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学
控制论 豆瓣
Cybernetics: Or the Control and Communication in the Animal and the Machine
作者: [美] 维纳 译者: 郝季仁 北京大学出版社 2007
本书用统一的科学概念探讨自然系统和人工系统﹐开创了研究系统的通信和控制的一般规律的新学科﹐它的出版标志着控制论的诞生。它从控制系统的角度揭示了动物和机器﹑生理东西和心理现象的联系﹐为阐明自然界的辩证发展提供了有力的科学证据。它所引起的哲学问题﹐诸如自动机和思维的关系﹑信息的本质等等﹐一直是唯物主义和唯心主义激烈争论的课题。同时﹐控制论也给许多学科提供了一种有力的新方法﹐这种方法已成为沟通各门学科的桥梁。本书所包括的内容十分庞杂,其领域涉及神经生理学、心理学、计算机科学等多学科。20世纪末的新兴理论,如非线性科学、浑沌理论、复杂性理论、人工生命都与控制论的思想有关。控制论应用于工业生产、政治、军事与社会科学的方方面面。事实上,自然科学与社会科学的各学科都广泛地接受并借鉴了控制论的概念。
人有人的用处 豆瓣
The Human Use Of Human Beings: Cybernetics And Society
作者: [美] 维纳 译者: 陈步 北京大学出版社 2010 - 7
《人有人的用处:控制论与社会》中收入的著作,是自文艺复兴时期现代科学诞生以来,经过足够长的历史检验的科学经典。为了区别于时下被广泛使用的“经典”一词,我们称之为“科学元典”。我们这里所说的“经典”,不同于歌迷们所说的“经典”,也不同于表演艺术家们朗诵的“科学经典名篇”。受歌迷欢迎的流行歌曲属于“当代经典”,实际上是时尚的东西,其含义与我们所说的代表传统的经典恰恰相反。表演艺术家们朗诵的“科学经典名篇”多是表现科学家们的情感和生活态度的散文,甚至反映科学家生活的话剧台词,它们可能脍炙人口,是否属于人文领域里的经典姑且不论,但基本上没有科学内容。并非著名科学大师的一切言论或者是广为流传的作品都是科学经典。
这里所谓的科学元典,是指科学经典中最基本、最重要的著作,是在人类智识史和人类文明史上划时代的丰碑,是理性精神的载体,具有永恒的价值。
几何原本 豆瓣
作者: 欧几里得 译者: 燕晓东 人民日报 2005 - 10
《几何原本》是古希腊数学家欧几里得的一部不朽之作,集整个古希腊数学成果和精神于一书。既是数学巨著,也是哲学巨著,并且第一次完成了人类对空间的认识。该身自问世之日起,在长达2000多年的时间里它历经多次翻译和修订,自1482年第一个印刷本出版后,至今已有1000多种不同的版本。除了《圣经》之外,没有任何其他著作,其研究、使用和传播之广泛,能够与《几何原本》相比。汉语的最早译本是由意大利传教士利玛窦和明代科学家徐光启于1607年合作完成的,但他们只译出了前6卷。正是这个残本奠定了中国现代数学的基本术语,诸如三角形、角、直角等等。日本、印度等东方国家皆使用中国译法,沿用至今。近百年来,虽然大陆的中学课本必提及这一伟大著作,但对中国读者来说,却无福一睹它的全貌,纳入家庭藏书更是妄想。
生命的起源 豆瓣
Origins of Life
作者: [美]弗里曼·戴森 译者: 林开亮 / 刘少敏 浙江大学出版社·启真馆 2017 - 5
地球上的生命如何产生?复制或者新陈代谢出现在生命史初期吗?在这本经过深入修订的第二版里,弗里曼• 戴森追问这些问题,并且讨论两个主要理论,试图说明天然存在的化学物质如何实现自我组织进而形成生命体。
