东南亚文学
流俗地 豆瓣 谷歌图书 Goodreads
8.5 (21 个评分) 作者: 黎紫書 北京十月文艺出版社 2021 - 4
《流俗地》以马来西亚锡都,被居民喊作“楼上楼”的小社会拉开序幕。讲述其中市井小民的俗务俗事,迂回曲折的情节,仿佛召唤生命中至关重要的小事。

在“楼上楼”的他们如风中之烛,看似脆弱实则强韧,一旦离开,便流落于人海各自漂流;仿佛走的那一日也意味着困境已渡,人生到了宽敞地,再不需要人相濡以沫。作者融合热带国度的风土民情、政治时局,人们追忆往事,每翻开一页象是自己被时光推到了局外,旁观着当年的自己。

这里的雨下得频繁,人生不少重要的事好像都是在雨中发生。那些记忆如今被掀开来感觉依然湿淋淋,即便干了,也像泡了水的书本,纸张全荡起波纹,难以平复。

马来锡都世俗小城里的平淡生活,数十年历史深处的一众卑微生命。

个人命运的创伤与徙家流落,不同族群关于各自民族的身份认同与情感交融。每一种悲凉的生存底色中,都高昂着人性的倔强。每一个个体的浮沉,都渗透着作者对历史饱含关怀的回望,对现实政治有距离的观望,对海外华人民族身份的复杂情结。
野菩萨 豆瓣
8.3 (13 个评分) 作者: [马来西亚] 黎紫书 新星出版社 2013 - 3
《野菩萨》内容简介:黎紫书,马来西亚女性书写第一人,“文学奥斯卡”花踪文学奖获奖最多的作家;在中国大陆、台湾、香港亦屡获大奖,包括冰心世界文学奖,台湾联合报文学奖、时报文学奖,香港亚洲周刊中文十大小说等。
《野菩萨》是黎紫书的最新短篇小说集。十三篇小说囊括花踪文学奖、时报文学奖、联合报文学奖等多个奖项的获奖作品,完整呈现作者的创作历程和风格,堪称华语文学创作的集大成之作。
作品题材风格多样,从家国情怀、历史叙事,到个人悲喜、情欲纠葛,以敏锐的洞察力和摇曳的笔触道尽人性荒凉,文字精致森冷、视角独到细腻,得到当代著名作家骆以军及著名文学评论家王德威的一致推荐赞誉。
在走过许多地方,用你自己的故事记认了好些城乡以后,你终于抵达此城。
你只知道这城市的作者是个女人,这里是她纯粹想象的世界,并被她用无数故事标签过了——
久雨。阁楼。镜子。梦。父亲。旅馆。寻觅与遗失。
这些“物证”在不同的小说中相互参照彼此印证,如同线索串连起十三篇故事,偶尔也如一条只有后半身的狗,把它的半个身躯探入到小说以外的真实世界里。
在真实的阴影覆盖中,此城会随着光线变换投射的角度而转移或消散。
它不可被寻找,只能被抵达。
告别的年代 豆瓣 博客來
作者: [马来西亚] 黎紫书 北京十月文藝出版社 2022 - 9 其它标题: 告別的年代
✨ 黎紫书 首部长篇小说
✨《亚洲周刊》“2010年全球华文十大小说”
✨ 第11届花踪文学奖
✨ 2011年《中国时报》开卷好书奖
✨ 第四届“红楼梦奖”专家推荐奖
※编辑推荐※
✨ 十年之后 重版出来
✨ 书中之书 叙述中的叙述
✨ 向已然消逝和终将消逝的一切,Say Goodbye!
