理论会是什么样子,也不知道还要过多少年才能找到它,但我们相信已经开始模模糊糊地看到了它的身影。在《第一推动物理系列:终极理论之梦》中,诺贝尔物理学奖获得者《最初三分钟》的作者温伯格讲述了对自己然的统一理论的伟大追求――一个能解释从原子内部的联结到太阳与地球的吸引等不同的力的理论。全书令人眼花缭乱去清澈透明,引导着我们从相对论和量子力学走到今天的超弦以及可能与我们同在的别的宇宙。
数学:确定性的丧失 豆瓣 Goodreads
Mathematics: the Loss of Certainty
8.3 (23 个评分) 作者: [美] M·克莱因 译者: 李宏魁 湖南科学技术出版社 1997 - 6
绝大多数有知识的人今天仍然认为数学是关于物质世界的不可动摇的知识体系,数学推理是准确无误的。这本专著驳斥了这种神话。作者M·克莱因指出,今天,普遍接受的数学概念已不复存在,事实上,有许多相互矛盾的数学概念;但是,在描述和研究自然与社会现象时,数学的有效性却在持续扩大。这是为什么?
全书在非专业层次上探讨数学尊严的兴衰,详细介绍了数学真理的起源、数学真理的繁荣、科学的数学化、数学向何处去等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