多数观点认为,生命起源于分子的复制,形成了现代基因的前体。少数观点则认为,分子随机组合的群体早在进行精确的复制之前已逐步形成新陈代谢活动,自然选择促使细胞长时间朝着多样化的方向进化。这一过程中,基因并未进化。戴森参考地质学家和生物学家近期的重要发现来分析这两种理论,旨在鼓励科学家进行新的实验,帮助决定哪个理论正确。
本书第一版出版于1985 年,当时生物学、遗传学,以及地质学已经作出了革命性的发现,这增进了人们对于生命起源问题的了解。分子生物学家们发现了由RNA 构成的酶——核酶。遗传学家发现,许多最古老的生物生活在炎热的环境下,能够耐热。地质学家在格陵兰岛最古老的陆栖岩石上发现了生命迹象。本书第二版涵盖了过去十年半的时间里人类在生物学和地质学方面的重大进展以及这些重大进展对人类了解生命起源所产生的影响。戴森的这本书思路清晰、引人入胜,定会吸引那些对生命起源感兴趣的读者们。
创造力与直觉 豆瓣
作者: [日] 汤川秀树 译者: 周林东 河北科学技术出版社 2000 - 9
本书内容广泛涉及人生观、知识观、科学方法论和科学哲学思想等诸多方面,但是作者还是重在探讨人类的创造性思维的奇迹。
生命是什么 豆瓣
8.3 (24 个评分) 作者: 埃尔温•薛定谔 译者: 罗来欧 / 罗辽复 湖南科学技术出版社 2007 - 4
科学,特别是自然科学,最重要的目标之一,就是追寻科学本身的原动力,或曰追寻其第一推动。同时,科学的这种追求精神本身,又成为社会发展和人类进步的一种最基本的推动。
科学总是寻求发现和了解客观世界的新现象,研究和掌握新规律,总是在不懈地追求真理。科学是认真的、严谨的、实事求是的,同时,科学又是创造的。科学的最基本态度之一就是疑问,科学的最基本精神之一就是批判。
诺贝尔奖获得者埃尔温·薛定谔的《生命是什么》是20世纪的伟大科学经典之一它是为门外汉写的通俗作品,然而事实证明它已成为分子生物诞生和随后DNA发现的激励者和推动者,本书把《生命是什么?》和《意识和物质》合为一卷出版,后者也是他写的散文,文中研究了那些自古以来就使哲学家困惑迷离的问题,和这两篇经典著作放在一块的是薛定谔的自传。通过对他一生的回顾和引人入胜的描述,提供了他从事科学著作的背景材料。
终极理论之梦 豆瓣
Dreams of a Final Theory: The Scientist's Search for the Ultimate Laws of Nature
作者: S·温伯格 译者: 李泳 湖南科学技术出版社 2007 - 3
《第一推动物理系列:终极理论之梦》讲的,是一场伟大的理性的历险,去找寻大自然的终极理论。中级理论的梦想激发了今天许多高能物理学的研究,虽然还不知道那终极理论会是什么样子,也不知道还要过多少年才能找到它,但我们相信已经开始模模糊糊地看到了它的身影。在《第一推动物理系列:终极理论之梦》中,诺贝尔物理学奖获得者《最初三分钟》的作者温伯格讲述了对自己然的统一理论的伟大追求――一个能解释从原子内部的联结到太阳与地球的吸引等不同的力的理论。全书令人眼花缭乱去清澈透明,引导着我们从相对论和量子力学走到今天的超弦以及可能与我们同在的别的宇宙。
数学:确定性的丧失 豆瓣 Goodreads
Mathematics: the Loss of Certainty
8.3 (23 个评分) 作者: [美] M·克莱因 译者: 李宏魁 湖南科学技术出版社 1997 - 6
绝大多数有知识的人今天仍然认为数学是关于物质世界的不可动摇的知识体系,数学推理是准确无误的。这本专著驳斥了这种神话。作者M·克莱因指出,今天,普遍接受的数学概念已不复存在,事实上,有许多相互矛盾的数学概念;但是,在描述和研究自然与社会现象时,数学的有效性却在持续扩大。这是为什么?
