思想
叔本华 豆瓣
Schopenhauer: A Very Short Introduction
8.0 (8 个评分) 作者: [英]克里斯托弗·贾纳韦 译者: 龙江 译林出版社 2014 - 6
德国哲学家当中,叔本华是最有可读性的一位。本书对叔本华的形而上学哲学体系进行了简洁的阐释,尤其聚焦于叔本华思想的原创性特征,这种原创性启发了包括尼采、瓦格纳、弗洛伊德、维特根斯坦等在内的许多艺术家和思想家。作者将笔锋直接指向叔本华毫不妥协的悲观主义观点,即对人类个体来说,最好的境况是不曾出生,只有圣人般的自我否定(摒弃欲望)才能赋予生命价值。本书展示的叔本华,是一个具有战斗精神、气势咄咄逼人、影响力非凡的思想家。
兴盛 (2011) 豆瓣
Thrive
6.2 (10 个评分) 导演: Stephen Gagne / Kimberly Carter Gamble 演员: Lane Andrews / Dwynne Arnesson
其它标题: Thrive / 萌芽
这是一部通过追踪经济发展而揭开世界运作方式,并涵盖影响我们生命的各种力量面纱的,非常规型纪录电影。把科学领域的突破与觉察、行动编织在一起,《兴盛》提供给我们真正的解决方法,使我们能够用史无前例地、无畏地战略来改造我们的生活和我们的未来。
半梦半醒的人生 (2001) Eggplant.place TMDB 豆瓣 IMDb
Waking Life
8.3 (95 个评分) 导演: 理查德·林克莱特 演员: 伊桑·霍克 / 朱莉·德尔佩
其它标题: 웨이킹 라이프 / ウェイキング・ライフ
青年学生维利•维金斯(Wiley Wiggins 饰)童年时曾从小伙伴那里得到这样一个预言:“梦即命运”。长大后,他在恍恍惚惚间来到了一座陌生的城市。维利走街串巷,经历各种各样的神奇体验,仿佛穿梭于不同的梦中。在此期间,他还遇到了各色人等:从开着船形汽车的司机到大学教授,从性感的金发美女到癫狂的眼睛男,从引火自焚的金发男子再到留着雷鬼头的四人团体……每个人都喋喋不休,谈论着人生、理想和哲学。而维利不发一言,俨然一个极具耐心的聆听者。
悲喜人生 豆瓣
作者: [德国] 阿图尔·叔本华 译者: 范进 等 陕西师范大学出版社 2002 - 10
《悲喜人生:叔本华论说文集》收录叔本华的《幸福的三个来源》、《论荣誉》、《论幻想》、《论风格》、《论教育》、《论女人》等27篇文章。
这本书的内容是叔本华对人生、社会、文学、艺术、宗教、教育等诸多问题的广泛思考。其中既有难为人接受的惊世之谈,也有令人耳目一新的诛心之论。
例如,叔本华论人生:对于幸福来说,人生中的主观因素要比客观因素重要得多。论社会:论社会:最虚伪的傲慢是民族的傲慢。论文学:为金钱和保留版权而写作,本质上是文学的堕落。论天才:天才是这样一种人,世界在其心中被呈现出来,就如同一个对象在一面镜子中被反映出来一样。论教育:教育意味着努力寻求严格而自然的求知途径,以便使教育得以循着一条正确途径有条不紊地继续进行。论女人:女人的生活远比男人更为现实,并且只要眼前尚能得过且过,她们就会心情享乐。
颤栗与不安 豆瓣
作者: [丹麦] 索伦·克尔凯郭尔 译者: 阎嘉 等 陕西师范大学出版社 2002 - 10