✨ 在《流俗地》之前,黎紫书曾经毫无保留,将自己所有的经验、所有的才情,灌注在《告别的年代》之中。
逃离的男子,焦灼的女子。迷失的文字,潮湿的小城。暂停在歌声中的交错时空,与兀自流动着的命运。
《流俗地》诞生之后,回首这些似曾相识的元素,《告别的年代》无疑有了新的生命。在退回生活本真之前,它保留着年轻作家身上难得的才气与野心。
※内容简介※
你在读这本书。
这是一部小说,长篇。
它看起来很古老,
但几乎找不到被翻动过的痕迹。
它的页码居然从513开始,
似乎这书的第1页
其实是小说的第513页……
“你” 是一个少年,住在一家叫“五月花”的老旧旅馆里。母亲因病去世后,你循着母亲的遗言,到图书馆沉寂的角落,翻出一本“大书”,即《告别的年代》。
杜丽安是街头流动小贩的女儿,机缘巧合,嫁给了比自己年长二十多岁的黑社会小头目钢波。她并不知道,自己实际上是小说《告别的年代》中的主人公。
“你”读完这书,杜丽安的故事渐渐走向明朗,而你黯淡的身世也慢慢浮出水面……
※名家推荐※
不论是书写略带史话意味的家族故事,或是白描现世人生的浮光掠影,黎紫书都优以为之。而营造一种秾腻阴森的气氛,用以投射生命无明的角落,尤其是她的拿手好戏。
——文学评论家 王德威
马华女性书写第一人。
——文学评论家 郑树森
在文学条件异常贫瘠的马华文坛,不管从什么角度看,黎紫书都是个奇迹。
——著名作家 黄锦树
我觉得这本小说,或可视做某种失传小说技艺的活生生复现,华丽的戏台从不可能的虚空被汹涌创造出来。作为读者,我觉得无比幸福;作为同代华文小说创作者,我觉得她是屈指可数、顶级的、恐怖的对手。
——著名作家 骆以军
流俗地 Goodreads
9.1 (128 个评分) 作者: [马来西亚] 黎紫书 北京十月文艺出版社 2021 - 4
《亚洲周刊》2020年十大小说 华语文学的惊喜收获
王德威×王安忆 倾力推荐 “黎紫书为当代马华文学注入几分少见的温情”
《流俗地》以马来西亚锡都,被居民喊作“楼上楼”的小社会拉开序幕。讲述其中市井小民的俗务俗事,迂回曲折的情节,仿佛召唤生命中至关重要的小事。
在“楼上楼”的他们如风中之烛,看似脆弱实则强韧,一旦离开,便流落于人海各自漂流;仿佛走的那一日也意味着困境已渡,人生到了宽敞地,再不需要人相濡以沫。作者融合热带国度的风土民情、政治时局,人们追忆往事,每翻开一页象是自己被时光推到了局外,旁观着当年的自己。
这里的雨下得频繁,人生不少重要的事好像都是在雨中发生。那些记忆如今被掀开来感觉依然湿淋淋,即便干了,也像泡了水的书本,纸张全荡起波纹,难以平复。
马来锡都世俗小城里的平淡生活,数十年历史深处的一众卑微生命。
个人命运的创伤与徙家流落,不同族群关于各自民族的身份认同与情感交融。每一种悲凉的生存底色中,都高昂着人性的倔强。每一个个体的浮沉,都渗透着作者对历史饱含关怀的回望,对现实政治有距离的观望,对海外华人民族身份的复杂情结。
红运 豆瓣
Số Đỏ
7.2 (9 个评分) 作者: [越南]武重奉 译者: 夏露 四川文艺出版社 2021 - 8
🎾 二十世纪越南著名作家、“越南的巴尔扎克”武重奉代表作
🎾 来自街头的逆袭记,跨越烽火的世态图
🎾 越南讽刺小说的王冠,矛盾、搞笑、无厘头
🎾 “很快你就会名扬四海,好日子马上就要来了”
——————————
《红运》是二十世纪越南最为著名的作家武重奉代表作,于 1936 年在越南首次出版,讲述一个街头流浪者在殖民社会中荒谬的经历。小说以现实主义笔法描写了二十世纪初的河内之所见,从旧商业区肮脏的人行街道,到新兴的上层阶级华而不实的豪宅,全景式再现了时代潮流中的众多人物形象,充满对殖民时代晚期越南西化的愤怒和讽刺。
——————————
武重奉之于他的时代,正如巴尔扎克之于他的时代。—— 刘重庐(越南诗人、作家)
你们以为小说仅只是小说。我却与我志同道合的作家们认为,小说实在生活......你们想要顺意时势,只写社会最喜闻乐见的东西,实则虚伪。而我们凡讲,必属事实。—— 武重奉
人世间 豆瓣
Bumi Manusia
作者: [印尼]普拉姆迪亚·阿南达·杜尔 译者: 居三元 / 孔远志 2022 - 7