全书在非专业层次上探讨数学尊严的兴衰,详细介绍了数学真理的起源、数学真理的繁荣、科学的数学化、数学向何处去等内容。
复杂 豆瓣
Complexity: The Emerging Science at the Edge of Order and Chaos
9.0 (17 个评分) 作者: [美] 米歇尔·沃尔德罗普 译者: 陈玲 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 1997 - 4
这部书叙述一群美国科学家如何开创“21世纪的科学”的故事,对正在形成的科学的复杂体系做了深入浅出的描述。介绍了“一场新的启蒙运动”。故事是,美国的一些不同领域的科学家们越来越无法忍受自牛顿以来一直主导科学的线性和还原的思想束缚。他们在各自领域发现,这个世界是一个相互关联和相互进化的世界,并非线性发展的,并非现有科学可以解释清楚的。他们认为这个世界上不仅存在着混沌,也存在着结构和秩序,他们逐渐将自己的新发现和新观点聚集起来,共同努力形成对整个自然界,对人类社会的一个全新的认识。
数学与人类思维 豆瓣
The Mathematician's Brain: A Personal Tour through the Essentials of Mathematics and Some of the Great Minds behind Them
作者: [法] 大卫·吕埃勒 译者: 林开亮 上海世纪出版股份有限公司 2015 - 8
这是一本思考数学的文化佳作,作者本人也是著名数学家。该书包括与大师的访谈、数学发现的心理过程、数学与物理的关系、数学与审美、数学发现的策略等。
数学物理学家大卫·吕埃勒乐于向一般读者解释数学是什么以及数学家怎样开展他们的工作。每个阅读本书的数学家都会赞同他对数学家事业的描述,不论是在日常方面,还是在赋予它生命的更基础的富有创造性的过程中。本书组织有序,表述清晰,展现了处于活跃研究中的数学家的真实形象。
最后的沉思 豆瓣
作者: [法] 彭加勒 译者: 李醒民 译 / 范岱年 校 商务印书馆 1996
《最后的沉思》是西方学术著作,由商务印书馆出版发行,主要为马克思主义诞生以前世界各国的各种古典学术作品的中文译作,也有少量是现代或当代的外国学术作品。《最后的沉思》为该系列丛书之一。
双螺旋 豆瓣
作者: [美] J. D. 沃森 译者: 吴家睿 评点 科学出版社 2006 - 2
《双螺旋:发现DNA结构的故事》内容简介:20世纪在科学发展史上是一个辉煌的世纪,以物理学和生物学的创新性成果为标志的科学成就,极大地改变了世界的面貌,改变了人类的认知水平、生产方式和生活方式。20世纪也是科学史上的一个英雄世纪,一大批别具一格的科学大师风云际会,相继登场,使科学的舞台展现出前所未有的绚丽风采。20世纪发生了两次世界大战,二战催生的原子弹,使社会公众了解了科学的巨大威力,也促使人类认真地审视科学,了解到科学必须要与人类的良知,与人文精神结合在一起,只有合理地利用,才能造福于人类,才能有利于和平,有利于人类社会的可持续发展。进入20世纪80年代,人类更进一步认识到必须携起手来保护生态,控制环境污染,探索可持续发展的道路。可持续发展理念的形成,是20世纪阶级社会发展观进步的一个重大的事件。
回顾20世纪科学走过的道路,从突飞猛进的科学创造,到科学与人文伦理的深度撞击,形成与人文精神交融并进的局面,最终在人类文明史上留下了不同寻常的篇章。
数学与知识的探求 豆瓣
Mathematics and the Search for Knowledge
作者: (美)M・克莱因 译者: 刘志勇 复旦大学出版社 2005 - 5
本书以一个数学家的睿智,探讨了自古希腊以来,尤其是自伽利略以来数学在现代自然科学发展演化中的作用。
首章利用现代心理学生理学的错觉实验说明了感官知觉之不可靠。其实古希腊人早已领悟了这一点,因而求助于数学来研究自然现象成了古希腊的传统,这也是古希腊天文学兴起的原因(第2、3章)。无论是托勒密的地心说还是哥白尼和开普勒的日心说,追求数学上的简单性和完美成了探求自然知识的动力(第4章)。笛卡儿为科学建立了基于数学的严密方法论,而现代科学之父伽利略,其科学研究纲领的前提则是: 自然之书是用数学这门语言撰写的(第5章)。本身就是一位伟大的数学家的牛顿,其科学巨著就冠以《自然哲学的数学原理》(第6章)。麦克斯韦方程组能够揭示人的感官所不能及的电磁世界,则充分显示了数学的穿透力(第7章)。二十世纪的两项重大科学发现——相对论和量子论——,其基本物理思想和数学工具之间有着奇妙的对应(第8~10章)。这就引发了这样的问题,数学知识本身又从何而来?数学与物理实在的关系是什么(第11、12章)?