作为存在主义哲学的先驱,改变人类思想历程的思想家,克尔凯郭尔思想的起点是出版后引起巨大反响的《或此或彼》。《颤栗与不安》沿着《或此或彼》,追溯了克尔凯郭尔心灵深处的探险历程。克尔凯郭尔认为真实的生活不可能由抽象的概念体系所包含,真实存在的只能是个人内心中的存在,是人的个性、人的内心体验。《论人的不完美与不理智》《论孤独与悲哀》《生命犹如永恒的黑夜》《悲剧与喜剧只是一线之隔》,个人内心中体验到的不幸、痛苦、欲望、悖谬、恐惧、绝望等等,是一种纯粹的主观性,亦即内在性,是最基本的存在。存在的状况,是按“或此――或彼”的方式进行的,孤独、绝望和对死亡的恐惧,是人的存在不可避免的宿命。因此,《人应生活在主观之中》,人的“一生如何得以拯救”?“苦难是久盛不衰的人生追求”,是人得救的前提。
《论被欲求之物》《情欲就是勾引》《勾引家日记》《女性的魅力是无穷尽的》《论友谊》反映了克尔凯郭尔对婚姻、爱情、家庭、友谊的理解,反映了他对人生、对人性的洞察与反思。
最能代表克尔凯郭尔思想的是他的伦理学。《人生道路诸阶段》论述了人的存在和发展有三种不同的生活方式:审美阶段,人耽于感性快乐的生活方式;道德阶段,人遵守固定的道德准则,凭理性生活,这两个阶段人都不能到达真实存在。只在在宗教阶段,人摆脱了世俗和道德的束缚,凭信仰生活,他只作为自己而存在。“冷静地审视自我”,“生命是由于思想而有生命力”的;宗教的英雄“通过忍受而伟大”,上帝的爱比我们的爱伟大。最后,《论生活在信仰之中》以“我们需要理想中的诚实”并要“借助于理想人物来影响众人”结束这本书。
数学的建筑 豆瓣
作者: 布尔巴基 等 江苏教育出版社 1999 - 3
本文集《数学的建筑》集中介绍了本世纪最有影响的数学家集体布巴基学派。布尔巴基集体产生于本世纪30年代,由法国一些年轻的数学家组成。
这个学派,以布尔马基名义发表的著作,主要是多卷本的《数学原理》而以布尔巴基名义发表的论文,只有“数学的建筑”和“数学研究者的数学基础”能集中反映该学派对数学的基本观点。这些著作和论文,成为我们研究布尔巴基学派的主要原始文献。
本文集选了几篇布尔巴基奠基者介绍布尔巴基的论文。基中,“布尔巴基与当代数学”是H.嘉当于1958年1月在德国的演讲,属于系统介绍布尔巴基学满腔热情的第一篇文章;“布尔巴基的事业”和“近三十年来布尔巴基的工作”是狄奥多涅于1968年10月在罗马尼亚和1982年10月在美国所做的学术讲演,它们在内容上虽然有些重复,但是由于介绍角度不同,因而有助于我们更好地认识与了解布尔巴基学派的基本观点以及布尔巴基派在数学史上的地位和作用。
重新认识你自己 豆瓣
Freedom From the Known
8.9 (20 个评分) 作者: [印度] 吉杜·克里希那穆提 译者: 若水 群言出版社 2004 - 10
you are the wrold
in oneself lines the wrold,and if you konw to look and learn ,then the door and the key in your hand.Nobody on earth can give you either that key or the door to open,except yourself.
