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学理论
现代戏剧理论 豆瓣
9.4 (7 个评分) 作者: 彼得·斯丛狄 译者: 王建 北京大学出版社 2006 - 3
该书是德国当代著名文学理论家斯丛狄(Peter Szondi)的代表作,描述了欧美现代戏剧形成的关键时期,从形式入手勾勒出一条基本线索,在文论史上得到一致的好评,迄今为止已被译成15种语言。

图书目录

译者序 从一本小书看文论的转折引言
第一章 戏剧
第二章 戏剧的危机
第一节 易卜生
第二节 契诃夫
第三节 斯特林堡
第四节 梅特林克
第五节 豪普特曼
过渡章 关于风格变化的理论
第三章 挽救的尝试
第一节 自然主义
第二节 谈话剧
第三节 独幕剧
第四节 狭小性和存在主义
第四章 解决的尝试
第一节 自我式的戏剧艺术(表现主义)
第二节 政治轻歌舞剧(皮斯卡托)
第三节 叙事剧(布莱希特)
第四节 蒙太奇(布鲁克纳)
第五节 戏剧不可能之戏(皮兰德娄)
第六节 内心独白(奥尼尔)
第七节 作为表演组织者的叙事性自我(怀尔德)
第八节 时间之戏(怀尔德)
第九节 回忆(密勒)
不是结束语关于1963年的重版
译后记
无法扼杀的愉悦 豆瓣
8.3 (7 个评分) 作者: [德]瓦尔特·本雅明 译者: 陈敏 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 2016 - 10
本雅明是一位情理并重的“读者”。在从文字里探索世界、解读文明的过程中,他既是一位冷静的智者,本着辩证理性的思维将历史、现在与未来纵观眼中,更是一位饱含深情的观察者,用细致入微的目光丈量着文字、文明世界里种种人、事、物的深度与广度。他对文字中世界的蛛丝马迹兴趣盎然,对文学折射的世界尤为情有独钟。循着他的目光,钟爱文字的读者们总能在文学作品中发现惊喜,体会乐趣,斩获独特的美学享受。本书的思考思接千载,文字有着深切的痛感,让人无法释然。
拉奥孔 豆瓣
7.3 (6 个评分) 作者: [德] 莱辛 译者: 朱光潜 商务印书馆 2016 - 5
德国美学家、启蒙运动的杰出代表莱辛(1729—1781)的《拉奥孔》是德国古典美学发展的一座里程碑,副题是“论诗与画的界限”,今传本二十九章,是原书的一部分。莱辛通过比较“拉奥孔”这个希腊化时期的雕塑名作在古典雕刻和古典诗中的不同的处理,论证了诗和造形艺术的区别和界限,阐述了各类艺术的共同规律性和特殊性,并批判了文克尔曼“高尚的简朴和静穆的伟大”的古典主义观点。表面上像是在讨论诗歌与绘画的界限,实际上牵涉到当时德国文化界争论激烈的根本性问题,具有极高的理论价值与文献价值。
汉堡剧评 豆瓣
作者: (德) 戈特霍尔德·埃夫莱姆·莱辛 译者: 张黎 华夏出版社 2017
莱辛算歌德和席勒的前辈。他的写作实在丰富多彩、形式多样。莱辛不仅是剧作家、诗人、评论家,也是哲人、神学家、古文史学家。莱辛“以一种独特的方式集哲人和学者迥然相异的品质于一身”。
本书作者莱辛是德国启蒙运动时期的著名作家、美学家、文艺批评,其戏剧与寓言在德国文学史上具有极高的地位。《汉堡剧评》是一部重要的戏剧理论著作,是作者对剧院的实践进行批评和探讨的成果,是对德国民族戏剧发展的原则最早、最成功的描述,在欧洲美学发展史上占有重要地位。这部著作曾经启发了歌德、席勒、布莱希特等,影响深远。本书论题广泛,还涉及英国、意大利、西班牙文学,也涉及古希腊和古罗马文学。本书对现代文学艺术工作者有很好的启示作用,尤其对影视、戏剧工作者,是一本经典必备书。
【名人推荐】
《汉堡剧评》不仅在欧洲文学批判史上占有重要位置,也是欧洲启蒙运动时期的政治哲学文献。随着启蒙运动的兴起,戏剧在西欧成了启蒙工具。1758年,卢梭发表了著名的《致达朗贝尔论戏剧的信》,从中可以看到,新戏剧涉及当时正急剧变动的政治秩序和道德风尚的品质,明显与现代市民社会的形成有内在联系。
莱辛的《汉堡剧评》虽然起因于汉堡剧院的创建,论题却相当广泛,涉及英国、意大利、西班牙文学、尤其法国启蒙戏剧的创作和演出,也涉及古希腊和古罗马文学。1753年,库尔蒂乌斯的亚里士多德《诗学》德译本问世,为莱辛审视启蒙戏剧提供了法眼。在戏剧成为启蒙工具的时代,莱辛仍然坚持亚里士多德的“诗术”观,无异于延续了古今之争。——刘小枫