书中没有铺陈数学知识,数学只是像一位垂帘听政的皇后一样若隐若现。因此,想了解古今自然观或科学方法论的人文社会科学研究学习者可以从中受到启发,而自然科学研习者读此书则可以引发对于其专业领域的反思。而这正是作者所孜孜以求的: 在自然科学和人文社会科学之间搭起一座桥梁。
基因传:众生之源 豆瓣 Goodreads
The Gene: An Intimate History
8.6 (28 个评分) 作者: [美国] 悉达多·穆克吉 译者: 马向涛 中信出版社 2018 - 1 其它标题: 基因传
在整个20世纪,有三项颠覆性的科学概念和技术应用把人类社会引领到新的历史阶段:“原子”的发现带来物理学的革命,“字节”的发现带来互联网的革命,“基因”的发现带来生物学的革命。

基因既是遗传物质的基本单位,也是一切生物信息的基础,破解了基因的运行机制,也就破 解了生命的奥 秘,人类的病理、行为、性格、疾病、种族、身份、命运也就有了更新的答案。如今,基因测序、基因克隆等基因技术迅速发展,人类基因组计划也完成了全部人类基因的比对与测序工作,人类征服基因的时代已经到来。

《基因传》罕见地完整讲述了基因理论的起源、发展和未来,按照时间顺序和故事情节展开,是一部反映基因发展史的传记。《基因传》也是一部科学家们在探究基因奥秘的过程中攻坚克难的故事,像侦探小说一样,以科学家们不断遇到的新问题为线索步步深入,既深入浅出地梳理了基因理论的脉络,又真实记录了科学家们的合作与斗争、成功与失败。《基因传》也讲述了基因理论被政治歪曲利用导致的历史灾难和教训,以及基因技术与制度、文化、伦理、道德的冲撞和博弈。有精彩故事,有人性纠葛,有历史进退,《基因传》是一部有温度的、叙事高超的科普通识读物。

人类从来没有像今天这样无限接近生命的真相,当我们能够掌控和改造人类基因时,“人类”的概念也许将从根本上发生改变,后人类时代正在来临。《基因传》所讲的故事,与每个人都息息相关。
现代世界中的数学 豆瓣 Goodreads
作者: Morris Kline 译者: 齐民友 上海教育出版社 2007 - 9
《现代世界中的数学》是一本文集,由M·克莱因主编。他在《科学美国人》杂志上从1940年代末到1960年代中发表的有关数学的论文中,选集而成《现代世界中的数学》。全书分五个部分,每一部分均由克莱因作了引言,全书又加上他的序言。这些引言与序言反映了主编的观点,与各文作者的观点不一定相同。
当代数学 豆瓣
作者: (法)迪厄多内 译者: 沈永欢 上海教育出版社 1999 - 7
本书作者让·迪厄多内是著名数学家,布尔巴基学派的代表人物之一。本书是特地为这样一些读者写的:他们由于各种原因对科学感兴趣,但不是职业数学家。虽然这些人喜欢阅读和听取关于自然科学的讲解,并感到从这些讲解中获得了知识,开阔了眼界,但他们发现关于当代数学的文章都是用无法理解的行话写就,而且讨论的概念过于抽象,使人趣味索然。本书的目的是试图解释这种对数学缺乏理解的现象的原因,并试图打破这种隔阂。