2016年8月13日 已读
2016年8月13日 评论 《重新认识你自己》摘录 - 1.我们常听人说,所有的道路都通向真理,你走印度教的路,他走基督教的路,最后他们都会相遇于同一座门前。仔细观察一下,你就会发现这种说法显然是不合理的。其实真理根本是无路可循的,而它的美也就在于此,因为它是活生生的。一个死的东西才是有路可循的,因为它是静止不动的。但是如果你知道真理是活的,互动的,不驻留的,既不在佛寺、教堂里,也没有任何宗教、上师或哲人能领你到那儿去,那时你才会明白,这活生生的东西就是你的本来面目——你的愤怒、你的残忍、你的凶暴、绝望、痛苦和悲伤。能认清这些就是真理。只有学会如何去观察生活中的这些真相,你才可能了解真理。你是无法透过空想、文字障、期望或恐惧而得到它的。 2.一个不被记忆麻痹的心,才能享有真正的自由。 3.凡是来自记忆的东西都是陈旧的,因此其中没有自由。意念之中根本没有所谓自由这样的东西,那全都是一些毫无意义的妄想。 4.思想永远是陈旧的,它是来自于记忆的反应,而记忆永远是过去的旧事。 5.我们大多数人都怕成为无名小卒,总想在社会地位上寻求满足,因为我们的社会就是如此现实,有地位的权贵就备受尊崇,没有地位的人就被踢来踢去。世上每个人都想在社会、家庭中争一席之地,甚至还想坐在上帝的右边,这个地位还必须是众人共同向往的,否则就算不上什么地位了。我们似乎必须永远站在舞台上。由于我们的内心经常陷入痛苦和不幸的漩涡中,因此外在如果能受人重视,就算是最大的安慰了。这种对地位、权势的追求,希望在某方面被社会视为卓越的心理,都不过是一种驾奴他人的欲望。这种欲望本身就是某种形式的侵略性。圣人想要以他的德高望重来获取社会地位,那种侵略性和院子里到处啄食的小鸡有什么两样?造成这种侵略性的原因何在?不就是内心的恐惧吗? 6.想要学习和发现真相,就必须先培养深入觉察的能力,粗钝的工具是无法胜任的。我们目前所做的事,就是在磨砺你的工具,那个早就被各种谴责及辩解所钝化的心智。你的心应该细如针尖,尖如利钻,如此才能深入透视。 7.只是坐在那里随口一问“我要怎样才能得到这种心智”,是根本无济于事的。你必须想要它,就像想要下一顿饭那样刻不容缓的程度。要想得到它就必须先看清楚,使你的心智钝化的,就是你四周筑起的刀枪不入的围墙,而它就是辩护和谴责的一部分。心智一旦能摆脱它,就能观察、学习和透视,也许就能进入彻底觉察整个问题的境界。 8.我们必须懂得如何去分析,分析的过程会使我们的心智变得极为敏锐,这份敏锐、专注与认真,将有助于我们透视真相。人尚无一目了然的能力,要想看清真相,必须先认清细节,然后才能跃进。 9.那么,为什么会比较?为什么老是拿自己和别人相比?这其实是我们从小学来的本领。每个学校里都是张三李四比来比去,张三为了媲美李四,不惜毁灭自己的本质。如果你根本不和别人比较,如果你完全没有理想、没有反对物、没有二元对立的因素,也不再拼命改变自己的本来面目,你的心会怎么样?你的心会停止制造矛盾分裂,你会变成高智慧、高敏感度的人,你会有无限的热情,因为“过于努力”常常冷却了人的热情。热情就是生命力,缺少了它,任何事都做不成。 10.自由乃是一种心智状态,她不是从某种东西挣脱的自由,而是一种自由的意识,一种可以怀疑和追问一切的自由,它强烈、活跃而富有生气,因此能清除各式各样的依赖、奴役、臣服及逆来顺受的阴影。这种自由意味着彻底的孤独,但是一向依赖着环境以及自己性格长大的人,真能找到完全孤独的自由吗?何况其中并没有向导,没有传统,也没有权威。 