敞开的门 豆瓣
The Open Door: Thoughts on Acting and Theatre
作者: [英] 彼得·布鲁克 译者: 于东田 三辉图书/中信出版社 2016 - 11
◆他是现代戏剧实验之父,后现代主义戏剧导演的先驱,被《纽约时报》称为“ 英语世界最伟大的导演”
◆他写作的《空的空间》《敞开的门》是戏剧入门必读书
◆他以80多部戏剧作品颠覆了人们思考戏剧的方式
◆不读彼得·布鲁克,你无法谈论20世纪戏剧
···
【内容简介】
《敞开的门》选取了彼得·布鲁克谈论戏剧创作的三篇文章。在本书中,这位先知般的导演和理论家,为他的作品做出了明白易懂、全面详尽的哲学阐释。用特殊的方式训练演员,充满想象力地运用剧场空间,谈论在印度和伊朗的所见所闻……布鲁克从他的整个职业生涯中选出那些严厉或轻松、诙谐或尴尬的时刻,来说明戏剧是“三个人”的交流,忽视第三个人(演员/观众)只会损害自身种种独特的可能性,由此强调了演员与观众的完全一致之重要性。
··
戏剧绝不能让人觉得没劲,绝不能墨守成规,必须让人意想不到。
——彼得·布鲁克
导演、演员和戏剧爱好者的必读书。
——《图书馆杂志》
关于如何满足观众情感需求的深刻洞见。
——《书单》
···
【编辑推荐】
1、《李尔王》《仲夏夜之梦》《摩诃婆罗多》……你一定看过彼得·布鲁克的戏剧,并为之折服。彼得·布鲁克是现代戏剧实验之父,被誉为“尚在世的最伟大的戏剧导演”。
2、《敞开的门》是彼得·布鲁克极富影响力的戏剧理论著作《空的空间》最新续作。布鲁克的著作既关切现代戏剧中的基本问题和走向,又不至于陷入字说自话的理论,而是与生活、戏剧实践紧密联系,让读者在平凡的日常中体会戏剧的魅力。
3、彼得·布鲁克系列收录《时间之线》《彼得·布鲁克访谈录》《敞开的门》,新版全面校订,精装升级。
小说理论 豆瓣
作者: [匈牙利] 格奥尔格·卢卡奇 译者: 燕宏远 / 李怀涛 商务印书馆 2018 - 9
《小说理论》是匈牙利著名哲学家卢卡奇的名著,从历史哲学论探讨了伟大史诗的诸形式。该书的主要意义在于,通过对史诗时代和现代的分析、对比和对各种不同类型小说中主人公特点的集中褒贬评论,表达了一大部分知识分子对史诗时代的怀念、对现代资本主义社会的极端不满以及对未来世界的思考、探索和憧憬。此外,卢卡奇在这部著作中把时代看作是史诗和小说的承担者,把小说视为“一个时代的史诗”,“我们时代的具有代表性的艺术形式”。
The Theory of the Novel Goodreads 豆瓣
作者: Georg Lukacs The MIT Press 1974 - 1
Georg Lukacs wrote The Theory of the Novel in 1914-1915, a period that also saw the conception of Rosa Luxemburg's Spartacus Letters , Lenin's Imperialism: The Highest Stage of Capitalism , Spengler's Decline of the West , and Ernst Bloch's Spirit of Utopia . Like many of Lukacs's early essays, it is a radical critique of bourgeois culture and stems from a specific Central European philosophy of life and tradition of dialectical idealism whose originators include Kant, Hegel, Novalis, Marx, Kierkegaard, Simmel, Weber, and Husserl.

The Theory of the Novel marks the transition of the Hungarian philosopher from Kant to Hegel and was Lukacs's last great work before he turned to Marxism-Leninism.