本书是为广大受过教育而又对科学尤其是数学感到兴趣的公众写的,因此作者限于从代数、数论和集合论中撷取例证,作者在书中着重阐明数学在现代其实经历了真正的变革。如果说19世纪以前数学的特征之一是具有高度的抽象性,那么现代数学则更加抽象,它研究的是数学结构,其主要特征是研究对象之间的关系而不是这些对象本身的具体性质,因此它更加得不到外须的、可以感知的形象来显现或支撑。但是,这种变革又是必然的、自然的。为攻克经典时代遗留下来的数学问题或其他科学部门要求数学解决的问题,数学家们必须创造成为当代数学发展主流的对象和方法。
逻辑人生 豆瓣
Gödel: A Life of Logic
作者: [奥] 约翰·卡斯蒂 / 维尔纳·德波利 译者: 刘晓力 / 叶闯 上海科技教育出版社 2002 - 11
哥德尔的不完全性定理不仅改变了数学,也改变了整个科学世界和建筑于此定理之上的哲学。《逻辑人生:哥德尔传》是对哥德尔生活和工作的精彩介绍,以深入而敏锐的笔触透析了哥德尔思想的意义及其深刻的智慧遗产,描述了一个复杂个性的哥德尔:既入世又遁世,既雄心勃勃又固执己见;生活于维也纳文化上最富盛名、最具创造力的那个时期,深受语言哲学家维特根斯坦的影响,是维也纳小组的明星;后来去了普林斯顿高等研究院,成为爱因斯坦的知音,却在爱因斯坦去世后因担心细菌中毒而死于饥饿。
普林斯顿数学指南(第一卷) 豆瓣 谷歌图书
The Princeton Companion to Mathematics
作者: [英] Timothy Gowers (主编) 译者: 齐民友 科学出版社 2014 - 1
《数学名著译丛:普林斯顿数学指南(第1卷)》是由Fields奖得主T.Gowers主编、133位著名数学家共同参与撰写的大型文集,全书由288篇长篇论文和短篇条目构成,目的是对20世纪最后一二十年纯粹数学的发展给出一个概览,以帮助青年数学家学习和研究其最活跃的部分,这些论文和条目都可以独立阅读,原书有八个部分,除第1部分是一个简短的引论、第Ⅷ部分是全书的“终曲”以外,全书分为三大板块,核心是第Ⅳ部分“数学的各个分支”,共26篇长文,介绍了20世纪最后一二十年纯粹数学研究中最重要的成果和最活跃的领域,第Ⅲ部分“数学概念”和第V部分“定理与问题”都是为它服务的短条目,第二个板块是数学的历史,由第Ⅱ部分“现代数学的起源”(共7篇长文)和第Ⅵ部分“数学家传记”(96位数学家的短篇传记)组成,第三个板块是数学的应用,即第Ⅶ部分“数学的影响”(14篇长文章)。作为全书“终曲”的第Ⅷ部分“结束语:一些看法”则是对青年数学家的建议等7篇文章。
中译本分为三卷,第一卷包括第I-Ⅲ部分,第二卷即第Ⅳ部分,第三卷包括第V~Ⅷ部分。
《数学名著译丛:普林斯顿数学指南(第1卷)》适合于高等院校本科生、研究生、教师和研究人员学习和参考。虽然主要是为了数学专业的师生写的,但是,具有大学数学基础知识,更重要的是对数学有兴趣的读者,都可以从本书得到很大的收获。
数学领域中的发明心理学 豆瓣
The Psychology of Invention in the Mathematical Field
作者: 雅克·阿达玛 译者: 陈植荫 大连理工大学出版社 2008 - 4
阿达玛在《数学科学文化理念传播丛书·数学领域中的发明心理学》中追随庞加莱在巴黎心理学学会上的著名讲演的思想,着重论述了以“无意识思维”为核心的数学发明心理过程,给人以强烈印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