11.你从来不曾真正孤独过,因为你充满了记忆、限制、昨日的怨言和牢骚,你的心从未好好清理过这些垃圾,也惟有先死于昨日的种种,才可能独处。如果你不再隶属于任何家族、国家、文化或特定的一洲,你就会有一种局外人的超脱感。如果一个人能如此彻底独处,就能产生赤子之心,也只有赤子之心才能使人从悲伤中解脱。 12.想要真正了解一样东西,你必须和它密切相处。但是如果你对内心的焦虑、嫉妒等习以为常的话,你就不再与它同在了。好比你住在河边,只需要几天的时间,你就听不见水声了;又好比你在房中悬挂一幅画,每天进出都会看到它,一周以后,你就熟视无睹了。你对高山、河谷、树林也是一样;你对家庭、丈夫、妻子也是一样。当你与嫉妒、焦虑共处时,千万不可习以为常,也不可以认命,你该像照料一棵新栽的树苗一般地照顾它,使它避开烈阳或是暴风的蹂躏。你必须照顾它,既不谴责也不辩护,渐渐地你会喜爱上它。我并不是要你喜欢嫉妒或焦虑,而只是要你细心照料它。 13.你知不知道时间是什么?我不是指钟表或日历上的时间,而是心理上的时间,它就是观念及行动之间的空隙。 14.观念与行动之间形成的空隙即是时间,它自成一种领域,根深蒂固地存在于你的思想中。你一想到明天就很快乐,你的自我形象好像在时间中已经有了改善。通过观察和欲望所形成的念头不断增强,于是你告诉自己:“明天我会快乐,明天我会成功,明天世界会更好。”思想就这样创造出时间这个空隙。 15.好好地观察一下自己的内心,你会发现,你早已拥有是非对错的观念,对自己及社会也形成了某种意识形态,你就是根据那些观念而非针对事实真相行动,因此,行动便迁就观念,尽量符合观念,所以才冲突不断。 16.现在我们要问自己了,我们有可能停止时间感吗?我们能不能彻底活在现在,不让思想产生“明天”的念头?因为时间就是悲伤,它象征着昨天或几千个昨天以前所失去的爱人或朋友,那记忆存在于脑海,时时勾起快感及伤痛。你不断地回顾、期盼、希望、懊恼,思想在这重复再三的过程里,不但延续了时间,也引发了痛苦。 17.我们所谓的生命不过是日复一日的折磨、受辱、悲伤及困惑,偶尔也许会瞥见窗外那一片令人心醉的海洋,可是我们却害怕那结束这悲惨命运的死亡。我们宁愿执着于自己所熟悉的房子、家具、家庭、个性、工作、知识、名誉、我们的孤苦以及我们的神明,而这些微不足道的东西也不断在自己受制的模式中痛苦地存在着。 18.如果我们知道如何生活,死亡就和生活一样具有非凡的意义;没有死亡,就没有生活可言。如果你不能时时刻刻经验心理活动的死亡,就不可能真实地生活,这绝不是智性上的诡辩,因为如果你真的想要彻底活出崭新美好的一天,就必须死于昨日的种种,否则你只能像机器一般运转度日。这种像机器一般的心智,是 永远无法了解“爱”和“自由”的。 19.不幸的是,大部分的父母都认为他们对自己的孩子有责任,于是他们就告诉孩子什么该做、什么不该做,应该变成什么样的人、不该变成什么样的人等。父母总希望自己的孩子将来在社会上能有安稳的职位,因此,他们所谓的责任,只不过是要传给孩子上一代所崇拜的地位和面子罢了。人一旦追逐地位和面子,就破坏了自然的平衡和秩序。父母所关切的,往往是如何造就另一个地地道道的凡夫俗子。表面上看来他们是在帮着孩子适应社会,其实是在助长世上的冲突、暴力及战争。你能称之为爱和关怀吗? 20.真正的关怀就好比关心一棵植物那样,为它浇水,认清它的需要,给它肥沃的土壤,温柔亲切地照料它。可是如果你只培养你的孩子适应社会,你就是在训练他们如何斗争,那么他们就会被社会宰割。