摹仿论 豆瓣 Goodreads
9.7 (14 个评分) 作者: [德] 埃里希·奥尔巴赫 译者: 吴麟绶 / 周新建 商务印书馆 2014 - 5
本书是德国当代著名学者埃里希•奥尔巴赫(1892-1957)的经典之作。在西方学术界具有广泛影响,曾再版九次,被译成西方主要文字在许多国家出版。作者从美学角度出发,用文学史家的眼光,对西方三千年来最具影响的经典文学作品,如荷马史诗、教会文学、骑士小说以及法国、西班牙、德国、英国文学中具有代表性的作品中各种写实风格及其发展,做了精辟的分析。其着重于表现严肃性、冲突性或悲剧性的尺度和方式问题,已经广为学术界重视。奥尔巴赫的拉丁系语文学研究,通过仔细考察语言和文学的形象化描述,指明了自罗马帝国一脉相承而来的欧洲各民族文化的各自特点和发展,对欧洲从古代史诗到现代长篇小说的艺术革命中人类的自我认识提供了全方位描述。
Mimesis 豆瓣 Goodreads
9.4 (7 个评分) 作者: Erich Auerbach 译者: Willard R. Trask Princeton University Press 2003 - 4
A half-century after its translation into English, Erich Auerbach's "Mimesis" still stands as a monumental achievement in literary criticism. A brilliant display of erudition, wit, and wisdom, his exploration of how great European writers from Homer to Virginia Woolf depicted reality has taught generations how to read Western literature. This new expanded edition includes a substantial essay in introduction by Edward Said as well as an essay, never before translated into English, in which Auerbach responds to his critics. A German Jew, Auerbach was forced out of his professorship at the University of Marburg in 1935. He left for Turkey, where he taught at the state university in Istanbul. There, he wrote "Mimesis", publishing it in German after the end of the war. Displaced as he was, Auerbach produced a work of great erudition that contains no footnotes, basing his arguments instead on searching, illuminating readings of key passages from his primary texts. His aim was to show how, from antiquity to the twentieth century, literature progressed toward ever more naturalistic and democratic forms of representation. This essentially optimistic view of European history now appears as a defensive - and impassioned - response to the inhumanity he saw in the Third Reich. Ranging over works in Greek, Latin, Spanish, French, Italian, German, and English, Auerbach used his remarkable skills in philology and comparative literature to refute any narrow form of nationalism or chauvinism, in his own day and ours. For many readers, both inside and outside the academy, "Mimesis" is among the finest works of literary criticism ever written.
传统与个人才能 豆瓣
Tradition and the Individual Talent:Selected Essays
8.4 (10 个评分) 作者: [英] T·S·艾略特 译者: 卞之琳 / 李赋宁 上海译文出版社 2012 - 6
本书共收录了艾略特在1919年至1936年期间18篇评论文章和演讲稿。凭借其深厚的文学蕴涵和冷静敏锐的洞察力,这名出色的批评家对英国文学史上具有时代重要性的代表诗人进行了承前启后的审视,同时也表达了自己对文学批评的意义和手法的独到见解。
维吉尔史诗中的历史与政治 豆瓣
作者: 高峰枫 北京大学出版社 2021 - 10
古罗马诗人维吉尔的史诗《埃涅阿斯纪》是拉丁文学的经典,讲述了特洛伊王子埃涅阿斯率领残留的本族人在海上漂泊多年,最终抵达意大利,奠定了未来罗马帝国的基础。维吉尔将罗马建国的传说加以文学的铺陈,并且将罗马内战时期的政治纠葛也写入诗中。这部史诗不仅仅是一部文学经典,也充分展现了奥古斯都一朝罗马政治和民族身份建构等多个重大问题。本书主要集中在史诗中所蕴含的政治和历史问题,包括维吉尔与奥古斯都的关系、主人公埃涅阿斯的政治寓意、狄多女王这一形象的政治影射、史诗中的神灵如何折射奥古斯都时代的宗教观念等等问题。除了对史诗进行历史和政治方面的分析之外,本书还将对20世纪影响很大的悲观主义解读、传统的“奥古斯都式”解读,进行分析和评价。