👁️‍🗨️ 印尼古拉格十年流放,二十世纪亚洲文学与良心之巅峰
👁️‍🗨️ 印尼国宝级作家普拉姆迪亚“布鲁岛四部曲”第一部
👁️‍🗨️ “既坚信人类通往伟大的潜能,也深刻同情其弱点”
-
1965年,普拉姆迪亚因“九三〇事件”被关押在有“印尼古拉格”之称的布鲁岛拘留营,时间长达十五年。在此期间他完成了闻名世界的“布鲁岛四部曲”——《人世间》《万国之子》《足迹》《玻璃屋》。“布鲁岛四部曲”着重展现了19世纪末到20世纪初印度尼西亚民族觉醒的过程,以具体生动的艺术形象和波澜起伏的故事情节出色地展现了这一历史画卷。
《人世间》作为四部曲的第一部,故事主要发生在印度尼西亚民族觉醒萌芽阶段,以一对印尼青年的爱情流变为主线展开。受过西方教育但却是印尼土著出身的青年明克,因为一次偶然的拜访爱上了荷印混血女孩安娜丽丝。随着时间的推移,女孩的母亲温托索罗姨娘一家的各种矛盾逐渐显现,这对恋人不仅需要应对自身的情感困惑,还需要面对殖民背景下时代观念与文化的冲突。
——————————
📣 名家评论
一位义人,给我无数愉悦、困惑的作家。
——本尼迪克特·安德森(美国学者、政治学家、东南亚地区研究家)
-
“布鲁岛四部曲”是普拉姆迪亚为了回答“何为印度尼西亚”的一次努力。……其中“身份”的意义重大,人及人性成为一切之上的首要事项。
——埃卡·古尼阿弯(印尼作家)
-
一部能够激发人们重新发现被抹去的文学和历史的小说,一部逼迫我们持续地质询“世界文学”及其既定秩序的存在。
——汪晖(清华大学中文系、历史系教授)
-
普拉姆迪亚以这部小说一举结束了印度尼西亚文坛死气沉沉的局面,它将进入世界文学之林,并且不会比那些荣获诺贝尔奖的巨著逊色。
——巴拉基特(印尼评论家)
万国之子 豆瓣
Anak Semua Bangsa
作者: [印尼]普拉姆迪亚·阿南达·杜尔 译者: 孔远志 / 居三元 四川文艺出版社 2023 - 7
👁️‍🗨️ 印尼古拉格十年流放,二十世纪亚洲文学与良心之巅峰
👁️‍🗨️ 印尼国宝级作家普拉姆迪亚“布鲁岛四部曲”第二部
👁️‍🗨️ “一种全新人类如何在地球上诞生的故事”
-
《万国之子》是“布鲁岛四部曲”的第二部,故事接续《人世间》展开。
温托索罗姨娘的女儿安娜丽丝被带往荷兰,儿子罗伯特在美国也突生变故,她需要在沉重的打击下继续生活。另一边,明克结识特鲁诺东索等爪哇土著失地农民,更加直观地了解了底层人的现实生活,后来还遇到中国晚清革命志士许阿仕,这让他的内心开始有了一些变化。
“布鲁岛四部曲”的故事主要发生在印度尼西亚民族觉醒萌芽阶段,小说人物众多,架构恢宏。故事中的人物一方面需要面对自身的命运,还需要面对殖民背景下时代的观念与文化冲突。
作者普拉姆迪亚因“九三〇事件”被关押在有“印尼古拉格”之称的布鲁岛拘留营,时间长达十五年。在此期间他完成了闻名世界的“布鲁岛四部曲”——《人世间》《万国之子》《足迹》《玻璃屋》。“布鲁岛四部曲”着重展现了19世纪末到20世纪初印度尼西亚民族觉醒的过程,以具体生动的艺术形象和波澜起伏的故事情节出色地展现了这一历史画卷。
——————————
📣 名家评论
如果有人问《人世间》和《万国之子》基本情节是什么,尤其关于《万国之子》,答案就是:新人格的诞生。读者将发现如下这点无比真切:新的历史人物不是始于意识,而是始于存在;不是始于思想,而是始于生活。
——马克斯·菜恩
-
一位义人,给我无数愉悦、困惑的作家。
——本尼迪克特·安德森(美国学者、政治学家、东南亚地区研究家)
-
“布鲁岛四部曲”是普拉姆迪亚为了回答“何为印度尼西亚”的一次努力。……其中“身份”的意义重大,人及人性成为一切之上的首要事项。
——埃卡·古尼阿弯(印尼作家)
-
一部能够激发人们重新发现被抹去的文学和历史的小说,一部逼迫我们持续地质询“世界文学”及其既定秩序的存在。
——汪晖(清华大学中文系、历史系教授)
-
普拉姆迪亚以这部小说一举结束了印度尼西亚文坛死气沉沉的局面,它将进入世界文学之林,并且不会比那些荣获诺贝尔奖的巨著逊色。
——巴拉基特(印尼评论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