如果你真的爱你的孩子,怎么还会鼓励他们加入这场人间的苦战? 21.只有当你的心中有爱时,才会看到真正的美。 22.我觉得有件东西是不可或缺的,那就是没有动机的热情。那股热情不是来自某些誓约、执着或色欲。不认识热情为何物的人永远无法了解爱,因为只有在彻底舍弃自我中,爱才能出现。 23.可是你不知道如何进入那美妙的源头 ,那么你该怎么办?如果你不知道该做什么,你就什么也不做。不是吗?就是这样,什么都不做,然后你的心就完全寂静了。你知道是什么意思吗?这表示你已经不再寻找、不再渴望、不再追求了,中心点一消失,爱就出现了。 24.在此不妨讲个故事:有位师父每天早晨都会给门徒一番开示。某天,他步上讲台,正打算开讲时,一只小鸟飞到窗台上,开始唱起歌来,唱得那么自得其乐。唱完了以后,拍拍翅膀就飞走了,于是师父接着就道:“早晨的开示到此结束。” 25.我们心中不再存有先入为主的观念或意象,才能直触生活。但是,我们所有的人际关系通常都建立在思想塑造的印象之上。如果你对我早有某种印象,我对你也是如此,那么我们自然无法看到真正的对方,所以我们的人际关系 才会出毛病。 26.如果你能全神贯注于一件事情,观察者就消失了,只剩下了那股专注力,也就是最高形式的智慧。这种心智状态显然是完全寂静的,而这种寂静只有在完全专注时才会出现,它不是靠修炼得来的。这种既无观者也无被观者的彻底寂静,就是最高形式的道心。这不是言辞所能描绘的,因为一化为文字,就脱离了事实本身。你必须亲自去经历、寻获它。 27.生活是非常真实的,它绝不是抽象的观念,如果你靠那些印象而活,生活一定会产生问题。 28.专注于某一个客体,完全沉迷于其中,也不能使一个人的心真正安静。好比给小孩一个有趣的玩具,只能使小孩安静一段时间,但是你一拿走那个玩具,他又开始淘气了。我们都沉迷在自己的玩具里,自认为内心很平静,即使一个专心献身于科学或文学活动的人,也只不过是暂时沉醉在自己的玩具中,而并未拥有真实的宁静。 29.你必须每天都能死于一切已知的创伤、荣辱以及自制的意象和所有的经验,如此你才能从已知中解脱。每天都大死一番,脑细胞才会变得清新、年轻而单纯。但是凭着单纯、清新以及温柔、体贴,仍然无法产生爱,因为它们并不是美与空寂的本质。 30.观察你在日常生活中的一举一动,当你随手捡起一支笔时,当你谈话时,当你出外兜风时,或在林间散步时,你是否能在一瞬间或在一个观照之下,就单纯地认出自己的真相?如果你真能认清自己的本来面目,你就能认清人类的虚假、自欺和永无休止的追寻。要做到这点,你必须从骨子里对自己诚实,只知道按自己的原则行事就是不诚实,因为你按照你认为应该的方式去行事,你就是对真正的自己不诚实。心怀理想是一件很残忍的事,只要你把持任何理想、信仰或原则不放,你就根本不可能直接看清自己了。那么,你有没有肯能彻底拒绝一切,完全处于寂静中,既无思想,也无恐惧,同时还能拥有不可思议的活力与热情? 31.已经不能再奋斗力争的心,就是道心,在这种心智状态中,你才可能巧遇所谓的真理、实相、大乐、上帝、美或爱。这种境界是邀请不来,也追求不到的,因为人心太过于愚蠢渺小,情绪也过于粗劣,生活方式又是一团混乱,如何能邀请那浩瀚无涯的东西驾临你那卑微的居所、那饱受践踏的小角落!你是无法请到它的。要想请到它,你必须先认识它,但是你根本无法认识它。不论是谁,只要他一开口说:“我知道了”,他就根本不知道。如果你说:“我找到了”,其实你还没有找到。如果你说:“我经历到了”,实际上你就是还未经历到。 