现代教育和古典文学 豆瓣 Goodreads
Modern Education and the Classics:Selected Essays
作者: (英)托·斯·艾略特 译者: 李赋宁 / 杜维平 上海译文出版社 2012 - 6
本书共收录了艾略特于1919年至1936年期间的20篇评论文章和演讲稿。同样致力于诗剧创作的艾略特在戏剧的黄金时代——伊丽莎白时代进行了仔细爬梳,将莎士比亚、马洛等剧作家置于笔下进行了缜密而谨慎的分析,同时在最后指出了现代教育的危机,并提出古典文学修养于现代教育的意义。
批评批评家 豆瓣 谷歌图书
To Criticize the Critic and Other Writings
7.9 (7 个评分) 作者: (英) T. S. 艾略特 译者: 李赋宁 上海译文出版社 2012 - 6
《批评批评家:艾略特文集·论文》收录了艾略特从1917年开始到1961年间的9篇评论文章和演讲稿。这位在文学界享有极高声誉的评论家有着独到的眼光,对众多文化现象进行了评论,如对文学批评的运用的论述,另外他还评价了对他产生巨大影响力的若干作家,并强调了接受真正的教育的重 要性。
论拉辛 豆瓣
作者: 罗兰•巴尔特 译者: 汤明洁 西北大学出版社 2020 - 8
本书是法国当代杰出的思想家、批评家罗兰•巴尔特1963年出版的作品,其所引起的巨大反响和论争,催生了以法国为中心的结构主义-后结构主义知识变革运动的兴起。与传统文学批评不同的是,作者打破了不同知识领域的界限,以结构分析的方法“努力重建一种拉辛人类学”,使批评话语从此发生了彻底的变革。自20世纪80年代以来,罗兰•巴尔特备受国内研究界关注,其著作绝大多数已有中译本,本书则是他生前发表专著中唯一未翻译的一本。
新千年文学备忘录 豆瓣
9.6 (55 个评分) 作者: [意] 伊塔洛·卡尔维诺 译者: 黄灿然 译林出版社 2009 - 3
卡尔维诺从三个方位写这本书:作家、读者、批评家。就其观点的成熟度而言,他这时已来到生命的最后期。作为作家他有特别的阅读需要,作为读者他有极大的好奇心和胃口,作为批评家他有独特的眼光和行文。三者结合起来使他写出这本高密度的小书:几万字即能纵横古今世界文学,梳理一条条綫索, 把不同倾向不同风格的作家一串串连接起来,使我们在文学的迷宫中豁然开朗,眼前一亮。
这本小书不是具体谈论某位作家某些作品,而是谈论不同作家的共通点和差异性。这些作家和作品都成了卡尔维诺阐述他的论点的例子,而他的论点又都是长年累月阅读这些作家和作品之后形成的。最值得注意的是,这本书似乎综合了卡尔维诺自己在书中推崇的各个特色:既轻快又准确,既形象又繁复。
狄德罗与自由思考的艺术 豆瓣
作者: (美)安德鲁· S. 柯伦 译者: 何铮 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 2021 - 8
法国启蒙运动及狄德罗思想研究专家安德鲁·S.柯伦教授耗时四年,用图文并茂的方式完整呈现了法国启蒙思想家狄德罗的生平及思想,其间还穿插了他与卢梭的友情纠葛,与伏尔泰不同寻常的书信交流,以及他对艺术、戏剧、道德、政治和宗教等一反传统的见解。狄德罗秉持的无神论思想,以及他对真理快乐而坚定的追寻,让他成为那个时代自由思考艺术的拥护者中颇有魅力的一位。
诗艺 豆瓣
This craft of verse
8.9 (52 个评分) 作者: [阿根廷] 豪·路·博尔赫斯 译者: 陈重仁 上海译文出版社 2015 - 6
演讲集。一九六七年秋,博尔赫斯应哈佛大学诺顿讲座之邀,就诗的地位、隐喻模式、小说与诗、音韵与翻译等展开六讲。讲座录音带在图书馆尘封三十多年后,由时任西安大略大学现代语言文学系副教授的凯林–安德•米海列司库整理出版。全集广征博引,涉及从古至今诸多文学现象,又有着口语化文本的不拘形式感,娓娓道来,收放自如,“《诗艺》是一本介绍文学、介绍品位,也介绍博尔赫斯本人的书……博尔赫斯跟历代的作家与文本展开对话,而这些题材即使是一再反复引述讨论也总还是显得津津有味。”
拉伯雷研究 豆瓣
作者: 巴赫金 译者: 李兆林 夏忠宪等 河北教育出版社 1998 - 6
本书是巴赫金最缺乏信心然而也是他最重要的文学批评专著。巴赫金认为,在世界文学的所有伟大作家之中,拉伯雷在俄国最不著名,最缺乏研究,对他的理解和评价也最为不够。巴赫金敏锐的注意到,在近代文学的创建者当中,拉伯雷是最民主的一个,他与民间源头的联系比其他人更紧密、更本质。在这部专著当中,巴赫金极为深刻的注意到民间文化的诙谐问题。
Rabelais and His World 豆瓣
作者: Mikhail Bakhtin 译者: Helene Iswolsky Indiana University Press 1984 - 9
This classic work by the Russian philosopher and literary theorist Mikhail Bakhtin (1895-1975) examines popular humor and folk culture in the Middle Ages and the Renaissance. One of the essential texts of a theorist who is rapidly becoming a major reference in contemporary thought, Rabelais and His World is essential reading for anyone interested in problems of language and text and in cultural interpretation.