然后我们就要问自己有没有可能在不等待、不寻找、不探索之际,巧遇这样东西?就像窗子敞开时,微风自然会进来。你无法邀请微风入室,你所能做的只是把窗子打开而已。开窗不表示你在等待,一有等待之心,就会形成另一种形式的自欺。但这也不表示你必须开放自己来接受什么,因为这又是另一种妄念。 你有没有问过自己:为什么人类缺乏这样东西?他们性交生子,温柔相待,懂得如何在伴侣和朋友的关系中同甘共苦,为什么就惟独缺少了那样东西?当你在脏乱的街道上踽踽而行时,当你搭公车时,或是在充满着树木、鸟兽和溪流的森林里散步时,这个问题可曾懒洋洋地掠过你的心头?人类已经度过几百年的岁月,为什么还没有得到这朵不朽的花朵?作为人类的一员,你是这么能干,这么聪明好强,你拥有这么伟大的科技,能够上天下海无往而不利,还能制造不可思议的电脑,为什么就是得不到这最重要的东西?我不知道你是否问过自己,为什么你的心总是感到如此空虚? 32.如果你这样质问自己,你会得到什么样的答案?既不模棱两可,也不精明巧辩,你的直接答复会是什么?你的答复会和你提出这个问题时的热切程度成正比。但是你既不强烈,也不急迫,这表示你根本没有能量。能量就是热切,这份热切的背后是一种没有任何需求的狂热。缺少了这股热切,你就无法找到任何真相。热切是相当可怕的东西,因为你拥有了它以后,你真的不知道它会把你带到哪里去。 那么,是否又是恐惧在作祟,使你无法拥有为自己找出真相的热力?无法找出为什么你心中缺乏爱和缺乏狂热?如果你肯深入反省你的内心,你就会明白原因何在;如果你能热切地去发现为什么你还未拥有它的原因,你就会明白它本来就在那里。放下便是最高形式的热情,通过彻底的放下,那个被称为爱的东西就出现了。爱像谦卑一样是无法培养的。当所有的自欺欺人都停止以后,谦卑就出现了,可是那时你已经不知道谦卑是什么了,那些自认谦卑的人,其实是虚荣的。同样的,你要将你的心、你的神经、你的双眼以及你所有的生命都投入于寻求你的生活之道,去看清自己的真相,然后加以超越,而且要从内心里彻底拒绝你现在所过的生活。在彻底拒绝所有的丑陋和残暴之中,另一种东西就会出现。身处在这种情况中,你仍然无法形容它,一个自认为内心寂静而又有爱心的人,其实根本就不认识爱或寂静是什么。
克里希那穆提 印度 哲学 心灵 心理学
叔本华论说文集 豆瓣
10.0 (5 个评分) 作者: [德]叔本华 译者: 范进 / 柯锦华 商务印书馆 1999 - 1
《叔本华论说文集》系德国近代著名哲学家叔本华用散文形式撰写的关于他的哲学、伦理学、美学等方面思想的较为通俗易懂的七组文章,分别为人生智慧、劝诫与格言、宗教对话及其他、论文学艺术、悲观论集、论人的本性、争论的技艺等。出版后在欧美掀起一股叔本华热,许多普通读者由此了解了这位唯意志论和同性伦理学派创始人的基本思想
2019年9月24日 已读
大四那年读的,感受是仿佛被人在大冬天从头到脚一桶冷水浇下来,读完后不想恋爱了,对人生失去了热情与向往,从叔本华思想阴影的笼罩下走出来花了我半年多的时间,那段时间同学说我变得成熟了,眼神中充满了悲伤和忧郁。
人生 叔本华 哲学 德国 思想
现代化的陷阱 豆瓣
8.6 (24 个评分) 作者: 何清涟 今日中国出版社 1998 - 1
从平均主义盛行到悬殊的贫富差距,中国仅用了短短的十几年时间。面对贫穷,中国的传统文化游刃有余,然而面对财富,却捉襟见肘。在公平与正义的旗帜下,人们有充分的理由追问:财富是如何集中在素质低下者和品质恶劣者手中的,又对社会发展造成了什么样的影响?
中国的现代化之路当然不会一帆风顺。现在的问题是中国将如何通过深化改革,跨越诸如腐败、软政权化、分利集团化、地方恶势力以及黑色经济等已经形成、或正在形成的陷阱。
维特根斯坦笔记 豆瓣
7.3 (14 个评分) 作者: [芬] 冯·赖特 / 海基·尼曼 编 译者: 许志强 复旦大学出版社 2008 - 9
《维特根斯坦笔记》又名《杂论集》、《文化与价值》,是著名哲学家路德维希·维特根斯坦从25岁直到他去世为止所作的格言式笔记精选集,由维特根斯坦的密友、弟子和遗嘱执行人冯·赖特教授选编而成,内容涉及音乐、建筑、哲学、文学、宗教等不同范畴。
人生中不可不想的事 豆瓣
Think on These Things
8.3 (34 个评分) 作者: [印度] 吉杜·克里希那穆提 译者: 叶文可 群言出版社 2004 - 10
本书以一问一答的方式展现其智慧的结晶,克氏常常在林间散步及树下静坐,从大自然里体悟人类问题的根本纠结所在。他常常以一首诗的方式或描述林间的小鸟飞翔,或描述印度河边洗衣的老妇人,带领你进入他的思想世界,既无诡辩也无知识累积的累赘。他常常强调真理自在人心及独立思考判断的重要性,他强调的是真理必须自己去追求,去领悟无法经由别人代替你去做。就好像身体的病痛必须自己去承担任何人都无法替你去承担去一样。这就是为什么这不只是一本好书还是直得珍藏的好书。
心灵自由之路 豆瓣 Goodreads
7.3 (6 个评分) 作者: [印度] 吉杜·克里希那穆提 译者: 廖世德 九州出版社 2005 - 3
《心灵自由之路》收集了克里肴那穆提在伦敦、阿姆斯特丹、巴黎及瑞士撒宁等地所做的精彩演讲与讨论。他以素有的亲切态度和循序渐进的启发方式,为人们深入探索自由的真义、人与思想的关系、恐惧的根源、人类根本的改变等问题。他的言论可谓在禅宗之外,另一种直指人心的言论,甚至比禅宗更直接透彻。
人有人的用处 豆瓣
The Human Use Of Human Beings: Cybernetics And Society
作者: [美] 维纳 译者: 陈步 北京大学出版社 2010 - 7
《人有人的用处:控制论与社会》中收入的著作,是自文艺复兴时期现代科学诞生以来,经过足够长的历史检验的科学经典。为了区别于时下被广泛使用的“经典”一词,我们称之为“科学元典”。我们这里所说的“经典”,不同于歌迷们所说的“经典”,也不同于表演艺术家们朗诵的“科学经典名篇”。受歌迷欢迎的流行歌曲属于“当代经典”,实际上是时尚的东西,其含义与我们所说的代表传统的经典恰恰相反。表演艺术家们朗诵的“科学经典名篇”多是表现科学家们的情感和生活态度的散文,甚至反映科学家生活的话剧台词,它们可能脍炙人口,是否属于人文领域里的经典姑且不论,但基本上没有科学内容。并非著名科学大师的一切言论或者是广为流传的作品都是科学经典。
这里所谓的科学元典,是指科学经典中最基本、最重要的著作,是在人类智识史和人类文明史上划时代的丰碑,是理性精神的载体,具有永恒的价值。
单纯的品质 豆瓣
作者: [印度] 吉杜·克里希那穆提 译者: 徐文晓 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 2005 - 7
作者在本书中记录了1960年和许多普通人的谈话。每篇都从风景开始,从那一天的天气、环境开始。描写很细微,他眼中的一切呈现在我们的脑海里。他们谈话的气氛就是主题的色调背景,然后,在这样的氛围中,来访者以及他独特的经历和问题摆在了我们面前。最后才是作者和来访者的交谈。这种叙述方式别具一格,并且使文章的组合不会变得重复、时时新鲜而充满活力。
最后的沉思 豆瓣
作者: [法] 彭加勒 译者: 李醒民 译 / 范岱年 校 商务印书馆 1996
《最后的沉思》是西方学术著作,由商务印书馆出版发行,主要为马克思主义诞生以前世界各国的各种古典学术作品的中文译作,也有少量是现代或当代的外国学术作品。《最后的沉思》为该系列丛书之一。
诗魂数学家的沉思 豆瓣
作者: [德] H. 外尔 译者: 袁向东 等编译 江苏教育出版社 2008 - 1
《诗魂数学家的沉思》精选数学史上有重要影响的数学家的代表性论述,包括一些久传不衰、脍炙人口的名篇,专人专集,分批出版,作为基本学术资料,供数学、数学史和数学哲学等领域的学者查考、研读。
思想录 豆瓣
Les Pensées : Sur La Religion Et Sur Quelques Autres Sujets
8.5 (11 个评分) 作者: [法国] 帕斯卡尔 译者: 何兆武 商务印书馆 1985 - 11
《思想录》是帕斯卡尔的代表作,而该书又被法国大文豪伏尔泰称为“法国第一部散文杰作”它文思流畅,清明如水,作者在此书中以一种浪漫思维的方式来谈问题,处处闪现思想的火花,更有许多提问和警句发人深省。
2022年6月29日 已读
帕斯卡尔论证信仰宗教的好处时,只考虑了宗教对个人的好处,是站在个体的立场和角度来看的,他没有考虑宗教对群体的作用,宗教对群体有相当不好的一面,那就是宗教必然会制造出分裂、对立和矛盾冲突,还有一个就是,宗教组织一旦形成,它可以成为中心化权力的藏匿之所。除了宗教,其它部分真的是非常棒,展示了一个数学家、思想家、哲学家、文学家合为一体的精神面貌和思想气质。
哲学 宗教 帕斯卡尔 思想 法国
人的宗教(珍藏版) 豆瓣
the world's religions
8.2 (9 个评分) 作者: [美] 休斯顿·史密斯 / 校注 刘述先 译者: 刘安云 译 / 刘述先 校订 海南出版社 2013 - 6
犹太教、基督教以及各种原初宗教。作者透过个人的观察,以理性与感性、传统与现实的态度,以及深入浅出的语言,把世界宗教的智慧传达给大众。书中汇集了作者三十余年教学与研究的新成果,特别是在对两性观点与语言的运用、各宗教的内在层面分析,以及藏传佛教、苏菲教派与历史上的耶稣等方面做了详细述说。
这部被称为“世界宗教第一部可用的教科书”,其特点在于史密斯尝试用个人的亲身体验,以说故事、讲历史与哲学思辨的方式把世界宗教的精神性传达给大众,环绕宗教所引发的价值深入地挖掘人性的奥秘。书中的内容丰富而精彩,语言生动流畅、通情达理,这也是其畅销、长销的最大秘密所在。1958年出版的《人的宗教》总销量超过200万册。
人群聚居之处,必有宗教痕迹。宗教不只是外显的迹象,它是人类生活的核心本质。要了解一个民族,必认识其信仰。探讨各大宗教,发掘人性的奥秘。
本书内容的重点既不是宗教史,也不是对宗教作全盘或平衡的论述,更不是比较宗教之优劣,而是环绕着宗教所引发的“价值”,“ 生命取向要高;生命体验要深;生命能量要强”这种价值,就是促使人性趋于完美的力量。
本书内容实为知识分子所必备者,但愿我的导读能促使更多的人一探究竟,共品智慧传统所广施的喜悦。
——台大哲学系教授傅佩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